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科学主义与中国文论的失语

合集下载

现代中国式的唯艺术批评——三十年代印象主义文学批评中西比较论

现代中国式的唯艺术批评——三十年代印象主义文学批评中西比较论

的批评方式在很多 问题 上 尚有待商榷 。比如李 健吾 对 沈从文 、 卞之琳等作家作 品的一些批评 , 就未 得到 当事人 的认 可。现代 中国式印象主义文学批评 是受 西: 疗印象主义批评和 中国古代 文学批评 的双重 影响
at—l i a dsb cv .Iapeit rcewt i i m g ,omst n rci t as ei i u o s h n i o cn uj te t p rc e a atl i t n n i iae fr eit at nw h et t n i n .T e g ei a sn i h h k g n h e o i h c tt i
个新 的创 造。鉴 于李健吾 、 光潜等 人 的西 方 理 朱 论 背景 , 这种批评 方式 通 常被认 为是 西方 印象 主义

批评史上 自成一 家 , 在理 论 和实践 上从 肯定作 者 和 批评者心灵与个性 的 自由性方面来强调艺 术本 身的
自足 , 用一种印象 主义 的方式 建立 了独立 的 审美领 域, 与西方 印象 主义批评 和 中国传 统 印象式批 评 相 比, 绝非是简单的模仿。其主要代 表人物是李 健吾 , 他将批评作成诗 意 的所 在 。 构起 了有个 人特 色 的 建 批评 阐释模式 。还 : 有一些 人并 不 以批评 为 主业 , 涉
影响 的结果 , 实 这 一类 批 评 中 国古 来 有之 , 谓 其 所 “ 诗无达诂 ” 即是 如此 。中 国重形 象 思维 的批 评 方 式 有别于西方重 模仿 、 阐释 的客观 精确 的科学 主 重 义文论传统 , 但却 于反逻辑 性 、 重主体直觉 的西方 印
象主义批评在某些 方 面暗合 。2 0世纪 3 0年代 的京 派批 评就是选取 了这种具 有 中西方共鸣色彩 的批评

《中国的文学理论》刘若愚读书笔记1500字

《中国的文学理论》刘若愚读书笔记1500字

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读书笔记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原文为英语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1975年出版;中文版经杜国清翻译,由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于1981年出版。

谢天振比较文学译介学资料中心所藏的《中国文学理论》为1985年第二次印行的版本。

《中国文学理论》共计7章。

由艺术过程4阶段和若干配套问题组成的文学作品研究框架是《中国文学理论》第一章“总论”的贡献,依据这个理论框架,刘若愚将中国传统批评分为6种:形上论、决定论、表现论、技巧论、审美论和实用论,并在接下来的第二章到第六章依次专门讨论,第七章“相互影响与融合”进行总结。

第二章为“形上理论”。

形上理论处于艺术过程中的第一阶段——宇宙影响作家,作家反映宇宙。

如果各种文化的文学理论最终能通过比较融汇成“世界文学理论”,那么在这可能的理想图景中,形上理论将代表中国特殊的贡献。

根据中国文学的形上理论,宇宙的原理和万物的整体都在一个“道”字。

自然之道这一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易传》。

“道”通过“文”显示出来。

《中国文学理论》分析“文”字的各种涵义,认为刘勰的《文心雕龙》最为透彻地表现中国文学形上概念:刘勰将“文”字传达的数种内涵合并,形成“文学即宇宙原理之显示与文饰之言地表象”的概念,证明文学的重要性(第45页)。

唐代以后,即便文学从形上概念有转移到实用概念的趋势,形上概念依然重要,文学批评家屡屡应用老庄关于直观自然以及与道合一的观念;《庄子》对中国人的艺术感受性的影响,比其他任何一本书都深远(第56页);司空图就声称诗歌是诗人了解道的具体表现(第63页)。

就这样,形上理论的发展徐徐铺开,接下来的介绍包括形上传统的支派,比如用禅语写诗的拟古主义(严羽),内在经验和外在现实的融合(王夫之),形上诗在清代的一时盛行(王士祯)以及桐城派古文作家的审美理论(姚鼐)等。

第三章为“决定理论与表现理论”。

决定理论在艺术过程中也处于第一阶段,主要阐明文学是政治社会状况的反映或显示,认为作家对世界的这种反应和显示是不自觉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语文丨202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语文丨202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保密★启用前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2023.01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现当代文论与西方文论关系的密切程度明显要高于其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关系。

在这一事实前提下解决现当代文论“失语”的问题,首先要厘清现当代文论的产生背景,客观审视其与西方文论的关系。

尽管多数学者都认同中国现当代文论的产生,一方面源于整理国故的内在驱动,一方面来自西方文学经验的异域激荡。

但平心而论,在近现代文学变革之际,西方文论对中国文论的影响是压倒性的。

而其后的半个世纪里,苏联的文学理论又对于中国现当代文论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世界的诸种文学理论纷至沓来。

一时间,中国文学批评领域俨然成为这些理论的试验场。

实际上,每种理论都有其产生的背景、适用的范围以及存在的局限,不可能直接采取“拿来主义”,包打一切。

因此,这期间的新潮迭起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对于中国现当代文论的建设而言,却是丧失了一段自主发展和民族化转型的宝贵时间。

