高中地理 电子题库 第二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实战演练轻松闯关 湘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课后习题 第二章测评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课后习题 第二章测评

第二章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的东营、滨州的全部地区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的部分地区。

读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示意图和黄河三角洲景观示意图,完成第1~3题。

1.三角洲与冲积扇是流水作用形成的重要地貌,对冲积扇、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冲积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②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③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④三角洲只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2.下列地貌中,与该河口三角洲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A.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B.台湾岛C.华北平原D.喀斯特地貌3.近年来,由于入海泥沙减少,黄河三角洲的增长速度明显减慢。

黄河入海泥沙量减少的原因不包括( )A.黄土高原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B.黄河中游水利枢纽的建设C.黄河入海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D.黄河入海口的位置不确定1题,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故C项符合题意。

第2题,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淮河、海河所挟带的泥沙沉积形成的,河口三角洲的形成原因是流水堆积作用,所以与该河口三角洲形成原因相同的是华北平原,故C项符合题意。

第3题,黄河入海泥沙量减少的原因是黄土高原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黄河中游建设水利枢纽、黄河入海水量减少等,但黄河入海口的位置变化不影响黄河入海泥沙量,故D项符合题意。

2.C3.D下图示意某条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流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粒径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第4~5题。

4.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B.T1C.T2D.T35.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4题,由材料“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可知,平坦面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一和二章各节配套训练含答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一和二章各节配套训练含答案

自转特征、昼夜交替和偏转规律(建议用时:40分钟)[合格过关练]1.地球同步卫星的绕地公转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自转速度比较,它们的(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D.角速度不同,线速度相同C [地球同步卫星在地球赤道上空运行,在运行过程中相对于地球表面某点静止,角速度相同;物体运动线速度的大小与转动半径呈正相关,同步卫星绕地球运行的半径大于地球半径,线速度较地面对应点要大。

]2.下列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 )A B C DA [俯视地球北极,地球是逆时针方向自转。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A、B、C、D各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A.点A B.点BC.点C D.点D4.图中A、C、D、E、F各点中,地球自转角速度与B点相同的个数是( )A.7个B.5个C.3个D.1个3.A 4.B [第3题,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所以A点自转线速度最大。

第4题,除去南、北极点之外,地球表面各地自转角速度均为15°/小时,所以其他各点的角速度都与B点相同。

]5.下列关于晨昏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晨昏线总是与经线重合B.随着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晨昏线不断东移C.晨昏线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的D.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D [晨昏线只在春秋分日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A错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故晨昏线不断向西移动,B项错误;晨昏线是由于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在太阳照射下而形成昼夜现象,其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C错误;晨昏线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D正确。

]6.如果用a表示晨线,b表示昏线,下列各图表示正确的是( )A BC DB [A图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背着太阳光的左半球为夜半球,a为昏线,b为晨线;B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a为晨线,b为昏线;C、D两图是侧视图,C图中b 为晨线,D图中a为昏线。

]读下图(A、B、D在晨昏线上),完成7~8题。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 第二节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 第二节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返回导航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判断正误] 1.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风力堆积作用的结果。( × ) 提示 我国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的结果,但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则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 2.风蚀作用就是风的吹蚀作用。( × ) 提示 风蚀作用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节 风成地貌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1.通过野外观察 1.结合景观图或野外考
或运用视频、图 察,说出风蚀地貌的成因
像,识别风成地 及特点,培养地理实践力。
貌,描述其景观的 2.结合景观图或野外考
主要特点。
察,说出风积地貌的成因
2.运用资料,说 及特点,培养地理实践力。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返回导航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3.雅丹地貌是干旱地区的一种风积地貌。( × ) 提示 雅丹地貌是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 4.与草方格防沙相比,防护林防沙效果更好。( √ ) 提示 尽管草方格防沙效果较好,但使用寿命有限,每隔 3~5 年就要重新铺 设。防护林则具有更好的固沙和阻沙效果。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C 4.C [第 3 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西北风强劲,多
形成新月形沙丘。第 4 题,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为凸坡和缓坡,背风坡为凹坡、
陡坡,因此①③正确。]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返回导航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课堂 核心探究
探究 风成地貌
读图文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敦煌隶属于甘肃省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一提起敦煌,大家就会不 约而同地想起敦煌莫高窟,想起鸣沙山和月牙泉等。

