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寺庙钟声
唐诗《过香积寺》赏析优秀2篇
唐诗《过香积寺》赏析优秀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唐诗《过香积寺》赏析优秀2篇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雁塔晨钟古诗词鉴赏
雁塔晨钟古诗词鉴赏雁塔晨钟,是长安八景之一,具体指的是小雁塔旁的荐福寺内的一口古钟。
每天清晨,僧人们会敲响这口古钟,钟声悠扬,如太阳一样破晓而出,融化了秋霜。
此时,天际上那弯明月还迟迟挂在天幕未落,大地在那天际边残月的月光洒射下,仍是一片灰蒙荒蛮,床上人未完的梦境被一声钟鸣惊醒。
这千年古刹胜迹,总是那般永恒、神秘、苍茫。
在古诗词中,雁塔晨钟也有着独特的意象和寓意。
唐代诗人朱集义在游小雁塔院时,曾写下了“噌弘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
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的诗句。
诗人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古寺拂晓,浑厚洪亮的钟声划破了晨霜大地的寂静,天际上那弯明月还迟迟挂在天幕未落,大地在那天际边残月的月光洒射下,仍是一片灰蒙荒蛮,床上人未完的梦境被一声钟鸣惊醒的场景。
同时,雁塔晨钟也是佛教文化的一部分。
雁塔晨钟的钟声悠扬有律,闻者有时会感受到一种脱离尘世的宁静和智慧。
唐代诗人戴权伦曾作《听霜钟》曰:“渺渺飞霜夜,寥寥远岫钟。
出云疑断续,入户乍舂容。
度枕频惊梦,随风几韵松。
悠扬来不已,杳霭去何从。
仿佛烟岚隔,依稀严峤重。
此时聊一听,馀响绕千峰。
”唐代诗人韩翃在他的《题荐福寺衡岳禅师房》写道:“春城乞食还,高论此中闲。
僧腊阶前树,禅心江上山。
疏帘看雪卷,深户映花关。
晚送门人出,钟声杳霭间。
”这些诗词都描绘了寺钟频响,悠荡尘埃的幽远意境,佛界还有“闻钟声,烦恼净,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渡众生”之说,把钟声视为神明之音。
总的来说,雁塔晨钟在古诗词中常常被描绘成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景象,它不仅代表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也象征着佛教文化的智慧和慈悲。
同时,它也承载了诗人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过香积寺》王维唐诗鉴赏
《过香积寺》王维唐诗鉴赏【作品介绍】《过香积寺》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山中古寺之幽深静寂。
此诗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侧写周围景物,来烘托映衬山寺之幽胜。
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佛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只有克服邪念妄想,才能悟到禅理的高深,领略宁静之幽趣。
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
诗歌构思奇妙、炼字精巧,其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来被誉为炼字典范。
【原文】过香积寺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⑵。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⑶。
泉声咽危石⑷,日色冷青松⑸。
薄暮空潭曲⑹,安禅制毒龙⑺。
【注释】⑴过:过访,探望。
香积寺:唐代著名寺院,有争议,一说香积寺在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神禾原上。
”故址已废。
一说在河南汝州,今风穴寺,唐时称香积寺。
⑵入云峰:登上入云的高峰。
⑶钟:寺庙的钟鸣声。
⑷咽:呜咽。
危:高的,陡的。
“危石”意为高耸的崖石。
⑸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⑹薄暮:黄昏。
曲:水边。
“安禅”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
⑺安禅:为佛家术语,指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在这里指佛家思想。
毒龙:佛家比喻俗人的邪念妄想。
见《涅槃经》:“但我住处有一毒龙,想性暴急,恐相危害。
”【白话译文】不知道香积寺在什么地方,攀登好几里误入云拥群峰。
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
山中泉水撞危石响声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显寒冷。
黄昏时来到空潭隐蔽之地,安然地修禅抑制心中毒龙。
【赏析】诗题“过香积寺”,即访香积寺。
既是去访,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表现出诗人的洒脱不羁。
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
此句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