学界常言的中国文论“失语症”,原意是指中国现当代文论至今没有一套自主自足的理论体系,并非指称古代文论在当下的失语状态。

毕竟,古代文论的批评对象终究是古典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可能完全适用于现代白话文作品,其中“虚实”等具有生命力的概念、范畴或命题自然会存活在当下的文论话语之中,而那些伴随时代变迁已经走入历史的理论和概念也没有激活的必要。

刍议中国文论话语权建构——重读《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

刍议中国文论话语权建构——重读《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

Feb.2021Vol.41No.1语文学刊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2021年2月第41卷第1期[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延安文学在英语国家的译介及传播研究”(18XZW021)阶段性成果;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构建中国文论话语权研究:以延安文学在美国的研究为切入点”(2015J03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席东,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20世纪中国作家作品研究、文学翻译。

刍议中国文论话语权建构 ———重读《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席东(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摘 要] 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本文重读美国学者唐小兵著作《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一书,意在解构一直以来国内学界对西方文学理论的膜拜,并指出:文学解读的“全盘西化”、《再解读》式的碎片化重构以及西方文论的价值评判会导致中国文论话语的消解。

学界应理性评价文论建构的西方入思方式,在尊重中国文学“政治性”本土属性的前提下建构中国文论话语权。

[关键词] 再解读; 文论话语权; 政治性[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21)01-0099-04 doi:10.3969/j.issn.1672-8610.2021.01.015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文论话语权建构一直保持着持续上升的研究热度,以西方文论为模板建立中国文论的入思方式是学界的研究重点之一。

唐小兵主编的《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再解读》)系列论文集虽然出版于20世纪90年代,然而至今在中西方学界仍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据美国OCLC Worldcat数据库资料显示,至2020年,该书在多伦多大学、密歇根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近30个大学图书馆均有馆藏;国内学界也将唐小兵《再解读》中《我们怎样想象历史》一文誉为新左派文学史观的宣言书,认为该书为重写文学史带来了全新的研究视角。

失语症

失语症

三、主要论断
2.周宪:
从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复杂关系考察“失语症
”的问题,认为目前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趋势下,
没有必要急切地进行“本土化”,急切地寻求自 己“正宗的民族文化”和“纯粹的本土文化”。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7年第4期
三、主要论断
3.高楠: 本世纪的文艺学转换中,思想总是被及时地 组织为话语,话语也总是被及时地转化为思想。 中国文艺学有时候总在说着历史要求它说的话, 它说出了自己的思想理论,它并未‘失语’。 ——《中国文艺学的转换之根及其话语现 实》,《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1期
探讨要点
一、概念阐释
三、主要论断 五、各抒己见
二、提出背景
四、产生原因 六、解决之道
一、概念阐释
(一)关于失语症
“失语”本是一个医学名词,是脑血管 病的一种常见症状,表现为对语言理解和 表达能力的丧失。
一、概念阐释
(二)文学涵义
文学理论借用这个术语,是在隐喻地表 达对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状况的一种忧虑。 失语症,是一种严重的文化病态,而这 种文化病态是中西文化强烈冲撞的结果。 (曹顺庆)
所谓“失语”,并非指当代文论没有
一套话语规则,而指的是没有一套自己的
而非别人的话语规则。
——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 态》,《文艺争鸣》1996年第2期。
失语内涵
1.第一,指自身“传统话语”的失落,“文
化身份”的失落,进而在中西文化对话中,也就 表现为“话语权力”的失落。 2.“失语”不仅仅是“文化身份”和“话语 权力”的失落,更重要的是作为我们“母语”的 汉语无法言说我们的生存样式和诗性意义。
二、提出背景
(一)契机 提出中国文论失语症这一问题的契机来自于90年代中 后期以季羡林、曹顺庆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中国文论 现状的分析。 “现在我们的许多研究领域都是惟西洋的马首是 瞻。„„人家的某个一家之言逐渐不能自圆其说,可咱们 还老在赶,老也赶不上”,“我们的文艺理论不能跟着西 方走,中西是两个不同的思维体系”,“要研究中国的文 艺理论,西方只能做个参考,参考系,„„我们完全应当 理直气壮地使用自己的术语,以此提示自己独特的思维方 式和审美情趣。” ——季羡林《东方文化复兴与中国文艺理论重建》, 《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6月

