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摄政时期的吏治问题研究
历史趣谈:多尔衮死后为何遭到顺治帝的清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多尔衮死后为何遭到顺治帝的清算?导语:多尔衮在摄政时期用强权压制下去的各种矛盾在他死后不久便一下子暴露出来。
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相互冲突,相互利用,清王朝的政局在多尔衮多尔衮在摄政时期用强权压制下去的各种矛盾在他死后不久便一下子暴露出来。
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相互冲突,相互利用,清王朝的政局在多尔衮死后一个多月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为何死后遭到顺治帝的清算?顺治七年秋天,多尔衮患病。
据说是膝盖受了伤,他用了不该使用的石膏敷治,结果使病情加剧(《北游录》)。
为了调治疾病,也为了改善心情,十一月中旬他率领诸王贝勒及大批八旗官兵到塞外打猎行乐。
塞北寒冷的气候和行猎时过度的劳累,使多尔衮此行再也没能回到北京。
十二月初九日,他病死在喀喇城,时年三十九岁。
多尔衮死后各种矛盾的升级。
首先是皇帝本人与摄政王的矛盾。
多尔衮摄政时,顺治帝福临尚小,而到顺治七年时,他已经成长为一个十三岁的少年了。
身为皇帝却无权力,这对福临来说,当然是件无法长期容忍之事。
摄政王一死,福临必然要真正操起皇帝的权力。
其次是以济尔哈朗为首的一批在摄政期受压的诸王与多尔衮的矛盾。
那时他们慑于多尔衮的威望和权力,不敢有所表现,然而却从没有放弃他们那种保守落后的政见。
多尔衮之死无疑是他们聚集起来,夺回失去的权力的绝好机会。
另外,深受多尔衮信任与重用的一些大臣,此时也会为保住自己在摄政期间得到的权力而拼搏。
多尔衮一死,他的亲信罗什、额克苏、鳌拜等人,即利用他的葬事大做文章。
先是安排了隆重的迎灵仪式。
十二月十七日,多尔衮的灵车运回京城。
顺治帝与诸王大臣身着丧服到东直门五里以外迎候。
从生活常识分享。
清代吏治制度的再认识
清代吏治制度的再认识清代(1644-1912)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制度,至今仍然在中国的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清朝时期,中国处于一个非常灰暗的时期,许多地区的吏治制度都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当时对中国的长期发展和稳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现代视角出发,对清代吏治制度进行重新认识。
一、应科举制度影响下的皇权理论清朝的皇权理论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高峰,这个时期的皇帝在政治上具有非常强大的权力。
在这个时期,清朝的朝廷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员,这个制度的存在使得官员们在担任各种职务时,都会被要求非常严谨地遵守一些规范和制度。
二、地方官、县官及其提拔制度虽然在清朝时期,许多地方的吏治制度都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在其他一些地区,官员们在执行各种职务时,却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睦。
这是因为在这些地区,清朝的统治者们推行了一些比较科学和合理的提拔制度,这些制度保证了官员们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才干而受到提拔。
三、抗灾救民和纳贡制度除了科举制度和提拔制度之外,清朝还采取了一些其他的措施来促进地方的发展和维护社会的稳定。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抗灾救民和纳贡制度。
在这个时期,许多官员们会积极地参加灾害救助等工作,以保护当地的人民免遭灾难。
同时,纳贡制度也被广泛推行,以增加国家的财富和外交实力。
四、反思现代吏治制度的现状尽管清朝时期的吏治制度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当代,中国的吏治制度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为了改善这种局面,必须对现代制度进行反思和改进,这样才能够在未来推动中国的长期发展和稳定。
五、总结清代的吏治制度曾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虽然这个制度虽然有很多缺陷和弊端,但它也曾经为当时的中国社会做出了一些积极贡献。
如今,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个时期的制度,以更好地指导当代的吏治制度建设,推动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和发展。
多尔衮与清初弊政整饬
多尔衮与清初弊政整饬
李凯灿
【期刊名称】《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19)002
【摘要】多尔衮是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摄政时期采取的整饬吏治、蠲除三饷、免驿站加派、整顿赋役制度等措施,对清除明末积弊、廓清前朝陋习、巩固满清政权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对奠定清朝的基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4页(P48-51)
【作者】李凯灿
【作者单位】安阳大学,河南安阳,4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
【相关文献】
1.浅析清初多尔衮铲除豪格集团的斗争 [J], 苏亮
2.多尔衮与清初民族关系 [J], 李凯灿
3.从清初五大弊政看当时的社会矛盾 [J], 魏千志
4.清初摄政时期的国家财政收支及特点——再评摄政王多尔衮 [J], 赵毅
5.清初摄政时期的社会经济——兼评摄政王多尔衮 [J], 赵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评多尔衮
简评多尔衮一军事1抓住历史机遇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而皇太极是清太祖第八子。
清太宗崇德八年(1644) ,驱雄兵入关南下,直抵大明帝国兖州府,诛杀鲁王以下数千人,劫掠3 府、18州、67 县,掳获大量金银、牲畜及人口,明各地援军,只能尾随其后,不敢与之抗争,清军军威大震。
