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高校构建传统文化与资助育人工作融合机制的思考
高校资助文化育人的路径探索
高校资助文化育人的路径探索摘要:高校是文化的摇篮,文化是高校的灵魂,资助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其中之一。
贫困生的资助问题,关系着教育健康长久的发展。
近年来,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解决了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但也衍生出伪贫困、助学贷款不还款等问题,造成失信问题是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表现。
高校资助不仅需要经济上的帮扶,而且需要精神上的帮扶,建设大学资助文化是实现这一功能的有效途径。
高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国家培养出健康成长成才,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关键词:高校;资助文化;现状;路径【基金项目】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工作课题“四位一体”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研究(项目编号:xgbkt202209)阶段性成果;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CQGJ21B092);重庆科技学院“圆梦”辅导员工作室阶段性成果。
一、高校资助文化的发展各个历史阶段不同的资助政策,产生的资助文化和育人效果不同。
清朝资助制度相对比较完善,学校对学生的待遇好,免费提供医药费,奖惩并举,培养学生励志进取,勇敢创新、忠心报国。
建国后,实施人民助学金制度,学费全免,学生入学有资助,毕业包分配。
学校培养的优秀社会国家栋梁、社会精英服从分配,有人甚至隐姓埋名,到祖国最偏远的地方,建功立业。
2007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让资助政策体系逐渐完善,资助力度变大,范围变广,资助效果显著。
2007年以来,出台了多项相关资助政策措施,保障了教育公平,独特的育人功效,也保障了人力资源强国的人才资本。
二、高校资助育人的现状(一)自助意识薄弱,育人功能减弱现阶段学校资助的种类较多,国家资助有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服兵役高等学校学生国家教育资助,地方政府资助有新生入学资助项目、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求职创业补贴,学校资助有绿色通道、校内奖学金,勤工助学等,学生受助范围变大。
关于高校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关于高校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与建议作者:刘曈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44期摘要: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同时也对辅导员提出相关要求。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指出辅导员要具备日常事务管理的能力,其中第四条有效开展助、贷、勤、减、补工作,落实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
作为资助专干联系高校当前实际情况,有一些思考与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资助资助工作资助育人一、现阶段高校资助工作的思考1.部分辅导员对资助政策不熟悉,导致资助工作推进缓慢辅导员作为高校第一战线工作者,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时间最长、最深入,只有熟悉资助政策与申请条件,才能做到公平公正的进行班级资助工作。
然而在工作过程中发现部分辅导员对资助政策一知半解,不了解本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对各类资助系统操作不熟悉,责任心欠缺,时间观念不强,导致整个资助工作严重滞后。
反思其原因,一是开学前夕没有对辅导员进行过系统性的资助培训;二是资助工作战线较长、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一些规定、措施、系统操作容易遗忘,需要深化记忆加强操作;三是每项资助工作过后,资助总结开展不够及时到位,导致资助工作反馈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短期内难以掌握家庭经济真实困难的学生情况国家助学金、学校助学金及各类社会助学金的开展需要学生真实详细的数据,但新生班辅导员与刚入学的学生共同相处的时间较短,凭借一己之力与新任职的班干部在短期内难以观察到新生真实的家庭经济情况及学习和生活的态度。
其中不乏会有部分想申请助学金的学生,故意用陈旧的电子设备、穿着较为破旧的衣服等方式来掩饰自己的真实经济水平,这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来带来不小的障碍,这将直接影响到助学金的评定。
3.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引导不够目前,各高校资助工作多数是以经济资助为主配合资助活动进行。
在最近政府的资助文件中,各高校要求资助工作的开展注意保护学生隐私,不能大张旗鼓地进行,同时要求不能把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加以区分。
论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论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摘要】高校资助工作在育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资助工作,高校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责任感,促进成长,培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资助工作不仅能够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竞争。
进一步完善高校资助工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也有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
高校资助工作应该被重视,并不断加强和改进,以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为培养优秀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全面发展、责任感、成长、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能力、重要性、完善1. 引言1.1 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性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高校资助工作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通过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资助和帮助,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高校资助工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经济上的支持可以减轻学生的经济压力,让他们更加专注于学业,发挥出更好的潜力。
高校资助工作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更有动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高校资助工作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参与资助工作,学生可以更加了解社会的生活现状,感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培养出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1.2 高校资助工作与育人功能的关系高校资助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
资助工作与育人功能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共同构建起高校育人的完整体系。