2021年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练习题及答案

2021年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节地表形态的变化一、单选题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②地貌名称是()A.冲积扇B.风蚀蘑菇C.新月形沙丘D.三角洲2.图③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是()A.风力侵蚀作用B.风力堆积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D.流水堆积作用3.图④地貌类型是()A.风力侵蚀地貌B.海水侵蚀地貌C.风力堆积地貌D.海水堆积地貌 2020年5月27日,我国登山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开展对珠峰高程新一轮测量。

下图为本次珠峰高程测量拟定登顶线路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由大本营到甲地的过程中,攀登队行进在()A.河谷中 B.U形谷中 C.冰斗中 D.V形谷中5.图中大本营处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A.大小均匀 B.层状结构 C.棱角明显D.磨圆度好下图为我国某局部地区地形及地表岩层分布情况示意图,该地的地下岩层也均成层分布。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示地区A.山脉大体上呈南北走向B.a处受外力堆积作用明显C.b处可以开采到地下水D.c处岩层受挤压形成向斜7.若a和e两地自然植被类型不同,则d名山最可能是A.长白山B.华山C.泰山D.黄山8.下图中甲海域附近是世界著名渔场,乙半岛在第四纪冰期曾是北美大陆三大冰川中心之一。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影响乙半岛地形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海浪B.流水、海浪C.流水、冰川D.冰川、风力石勒喀河与额尔古纳河汇合形成黑龙江干流。

下图为石勒喀河与额尔古纳河汇合区域略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河心沙洲一年中面积最小的是()A.2月B.5月C.8月D.11月10.石勒喀河南岸泥沙淤积严重最主要的原因是()A.石勒喀河南岸开阔B.石勒喀河含沙量大C.地转偏向力作用明显D.额尔古纳河流速较快11.下列四幅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风向。

能正确表示移动沙丘剖面图的是()A.B.C.D.同一岩层顶部海拔相同点的连线称为构造等高线,下图为某区域的构造等高线和地形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

湘教版地理选修5:第二章第二节实战演练轻松闯关

湘教版地理选修5:第二章第二节实战演练轻松闯关

一、选择题(2012·陕西高新一中高二期末)下图为中国多年平均日降水量大于等于50毫米的日数分布图,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洪水的时空分布与暴雨的时空分布存在着高度一致性B.干旱半干旱地区没有洪灾发生C.东北地区没有洪灾是因为降水较少D.平原地区较山区洪涝少,山脉东坡和南坡较多2.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在每年的()A.4~9月B.5~11月C.7~8月D.6~8月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降雨量大于等于50毫米的日数东部地区较多,西部地区较少。

暴雨可以导致暴雨洪水,因而洪水的时空分布与暴雨的时空分布存在相关性。

洪水的成因还有融雪洪水和冰凌洪水,西北地区易发生融雪洪水,东北三种洪水均可发生。

平原洪水多于山区。

第2题,受夏季风影响,我国暴雨集中在每年4~9月。

答案:1.A 2.A读“我国某类自然灾害出现频次图”,回答3~5题。

3.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A.干旱B.台风C.洪涝D.寒潮4.对图中甲、乙两区域灾害多发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7、8月B.甲——3、4、5月C.乙——5、6月D.乙——12、1、2月5.图中丙区域此类灾害出现频次大于周边地区的最主要原因是()A.降水集中,多暴雨B.地势低平,排水不畅C.喀斯特地貌的影响D.气温高,蒸发量大解析:此灾害在东部地区多发。

