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八单元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课时跟踪训练38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制
2017年高考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专题练习
2017年高考历史专题练习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易错雷区,步步为赢】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它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据[英]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
2.伍德罗·威尔逊是美国第28任总统,他所秉持的国际事务中的理想主张被后人称为“威尔逊主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我非常有兴趣地观察到,从所有的地方,从所有的思想中,从所有的讨论中,都建议:现在必须有的不是实力均衡,不是一个反对另一个的强大的国家集团,而是建立一个单一的、压倒一切的强大的国家集团,它是世界和平的委托人。
——1918年12月28日威尔逊的演说(1)材料中提出什么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主张针对哪一国际问题?(2)结合史实,说明威尔逊的主张是否真正得以实现。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列宁(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
材料二1945年9月发表的《美国战后初期对日政策》说,美国占领日本的最终目标是……使日本从属于美国。
同时,美国希望在远东成为自己合作者的是中国,把日本作为将来合作者的想法,无论在道德上和感情上都是不能接受的。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八单元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单
来。一是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多次局部战争;二是人类
为维护和平而作的各种努力,如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先后
建立、反战运动等。
第3页
单元整合18
2.“两场战争”:指两次世界大战。 3.“三大格局”: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 制、多极化趋势。
与名师对话·系列丛书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历史
二、阶段特征
中国的抗日战争,使中国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一支不 容忽视的力量,使中国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第12页
单元整合18
第7页
单元整合18
与名师对话·系列丛书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历史
1918年11月,“一战”结束。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 开。和会置中国(战胜国之一)的主权于不顾,竟将德国在 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巴黎和会对中国山东问 题的处理,激起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愤怒。“五四”反帝 爱国运动爆发,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界大战日益逼近,而英、法、美等国推行苟且偷安的绥靖
政策,最终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39年全面爆发。第二次世 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大战,它给各国人民
带来了巨大灾难。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战后世界格局的
形成和世界未来的发展。
第6页
单元整合18
与名师对话·系列丛书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历史
三、归纳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一战”对中国的影响: 1914年8月,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进行了一次非正义 的、掠夺性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火迅速延至 亚洲、非洲和美洲地区。 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 青岛。掌握北京政府实权的段祺瑞继承袁世凯的衣钵,对 外出卖国家主权,受日本怂恿对德宣战。
单元整合
高考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易错雷区,步步为赢】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它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据[英]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
2.伍德罗·威尔逊是美国第28任总统,他所秉持的国际事务中的理想主张被后人称为“威尔逊主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我非常有兴趣地观察到,从所有的地方,从所有的思想中,从所有的讨论中,都建议:现在必须有的不是实力均衡,不是一个反对另一个的强大的国家集团,而是建立一个单一的、压倒一切的强大的国家集团,它是世界和平的委托人。
——1918年12月28日威尔逊的演说(1)材料中提出什么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主张针对哪一国际问题?(2)结合史实,说明威尔逊的主张是否真正得以实现。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列宁(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
材料二1945年9月发表的《美国战后初期对日政策》说,美国占领日本的最终目标是……使日本从属于美国。
同时,美国希望在远东成为自己合作者的是中国,把日本作为将来合作者的想法,无论在道德上和感情上都是不能接受的。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
(考题演练+跟踪检测)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新人教版选修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积极向外扩张,向海外殖民、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过剩资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到20世纪初,世界最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与此同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势力范围和争夺世界霸权,新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竞争日益加剧。
而在殖民地世界中,被压迫民族正在逐步觉醒。
——据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编》整理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多,30多个国家约15亿人口被卷入。