对于清军这种深入迂回抢掠,腐朽的明王朝竟一筹莫展。
不料,当年八月九日皇太极病逝,后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为帝,以郑亲王济尔哈朗与睿亲王多尔衮共同辅政。
之后,形势剧变,李闯王进京,一举推翻明王朝,而在此时,各地武装力量风起纷争,中原重陷乱局。
这就给已具有相当实力的清统治集团造成一个极好的历史机遇,若能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瞬间,变便大展宏图。
秘书院大学士、八旗都统范文程向诸王呼吁,“窃惟承丕业以垂休万礻异者,此时;失机会而贻悔将来者,亦此时。
”多尔衮以其敏锐的观察力,也早已看到这点,立即乘摄政之便,积极筹划入主中原大计。
正当此时,传来了山海关明总兵吴三桂火速求援的书信,这更是天降良机,多尔衮立即调遣兵马,加急行军,浩浩荡荡奔赴山海关,满汉地主武装联手合剿农民军的态势,顺利促成。
2建立功勋首先在山海关挫败李自成起义军主力,先在一片石战败唐通,而后又与义军主力交锋,当时义军有重兵20 万,双方交战各有伤亡,由于义军实力很强,如硬碰硬,继续对阵而打,清军兵力尚少,根本没有胜利把握。
多尔衮亲自观阵,在其指挥下,将满、汉军主力布于义军阵右,趁天大风沙,猛攻其薄弱处,风定后,清军已杀到李自成军队的中坚力量前面,义军来不及应对,李自成等离开指挥山岗,策马而逃,一时大军失控,阵角大乱,多尔衮乘势奔袭掩杀40 余里,大挫义军主力。
惶惧下,李自成决定带走北京全部财物辎重,移兵西安,让出北京。
自成此举,给日后多尔衮入京,迎顺治帝定都北京,君临天下,造成良机。
在战略决战初胜后,多氏以不断进取精神,紧追自成不舍。
“时自成已为豫亲王多铎所败,(多铎为太祖15 子,多尔衮同母小弟) 弃西安据商州。
多尔衮死亡之谜 摄政王多尔衮究竟是怎么死的
多尔衮死亡之谜摄政王多尔衮究竟是怎么死的本文导读: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
行猎时坠马跌伤,医治不得要领,十二月初九日死于喀喇城,享年只有39岁。
灵柩运回北京,顺治帝追尊他为义皇帝,庙号成宗。
多尔衮的葬礼依照皇帝的规格举行,并且史官详细记载多尔衮怎么死的并且埋葬在北京东直门外。
网络配图多尔衮弥留之际,他的同胞兄长阿济格当时在他身边,两人有过密谈。
多尔衮刚一断气,阿济格立即派自己统帅的三百骑兵飞驰北京,颇像发动军事政变的动作。
大学士刚林身为多尔衮的心腹,洞悉此中底细,立即上马飞奔进京,布置关闭城门,通知诸王做好防变准备。
顺治帝听从王爷们的建议,将三百飞骑收容在押,诔杀殆尽。
阿济格随多尔衮的灵柩进京时,立即成了囚犯,被送入监牢幽禁。
他在监狱中企图举火,被赐令自尽。
这个举动剪除了多尔衮的嫡派势力,给多尔衮之死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阴影。
网络配图多尔衮死时年仅38岁,对于一个成年在外打仗的人来说,坠马而死实在有些牵强,不得不让人心生疑惑。
那么影视剧中对多尔衮之死是怎么描写的呢?历史剧孝庄秘史中多尔衮是在战斗中伤重不治而亡的。
镇守山西大同的前明降将姜镶得知多铎病故、多尔衮染病后叛变,多尔衮经不起福临讥讽,不顾大玉儿劝阻,坚持率兵攻打姜镶。
不料,多尔衮虽杀死姜镶,自己却也伤重身亡。
网络配图多尔衮死后不久,其政敌便纷纷出来翻案,揭发他的大逆之罪,多尔衮被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
但是,多尔衮对于清王朝所立下的不世之功也绝不是政治对手们的几条欲加之罪所能掩盖的。
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吏科副理事官彭长庚、一等子许尔安分别上疏,称颂多尔衮的功勋,几乎句句在理,但被济尔哈朗骂了个狗血喷头,流放宁古塔充军。
迟至一百年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发布诏令,正式为多尔衮翻案,下令为他修复坟茔,复其封号,“追谥曰忠,补入玉牒”。
如此铁案又再度被翻了过来。
到此时,有清一代对多尔衮的评价算有了定论。
顺治帝对官僚队伍中明末陋习的整饬
o I 0 J
明末 官 员 中具 有 的陋 习 , 多尔 衮认 识 得 很清 楚 “ 明季诸 臣窃 名 誉 、贪 货 利 、树 党 与肆 排 挤 , 以欺
其 次 , 善对 官 吏 的考 核 监 察体 系 。多 尔衮 摄 完 政 时期 就 对 地 方 官 实 行 了 大 计 。对 官 吏 以才 、 、 政 年 、 四格进 行考 核 , 以八 法 , 中贪酷 者 革 职提 守 参 其 问 。但 还未 制订 对京 官 和督抚进 行考 核 的体 系 。顺 治帝 亲政后 , 始 了对 京 官 的京 察 。顺 治 十年 顺 治 开 帝说 “ 朕惟 内外 官 员 佐 理 天 下 , 官 计 典 十年 内 已 外 三举行 , 官 殿 最 亦 当察 核 。 …‘’ 引 , 规 定 每 京 ” 卷 ’并
关键词 : 顺治帝; 贪污; 朋党; 怠政; 宦官
中图分 类号 : 4 . K292 文献标 识码 : A
一
14 64年 , 自成 农 民军 攻 人 北 京 城 , 祯 帝 自 李 崇
缢煤山, 宣告 了明朝 的灭 亡 。然 而李 自成农 民 军对
、
贪赃 问题
满清政权入主中原的 目标缺乏足够 的认识 , 被清吴
罔为固然 , 以奸佞 为得计。任意交章 , 烦渎主听 , 使 其 主 心 志 眩 惑 。用 人 行 政 , 倒 混 淆 , 颠 以致 寇 起 民 离, 祸乱莫 救 。 …‘l ” 卷8 。多尔衮 时期 没有 系统 地 ’
整 顿官吏 队伍 , 治 帝 亲政 后 采 取 了一 系 列措 施 来 顺
整顿。
收 稿 日期 :09—1 0 20 2— 2
作者简 介: 曹红德( 9 5一) 男 , 18 , 山东东 明人 ,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 : 明清史 。
清代法律制度论文
清代法律制度论文摘要:满清政府早期入关时希望以暴力的方式推行满族文化,“剃头令”就是其中之一,但是与之前的希望相反,满族的统治者逐渐对汉族文化产生兴趣,逐渐学习儒家文明,并且积极倡导满族青年学习汉族文化,满族文化则慢慢地在历史中逐渐消亡。
现如今以满语为母语的人已经不到一百人,而且多为老人。
一、入关之初的八旗制度清朝建立以前的满族社会,是一个原始的部落形态,没有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更没有法制,人们依靠传统的习惯来维持当地的秩序。
当时的统治者在同一女真各部后,为了管理需要,建立了耕战结合的八旗制度。
在满族入关后,为了联合蒙古人拉拢汉人,八旗制度又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这种制度集军事经济政治于一身,成为清代统治的核心。
八旗制度的主要结构为,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统领两黄旗,分别为正黄旗和镶黄旗,其余六旗分别由自己的亲信子弟统领。
