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赏析

合集下载

《上枢密韩太尉书》译文及赏析

《上枢密韩太尉书》译文及赏析

《上枢密韩太尉书》译文及赏析《上枢密韩太尉书》作者:苏辙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chèn)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xiàn)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yòu)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gǔmò),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sōng)、华(huà)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yòu)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dàn)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shào)公,出则方叔、召(shào)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注释】执事:侍从。

文者气之所形。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文章是由气形成的,然而文章不能靠学来达到好,气质却可以靠加强修养得到它。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作品赏析原文及翻译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作品赏析原文及翻译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作品赏析原文及翻译《上枢密韩太尉书》是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

本文的写作目的并非与韩琦讨论怎么“作文”,因为韩琦不是欧阳修,韩琦不是文人,也不热衷于“作文”。

苏辙此文的目的只是兜售自己的作文观点“文气说”,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作文”才华。

“文气说”属于纯粹的原创性观点,在当时也算是颇为独树一帜的,读之自然令人耳目一新,想必韩琦读了立即就把这封信从无数的拜谒信件中挑出,对这个年仅十九的少年刮目相看。

苏辙兜售自己的目的也就完成了。

【原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文言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作品赏析

文言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作品赏析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作品赏析【作品介绍】《上枢密韩太尉书》是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

本文的写作目的并非与韩琦讨论怎么“作文”,因为韩琦不是欧阳修,韩琦不是文人,也不热衷于“作文”。

苏辙此文的目的只是兜售自己的作文观点“文气说”,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作文”才华。

“文气说”属于纯粹的原创性观点,在当时也算是颇为独树一帜的,读之自然令人耳目一新,想必韩琦读了立即就把这封信从无数的拜谒信件中挑出,对这个年仅十九的少年刮目相看。

苏辙兜售自己的目的也就完成了。

【原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译文|创作背景《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写给太尉韩琦的一封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了自己希望得到太尉接见的意思。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篇古文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宋代:苏辙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译文及注释译文太尉执事:苏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

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上枢密韩太尉书【优秀6篇】

上枢密韩太尉书【优秀6篇】

上枢密韩太尉书【优秀6篇】上枢密韩太尉书篇一一、文章主旨苏辙直抒己见,通过论述“浩然之气”,指出为文养气的精湛见解,并说明自己求见之由是见识豪杰以养气益文,而并非为干禄求仕,表明了心迹。

二、结构内容全文共四段。

第一段:作者阐述自己的文学见解,鲜明地提出“养气为文”的观点。

第二段:联系个人实际,叙述实践自己文学主张的情况,表明增广阅历可养气的本意。

第三段:表达愿睹韩琦之风采,“闻一言以自壮”的强烈愿望。

第四段:进一步说明求见太尉之目的“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只是为“益治其文,且学为政”,重申自己“生好为文”的初衷。

三、独到的构思与酣畅的表达苏辙与父苏洵、兄苏轼齐名,号称“三苏”,又同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语言酣畅,说理透辟。

写孟子,“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夸张的手法,极尽益文精妙;写自己,“过秦汉之故都,恣现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排比的手法尽显游历天下之豪放;写欧阳修,“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志趣追求,字里行间跃动着一股勃勃的生气。

写作手法上比较新颖、巧妙。

先离开主旨,纵论其他,到了第三段“太尉以才略冠天下”,笔意才收拢来,扣紧题目,读来不但没有离题万里之感,而且仔细体味,前面所述,正是烘托下文。

特别是第四段,从另一角度申述非求“斗升之禄”,而以“益治其文”为其志,来进一步说明求见韩琦的原因。

这样的文章,在构思上是需要功力的。

四、运用例证表达观点的写法本文虽意在求见,但开头提出作文当有养气之功,“文者气之所形”的论点。

作者认为养气成功,文章就写得好,并举出孟子和太史公两人善于养气为例。

作者又认为,气质的培养,在于游历天下,广交人士。

为了论证论点,作者举出了司马迁游历天下,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五、三步法研读课文教学方法建议学习本文过程可分为整体感知——重点研讨——总结强化三个步骤。

古诗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翻译赏析

古诗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翻译赏析

古诗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翻译赏析“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出自文言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翻译】太尉执事:苏辙生性orG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

