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1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命题。
现代化,主要是指世界自产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即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引起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以及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相应的深刻变革的历史过程。
这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社会大生产的一般规则、管理方法是任何国家都必须遵循的,就是说搞现代化,必须借鉴和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
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各国的历史、文化基础、国情条件和内外环境的不同,各国现代化的方式和进程肯定会呈现出多模式的特点。
中国的现代化,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从中国国情出发,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
看不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原则区别,照搬硬套别国现代化的模式和经验,是注定要失败的。
在我国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事业,它肩负着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又要同时追赶世界新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双重任务。
邓小平为我们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这是在深刻分析我国现实社会经济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和形成的。
最早是1979年12月,邓小平在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谈话中提出,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
党的十二大确定了到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十三大进一步概括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十四大规定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方针与政策。
可见,“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有一个形成过程。
第一步战略目标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经过将近九年的努力,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前两年完成了翻一番的任务,基本实现了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的目标。
第二步战略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
到2000年,人口控制到13亿以内,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与路径读后感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与路径读后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与路径读后感1. 引言中国作为一个全球重要的经济大国,其现代化发展战略与路径备受瞩目。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与路径》是一本研究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著作,作者从多个维度探讨了中国在现代化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
本文将对该书进行评估,并分享个人对中国式现代化战略与路径的理解。
2. 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与路径》的评估本书的初始部分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全面而系统的解读。
通过深入剖析中国的发展历程,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作者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战略与路径的核心要义。
书中通过引用大量实证研究,充实了内容,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3.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与路径的核心观点根据本书,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与路径具有以下几个核心观点:3.1 政府发挥关键作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注重政府的引导与干预。
作者认为,政府在国家战略制定、规划实施、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府的决策与政策具有长远、整体性,能够推动国家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3.2 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是关键驱动力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中国在高速铁路、通信网络、能源基础设施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中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成就。
3.3 产业升级与改革开放相辅相成中国通过产业升级和改革开放相辅相成的方式,实现了现代化发展。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引进了外国资本、技术和市场,为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持。
产业升级也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形成良性循环。
4. 个人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与路径的理解个人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与路径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4.1 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共存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面临着众多挑战,如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社会不平等等。
然而,在挑战中也蕴藏着机遇。
通过应对问题,中国能够探索出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路径,进一步推动现代化进程。
我国的发展战略和基本国策
我国的发展战略和基本国策一、我国的发展战略:(1)“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大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出发,结合邓小平1985年以来经过反复思考后得出的发展战略结论,将十二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规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部署。
具体为:第一步到本世纪(即20世纪)八十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及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总目标。
(2)科教兴国战略:1、实施原因:①国际竞争激烈,竞争的实质就是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的综合国力的竞争;②现在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起决定作用,科技落后就要挨打;③我国的科技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2、内容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3、意义: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助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行使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职能的表现。
国家实施这些职能,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目标。
更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3)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
中国式现代化12个战略举措归类整理
中国式现代化12个战略举措归类整理中国式现代化12个战略举措归类整理中国式现代化是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旨在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举措。
在本文中,我将对这些举措进行归类整理并分析其重要性。
我将分享我的观点和理解。
1. 经济现代化:- 扩大内需:通过鼓励消费和改善收入分配,中国政府致力于提高国内市场的活力。
- 促进创新: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中国政府努力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
- 优化产业结构:中国政府鼓励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转型。
2. 政治现代化:- 推进法治建设:中国政府倡导依法治国,加强法治意识和法治体系建设,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 提高治理能力:通过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效能,中国政府力求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治理能力。
3. 农业现代化:-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改进农业生产方式,中国政府致力于提高农业产量和农民生活水平。
-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政府注重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道路、通信、教育和医疗等领域,以促进农村发展。
4. 教育现代化:- 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增加教育资源投入和改进教育体制,中国政府致力于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
- 促进教育公平:中国政府努力缩小城乡、贫富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的普惠性和公平性。
5. 科技现代化:-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中国政府鼓励科技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研究。
-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融合。
6. 文化现代化:-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政府倡导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软实力。
-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国政府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鼓励文艺创作和文化产品输出。
7. 社会现代化:- 保障社会公平和正义:中国政府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保障社会公平和正义。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近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得到了持续推进和深化。
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中国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
这个过程中,中国注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创新驱动。
中国着力培育创新的内部动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成为全球创新的中心。
中国致力于加强基础研究,鼓励科研人员发挥其创造性和想象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通过建立创新平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中国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
协调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战略。
中国注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注重城乡之间的协调与发展平衡。
中国坚持统筹兼顾,注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平衡,加强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推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中国通过建设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区域间的协作,提高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
绿色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但中国政府将绿色发展作为一项优先战略来推进。
中国通过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环境监管力度,鼓励企业实施环保措施,加强环境领域的科研创新,推动绿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开放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推动自由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不断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中国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推动互利共赢,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
共享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
中国致力于消除贫困和不平等现象,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通过实施扶贫政策、加大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提高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水平,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高考政治《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战略》知识点概述