还未到寺,已是如此云封雾罩,香积寺之幽远可想而知矣。
接着四句,是写诗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
先看三四两句。
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又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
古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思
古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思
古苏城外的寒山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位于山间幽静的环境中。
这座寺庙闻名于夜半钟声,当夜幕降临时,钟声随风传入远方的客船上,给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感觉。
夜半钟声到客船,意味着此时寺庙的钟声在夜晚里传递给了远方的船只,给船上的人们带来了一种宁静和安祥的感受。
这种感受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声音传递,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
钟声的回响在夜晚的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仿佛能够洞悉人们内心深处的迷茫和烦忧。
夜半钟声到客船,也代表了寺庙的宗教意义。
佛教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觉悟,钟声的传达正是为了唤醒人们内心的宁静和觉察。
在夜晚的静谧中,寒山寺的钟声不仅是寺庙的信仰象征,更是一种精神的力量,给人们带来对生命的思考和启示。
这首诗也暗含着对人生的寓意。
寒山寺作为一个象征着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的场所,夜半钟声到达客船,意味着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也能够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这种寓意告诉人们,无论身处何地,无论遭受何种困扰,都可以通过内心的反思和宗教信仰的启示来寻找自己内心深处的平静和安宁。
古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思是寺庙的钟声在夜晚中传递给远方的船只,给人们带来一种宁静和安祥的感受。
这种感受不仅
仅是物理上的声音传递,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唤醒人们内心的觉悟和平静。
同时,这首诗也寓意着人们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通过内心的反思和宗教信仰的启示来寻找自己内心深处的平静和安宁。
唐诗寺院钟声的文学内涵
等 。又 就 传 播 效果 而 言 :有 远 钟 ,“ 远 清宵 半 ,蜩稀 暑 雨 钟
就时间而言,有 晓钟、晨钟、晚钟、薯钟、半夜钟 、午
时钟 等 。晓钟 如 ,“ 色怜 初月 ,归程 待 晓 钟 ”( 稹 度 门 行 元
第 3卷 第6 2 期
21 年 6 01 月
湖 南科 技 学院 学报
J u n l fHun nUn v riyo in ea dEn i e i o F a o a i e st fSce c n gne rng
、 1 2No 6 , I . o _3 J n2 1 u .0 1
寺 送五 少 府 赴成 都 ) ;“ 马 行春 径 ,衣 冠 起 晚钟 ” (大 云 ) 骑 )
诗寺院钟声 的情感内涵、美好音质及其所唤起 的诗情 画意。
寺赞公房四首> 。 ) )
就钟声 构成 背景而言:有远蚰钟 ,“ 人归远蚰疏钟后 ,
一
唐诗 与钟 声
雪 打高 杉 古 屋前 ” ( 建 勋 ( 居 陆 处 士相 访 感 怀 ) ;雨声 李 < 寺 > )
(晚泊浔阳望庐 山) ,“ ) 挂席几千里” 泊舟浔 阳郭” ) ,“ ,这
( 刘长卿 栖霞寺东峰寻南齐明征君故里 > ,心是茫然空归 ) ) 的。又如 “ 海潮舂砌槛 ,山雨洒窗灯。 日暮疏钟起 ,声声彻
广陵” ( 繇 登 甘露寺 ,钟声彻广陵见 出江吴大地是空 周 ) 寂的 ;“ 风送 出山钟 ,云霞度水浅 。欲寻声尽处 ,鸟灭 寥天
远 ” ( 起 远 山钟 > ,“ 灭 寥 天 远 ” 钱 ) 鸟 ) ,天 空 也 是 空 寂 的。
王维《过香积寺》赏析
王维《过香积寺》赏析《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诗名《过香积寺》,“香积寺”:【“香积寺”是中国“佛教八宗”之一“净土宗”的祖庭,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樊川”:西安城南“少陵原”与“神禾原”之间的一片平川。
汉高祖“刘邦”曾将这条川道封为武将“樊哙”的食邑,樊川由此得名。
),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香积寺村。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净土宗创始人之一“善导大师”圆寂,弟子“怀恽yun4”为纪念“善导”功德,修建了“香积寺”和“善导大师供养塔”,使香积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正式创立后的第一个道场。
