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4《梦溪笔谈》二则教案2

合集下载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梦溪笔谈二则》教案2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梦溪笔谈二则》教案2

《<梦溪笔谈>二则》教学方案2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准确地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能用现代汉语逐句说出课文的意思。

2.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方面的聪明才智,能说出两三个我国古代的其它科学技术成就。

教学过程模块一:课堂导入导的绿色农业早在我国北宋就已经出现了。

其实,不仅在农业,在建筑业方面,中国古代同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古人建造了许多庄严宏伟、设计精巧的建筑,其中的一些建筑虽然经历了漫长岁月,却仍巍然屹立,完好无损,成为我国古代科学文化伟大成就的象征。

在杭州梵天寺,就曾有这么一座香火鼎盛的木塔。

如今,梵天寺木塔在历史变迁中,不幸被损毁,但沈括却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这座宏伟建筑的修建过程。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走进这座木塔,去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方面的聪明才智。

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教学目标1.能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准确地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能用现代汉语逐句说出课文的意思。

2.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方面的聪明才智,能举出两三个我国古代科学家并介绍其科学技术成就。

模块二:课文疏通下面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注意生僻字的读音。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反复地读几遍,稍后我们请几位同学展示,请其他同学点评。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并组织朗读展示与点评)接下来,我们请大家自主疏通课文,最终达到能逐字逐句地用现代汉语说出课文意思的目标。

自学时请注意两点:疏通课文1.充分利用好课文注释,重点掌握常用文言字词的用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梦溪笔谈 二则》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梦溪笔谈 二则》教案 苏教版

《<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用法。

2.学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方法;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

3.了解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1.掌握文章中实词的意义及用法。

2.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语设计在中国科技史上有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李约瑟教授赞许它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被国际上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它是哪本书呢?它就是北宋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写的《梦溪笔谈》。

现在让我们学习选自《梦溪笔谈》的两篇文章——《以虫治虫》和《梵天寺木塔》。

二、读熟文章注意以下字词与句子。

1.字词。

岁:年成穰:丰收谓:叫患:担心贻:赠给讫:完,结束2.句子。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子方虫)悉为两段。

——省略句旬日子方皆尽,岁以(之)大穰。

——省略句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之)以金钗。

——省略句三、小组学习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疏通两文大意的任务。

要求:1.完成对课文的理解,整理关键词语和句子,疑难的地方批注出来。

2.班上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内容理解1.沈括在《以虫治虫》一文中表达什么看法呢?联系现在治虫害的办法,你赞同哪一种?2.《梵天寺木塔》中喻皓用什么办法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3.两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这三个问题主要让学生抓住文章的精华、重点,而两文共同运用的详略得当的介绍方法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更好体现出《梦溪笔谈》是介绍科学成就的作品。

【资料宝藏】1.关于沈括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是一位以博学著称的科学家。

对于文学、艺术、自然科学、技术、历史、考古等各门学问都有深入研究。

沈括一生在各地为官,积极参加王安石的变法,也是一位政治家。

沈括自幼勤奋好学,在其母指导下,14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

少年时代的沈括随其父走南闯北,增长了许多见识。

沈括于1063年考中进士,不久升为太史令。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第24课《梦溪笔谈》二则 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第24课《梦溪笔谈》二则  教案

24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教学目标:《以虫治虫》知识与技能: 1.了解沈括在我国科学史上所取得的显著成就。

2.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如:“岁”、“穰”等。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简单用法,如:“之”、“其”、“以”等。

3.发挥想象,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简短的文言故事。

4.品味欣赏课文简洁生动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沈括丰硕科学成就,激励他们获取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

过程与方法:朗读引导、点拨、质疑合作、激趣、想象、品味赏析、拓展。

教学重点:充分发挥想象,将简短的文言科技小品文改编成情节生动的小故事。

教学难点:品味欣赏课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屏幕展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当我们翻开中国的科学史犹如打开了巨大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世上的珍奇异宝,光辉夺目,粲然辉煌,而其中有一部书却像一颗无比美丽的珍珠藏于其中,这部书的作者及其作品和内容,就隐含在下面这幅对联中,让我们一起走进《子午书简》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考一考指名读屏幕上对联并明确其中所隐含的科学家的名字及其科学著作。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看一看(屏幕上展示出沈括的简单介绍)提问:你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下了解。