高考政治《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战略》知识点概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战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推进改革与发展,以提高国家整体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战略。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战略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高考政治中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战略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概述。
一、现代化建设的定义与特征现代化建设是指以科学技术为核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全面提高国家整体素质和财富水平为目标的一系列发展活动。
它包括经济建设、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制度创新与民主法治建设、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还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二是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三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四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五是坚持对外开放。
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1. 发展道路选择中国选择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坚持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
2. 建设目标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如“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 发展战略中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如科技创新战略、区域发展战略、民生改善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等。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以推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领域1. 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中国通过推进改革开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2.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中国致力于加强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商业化应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进程探析
6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进程探析郑爱花( 万州区委党校,重庆 404100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两步走”、“三步走”、 新“三步走”以及“两个阶段”等发展战略,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和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关键词】现代化;发展战略;历史演进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两步走”、“三步走”、 新“三步走”以及“两个阶段”等发展战略,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和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两步走”战略新中国成立后,针对我国生产力水平落后且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在设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骤问题上,毛泽东在1952年到1957年,提出了分“两步”走的设想。
当时的“两步”即第一步,是通过“一化三改造”建成社会主义;第二步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而由于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致使原来设计的“两步走”战略不得不作新的改变。
再加上毛泽东也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也开始有新的认识。
1957年2月毛泽东就讲过,社会主义应该分“建立”和“建成”两个阶段。
1964年,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提出分两步到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两步走”发展战略的设想,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成果,成为后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先声。
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三步走”战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了毛泽东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特别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制定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
202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论文
202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论文202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论一、引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
2023年,中国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分析并讨论2023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和重点。
二、政治现代化的推进1. 加强法治建设法治是现代化的基石,2023年中国应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执法水平。
同时,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2.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应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注重民主法治建设与党的领导相结合,完善决策机制、民主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维护政治稳定,提高全民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
三、经济现代化的推进1.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养优秀人才,建设创新创业环境。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引进世界领先科技成果。
同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发展。
2.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培育新的支柱产业。
加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3. 促进农村现代化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生产条件。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四、社会现代化的推进1.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全民基本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加强特殊群体保障,关注困难群众的生活需求。
2. 加强教育体系建设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
3.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医院服务质量。
建立健全医保制度,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公众健康水平。
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调研报告
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调研报告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也逐渐清晰起来。
在这条路上,中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在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和创新。
经济领域是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外资、发展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同时,中国还在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这些措施使得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政治领域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在政治上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但在实践中,中国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例如,中国提出了“一国两制”、“和平发展”等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领域是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在文化上注重传承和创新,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例如,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文化交流和合作,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社会领域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在社会上实行的是人民民主专政,但在实践中,中国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例如,中国提出了“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社会公
平正义,促进人民福祉。
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和创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中国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综述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综述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成为了学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分析,旨在梳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的理论体系、方法论和实践经验,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从理论层面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学界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框架。
本文在梳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从方法论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需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学界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我国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这些方法在理论依据、数据来源、研究对象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以期提高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从实践意义上来说,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对于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评价,可以为政府制定发展战略、政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对不同地区、行业、领域的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可以为各地区、各部门提供借鉴经验和改进方向。
本文力求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A. 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及特点以人为本: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战略研究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战略研究近年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战略成为了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这项任务涉及到国家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等多个方面,其背后的逻辑和思路同样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本文旨在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战略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背景和意义21世纪初,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既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期,也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