战争使四大帝国解体,并重创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战后,出现了旨在维护和平的国际政治组织,但构建的国际关系格局埋下了滋生罪恶的种子。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影响,大体有如下看法:①大战造成空前灾难,却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②大战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推动被压迫民族的觉醒;③大战造成的破坏激发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但战争遗留问题的解决又带来新的危机。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1)阅读材料一,概述世界一体化的主要影响,并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的主要矛盾。
(2)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你更倾向于材料二中的哪一种看法?试结合史实加以论述。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中归结世界一体化的影响即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背景从列强之间矛盾和列强与被压迫民族之间矛盾角度分析作答。
第(2)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对材料中观点给予认同,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认同的观点进行论证,同意第一种观点的可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以及造成的影响角度思考作答;同意第二种观点的可以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影响的角度论证;同意第三种观点可以从世界和平以及战后国际组织形成的角度论证观点。
答案:(1)影响:世界一体化进程促进了全球物质、政治、思想与文化的交流,客观上是历史的进步。
2017年高考历史-20世纪战争与和平(练)-专题练习(十九)
2017年高考历史专题练习(十九)20世纪战争与和平(练)一、练高考1.(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7)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
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
《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
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
“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
——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
(7分)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31)【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20年苏俄取得国内战争胜利,开始寻求与英法等国的平等对话与合作,但未取得成果。
1922年4月,苏俄与德国签署了《拉巴洛条约》,该条约规定:两国政府和个人完全放弃对战争费用以及因战争损失而要求赔偿的权利;德国放弃对它在俄国的国有和私有财产被苏俄政府收归国有而产生的赔偿要求;立即恢复两国的领事和外交关系;两国按平等互利和最惠国原则发展经济和贸易关系。
——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凡尔赛和约》相比,《拉巴洛条约》性质上的不同。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拉巴洛条约》对凡尔赛体系的影响。
(6分)3.(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
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张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民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
(通史版)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题演练 跟踪检测)2汇总
(考题演练+跟踪检测)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战争与和平新人教版选修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欧洲本身正在被外来的两个大国苏联与美国划分成东、西两大势力范围,在地理上、政治制度上和意识形态方面都被一分为二,“被战火摧毁的幻灭的欧洲,匍匐在华盛顿和莫斯科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之下”。
这种形势与人们所熟悉的19世纪和20世纪初欧洲全球霸权的格局实在是惊人的相反。
当时,全世界的人们都已习惯于欧洲列强对整块整块的大陆进行瓜分,甚至认为这就是国际事务正常秩序的一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无论欧洲的大国还是小国愿意与否,在决定其外交政策的时候,都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历史传统,也必须考虑东西方对峙这一重要因素,而且其经济恢复和国家安全都要分别依靠与苏联和美国的结盟才能办到。
与此同时,伴随着欧洲世界霸权的消失,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奋起“对西方造反”,从而使争取主权平等,政治独立,种族平等,经济公正和文化解放这五大主题为基本内容的非殖民化进程,终于以始料不及且无法控制的速度席卷了所有殖民帝国,并进而引发了“全球大分裂”。
(1)根据材料,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发生的主要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解析】第(1)题“欧洲本身正在被外来的两个大国苏联与美国划分成东、西两大势力范围”,可见欧洲分裂,东欧与西欧互相对抗;“被战火摧毁的幻灭的欧洲,匍匐在华盛顿和莫斯科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之下”,可见欧洲丧失了世界霸权;“其经济恢复和国家安全都要分别依靠与苏联和美国的结盟才能办到”,表明欧洲依附于美苏两国;“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奋起‘对西方造反’”,可见殖民体系崩溃。
第(2)题“简评”要求简要评论,不仅要回答变化是什么,还要回答变化怎么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代替了欧洲中心地位,使国际局势紧张,但两极格局势均力敌,又使得新的世界大战没有爆发。
答案:(1)变化:欧洲出现分裂,出现东西欧对抗的局面;欧洲严重削弱,丧失全球霸权地位;欧洲依附于美苏两极格局;欧洲国家的殖民体系崩溃。
2017高考历史一轮温习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岳麓版_2
【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温习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8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集训即时演练岳麓版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于1932年10月提交的报告……否定日本人的入侵是合法的自卫手腕,谴责新满洲国是日本的傀儡政权。
可是,它没有命令日本撤军。