香积寺殿宇庄严整齐、环境优雅、规模广大。
日本净土宗直绍净宗创立者“善导”一脉,向来把“善导”尊为祖师,把香积寺奉为祖庭,王维的《过香积寺》诗还被编入了日本小学课本。
(“绍”:继承。
直绍:直接继承。
)】“过”:【拜访。
例:孟浩然《过故人庄》】,诗名字面意思就是:王维拜访“香积寺”。
上面资料讲“香积寺”是“净土宗”的祖庭,我们有点蒙,因为在品读孟浩然的诗歌时,我们知道孟浩然一直很崇敬的“慧远大师”在庐山建立了“东林寺”,据说那也是“净土宗”的祖庭。
怎么会有两个祖庭呢?我们查了一下,“慧远大师”(334~416年)是“净土宗”第一代的祖师,“善导大师”(613~681年)是“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于是有了两个祖庭,一个是江西庐山的“东林寺”,一个是陕西西安的“香积寺”。
由此,我们也看到了王维和孟浩然的一个重合点——“净土宗”。
是不是因为孟浩然的影响,王维才有了某天去“香积寺”走走的想法?王维和孟浩然的关系非常好,孟浩然必然会跟王维提及自己推崇的“慧远大师”以及他所创立的“净土宗”。
人称王维是“诗佛”,那么他的这个“佛”字从哪里来呢?也许“净土宗”也是王维的佛系根源之一。
关于诗名,再讲一下这个“过”字,为什么王维要用“过”而不用“访”呢?我们查了一下,好像在唐朝及之前的很多诗题中,“过”的后面一般接“地点”,而“访”的后面一般接“人物”。
晨钟暮鼓 古诗词
晨钟暮鼓古诗词
以下是一些包含“晨钟暮鼓”的古诗词:
1. “晨钟暮鼓惊禅客,梵呗经声入碧云。
”——《宿天竺寺》,意思是清晨的钟声和傍晚的鼓声惊动了寺中的僧人,诵经声传入了碧云之中。
这句诗出自明代诗人孙蕡。
2. “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钟暮鼓无休时。
”——《晚泊岳阳》,意思是人生百年,世世代代都在悲伤之中,从早到晚,敲击钟鼓的声音没有停歇的时候。
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欧阳修。
3. “晨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和李自得》,意思是听不到早晨的钟声和傍晚的鼓声,只看到明月和孤云,心中充满了感伤之情。
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石延年。
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的诗句鉴赏
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的诗句鉴赏【诗句】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
【出处】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意思1】各种声响此时都已沉寂,只剩下钟磬的敲击声。
万籁(lài):一切声响。
但余:一作“惟闻”。
钟磬(qìng):寺院中诵经、斋供时发信号用的响器,发动用钟,止歇用磬。
磬,形状像钵,用铜制成。
【意思2】此时万籁俱寂,只能听到悠悠钟声在山林中回荡。
以钟声来衬托山寺的静寂,夜*的无声,这种以动写静的手法,突出了深山古寺的幽静和超俗。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庙宇寺院等地一片寂静,只能隐隐地听到钟声。
[例]入夜。
我和她投宿五泄禅院招待所。
幽静的群山只有细细的风声和隐隐的钟声,真是“万籁皆俱寂,但余钟磬音。
”(乔忠芳《五瀑渡双星》)【全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题解】唐代常建的五言律诗。
题又作《破山寺后禅院》。
破山,即今*苏常熟县西北的虞山。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破山北麓。
原为南齐倪德光宅,后舍为寺,唐代末年才题额“破山兴福寺”。
禅(chán蝉)院,寺院。
全诗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一作“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意思是说,清晨走进破山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高的树林。
弯弯的小路通向僻静的寺后,僧房前花木茂盛。
寺后山*风光使鸟儿高兴,寺前临潭顾影使人抛弃世俗之心。
傍晚各种声音都已静寂,只留下寺里敲钟击磬(qìng庆)的声音。
这首诗写出了寺院的清幽寂静,带有禅味。
【赏析】这是作者游览破山寺这座名刹,寻幽探胜,写景抒情的诗篇。
它意境清幽,情致淡泊,在盛唐山水诗中独具特*。
首联中的第一句,点明入寺的时间是在“清晨”,流露出诗人游览该寺心情颇为急切,兴致十分浓厚;“古寺”二字,使人容易联想起寺庙悠久漫长的历史,古朴庄严的气象,这也是作者所以清晨入寺、迫不及待游览的重要原因。
古诗中钟声的象征意义
古诗中钟声的象征意义古诗中钟声的象征意义自古以来,钟声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特别是在古诗中更是频繁出现。
那么古诗中的钟声有着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
一、律动的节拍钟声徐徐敲响,有着宁静而有节奏的感觉,如同心灵中的默契在和时间和谐共舞。
古代许多诗歌中都描写了这种韵律之美。
例如《夜泊牛渚怀古》中有诗云:“钟山只隔数重山,何处钟声润物寒。
”可见,古人在接触到钟声时产生的感受,与现代人在听音乐的感受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二、寂静安详的心境钟声所发的声音很宁静,有种古代建筑中的凝重与肃穆的气氛。