为什么中国人读不懂中国文论

为什么中国人读不懂中国文论
1秦海鹰《关于中西诗学的对话-于连访谈录》,载《中国比较文学》1996第2期。
• 对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多年, • 不仅一般中国人读不懂中国文化,就连学者也读不懂中国 文论, • 是当前中国学术文化最大的症结。 • 兹举例说明之: •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论争: • 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 作”。现实主义; • “诗者,根情、苗言、花声、实意。”浪漫主义!
• • • •
例: 一、伪《古文尚书》 二、马宏山:《文心雕龙》“以佛统儒”, “爰自风姓,既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 述训。” • 三、钱钟书《谈艺录》:严羽“沧浪独以 神韵许李杜。” 学界以讹传讹!
• 我们有些青年学者、学生,常常以批判传 统文化相标榜,但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 他们却并不真正懂,这是很糟的事情。 • 研究生面试: • 传统文化当然可以批判,但你要首先了解 它,知晓它, • 在根本不读,或者读不懂的情况下,你从 何批判呢?
为什么中国人读不懂 中国文论?
• 二、我们正处在一个西方概念模式标准化的时代。
• 这使得中国人无法读懂中国文化,因为一切都被重新结构 了。 • 这个问题是法国著名学者佛朗索瓦· 于连提出来的。 • 是一个要害问题”! • 佛朗索瓦· 于连认为:中国古代思想正在逐渐变成各种西 方概念,其实中国思想有它自身的逻辑。在中国古文中, 引发思考的往往是词与词之间的相关性、对称性、网络性, 是它们相互作用的方式。如果忽视了这些,中国思想的精 华就丢掉了。” •
三、中国文论话语的失落
• • • • 1,科学主义问题-----唯科学主义 德先生与赛先生 中国文论的西方化 西方文论的中国化
三、中国文论话语的失落
• 2,异质话语问题: • 迂回与进入: • 春秋话语;志而晦,婉而成章; • “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 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现代文学名词解释三大主义: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他以激进的态度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真诚的写实文学;推到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语丝社: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语丝》主要发表的是散文。

语丝文体:语丝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带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

具有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的特色。

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文学团体,1921年1月在北京城里,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十二人。

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

热心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文学表现人生、批评人生的社会职能,提倡血和泪的文学和反映人生的真文学,运用写实主义手法创造了一些颇有影响的文学作品。

在现实主义理论的建设和开展新文学批评以及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推动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创造社:1921年6月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发起组织了创造社,这是一只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劲旅。

早期创造社成员在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上崇尚自我,注重个性,主张踏实的表现“内心的要求”,形成了浪漫主义的主导倾向。

创造社曾先后出版过《创造》、《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并出版《创造丛书》。

创造社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受到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1923年徐志摩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为人生的艺术”与“为艺术的艺术”

“为人生的艺术”与“为艺术的艺术”

“为人生的艺术”与“为艺术的艺术”“五四”时期,文学流派和文论思想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文学研究会,持“为人生的艺术”的主张,它阐述了中国化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另一派则是创造社,持“为艺术的艺术”的主张,它阐述了中国化浪漫主义的文学观。

这两种文论看似对峙,却都来自于西方近代文论的传统,都是对之加以中国化的转换的结果。

正如周作人所归纳:“从来对于艺术的主张,大概可以分作两派:一是艺术派,一是人生派。

艺术派的主张,是说艺术有独立的价值,不必与实用有关,可以超越一切功利而存在。

……人生派说艺术要与人生相关,不承认有与人生脱离关系的艺术。

这派的流弊,是容易讲到功利里边去,以艺术为伦理的工具,变成一种坛上的说教。

”虽然,这两种文论思想都着眼于艺术功能论,但是,“为人生的艺术”的主张,实际上暗含着文学能够再现“现实的人生”的思想,而“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实则强调了文学能够作为“我的表现”而存在。

二者都打上了西方传统再现论的烙印。

艺术与人生的关系,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的中国逐渐滋生蔓延,这与当时救亡图存的历史情境是不可分的,与推崇“德先生”“赛先生”是不可分的。

那时,社会的进步急需文艺的先行与振兴,故对传统“文以载道”的文论采取了激进批判的立场,但同时,这时的文论也强调艺术对人生所产生的推进作用。

不断涌现的关于“艺术——人生”的论文蔚为大观,如《美感与人生》(杨昭恕)、《艺术与人生》(一羽)、《由美学上所见之人生》(杨昭恕)、《艺术与人生》(雷颂常)、《艺术与生命》(穆时英)等等即可见一斑。

仅1919至1929年间的论文,以“文学与人生”为题的就有8篇,“文艺与人生”为题的5篇,“艺术与人生”为题的3篇。

这一思想的主流,就是主张“文学现在也成了一种科学,有它研究的对象,便是人生——现代的人生”!这里的“人生”,或者“现代的人生”,其实就是沿着胡适“唯实写今日之情状”路线而生发的文学主张。

传统中国文学行至近代之前,似乎对“社会写实”的问题不太关心,而往往成为文人士大夫的闲物。

文学概论 0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文学概论 0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 苏珊· 朗格;美学史上声名显赫的 女性美学家。她以“艺术是人类 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一全新 的命题为核心,构筑了一种艺术 符号论的美学思想体系。
• 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 哲学的开创人。 • 尼采提出要对理性进行重新审视, 重估一切价值。首先承认人是有理 性的,曾说过“唯有具备理性者, 才有快乐,痛苦和意志可言,而大 部分的生物均谈不上这些。”但认 为理性只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小部 分,主体部分是本能、欲望和意志。 并且认为,理性意识是人生俱有的 天赋中产生最晚,也最没有力量的 一环。理性并不能成为判断人的行 为善恶的标准,理性只不过是为了 功利目的而安排秩序的手段,是实 现本能、欲望、意志的工具而已。 与之相关,主张对一切价值重估。 宣称:“一切价值的重估——这就 是我关于人类最高自我认识行为的 公式,它已经成为我心中的天才和 血肉。”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 马克思主义包含着深刻的哲学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是人 类经验的总结,因此,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必须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 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 2.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由列宁、毛泽东和一 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 三、当代性 • 1.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 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 提出的新问题。 • 2.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 3.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 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 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唯意志 主义的创始人。 • 叔本华认为人的“意志”有两大特点, 其一是盲目的,非理性的。认为人的 本质不是理性,而是非理性。人之有 理性,会分析问题,有知识,不过是 表面现象,本质上是盲目的意志。理 性不过是意志雇佣的向导,理性的目 的不是其本身,而只是作为实现意志、 满足欲望的手段。人体构成,即是非 理性意志的产物。有头脑,是为了服 务于思想的意志;有嘴有腿,是服从 于吃、走之类生命意志。 其二就是认 为人的意志是无法满足的。旧的欲望 实现就会出现新的欲望。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网络课形考任务4作业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网络课形考任务4作业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网络课形考任务4作业及答案
形考任务4
《诗学》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而全面地探讨美学和文艺理论问题的专著。