相反,这份报告提出如此一种解决办法: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将满洲变成在中国主权范围内但又在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
1933年2月25日,国联正式通过了这份报告,第二个月,日本退出了国联。
——《全世界通史》材料二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据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改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开罗宣言》(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国对李顿调查团及其报告都表示强烈不满的原因。
(2)结合时期背景分析材料二的历史意义。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分析归纳。
第(2)问从增强中美英三国的合作、增进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保护中国的统一和承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等角度试探作答。
答案:(1)原因:把满洲变成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严峻危害了中国主权;满洲主权仍属于中国,与日本把满洲变成其殖民地的愿望相违背,损害了日本在满洲的既得利益。
(2)意义:三国增强了对日作战的合作,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使中国收回被日本窃取的领土,有利于中国的国家统一;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2.(2016·太原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许多方面看来,英美的紧密和有效的合作是这次战争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最为显著的成绩。
这在1936 年美国国会制订一项使那个国家不参加任何未来的欧洲战争的《中立法》时,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但到了1941年,这成了一个日趋真实的情形,而到了1942 年,则成为一个既定的事实了。
2017年高考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专题练习
2017年高考历史专题练习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时间:40分钟满分:90分)1.(2016·滨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课战云密布的欧洲(二)……(三)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四)军国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根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目录摘选材料二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赛和约》包括一项条款,这项条款明确指出这场战争是‚由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引起的。
这一‚战争罪行‛的条款不仅仅具有学术价值,因为它还被协约国用来向它们证明战败的同盟国提出支付赔款的要求是有道理的。
结果,它引起了一场激烈、持久的争论……所有这些都促成双方继续争论谁应对战争负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中列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科技和思想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对其再补充两项,并说明补充理由。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2)材料二中《凡尔赛和约》对战争的责任是怎样认定的?这一认定是否公平?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939年3月15日那个时候,世界上最感觉不到有什么迫在眉睫的威胁的地区是西半球,而西半球最高枕无忧的国家之一便是美国持有此类见解的美国人坚称参加一战的主要原因是:威尔逊总统的误入歧途的理想主义;欧洲(指协约国,主要指英国)的外交手腕——美国人历来认为在斗智方面美国一向处于劣势;以及美国制造商和银行家的不爱国的自私自利,他们投机取巧地支援并资助协约国,通过院外活动,诱使政府参战,以确保他们的债务人赢得胜利,从而保全他们的私人财富。
美国卷入战争的历史,经过这么一番改编所得出的结论便是:美国人民是因受骗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这本是一场可以避免的灾难,防止不再重演这一可悲的历史的措施是能够而且应当采取的。
——[英]阿诺德·托因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1939年3月的世界》材料二1939年当欧洲战事正式爆发时,罗斯福通过广播向全体美国人民宣布了政府官方的中立立场。
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考点过关练习卷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一、选择题1.下图是反映美国2019年出兵伊拉克后的一幅漫画。
标题为“布什——力不能及”。
漫画中的“花”和“树”分别代表民主和反美风潮。
最能体现其寓意的是A.多国结成政治同盟,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B.多国反对美国对外推行西方民主和价值观C.美国向全球推行单边主义的政治企图受阻D.大国间的斗争不利于世界政治新秩序的建立【答案】C2.麦克阿瑟主导的对日改革,以1948年为界,前一阶段以激进为主,包括农地改革,解散财阀,刷新内政等一系列民主化措施;1948年后减缓了政治改革,转向经济复兴。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和苏联冷战冲突加剧B.战后经济急需恢复和发展C.中国新民主革命取得胜利D.配合马歇尔计划正常实施【答案】A3.二战后,中东经历了长期和频繁的战争与冲突,是世界最动荡的地区,被称为“火药库”。
2019年11月29日,联合国举行“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纪念大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电,表示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为早日实现中东全面、公正、和平作出不懈努力。
中东动乱的主要原因是A.巴勒斯坦问题B.教派冲突问题C.恐怖主义问题D.伊朗核问题【答案】A4.1941年,美国驻苏联大使戴维斯的回忆录《莫斯科行动》出版。
该书的一大特色就是为莫斯科“大清洗”辩解,而这不仅被美国华纳兄弟拍摄成宣传斯大林的同名影片,还受到了罗斯福的默许和高度重视。
这反映出美国A.借机学习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经验B.意欲借苏联摆脱经济危机的阴影C.抑制法西斯寻求合作的宣传需要D.意图缓和与苏联的冷战对峙局势【答案】C5.1918年12月,当美国总统威尔逊踏上欧洲血染的土地时,广大民众满怀热情地将他当作“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而同一时期,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都建立了苏维埃。
这反映出当时A.苏俄制度具有明显优势B.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已经瓦解C.意识形态之争尚未开始D.民众对构建社会新秩序充满期望【答案】D6.二战后,爱因斯坦在给日本某杂志的声明中指出:如果这些实验证明是成功了,那该是威胁人类的危险,可我当时却感到非采取这一步骤不可。