对于一个人在某个领域足够优秀,我们往往会给他戴上一个某某家的帽子,比如欧阳修是文学家,祖冲之是数学家,赵普是政治家,张衡是物理学家,徐霞客是地理学家,华佗是医学家,张骞是外交家,如果我们把这些帽子戴到一个人的头上,你会不会觉得此人足够的神奇和伟大呢?更为神奇的是除了这些帽子,他的头上还有工程师,农业专家生物学博士水利专家,兵器专家等几顶光彩的帽子。

他就是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沈括,他的科学著作《梦溪笔谈》被称为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天文历法地理地质等。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一篇科学小品文《以虫治虫》。

苏教版(2016)语文七上5.24《梦溪笔谈》二则 教案(2课时5页)

苏教版(2016)语文七上5.24《梦溪笔谈》二则 教案(2课时5页)

《梦溪笔谈》二则教学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课文大意,感知课文。

2、学习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疏通文意教学流程:一、导入由学过的古文导入,回顾古文学习的方法二、检查预习,了解作者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梦溪笔谈》它的内容涉及天文、生物、地理、气象、农业、文学、建筑等各个方面。

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的科学成就。

三、朗读课文,把握节奏师读-----学生自由朗读四、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分小组交流:字音、字形、字义、语句意。

2、集体讨论探究,教师作归纳。

(1)字音、字形部分:喙(hui) 穰(rang) 梵(fan) 胠(qu) 箧(qie) 履(lu) 贻(yi) 钗(chai) (2)字义部分提示重点字词句:界:地域,范围。

千万蔽地: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蔽,遮盖。

悉:全、都。

皆:全、都。

岁以大穰: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岁,年成。

以,因。

大穰,庄稼大丰收。

布:铺、排。

故如此:所以这样。

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把金钗送给她。

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但,只。

讫,终了,完毕。

实,使坚实。

人皆伏其精炼:人们都佩服他的高明。

伏,通“服”,佩服。

其,他。

(3)语段意:(重、难点)方为秋田之害:译:正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

则以钳搏之,悉为二段:译: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译:十天后,子方虫全部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未布瓦,上轻,故为此。

七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同步教案《梦溪笔谈》二则

七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同步教案《梦溪笔谈》二则

二十一、《梦溪笔谈》二则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了解北宋以前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二、课前预习1、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

2、给下列字注音,并抄写一遍。

贻()讫()穰()胠箧()()梵()喙()履()3、摘录你认为重要的文言字词,并翻译。

4、写出你的疑问。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请学生展示各自收集的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教师作总结,并点评准备材料,准备得最详细。

二、学生自主学,疏通文意。

1、学生根据手中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读课文,分小组交流:字音、字形、字义、语句意。

2、集体讨论探究,教师作归纳。

(1)字音、字形部分:(见预习作业)(2)字义部分大穰:庄稼大丰收方:才级:层患:嫌、担心贻:赠给但:只盖:因为伏:通“服”,佩服胠箧:从旁边打开箱子以:用悉:全之:结构助词,“的”。

其:代词,它的(3)语段意:(重、难点)方为秋田之害:译:正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

则以钳搏之,悉为二段:译: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译:十天后,子方虫全部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未布瓦,上轻,故为此。

译: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译: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办,塔身就稳定了。

人皆服其精练译: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三、根据大家刚才的集体探讨对课文的了解、学生在次自习课文,简述文章主要内容。

《以虫治虫》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作物获得丰收。

《梵天寺木塔》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塔动”问题的生动事例。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苏教版 (2)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苏教版 (2)

二十四《梦溪笔谈》二则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感受中国古代文明。

2.理清行文思路。

(重点)3.把握文章重要内容。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说到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四大发明。

其实我国古代辉煌的科学成就还有许多,它们有的留存至今,令人叹为观止,如长城等建筑;有的在考古学家、探险家的不懈努力下重见天日,如历史遗迹、文物……但更多的是散落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需要我们大家去找寻。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沈括的《梦溪笔谈》,去发现先人的聪明才智,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嘉祐进士。

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举生平见闻,撰《梦溪笔谈》。

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炼钢、炼铜的方法等,凡有所及,无不详为记录,以精究药用植物与医学,著《良方》十卷(传本附入苏轼所作医药杂说,改称《苏沈良方》)。