选择一项:

题目2
本能在弗洛伊德既然是人的肉体和精神之一切活动的本体性存在,那么毫无疑问,它必然也是文艺创作活动的最后根源和本质所在。

选择一项:

题目3
韦勒克、沃伦认为,科学语言是“直指式的”:“它要求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一一吻合”,同时这种语言符号“完全是人为的”。

选择一项:

题目4
王国维“境界”的构成因素一是“情”(意),二是“景”(物),二者之间虽“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因为“境界”的本质即在于情景交融。

选择一项:

题目5
李渔主张戏曲创作要“结构第一”。

这里所说的“结构”与现代意义上的“结构”是一样的。

选择一项:

题目6
西方十九世纪是达尔文的进化沦和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十分流行和活跃的时期,泰纳深受其影响,其《艺术哲学》表达了他借助于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发掘梳理艺术史料的心路历程。

选择一项:

题目7
教材中对黑格尔关于悲剧性质的认识或关于悲剧的定义,作了如下概括表述:悲剧就是恶与恶的冲突和斗争。

选择一项:
错。

学术失语、学术安全与国家文化安全

学术失语、学术安全与国家文化安全



学术 安全 问题 的提 出
足, 在 国际文 化 交流 中话 语 权 微 弱 , 这 些都 直接 、 严 重 地影 响到 国 家 的文 化 形 象 、 地 位 和 安 全 。从更 高
著名 学 者王 岳川 先 生 在一 次 题 为 “ 中 国 文化 软
层次和更严重的层 面上讲 , 这种“ 经济 巨人 ” 而“ 文 化侏儒” 的畸形发展状况 , 不仅会极大地影 响和制 约国家经济的发展 , 而且还极有可能 因为 自身民族
遮蔽 、 遗忘 、 遗弃 , 民族学术被西方学术侵蚀 、 殖民和 置换 , 本 土学 术 的生存 和 发展呈 现 异化 、 畸形 、 病态 ,
并 遭遇 严重 的 生态 与生存 危机 。 为 什么 提 出学 术 安 全 这 一 问题 ? 毋庸 讳 言 , 在 国家文 化安 全 问题上 ,学界对 于 文化 大众层 面 的失
题包括 学术语 言、 学术话语 、 思维模 式、 写作 范式 、 学术评价标准等诸 多方面, 又在整体 上导致和 加重 了民族 学术 安
全 问题 。学者 的学术失语 与文化 大众 的失语一起 , 共 同引发 了国家文化安全 问题 。要捍卫 中 国的 学术 安全 与文 化
安全 , 必须着手推进 中国学术的 中国化。捍卫 中国学术安全 , 不仅是对 自 身 民族文 化、 学术 负责 , 同时也是 对世界 、
2 0 d e mi c J o u r n a l o f Z h o n g z h o u
J a n ., 2 0 1 3
No. 1
第 1期 ( 总第 1 9 3期 )
【 文化 研 究 】
学 术 失 语 学 术 安 全 与 国 家 文 化 安 全

中西文论的差异性及可对话性

中西文论的差异性及可对话性

中西文论的差异性及可对话性作者:汤海燕来源:《科海故事博览·智慧教育》2013年第12期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种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已无法避免,中西文论盘根错节的关系也已是不争的事实。

想要保持所谓的各自纯粹性或是民族独立性已然也是不可能,对此,到底应该或是适宜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当今学界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就是沿着这个思路在分析中西文论的差异性的基础上探索二者进行对话的可能性。

关键词:文论;差异性;对话性;前言晚清以降,由于各种文学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寻求着转型。

在最早一批学习西方的中国人中,王国维可以算得上是为中西的首次对话做出贡献的第一人。

他用叔本华的悲剧哲学来品析《红楼梦》,算是为中国文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批评范式。

之后到的侧枝或是副本,有的学者则对西方文论抱着防御态度。

笔者认为两者皆不可取,我们应该在承认各自民族特质的基础上,寻求交流对话。

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的产物,其差异性的事实在文论形成之初就已存在。

但为了让两种文论相互融合,实现对当下文化危机的救赎,改变中国文论的“失语”状态,就要首先梳理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的差异。

而中国现当代文论缺乏原创性;但古代文论则植根于民族传统,形成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能成为我们与西方文论对话的天然支点。

一、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的差异1、对文学本质理解的差异无论中西,最早的文学理论都是从讨论诗开始的,这时的诗学其实就是文学理论的萌芽,所以可以将他们关于诗的理论扩展到整个文学领域。