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拟创新题:专题2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含解析
根据高考命题大数据软件分析,请重点关注基础巩固组3题,创新导向组3题.非选择题1。
(2016·湖北黄冈3月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5年初的波兰局势图(1)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描述1945年初波兰的局势。
(2)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二战结束后波兰的前景。
解析第(1)问,1945年初波兰的局势,结合苏德战场已经开始反攻,从图中可见,苏德仍然在波兰中部地区作战;波兰虽然得以复国,但实际控制地区减少.第(2)问,二战结束后波兰的前景,结合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指出波兰只是实现形式上独立,仍然成为苏联对抗西方国家的工具。
答案(1)局势:到1945年初,苏联已经将纳粹德国赶出苏联本土,并乘胜攻入德国占领的波兰东部地区;二战初期覆灭的波兰,在战争即将结束时得以复国,但只是控制领土西部和北部的部分地区;纳粹德国仍然在波兰中部地区顽抗,但离全面溃败已经为时不远了。
(2)前景:二战结束后,纳粹德国完全退出波兰,波兰实现形式上独立。
但是,苏联势力会大规模渗透,深深影响波兰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成为苏联的附庸(仆从国)。
2.(2016·河北石家庄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53年入主白宫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及其国务卿杜勒斯,上台前猛烈攻击遏制战略,指责它使美国耗费了大量金钱,却不能取得应有的胜利。
他上台后便立即着手制定美国的新战略。
10月,艾森豪威尔批准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62号文件—-“国家安全基本政策",称为“新面貌”文件。
文件认为苏联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对西方自由世界的敌视及对亚非拉国家的渗透和颠覆上。
“新面貌”战略坚持了艾森豪威尔的“大平衡”思想,提出“应付苏联对美国安全的威胁,在这样做的同时,避免严重削弱美国经济或损害我们的基本价值和制度"。
在缩减军费的情况下,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军方的要求,文件强调“以进攻性打击力量实施大规模报复性破坏的能力”,要在核武器的数质量上都保持对苏联的优势。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八单元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学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题型一从评价的角度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后国际关系变化的影响[例1] (2017·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
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
”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益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来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
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
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等信息归纳。
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联系教材所学及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29年”,从欧洲政治思维、经济诉求及当时欧洲形势来分析说明。
答案:(1)背景: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
(2)原因:设想脱离现实;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
题型二从和平与发展的角度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特点[例2] (2016·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过关检测新人教版
选修过关检测(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017·济南训练)材料一战爆发以来,协约国一方兵力损失惨重,面临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
为了让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到前线参战,英法将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
1917年中国宣布参战后,大批组织劳工输出,从1916年5月到一战结束的1918年11月,相继有十四万华工远赴欧洲。
按约定,赴欧华工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法招华工多被安排到军工、冶金、化工、建筑等行业。
英招华工则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从事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筑路架桥、解运粮草、装卸给养等工作。
在1917年8月中国对德宣战后,法招华工也开始被派往前线,负责运送弹药、修缮工事。
在欧洲战场上,华工超强的吃苦耐劳精神给西方人留下深刻印象,一份来自1918年英国陆军部报告评价中国劳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
——摘编自杨程屹《中国劳工:被遗忘在欧洲的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大量招募华工的主要原因。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华工赴欧的历史影响。
(9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兵力损失惨重,面临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赴欧华工以工代兵,并不参战”等信息可直接概括。
第(2)问,从中国劳工所从事的劳动上去分析概括答案。
答案:(1)原因:协约国面临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中国人力资源廉价丰富;中国采用以工代兵形式参加协约国对德宣战。
(2)影响:缓解协约国的人力资源危机,支援了协约国后方的工业生产;为协约国前线的军事斗争提供了有力地服务保障;为中国赢得战胜国地位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本世纪之交,它(英国)开始封锁德意志并且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只是由于内部的不团结,德国在1918年被打败了。
当我们的士兵在西线攻击英法联军的时候,俄国武装力量在东线的存在变得越加危险。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八单元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课时跟踪训练37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课时跟踪训练(三十七)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大战行将结束的1918年1月发表了著名的《十四条宣言》,对战后世界新秩序做了一系列新的规划。