高校资助工作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经济上的支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专注于学业,在学术、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
资助工作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高校大学生教育资助机制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路径
P UBLIC RELATIONS FORUM 高校大学生教育资助机制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路径文/宋梦秋摘要:高校作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阵地,有责任有义务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公平的发展机会。
文章以高校资助育人机制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资助育人机制的内涵实质、基本形式及主要特点;从资助管理、教育帮扶、资助方式等层面梳理了机制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资助育人机制构建的主要内容;结合高校资助育人现状,提出了系统化、全程化、协同化的资助育人优化改进应对策略,旨在通过构建完善的高校资助育人机制,强化精准资助育人工作质量。
关键词:高校;资助;机制构建;教育公平;德育素养引言构建完善的高校资助机制,是当下实现高校大学生教育扶贫、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高校教育机会公平的有效途径。
伴随着近年来高校教育扶贫意识的增强,以及各类教育扶贫政策的有力支撑,为高校构建资助机制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
基于此,本文集中探讨目前高校资助机制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资助工作长效性发展思路对其提出优化改进路径,为提升高校资助工作质量提供参考建议。
一、研究背景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为了有效促进教育的公平性,早在2019年,《人民日报》刊发了《大力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1],强调了资助工作的开展,应重点围绕全员参与、各部门配合、各个教育教学环节统筹协调进行机制构建。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亦为推动高校学生资助机制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3];2023年,江苏省教育厅、民政厅等十四个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型资助工作指导意见》,重点指出高校要建立资助的常规工作机制、救助清单制度、育人导师制度、专项研究制度、监测预警机制等[4],探索和完善发展型的资助机制,亦为高校资助体系优化改进和机制完善提供了导向思路。
当下,伴随着新时代高校教育的飞速发展,资助工作也在朝着多元化、多层次及内涵式发展,其模式、内容和资助方式也在从传统经济资助逐步朝着内生性资助、教育型资助、发展型资助进行转变。
浅谈资助工作现状及育人体系
浅谈资助工作现状及育人体系1. 引言1.1 资助工作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性资助工作不仅关乎个别学生的利益,更关系到整个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声誉。
通过资助工作,高校可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专心致志地学习。
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资助工作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资助工作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加强资助工作,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才能够实现高校育人的目标,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2. 正文2.1 资助工作现状分析1. 高校资助工作面临的现状问题:(1) 资金不足:部分高校资助金额有限,无法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
(2) 审批机制不够灵活:有些学校的资助申请流程繁琐,办理周期长,影响了资助发放效率。
(3) 资助政策不够完善:部分高校的资助政策存在漏洞和不公平现象,导致有些学生并没有获得应有的资助。
(1) 多样化的资助形式:一些高校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的资助,满足了学生不同需求。
(2) 制度规范化:一些高校建立了完善的资助管理制度,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平、透明和有效性。
(3) 社会资源的参与:一些高校与企业、社会组织合作,拓宽了资助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资助机会。
4. 未来高校资助工作的发展方向:(1) 加强与社会资源的合作,拓宽资助渠道,增加资助来源。
(2) 建立完善的资助评价机制,确保资助工作的效果评估和调整。
(3) 不断提升资助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2.2 资助工作面临的挑战资助工作在高校育人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实践中,资助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资金来源不稳定是资助工作的主要挑战之一。
由于高校资金的来源多样化,资助工作的资金往往会受到其他项目的挤占,导致资金的不足和不稳定性。
资助政策的不够明确也给资助工作带来了困难。
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融合
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融合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备受关注。
而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一直以来也是备受重视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何将传统文化与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进行融合,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融合,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传统文化与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现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文化、佛教禅学、诗词歌赋、传统戏曲等丰富的内容,历经千年,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在当代社会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传统价值观的淡化,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挑战和考验。
如何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传统文化与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融合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发展,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2. 传统文化与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融合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参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志愿服务项目,学生们可以培养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情操,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提升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1. 设立传统文化类志愿服务项目。
