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文本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元杂剧《窦娥冤》教学随想
窦娥冤教案设计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窦娥冤》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和社会背景。
(3)能够欣赏和评价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深入解读《窦娥冤》。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元杂剧的艺术风格。
(3)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对历史和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窦娥冤》是元代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窦娥被冤枉的悲惨故事。
2. 故事梗概:窦娥被冤枉杀人,经历了严酷的审讯和酷刑,最终被判处死刑。
在她临刑前,她发誓要报仇,她的冤屈引起了天的愤怒,引发了灾难性的洪水。
后来,真相大白,窦娥的冤屈得到昭雪。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和社会背景。
(3)欣赏和评价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元杂剧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2)对历史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窦娥冤》的背景和故事梗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与解析:学生自主阅读《窦娥冤》,合作探讨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和社会背景。
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析比较元杂剧的艺术特色,讨论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4.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作品中的角色,进行表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和社会背景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元杂剧的艺术特色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4. 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引导学生深入解读《窦娥冤》,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这些都是需要反思的问题。
人教版必修4语文《窦娥冤》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必修4语文《窦娥冤》教案及教学反思概述《窦娥冤》是中国古代传奇小说,著名的故事情节发生在隋朝,全文情节曲折、动人,让人深思。
由于其文学价值和人文内涵较高,作为必修课程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文所述的教案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教学步骤等内容,旨在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2.通过阅读《窦娥冤》,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3.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1.故事情节的解读和理解;2.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3.学生批判思维的启发。
难点1.古代思想和文化引导的理解;2.对语文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的理解。
教学设计场景营造创造一个古代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课堂讲解老师先讲解一下《窦娥冤》的基本情节,从人物形象,情节转折,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加以解读。
翻译阅读让学生将小说的关键部分干净利落地表达出来,提高学生在翻译方面的能力。
意群搜集老师根据故事的主题,让学生集体搜集关于爱情和正义方面的故事和经典名言,组成一个强大的意群,进一步挖掘故事中的寓言和象征。
分组讨论根据故事情节和意群,分成若干组,分别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化内涵、真理哲理等方面进行讨论。
让学生在思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描述表达能力。
个人读后感让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撰写自己的读后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步骤1.学生回忆《窦娥冤》故事的基本情节;2.老师讲解小说的标志性人物形象、梗概、文化内涵、哲学主题等;3.学生进行翻译练习,采取逐段翻译和自由表达方式,加深语文应用能力;4.学生进行意群搜集,开发出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寓言之文化内涵;5.学生分组讨论,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化内涵、真理哲理等方面进行讨论;6.学生进行个人读后感的撰写和分享,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和提高写作能力。
《窦娥冤》教学设想及鉴赏
《窦娥冤》教学设想及鉴赏《窦娥冤》教学设想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
布鲁纳提醒我们,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这时,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设计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是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获取知识的渠道。
基于这样的考虑,教学中我作了如下的尝试。
1、提供相应材料:如果研究性学习只局限于从课本到课本,从教师说教参到学生背教参,那么学生的视野仍将被限制,学生的思维仍将被禁锢。
只有当教师把学生从教材的狭小天地中解放出来,不断地去引进新的知识信息时学生的潜在智能才会在这些信息的刺激和激发下活跃起来,从而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行动中,并且获得深刻的情趣体验。
学习《窦娥冤》之前,我印发了《窦娥冤》全剧、关汉卿生平事迹、有关课文的评论文章等,让学生全面了解作品。
2、指明探究方向:“点拨互动”教学模式也不是随心所欲漫无目的的,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澄清自己学习的内容,创设某种滋育学习过程的心灵气氛,建立一个积极而无威胁的学习环境,并给学生指明一个探究方向,让他们有的放矢地围绕一个角度、一个目标去查阅资料、深入思考、解决问题。