各旗的统领称“旗主”掌管旗内的一切事物。
而各旗的旗主统一听从皇帝的调遣,实际上的权利还是由皇帝所掌管,大体类似于君主集中制。
由于满族入关前的社会形态远远落后于中原汉族,其思想也停留在原始的共有时期,自然作为清朝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旗人的特权,入关后大量剥夺汉族人的土地,并将土地分给旗人。
这样一来便造成了一种阶级差别,旗人出生就享有一些特权,比如有土地有俸禄,自己并不用付出任何劳动,在法律地位上高于一般汉人。
清代的法律不同于同是少数民族统治的元代。
清代的有关满汉民族地位不平等的规定还是很隐晦的。
在当时满族统治者既轻视汉族,又怕汉族人聚集起来推翻清朝的统治。
所以汉族有汉族的统治法典,而旗人犯罪就另当别论了。
由于当时的统治者并没有掌管幅员如此辽阔的国家的经验,原来的统治模式是行不通的。
当时的八旗制度仅仅是在军事上和生活上管理人民,这相当于只有一部军法和一部不完善的刑法。
而对统治者来说缺少了一部相当于今天的《行政法》的法律。
这时清朝的统治者做了一个聪明的决定就是学习唐明法律,一部《大清律》就诞生了。
【学生版】2021届高考(浙江)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课后同步练习卷:史学理论与史学研究
史学理论与史学研究一、选择题1.(2020·衢州高三质检)对于要不要发掘秦始皇陵,社会各界争论已几十年。
主张发掘者认为,发掘秦始皇陵不仅可以“证实文献”,还可以“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
反对者认为,“技术上的瓶颈常常会使文物的开掘成为破坏”。
1997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完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强调,“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
以下认识正确的是()①历史文献需要考古证实其真实性②考古发现不能仅仅考虑经济效益③文物发掘应以保护为前提④只有技术上成熟才能对文物开掘A.②④B.①③C.③④D.②③2.(2020·金丽衢十二校模拟)著名的历史学家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
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那个主义……史学便是史料学。
”他强调的是()A.以自然科学的方式研究历史B.要依照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来选择史料C.史学研究的重心是对史料的考证和辨析D.史学理论的建构离不开史料3.(2020·嘉兴基础测试)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载体。
下列材料中,最无可辩驳的实证日本侵华罪行的是()A.中国人民控诉日军侵华的言论B.日本美化战争的宣传单C.日本战犯在东京审判中的笔供D.外国史学家的史学著作4.(2020·台州质量评估)近日,普林斯顿大学首次将爱因斯坦的旅行日记独立成册发行,其内容在西方引起不小的震动。
日记作为一种特殊的史料引起广泛关注。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日记是个人的回忆录,属于口述史料B.日记是一手史料,比二手史料更可信C.日记和其他史料一样,都需要进行甄别D.日记属于无意史料,其真实性毋庸置疑5.(2020·绍兴选考科目诊断性考试)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初版《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
宋太宗命重修《太祖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晦”,“太祖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
多尔衮生前死后政治地位突变之原因探索
多尔衮生前死后政治地位突变之原因探索作者:焦雪琴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03期摘要:多尔衮拥立六岁的福临继承皇位之后,政治上独断专行,军事上战功赫赫。
多尔衮在推动清朝入主中原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伴随着多尔衮的暴卒,其却迅速从“皇父摄政王”坠落成一个被开棺戮尸、十恶不赦的罪臣。
究其原因,在于随着多尔衮的去世,之前微妙的政治平衡被打破,墙倒众人推,生前专横跋扈的多尔衮成为众矢之的。
关键词:多尔衮睿亲王政治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193-01一、从“皇父摄政王”到被开棺戮尸的罪臣多尔衮少年从军,常年跟随父兄南征北战。
因英勇善战且颇具谋略,16岁的多尔衮即被皇太极封为“睿亲王”(意为“聪明王”)。
崇德八年(1643)皇太极猝死,多尔衮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承皇位,福临即是顺治皇帝,多尔衮成为摄政。
由于顺治皇帝年幼,身为摄政的多尔衮大权独揽。
崇德九年(1644),多尔衮率领清军在山海关击败李自成,挥师南下,先后消灭李自成、张献忠农民政权以及南明政权的大部,为清朝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顺治五年(1648),顺治皇帝加封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1650),多尔衮在一次围猎中不慎从马上跌落,不治而死。
多尔衮死后形势急转直下,多尔衮遭到诸王大臣的攻讦,在弹劾者中甚至包括他生前的亲信和心腹,最后顺治皇帝下诏削去多尔衮睿的王爵,抄收家产,开棺戮尸,捣毁陵墓。
二、多尔衮政治地位转变原因从皇父摄政王到抄家毁墓,多尔衮的人生经历可谓是大起大落。
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了上述多尔衮政治地位的巨变呢?(一)生前飞扬跋扈的多尔衮对皇帝构成严重威胁皇太极驾崩之后,皇位空虚,诸王窥伺,围绕皇位的斗争十分激烈。
多尔衮在无法直接继承皇位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支持福临继位,自己担任摄政,目的就是为了独揽大权。
作为孤儿寡母的福临母子只能任其摆布。
多尔衮不是皇帝却胜似皇帝,以至当他入朝时,出现“诸臣跪迎”的场面。
历史趣谈:睿亲王多尔衮死后为何遭到顺治帝的清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睿亲王多尔衮死后为何遭到顺治帝的清算?