高校可以设立一些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志愿服务项目,如传统戏曲表演、古典文学阅读推广、传统手工艺传承等,让学生通过参与这些项目,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引入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高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并结合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亲身参与体验传统文化。
3. 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一些传统文化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传统文化走进社区、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4. 开展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项目。
高校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一些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项目,如传统文化展示、传统文化创意设计比赛等,通过参与项目,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考及探索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考及探索作者:骆红平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48期摘要:目前初步形成的以奖贷助为主要形式的国家资助体系,基本上能解决学生经济困难问题,但现行资助体系还不够完善,具体表现为资助育人制度不完善、内涵不深,特别是很多高校仅做到经济助人,并没有做好贫困生的育人工作。
本文通过对高校资助模式进行探析,将经济资助和育人工作有效结合,并针对突出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以完善资助育人体系。
关键词:资助;贫困生;育人中图分类号:G717?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14-02在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政府和高校高度重视贫困生资助工作,采取了各种措施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确保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做好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不仅体现了教育的公益性原则,也体现了学生接受教育机会均等原则。
2007年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如何根据文件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关系到贫困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和学生能否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和长远发展。
一、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资助体系已基本形成,各高校也能按照相关规定开展资助工作,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流程一般为:学生个人提出申请,学院根据生源地出具的贫困证明并结合班级同学民主评议和学生平时消费情况等确定学生贫困程度,再公示无异议后给予资助。
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
但这一过程中高校普遍追求的公开、公平、公正即低投诉率或零投诉,以低投诉率或零投诉为工作目标的资助工作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
1.资助对象认定缺乏科学化人性化。
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学生生源地贫困证明在整个认定环节中占一定份量,也是主要参考之一,但具体开具证明的部门为学生生源地的村、镇、县和民政局,对于他们而言只需盖个印,不需具体财政支出。
家庭经济一般的学生基本都能盖到印,而高校资助中心以贫困证明为主要参考依据就缺乏科学依据;学生民主评议存在主观臆断,而一些真正的贫困生因性格内向,平时与人交往少反而在评议时得分较低;高校具体一线工作人员为使自己的学生缴费率高而主观倾向未缴费学生为资助对象,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依赖心理甚至恶意欠费。
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融合
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融合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且希望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同时,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促进传统文化与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融合也成为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探讨如何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融合,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时推动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
第一,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可以借助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进行宣传和推广。
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成为志愿者,这也为我们推广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会。
例如,在高校组织文化类义工服务,让学生们走进村庄,体验农村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让学生们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通过体验和感受,深刻地理解和领悟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可以开展一些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例如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文化背景、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广泛联系等等。
这些课程不仅可以传授学生传统文化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第二,在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方面,我们可以借机让学生们发挥传统文化在志愿服务项目中的作用。
例如,在环保类义工服务项目中,组织学生们参加一些传统文化手工活动,如编织篮子,制作佛珠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保护环境,同时也能让学生们通过体验手作过程,了解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从而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情。
此外,在敬老爱幼义工服务项目中,我们也可以让学生们通过讲述一些传统故事和民俗来陪伴老人孩子,从而使传统文化在志愿服务项目中体现出来。
开展学生资助工作,将资助和育人工作有效结合
开展学生资助工作,将资助和育人工作有效结合【摘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帮贫又奖优,具有维护教育公平、彰显育人功能的导向,但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仍然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主观随意性较大、资助资源缺乏优化整合和忽视精神引导等问题。