即做到让学生有的可看。
学生拿到印发材料后,我就明确了三个研究课题:⑴ 窦娥身上有那些有价值的东西?⑵ 她是如何被毁灭的?⑶ 窦娥非死不可吗?这样,学生就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了。
即让学生有的可干。
3、创设冲突观点: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与途径之一,就是开发学生独特的接受个性,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因此,教师不妨常给学生创设一些相悖的有冲突的观点。
有冲突,就会有争论;有争论,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提高。
即让学生有的可论。
在讨论第三个问题时,我就创设了这样的冲突:假如窦天章不去赶考,假如窦娥不遇见张驴儿,假如桃杌不是一个贪官,假如窦娥不替婆婆顶罪,会有这样的悲剧吗?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不成熟,效果有待实践去检验。
窦娥冤教案设计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窦娥冤优秀教案设计——高中语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特点。
(3)能够领悟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窦娥冤》。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善恶、正义与冤屈。
(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正,培养正义感。
(3)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特点。
(3)领悟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正义与冤屈的冲突。
(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关汉卿及其作品《窦娥冤》。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冤屈?为什么会产生冤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品中的正义与冤屈的冲突,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窦娥冤》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1)是否全面解析了《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是否深入分析了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特点。
(3)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反思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是否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2)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引导。
3. 反思教学效果:(1)学生对《窦娥冤》的理解程度如何。
(2)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的领悟是否有所启发。
《窦娥冤》教学评价与反思教案
《窦娥冤》作为我国传统戏曲之一,通过描述唐代宰相杨国忠的不正之事,以及窦娥冤死、其族人被迫害等情节,展现出人民对不公正待遇的不满与抗争,传达了崇尚正义、反对暴力和残暴行为的精神内涵。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将《窦娥冤》作为教材,通过学生演绎传统戏曲的方式,将这个古老的故事传承下去,同时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文化,提高审美、人文素养。
一、教学评价1.教材的价值《窦娥冤》是我国传统戏曲的珍贵教材,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欣赏。
该故事中的正义时刻和人性的表达都是非常值得探究的,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文学修养。
2.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故事的表演、音乐和舞蹈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和人物,加深对其情节和人物的了解和记忆。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鉴一些影视剧、小说等现代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去了解和认识《窦娥冤》中的情节和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水平。
3.教学效果通过对《窦娥冤》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文化和道德的熏陶,还能够提高对历史文化以及传统戏曲的认识和欣赏能力,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
同时,从表演、音乐、舞蹈等角度了解和理解故事,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二、反思教案1.教学内容的选择在对《窦娥冤》进行学习时,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和分析故事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内涵,让故事成为学生认识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窗口。
同时,我们还需要将故事和现代社会的现状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索和感受故事所传达的正义与良知,将故事中的意义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正义和良知的传递。
2.教学方法的改进在对《窦娥冤》进行教学时,我们可以尝试创新一些教学方法,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故事的传统与现代表达,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投入到教学中。
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自己创作表演形式,并启发学生结合现代的表达方式,进行艺术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