导语:睿亲王多尔衮为大清朝入主中原立下了赫赫战功,完成大清一统基业的关键人物,没有多尔衮就没有大清王朝268年的历史。
同时多尔衮又是顺治帝
睿亲王多尔衮为大清朝入主中原立下了赫赫战功,完成大清一统基业的关键人物,没有多尔衮就没有大清王朝268年的历史。
同时多尔衮又是顺治帝的恩人,因为顺治继承皇位,多尔衮起了一定的作用。
可为何在多尔衮死后却遭到顺治帝的清算呢?究其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多尔衮摄政期受压的以济尔哈朗为首的诸王,那时他们慑于多尔衮的威望和权力,不敢有所表现。
多尔衮之死给了他们夺权的绝好时机,于是揭发多尔衮摄政时期的种种罪行:一是多尔衮任摄政王时,不让济尔哈朗参预朝政,却让胞弟多铎为辅政叔王,背叛其忠心辅佐幼帝的誓言,妄自尊大,“以皇上之继位尽为己功”;二是将诸王大臣征战沙场,杀敌剿寇之功全归于己;三是将原属黄旗的附己之臣如伊尔登、刚林等收入白旗;四是口出“太宗之位,原系夺立”的狂妄之语;五是逼死豪格,夺其妻子、牛录属人及财产归己;六是拉拢皇帝侍臣额尔克戴青(太祖抚女巴约特格格之长子)等附己等等。
这些揭发的罪行成为顺治清算死后多尔衮的导火线。
追黜多尔衮是顺治帝亲政后处理的第一件大事。
多尔衮做摄政王时,顺治帝和多尔衮之间就发生了矛盾:多尔衮摄政时期是居功骄傲,独擅威权,而且当时顺治帝更本没有权利,是一个傀儡皇帝,这是作为一个皇帝所不能容忍的;顺治帝的哥哥豪格,是开国元勋,只因反对多尔衮就被罗织罪名整死,多尔衮还霸占了豪格的妃子作为自己的福晋,这在顺治帝看来是不可饶恕的罪行;还有就是顺治帝的母亲孝庄和摄政
生活常识分享。
试论多尔衮的汉族士大夫政策
2 0 年 5 月 o9
徐州师范 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 o z o r lU i ( hlsp ya d S ca ce c sE i o . fXuh uNoma n . P i o h n o i S in e dt n o l i
顺治 元年 (64年 )在 降清 将领 吴 三桂 的 帮 14 , 助下 , 摄政王 多 尔衮 率 领 八 旗劲 旅 以微 小代 价 清
一
分注意对汉族士大夫 的任用。1 1 68年努尔哈赤 以“ 七大恨” 誓师攻 明, 攻下抚顺城时招降了明守 将游 击 李 永 芳 , 把他 提 升 为 总 兵 官 , 孙 女 嫁 给 将 他, 对其极其器重 。此役后 , 宋朝范仲淹 的后裔 ,
性 和灵 活性 , 而且 , 即便是 招 抚 , 根据 情 况 不 同 也 有许多具 体 的措 施 。本文 就这 一问题 略作探 讨 。
族士大夫放在眼里。他的这种政策上的转变使归 降的士大夫遭到满洲贵族的凌辱和压迫 。正如清 太宗皇太极所言 :初尔等俱分隶满洲大 臣, “ 所有
马匹尔等不得乘, 而满洲官乘之 ; 所有牲畜 , 尔等
不得用 , 满洲官强与价而买之; 凡官员病故 , 其妻
子 皆给 贝 勒家 为奴 ; 为满 官所 属 , 有腴 田 , 既 虽 不
获耕种 , 终岁勤力 , 米谷仍不足食 , 每至鬻仆典衣 早在满洲贵族 刚刚兴起攻城略地之时, 便十 以自给。 [ 自然 , ”2 3 这种对待汉官 的态度也引起了
建 立起 来 的本很 脆 弱 的满汉地 主 联合 变得 更加 弱 不 禁 风 , 大地 动摇 了后 金政权 的统治 基础 。 极 清太宗 继位 后 , 戎 马倥 偬 之 际 即 重 拾 优 礼 在 汉 官 的政策 。他 一 方 面对 原 有 的 汉 官 予 以重 用 , 尤 其是 对范 文程 颇 加 重 用 , 遇 大 事 或 者 臣下 有 每 奏议 , 太宗 总 问 “ 章 京 知 否 ” 如 所 议 之 事 有 不 范 ,
浅析多尔衮在清朝前期的历史作用
浅析多尔衮在清朝前期的历史作用作者:张雯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3期摘要:睿亲王多尔衮是清朝建立统一大业的关键人物之一。
本文通过他在清兵入关前后所采取的若干政策来分析:正是由于他采取了适当的政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形势,清政权才得以在全国范围内顺利建立起来,从而展现他在清朝开国的历史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多尔衮清朝前期历史作用爱新觉罗·多尔衮(公元1612—1651年)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
在其十四岁时被封为贝勒,后因战功被封为睿亲王。
在清朝开国的过程中,他积极拥戴皇太极,助其成就大业,审时度势,化解矛盾,避免了满洲贵族的公开分裂,从而使得清军入关夺取全国政权的目标得以实现。
一、妥善处理皇位之争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清太宗皇太极因病猝死于沈阳的清宁宫,由于在此之前他并没有明确指定谁为皇位的继承人,因此满洲贵族集团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王公大臣们在哀痛的背后,迅速酝酿着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
在中国,历代的皇位继承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父死子继,一种是兄终弟及。
在当时,虽说“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伺神器”①,但真正有实力参与到皇位争夺战中的便是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
皇太极有子11人,长子豪格当时35岁,正值英年且军功显赫,而皇太极生前也一直做集权的努力,促使满族社会日益封建化,这就使得长子豪格参加到了竞争中来。
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的大臣们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希望由皇子来继承皇位,以保证他们的优越地位。
于是他们都支持豪格,认为他军功多,才能高,是皇位的最佳继承者。
这样,豪格便拥有了三旗的支持,实力相当强大。
但多尔衮的实力也不在豪格之下,初次出征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便立下战功,被皇太极赐予“墨尔根岱青”的称号,在之后的征服朝鲜和攻打明朝的战争中更是屡立战功,皇太极去世之前也一直是由他统摄六部,参与朝政。