因此,开展学生资助工作应该确保评定标准的科学性和评定程序的公正性,有效优化整合各类资助资源,将资助和育人工作有效结合,加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体现资助的引导和激励功能。
【关键词】高校,资助,奖助学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公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
目前,国家在高校建立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助学贷款代偿、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制度形式。
与此同时,资助还包括各高校自行设置的奖助学金以及由社会各界人士、慈善机构或知名企业捐资在各地高校设立的奖学金。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设置,既帮贫又奖优,为加强教育事业发展,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提供了坚实保障;为无数贫困大学生顺利入学和完成学业提供了巨大帮助。
但是随着国家奖助学金资助面的扩大,申请学生的增加等各种原因,资助工作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甚至背离了维护教育公平、彰显育人功能的导向。
1.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1.1激励和导向作用。
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家境贫困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更重要的是为了激励先进和树立榜样。
评定标准是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的一种信息反馈,引导和鼓励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激励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对增强班级凝聚力,推动学风、校风建设也有积极作用。
1.2理解和感受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关系到全国绝大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
由于我国的实际国情,受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制约,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还不适应,实现教育公平成为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融合实践路径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融合实践路径探索作者:张成飞来源:《教育与职业(下)》2022年第06期[摘要]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其重点在于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与学生的理论学习、专业实践融合,以达到文化育人的效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具有很多的契合点,为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在拓展文化育人渠道、丰富学生职业生涯选择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高职院校要通过传统与时代、教学与实践、硬环境与软环境、制度先行与思想引领、企业力量与社会资源的相互融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2-0108-0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包括文化育人在内的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在开展文化育人过程中要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围绕立德树人这一目标,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契合点,创新文化育人方法,加快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育人的意义(一)优秀传统文化为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优秀传统文化为高职院校开展立德树人提供了丰富的育人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基因,也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精神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思考,启发和激励學生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进步不懈努力。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精益求精”是对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追求,是高职院校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文化推动力。
“仁义礼智信”“孝悌睦姻任恤中和”是对个人是非荣辱观的思考,是高职院校学生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与资助育人的“四化一体”融合机制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与资助育人的“四化一体”融合机制研究本研究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大背景下,创新性地提出建立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视角,国学专题课程必修化、文化精品活动特色化、文化践行项目常态化、文化育人团队协同化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资助育人融合机制,着力解决当前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群体中存在的自卑、诚信缺失等精神贫瘠现象。
标签:中华传统文化;资助育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研究背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它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要加强“四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由于地区、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为高校大学生群体中不可忽视的群体。
诸多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贫瘠现象,影响该类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和未来发展。
本研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构建资助育人和传统文化融合机制,以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二、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广州某所高校在校大学生。
研究方法:调查问卷、座谈和访谈、资料查阅。
三、调查的基本内容本研究对广州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调查,主要包括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中华优秀文化的特色项目实效性、中华传统文化的自我实践等内容,还对广州几所高校所开展的文化育人活动和项目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全方位、多角度调查中华传统文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作用,提出传统文化与资助育人的融合机制。
四、调查结果分析1.基本调查情况本调查涉及文、工、农、理、经、管、法七个不同专业,男与女、各专业和各年级比例接近1∶1,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43份,回收率95.3%,有效问卷143份,有效率达100%。