窦娥冤教案设计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窦娥冤》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冤屈主题和现实意义;(3)能够欣赏和评价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窦娥冤》;(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古代戏曲与现代文学的差异;(3)通过表演、讨论等实践活动,提高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尊重和热爱;(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思考问题本质的能力;(3)培养学生勇于质疑、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作品中的冤屈主题和现实意义;(3)欣赏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理解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表现手法;(2)联系社会背景,深入剖析作品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关汉卿及其作品《窦娥冤》;(2)引发学生对冤屈主题的思考,导入本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作品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冤屈主题;(2)联系社会现实,探讨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4. 课堂展示:(1)学生代表进行成果展示;(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艺术欣赏:(1)分析元杂剧的艺术特色;(2)学生欣赏、评价作品。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清晰的认识;(2)学生能够分析作品中的冤屈主题和现实意义;(3)学生能够欣赏并评价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2. 教学改进:(1)在自主学习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表现手法;(2)在合作探讨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入剖析作品的思想内涵;(3)在艺术欣赏环节,增加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窦娥冤》的故事情节,谈谈你对冤屈主题的理解;2. 请分析《窦娥冤》中的人物形象,阐述其性格特点;3. 请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谈谈你对元杂剧《窦娥冤》的看法。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窦娥冤》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窦娥冤》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中的一篇古典名著,是元朝杂剧《汉宫秋》的故事之一,共三个场面。
原文语言文字繁琐,篇幅长,要求学生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古代思想文化的理解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逐字解释和深层次的分析。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促进学生对古代思想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阅读、深入思考的能力;•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法治观念;•能够掌握本文的基本意思和语言表达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
3. 教学重难点•重点:逐字解释和对人物关系的分析;•难点:对古代社会制度和法律的理解。
4.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古代社会制度和法律制约,分析人物关系以及基本意思;•课堂讨论法:让学生自由发挥观点,探讨各个问题;•归纳法:总结每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步:学生先自主读一遍古文,了解古文的基本意思;•第二步:老师对全文内容讲解,详细阐述古代社会制度和法律;•第三步:老师逐字解释,让学生对文中的词汇和句子有深入的理解;•第四步:学生自己分析人物关系和相互作用,并对所说的内容进行课堂讨论;•第五步:综合以上内容,进行总结性归纳。
二、教学反思1. 教师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学生提出不同的疑问和观点时,教师要具有开放的心态,尊重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梳理和展开思路,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和学习热情。
2. 学生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探讨问题的时候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感受,让学生体会到个体思想和集体智慧的发挥和结合。
3. 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上,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对于阅读难度比较大的课文,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教学手段,如画图、演示、模拟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窦娥冤课后小结和教学反思《窦娥冤》教学反思
窦娥冤课后小结和教学反思《窦娥冤》教学反思
《窦娥冤》是一部富有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传统戏剧作品,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戏剧的叙事方式和表达手法,同时了解剧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背后所传递的思想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传统戏剧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较为薄弱,因此我在课堂上注重讲述戏剧基本要素和分析剧情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动机,以及故事的起伏和高潮。
然而,在课堂上,很多学生对于剧中的古文和文化背景还是有一定的障碍,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因此,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剧中的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另外,由于《窦娥冤》是一部较长的戏剧作品,学生们对于剧情的把握和理解需要一定的逐步建立的过程,需要反复的阅读和讨论。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多个任务和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剧情分析和人物解读中去,增进他们的情感投入和理解。
总的来说,教学反思中要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兴趣培养,并结合现实生活和思想问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于剧中人物与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感知和思考,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窦娥冤教学反思