它能够带给人们一种安详、寂静的心境。
这种心境有助于人们达到宁静的状态,让人们能够更加集中精神,静下心来思考。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写道:“钟鸣鼎食之家,闾阎扑簌争闻。
”就是描写了这种感受。
三、传递安全信号钟声也可以作为一种传递安全信号的方式存在。
在古代城市中,突然响起的钟声,代表着城市内部发生的一些意外。
人们必须警惕,以保全自己。
在古诗中,“钟声”常常代表了察觉到某种危险的提示,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写道:“灵山多秀色,空水共钓鱼。
晴丝吹玉笛,暮鼓传金舆。
”四、寓意深远的象征钟声在文化上也与其他诸如“春”、“秋”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联系在一起。
钟声代表了时间和历史的流逝。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写道:“寒色鬼神铃不住,强听疏雨杖何催。
”诗人在借鉴时钟的声音,表达出一种幽暗的氛围与凄凉的情感。
在古人的眼里,钟声意味着时间的流逝,寂静安详的心境,以及传递安全信号的功能等等。
所以,在古诗中,钟声常常作为描述场景或者使诗歌更加生动的元素。
在现代,时钟的形式也在不断发展,但其象征意义的内涵却没有丝毫的改变。
和尚敲钟三更起原文诗
和尚敲钟三更起原文诗摘要:一、介绍和尚敲钟的诗词背景二、解读诗词中的意境和意义三、探讨诗词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正文:【和尚敲钟三更起原文诗】夜深静谧,月挂天空,古寺钟声,悠悠传来。
和尚敲钟三更起,惊破寂静,声震山野。
钟声传远方,惊醒世间梦。
唤醒沉迷者,觉悟生死苦。
夜深人静时,和尚独自坐。
心中默念佛,祈求众生安。
钟声响彻天,普渡众生灵。
和尚心慈悲,弘扬佛法真。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和尚在深夜敲钟的场景,表达了佛教超脱尘世、普渡众生的理念。
下面,我们来一步步解析这首诗。
第一步,介绍和尚敲钟的诗词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所作,贾岛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豪迈著称。
这首诗是他为数不多的以佛教为题材的作品之一,表现了他对佛教的虔诚信仰。
第二步,解读诗词中的意境和意义。
这首诗以深夜古寺的钟声为主题,表达了佛教超脱尘世的理念。
诗中所描述的场景是一个深夜,月挂天空,古寺钟声悠悠传来,和尚敲钟三更起,声震山野。
这个场景给人一种宁静、深远的感觉,让人感受到佛教的神秘和超然。
钟声传远方,惊醒世间梦。
唤醒沉迷者,觉悟生死苦。
这两句诗表现了佛教普渡众生的理念。
佛教认为,世间的人们沉迷于红尘,不知道生死苦,需要通过佛法来唤醒他们,让他们认识到生死的真相,从而超脱尘世。
夜深人静时,和尚独自坐。
心中默念佛,祈求众生安。
这两句诗表现了佛教修行的方式。
佛教认为,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超脱尘世,而修行的方法就是默念佛经,祈求众生安。
钟声响彻天,普渡众生灵。
和尚心慈悲,弘扬佛法真。
这首诗最后两句表现了佛教弘扬佛法的理念。
佛教认为,只有弘扬佛法,才能普渡众生,使众生脱离生死苦海,进入极乐世界。
这首诗表达了佛教超脱尘世、普渡众生的理念,也展示了诗人对佛教的虔诚信仰。
和尚敲钟三更起原文诗
和尚敲钟三更起原文诗
摘要:
1.诗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2.诗的背景和意境
3.诗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4.诗的艺术特点和影响
正文:
和尚敲钟三更起,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
王之涣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婉约清新、意境深远著称。
和尚敲钟三更起,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诗,描绘了寺庙中和尚在三更时分敲钟的情景。
诗的背景和意境非常深远,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宁静和虔诚。
诗中的寺庙位于深山之中,环境幽静,和尚们在三更时分敲钟,寂静的山谷中回荡着悠扬的钟声,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和虔诚。
诗的寓意和象征意义也非常深刻。
和尚敲钟三更起,代表着一种坚持和执着,也代表着人们对信仰的虔诚和追求。
同时,诗中的寺庙和钟声也象征着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
诗的艺术特点也非常显著。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境和象征手法,让人感受到一种深远的意境和深刻的寓意。
同时,诗的语言简洁明了,却能表达出非常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展现了王之涣卓越的诗歌才华。
和尚敲钟三更起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王之涣的诗歌才华,也表达了人们对信仰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追求。