加上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的支持,多尔衮更是如虎添翼。
多尔衮摄政后满洲内部八旗贵族的变化
多尔衮摄政后满洲内部八旗贵族的变化多尔衮摄政以后,为了巩固摄政王的地位,打击自己主要的政敌豪格,贬抑郑亲王济尔哈朗,拉拢、分化两黄旗大臣,重用同母兄弟,从而使多尔衮达到独断专权的结果。
标签:多尔衮;摄政;八旗贵族;变化一、分化、拉笼两黄旗多尔衮掌权以后,两黄旗的势力大大下降,为了独揽皇权,就逐步分化和瓦解两黄旗大臣。
多尔衮为了巩固摄政王的权威,积极收买拉拢两黄旗大臣,惟有“索尼不附”。
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之后,对索尼以“赐鞍马”等相利诱,但是“索尼不附”表现了对皇权的衷心。
顺治五年三月多尔衮以索尼五年前谋立肃亲王豪格为君一事,将他遣守昭陵。
鳌拜战功卓著,但与多尔衮却“意向参差,难以容留”。
顺治五年多尔衮以贝子屯齐等讦告鳌拜于崇德八年与图赖等六人谋立肃亲王,私结盟誓,廷议应死,并得旨罚赎。
两黄旗大臣中忠于皇权的人的命运尚且如此,反过来那些买主求荣、背信弃义的人,如谭泰、何洛会等则是加官晋爵,飞黄腾达。
顺治即位后,谭泰便投靠了多尔衮,深为索尼、图赖等正黄旗将领所不满。
后来图赖等再度表达义愤,要求必须处罚谭泰,多尔衮遂将其下狱。
顺治七年多尔衮又让他当了吏部尚书。
在多尔衮摄政时期,何洛会“讦肃亲王与两黄旗大臣扬善、俄莫克图、伊成格、罗硕将谋乱”。
他的行为深受多尔衮赏识,赐给籍没俄莫克图、伊成格的家产,授世职二等甲喇章京,特擢为内大臣,成为多尔衮身边的重要人物。
多尔衮就这样采取分化拉拢的手段枝解了顺治帝的基本支持力量两黄旗,将其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凡是依附他的人,便会青云之上,凡是不依附他的人,就会随意降黜,到此时多尔衮掌握了两黄旗和自将的正白旗,权力集于一身,完全控制了朝政。
二、排挤济尔哈朗福临即位,两王辅政的格局形成后,辅政初始,就已明显地露出多尔衮揽权、济尔哈朗退让的迹象。
顺治元年正月济尔哈朗召集内三院等谕之曰:“嗣后凡各衙门办理事务或有应白于我二王者、或有记档者,皆先启知睿亲王。
其坐立班次及行礼仪注,俱照前例行”。
谈谈多尔衮摄政日记
谈谈多尔衮摄政日记(一)多尔衮作战在皇太极时期,不仅是足智多谋,而且非常勇敢,每次都身先士卒,亲自披甲上阵的。
松锦之战,他披坚执锐,祖大寿军从锦州城头发炮向南轰击,洪承畴从松山发炮向北轰击,多尔衮差点被击毙。
祖大寿复降后,多尔衮曾向他谈到当时危急的情形,祖大寿张惶失措地说:“果真有这样的事,要是那时候击中王爷,可怎么办呀”。
(我这里都翻成白话文,日记是半文半白的) 多尔衮却认为,“那时候我们是敌对双方,发炮时唯恐打不中,大寿言不由衷,实在可笑。
” (原文是“彼时两仇相敌,唯恐不中,大寿言不由衷,诚为可笑”。
)祖大寿二次归降时,很多满人是很不满的,认为他出尔反尔小人一个,加上他死守锦州十几年,死在他手上的清兵不在少数。
但皇太极还是放过了他,没有赏他具体职务,多尔衮继续秉承皇太极对祖大寿的政策,让祖大寿作军事参赞,没有具体职务。
但祖某人得享天年,康熙三年以高龄在北京去世。
从上文态度可以看到多尔衮此人有时还是相当坦率的,对大臣们的虚话基本不买帐,但是从祖的反应来看多尔衮的确是位高权重,满汉官员对他的态度一律是诚惶诚恐。
(二)多尔衮对刚林等大学士们说:崇祯皇帝还是好的,只是武官虚功冒赏,文官贪赃坏法,我在东边的时候,每见此中朝报,下以此蒙上,上的旨意亦以此蒙下,最为好笑,所以就不看了。
这里所指的朝报,也就是明朝的邸抄,是官方出版的流行于官员内部关于朝廷消息的抄报,有圣旨上揄大臣奏折的抄件和官员赏功职位升降的消息等等,相当于大陆参考消息没有在八十年代初尚未公开出版前的角色。
多尔衮在入关前就通过细作订阅了两年,后来因为如上述他所说的理由,空话假话太多,所以就停止订阅了。
这里可以看出1。
清灭明的心思早就有了,否则怎么会时时关注明朝动向,以订阅朝报为方式来了解敌方动向,这也是情报搜集的一种方式。
2。
多尔衮与其他的满人不同的是,他很细心,事事留心,同时他的阅读面也是很广的;3。
他对明朝官场积弊在入关前就了如指掌,并且一言中的,这对他的执政是很有帮助的,可见他的政治头脑。
李论文:李雯为摄政王多尔衮捉刀致史可法书考论
李论文:李雯为摄政王多尔衮捉刀致史可法书考论内容提要:李雯为清摄政王多尔衮捉刀致史可法之事,在清代朝野流传甚广,但迄今未能考实。
本文博采明清史料及其同人文集之记载,又从李雯《蓼斋集》《蓼斋后集》入手,考察其代言写作之训练与降清之心态。
综合内证与外证,确证《摄政王致史可法书》出自李雯之手。
此文措辞简劲,理足神完,乃传世之名文。
关键词:李雯捉刀《摄政王致史可法书》考论云间李雯以诗文鸣于世,与陈子龙、宋徵舆并称“云间三子”。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五月清兵入京,李雯滞留京师,以能文被荐为清廷弘文院中书舍人,清摄政王多尔衮的诸多军机文字多假手于他。
李雯的捉刀之文目前可以考实的是《摄政王致史可法书》。
李雯为多尔衮捉刀之事在有清一代流传甚广。
近人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四亦谓:“雯负才名,官中书,一时诏诰书檄,多出其手。
《致史可法书》,其最著者也。
”因为《致史可法书》系摄政王多尔衮签发的清廷官方文献,官方自然要将著作权归于多尔衮。
捉刀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此文考实的难度之大。
然而署名为摄政王,未必就是本人着笔。
多尔衮开创满清一统之基业,诚为一代枭雄,堪称上天赐予建州女真之美质,但其文采风流未臻高致。
《摄政王致史可法书》乃传世名文,非训练有素之大手笔不办。
细阅《清史稿》、《清史列传》多尔衮本传,传中对其文才未置一词。
很显然,多尔衮具有王者之霸气,却不具备撰写传世名文之才华,必然授意于臣僚。
况且,多尔衮总揽全局,文翰之事自可分付内院承办。
宋徵舆《林屋文稿》(清康熙九筲楼刻本)卷十《云间李舒章行状》披露了李雯入仕清廷弘文院的一些细节,颇能推证《摄政王致史可法书》为李雯所作。
《云间李舒章行状》云:……明年(甲申)三月京师陷于贼,水部公(按:李雯父李逢申)竟殉难,时舒章已不食四五日,絮血行乞,仅得棺,朝夕捧一壶浆,跪而奠父前,哭不绝声,又饿且病,形状变易几死矣。
会朝廷以大兵破贼,遂收京师,而舒章守父骨不复动,气息奄然。
满清入关后,多尔衮采取了哪些政策,迅速稳定了在中原的统治?