故《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咏言。

”认为诗歌或文学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的。

后来《毛诗序》对文学本源作了进一步说明,认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该表述仍然把“诗”或是文学看成是作者情志的表达,而古希腊柏拉图将文学艺术作品看成是对“理念”的“摹仿的摹仿”,二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这是由于古希腊以来的欧洲大陆文化注重理性主义,认为理念是超验的存在,是至善真理,而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对象的现实世界是对“理念”的“摹仿”,文学艺术这种感性的认识是对理念的再摹仿,是触不到世界本质的。

中国文论发展史

中国文论发展史

中国文论发展史一、古代中国的文论发展中国的文论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了一些重要的文论著作。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诗经序》就是一部具有文论特点的作品,它对《诗经》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解读和评价。

此外,《周易》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以卜辞的形式阐释了自然和人生的哲学思想。

这些早期的文论作品,为后来的文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汉代,文论开始出现了一些重要的著作。

代表作之一是刘勰的《文心雕龙》,这部著作系统地总结了古代文学的特点和规律,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贾逵的《论衡》也是汉代文论的重要代表之一,它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评论和评价,对后来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唐宋时期的文论发展唐宋时期是中国文论发展的高峰期。

在唐代,韩愈和柳宗元是两位重要的文论家。

韩愈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论观点,强调文学作品与时代和社会的联系。

柳宗元则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文论理念,认为文学应该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

宋代是中国文论发展的重要时期,陆游是宋代文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了“诗以言志,文以载道”的文论观点,主张文学作品应该表达作者的个人思想和情感,同时传达道德和价值观。

陆游的文论思想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文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明清时期的文论发展明清时期是中国文论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在明代,杨慎和的《世说新语》是一部重要的文论著作,它以故事的形式描绘了各种人物形象,对古代文学和人物形象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清代,王夫之的《文心雕龙续编》是一部对《文心雕龙》的续篇,它对古代文学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后来的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现代中国的文论发展近代以来,中国的文论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

在20世纪初,胡适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文论观点,强调文学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论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批判了封建社会的文学和文论观念,提倡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和文论研究。

试论中国文论创新

试论中国文论创新

试论中国文论创新作者:刘阳和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07期内容摘要:中华文化宏大广博,在古代漫长的历史中处于主流地位,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文化首次受到西方文化的严峻挑战。

相应地,中国文论也受到西方文论话语的渗入,此后便一直借用西方文论的话语体系作为文艺理论的正统。

在西方文论华丽外衣的掩盖下,20世纪中国文论实质是色厉内荏。

治愈中国“文论失语症”已成为实现中国文论独立创新的必由之路。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文论创新”的概述,阐述对中国文论创新的思考,以期未来能真正实现中国文论创新。

关键词:中国文论失语症话语文论创新当代文艺理论所学习的知识理论大都借用西方文论体系为主体,穿插或附着中国文论的理论知识点。

中国学者也借用西方文论对中国文学问题加以阐释,一旦抽离西方话语体系,文学问题的阐释将成为默片。

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开始觉醒,认识到中国文论创新不足,黄维樑叹言:“真的,在当今的西方文论中,完全没有我们中国的声音。

二十世纪是文评理论风起云涌的时代,各种主张和主义,争妍斗丽,却没有一种是中国的”[1];孙津也认为“中国没有理论,这是我说的,至少现在是这样”[2];曹顺庆则提出了“文论失语症”,断言“当今文艺理论研究,最严峻的问题就是失语症”。

“失语症”的提出引发学界探讨热潮,有赞同,有批驳,但无论如何,中国文论创新已是新时期中国文论发展的题中之义。

一.文化自卑下的默片时代19世纪末到20世纪西方的殖民侵略加速了西方文化的渗透,文化全球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逐步推进。

中华民族在面临民族生死攸关一刻时,极端地借鉴异邦之路,打倒孔家店,仇视传统文化,要求全盘西化。

古斯塔夫认为群体的聚集,无论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智力相同或不同,他们情绪的简单和夸张所造成的结果是,它全然不知怀疑和不确定性为何物。

它像女人一样,一下子便会陷入极端。

[3]为救亡图存,民族群体心理由闭关锁国的极端走向全盘西化的另一个极端。

近几年来文学研究热点问题 论文

近几年来文学研究热点问题 论文

近几年来文学研究热点问题论文关键字:问题鲁迅传媒期刊文化媒体批评文学近几年来,文学领域出现了一些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党圣元先生曾对这方面的概括有:1、文化研究与文化转向。

现实语境的变化,文化产业的兴起,文艺学研究范式的转变。

狭义文化研究即是文化批评,通过文化批评揭示文本中体现的思想意识形态。

文本解读方法也在改变,转向对文学自身即文学性的解读。

2、文学经典问题的讨论。

第一阶段,90年代初,现代作家重新排序,对五六十代作家、作品重新定位。

第二阶段,大众文化兴起以后,消费文化利用经典实现获利。

第三阶段,从理论方面,从学理上的评定,是存在文学经典的,但充满了文化的差异性,有着复杂的权力关系。

在后现代思潮推动下,解构文学经典成为一种倾向。

阐释不是颠覆,文学经典的确立是个历史化的过程。

文学经典包括这些方面:艺术价值、阐释空间、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艺术形态和文化观念、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关系。