可能是由于雨带移动而造成的干旱灾害。

在华北地区一般在3、4、5月出现严重的春旱,而在江淮地区则在7月易发生伏早天气。

由于西南地区石灰岩广布,地表水容易下渗,该地区也易出现干旱灾害。

答案:3.A 4.B 5.C(2012·浙江温州八校联考)2011年全球的自然灾害之多,损失之大,成迄今史上“最昂贵”的灾害年。

据此回答6~7题。

6.被网友形象地称为“梅超风”的强台风“梅花”给辽、沪、苏、浙、鲁五省市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1.28亿元。

则下列与导致五省强降雨的成因一致的示意图是()A.甲B.乙C.丙D.丁7.如果乙类天气系统在南方停留时间过长,我国东部地区可能会()A.北涝南旱B.南北皆涝C.南涝北旱D.南北皆旱解析:第6题,台风是强热带气旋发展形成的,丁图示意的是气旋。

2013年高中地理 电子题库 第一章 第二节 实战演练轻松闯关 湘教版必修1

2013年高中地理 电子题库 第一章 第二节 实战演练轻松闯关 湘教版必修1

2013年高中地理电子题库第一章第二节实战演练轻松闯关湘教版必修1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它对地球的地理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太阳辐射( )A.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空间释放能量B.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光波段C.到达地面上的太阳辐射为8.24焦/(平方厘米·分)D.目前可被一般耕地中的农作物利用20%2.下列人类活动中,所利用的能源最终不是来自太阳辐射的是( )A.行进中的赛车B.煤球炉C.太阳能电池D.地热发电站解析:第1题,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8.24焦/(平方厘米·分)是太阳常数,它表示在地球大气上界,日地平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光线的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内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辐射的极限才是20%,目前一般的作物对太阳辐射的利用效率仅为2%~4%。

第2题,“最终”是关键词,赛车行驶的动力来自石油,石油和煤炭是古代生物固定的太阳能;地热能来自地球内部。

答案:1.A 2.D读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的比例图,完成3~4题。

3.太阳辐射分为三部分,其中A、B、C分别代表( )A.红外光、紫外光、可见光B.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C.红外光、可见光、紫外光D.可见光、紫外光、红外光4.下列有关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太阳影响地球的主要途径是太阳活动②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具有正负两面性③太阳辐射强度是影响气温高低变化的根本性因素④太阳活动与大气降水变化的周期相同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第3题,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则B为可见光,A波长较短为紫外光,C波长较长为红外光。

第4题,太阳影响地球的主要方式是太阳辐射,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具有正负两面性。

答案:3.B 4.B(2012·苏州市高一调研测试)据报道,科学家预计2012年太阳活动将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峰期。

我们可以预见到那时将发生大量的太阳活动。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二节 第1课时创新演练大冲关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二节 第1课时创新演练大冲关 湘教版必修1

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创新演练·大冲关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地质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是( )①地壳运动②岩浆活动③沉积作用④侵蚀作用A.①②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答案:A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下列各大洲之间距离今后将逐步扩大是( )A.非洲、欧洲B.亚洲、北美洲C.非洲、南美洲D.北美洲、南美洲解析:大西洋中部“S”型海岭是生长边界,大西洋在扩张,大西洋东、西两岸的距离在不断扩大,位于大西洋东、西两岸的大洲分别是非洲和南美洲,所以答案为C项。

答案:C读下图,完成3~4题。

[3.按照发生的顺序,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①C.①③② D.②①③解析:②表示板块张裂,岩浆上升,地表开始隆起;③表示板块张裂处扩大,地壳变薄,岩浆上升明显;①表示岩层断裂,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B项正确。

答案:B4.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位于( )A.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张裂地带B.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地带C.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地带D.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张裂地带解析:图中表示的地理现象发生在板块的张裂地带,张裂处的板块高度相当,没有明显的高低起伏,应该同为大洋板块或大陆板块,D项正确。