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衬。

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

古诗上枢密韩太尉书翻译赏析

古诗上枢密韩太尉书翻译赏析

古诗上枢密韩太尉书翻译赏析《上枢密韩太尉书》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

第二年,苏轼、苏辙兄弟高中进士,“三苏”之名遂享誉天下。

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

关于本文的主题,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苏辙想通过这封书信拜见韩太尉。

苏家并非世族大家,苏氏父子三人出蜀进京,虽然兄弟二人同科进士,一时荣耀无比,但在朝中却是人不生地不熟,无人提携扶帮,日后的路也并不好走。

何况宋时进士已是多如牛毛,虽然苏轼在礼部的考试中一鸣惊人,但苏辙却仍是籍籍无名。

当时文有欧阳修,武有韩琦,能获得两人的支持和帮助是苏轼兄弟在政坛站稳脚的基础。

苏轼已经因为一篇文章让欧阳修赞不绝口,收为弟子,苏辙就只能韩琦这方面打开通口了。

时韩琦任枢密使,可谓位尊权重。

苏辙想通过这封信来打动韩琦,从而得到他的接见和赏识。

【原文】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高中语文 文言文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 文言文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苏辙原文: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选自《栾城集》卷二十二《四部丛刊》本)译文:太尉执事:我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

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的气的大小相称。

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习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察觉到。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和翻译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和翻译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和翻译原文:标题:上枢密韩太尉书作者或出处:苏辙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译文或注释: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

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

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译文2篇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译文2篇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译文2篇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号东坡山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理学家、政治家、散文家、书法家。

他不仅有很高的文学才华,还深谙政治和军事。

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以充满深情的笔调,向朋友倾吐思念之情。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苏辙在宋仁宗时期写给他的好友、时任枢密使的韩绛的一封信。

这封信共有两篇,分别是《上枢密韩后期书》和《上枢密韩绛书》。

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这两篇中的内容。

第一篇《上枢密韩后期书》中,苏辙对韩绛的离去表示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苏辙在信中写道:“自君离开后,东坡寂寞无言。

每次思及,感慨之情涌上心头。

”他表达了自己在韩绛远离的日子里的寂寞和思念之情。

他还表达了对韩绛事业的关注和对他将来前途的美好祝愿:“愿君在官场中,努力奋斗,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最后,苏辙表示对韩绛的友情将会一直延续下去:“友情之线,虽时有间断,但终不会断绝。

”第二篇《上枢密韩绛书》是苏辙在感叹韩绛离去后,自己的身世感慨万分时写给韩绛的一封信。

苏辙在信中写道:“昔年相识,夸奖诗文之才,指点未来之路。

而今各奔东西,各有各的境遇。

”他回忆起自己和韩绛相识的点点滴滴,以及韩绛对自己的赞扬和帮助。

苏辙还表达了自己的努力和不甘平庸的决心:“尽管境遇艰难,但我不会停止奋斗。

我要不断追求卓越,不让韩绛失望。

”最后,苏辙对韩绛表示了衷心的期盼:“希望我们能够再次相聚,继续探讨诗文,共同追求圆满的人生。

”苏辙的这封信充满了深情和思念之情。

他表达了对韩绛的友情和对他事业的关心,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坚定决心。

这封信深情而真挚,是苏辙豪情壮志的真实写照。

通过阅读《上枢密韩太尉书》,我们能够感受到苏辙作为一位文学家和友人的情感交流之深厚。

他与韩绛之间的友谊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续至今。

这封信不仅展现了苏辙的才华,也是他真挚情感的真实写照。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苏辙原文: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选自《栾城集》卷二十二《四部丛刊》本)译文:太尉执事:我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

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译文|创作背景《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写给太尉韩琦的一封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了自己希望得到太尉接见的意思。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篇古文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宋代:苏辙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译文及注释译文太尉执事:苏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

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宋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翻译及赏析

宋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翻译及赏析

宋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翻译及赏析原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宋·苏辙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翻译:太尉执事:我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

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

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

上枢密韩太尉书解读

上枢密韩太尉书解读

《上枢密韩太尉书》解读安徽省当涂县第二中学汪茂吾邮编243100北宋文学家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作为一篇新课文,被选入人教社初语第六册。

无疑此文对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将大有裨益。

笔者在研读此文后,发现有如下难点需认真解读。

一、难句。

1.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此句表明了上文孟子和太史公二人的精神气质存在的形式和三种表现途径。

注意这里的“见”当作“现”的通假,即“表现”之意。

所以全句应译为:他们的精神气质充满在他们的内心,洋溢在他们的外表,通过他们的语言和文章表现出来,而他们自己却并不知晓。

2.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这两句话有实有虚,前者实写作者在北方亲眼目睹了黄河的汹涌澎湃,后者虚写作者站在这里仿佛看见了古代的豪士俊杰。