以下是其中几条。
(一)公开和平条约,以公开的方法决定之,此后无论何事,不得私结国际盟约。
凡外交事项,均须开诚布公执行之,不得秘密行事……(五)对殖民地的处理,须推心置腹,以绝对的公道为判断,殖民地人民之公意,当与政府的正当要求共适权衡……(十四)确立约章,组织国际联合会。
宗旨为各国互相保障政治自由及土地统辖权。
国无大小,权利一律平等。
材料二“我们参加世界战争的主要目的是维持条约的神圣。
中国、日本既有1915年5月之条约换文于前,又有1918年9月之续约于后,而英、法等国亦与日本协定条件,有维持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权利之义务。
在这种情形下,山东问题没有变更的余地!”……英、法、美早巳确定……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方案。
让中国来选择,只不过是一个样子而已。
(1)据材料一,为建立战后新秩序威尔逊提出了什么基本原则?(2)材料二违背了材料一提出的什么原则?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在我国国内产生了什么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公开和平条约”“公道”“平等”归纳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维持条约的神圣”“没有变更的余地”“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即可概括;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答案](1)基本原则:应公开缔结和平条约,不得私结密约;处理殖民地问题时应公道,并尊重民意(殖民地人民);国无大小一律平等。
(2)违背:第一,维持英、法与日本签订的秘密协定,违背了材料一提出的不得私结密约的原则;第二,强行将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违背了材料一提出的公道、尊重殖民地人民和大小国家平等的原则。
影响:引发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
2.追求和平始终是我们心中一个不灭的梦想,只有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进行不懈的努力,努力创造出一个和平的环境,人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八单元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课时跟踪训练38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制
课时跟踪训练(三十八)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制1.(2014·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6年,当希特勒主张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时,德军将领们对于他的决定和可能挑起的法国反应感到十分忧惧,由于他们的抗议,结果,(希特勒)最初只派遣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来作为一种试探……但是在1938年3月,当希特勒决心向奥地利进军时,他却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
——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材料二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
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
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
……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
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材料三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
在英国纵容下,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
张伯伦向国人报告说,他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和平”。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材料一中希特勒采取了哪些行动?反映了希特勒怎样的心理变化?指出这些行动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英法等国一种什么思潮?为何出现这一思潮?(3)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法推行什么政策有关?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指出这一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历史启示?[解析]第(1)问,行动通过“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向奥地利进军”可以得出;变化通过“作为一种试探”“不理会”可以分析得出;影响可从打破凡尔赛体系的角度回答。
2017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7讲集训即时演练 含答案
1.(2016·山东临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绝不相信,在这次战争结束时,即使我们站在一旁而且继续站在一旁,我们能够在物质上使用我们的力量,决定性地消除战争时期已经发生的情况,防止在我们对面的整个西欧归于一个国家的支配之下……-—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在英国下议院的演说(1914年8月3日)材料二这是一种与全世界各国为敌的战争。
美国船已被击沉,美国人的生命被夺去,其手段令我们听到大为激怒,而其他中立和友好国家的船舶和人民,也被用同样手段击沉,淹没海底。
这里并不曾有任何区别.挑战是向全人类的.每个国家必须各自决定怎样去对付它。
……我们的动机并不是复仇,也不是把国家的物质力量拿出来耀武扬威,而仅仅是主持正义和维护人类权利,我们只不过是这种正义和权利的诚实的捍卫者.—-威尔逊总统提请美国国会对德宣战的演说(1917年4月2日)(1)根据材料一,分析英国面临战争时外交政策的转变.(2)材料二提到的“手段”是一种什么样的战术?美国参战真的是为了“主持正义和维护人类权利"吗?说明理由.解析:(1)从材料一可知英国外交政策由“站在一旁而且继续站在一旁”“防止在我们对面的整个西欧归于一个国家的支配之下”说明英国由长期奉行的“光荣孤立"外交政策转变为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参加战争。
(2)第一小问“战术”,从材料二“美国船已被击沉,美国人的生命被夺去,其手段令我们听到大为激怒,而其他中立和友好国家的船舶和人民,也被用同样手段击沉,淹没海底”,可知是一战时德国实行的无限制的潜艇战;第二小问先回答不是再说明“理由”,结合美国的阶级本质和参加一战的原因等史实,阐述美国参战不是为了“主持正义和维护人类权利”的理由.答案:(1)转变:英国在战前长期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其基本原则是维持欧洲大陆各大国之间的均势,利用大国间的矛盾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但是,由于德国实力迅速增长,英国与法国和俄国结盟。
【教育专用】海南省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鸭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课后限时集训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017·广东七校高三联考)【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1840-1914)是美国近代军事学家、海军战略家。