2.介绍作品《梦溪笔谈》因写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而得名。

成书于11世纪末。

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逸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十七目,凡609条。

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

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如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等。

社会历史现象部分,对北宋统治集团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详细记载。

3.朗读课文,掌握生字。

蝎.(xiē)喙.(huì)蔽.(bì)钳.(qián) 穰.(ráng)梵.(fàn) 皓.(hào) 钗.(chāi) 贻.(yí) 讫.(qì)弥.(mí) 履.(lǚ) 胠.(qū) 箧.(qiè)4.归纳“之”“其”“以”字用法与意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 24《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24《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苏教版

24、《梦溪笔谈》二则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成就:生物防治对农作物的好处。

2、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成就:如何解决木塔晃动的问题。

3、归纳、积累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4、能够翻译全文。

教学重点:1、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成就:生物防治对农作物的好处。

2、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成就:如何解决木塔晃动的问题。

3、能够翻译全文教学难点:3、归纳、积累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本课题教时数:二课时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质疑,讨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堂教学流程:一、简洁导入新课(用时不超过1分钟)你知道英国人李约瑟称赞的“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指的是谁吗?(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字存中,杭州钱塘人。

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

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

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炼钢、炼铜的方法等,凡有见及,无不详为记录。

)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沈括写的《梦溪笔谈》二、出示教学目标(用时不超过1分钟)三、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加点字解释和句子翻译见课件(略)四、互动交流一:(一)、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哪些语句写出了傍不肯的外貌?(“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这里突出“有钳”,因为这是它消灭子方虫的有力武器。

)2、哪些语句写出了傍不肯的为数众多?(“千万蔽地”说明为数众多。

)3、哪些语句写出了傍不肯的威力无比?(“以钳搏之,悉为两段”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无比。

)4、哪些语句写出了傍不肯消灭害虫的迅速、干净彻底?(“旬日子方皆尽”说明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

)(二)、将本文分层,并概括其大意①说明子方虫灾害出现的年代、季节和范围。

②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消灭了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③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旧曾有之”。

(三)、说一说:作者在这里记录了一种什么现象?试举生活中这样的现象的几个例子。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课题:《梦溪笔谈》二则(沈括)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讲述的古代科学成就。

2、学习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方法:讲读、交流课时计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我们叫了“三声夸克”,挥一挥手,离开了当代物质结构的微观世界,回到了文明古国--中国。

我们看到那“千古不灭的科技巨星”沈括正在向我们招手。

当我们打开那标志“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时,仿佛打开了巨大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世上的珍宝,光辉夺目,粲然辉煌。

其中有两颗无比美丽的珍珠,分外引人注目。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梦溪笔谈》二则。

(板书课题)二、阅读主场(一)引导学习小组对照注释,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查工具书(提前要求携带《古汉语词典》《古汉语字典》)或学习参考资料,力求了解课文大意。

(二)将学习小组分成两个部分,分别准备一则(各小组特别注意整理组员不懂的字词或内容,并将不懂的字词或内容设计成问题)。

(三)合作学习交流1、准备第二则的学习小组先向准备第一则的学习小组质疑问难(可以问某一小组,也可以问某一位同学),后者解疑释惑(如有的问题不能解答,可以向准备同一则的其他小组或个人请求帮助;解答不准确时,由老师纠正)。

2、准备第一则的学习小组与准备第二则的学习小组换位质疑问难和解疑释惑(处理方式同上)。

3、学习小组间的质疑问难和解疑释惑结束后,老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字词。

《以虫治虫》:方为求田之害千万蔽地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梵天寺木塔》:方两三级患其塔动未布瓦贻以金钗但逐层布板迄匠师如其言(四)学习小组自由诵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和重音,并给予指导)。

三、阅读尾声(一)讨论“探究练习二、三”。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布置作业:按家长要求诵读课文(或一则,或两则),抄写“二(三)3”中提到的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词,在将课文翻译成白话文。

周智。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梦溪笔谈》二则(第二课时)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梦溪笔谈》二则(第二课时)

《梦溪笔谈》二则(第二课时)目标预设1、了解古代的科学成就2、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掌握文言虚词“之”“其”“以”2、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古代的一部作业检查2、《梦溪笔谈》内容涉及各个方面,是我国百科全书。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有关农业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将学习有关建筑方面的知识。

