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要点
中考必考文言文16篇全面解析和翻译复习(绝对经典)
•
鱼我所欲也
• 1、重点实词 • ①二者不可得兼 兼:同时进行几件事或 具有几样东西 • ②故不为苟得也 为:做,干 • ③死亦我所恶 恶:厌恶 • ④蹴尔而与之 蹴:践踏 与:给 • ⑤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奉:侍奉 • ⑥是亦不可已乎 已:止而不为
• • • • • • • • •
2、重点虚词 ①蹴尔而与之 (连词 承接关系)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转折连词 却) ③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词 比) ④万钟于何加焉 (介词 对于) ⑤贤者能勿丧耳 (否定副词 不) ⑥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否定副词 没有) ⑦呼尔而与之 (助词 可不译) ⑧乡为身死而不受 (介词 为了)
• 2.重点虚词 •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连词 就 表示承接) • ②虽不能察,必以情 (介词 依,按照) • ③又何间焉 (语气助词 呢) • ④惧有伏焉 (兼词 于此,在那里) • ⑤公将鼓之 (语气助词 可不译) • ⑥大小之狱 (助词 的) • ⑦夫战,勇气也 (句首发语词 可不译)
2.重点虚词 ①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介词 向) ②皆朝于齐 (介词 到)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介词 在) ④令初下 (副词 才,刚刚)
• 3.古今异义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讽,古义是委婉劝说 今义是讥讽 • 今齐地方千里 • 地方,古义是土地方圆 今义是某一区域,部位 •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义是指国君身旁的近臣 今义是方位词
陈涉世家
• 1.通假字
• 適戍渔阳
—— 適,通“谪”。 • 为天下唱 —— 唱,通“倡”,倡导 • 固以怪之矣 —— 以,通“已”,已经。 • 身被坚执锐 —— 被,通“披”,穿着。
• •
•
• •
•
•
新课标十六篇文言文整理
新课标十六篇文言文复习论语十则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2、人不知而不愠.:恼怒、怨恨3、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4、学而不思则罔.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5思而不学则殆.。
殆:有害 6、见贤思齐.焉齐:相同7、由,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8、是.知也。
是,这。
知,通“智”,聪明。
9、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 10、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刚强,勇毅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想做的事情。
施,施加。
二、翻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而无所得。
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会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8、子曰: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
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
路程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三、相关识记: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010 年中考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要点
2010 年中考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要点七年级上册:■(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相关识记: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3、理解背诵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或广泛地向周围人学习的句子),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中考16篇文言文复习重点
中考16篇文言文复习重点16篇文言文复习资料(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课文下面注释: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时习:经常地复习。
4、说():“悦”的古字,愉快。
5、愠():生气、发怒。
6、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吾:人称代词,我。
8、日:每天。
9、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10、信:真诚,诚实。
11、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2、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3、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4、殆:有害。
15、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16、是知也:这是聪明的。
是,此、这。
知,通“智”。
17、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18、弘毅:刚强,勇毅。
19、凋:凋谢。
20、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16册)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16册)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
(《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適: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中考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要点
中考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要点中考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要点■(一)《论语十则》相关识记: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3、理解背诵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
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答:回答时应该要肯定这种说法。
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二)桃花源记陶渊明1、作者:陶渊明,朝代:东晋诗人,散文家。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中考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要点剖析
1、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3、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6、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7、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9、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0、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中考常考十六篇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中考常考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6篇)整理此资料用意:将常见易考文言文及其翻译归纳,不必繁琐分册复习,节省宝贵时间。
包含以下篇目:一、《醉翁亭记》;二、《岳阳楼记》;三、《小石潭记》;四、《桃花源记》;五、《出师表》;六、《记承天寺夜游》;七、《陋室铭》;八、《爱莲说》;九、《送东阳马生序》;十、《三峡》;十一、《论语十则》;十二、《鱼我所欲也》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十四、《曹刿论战》;十五、《马说》;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一、《醉翁亭记》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至於负者歌於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1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的优美。
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酿泉。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就是醉翁亭。
16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汇总
16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汇总《论语十则》见《中招复习资料》《桃花源记》一、作者陶渊明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作者虚构的社会的特点?)答:作者虚构了一个(1)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没有纷争;(2)自然环境优美、社会环境和谐、安宁,人们安居乐业;(3)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
二、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虚构目的是什么?答:(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未果,寻病终。
;(1)描绘无剥削、无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2)表达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3)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三、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①为文章增添神秘色彩。
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四、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内容是什么?(1)世界变化大,时间过得快;(2)外面的世界战争频繁,依然黑暗腐朽;(3)庆幸自己的社会和平安定。
《陋室铭》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答: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志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2、作者在文中写到了那三位古贤人,作用是什么?答:写到了诸葛亮、杨雄、孔子。
作用是(1)以古闲自比(自况)(2)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志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3、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答:(1)同意。
(2)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3)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保持自己安贫乐道的志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所以身居陋室不觉其陋。
《爱莲说》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外形),香远益清(香气),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2、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16.部编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第16篇 与朱元思书
第16篇 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1.通假字(1)蝉则千转不穷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
(2)窥谷忘反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鸢飞戾.天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罪过;乖张。
3. 词类活用(1)动词作名词猛浪若奔.【F 】原意为:奔跑,活用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
(2)形容词作动词互相轩邈..原意为:高,活用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
原意为:远,活用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
(3)名词作动词①任意东西..原意为:方位名词,东边和西边,活用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