窦娥冤教学反思背景概述《窦娥冤》是元代作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中国古代戏曲作品。
该剧讲述了唐代宰相权相宠奸杀无辜,致使窦氏家族丧失住宅,最后导致窦娥就义的故事。
由于剧情悲壮,人物众多,内容丰富,该作品一直是中学语文教育中重要的教材。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各地区文化和教育水平的不同,对于《窦娥冤》的教学反响千差万别。
本篇文档旨在就《窦娥冤》的教学反思进行分析,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
教学反思学生接受能力《窦娥冤》的内容繁杂,故事情节长且曲折,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语言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
然而,由于当前中小学教学体系的局限性,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存在差异,学生接受能力未必一致。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窦娥冤》的情节不易理解,难以把握人物关系和事件经过,导致掌握不全面。
这时候对于学生理解困难的重点内容需要教师在讲解中适时灵活调整,给予足够的解释和示范,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但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些教师在教学突出剧情及文化背景时,往往忽视了人物形象塑造和人物性格刻画,导致学生无法深入了解人物内心世界,影响深入理解剧情的效果。
此外,教学内容也需要与学生的现实息息相关。
尽管《窦娥冤》是一部古代戏剧作品,但其中涉及到了普遍的情感和价值观念,能够给当代学生带来启示和借鉴。
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应用”的教学理念,将课程与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愿意去学习、去探究、去体验。
评价监控评价方法对于教学效果的监控和调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传统评价方法往往只重视对学生知识点的考查,而忽略了对于学生思维方法和创造能力的评价,使得学生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让学生思考某个问题,或者设计一些小组讨论的环节,掌握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依托文本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元杂剧《窦娥冤》教学随想
基础教育参考·2018/2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学生应具备的基础能力。
在此,以《窦娥冤》一课为例,浅谈如何以文本为依托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一、依托文本,概括信息,提升认知能力要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文本保持新鲜感,学会主动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继而促进语文能力的提升。
如在写“窦娥”的“窦”字时,笔者感受到“卖”的无奈。
这与窦娥父亲窦天章因为没有上京赶考的盘缠而不得已将女儿“卖”给放高利贷的蔡婆正好吻合。
于是,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文本中描述的窦娥的20年,对其一生进行概括。
并提出概括的要求:一是将具体形象(或表达具体形象的内容)的共同点归结在一起;二是进行简明扼要地表达。
概括能力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具体表现之一,也是理解文意的基础,而鉴赏评价能力也是建立在概括能力基础上的。
例如,透过窦娥七岁被卖,十九岁被流氓欺侮,接着被昏官所冤,最后被无情地杀害……可将其概括为“四被”即“被卖、被欺、被冤、被杀”。
教师通过课堂实践,将看似毫无关联的文本信息串联起来,很快就引起了学生对人物命运的关注。
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拆字法”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也使他们开始思索鲁迅所说的“悲剧”的“悲”字。
接下来,教师通过“四被”,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找出自己所需要的背景材料,如社会背景。
这一点很值得教师思考,查阅资料固然重要,但独立阅读,“赤手空拳”地学习也是常有的事,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靠自己的“拳术”取胜。
根据“四被”,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人文历史知识推导出:人口买卖、流氓横行、官宦昏庸、社会颠倒黑白,以及在元代“八娼、九儒、十丐”的社会背景。
此外,“窦”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空也”。
教师补充了这一知识,使教学显得更完整,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体会“窦娥”的悲剧。
语言运用教案:分析《窦娥冤》中的语言特点,增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窦娥冤》是明代著名戏曲,尤以其热闹的舞台现场和生动深刻的文学形象,吸引着广大观众和读者的喜爱。
而从语言角度来看,《窦娥冤》中的语言特点,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之作,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古典文言的特点《窦娥冤》作为明代的经典戏曲之一,自然免不了古典文言的影响。
整部戏曲的台词和唱词,大多都采用了遒劲有力、富有诗意的古典文言。
有些词汇和短语,对于现代人来说可能不太容易理解,需要通过较高的阅读能力才能够熟练运用。
因此,让学生通过《窦娥冤》的阅读,更好地领会古典文言的特点和运用,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二、形象生动的语言风格在《窦娥冤》中,除了严谨、精练的古典文言之外,还有许多描写人物、表达情感的语言风格。
例如,执法官员的刚硬、嚣张,窦娥的坚贞、悲苦,都是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来展现出来的,使得观众和读者们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因此,作为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一部分,《窦娥冤》的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情感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多样化的角色扮演在《窦娥冤》中,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语言表达方式和行为特征。
这种多样化的角色扮演,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
通过模仿和理解不同角色的语言行为,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古典文言和生动语言的特点,而且还能够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观察能力,提升整体语言运用水平。