古诗词中的声音知识
古诗词中的声音知识
例1、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而发出的。
客船上的人能辨别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来辨别的。
(昆明市)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故填振动和音色。
例2、郦道元的《三峡》中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描写,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声音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而听到
很久才消失。
分析: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现象,当反射回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就可以听到回声,所以填反射和回声。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声的发生和传播、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声的发生和传播)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声的传播、音色)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声的发生和传播)
1.长啸一声,山鸣谷应()1.回声
5.隔墙有耳()5. 固体可以传声。
王维诗眼王维的唐诗过香积寺
【过香积寺王维诗眼】王维的唐诗过香积寺《过香积寺》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山中古寺之幽深静寂。
《过香积寺》作者: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解】①香积寺:今名风穴寺,又名千峰寺,位于汝州市区东北9公里的中岳嵩山少室山南麓风穴山中。
风穴山口,两山夹道,万木葱茏,流水潺潺。
迤俪北行3华里,方能发现寺院,确有“深山藏古寺”“曲境通幽处”的诗情画意。
②入云峰:登上入云的高峰。
③钟:寺庙的钟鸣声。
④咽:呜咽。
⑤危:高的,陡的。
“危石”意为高耸的崖石。
⑥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⑦薄暮:黄昏。
⑧曲:水边。
⑨安禅:指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
⑩毒龙:佛家比喻邪念妄想。
见《涅磐经》:“但我住处有一毒龙,想性暴急,恐相危害。
”【韵译】早闻香积寺盛名,却不知在此山中;入山数里,登上了高入云天的山峰。
这儿古木参天,根本没有行人路径;深山中,何处传来隐隐约约的寺钟。
俯听危石的流泉,轻轻地抽泣哽咽;山高林密不透日影,松荫寒气犹浓。
日已将暮,我伫立在空寂的清潭边,有如禅定身心安然,一切邪念皆空。
【翻译】不知香积寺在此山中,行来数里身入云峰。
无人的石径旁丛生古树,深山里是何处响起钟声。
流泉声咽,穿过峭立的崖石;日色清冷,照着浓荫的青松。
暮色降临空潭侧畔,入定的禅心制服了邪念妄想。
【评析】香积寺:唐佛寺名,在今陕西长安县南神禾原上。
香积:佛教传说众香国的佛名。
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而且往往“诗中有道”。
特别是在他晚年,沉缅在佛家的空寂心境之中,诗中的“道”,即禅理、禅趣尤浓。
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环境景色:古木、云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
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
中考语文素材:古典诗歌里的钟声的含义
中考语文素材:古典诗歌里的钟声的含义中考语文素材:古典诗歌里的钟声的含义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考语文素材:古典诗歌里的钟声的含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考语文素材:古典诗歌里的钟声的含义法国画家米勒有一幅名画《晚钟》,画面上,一对青年夫妇正低着头默默祈祷,夕阳微弱的光线从背后投射过来,隐约可以看见他们沉寂而严肃的面容。
画家抓住人物特定时刻的动作进行描绘,用以表现绘画语言无法描述的声音形象。
注视着他们祈祷时沉静的身影,我们耳畔仿佛回荡着田野远方传来的钟声,那是缥缈、崇高、具有宗教意味的钟声。
1、钟在中国最初用于宗教祭祀仪式,这种钟声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也用于准宗教性的战争仪式,表达一种慷慨悲凉、置生死于度外的情感。
2、原始宗教在中国文化中衰退以后,钟声转而与庆典活动相关,造成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比如《诗经·关雎》中的“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是婚庆场合的钟鼓。
3、后来这类钟声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并具有了一定的装饰意义,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指的就是这层意义。