他以史学家的明鉴,系统地研究了人类海上战争,1890年起总结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等一系列著述,创立了海权论学说。
马汉明确地把“海权”定义为“使用海洋和控制海洋”,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成为强国,必须控制海洋,尤其要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峡、通道;为了争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海军舰队和商业船队,以及能控制战略要地的海军基地;进而阐明了“海权是国家强大和繁荣的中心环节”。
海权论一经提出,就立即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海洋事业、促进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催化剂”。
其中,美国是海权论的最大受益国,二战前逐渐取代了英国的海洋霸主地位;德国、日本在海权论影响下,制定了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迅速崛起,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彻底失败。
——摘编自程前光《马汉的海权论及对二战前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马汉的核心观点,简析马汉海权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汉观点的实质,谈谈你从“海权论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中得到的认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海权是国家强大和繁荣的中心环节”可得出控制海洋保持制海权是国家强盛的标志。
第二小问,抓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影响下,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攫取海洋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激化;19世纪末,美国经济跃居世界首位,亟需拓展海外市场,提高国际地位。
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马汉明确地把‘海权’定义为‘使用海洋和控制海洋’,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成为强国,必须控制海洋,尤其要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峡、通道;为了争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海军舰队和商业船队,以及能控制战略要地的海军基地”可得出资本主义“强权即公理”的扩张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训练(三十八)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制1.(2014·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6年,当希特勒主张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时,德军将领们对于他的决定和可能挑起的法国反应感到十分忧惧,由于他们的抗议,结果,(希特勒)最初只派遣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来作为一种试探……但是在1938年3月,当希特勒决心向奥地利进军时,他却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
——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材料二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
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
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
……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
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材料三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
在英国纵容下,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
张伯伦向国人报告说,他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和平”。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材料一中希特勒采取了哪些行动?反映了希特勒怎样的心理变化?指出这些行动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英法等国一种什么思潮?为何出现这一思潮?(3)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法推行什么政策有关?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指出这一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历史启示?[解析]第(1)问,行动通过“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向奥地利进军”可以得出;变化通过“作为一种试探”“不理会”可以分析得出;影响可从打破凡尔赛体系的角度回答。
第(2)问,思潮通过“和平主义”可以得出;原因从材料信息“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人类灾难”中可以得出。
第(3)问,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绥靖政策”;原因通过材料信息“和平主义”“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以及祸水东引回答;最终后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4)问可从维护世界和平的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行动:出兵莱茵非军事区、进军奥地利。
变化:从试探变为无所顾忌。
影响:打破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约束。
(2)思潮:和平主义思潮。
原因:许多人认为一战是个错误,带来重大伤亡,因而恐惧战争。
(3)政策:绥靖政策。
原因:英法等国流行和平主义思潮;认为一战后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以自保,并将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后果: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4)启示:对侵略和扩张行为不能姑息纵容,也不能牺牲他国利益来保护自己;和平需要世界各国共同维护,要警惕历史重演。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批,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法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二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比较辨析能力及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第(1)问,不同根据所学可知“一战”后是惩处国家,“二战”后惩处个人。