这里的“想见”是“仿佛看见”的意思,并非真的“想看见”。

故此应译为:我在北方亲眼目睹了黄河的汹涌奔腾,由此我感慨万分,仿佛看到了古代的豪士俊杰。

3.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

这是由三个分句组成的长句,前两个分句不难理解,难的是后面的一个分句。

仔细体会就不难发现这里的主谓搭配有文章:“仓廪府库”可以说富庶,因为里面装满了粮食和钱财;而“城池苑囿”却只能大不能“富”。

原来,这里作者把两个主谓短语放在了同一位置上。

改成如下就不难理解了:仓廪府库之富,城池苑囿之大。

据此全句应译成:我来到京城,参观了天子壮丽的宫殿,以及粮仓府库的富庶和城池园林的广大。

4.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这里的“入”指的是“在朝庭内”,“出”指的是在“朝庭外,即“对外”。

而“周公、召公”,“方叔、召虎”,在这里均虚指,而非实指。

这两句是借周代的名臣来赞扬韩太尉具有定国安邦之才。

因此,全句应译为:在朝庭内就象是周公、召公那样辅助君王,对外您又象方叔、召虎那样为国杀敌御边。

二、主题。

关于本文的主题,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苏辙想通过这封书信拜见韩太尉。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译文)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译文)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译文)〔宋〕苏辙原文如下: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汨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

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选自《四部丛刊》本《栾城集》译文如下: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作,对此思考很深。

我以为文章是作者气质、性格的显现,然而文章不是学了就能写好的,气质却可以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正气。

”现在看来,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和他的气的大小相称。

太史公走遍天下,博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豪士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畅跌宕,颇有奇伟的气概。

上枢密韩太尉书赏析

上枢密韩太尉书赏析

上枢密韩太尉书赏析尊敬的读者,今天我将为你解读一幅名为《上枢密韩太尉书》的名画。

此画创作于明代,作者是明代著名画家宋廷敬,作于十七世纪上半叶。

该画以鲜明的笔触和细腻的画法,生动地表达了韩太尉的高尚品质和深厚的学识,引人入胜。

整幅画面的构图十分简洁,以竖幅为主,画面中央是韩太尉坐在檀香木椅上,形象庄严肃穆。

韩太尉头戴斗笠,身穿官服,坐姿端庄,在他面前的桌上放着一卷书籍,表明他正专注于阅读和学习。

餐桌上一尊汉白玉狮子形象的文房四宝,以及褥子上摆放的红漆大方盒,古朴素雅,突显出韩太尉的高贵身份。

画面背景采用轻淡的山水背景,增添了艺术气息。

从细节的描绘上看,画家巧妙地利用不同的色调和明暗对比,营造出画面的层次感。

韩太尉的面部表情凝重而细致,透露出他内心深处的思考与悟性。

他的手指修长有力,显示出他书香门第的身份和渊博的学识。

即使画中的细节很少,但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韩太尉不凡的气质和品质。

这幅画给我的感觉是高贵与智慧的结合。

通过画家细腻的笔触,凭借对光影与色调的巧妙运用,韩太尉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能感受到他的威严和学识。

这个画面所表达的是对智慧和学识的追求,以及对高尚品质的崇敬。

韩太尉身上散发出的威严和智慧,让人不禁对他心生敬意和好奇。

这幅画让我深思,智慧是人类最珍贵的财富之一,它象征着人的思想和学识的积累,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源泉。

韩太尉作为一个政治家和军人,他通过不懈努力和积极学习,不仅使自身智慧得到丰富和提高,更为整个国家和社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幅画不仅赞美了韩太尉个人的高尚品质,也表达了对智慧和学识的尊重和崇敬。

正如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智慧的培养和积累离不开阅读和学习,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智慧。

智慧会引导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作出正确的决策,使我们更加理智和成熟。

这幅画通过表现韩太尉专注阅读的场景,呼吁人们要像韩太尉一样,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热情。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全文翻译:太尉身边侍从:苏辙我生性喜好写作,对此思考很深。

我以为文章是作者气质、性格的显现,然而文章不是学了就能写好的,气质却可以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正气。

”现在看来,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和他的气的大小相称。

太史公走遍天下,博览四海名山川,与燕、赵之间的豪土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流畅跌宕,颇有奇伟的气概。

这两位夫子,难道是常常拿着笔写作这样的文章就成功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浩气充满在他们的胸中,流露到他们的形貌之外,发而为之言语,表现为文章,但自己并不曾觉察到。

上枢密韩太尉书-上枢密韩太尉书赏析

上枢密韩太尉书-上枢密韩太尉书赏析

上枢密韩太尉书:上枢密韩太尉书赏析[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高远的志向和养气为文的做法。