②负势竞上.原意为:方位名词,上面,与“下”相对,活用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
(4)名词作状语横柯上.【F 】蔽原意为:方位名词,上面,与“下”相对,活用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F 】猿则百叫无绝.【F 】 5.重点实词(1)天山共色..共色:______________ (2)从.流飘荡 从:________________ (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许:________________ (4)急湍甚.箭 甚:________________ (5)负.势竞上 负:________________ (6)争高直指..直指:______________ (7)泉水激.石 激:________________(8)蝉则千.转不穷千:________________(9)望峰息.心息:________________(10)经纶..世务者经纶:______________(11)窥.【F】谷忘反窥:________________(12)横柯.上蔽柯:________________(13)疏条交映..交映:______________二、句子翻译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中考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要点
中考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要点2013中考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要点七年级上册:(一)《论语十则》中考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要点三中考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要点八年级下册(七)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策之不以其道:驾驭;方法2、执策而临之鞭子;面对3、其真无马邪:难道4、其真不知马也:恐怕5、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6、食之不能尽其材:喂;通“才”指才能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一样9、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出来10、故虽有名马:即使1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日行千里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所以虽有好马,也只好屈辱在做贱役的(养马)人的手里。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八)《送东阳马生序》(明朝:宋濂)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语文版中考十六篇文言文翻译。叶视角
语文课程标准中考要重点文言文翻译(16篇)一、《论语六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解我, 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死后)为什么被称作’文’呢?‛孔子说:‚聪明而且爱好学习,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看做耻辱的事,因此被称作‘文’。
‛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翻译:孔子说:‚暗暗地记住它,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有哪一样呢?‛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二、《论语十则》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不去认真复习过吗?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3、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遵行的准则吗?‚孔子说:‛是‛恕‛吧!自己不想承受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教育资料】中考16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学习专用
2019年中考16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2019年中考16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汇总
2019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2019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十五):《曹刿论战》
2019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十四):《鱼我所欲也》2019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19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十二):《出师表》
2019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十一):《醉翁亭记》
2019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十):《岳阳楼记》
2019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九):《小石潭记》
2019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八):《送东阳马生序》
2019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马说》2019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六):《记承天寺夜游》
2019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五):《三峡》
2019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四):《爱莲说》2019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三):《陋室铭》
2019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二):《桃花源记》
2019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论语十则》。
20XX年中考16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汇总
20XX年中考16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汇总
20XX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邹忌讽齐王纳谏》
20XX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曹刿论战》
20XX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鱼我所欲也》
20XX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XX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出师表》
20XX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醉翁亭记》
20XX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岳阳楼记》
20XX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小石潭记》
20XX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送东阳马生序》
20XX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马说》20XX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记承天寺夜游》
20XX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三峡》20XX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爱莲说》
20XX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陋室铭》
20XX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桃花源记》
20XX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论语十则》。
00 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要点
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要点七年级上册:(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相关识记: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3、理解背诵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要点(一)2011年05月25日06:53:59 来源:段老师语文教育网【字体:大中小】中考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要点(一)■(一)《论语十则》相关识记: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3、理解背诵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齐:相同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通“汝”,你。
是,这。
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7、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刚强,勇毅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想做的事情。
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
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择善而从三.填空。
1、子曰:“学而时习之,。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而无所得。
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会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3、子曰:“见贤思齐焉,。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
,。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5、子曰:“,可以为师矣。
”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其恕乎,,。
//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8、子曰:“由,诲女知乎!是知也。
”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二)桃花源记陶渊明1、作者:陶渊明,朝代:东晋诗人,散文家。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时间先后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交通,交错相通。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鲜美:鲜艳美丽(3)一字多义:志:处之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
具答之:详尽。
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都。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
没有人来问渡口。
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6、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7、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
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①增添神秘色彩。
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一、词语解释缘溪行:沿着落英缤纷:落花甚异之:诧异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阡陌交通:交错相通黄发垂髫:老人小孩怡然:喜悦的样子具答之:详尽咸来问讯:都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再无论魏晋:更不必说延至其家:邀请处处志之:作标记欣然前往:高兴的样子无问津者:渡口二、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8、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三、课文分析: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
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三)《陋室铭》(刘禹锡唐)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出名灵:成为灵异的水2、斯是陋室:斯:这。
3、惟吾德馨:德馨:美好的品德。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
6、何陋之有?:何:什么。
二、译句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