文学经典不仅是文学史产物,还是文化史的产物,历史有一种统合作用,历史具有连贯性。

3、文学和图像的战争。

视觉文化的兴起,出现图像拜物教。

拟像不等于形象,因为拟象是无意义的,是空洞的符号,而形象是有意义的。

形象的消失意味着文学的终结,这是一种无深度的观点,模糊了现实与审美的界限。

实际上是从事阅读的读者成为从事观看的观众,这是文学阅读的危机,因而我们应该用传统文学来拯救文学性。

文学理性、民族性也是现代性的一种4、文学理论的困境。

从本质上来为文学重新定义,文化研究的深入,促进文艺学的反思,文艺学在新的世纪如何发展,面临困境。

二、另外,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问题一直是文艺理论界讨论得比较激烈的一个话题。

1996年,杨春时、宋剑华的《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近代性》一文,在文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该文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本质特I!生,是完成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转型,只具有近代性,而不具备现代性。

”由此便引发了一场深入持久的对文论现代性的全面讨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20世纪西方文论》名词解释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罗夫斯基认为,对于文学来说,“陌生化”是最基本的艺术手法,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段,赋予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以新的感知,破除习惯性思维的制约,增强艺术感受的新奇性。

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中最具影响的概念。

文学性:雅各布逊认为,所谓“文学性”就是使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他认为文学性不存在于某一部文学作品中,它是一种同类文学作品普通运用是构造原则和变现手段,如结构、韵律、节奏、修饰等。

因此,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文学作品的外在特征,而是“文学性”。

语义分析:是英国文学批评家瑞恰兹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是指在具体的文学批评过程中,从文学语言入手,强调以分析语言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效果为主的一种分析方法。

这种分析认为一部作品统一、连贯,符合逻辑,就具有艺术上的真实性。

语义分析其中包含两个理论要素,即语言分析和心理上的分析。

语境:新批评学派理论奠基人瑞恰兹的语境理论,他把意义产生的条件和环境称为“语境”,其语境理论一是强调词语意义在作品中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动的,意义的确定游词语具体的语言环境决定,二是认为词语意义的确定既受过去所发生事件的影响,又受具体使用时的环境的制约。

非个性化:是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的文论观点,艾略特主张的核心理论是反对浪漫主义文学观念的抒情原则,倡导一种消除个性、力求科学的文学批评观念,强调文学研究应该回到“诗”本身,“文学传统”才是文学批评的标准和价值所在。

客观对应物:是艾略特在《哈姆雷特》一文中提出的文论观念,他认为《哈姆雷特》是一部在艺术上失败了的作品,失败原因是在于情感与外界事物没有准确对应。

艾略特说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客观对应物”,也就是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连串事件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

他强调诗人应将自己的情感客观化,使内在情感变成外部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不是让诗歌成为诗人感情的简单宣泄。

从现代化到反思现代性

从现代化到反思现代性

从现代化到反思现代性1.古代文论的当代焦虑从20世纪90年代国学热一直到现在,关于“国学”或者“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甚嚣尘上,与之不相称的却是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领域似乎并没有借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蓬勃发展的东风而生机勃勃。

与之相反的,多数的讨论围绕着“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古代文论的当代失语症”等话题进行,似乎从五四以后的“整理国故”到从90年代后期持续至今的大谈国学,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虽然历经兴衰沉浮,却无时无刻不透露出骨子里的焦虑。

低潮时期自不待言,彼时陈独秀与胡适等人提倡“新文学革命”,随后便引发了整个文学研究领域的“整理国故”运动,研究者们对于自己的研究对象跟不上时代步伐的焦虑可见深切。

直到今天,学者们对当初的变革几经反思,得出的结论依然是:“白话现代语言体系的建立……导致了传统文艺观念与话语规则的缺席。

而作为中国古代文论则更因其印象式的批评、无逻辑规则的审美性而脱离活生生的语言现实,退化成一种于现实无任何意义的旧知识,剩下的工作便是如何对之进行一种‘国故的整理’了。

”①即使是在高潮时期,古代文论研究随着90年代后期国学热的兴起而有所发展,这焦虑也丝毫没有减退,反而愈发急切地体现出来。

90年代以来古代文论研究的确成绩斐然,系统的中国古代文论教材、研究专著和古代文学批评史的书写不断出现,但也正在此时,研究者们悄悄开始了对研究对象本身的影响力甚至是合法性的质疑。

这样的焦虑从90年代一直持续至今,借由国学的兴起加入到了当代社会整个人文社科领域对现代性的反思话语当中。

钱中文认为现代性在中国,一方面出现了以西方现代性为旨归的偏颇,另一方面出现了以后现代主义的“现代性终结论”思潮来取消现代性的偏颇。

中国文论应该克服旧的现代性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弊端,建设新的现代性品格和精神②。

陶水平认为古代文论的研究面对“现代性”的挑战,要将审视的视野延伸至更广阔的历史语境和当代语境。

与此同时,古代文论的研究要立足当代问题,使现代转换后的话语可以直接参与当代批评活动③。

概述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最重要的两个转向

概述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最重要的两个转向

概述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最重要的两个转向(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最重要的两个转向是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