本次对同一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了前后两次调查,第一次调查主要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方面;第二次调查主要调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上过传统文化课程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统文化对自身的作用方面。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融合实践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融合实践作者:姚朋阳来源:《管理学家》2020年第21期[摘要] 传统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
应用到当下社会,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意义。
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个人方面穷则独善其身,可以修身齐家;富则兼济天下,为社会造福一方。
它在道德层面促使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在精神层面有积极服务社会的一面。
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部分融入到高校的思政教育当中,充实了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内容,再通过融合实践,发挥其积极影响作用,有助于学生德育培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情怀。
[关键词] 传统文化;思政教育;融合实践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中国历史漫长,其璀璨的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特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
在新时代环境下,国际形势复杂而多变,随着经济的开放发展,西方文化不断地渗透,高校大学生在面对大量的信息数据,有时候难以分辨其中利害,导致出现西化现象。
大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肩负历史重任的栋梁之才。
高校担任立德树人的使命,坚守培养民族复兴优秀人才的初心,就必须在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
去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传承并运用到高校的思政育人工作之中,发挥其教化育人的功能,是我们每一个思政工作者应该做的。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思政育人的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是我们的软实力。
由于历史原因,在过去我们把工作重心放在发展经济建设,忽略了这些宝贵的思想智慧,甚至有人一度认为是糟粕加以摒弃。
古代的传统文化由于生产力的落后,有君为臣纲等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特权阶级统治的思想,是在当时特定社会环境下维护社会稳定而生。
但是传统文化中有大量优秀的内容,蕴含着古人伟大的智慧,是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的财富。
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社会理想、自我修养、人物和谐等理念上,是值得我们探究的,我们能学习的内容也是很多的,体现在知性观、伦常观以及行为规范上。
高校“以文化人”育人机制的构建及实现路径
《长江丛刊》2018.08193高校“以文化人”育人机制的构建及实现路径■毛 鸽/浙江财经大学摘 要:本文对高校文化育人机制的构建和实现路径进行探讨,包括大学文化育人的内涵与功能,问题与实现路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探索全方位的文化育人方略。
关键词:高校文化 “以文化人” 育人机制 构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
高校既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头。
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文化育人在增强文化传承责任意识、提升育人实效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当前,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期、各种矛盾相互叠加、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新形势,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精气神,汇聚正能量,不仅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为重要,更是高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养人才的迫切要求。
一、高校“以文化人”工作的发展限制(一)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高校“以文化人”工作顶层设计须进一步完善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在要求。
只有学校从上而下共同认识到文化建设的意义,并深刻认识到每一位较之于昂举手投足间都承载着文化育人时,文化建设方才有茁壮成才的土壤。
目前,高校的文化建设“人人都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并没有树立,大多数将其仅仅看作是学校几个部门的内部事务。
当前,文化活动的主体主要停留在上级检活动中,因此在聚焦主题,创新形式,搭建平台上,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我们知道,大学是知识的共同体、学术的共同体、思想的共同体、文化的共同体、道德的共同体,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科技贡献率,而这些标准的提升和增强,主要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和师生的思想文化素养。
因此,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以创新文化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建设,把大学文化建设作为一项为学校凝聚优质思想文化资源、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性、基础性工作,在建立健全工作体制机制、构建完整的校园文化建设框架,营造育人文化氛围,要进一步以坚持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己任,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的优先发展战略规划中去,在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相关工作体制机制、创设工作载体、完善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更好地履行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责和文化引领的使命,营造文化创新良性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
以孝道教育为切入点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以孝道教育为切入点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者:刘杰王堃闫谡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20期摘要: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孝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文化理念,是中华民族教育的起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对其进行孝道文化教育有助于人格的培养和中国悠久文化的传承。
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为孝道文化的传承创造氛围和条件的同时,也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