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1、疏通课文,解释加点字,学生互问互答。

2、学生口头翻译课文。

3、分层。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1、解释加点虚词钱帅登之.患.其塔动乃以.瓦布之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匠师如其.言人皆伏其.精练2、翻译句子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思考与调整3、学生讨论给文章分层,教师指点总结。

4、指出文章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巩固内化搜集古代人在自然科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五、布置作业完成《当》,《作》教后反思附:音:梵.fàn 贻.yí讫.qì遂.suì弥.mí胠箧..q ū qi è履.l ǚ 重点字词:据. 方. 患. 贻. 耳. 但. 讫. 如. 盖. 弥束.. 履. 优. 精练..归类:人皆伏其.精练其.喙的钳其.中旧曾有之患其.塔动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匠师如其.言人履其.板则以.钳搏之岁以.无穰乃以.瓦布之贻以.金钗方为秋田之.害则以钳搏之.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钱帅登之.乃以瓦布之.思考与调整其 以 之。

(七年级语文教案)《梦溪笔谈》二则

(七年级语文教案)《梦溪笔谈》二则

《梦溪笔谈》二则七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教学方法1、生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2、分组学习,相互质疑,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3、师生互动,欣赏分析,教师和学生相互问答,共同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

4、学习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备统复备●一、导入新课,请学生展示各自收集的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教师作总结,并点评准备材料,准备得最详细。

●三、学生自主学,疏通文意。

1、学生根据手中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读课文,分小组交流:字音、字形、字义、语句意。

2、集体讨论探究,教师作归纳。

(1)字音、字形部分:喙(hui) 穰(rang) 梵(fan) 胠(qu) 箧(qie) 履(lu) 贻(yi)钗(chai)(2)字义部分大穰:庄稼大丰收方:才级:层患:嫌、担心贴:赠给但:只盖:因为伏:通“服”胠箧:从旁边打开箱子以:用悉:全之:结构助词的其:代词,它的(3)语段意:(重、难点)方为秋田之害:译:正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

则以钳搏之,悉为二段:译: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译:十天后,子方虫全部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未布瓦,上轻,故为此。

译: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译: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办,塔身就稳定了。

人皆服其精练译: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三、根据大家刚才的集体探讨对课文的了解、学生在次自习课文,简述文章主要内容。

答案:《以虫治虫》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作物获得丰收。

七年级《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七年级《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七年级《梦溪笔谈》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梦溪笔谈》二则中简洁生动的语言,体会古代笔记体著作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疏通文意。

理解文章所蕴含的科学道理和人文精神。

2、教学难点体会《梦溪笔谈》简洁生动的语言风格。

引导学生从文中获得启示,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理解文意。

2、讲解法:对重点字词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入理解课文。

4、归纳法:引导学生归纳文言字词和语法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有一部著名的科学著作,它记载了许多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神奇的发明创造,这本书就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二则,一起领略古代科学的魅力。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1、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他博学多闻,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气象、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

《梦溪笔谈》是他晚年用笔记文学体裁写成的一部综合性著作,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2、《梦溪笔谈》共 30 卷,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

其中《笔谈》26 卷,分为 17 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

这部著作详细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梦溪笔谈》的作者及成书背景理解并掌握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认识1.2 教学内容课文:《梦溪笔谈》两则附录: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难点:掌握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第二章:教学准备2.1 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价值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2.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复习相关的文言文知识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梦溪笔谈》的作者及成书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写这样的故事?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故事中涉及的科技文化知识3.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教师分析故事的寓意和作者的写作意图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学生互相提问,解答疑惑3.5 总结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确定下一步的学习目标第四章:作业布置4.1 作业内容学生翻译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4.2 作业要求翻译准确,语句通顺读后感内容充实,观点明确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式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5.2 评价内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生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运用和提升学生对故事寓意和作者写作意图的感悟和认识第六章:教学延伸活动6.1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现课文中的场景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通过表演来深入理解故事情节6.2 活动准备学生准备台词,熟悉自己的角色特点教师准备道具和背景布置6.3 活动过程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给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第七章:课堂小结7.1 小结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两则故事的寓意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7.2 小结方式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第八章:课后作业8.1 作业内容学生翻译并背诵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学生选择一篇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8.2 作业要求翻译准确,背诵熟练阅读理解深刻,分析有条理第九章:教学反馈与调整9.1 反馈方式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反馈学生通过互相评价、课堂小结等方式进行反馈9.2 调整内容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教师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和指导,调整学习策略和目标第十章:教学总结10.1 总结内容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反思教学效果和不足学生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进行总结,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10.2 总结方式重点和难点解析六、教学延伸活动详细补充和说明:角色扮演活动是一种情境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新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24 《梦溪笔谈》二则 主课件配套教案