(2)非理性转向与人本主义文论:非理性转向主要是针对人本主义文论而言的。

①19世纪以前的西方古典文论同古典哲学一样,是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的。

②早在古希腊,人已被看作理性的动物;文艺复兴以后,中世纪人对神学的依附、盲从、迷信被人对自身理性的发现和肯定所替代。

③从笛卡尔到康德,再到黑格尔,理性主义始终占统治地位。

那个时代,人本主义与科学或理性主义完全一致,理性原则可以说是人本主义的核心尺度。

文论也一样。

④但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的衰落与尼采、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的兴起,传统的人本主义与理性、科学之间出现了裂痕;进入20世纪,人本主义哲学与文论中非理性主义逐渐占据上风,形成了所谓非理性转向。

⑤这一转向的主要代表有:表现主义对直觉的推崇;直觉主义意识流的分析;精神分析学对无意识的开拓;解释学与接受理论对审美期待视域的研究等。

(3)语言论转向与科学主义文论:语言论转向主要是针对科学主义文论而言的。

①纵观整个西方哲学史,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从古希腊时代的“世界是什么”这一论题到17世纪笛卡尔、莱布尼兹为代表的德国、法国理性主义哲学对这一论题的颠覆而转向“人类为何能认识世界”,标志着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重要转向即“认识论转向”。

哲学真理不再自明而有待证明与认识。

②认识论转向不仅是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反驳,更开创了现代自然科学方法论。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到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与19世纪实证主义的启迪与影响,西方哲学发生了第二次重要转向即“语言论转向”,哲学家们开始试图通过对语言及其结构的分析来解决哲学难题。

④语言论的科学主义文论认为,文学批评要遵循文学内部的规律,即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文学性是什么,因而要对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结构等文本形式特征进行细致的探讨,挖掘深藏于文学作品内层的总体结构与普遍语法。

⑤这一转向的主要代表有: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语义学和新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叙事学及解构主义等。

唯科学主义对古代文学的作用

唯科学主义对古代文学的作用

唯科学主义对古代文学的作用科学主义(或称唯科学主义,英文为scientism)一词自19世纪70年代出现以来,起初并无现在所包含的嘲讽、否定之意。

20世纪初,随着西方的先进器物和科学技术争相涌入中国的潮流,科学主义来势凶猛地进入近代学人的视野之中,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德先生”与“赛先生”两位先生更是彰显出科学的无限权威,一举成为中国文人试图拯救中国、力挽狂澜的两件制胜法宝。

1915年1月,以“科学”命名的杂志在上海出版,其发刊词称:“科学者,缕析以会理,会归以立例,有理有寻,可应用以正德利用厚生者也。

百年以来,欧美两洲声明文物之盛,震铄前古。

翔厥来原,受科学之赐为多。

”发刊词从各方面论述了科学的种种效用,乃至最后得出结论:“继兹以往,代兴于神州学术之林,而为芸芸众生所托命者,其唯科学乎,其唯科学乎!”“科学”一词,成为集正确、先进、有效、光明等众多褒义于一身的崇高词汇,成为引领神州学术新风尚、判断评估学术价值的利器。

9年之后,吴稚晖在其担任编辑工作的《科学周报》上又著文把“科学”再次推上崇高地位,其文称:“科学在世界文明各国皆有萌芽。

文艺复兴以后,它的火焰在欧土忽炽。

近百年来,更有火星迸裂,光明四射。

一切学术,十九都受它的洗礼。

即如言奥远的哲学,言感情的美学,甚至瞬息万变的心理,琐碎纠纷的社会,都一一立在科学的舞台上,手携手地向前走着……欧美各国的兴盛,除了科学,还能找出别的原动力吗?”①和吴稚晖相信人类能够通过精确、精密的科学而达到前所未有的光明场景一样,近代学人甚至信奉有且只有科学方法才能认识包括生物的、社会的、物理的或心理的所有方面,而所有的问题都能被科学地解决。

1928年,胡适甚至说过:“我们也许不轻易信仰上帝的万能了,我们却信仰科学的方法是万能的。

”②科学的崇高地位,用胡适在《科学与人生观序》中的一段话描述更恰当不过:“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赋、 、 词 曲等具 体 的 文学 实 践 , 视 为 暖 昧 不 明 的一 种 知 识 被
焉, 以应 用之 于是 物之 现 于吾前 者 , 与我 之 关 系及 其 其
与他物 之 关 系, 然陈 于 目前 而无 所遁 , 然后 吾人 得 粲 夫
以利用 此物 , 有其 利 而无其 害 , 以使 吾人 生 活之 欲 增 进 于无 穷。此科 学之 功效 也 。故 科 学上 之 成 功 , 若层 虽
体 之 关 系 , 是 几何 学兴 焉 …… 吾人 既 知 一物 之 全 体 于
之 关 系 , 知 此 物 与 彼 物 之 全 体 之 关 系 。 立 一 法 则 又 而
术问题。“ 整理 国故” 运动所体现 出来 的新 旧文化思维张 力, 其历史意义都有待后人继续评说 。当我们站在中国古
法, 故言语之多, 自然之理也。吾国人所 方面 则 以具 体 的 知识 为 满 足 。至分 类 之 而于
事, 则除迫于实践之需要外 , 殆不欲穷究之也 。 ” 本文认为, 科学主义固然对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转化起 到了一定的作用 , 但是唯科学主义的弊端却并没有引起学 界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流弊甚广。当务之急是要对唯科学