2.学习本文新奇的立意和巧妙的构思。

3.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气、势。

[教学重点]1.理解养气与为文的关系。

2.领略本文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精妙。

3.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疏荡的文气和跌宕的文势,背诵课文第1、2段。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方法。

设计问题,分组搜集有关苏辙其人、其文的资料。

2.比较法。

与其他请谒书比较阅读,体会本文的妙处。

3.替换法。

针对文中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

4.开展诵读竞赛,在诵读中体会本文的立意高远、洒脱不羁。

媒体设计朗读录音带;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方案一一、导语同学们,我们都非常熟悉大文学家苏轼,他的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唱出了中秋之夜对胞弟苏辙的思念,也唱出了天下所有人美好的心愿。

苏轼、苏辙,还有他们的父亲苏洵,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堪称文坛佳话。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辙19岁时写下的一篇佳作《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解题苏辙(10391112),字子由,映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博闻强记,勤奋好学,少年时即显露出出众的才华。

嘉佑元年,苏辙与父、兄同至汴京,颇得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次年与苏轼同榜考取进士,名动京师。

苏辙踏上仕途后,在对待王安石新政等事当中,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但后来因其兄乌台诗案的牵累和忤逆了元丰诸臣等而屡遭贬谪,晚年在贬官处许州(今河南许昌)筑室定居,自号颍滨遗老。

不复与人相见。

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

(《宋史苏辙传》)有《栾城集》传世。

枢密韩太尉,即韩琦。

当时掌管全国军事,相当于秦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职,故称之。

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

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人手,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片奇气(金圣叹),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赏析
唐宋文人谋求仕进,常常写信给有权位者,希望得到接待或荐引。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苏辙于宋仁宗嘉佑二年中进士后,写信给当时的枢密使(宋代执掌全国兵权,职位等于汉、唐时太尉)韩琦的一封信。

苏辙于韩,本是出于求见韩琦,以得识拔。

但作者韩马此书写成卑辞乞怜的“干谒”文字,而是从作为文章家,应该加强内在修养,增长外在阅历的角度立论,既表示了对韩琦的景仰求见之诚意,又着重阐述了写作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文中提出的养气为文的见解,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第一段,提出并说明“文者气之所形”“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

行文分两层。

第一层提出论点。

作者省去低首下气的套话,开宗明义:“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表明自己作文之勤,用心之深。

以此开端,便于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写作体会。

接着进入主旨:“以为文者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前句径言文与气的关系,强调文章是作家的“气”的显现;后二句从比较学文与养气的得失中,强调养气的重要。

“养气”二字是全篇警策,总括一篇大意。

在我国古代文,“气”是一个传统命题。

由于“气”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历来理解不一。

曹丕《内论·论文》中的“文以气为主”的“气”是指作家的个性和作品的风格。

刘勰《文心雕龙·养气》篇中说的“气“,指的是情志,即作家的感情、意志等精神因素。

韩愈《答李翊书》中曾以水喻“气”,这里的“气”是指文章的气势。

苏辙斟于前人的这一共同认识,提出“气”的命题,联系全文看,他所说的“气”系指人的修养、气质及精神力量的总和。

那么,“气”是先天因有的,还是后天培养得到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气不可力强而致”,视“气”为人的先天禀赋。

苏辙认为“气可以养而致”,把“养气”建立在后天修养的基础上,这就赋于传统养气说以新的涵意。

第二层引古人事迹论证论点。

和者举了两个人,即善于养气,精于为文的孟子和司马迁。

称以孟子为例。

“养气”之说肇于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叾子的“养气”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

作者据其言而论其文,从气与文相副的角度,说明孟子文章内容深广,气势充沛,乃得力于养气之功。

继以司马迁为例。

司马迁“养气”注重社会阅历的增长。

作者述其行而论其文,说明司马迁文章潇洒而不受拘束,新颖而不落俗套,同样得力于养气之功。

接着用反诘名顿宕一笔,既回应上文的论点,发人深思,又使文势形成波澜,然后引出推论:“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意谓他们两人,”气“充满于内心,就会表露于外表,发而为言语,表现为文章,自己往往并不自觉,这素以从正面有力地论证了论点:只有善于养气,才能精于为文。

第二段,就自己经历进一步分三层展开论述。

第一层写少年居家时的经历。

文章紧扣“养气“,论述自己的阅历和所学的内容,限止了“气”的培养,致使胸襟无以无阔,志气无以激发。

“恐遂汨没”正是直陈恐被埋没的忧虑。

“故决然舍去”,表明为求养气而不异辞家的决断。

语言直率有力,读来给人以锐气逼之感。

最后用“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下之广大“两句自明志气,并以此领起下文。

第二层叙述离家出游的经历。

文章仍扣住“养气”,并照应上文。

从“求天下奇闻壮观”归结出“以知天地之广大”、“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而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与居家时所交“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学“皆古人之陈迹”形成鲜明的对照。