第(2)问,意义主要从对国际法的发展、战争问题的法律依据、清算法西斯罪行、对后世的警示、维护和平、人权等角度去分析。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国家为惩处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加了对战犯个人(及组织等)的惩罚。
(2)意义:对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创新;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有利于清算法西斯的战争罪行;有助于警示后人,维护和平;保护了人权。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全世界的人都仇视“冷战”,他们要求结束“冷战”。
现在这种愿望已经如此强烈,以致一切国家的政府都不得不加以考虑了……自然财富、人们的劳动、科学的进步,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被用来准备战争。
军事开支不断地降低了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阻碍经济发展。
在扩大贸易联系的道路上存在的障碍损害着普遍繁荣。
国家主权和各民族自决权由于国家的内政经常受到干涉遭到了破坏。
由于存在新旧军事条约以及在外国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和驻扎军队,使得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权遭受着威胁。
有人正企图利用“冷战”来为殖民统治辩护。
他们正使用武力,在某些地区甚至用战争来蹂躏各国人民独立的权利。
——《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委员会莫斯科会议关于永远结束冷战的声明》(1959年)(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全世界的人都仇视“冷战”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自然财富、人们的劳动、科学的进步都用来准备战争;战争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且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破坏了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权等信息都能够得出答案。
第(2)问冷战长期延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回答。
[答案](1)原因: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被用于准备战争;阻碍经济和贸易发展;降低人民生活水平;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权受到破坏和威胁;维护殖民统治,破坏独立。
(2)原因:战后两极格局未被打破;美苏争霸;冷战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小的民族国家是注定要灭亡的。
它可以作为文化上是自治地区苟延残喘,但不能成为独立的政治单位。
印度以它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
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
中间地位不能满足我们,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
印度虽然并非一个直接的太平洋国家,但却不可避免地将在那里发挥重要的影响。
在印度洋地区,在东南亚一直到中亚细亚,印度必将要发展成为经济和政治活动的中心。
——尼赫鲁材料二伊拉克文明是阿拉伯文明中“最优秀”的部分。
伊拉克军队不仅是伊拉克国家的军队,而且是整个阿拉伯民族的后代,是阿拉伯民族的军队,它必须对阿拉伯世界面临的危险做出反应。
……统一有不道德想法的阿拉伯民族,是英雄的伊拉克军队必须完成的使命。
我们的雄心甚至超出阿拉伯民族广阔的地平线。
……(伊拉克)将用自己的经验和地位影响世界。
——萨达姆(1)比较材料一、二,归纳尼赫鲁、萨达姆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亚洲局部战争频发的诸多因素,并谈谈你从这些战争中得到的历史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局部战争爆发的原因。
第(1)问,要从局部战争爆发的原因角度,归纳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第(2)问,“因素”可以从历史、民族、宗教、领导人等多方面归纳,由此得到启示应“从该怎么做”入手,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共同之处:地区霸权主义;大国(或文明)的优越感;称雄世界的野心。
(2)因素: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争端;领导人的野心(或地区霸权主义);大国的干预;迷信武力手段。
启示:战争不是解决矛盾的手段,它带来的是两败俱伤;珍惜和平,睦邻友好,合作交流才是国家发展之道。
5.(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但因美、苏两国的争斗,没有取得成果。
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6号决议,要求所有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暂时和自愿地不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非核国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必要的机密情报。
(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
1968年,联合国大会以95票对4票、21票弃权通过决议,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
随后,美、苏、英以及另外59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
条约规定:缔约的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无核国家,不援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缔约的无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缔约的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并结合该时期的世界格局即可回答。
第(2)问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
1968年,联合国大会以95票对4票、21票弃权通过决议,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
随后,美、苏、英以及另外59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
条约规定:缔约的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无核国家,不援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缔约的无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
[答案](1)原因:联合国大会决议没有规定非核国家的责任,不能有效控制核武器扩散;有核国家增多。
(2)原因:核武器危害巨大;世界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的高涨;美、苏达成妥协;大多数国家达成共识;联合国的推动。
作用:减少核武器扩散,降低爆发核战争的危险;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