满清入关后,多尔衮采取了哪些政策,迅速稳定了在中原的统治?满人建立的清朝,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不如明朝发达,其人口数量也远远少于明朝。
即使是军事实力,清朝也不如明朝发达。
多尔衮之所以能统领大军顺利入关,有一定的偶然性,也算是有运气的加持吧。
但是,一个落后民族建立的政权,要成功统治一个偌大的中原,清初的统治者是如何做到的呢?这可不是靠运气就能成功的。
今天这篇,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第一、缓和矛盾清军入关之后,大肆宣扬“满汉一家”。
这一宣传对于缓和矛盾非常重要。
多尔衮听取了清朝著名大臣范文程的建议,下令“官仍其职,民复其业,录其贤能,恤其无告”。
也就是说,原来在明朝当官的,依旧做官,种地的,土地依旧归你耕种。
这条政策,相当于是给明朝的遗官、遗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大明朝已经不在了,既然新皇帝给我们官做、不打扰我们的生产,那还有什么好反抗的呢?大家各过各的日子吧!在朝廷里,尽管“重满抑汉”是大清国策,但是,多尔衮下令,在内阁六部里设立满官和汉官,尚书、侍郎、大学士这些高级官僚中,汉官了较大比例。
在地方上,总督、巡抚及其以下官员,汉官也比满官多。
另外,范文程还创造性地提出,明朝“实亡于农民起义军”的观点。
清军入关之后,他建议替崇祯收尸,厚葬崇祯遗体,大肆宣扬大清天下得于李自成而非崇祯。
这一宣传太重要了,这就使得广大明朝遗民更容易接受满族建立的清朝政权。
第二、重用读书人皇太极非常重视招揽读书人。
皇太极这个人非常伟大,他不但在军事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在治国理政上,也很有一套。
他重用读书人,范文程等一批读书人给他出谋划策,制定制度,为大清奠定了稳定的基础。
入关之后,多尔衮继承了皇太极的政策,大力启用读书人。
他下令:“在京内阁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官员,俱以原官,同满官一体办事”。
又派人征召明朝的大学士冯铨,授予他大学士衔,命他“佐理机务”。
这一举动的示范效应是很大的,此后不断有明朝遗官出来为清朝效力。
多尔衮还提拔一批原来明朝的中级文官,授以他们尚书、大学士等职。
也谈摄政王多尔衮
作者: 孙德昌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辑刊
页码: 105-106页
主题词: 多尔衮;摄政王;盛京皇宫;皇太极;继承问题;女真人;重要人物;三官庙;顺治帝;诸王
摘要: <正> 在清朝兴起及入关前后这段历史中,摄政王多尔衮是一重要人物。
第一,关于多尔衮夺帝位说。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皇太极“是夜,亥刻,上无疾端坐而崩”(一说脑溢血),突然死去。
因其生前未定王位继承人,嗣君的继承问题,按照女真人传统习俗,于满洲贵族诸王开会议立之。
在景佑宫(即三官庙)终议定由太宗第九子福临继承帝位的折衷方案,此间尽管豪格、多尔衮都是合法继承人,其结果还是由堂叔郑亲王济尔哈朗、亲叔濬亲王多尔衮共同辅政。
当时有誓言为证“有不秉公辅理、妄自尊大者,天地谴之令短折而死”,“俟上(幼主福临)春秋鼎盛”将归政焉的记载。
由此不难看出多尔衮顺应形势,拥立福临(时年七岁)于盛京皇宫大政。
有关多尔衮史料选译
有关多尔衮史料选译
江桥
【期刊名称】《历史档案》
【年(卷),期】1987()3
【摘要】多尔衮是清朝入关前后的一位重要人物,生前地位显赫,尊称“皇父摄政王”,死后不久,地位一落千丈。
因此,关于他的一些记载,各史书或有回避,或有不实。
现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顺治朝国史院满文档中记载多尔衮猝死前后一些情况的三件史料译出,以供研究多尔衮及顺治时期政治斗争等问题参考。
此稿由本馆屈
六生审定。
【总页数】6页(P10-15)
【关键词】多尔衮;太庙;摄政王;诸王;固山;史料;贝子;翰林院;范文程;顺治时期
【作者】江桥
【作者单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5.1
【相关文献】
1.《中国史书中有关哈萨克族族源史料选译》(第三卷)首发仪式致辞 [J], 库兰·尼合买提;
2.关于《中国史书中有关哈萨克族族源史料选译》一书问世 [J], 贾合甫·米尔扎汗;
3.《中国史书中有关哈萨克族族源史料选译》及其学术价值 [J], 苏丹·江波拉托夫;
4.美国驻华使领馆报告中的抗日战争史料选译之一——关于美国公民里格斯在南京大屠杀期间被抢财物的一组史料 [J], 杨尚华;张敏;李玉
5.书讯-《汉文史籍中有关藏族史料选译》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尔衮手握重兵,又是摄政王,为何不敢称帝?孝庄死前说出答案
多尔衮手握重兵,又是摄政王,为何不敢称帝?孝庄死前说出答案相对于正史,人们更喜欢阅读野史,而野史里最受关注的就是风月情事了,其中又以皇室内部的不伦恋最热,感觉原来这皇家也跟寻常百姓家一个样儿,而清朝就有孝庄和多尔衮这么一对。
我们都知道,多尔衮是清朝初期一个文武兼备的皇子,皇太极死后,放眼朝野就属他的威望和呼声最高,但他却没有上位,许多人说多尔衮之所以没有造反,是因为心爱的女人孝庄,那么历史真的是这样吗?满蒙第一美女根据历史记载,孝庄出生之前,她所处的蒙古部落一直和努尔哈赤打仗,起初蒙古部落连战连败,但随着努尔哈赤树敌越来越多,蒙古部落开始反败为胜,并连续3次击败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也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以他一改之前的强硬态度,亲自前往蒙古部落求亲。
而蒙古部落正因年年征战苦恼不已,此刻努尔哈赤的到来正合心意,也就顺坡下驴答应了这门亲事,从此之后满蒙再无间隙合作共赢。
随着时间的流逝,孝庄逐渐长大,因为长得漂亮,被大家称之为“满蒙第一美女”。
满蒙之间为了更为长久的合作,蒙古部落就将刚满十三岁的孝庄嫁给了已经三十多岁的皇太极,此时的皇太极英姿蓬勃,两人也是非常合拍,所谓英雄美女也就是如此。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此时的多尔衮和孝庄同龄,所谓年少懵懂,当他看到年轻貌美的孝庄之后心中不免荡漾,但这个想法只能封存在内心深处。
孝庄遗言皇太极死后,手握三旗兵马的多尔衮没有造反,相反的是他甘愿让位于一个娃娃。
但我们都知道,所有人当中他的功劳最大,能力也最强,带领清兵入关,开创基业,还有那残暴的扬州十屠,他的名气够响,试问天下有谁不知?如今终于把哥哥熬死了,只要他想伸手,这龙椅就唾手可得,但结局却并非如此,难道他真的为了一个女人?真的会有爱江山更爱美人的男人吗?孝庄临死前对康熙说出了她深藏一生的秘密,为了大清的内部团结,为了稳定多尔衮,她年轻时不得不穿梭于各个男人之间,要牺牲,要隐忍。