答案:D右图为“一典型褶曲剖面图”。

读图,完成5~6题。

5.图示褶曲中,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C.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D.自中心向两侧由新到老解析:从岩层的弯曲方向判断为向斜,然后再根据图例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是自中心向两侧由新到老。

答案:D6.图示山岭是(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解析:图中山岭为向斜成山,原因是向斜中心岩层由于受挤压,变得坚硬,不易被侵蚀,而成为山岭。

高中地理 电子题库 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实战演练轻松闯关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电子题库 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实战演练轻松闯关 湘教版必修1

2013年地理电子题库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实战演练轻松闯关湘教版必修11.(2012·哈尔滨九中期末)下图中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解析:选B。

A为褶皱,C为断层,D为火山,它们均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B为风蚀蘑菇,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2.右图所示地区山体岩石、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外力作用对应的是( )A.石灰岩、球状风化地貌、风力作用B.花岗岩、流水堆积地貌、流水作用C.大理岩、喀斯特地貌、风力作用D.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流水作用解析:选D。

景观图为桂林山水,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长期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读下面的地貌景观图,回答3~4题。

3.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A.甲和乙B.乙和丙C.丙和丁D.甲和丙4.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差异是( )A.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B.前者为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风力侵蚀作用而成C.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化学作用为主,后者以机械作用为主D.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机械作用为主,后者以化学作用为主解析:火山喷发为地下岩浆喷出地表的现象,属于内力作用;褶皱为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而成,也属于内力作用。

峰林为喀斯特地貌,因流水溶蚀作用而成的,以化学作用为主,“V”型谷由河流侵蚀而成,以机械作用为主。

答案:3.D 4.C5.(2012·惠州高一月考)下列地貌中,与河口三角洲成因相同的是( )A.黄土高原的沟壑B.台湾山脉C.华北平原D.云南石林解析:选C。

河口三角洲与华北平原是河流泥沙沉积作用形成的。

黄土高原的沟壑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台湾山脉是内力作用形成的,云南石林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

6.下列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不.合理的是( )A.海河下游开挖入海河道B.我国南方低山丘陵整修梯田C.东北三江平原沼泽地开垦为耕地D.黄土高原沟壑地区打坝淤地解析:选C。

高中地理 电子题库 第一章 第一节 实战演练轻松闯关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电子题库 第一章 第一节 实战演练轻松闯关 湘教版必修1

2013年高中地理电子题库第一章第一节实战演练轻松闯关湘教版必修11.下列图片中的物质属于天体的是( )A.①②B.③④C.②③ D.①④解析:选C。

陨石是地球以外的宇宙流星脱离原有运行轨道且成碎块状散落到地球上的石体;“歼十”飞机正停在飞机场上,属于地球的一部分。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见宇宙的半径约140亿光年B.银河系是宇宙中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C.光年是一个时间单位D.地球上能看到的最明亮的自然天体是月亮解析:选A。

总星系是宇宙中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

目前人类可观测到的最远天体约为140亿光年。

光年是计量天体距离的单位。

白天地球上能看到最明亮的自然天体应该是太阳,在夜晚是月亮。

3.与下面天体系统层次简图中②④⑤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A.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B.太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C.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D.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解析:选B。

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月球和地球构成地月系,地月系从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又是银河系中极微小的部分,银河系与河外星系合起来叫做总星系,它是目前所知道的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

4.(2012·北京东城期末)2012月1月13日8时56分4秒,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遥二十二运载火箭成功将我国自主研制的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07星发射升空。

该卫星( )A.到达了河外星系B.始终在地月系C.脱离了太阳系D.脱离了地月系解析:选B。

“风云二号”是从地球发射的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其运行空间始终在地月系中。

(2012·河南省豫南九校高一模拟)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绕昏暗恒星运转的类地行星,距地球仅40光年。