新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24 《梦溪笔谈》二则  主课件配套教案

24 《梦溪笔谈》二则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

过程与方法1、品味关键词句,欣赏课文简练生动的语言风格。

2、揣摩详略的技法,在写作训练中加以模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历史和未来发展的兴趣。

激发学生阅读《梦溪笔谈》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通译全文;体会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品味欣赏课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沈括,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

他通过对动植物的观察和研究,在其名著《梦溪笔谈》中广泛记载和描述了各地所产的动植物,如潮州的鳄、西北的枸杞、北方沙漠的跳鼠等。

他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知识,留下了不少科学的记录。

《梦溪笔谈》中还记载了有关防除农业虫害的事例,以及防御蚊虻的方法等。

此外,他在解剖生理方面也有比较精深的研究,他在《梦溪笔谈》中明确提出,人有咽和喉两个部分,咽用来咽食物,喉则用来通气。

他对化石也有正确的认识,他在太行山上看到螺蚌壳化石,据此他正确地指出这一地带过去曾是海滨。

沈括广泛记载各地动植物的《梦溪笔谈》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科学著作。

《梦溪笔谈》这部中国文化史上的综合性的笔记体巨著总结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二、读书识字xiēhuì qián狗蝎喙钳xún ráng páng旬穰傍fàn zhâ huàn hào梵浙患皓yí qì qūqiâ贻讫胠箧三、解词,翻译课文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梦溪笔谈二则学案苏教版word格式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梦溪笔谈二则学案苏教版word格式

24.《梦溪笔谈》二则第一学时学习目标:1、经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有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掌握本文简短、详略合适的写作手法。

3、认识《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学习要点:目标 1、2学法指导:1、生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引导学生比较说明认识课文粗心。

2、分组学习,互相思疑,学生疏小组进行合作研究。

3、师生互动,欣赏分析,教师和学生互相问答,共同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

4、学习本文简短生动,详略合适的写作手法。

学习过程:预习导学导入新课,请学生显现各自收集的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教师作总结,并议论准备资料,准备得最详尽。

(一)查阅资料或网上找寻对于沈括和《梦溪笔谈》的资料。

(二)借助说明和工具书,自学课文。

达成以下练习。

1、请你正确无误地给予下加点的字注音或依照拼音写出汉字。

方为秋田之害()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岁以大穰()千万 bì地()其虫旧曾有之()2、填空( 1)《梦溪笔谈》内容波及宽泛,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时期的科学成就。

作者是,科学家、政治家。

( 2)《以虫治虫》中,第一个虫是指“”,第二个虫是指“”。

3、文言文朗诵时要注意正确断句。

请对以下几句需停留的地方用“/”标出。

(1)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

(2)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4、对字义和句义有迷惑的地方请用铅笔标出。

学习商讨(一)导入中国古代在科技文化方面素来处于世界当先水平。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作出巨大的贡献。

“活字印刷术”就被记录在《梦溪笔谈》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同样选自《梦溪笔谈》的两篇文章,感觉我们古代科技成就,感觉我国古代办感人民的智慧和创立力。

(二)学生自主学,劝导文意。

1、学生依照手中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读课文,分小组沟通:字音、字形、字义、语句意。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苏教初中语文七上《《梦溪笔谈》二则》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苏教初中语文七上《《梦溪笔谈》二则》

《梦溪笔谈》二则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了解北宋以前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二、课前预习1、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

2、给下列字注音,并抄写一遍。

贻()讫()穰()胠箧()()梵()喙()履()3、摘录你认为重要的文言字词,并翻译。

4、写出你的疑问。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请学生展示各自收集的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教师作总结,并点评准备材料,准备得最详细。