起, 占据 优势地 位 。
在这种思潮的裹挟下 , 中国文论成为 2 O世纪 “ 诞生” 的 西式学科——“ 文学” 的理论话语, 传统的文论话语被分割
而重新整合成为符合西方逻辑式言说方式的诸种“ 理论” 。
中国文论的西化历程来 自科学观念的催化 。中国古代文论 的西化之路 , 其实就是中国文化西方化的缩影 , 其中科学化 是最为显明的标志。而在中国文论的西化历程 中, 有一种 最为根本的思维左右着中国文论的发展 , 那就是“ 科学” 理 念, 它是中国文论演进的双刃剑。 从中国古代文论学科的发展史来看, 可以发现中国文
主义话 语方 式成 为唯一 的意 义生成方 式 的种 种弊 端展 开研 究 , 以科学主 义为 导 向 的 中国 文论 研 究 模式 的诸 多问题 对
展开 反思 。

现, 再次成为文论界主流话语。因此 , 科学主义话语在中国
的现 代化 进程 中 , 始终与 种 种 “ ” 念和 权 力关 系 交织 在 新 观
种新鲜的刺激 , 极大刷新了传统文人的认识论。在文化
话语权力的层面 , 科学主义代表着西方的先进文化 , 学人们 试图将中国传统学术与西方文化结合起来 , 使本土学术饰 以西方话语 , 进入世界体系。到了 2 0世纪 8 0年代 , 科学主
义又以反 对 前一 时 期 政 治 性 论 述 的 新 意 识 形 态 和 方 法 出
义话语对于 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遮蔽; 警惕科学主义元语言话语霸权, 三、 倡导跨文明对话。
关键 词 : 唯科 学主 义 ; 中国文论 ; 失语
自“ 五四 ” 以来 , 学 主 义 ( 称 唯科 学 主 义 , 文 Si 科 或 英 c —
而科学思维又往往以西方为标尺 , 这就 自然造成 中西两种 价值标准的冲突 , 在碰撞中, 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和话语规
代文论学科史的角度审视这一运动时, 需要挖掘它带来的 历史后果。因为, 中国古代文学 、 文论都是“ 国故 ” 中的一部
分,整理国故 ” “ 直接造成了“ 科学方法” 在场” “ 的方式。 首先 , 科学主 义话语促使了 “ 文学 ” 这一学科的成立 。 “ 科学” 概念在中国的最早使用 , 是在清政府的教育体制中 “ 设科” 的语境中出现 的, 因其本 身就有“ 知识分类” 专 和“ 门之学” 的意味。 ⑨以此种话语方式 衡量, 以往体现为诗 、
“ 四” 五 时期 科学主 义话 语
对 于文 学学 科的建 构
10 94年 6月至 8月 , 国维 在 《 育 世界 》 王 教 连载 了 《 红
楼梦评论》 在这部 日 , 后被学界认为是最早以西方理论解读 中国作品的诗学著作里 , 王国维写道 :
知 此 物与 我之 关 系, 可 不研 究此 物 与彼 物 之 关 不
则逐渐被 遮蔽 、 写 , 被改 以科 学化 为 直 接 目标 。 10 年 , 9 5 王
etm) ns 从西方传人中国, i 不仅成为“ 五四” 文人反传统 、 建
立新 文化 、 学术 借 以依赖 的观 念 、 具 和 方 法 , 且逐 新创 工 而
渐演变成为统领社会意识的价值尺度和精神权威 。在工具 论的层面 , 科学主义强调客观 、 理性 , 对于传统学术无疑是
论进入现代是在西方科学观念的催化下产生的 , 中国古代 文论学科区别于传统文论形态 的主 要特征 就是“ 科学 ” 。
唯 科 学 主 义 与 中 国 文 论 的 失 语
系。知愈 大者, 其研究逾远 焉。 自是而生各种之科 学,
如 欲 知 空 间之 一 部之 与我 相 关 系者 , 可不 知 空 间全 不

国维在《 论新学语之输入》 一文中分析说 :抑我 国人之特 “
质, 实际的也 , 通俗的也; 西洋人之特质 , 思辨的也 , 科学的
也, 长于抽象而精于分类, 对世界一 切有形无形之事物 , 无
往而不 用 综 括 ( eeaz i ) 分 析 ( pci t n 之 二 G nri tn 及 lao Sei ao ) f i c
名家钡域
唯 科 学 主 义 与 中 国 文 论 的 失 语
曹顺 庆
摘 要 : 本文 认为 , 学主义 固然对 中国文化 与文论 的现代 性转化起 到 了一定 的作 用 , 是 唯科 学 科 但 主义 的弊端却 并没有 g起 学界 的高度 重视和 警惕 , I 流弊 甚广 。 当务 之急是 要对 唯科 学主 义话 语 方式 成 为唯一 的意义 生成方 式 的种 种弊 端展 开研 究, 以科 学主义 为导 向的 中国文论研 究模 式的诸 多问题展 对 开反思 。本 文将 围绕 以下 三方面 展开 : “ 四” 期科 学 主义话 语对 于 文 学学 科 的建 构 ; 、 学 主 一、 五 时 二 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