关键词:孝道;孝道教育;高校校园文化近些年中,受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当前高校校园文化氛围不尽如人意,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形式主义与表面化倾向。
一些学生的言行与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吃苦耐劳、奉献社会、遵纪守法、孝敬父母,仁爱待人等优良道德相违背。
然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好办法那就是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借鉴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经典理论知识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2012年起,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以孝道教育为切入点,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孝道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文化”育人之路。
一、孝道基本概念孝道教育指的是:“教育者应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被教育者实施尊亲、悦亲和养亲为内容的人文素质教育。
”孝道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使被教育者内心发生符合教育要求的变化,从而提高其自身的道德品质的过程。
孝道教育与其它教育不同点在于它是一种人性教育和爱心教育。
而在当前社会背景之下,孝道教育被赋予新的内涵,除了包含传统孝道的合理内核之外,还增加了新的时代背景之下的新内涵。
而本人认为,孝道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孝道教育从狭义上来讲,是学校进行的有关孝的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旨在让学生从理论层面系统的学习关于孝道方面的原理,从而树立正确的孝道观。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长效机制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长效机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崛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需要构建一套长效机制来培养和引领青年一代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本文将从教育、社会传媒、文化活动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长效机制。
首先,教育是培养青年一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课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除了传统的历史和文化课程,我们可以增加一些特色课程,如古代文学、书法、国画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此外,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传统文化研究社团,组织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古代戏曲表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其次,社会传媒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
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媒体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例如,可以制作一系列的微视频,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和价值观念,以及它们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意义。
此外,可以借助社交媒体平台,组织一些线上线下的文化讨论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共同分享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文化活动是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
我们应该鼓励各类机构和团体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览、演出、比赛等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通过在全国范围内举办、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以增加其专业性和影响力。
此外,可以在一些重要时刻,如中秋节、春节等,组织一些传统文化的庆祝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长效机制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青年一代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这需要我们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使其与当代社会相结合,真正成为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参考。
同时,还要注重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兴趣,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课程,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培养方式。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分析
德育教育 >>154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分析李朝胜河北省衡水广播电视大学摘要:目前阶段,我国的发展十分迅速,其中以政治、经济和科技在内的众多领域,其发展趋势令人瞩目,在我国文化发展方面,也需要跟得上时代的进步潮流。
我国是文化大国,中国文明亘古未断,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延传至今。
同时,在我国大学教学中,对学生展开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阶段一个较为主流的教育思想。
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众多爱国主义思想或者是其他优秀价值观,对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
因此,本文就关于上述的有关问题展开研讨,分析两者相融合对大学生会产生哪些不同寻常的意义,以及针对如何将二者有效融合这一问题提出建设性策略分析。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瑰宝,在不断地积累与筛选中,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传统文化体系,并且其中包含的诸多优良思想,能够辅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政治体系与文化思维体系。
因此,在现阶段文化发展繁荣的环境下,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内在涵养。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一)帮助大学生树立争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国的文明源远流长,从未间断,并且在历朝历代的变革中,积累下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目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快节奏、高物质生活很容易给大学生们的思想政治建设造成不好的影响,阻碍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体系。