它是一个热气腾腾的“水世界”,体积是地球的6倍。

据推测,这个“水世界”同样拥有大气层,且75%的表面区域被水覆盖,但由于温度太高,它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

结合材料完成5~6题。

5.“水世界”类地行星所在的天体系统是( )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6.天文学家推测“水世界”类地行星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A.该行星上没有水B.该行星距离恒星太近C.该行星温度太低D.该行星不存在大气层解析:第5题,银河系的主体直径约8万光年,而“水世界”类地行星距离地球仅40光年,说明该行星在银河系中。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检测 发现 闯关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检测 发现 闯关 湘教版必修1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 )A.向斜谷 B.背斜谷C.向斜山D.背斜山2.图中甲地多见石芽、溶洞等地形,推断未知岩层应为( )A.页岩B.板岩C.石灰岩D.花岗岩解析:第1题,据图知高速公路穿过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且地势较两侧高,为山地。

第2题,喀斯特地貌可形成石芽、溶洞等地形,石灰岩在湿热的条件下易发育成喀斯特地貌。

答案:1.D 2.C流水对地貌形态的影响普遍而强大,但在不同地区,流水作用有明显的差异。

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流水作用的正确叙述是( )A.在中下游平原地区,河流向下侵蚀强烈,常形成峡谷B.在上游山区,河流以侧切为主,常形成“V”形谷C.山区河流出山口处,由于流水的搬运作用,常形成冲积扇D.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4.瀑布的形成原因既有内力作用,也有外力作用,下列有利于瀑布发育的条件是( )①河流径流季节变化②流水的沉积作用③断层构造带发育④河床岩石软硬不一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解析:第3题,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河流的侧蚀作用强烈,常形成宽广的“U”形谷;而上游山区,河流的下蚀作用强烈,常形成“V”形谷;河流出山口处的冲积扇,是河流的沉积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

第4题,在断层构造带发育的地方,流水易沿断层面侵蚀;如果河床岩石软硬不一,下部的岩层较软、上部的岩层较硬,下部岩层常易被侵蚀,从而形成有一定落差的瀑布。

答案:3.D 4.D(2010·全国高考改编)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

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

右图为法国南部某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该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创新演练大冲关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创新演练大冲关 湘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在台湾东北海岸“野柳公园”内,有一群海岸怪石,其中以“女王头”最为著名(右图)。

但其“玉颈”由于逐年变细,预计15年后将面临“断头”危机。

“女王头”独特的地貌对应的外力作用是( )A.海水侵蚀、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流水堆积C.化学溶蚀、风力沉积D.地壳运动、风化作用解析:材料显示“女王头”位于台湾东北海岸,因此导致该独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应是海水侵蚀及风吹日晒而产生的风化作用。

答案:A2.下图中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解析:分析图中特点可知,A为褶皱,C为断层,D为火山,它们均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B为风蚀蘑菇,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答案:B蒙古草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

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下图,回答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②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③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④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A.①②B.③④C.①③ D.②④4.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①沙尘暴②水土流失③泥石流④土地荒漠化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本题组用因果框架图方式,全面考查了我国北方地区外力作用及地貌的形成。

第3题,蒙古高原的裸岩荒漠是由风力侵蚀形成的,a为风力侵蚀作用。

黄土高原的黄土是风力从蒙古高原搬运来的,b为风力搬运作用。

华北平原则是流水从黄土高原上搬运来的泥沙堆积而成,则c为流水搬运作用,d为流水堆积作用。

第4题,c为流水搬运作用,可造成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现象。

沙尘暴和土地荒漠化主要是由风力作用形成的。

答案:3.A 4.B读下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回答5~6题。

[5.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①-a,②-b,③-c B.①-b,②-a,③-cC.①-c,②-b,③-a D.①-c,②-a,③-b6.与河流位置a、b、c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A.侵蚀、搬运、沉积B.侵蚀、沉积、搬运C.沉积、搬运、侵蚀D.搬运、沉积、侵蚀解析:由图知,河流a处流经山地,起伏较大,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形成“V”形谷;随着流量的加大,河床变宽;河流c处,地势平缓,流速减慢,流水以沉积作用为主,此时,河床变宽,河水变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地理电子题库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实战演练轻松闯关湘教版必修1大自然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把地球表面的景观塑造的如此惟妙惟肖,令人观止。