《窦娥冤》作为一部传统的经典戏曲,具有严格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通过针对其语言特点的分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和理解机会,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素质。
希望广大教师能够更加注重这种经典作品的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在语言学习、文学欣赏上受益。
《窦娥冤》课堂活动教学分析
践行•动态/教研动态i d 《窦娥冤》课堂活动教学分析胡立军王国强(淄博市临淄中学淄博市临淄区教学研究室,山东淄博255400)摘要:高中教学过程运用的课堂组织活动这一方式,在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在《窦娥冤》教学中,运用课堂组织活动的形式,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提升语言的表达沟通能力、鉴赏能力及审美水平,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组织;教学活动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2155(2021)03 -0019 -02我国古典戏剧创造的形象种类繁多,悲剧形象中较为典型的当属窦娥,她在关汉卿笔下独具人格魅力。
在教学中剖析主人公的形象,鉴赏文章中的戏剧语言及浪漫主义风格情节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难以掌握的部分。
这对老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帮助学生预习新的知识点,了解故事梗概,进而更好地理解剧中人物的形象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着重阅读优美的词句,通过课堂交流探讨的形式,促进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安排的巧妙性,使他们更容易把握其中的重难点;在掌握课本知识点的同时,延展知识覆盖面,提高学生的思维发散力。
一、高中戏剧作品教学状况高中语文教材的戏剧作品主要表现形式为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针对这类文体的教学,可 采用课堂组织活动的方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 出,在阅读赏析课文时要掌握戏剧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其他选修课程对赏析戏剧的方法也详细进行了说明,可以从中了解戏剧的艺术特点。
学生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剖析理解戏剧,从而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中戏剧的占比相对较少,拿高一必修下册来说,戏剧类文本仅有《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三篇,如果仅靠它们让学生理解、掌握这些戏剧的经典之处,这无疑是一项颇有难度的任务,对于刚人门学习文学鉴赏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历史悠久的背景知识、拗口深奥的戏剧台词、繁琐复杂的人物关系等都是阻碍戏剧学习的因素。
《窦娥冤》教学反思
《窦娥冤》教学反思
《窦娥冤》教学反思范文精选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序幕),第一折为故事的开端,第二折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折是情节的高潮,第四折是故事的结局。
本文选的是第三折,是戏剧矛盾冲突的高潮,也是窦娥性格发展到顶点的部分。
本文的重点有如下几点:①把握贯串全文的线索——冤;②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③本文是如何塑造窦娥这个人物形象的?④把握窦娥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因此,学习本文,应紧扣住情节发展的顺序,弄清作者是如何刻画窦娥这个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的。
对“滚绣球”及三桩誓愿要仔细体味,认真研究,学会辩证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社会意义及其人物性格中所体现出来的矛盾性,从而深刻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法制的腐朽性。
对“滚绣球”一段,反复吟诵,力争会背会默写,并从深层涵义上去理解、把握。
论《窦娥冤》教学中学生有意注意的调动
论《窦娥冤》教学中学生有意注意的调动《窦娥冤》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以悲剧的命运展现了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助和悲惨,以及对封建礼教的讽刺和抨击。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调动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认识和体味《窦娥冤》。
可以通过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历史文化内涵。
学生可以了解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作品,受到儒家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影响,作品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不公与悲剧。
了解作者关汉卿的生平,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通过了解作品的历史文化内涵,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哲理,进而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可以通过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学技巧。
《窦娥冤》以悲剧的故事情节为主线,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元素,蕴含了丰富的表演艺术魅力。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导读、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重视作品中的言语艺术、表演技巧和音乐美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
可以通过探讨作品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窦娥冤》以悲剧命运为主题,展现了窦娥、秦桧等人物在封建礼教下的悲惨遭遇,以及对封建礼教的讽刺和批判。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命运轨迹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性哲理和社会意义,进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和表演,培养他们对作品的情感投入和审美体验。