4、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钟声的影响便由堂庙而入于山林古刹。
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和探视内心、领悟生存的象征,也成为古典诗歌中频繁出现的意象。
中国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很多,其中多有脍炙人口的佳句。
“钟声”以其特殊的存在方式,构成古典诗歌中一个独具兴味的审美意象。
素有“诗佛”之称的唐代诗人王维佛学修养深厚,对于佛教“空”的本质有深切领悟,古典诗学的钟声意象在他的诗中得到最完美的展现: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过香积寺》促织鸣已急,轻衣行向重。
寒灯坐高馆,秋雨闻疏钟。
——《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谷口疏钟动,渔樵唯觉稀。
“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的意思_全诗赏析
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
出自唐代李贺的《南园十三首》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其一) 宫北田塍晓气酣,黄桑饮露窣宫帘。
长腰健妇偷攀折,将喂吴王八茧蚕。
(其二) 竹里缲丝挑网车,青蝉独噪日光斜。
桃胶迎夏香琥珀,自课越佣能种瓜。
(其三) 三十未有二十余,白日长饥小甲蔬。
桥头长老相哀念,因遗戎韬一卷书。
(其四)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其五)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其六) 长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诙谐取自容。
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
(其七)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
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
(其八) 泉沙软卧鸳鸯暖,曲岸回篙舴艋迟。
泻酒木栏椒叶盖,病容扶起种菱丝。
(其九) 边让今朝忆蔡邕,无心裁曲卧春风。
舍南有竹堪书字,老去溪头作钓翁。
(其十) 长峦谷口倚嵇家,白昼千峰老翠华。
自履藤鞋收石蜜,手牵苔絮长莼花。
(其十一) 松溪黑水新龙卵,桂洞生硝旧马牙。
谁遣虞卿裁道帔,轻绡一匹染朝霞。
(其十二) 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
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
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
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
(其十三)【译文及注释】译文枝头上,草蔓中,眼前百花盛开,有大有小,有白有红,恰如美女的香腮。
可惜到了黄昏,娇艳芳香的花儿凋零,随着春风乱飞,像草草嫁出的女儿连媒人也不用。
(其一)我虽然三十不到,但已二十有余,常日受饥饿,靠吃蔬菜充肠肚。
有一位桥头老人对我怜念,赠给我讲军家韬略的一卷兵书。
(其四)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带上锋利的吴钩,去收复那黄河南北割据的关山五十州?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能被册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其五)在典籍中寻觅典故,摘取词句来写诗文,老于雕虫小技之中。
往往当破晓的残月对着帘幕、状如弯弓挂在天边时,还在伏案疾书。
难道没有看见辽东一带还战乱连年吗?国家正当用武之际,即使写出像宋玉那样的悲秋文章,又有什么地方需要它呢?(其六) 司马长卿不得志,住在空房子里悲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中的寺庙钟声作者:周裕锴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6年第11期中唐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是深受人民喜爱的名篇,而“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无疑最脍炙人口。
上世纪80年代我去苏州寒山寺参观,见到寺中有不少日本友人赠送的铜钟,可见,那一千多年前的钟声直到现在还叩动着中外人民的心扉,引起大家的共鸣。
值得注意的是,这钟声不是像长乐钟、景阳钟那样出自宫禁,近在人寰;而是如远岫钟、烟际钟那样出自古刹,迥超世外。
那么,唐诗中的寺庙钟声为什么有这样大的魅力呢?它在唐诗中扮演了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呢?下面我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请各位先生批评指正。