其中,特别是西方个别不良思想,更是会对学生的思维体系造成影响,给学生的身心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国需要采取更多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科学合理地树立,通过诸多方式培养学生的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的责任感。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很多优秀传统思想都对这有着全面的阐述。
因此,诸如此类的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相融合,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对于学生的三观建立有着重要的干预性意义。
诚信感恩教育融入职业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
诚信感恩教育融入职业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摘要:诚信感恩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人格品质,也是在社会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育人工作需要全员参与、全过程贯穿、全方位渗透,需要在新思政观的引领下进行综合改革。
通过融入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懂得知恩、学会感恩、知道报恩、懂得报答的道德情操和思想素质,构建对学生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的长效机制,实现资助育人目标。
关键词:诚信感恩职业高校资助育人一、基于职业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研究1.形成高效的育人管理机制采用班级划分模式,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合理分配,形成独立班级并构建志愿服务团体,班级名称以弘扬正能量等内容命名,辅导员兼职带班。
此方式能够细致划分的解决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资助轻培养的现象,将诚信感教育融入资助工作,实现思想引领全覆盖,构建资助育人体系,使每位贫困学子都能在专题教育课程中加深感恩回报意识,理解到全心全意为社会服务的宗旨,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回报社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彰显青年担当。
2.树立榜样,实现育人引领,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开展诚信感恩系列活动,如:专题教育、诚信感恩倡议活动、诚信积分达人、感恩伴我成长等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更好地发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扎实推进朋辈帮扶工作,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鼓励引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活动,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选出有代表性学生,进行家访,帮助其家庭做农活,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担使命,将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擦亮心中的感恩情怀。
3.编织育人网络,形成环境育人,实现思想引领全覆盖由于互联网的兴起,导致了信息网络化。
而互联网社会在增进人类联系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弊端,个人信息通过互联网不断渗透,引导着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在道德意识和言行态度上转变。
高校资助育人与其校园文化的耦合机制研究
高校资助育人与其校园文化的耦合机制研究金 胜(淮阴师范学院 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摘 要]高校资助育人蕴含于高校校园文化,又独立于高校校园文化,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具有交互影响、共同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
文章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论证了二者耦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探究出了二者耦合的三条路径:外部路径、辅助路径、内部路径。
高校应充分发挥二者的耦合机制,合力育人和建设校园文化。
[关键词]高校资助;资助育人;校园文化;耦合[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43 114 随着国家、社会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高校资助育人已作为一项重要课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关注。
经济资助是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物质基础,而培养、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成才才是高校资助育人的最终目标。
这一资助理念已成为高校资助工作者的共识。
高校应充分整合校园的各种资源,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引导。
在校园的各项资源中,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特的育人资源,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育人价值,实现高校资助育人与其校园文化的耦合,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
然而大多数高校校园文化与资助育人是相互脱节的。
一方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园文化中得不到针对性的陶冶。
另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抬头,阻碍了高校资助育人的成效,不利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本文提出,高校应积极构建高校资助育人与其校园文化的耦合机制,使二者形成良性互动,共同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发展。
1 概念界定1 1 高校资助育人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并没有人对高校资助育人的概念进行一个明确的界定。
笔者认为高校资助育人是指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通过搭建各种育人平台,建立系统考评制度帮助其实现其成人成才的一种育人理念,一种价值观,一种指导思想,它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感高校构建传统文化与资助育人工作融合机制的思考
作者:郭洁
来源:《农家科技中旬刊》2018年第08期
摘要:本文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内涵着手,强调资助工作不仅要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还要引领大学生的思想,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实现深层次的育人功效。
提出将传统文化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相融合,探索孝感高校通过孝德教育课程必修化、文化精品活动特色化、文化实践项目常态化、文化育人队伍协同化实现孝文化与资助育人工作融合机制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孝文化,资助育人
1.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内涵
1.1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內涵
大学生资助工作主要是对在高校中有困难的大学生给予经济帮助,目前主要有“奖、助、贷、免、补、勤、减”等方式。
工作主要针对贫困生群体而展开,这部分群体在物质匮乏的同时,也容易引发心理问题,这就要求大学生资助工作需要对贫困生进行物质、精神和心理的全方位帮助,它承载着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公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的重任,能够有效的进行资助育人工作。