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堂表演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来体验作品的情感和内涵,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以《窦娥冤》为例谈戏曲文本教学
以《窦娥冤》为例谈戏曲文本教学进行戏曲文本的教学,首先要清楚戏曲这种艺术样式的特点。
戏曲是一门表演艺术,戏曲文本是表演的底本,因此戏曲文本不能仅仅是一个文学性的读本,而应该是能体现音乐性、表演性的“曲本”,而这也正是戏曲文本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点所在。
当前语文课堂上的一个误区就是把戏曲文本教学等同于小说等其他叙事性文学体裁教学,着重于作品叙事性因素的分析。
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不能形成戏曲文体意识,也无法领略到戏曲这种古老而独特的民族艺术样式的魅力所在。
文学教学要有文体意识,同样的素材用不同体裁来表现,其审美效果是不一样的。
而要把戏曲教得像“戏曲”,应着力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欣赏文本独特的语言美,二是理解文本的情志美,三是让学生形成戏曲文本鉴赏的知识结构。
下面以《窦娥冤》为例具体解析之。
一、欣赏戏曲文本独特的语言美戏曲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我们不仅要引领学生欣赏优美词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乐感上去体悟戏曲语言的声律美。
戏曲的曲文由词和民间俚曲演变而来,语言上婉转灵动,语音上也更具乐感,这使今天的我们即使不懂它的音乐体制,仅仅通过文本阅读也能体悟到其中的音乐性。
如《窦娥冤》第三折【滚绣球】,以滚唱的方式表达对天地的控诉,全曲11句,押相同的韵脚,读起来朗朗上口,尾音以阳平为主(如悬、权、延、船、涟),这使全段以质问的语气为基调,而上声的加入(如短、软),又让人感到愤懑中带有哀婉,另外还有阴平(渊、天)、去声(辨),这样声音上的抑扬起伏,将窦娥刑场上的愤懑悲怆表达得酣畅淋漓。
而衬字的使用,如前面的两个“天地也”,后面的“地也”“天也”,更是把这种控诉不仅在情感上而且在乐感上推向高潮。
尾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语气又变得低沉,这是一种悲愤而又无奈的叹息。
“哎”和“只落得”都是衬字,这样的语言就是生活中的语言,而这样的窦娥就是活生生的窦娥,她的叹息仿佛就在耳边。
而且,戏曲采用套曲的方式,由同一宫调内的许多曲牌连接而成的一组曲,一韵到底,并遵循一定节拍,如散—慢—中—快—散,构成渐层发展的结构模式,集中而有层次地抒发情感,在抒情上比诗词更为淋漓尽致。
窦娥冤教学反思
窦娥冤教学反思窦娥冤教学反思 1本篇课文选自高二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戏剧和中外话剧,并学习其写作和表演的方法。
因此,在一开始讲授文本之前,首先对作者的生平进行了详细地讲解,从中不仅让学生熟知了关汉卿,而且通过背景了解到关汉卿戏剧创作的风格。
其次,为学生播放了秦腔名家马友仙的秦腔《窦娥冤》,学生通过赏析画面和戏曲音律、语调,从而对本篇文章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这些均为课文的讲解打下了坚实的前提基础。
在正式授课过程中,自己以自己深入的思考为基础,并以备课组各位老师的衷心建议为根本,将课文讲解分为三个部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文总结、课后探讨。
在自主学习中,将关汉卿个人简介和身世背景通过填空的形式出现,为了让学生再次回顾;紧接着在这个部分对元杂剧有关知识进行了整理,让学生可以很客观的了解到戏剧的特色;最后对文章的字词进行了梳理,排出了障碍;而后在合作探究中,我主要通过“赏”——“赏音频、视频”,“演”——“排演戏剧”,“剖”——“剖析文本内容和人物形象”,三个步骤有条不紊的进行了层层深入,让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且明晰了文本,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其后在课文总结这一部分,带领同学对文本进行总结,再次明晰主题;最后,在课后探讨中,为同学留下一个问题,寄希望于同学能够再次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有效提升自我合作探究能力。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良好,都很积极的进行综合性学习,总的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得到了备课组听课教师及指导老师的肯定,但我不会自傲,会继续努力。
窦娥冤教学反思 2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中的关汉卿《窦娥冤》(节选)时,首先必须注意到这是一篇中国古代戏曲,而不是一篇文言文。
惟有如此定位,教学此篇课文才不会局限于字面的理解,也才不会认为对文本中用典理解的障碍与对字词理解的障碍一样,都只是表层的,借助资料就能解决的问题。
作为文言课文,确乎存在一个在“字词句串讲”和“分析鉴赏”这两“极”间寻求“平衡”的问题,而作为戏曲作品的《窦娥冤》的学习目的,毫无疑问,应该是定位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而绝不可能等同于一般文言课文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目的。
高二语文下册《窦娥冤》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下册《窦娥冤》教学反思
必修四的第一单元,主要学习中外戏剧,对于第一课的《窦娥冤》,学生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到这种文本,所以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让他们扮演也比较积极。
这一课的学习比较轻松,学生也比较感兴趣,他们对其中的人物也充满了自己的喜怒哀乐,特别是提到里面的人物赛卢医时,学生们总是咬牙切齿,因为我们都认为医生是救死扶伤的,可是里面的人物却“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这不得不让人想到前不久的“疫苗事件”,现在的一小部分昧着良心赚钱的医生,他们触犯了一个人的道德底线,所以在这里时,我加强了学生的道德教育,不要让他们未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害虫。
在讲到张驴儿父子时,学生恨之入骨,我也是,我们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的无赖,这样的流氓,这样的生物。
他在害死自己老爹的时候竟然没有半滴眼泪,而是想着让窦娥做他的妻子,这样的人不知道留在这个社会有何作用。
唉!蔡婆婆也太软弱了,一提到她,学生们就不断的叹气,并且口里不断的说着“这个世界竟然会有这样的人,若是我,一定会宁死不屈的”。
在这一篇文中,学生多了一些对窦娥的同情,感叹她的不幸遭遇,他们也知道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他们也知道了要想国家强大,必须要惩恶扬善,宣扬正义,绝不做国家的害虫。
这一课的效果不错,学生从中明白了很多道理,也知道了道德的重要性!。
《窦娥冤》教学反思
《窦娥冤》教学反思•相关推荐《窦娥冤》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窦娥冤》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窦娥冤》教学反思1这节课由一个学生主讲。
其模式仍然是分段,讲解大意,朗读之类。