我讨论的范围限定于盛唐、中唐诗歌,主要集中在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为代表的所谓山水诗派。
这派诗人的风格被司空图称为“趣味澄夐”,被严羽称为“莹彻玲珑”,被王士禛称为“神韵清远”。
这派诗人在创作方面有两个特点:一是爱写宁静的山水世界,二是善写僧寺题材的“方外之情”。
这两个特点往往结合在一起,即在寻访僧寺的过程中展现出自然山水的美感。
而在盛唐、中唐诗中,钟声成为连接山水世界和方外之情的重要桥梁之一。
举两首名篇为例,一是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一是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静,日暮坐闻钟。
”这两首诗都因其钟声描写而获得了后世评论家的喝彩,如吴汝纶评“深山何处钟”句为“幽微夐邈,最是王、孟得意神境”(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四引),评“日暮坐闻钟”句为“一片空灵”(同上)。
王孟派诗人特别善于利用钟声来创造意境,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这首诗集中体现了王孟诗派的禅趣。
评论者有的赞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为“警策”(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有的欣赏“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造意”(欧阳修《续居士集》卷23《题青州山斋》)。
其实,这首诗最有灵气的要数余音袅袅的结尾,万籁俱寂,只有几杵疏钟颤悠悠回荡,这是何等静寂幽邃的境界!化动为静,化实为虚,钟声中一切迷妄顿时觉悟,幻化为空无的永恒。
纪昀评此诗“兴象深微,笔笔超妙,此为神来之候”(《唐宋诗举要》卷四引),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尾无疑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盛、中唐宁静的山水世界中,也许再没有一种声音比钟声更富有禅意和诗情,善写方外之情的诗人,很少没有在诗中描写过钟声的,如孟浩然的“山寺鸣钟昼已昏”(《夜归鹿门山歌》);王维的“唯有白云外,疏钟闻夜猿”(《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之作》);裴迪的“林端远堞见,风末疏钟闻”(《青龙寺昙壁上人院集》);储光羲的“疏钟清月殿,幽梵静花台”(《苑外至龙兴院作》);钱起的“清钟扬虚谷,微月深重峦”(《东城初陷与薛员外王补阙暝投南山寺》);刘长卿的“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送灵澈上人》)、“香随青霭散,钟过白云来”(《自道林寺西入石路至麓山》);韦应物的“鸣钟惊岩壑,焚香满空虚”(《寄皎然上人》)……甚至被文学史著作归属于其他流派的盛、中唐诗人,也同样会在描写宁静山水和幽寂情怀时,用钟声来作映衬。
如李白的“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庐山东林寺夜怀》);杜甫的“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二十判官》);岑参的“钟鸣长空夕,月出孤舟寒”(《陪群公龙冈寺泛舟》)等等。
我们注意到,唐代诗人描写钟声时一般爱在“钟”字前加上这样几个形容词:“疏”“霜”“清”“夜”“晚”“暮”“晨”“远”“微”等等,而这些形容词从不同角度规定了钟声的性质,使得我们有可能根据其性质来探索寺庙钟声独特的宗教魅力和艺术魅力。
下面兹将这些冠有形容词的钟声合并为四组,分别考察其宗教上和美学上的价值:其一,“疏钟”,就钟声的节奏而言,舒缓从容,似断若连,“前声既舂容,后声复晃荡”(张说《山夜闻钟》),其声音的结构形式与诗人淡泊闲静的心态颇相对应。
所以,“疏钟”常常唤起诗人归隐林下的情怀:“片云生断壁,万壑遍疏钟。
惆怅空归去,犹疑林下逢。
”(刘长卿《栖霞寺东峰寻南齐明征君故里》)“叶沾寒雨落,钟度远山迟。
晨策已云整,当同林下期。
”(韦应物《寄酬李博士永宁主簿叔厅见侍》)其二,“夜钟”“晚钟”“暮钟”“晨钟”,就钟声的时间而言,回响在世俗活动业已停息或尚未开始之际,在静夜或清晨,它属于一个宁静而超越的世界,属于心存方外的诗人或高僧:“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杜甫《游龙门奉先寺》)“草色带朝雨,滩声兼夜钟。
爱兹清俗虑,何事老尘容。
况有林下约,转怀方外踪。
”(岑参《春半与群公同游元处士别业》)其三,“霜钟”“清钟”,就钟声给人的感觉而言,按中国古代的音乐观念,钟声应霜,《山海经·中山经》:“(豐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
”而霜给人一种清寒高洁之感,使入神清骨寒,心灵得到净化:“古寺寒山上,远钟扬好风。
声余月树动,响尽霜天空。
永夜一禅子,泠然心境中。
”(皎然《闻钟》)霜钟和月色构成一片空灵澄净的世界,融进了禅僧宁静空明的心境之中。
其四,“远钟”“微钟”,就钟声的传播效果而言,“远”既指空间的远,也指时间的远。
钟的声波长,富有空间的穿透力,“欲知声尽处,鸟灭寥天远”(钱起《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远山钟》);而它的余音,在时间的延续上也相当悠长,“此时聊一听,余响绕千峰”(戴叔伦《听霜钟》)。
由于距离远,钟声听来也就很微茫了,若有若无,杳渺飘忽。