这一层笔酣黑饱地叙写了出游后所遇的种种“奇闻壮观”,事事照应上文,落笔不虚,而且巧妙地引出欧阳修。

欧阳修是作者考进进士的主考官,当时已政绩睅著,文名远扬。

“门人贤士大夫”指的是梅尧臣、曾巩等著名文学家,他们都是欧阳修的文友或学生,曾与欧阳修一起切磋促进,并以各显异采的丰富创作,扫荡追求周琢的西昆体文风,推动古文运动的发展。

前人说引出欧阳修意在“陪起太尉”即使文章自然导入上书的本意——求见韩琦,这样的构思谋篇,新颖别致。

第三层颂扬韩琦,并表明未见之憾。

先总写太尉才于谋略的出类拔萃。

然后用两对偶名,从文、武两方面进行颂扬。

韩琦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仁宗时召为枢密使,掌管全国车事。

他与范仲淹长期镇守边疆,对防御西夏入侵,稳定朝政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据史书记载,当时曾流传有这样一首民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

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所以作者说,天下依靠而他没有优患,外族畏惧他而不敢作乱。

“周公”、“召公”均为周初大臣,有辅佐成王,安定周室之业绩;“方叔”、“召虎”均为周宣王大臣,有征讨荆蛮、淮夷之功劳。

作者以四人喻韩,并领以“入”、“出”二字,意在恭维韩琦出将入相,文武兼备。

末了用“而辙之见焉”一句挽住上文,直言未见之憾,文章也过渡到第三段。

第三段表明欲见太尉之意。

上段末句“未之见”三字,虽未点破见太尉,但欲见之意已露。

这段起飞处,作者将上文未径言直说的欲见之欲宕开,转过笔来插说出游所遇,为下文重表未见之憾作垫。

文章约举“于山”、“于水”、“于人”数端,将上段内容作一概括,然后拍合到未见之憾。

“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较之上段“而辙未见焉”,其未见之憾,更甚于前。

行文至此,已造成盘马弯弓之势,作者这才趁势点明求见之意。

“故愿得”二句,是于景仰之情中露求见之意,“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是将“养气”与求见联系在一起,既呼应了题旨,又避免了请求引荐之嫌。

第四段中述入京城非为求仕禄,表明自励与求教之意。

首二句是说自己初出茅庐,不熟悉官场事物,急于求教的诚意,隐含字背。

随后郑重地表示,来京城并非为了谋取区傣禄,并用“偶然得之,非其所乐”再明其志,从而照应了第二段已表明决然辞家,是为了“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紧接着用“然”字作转,引出二“幸”。

“赐归待选”实为进士及第的委婉说法,因宋代考中进士,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还须参加吏部考试,取中后才能授官。

“将以益治其文,且漟为政”是自励之语,重点在“益治其文”四字,从作者在上文所阐述的为文主张看,四字实含有“养气”之意。

文章在后一个“幸”点明求见韩琦的目的在于受教益之后,便酒然作收。

本文不仅内容充实,而且写法上也很有特点,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求见韩琦,但却沿着“养气”的思路运笔。

文章从“气”写起,缘“气”伸发,于为文主张的阐述中自然导出写信的本意,将养气为文的见解与求见韩琦的诚意勾边贯通。

这种以客为主,一笔两军事情报艺术构思是十分巧妙的,正如昔人所说,本文通篇是“注
意在此而立言在彼”。

(《古文观止》评语)其次,本文论述层次也十分清晰。

第一段提出论点后,随即摆出论据。

先以古人为据,后以自己为据;先写自己居家时的经历,后写自己出游后的经历。

论证逐层深入,叙述井然有序,再次,本文也较典型地体现了苏辙散文文势汪洋跌宕的特点。

如第二段的一、二两层一气写了自己的两种经历,造成汪洋之势,第三层却以“太尉以才略冠天下”作转,跌出未见之憾。

第三段又将未明说的欲见之意宕开,插说出游所遇,最后才逼出求见之诚。

笔法大起大落,穿插腾挪,前后呼应关合,一唱三叹,极尽吞吐之妙。

苏轼曾说,苏辙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这气,终不可没。

”(《答张文潜书》)读了这篇《上枢密韩太尉书》,我们是不难体会到这一特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