至于多尔衮,他并非不想反,其实只是不敢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多尔衮摄政时期的主要吏治问题突出在满汉官吏的矛盾、结党争斗以及贪污腐败的问题上。
首先详细分析三个问题的具体内容,然后研究他所采取的重用与防范、考课与监察、升赏与黜罚的积极措施,进行整顿和治理这三个主要问题。
最后取得了显著影响,对于摄政时期来说,缓和了满汉矛盾,有效地改变了明末遗留下来的弊政,并且使当时处于动荡的政局逐渐安定下来;对于顺治亲政后的政局发展来说,多尔衮整顿吏治问题的措施为顺治提供了借鉴,同时为他这个时期以及后来时期统治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多尔衮摄政时期吏治问题目录前言 (1)第一章摄政时期的主要吏治问题 (3)第一节满汉官吏的矛盾问题 (3)第二节结党争斗问题 (6)第三节贪污腐败问题 (7)第二章多尔衮的治理措施 (10)第一节重用与防范并重 (10)第二节考核与监察的运用 (15)第三节升赏与黜罚同行 (19)第三章治理后产生的影响 (23)第一节对其摄政时期的影响 (23)第二节对顺治亲政后的影响 (26)结语 (30)参考文献 (33)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1)后记 (1)导师及作者简介前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人治”的社会,人治社会中权力掌握在统治阶级的手中,皇帝操纵着一切权力,而替皇帝行使一切权力的是各种大大小小的官吏,皇帝凭个人意志去发布政令,官吏们在替皇帝具体地实施这些政令时也会按照个人意志去行使职能。
因此,官吏的政治参与对国家政治局面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每个封建王朝初期的统治者都非常加强吏治的管理与整顿。
入关前,它作为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
入关后,出于稳定新生政权及向新时期过渡的需要,清王朝对吏治问题也十分重视。
但是,它所面临的问题与以往又有不同,不但仍存在贪污腐败、结党争斗的状况,还出现了满汉官吏之间的矛盾问题。
清朝1644年入关,由于顺治年幼,多尔衮代天摄政。
在短短的六年摄政时间里,他对吏治问题是否予以足够的重视,他的举措对清初政局是否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目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也有一定的研究,不过主要集中在选贤和惩贪两方面。
郑克晟《试论多尔衮在清初统一中国过程中的历史作用》①、何瑜《试论多尔衮用人》、朱崇业《浅论清初多尔衮推行的若干政策》②、王思治《多尔衮评议》③、王唯惟《试论清朝前期的统治方略》④、彭勇《试论多尔衮与汉族知识分子的关系》⑤、高平《清初的文治方略》⑥、张玉兴《评摄政① 郑克晟:《试论多尔衮在清初统一中国过程中的历史作用》,《历史教学》,1980年6期。
② 朱崇业:《浅论清初多尔衮推行的若干政策》,《徐州师范学院(哲社版)》,1982年2期。
③王思治:《多尔衮评议》,《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4期。
④王唯惟:《试论清朝前期的统治方略》,《贵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⑤ 彭勇:《试论多尔衮与汉族知识分子的关系》,《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4期第17卷。
⑥ 高平:《清初的文治方略》,《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12期。
1王多尔衮》①金成基《评多尔衮》②等文章均提到了多尔衮摄政时期对于汉族官员的选任。
其中何瑜的《试论多尔衮用人》③论述较为详细,重点分析了多尔衮的用人政策和方法;金成基的《评多尔衮》中有关于对汉官并未真正被重用的相关阐述。
整体来看这方面成果虽颇为丰厚,但由于没从吏治的角度切入,都仅可作为某一方面的参考。
至于惩贪,李凯灿在《多尔衮与清初弊政整饬》④中突出了对地方官员的惩治,而韦庆远的《<明清档案>与顺治朝吏治》⑤则提到了多尔衮在革除三饷加派时对于贪官的惩处。
但因为两篇文章各有侧重,所以相应的论述都较为概括。
贾爱萍的《浅谈清前期官僚政治的主要特征》⑥虽然将封建官场中的贪污问题阐述得很深刻,但由于时间跨度比较大,所以对多尔衮时期的惩贪问题也涉入不深。
而著作方面,李治亭的《清史》专节论述了清初的“严厉整饬吏治”⑦,集中体现了顺治亲政前后朝廷对于贪官污吏问题的整饬。
周远廉、赵世瑜《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全传》一书也将惩治官吏贪污不法作为吏治的重点,论述较前者更为详细。
不可否认,惩治贪污腐败是改善吏治的重点,但吏治问题的概括其实更为广泛。
即如周远廉、赵世瑜在《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全传》⑧中所提到的“南北党争”也算得上吏治问题的一个表现。
所以,本文将立足于吏治问题的多个方面,展现多尔衮在摄政期间对于清初政局的积极作为。
① 张玉兴:《评摄政王多尔衮》,《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6期。
② 金成基:《评多尔衮》,《清史研究集》第四辑,中华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成都。
③ 何瑜:《试论多尔衮用人》,《山西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
④ 李凯灿:《多尔衮与清初弊政整饬》,《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月第19卷第2期。
⑤ 韦庆远:《明清档案与顺治朝吏治》,《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六期, 总第95期。
⑥ 贾爱萍:《浅谈清前期官僚政治的主要特征》,内蒙古电大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
⑦李治亭主编:《清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⑧周远廉、赵世瑜:《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全传》,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7月。