二、学生自主学,疏通文意。

1、学生根据手中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读课文,分小组交流:字音、字形、字义、语句意。

2、集体讨论探究,教师作归纳。

(1)字音、字形部分:(见预习作业)(2)字义部分大穰:庄稼大丰收方:才级:层患:嫌、担心贻:赠给但:只盖:因为伏:通“服”,佩服胠箧:从旁边打开箱子以:用悉:全之:结构助词,“的”。

其:代词,它的(3)语段意:(重、难点)方为秋田之害:译:正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

则以钳搏之,悉为二段:译: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译:十天后,子方虫全部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未布瓦,上轻,故为此。

译: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译: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办,塔身就稳定了。

人皆服其精练译: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三、根据大家刚才的集体探讨对课文的了解、学生在次自习课文,简述文章主要内容。

《以虫治虫》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作物获得丰收。

《梵天寺木塔》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塔动”问题的生动事例。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4《梦溪笔谈》二则学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4《梦溪笔谈》二则学案 苏教版

24.《梦溪笔谈》二则第一学时学习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学习重点:目标1、2学法指导:1、生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2、分组学习,相互质疑,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3、师生互动,欣赏分析,教师和学生相互问答,共同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

4、学习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学习过程:预习导学导入新课,请学生展示各自收集的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教师作总结,并点评准备材料,准备得最详细。

(一)查阅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沈括和《梦溪笔谈》的资料。

(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学课文。

完成下列练习。

1、请你正确无误地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方为秋田之害()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岁以大穰()千万bì地()其虫旧曾有之()2、填空(1)《梦溪笔谈》内容涉及广泛,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时期的科学成就。

作者是,科学家、政治家。

(2)《以虫治虫》中,第一个虫是指“ ”,第二个虫是指“ ”。

3、文言文朗读时要注意正确断句。

请对下列几句需停顿的地方用“ / ”标出。

(1)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

(2)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4、对字义和句义有疑惑的地方请用铅笔标出。

学习研讨(一)导入中国古代在科技文化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作出巨大的贡献。

“活字印刷术”就被记录在《梦溪笔谈》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同样选自《梦溪笔谈》的两篇文章,感受我们古代科技成就,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学生自主学,疏通文意。

1、学生根据手中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读课文,分小组交流:字音、字形、字义、语句意。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4《梦溪笔谈》二则学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4《梦溪笔谈》二则学案 苏教版

24.《梦溪笔谈》二则第一学时学习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学习重点:目标1、2学法指导:1、生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2、分组学习,相互质疑,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3、师生互动,欣赏分析,教师和学生相互问答,共同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

4、学习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学习过程:预习导学导入新课,请学生展示各自收集的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教师作总结,并点评准备材料,准备得最详细。

(一)查阅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沈括和《梦溪笔谈》的资料。

(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学课文。

完成下列练习。

1、请你正确无误地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方为秋田之害()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岁以大穰()千万bì地()其虫旧曾有之()2、填空(1)《梦溪笔谈》内容涉及广泛,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时期的科学成就。

作者是,科学家、政治家。

(2)《以虫治虫》中,第一个虫是指“ ”,第二个虫是指“ ”。

3、文言文朗读时要注意正确断句。

请对下列几句需停顿的地方用“ / ”标出。

(1)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

(2)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4、对字义和句义有疑惑的地方请用铅笔标出。

学习研讨(一)导入中国古代在科技文化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作出巨大的贡献。

“活字印刷术”就被记录在《梦溪笔谈》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同样选自《梦溪笔谈》的两篇文章,感受我们古代科技成就,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学生自主学,疏通文意。

1、学生根据手中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读课文,分小组交流:字音、字形、字义、语句意。

七年级语文:《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2

七年级语文:《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2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授课方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授课方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语文授课方案[ 新增 ]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文讯教育授课方案《梦溪笔谈》二则授课方案2教材简介 :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经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知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授课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 学习后学生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依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能够放心改正调整或直接进行授课使用。

[ 授课目标 ]1、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2、学习常有的文言词语。

[ 授课重点 ]学习常有的文言词语[ 授课难点 ]古代的科学成就对我们的启迪[ 学法指导 ]查阅有关资料、比较说明劝导课文、讨论作品意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查阅沈括及其《梦溪笔谈》的有关资料。