这种悠远的音响效果,也往往勾起诗人悠远的情思,如王维《归辋川作》:“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
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为了论述方便,我把钟声分为以上四组,其实,这四组性质的形容词很可能描写的是相同的钟声,即节奏舒缓的“疏钟”,也是杳无人迹的“夜钟”或“晨钟”、清寒高洁的“霜钟”、悠扬动听的“远钟”。
钟声的宗教意味并不仅仅因为它和寺庙之间的紧密联系,比如听到日暮钟,想起东林寺,听到夜半钟,想起寒山寺等等,而更多地来自它那不可扪摸的虚幻空无,即所谓“空中之音”;也来自它那虚与实、动与静的圆融统一,即所谓“动静不二”。
佛教大乘空宗有著名的“十喻”:“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
”(《大品般若经》卷1)其中“如响”当然包括钟声。
钟声从虚空中响起,又在虚空中消失,作为一种不可见的物质形态,它具有亦实亦虚的性质,这种性质很容易引发空寂虚无的宗教联想,正如张说描写的那样:“信知本际空,徒挂生灭想。
”(《山夜闻钟》)同时,钟声典型地体现出动中之静和静中之动。
六朝诗人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尽管也是以动写静,传达出声中之寂,但是蝉噪、鸟鸣未免显得过于吵闹,哪里有钟声那种净化人心的悠远宁静的韵味。
王昌龄在寺庙中与朋友集会时有这样独特的感觉:“天香自然会,灵异识钟音。
”(《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的确,钟声从寂静中响起,又在寂静中消失,意味着永恒的静,本体的静,把人带入宇宙与心灵融合一体的非常“灵异”的精神境界。
宗白华先生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
”(《美学散步》,65页)严羽评盛唐人诗:“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
”(《沧浪诗话》)从这一点来说,钟声比其他任何意象都更能象征禅的本体和诗的本体。
至于钟声的艺术魅力,似可从以下两点来看:首先,钟声能创造出一种音乐境界或泛音乐境界,这种音乐境界就是绵邈空灵的“韵”。
按照宋人王偁对“有余意之谓韵”的理解:“盖尝闻之撞钟,大声已去,余音复来,悠扬宛转,声外之音,其是之谓矣。
”(范温《潜溪诗眼》引)也就是说,钟声余音袅袅不绝,最能体现超越于形象之外的悠远无穷的诗歌韵味。
而钟声那舂容晃荡的节奏,也颇符合老子有关“大音希声”的论述,据顾易生、蒋凡教授对“大音希声”的解释:“其声悠扬回荡,若断若续,浑沌窈渺,莫辨宫商,达到高度的和谐,闻者既不能听清,也不胜听。
”(《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182页)这样的声音不正是唐人诗中描写的疏钟、微钟、远钟吗?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大音希声”是“道”的体现,而老子认为“道”是“渊兮”“湛兮”“恍兮忽兮”“窈兮冥兮”“寂兮寥兮”的幽微深远、飘忽无形的状态,是难以用感官把握的“夷”“希”“微”的境界。
显然,这正是钟声所能营造的音乐境界。
事实上,在一些专门咏钟声的唐诗里,正可以看到很多类似老子形容“道”时所用的双声叠韵联绵词:“窈窕”“舂容”“晃荡”(张说《山夜听钟》);“寂寂”“舂容”“摇曳”“泠泠”(郑《寒夜闻霜钟》);“渺渺”“寥寥”“断续”“舂容”“悠扬”“杳霭”“仿佛”“依稀”(戴叔伦《听霜钟》);“依依”(李嘉祐《远寺钟》);“杳杳”(司空曙《远寺钟》);“隐隐”“迢迢”“苍茫”“萧散”(韦应物《烟际钟》)。
这些联绵词大多有虚幻恍惚、深远渺茫、浑然莫辨的意思。
由此可见,唐代诗人心目中的寺庙钟声是一种何等的境界,不仅有音乐的韵味,也体现了大“道”的深微。
据说,王士禛选编《唐贤三昧集》,目的正在于“以大音希声,药淫哇锢习”(俞兆晟《唐贤三昧集》)。
其次,钟声能创造出一种想象中的绘画境界,借用当代西方地理学术语来说,叫作“声音风景”(soundscape)。
钟声是一种音乐,而音乐作为一种诉诸心灵的浪漫型艺术,能够自如地唤起人们对似真非真的美景、将信将疑的世界的想象。
钟声所表现的风景当然只是虚像,而非实像,也就是张说所说:“听之如可见,寻之定无像。
”(《山夜闻钟》)然而,在唐诗中,由钟声唤起的想象世界往往通过诗歌的意象语言转化为可视的绘画世界,如韦应物的《烟际钟》所描写:“隐隐起何处,迢迢送落晖。
苍茫随思远,萧散入烟微。
秋野寂方晦,望山僧独归。
”当钟声和轻烟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便幻化为一幅淡远的水墨画,远山的落日余辉渐渐消逝,苍茫的烟雾飘忽在寂寥的原野上,孤独的僧人回归山中的古寺。
可以说,“烟钟”是音乐境界融入绘画境界的最佳范例,事实上,北宋画家宋迪著名的《潇湘八景图》中就有“烟寺晚钟”一景,而这也是八景中惟一的描绘“声音风景”的画幅。
以上我分别讨论了钟声的宗教意味和艺术魅力,然而,二者在具体的诗歌中往往是无法分割的。
唐代诗评家殷璠发明了“兴象”一词,颇能说明那些描写寺庙钟声的诗歌中所包容的宗教情怀——“兴”和艺术境界——“象”(包括soundscape)的结合。
他十分赞赏王、孟派诗人綦毋潜《题灵隐寺上顶院》中的“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两句诗,称之为“历代未有”(《河岳英灵集》卷上)。
前一句是从视觉上描写,表现出庄严的塔影遥映碧空的静止画面,由静穆而唤起一种崇高感;后一句描写了听觉和视觉的通感,缥缈的钟声溶入远处一片悠悠白云,由空灵而唤起一种虚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