阅读南斯拉夫的“猫咪”山图,完成1~2题。

1.形成“猫咪”山形态的根本力量来源是( )A.太阳B.岩浆活动C.大气D.流水2.“猫咪”山所在地区的地表形态是( )A.内力作用单独形成的B.外力作用单独形成的C.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D.板块运动形成的解析:第1题,“根本力量”是关键词,猫咪山的形态是遭受外力侵蚀的结果,其力量来源是太阳辐射。

第2题,所有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1.A 2.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下图为全球六大板块(局部)分布,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两地分别归属于( )A.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B.亚欧板块非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D.亚欧板块美洲板块4.图中四个箭头中与所示板块边界受力方向不符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第3题,甲是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乙为非洲大陆,属于非洲板块。

第4题,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间是生长边界。

答案:3.C 4.B读下列地质剖面图,完成5~6题。

5.四幅地质构造图中,属于褶皱的是(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③6.四幅地质构造图中,有向斜山、地堑景观的分别是( )A.①② B.②③C.③② D.④①解析: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弯曲)为褶皱,位移(错动)为断层。

图中②为地堑,③为向斜山(或背斜谷),④为地垒。

答案:5.D 6.C7.读“地层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处为________构造。

(2)从岩层形态上看,B为________构造。

(3)C处形成山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B两种构造中,利于储存石油的是________,利于储存地下水的是________。

(5)从安全性考虑,在图中A、B、C三处中,最不适合选作水库坝址的是________处。

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________地。

解析:第(1)题,A处岩层断裂并明显错开,为断层。

第(2)题,B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

第(3)题,C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

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

第(4)题,背斜利于储存石油,向斜利于储存水。

第(5)题,A处是断层,不稳定,不适合选作水库坝址;C处是背斜,岩层稳定,可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

答案:(1)断层(2)向斜(3)背斜顶部受到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4)C B (5)A C一、选择题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位于(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B.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D.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2.甲处的地形是( )A.山岭B.山谷C.海岭D.海沟解析:第1题,依据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第2题,甲处等深线密集且数值较大,为海沟。

答案:1.A 2.D下图为某种地形的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判断图中甲地原来应为下列哪一种构造( )A.向斜B.背斜C.断层D.海沟4.依地形的高低起伏来判断,图中乙、丙、丁三处地层的软硬程度,由硬至软排列应为( ) A.乙、丙、丁B.乙、丁、丙C.丙、乙、丁D.丙、丁、乙解析:第3题,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和岩层的弯曲状况判断。

图中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属于背斜。

第4题,根据岩层被侵蚀的状况判断。

岩层越硬,越不容易被侵蚀;岩层越软,越容易被侵蚀。

答案:3.B 4.A5.下面两幅图是比例尺相同的同一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和地质图。

读图,判断该地区属于( )A.背斜成山B.背斜成谷C.向斜成山D.向斜成谷解析:选B。

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弯曲状况判断该处地形是山谷;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该地质构造是背斜。

故该地区应为背斜成谷。

(2012·皖北四市联考)读背斜和向斜剖面示意图,完成6~7题。

6.甲、乙两处的地质构造分别为( )A.背斜向斜B.向斜背斜C.断层断层D.山脊山谷7.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图示地貌反映的是“背斜成谷,向斜成山”②图示地貌反映的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③M、N两处的地势差异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④M、N两处的地势差异是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第6题,根据图中岩层的新老关系可判断,甲、乙两处的地质构造分别为背斜和向斜。

第7题,读图可知,甲处为山脊,乙处为山谷,反映的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M处的地势高于N处,是由于M处地壳抬升的速度要大于N处。