2第一章摄政时期的主要吏治问题满洲之崛起依靠的是强有力的战争手段,初创时在政权组织管理制度上是很简陋的。
但是这种官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伴着征服范围逐步扩大,控制人口不断增加,统治者需要及时调整原有的官僚体制,改变单一政治成分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的状况。
于是,从皇太极时期开始,清朝就仿效明朝体制,逐步完善官僚制度。
而由于之前“军国政事,皆付议政诸王大臣,然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世务。
”①所以与此同时,熟于政事的汉族官吏也被进一步引入。
而随着他们的进入,明朝体制中的弊端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新政权中。
继多尔衮入关,清朝正式统治全国,更大量地吸纳汉族官吏进入这个政权当中。
然而,由于其中很多汉族官吏都在明朝廷中曾经担任各种官职,有些官吏的身上残存着明末官场遗留的陋习,加之他们的大量介入同时也引发了新的矛盾。
总结之后,概括出多尔衮摄政时期吏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第一节满汉官吏的矛盾问题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当政之时,汉族官吏也参与这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设,但是这些汉人中只有个别人被重用,其他的汉族官吏只担任着一些小官职。
由于满洲贵族官吏在官僚体制内部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所以这时候的满汉矛盾问题主要集中在满洲政权与汉族百姓之间,并没有在官场中过多地流露出来。
可是刚刚入关,清朝统治者不得不借助于原来的汉族官吏稳固统治,①(清)昭梿撰:《啸亭杂录》卷七,清光绪四年(1878)申报馆铅印本,第二十四页。
3并且需要汉族官吏管理政务的有效手段,所以这个少数民族政权官僚体系中便引入了大量的汉官。
在此形势下,满汉官吏之间的矛盾就逐步突出出来。
满清统治者征服了中原之后,自身的民族优势更加明显,优越感甚浓的他们,“首崇满洲”的观念是不能改变的,因此满洲官吏利用自身的优越感排挤压制汉族官吏。
这样“高贵观念”的表现在不仅满族官吏轻视汉官,就连他们的仆役随从也欺侮汉官。
谈迁在《北游录》“争道”条中记载:“八旗下厮养,挽车策骑,值朝绅不避。
稍一谁何,遮舆诟侮。
或效各役呼导之声以博笑,或搴帷曰:是谁家姬乎。
陈少宰名夏语尚书,当令满汉人值朝臣皆旁行远避,犯者送部扑责。
而不能行也。
给事中林起龙至争道受鞭。
”①由此看出,满汉官吏之间并不平等,汉族官吏地位相当低下。
满洲贵族官吏以其自身高贵的血统自居,在思想观念上把自己摆得高高在上,同时在办事施政过程中也压制汉族官吏,遇事推脱责任。
虽然多尔衮宣称满汉官员“一体办事”,但是实际上却是另一种情况。
如刑部“十四司官,满汉并设,原期同心商酌,共砥公平,庶狱无徇情,官无旷职,今见大小狱情回堂时,多止有清字而无汉字”,满洲官员虽对汉族官员讲一下,“然仓猝片言,是非立判,本末或未及深晰,底案又无从备查。
至于重大事情,又多从清字翻出汉字。
”当其审问之时,“汉司官未必留心;待稿案已成,罪名已定”之后,“虽欲旁赞一语,辄苦后时是何?”②满洲官吏利用满汉官员间语言不通对汉族官吏的权力予以压制,这样更便利了满洲官吏在案情重新审理过程中,如果出现不合理等问题时,他们就可以把责任推到汉族官吏的身上,以保证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害。
这种情况严重①谈迁:《北游录》“争道”,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三五五页。
② (清)龚鼎孳撰:《龚端毅公集奏疏》卷二“遵谕陈言疏”,清光绪九年(1883)刻本,第三页。
4伤害了汉族官吏为国家尽力的自尊心,并且也让他们同样遇事就推诿,如此便致使二者矛盾重重,问题重重,严重影响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也影响了办事效率。
满汉官吏间的矛盾问题在利益的冲突上表现的更加明显。
清初入关后存在较为严重的弊政:如圈地、投充、逃人牵连。
这些弊政使满洲贵族官吏与汉族官民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尤其是在对待逃人问题上,满汉官吏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有关逃人的法规非常严厉,窝藏逃人“以盗贼论处,罚窝主为奴”。
在皇太极时期,由于汉官较前一代有所增多,汉族官吏窝藏逃人的现象时有出现。
天聪八年正月,皇太极对众汉官说:“今自分拨人丁以来八、九年间,尔汉官人丁多有溢领者。
若谓新生幼稚耶?何其长养之速。
若谓他国所获耶?尔汉官又未另行出征。
如许人丁从何增溢也?尔等试思之,非朕加思尔等,宵尔过想,能任尔等多得乎?现今贝勒、满洲大臣,以尔等私隐人丁,孰不怀怨?”①由此可见,满汉官员的利益冲突已经显现。
但是,当时为了笼络汉官,所以皇太极并没有给予严厉的惩处。
入关之后,大量汉官的进入使满汉官吏对于人丁的争夺更加激烈。
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民族的利益,对汉族官吏在这方面严格管理,加大惩罚他们窝藏逃人的力度。
多尔衮摄政时期的逃人法规定“所属官员从重治罪,窝逃者置之重刑。
”②实际上这更是出于贵族、诸王的愿望。
他们极力主张重处窝家,这样处置的结果是将窝主正法,家口、财产归于逃人之主。
“广西巡抚郭肇基、游击戴清音、中军郑允昌、旗鼓苏明,坐擅带逃人五十三名,俱论死,仍籍其家。
”③对汉官在这方面的惩罚是十分过激的,这① 《清太宗实录》卷十七,天聪八年春正月癸卯,第九页。
② 《清世祖实录》卷八,顺治元年九月丁酉,第十一页。
③ 《清世祖实录》卷四十九,顺治七年五月己亥,第八页。
5些汉官承受不了重处窝逃的条款必然提出反抗,要求轻处窝逃,这样一来便与满洲贵族的矛盾更加突出。
多尔衮作为统治阶级的代表,虽然对汉官的反应表示同情,但碍于当时满洲亲贵们的权势较大,不能轻易得罪,只能对汉族官吏施以重罚。
因此,摄政时期在满汉官吏之间的矛盾中,满洲官吏的欺压,汉族官吏的反抗,给当政者造成治理上的困难,不利于民族融合。
第二节结党争斗问题清朝刚定鼎北京,中央和地方均需大量官吏帮助他稳定新政权的地位,所以他下令“凡归顺官员,既经推用,不必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