[1]
1.2资助育人的意义
我国不断加大高校资助工作的力度,国家奖、助学金的受助学生比例已接近30%,但是,现有的资助政策中不少都是无偿性资助,长此以往容易滋生依赖心理,如果不加强教育和引导,资助工作就只能停留在扶贫济困上,影响其深层次育人功能的发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精准扶贫”提出了“扶贫也要扶志”的要求,通过资助育人工作可以实现引领大学生的思想、疏导大学生的心理,、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感恩情感、塑造大学生的品格、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2]
2.传统文化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要加强“四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贫困生是高校大学生群体中不可忽视的群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构建资助育人和传统文化融合机制,以提升贫困生的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促进贫困生成长成才。
[3]
2.1传统文化为资助育人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仁者爱人”、“正义奉公”、“尚礼守法”、“明辨是非”、“诚实守信”等历史故事、名言警句都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提供文化资源。
2.2传统文化为资助育人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形式
传统文化,往往形象、生动,影响持久,具有很强的渗透性,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有文学、音乐、戏曲、诗词、书法、雕塑及民族手工艺等形式,学生在丰富的历史内容支撑下,通过不同视角和呈现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了资助育人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2.3传统文化为资助育人提供了教育方法
传统文化为资助育人还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方法。
孔子注重言传身教,认为君子是道德的楷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提出了“内省”“慎独”的修养方式;“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知行统一,亲自实践,形成道德体验,才具有现实意义。
3.孝感高校实现传统文化融入资助育人工作的历史底蕴
孝感市孝文化资源丰富,是中华孝文化中一块具有坐标性质的热土。
五千年来,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中,就有董永、黄香和孟宗三大孝子出自这里,历代《孝感县志》有记载的孝感孝子就有493名,孝感市因此被誉为“中华孝都”。
近年来,中共孝感市委提出并实施“中华孝文化名城”战略,把弘扬中华孝文化定位为加强文明创建、增强文化软实力、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系统工程。
孝感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的主要阵地,在实现将传统文化融入资助育人工作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明显的地域优势和特色。
孝感两所高校都以孝文化为养料丰富学校思想教育,打造德育教育“以孝为先”品牌。
在孝文化的教育实践下,两所高校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具有“感恩、责任、忠诚、奉献”品格的新时代大学生,涌现一批道德模范,如“全国道德模范”谭之平,全国“中华孝亲敬老楷模”余汉江,弃考义捐骨髓救人的“90后最美大学生”田强等。
[4]
4.孝感高校构建传统文化与资助育人工作融合机制的思考
4.1孝德教育课程的必修化
资助工作现在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常态化工作,将孝文化融入到资助育人工作中,必然要探索日常教学中孝德教育的规范化和常态化。
孝德课程在孝感高校教育中并未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孝德的一些课程往往局限于传统文化的某一层面,并未形成系统化的教育,通常以选
修的方式呈现,对于提升孝德教育的作用非常有限。
必修课程相对于选修课程更加系统和精细,也可引导学生更加重视学习孝文化,避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浅尝辄止的现象。
4.2文化精品活动的特色化
虽然授课在系统性方面具有优势,但也存在欠缺灵活性的问题,而文化精品活动可以弥补文化课程在这方面的劣势。
孝感高校可以在院系、社区中深入开展“诚信”、“感恩”、“励志”等主题的诗词创作、朗诵会、书法展、家风家训展、历史话剧等特色文化精品活动,通过扩大活动的参与度、覆盖面和影响力,让广大学生充分感受和汲取文化精髓与魅力。
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活动后进行座谈交流,撰写心得体会,进一步增强其对孝文化内涵的理解。
4.3文化实践项目的常态化
要实现传统文化入脑、入心和入行,最根本的途径在于促使贫困生成为践行孝文化精神内涵的主导者和参与者,而不是一味地处于被动地位。
利用孝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主题教育,培养学生感激党和国家的培养之恩、感激革命先烈的奉献之恩、感激父母前辈的养育之恩、感激老师先贤的教导之恩、感激学校社会的关爱之恩和感激大自然的哺育之恩。
将孝感的养老院、光荣院、孤儿院、干休所等建立成固定的“孝文化实践基地”。
在资助工作全过程中筹划与之相对应的贫困生自主参与的文化实践活动,如孝亲敬老“用爱传播爱”的活动;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的支教、义工活动;启迪心智,明辨是非的益智活动;诚信为主题的演讲、征文活动等等。
4.4文化育人队伍的协同化
无论是文化课程的开展,还是文化活动的组织,都有赖于相关单位、专家学者、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组织等文化育人队伍的参与和协同。
校团委、宣传部和教务处等相关单位在制定文化活动上具有主导权,也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更易形成合力;学工部及辅导员负责各项活动的筹划、实施、宣传等工作,对文化活动的顺利进行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学生组织协助教师具体参与到文化活动的中,充分发挥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作用,接受文化熏陶。
由此可见,文化育人队伍彼此分工协作,成为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5.结语
资助育人工作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工作,面对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资助育人工作不单是确保贫困生得到国家、社会和高校的经济资助,更是要培养贫困生的思想道德观,使其成为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大学生。
高校可以依托和运用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德育资源,实现传统文化和资助育人工作的融合,而孝感高校在孝德教育上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于建军.教育教学改革与信息技术—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 [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05):73-74.
[2]张婷.发挥传统文化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作用 [J].教育现代化,2017,4(43):130-131.
[3]关磊,周艳华,唐元平,梁金莺,邓富方. 中华传统文化与资助育人的“四化一体”融合机制研究[J].求知导刊,2016(3),70.
[4]喻靖文. 孝感高校运用区域孝文化资源发挥高校职能的实践与探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2(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