答案:6.A 7.D(提升题)下图是某地岩层水平分布图。

据图回答8~10题。

8.下列四幅剖面图与沿ab剖面线的剖面图一致的是( )9.图中甲、乙两处地形与地质构造的组合,正确的是( )A.甲:山谷——背斜B.甲:山脊——向斜C.乙:山谷——向斜D.乙:山脊——背斜10.关于图示地区地质史上所经受地质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曾受过水平挤压的地壳运动②曾受过水平扩张的地壳运动③乙处侵蚀作用强烈④甲处侵蚀作用强烈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解析: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虚线为等高线,从a至b经过了山谷、山脊,且a处海拔在150~200 m,只有A图符合。

第9题,从等高线上看,甲处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为山脊;乙处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为山谷。

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甲处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是向斜;乙处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是背斜。

第10题,若受水平扩张的地壳运动影响,会有断层形成,图中信息无法判断有断层出现。

甲处为向斜,侵蚀作用较弱。

答案:8.A 9.B 10.A2012年2月3日四川筠连煤矿发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造成多人死亡。

结合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11~13题。

11.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12.位于断层线上的丁处常发育成沟谷的主要原因是( )A.断层平直而陡峭B.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C.岩块相对位移D.岩石受力过大13.下列地点煤矿能够露天开采且比较安全的是( )A.甲B.乙C.丙D.丁解析: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及新老关系可知,乙处为背斜,丙处为向斜,背斜顶部适宜储气,故在a处易发生瓦斯爆炸;b处为向斜,利于储水;在此地开采易发生透水事故。

丁处为断层,岩石破碎,易被风化和侵蚀,形成沟谷和河流。

题干有两个条件,一是能够露天开采,符合这个条件有乙处和丁处;二是安全,符合这个条件有乙处。

所以两者都具备的只有乙处。

答案:11.A 12.B 13.B二、综合题14.读“六大板块沿赤道分布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板块的挤压或张裂),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数码所代表的板块名称:①________板块、②________板块、③________板块、④________板块、⑤________板块、⑥________板块。

(2)板块的边界分为________边界和________边界,它们都是________的地带,________和________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3)图示板块边界中,属于生长边界的有(多选)( )A.①与② B.②与③C.③与④ D.⑤与⑥(4)在板块消亡边界常形成(多选)( )A.海岭B.海沟C.断层D.造山带解析:本题换了一个角度认识六大板块的分布,只有六大板块平面分布图记熟了才能顺利完成此题。

第(1)题,主要考查对六大板块分布的熟练程度。

可以选择180°经线经过的太平洋板块为起点,依据板块间的相对位置填出其他板块。

第(2)题,是由边界类型进行地质灾害分布的考查,因为二者之间有内在的联系。

第(3)题,首先根据经度数判断出板块边界的所在,然后再回忆边界的类型,例如①处位于大西洋,恰好是大西洋中脊的位置,属于生长边界。

第(4)题,板块消亡边界处是板块挤压碰撞处,所以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

答案:(1)美洲非洲印度洋亚欧太平洋南极洲(2)生长消亡地壳比较活跃火山地震(3)ABD (4)BD15.读“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质构造名称:C________。

(2)我国的渭河谷地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图中的________。

(3)寻找石油应在图中的________处,找地下水应在图中的________处。

(4)图中的褶皱和断层构造主要是由________(内力或外力)作用造成的。

(5)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趋向________,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________。

(6)C、D在地貌上表现为________和________。

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A处是地垒,B处是地堑;C处是向斜,其成为山地是因为槽部受挤压力作用不易被侵蚀而成为山地;D处是背斜,其成为谷地是因为受到外力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背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我国的渭河谷地就发育在地堑上,褶皱和断层构造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形成高山与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趋向平坦。

答案:(1)向斜(2)B (3)D C (4)内力(5)平坦高低不平(6)山岭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力作用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