按照授课老师的见解,师生关系是动态变化的。
主体的位置发生着变动。
从小学到中学,教师的职能:保姆→教师→导师;学生的地位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依赖→依靠→独立。
他的意思是他现在的学生经过他带了近两年时间,已经可以独立了,有主体的独立地位了。
我不怀疑,就这位上课的学生而言,她确实有了主体的地位。
但问题是,另外的几十名学生了。
他们不是仍然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上吗?他们的主体地位又如何体现呢?授课老师说,他上课很注重过程。
这不错,但是在这样的课中,我们看到的只是某个学生的过程,而不是众多的个体的学习过程。
且这位学生所讲内容基本上是搬用教参,从前老师搬,现在学生搬,这就是教改?说到底,这仍然只是一种形式。
时下语文教学的改革太关注形式的层面,而对实质的问题关注显然不够。
那就是:学生有否通过学习这样一个文本,完成自己的意义的建构。
这个文本包含三个重要的片段:①窦娥上场诉说冤屈;②与婆婆话别;③发下三桩誓愿。
“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
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zhí)、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在第一个片段中,包含了如下文化内涵:日月、鬼神、天地、贤愚、好歹、命长与命短、善良与邪恶、富贵与贫穷,盗跖与颜渊,这些是中国老百姓的是非与善恶的范畴。
窦娥冤教学反思
窦娥冤教学反思引言《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重要作品,通过讲述窦娥被冤屈的故事,探讨了社会正义、女性地位等问题。
作为一位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思考如何更好地教授《窦娥冤》,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反思。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提高学生对于《窦娥冤》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内容《窦娥冤》作为一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深刻的人性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情节和主要人物,包括窦娥、九天玄女、平官等。
然后,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中暗示的社会背景、人性的曲折以及女性地位的变迁等问题。
同时,要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如比喻、典故等,以提升阅读的深度。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学生而言,古代文学作品晦涩难懂,语言表达与当代不同,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其次,由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入性,可能会让学生觉得疲惫,难以理解其中的意思。
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窦娥冤》的理解和思考:1.启发式讨论:在引导学生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例如,“窦娥的冤情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或者“作品中的女性角色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2.文本分析:教师可以选取作品中的重要片段,进行深入分析。
例如,窦娥入京前与窦德维持纯洁的爱情,可以让学生对于这段感情线进行分析和解读。
通过深入分析文本,学生将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细节和含义。
3.影像呈现: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我们可以使用电影、动画或者音乐视频来展现《窦娥冤》的情节和内涵。
通过影像的呈现,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作品的魅力,并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
4.创设情境:教师可以根据作品的情节,设计一些情境活动,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角色互动。
高二下册语文窦娥冤教学反思
高二下册语文窦娥冤教学反思一、背景《窦娥冤》是元曲名家关汉卿所作的名篇,又名《冤报冤》、《神奇册》,剧情讲述了窦娥被父亲陪同入京嫁人,在新婚之夜被丈夫所害,冤屈无人相信最终自刎而亡,死后变成了精灵,并借机报复凶手,为正义而战的故事。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学生会接触到这部传统文化经典之一,通过这部作品学习语文知识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但是,在教学中,我们是否有反思过,传统经典在当下时代如何教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和接近作品,收获文化修养呢?本篇文章将对高二下册语文窦娥冤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教学。
二、教学反思1.取材方面传统文化的呈现不可限制在固有模式上,作为课程的一部分,怎样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是窦娥冤教学中应该着眼的难点。
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在于独特的审美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如果教学仅限于传授知识点和背后的历史事件,将难以激发学生对于文化传承的兴趣和参与度。
其次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也不能只是因为优秀而没有适实际地考虑教学对象需求。
2. 阅读过程针对学生阅读窦娥冤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误区,我们也应该做好针对性的引导。
从文本阅读到文化阐释,要以文字为媒介,站在教学角度深入挖掘作品的精神世界,引领学生思考,自然、深刻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内蕴和价值。
同时,建议采用多元化的活动形式,创设语境,让学生可以在不同场景下听、说、读、写,形成全面、深入、系统的教学理论,传播文化价值。
3. 考核方式传统经典文化是“读书为要,快乐为辅”的教学过程,应当注意教师评价和布置作业的方式、方向、重点。
要把精力集中在发掘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心得体会以及想象、创造等情感维度上。
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三、教学实践1. 优质课时一在第一节课时中,教师首先要为同学介绍《窦娥冤》故事背景、时间、地点等,全面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的认知和深刻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托文本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元杂剧《窦娥冤》教学随想