2、预习字词,通读课文。

3、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思虑。

[ 授课步骤 ]1、由镇江的梦溪园导入。

2、沟通有关预习内容。

3、讨论学习《以虫治虫》(1)比较说明,自己劝导课文比较说明,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查工具书或提出疑问。

(2)集体朗诵,学生翻译课文提示重点字词句:界:地区,范围。

方为秋田之害:正在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方,正、正在。

为,成为。

害,危害。

千万蔽地:数不胜数,遍地都是。

蔽,掩盖。

悉:全、都。

皆:全、都。

岁以大穰:年景因此而获得大丰产。

岁,年景。

以,因。

大穰,庄稼大丰产。

(3)结合“研究、练习:一”,讨论作品意义提示:《以虫治虫》反应了我国古代利用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的情况。

这种方法不只促进农业增产,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路子。

在今天更值得鼎力提讲和实行。

4、部署作业:熟读课文,做“研究、练习:一”。

第二课时[ 授课步骤 ]1、检查复习《以虫治虫》。

2、沟通有关预习内容。

3、讨论学习《梵天寺木塔》(1)比较说明,自己劝导课文比较说明,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查词典或提出疑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预习第一题导入本课。

1.划出说明物理的句子(答案见前)。

2.谈所受启发。

小结要点:我们的先人,在遥远的古代,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科学实验设备极差的条件下,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穷究物理,有不少的发明创造,对推动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是值得我们引为骄傲的。

这篇课文作者沈括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二、作者简介。

沈括是北宋著名的学者。

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 ̄1077),他参加了王安石的变法革新运动,是这个运动中的骨干人物之一,官至三司使(度支、户部、盐铁三司,主管全国财政、经济工作),主持过天文研究、农田水利和军器的制造。

后出知延州(今陕西延安),练军有方,威声雄于他府。

李贽在《藏书》中将他列为“疆(强)主名臣”。

沈括晚年退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东郊梦溪园,潜心著作,以笔记形式记述和总结了学术领域内的广泛知识和经验,写成《梦溪笔谈》一书。

全书共30卷(包括《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609条。

其中,有关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有200多条,内容涉及数学、天文、气象、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医药、工程技术等领域,不仅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表现出作者在这些方面的精辟见解(可以附带指出沈括在石油问题上所作的天才预测——见课本练习,今天已经实现)。

《梦溪笔谈》一书长期以来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高度重视。

美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卷一中,称赞它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三、给课文划分层次。

1.齐读课文。

[提示]这是一篇小科学论文,读时要注意哪些语句是表达作者的观点的。

2.把重要的语句划出来。

答案如下:
①“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要注意这个“殊”字,表示了作者极不赞成的态度。


②“皆不可限以时月。

”(“皆”,指上文用根、用叶、用芽、用花、用实诸事。

这就提出了针锋相对的主张。


③“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拘以定月”跟上文“限以时月”是同一个意思,为避重而更换。

这是用反问形式强调作者的主张,兼批“古法”,跟篇首呼应。


[附注]在划出重要语句的同时,要根据答案后面括号里的话提出一些简单问题,让学生回答。

对划错了的也要加以分析,说明错在什么地方。

例如“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这是解释原因,不是阐明观点。

3.划分层次中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①“但二月草已芽……在药则未为良时”一句是属上还是属下?(教学参考书以此句属下。


讨论后小结:此句应属上。

理由是,它解释了“古法”产生的原因,又以“在药则未为良时”照应上句“此殊未当”。

②“皆不可限以时月”和“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能否作为前后两层的分界点?(教学参考书将“但二月草已芽……拘以定月哉”作为一层。

)讨论小结:“皆不可限以时月”是上文的总括语,是用实物来验证作者的观点。

“缘土气有早晚”的“缘”字虽有承上作解释的意思,但这两句又是下文的总领语,由此转入理论性的分析,即用植物的生长原理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的正确性。

因此,以这两句话作为前后两层的分界,可以更明显地看出作者推理的步骤。

③“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这句是否应当专立一层?
讨论小结:专立一层,可以再次强调作者的观点,并呼应开头,以示批判“古法”之意。

但行文又跟上文联系得紧密,并入上一层也可。

4.各层大意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