作者:陈佳彦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第22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
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学生应具备的基础能力。
在此,以《窦娥冤》
一课为例,浅谈如何以文本为依托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一、依托文本,概括信息,提升认知能力
要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文本保持新鲜感,学会主动从文本
中提取信息,继而促进语文能力的提升。
如在写“窦娥”的“窦”字时,笔者感受到“卖”的
无奈。
这与窦娥父亲窦天章因为没有上京赶考的盘缠而不得已将女儿“卖”给放高利贷的蔡婆
正好吻合。
于是,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文本中描述的窦娥的20年,对其一生进行概括。
并提出概括的要求:一是将具体形象(或表达具体形象的内容)的共同点归结在一起;二是进行简
明扼要地表达。
概括能力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具体表现之一,也是理解文意的基础,而鉴赏评价
能力也是建立在概括能力基础上的。
例如,透过窦娥七岁被卖,十九岁被流氓欺侮,接着被昏官所冤,最后被无情地杀害……
可将其概括为“四被”即“被卖、被欺、被冤、被杀”。
教师通过课堂实践,将看似毫无关联
的文本信息串联起来,很快就引起了学生对人物命运的关注。
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拆字法”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也使他们开始思索鲁迅所说的“悲剧”的“悲”字。
接下来,教师通过“四被”,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找出自己所需要的背景材料,如社会背景。
这一点很值得教师思考,查阅资料固然重要,但独立阅读,“赤手空拳”地学习也是常有的事,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靠自己的“拳术”取胜。
根据“四被”,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人文历
史知识推导出:人口买卖、流氓横行、官宦昏庸、社会颠倒黑白,以及在元代“八娼、九儒、
十丐”的社会背景。
此外,“窦”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空也”。
教师补充了这一知识,使教学显得更
完整,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体会“窦娥”的悲剧。
二、依托文本,整合信息,提升审美能力
在教学《窦娥冤》时,笔者将“对悲剧的理解”作为贯穿整个教学的线索。
这是对“大悲剧”的理解,而非只停留在窦娥一个人的悲剧上。
鲁迅先生曾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
西毁灭给人看。
”作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首的《窦娥冤》,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和怎样刺痛人心灵的“毁灭”呢?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教材”,引导学生将信息进行整合,提升学生整体感悟的审美能力。
从教材的单元导语“元曲包括杂剧与散曲,它们描绘人生
百态,抒发内心情感,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中,可见编者的意图。
于是,笔者将教学目标
定为“在品味戏剧语言的过程中,把握人物性格,理解作品内涵”,从情节上活跃学生的思维,从人物分析上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涵。
整堂课设计了两个部分,用七个问题进行串联。
一是让学生回顾剧情,明确窦娥受了什么冤;二是从窦娥的遭遇推及元代有怎样的社会秩序;三是“叫声屈动地惊天”,说明窦娥有怎
样的性格特征,哪几支曲子能够强烈体现她的性格;四是鲁迅先生所言“人生有价值的东西”
在窦娥身上指的是什么,是什么将其“毁灭”的;五是让学生再次沉入文本,说明“三桩誓愿”涵盖了什么内容;六是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有哪些文学创作用了类似的想象、夸张的写法;七
是结束语,教师出上联,学生补下联,为窦娥写一副挽联。
第一至第四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以角色身份走进戏剧”,此为第一部分。
第五至第
七个问题,是与学生一起深入探讨窦娥命运悲剧的社会性,引导学生“走出戏剧”,此为第二
部分。
以第三个问题为例: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体会“人生有价值的东西”。
学生将故事
情节分成了三个层次,即“指斥天地、诀别婆婆、三桩誓愿”,通过角色朗读、教师范读、学
生齐读,让不同的曲子产生了不同的效果;从宾白、科介、唱词中寻找窦娥的影子,凸显窦娥“觉醒、反抗”“忍冤顶罪、善良坚强、孝顺忠贞”的品质。
那么,如此符合中国传统审美的人,临刑前又有何表现?这就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到窦娥的“誓愿与典故”上来了。
综上,再进行信息整合,自然就能对“如何进行人物形象分析”做出小结,学生也就更容
易理解“时代背景、剧情发展、人物映衬、语言行为”等因素,同时也学会了鉴赏审美的方法。
三、依托文本,拓展信息,提升创造能力
通过分析戏剧语言,把握人物性格,体会何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以及窦娥一生中的“四被”,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如同刀削一般,一点点地被“毁灭”给人看。
实际上,用经
典文学作品去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感知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使命。
让学生带着朝圣般的心理“走进”经典,去审视被王国维誉为“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
无愧色”的《窦娥冤》,依托文本的语言学习不失为一个好的起点。
师生从“三桩誓愿”出发
拓展文本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文化认同,即“以幻想的方式对黑暗的社会加以发泄;留下希望、信心;中国文化传统团圆、圆满的结局,正义战胜邪恶的审美心理”,进而使学生产生创造的
动力。
通过齐读“耍孩儿”“二煞”“一煞”三支曲子后揭示该杂剧的悲剧性,即“悲”的是
对天地既怀疑又依赖、阶级历史的局限性和社会的黑暗腐朽。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
”在课堂的最后,师生一起为
窦娥写挽联,为元代社会“画像”,在学生的心里埋下一颗文化认同和再创造的种子。
学生们
写出了“贞节敬孝,哀怨感天雪飞六月;刚烈抗争,悲愤动地亢旱三年”的悲壮挽联。
这样,
学以致用的目的便达到了。
在“不差钱”的信息社会里,借用外部资源成了人们思维的惯性,很多教学已经不习惯依
托文本想问题了。
在此,并不否认在教学中借用、参考各种资料,从而拓宽师生视野的优势,
而是想提醒教师不要忽视了对文本进行研究与挖掘,从概括、整合、拓展信息到认知、审美和
创造能力,充分利用文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责任编辑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