面对日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这个目标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1.经济方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数字经济,优化消费结构,深入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等;2.社会方面:全面建设人民幸福美好新时代,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实施人口战略,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3.生态环境方面:建设美丽中国,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工作等;4.国防外交方面:实施国家安全战略,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推进新型外交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涵盖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各个方面,旨在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强国家的竞争力,达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
这项任务意义重大,必须认真对待。
二、实现路径和策略要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必须有具体的实现路径和策略。
从宏观角度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重视。
1.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是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必须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加速创新型国家建设。
2.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服务业发展,在加快现代产业体系方面加大力度。
3.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方面,改善民生。
4.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保护资源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5.推进对外开放。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与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与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与路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深化市场经济改革: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中国坚持市场经济改革,逐步放开市场准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私有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 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其视为拉动投资、增加就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中国大力发展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提高国家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3.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加快技术转移和产业升级,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4. 推进农村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十分关注农村地区的发展,通过推进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实现城乡发展协调一体化。
5.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着重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协调发展,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减少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统一市场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与路径是以深化市场经济
改革为基础,注重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农村发展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多方面综合推进的。
三步走发展战略“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
三步走发展战略“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规定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邓小平总结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高瞻远瞩,为我们党和国家设计了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整套发展战略。
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步骤和重点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战略步骤(1)“小康”目标的提出与“两步走”的设想1964年12月,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两步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到1980年,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到20世纪末,将中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这个两步走的四个现代化进程被迫中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后,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在1979年3月提出到20世纪末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
同年12月,他把这样的现代化水平称为“小康”。
到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党中央制定了分两步走,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第一步,前十年,即到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后十年,即到2000年,在新的基础上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再翻一番,人民物质生活达到小康。
前十年打基础,后十年高速发展。
(2)“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全面阐述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构想,在党的文件中将“三步走”发展战略正式表达出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这个任务已经基本解决(1987年)。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均达到800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95年基本实现)。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研究设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研究设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既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框架下推进的,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式现代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1. 经济转型难度大。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发展高端技术、高附加值产业,但由于长期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环境优势,经济转型面临困难。
2. 政治体制改革仍有难点。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政治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但由于中央集权决策、官僚主义、腐败等问题,政治体制改革仍有难点。
3. 社会结构转型不平衡。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弱势群体的融合发展,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稳定、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仍然存在。
4. 文化自信缺失。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心,但由于长期的文化依赖和文化误解,文化自信缺失成为制约现代化进程的障碍之一。
下一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1. 深入探讨现有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研究经济、政治和社会转型的实现路径。
2. 建立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加强政治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
3. 加强文化自信建设,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和自主创新,促进文化与现代化融合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方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与方向是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追求的目标和具体发展路径。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方向进行探讨。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方向首先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一道路是以中国实际国情为基础,紧密结合实践经验,自封建社会主义改革以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在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为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方向还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动力源泉和基本国策,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我们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升级。
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方向中,人民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祉。
要积极推动民主政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四、构建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方向还在于构建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我们需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五、推进军队强军事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方向还在于推进军队强军事业。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第六章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第一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一、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邓小平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我国分“ 三步走”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 1981 年至 1990 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 1991 年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82 年党的十二大肯定了邓小平提出的前两步设想, 1987 年党的十三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
十五大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 世纪,制定了行动纲领。
十五大提出了 21 世纪 50 年的目标:第一个十年实现 GNP 比 2000 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 100 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 21 世纪中叶,也就是建国100 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特点(一)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目标不是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模式。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的总体战略目标是“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其中,“ 富强” 是指经济上的现代化,努力进行物质文明的建设,力争在 21 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民主” 是指政治上的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发展,实施依法治国,形成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文明” 是指的文化现代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教育文化水平。
(二)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邓小平提出的分“ 三步走” 的发展战略 , 一改过去的发展规划只注重产值、产量、速度,忽视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足,着眼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现了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走好中国现代化之路的下一步研究设想
走好中国现代化之路的下一步研究设想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推进,中国正迈向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然而,为了确保中国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并使其更加符合国情、科学、民主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仍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以下是关于中国现代化未来的几个可能的研究设想:1.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中国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未来研究可以致力于开发一种经济模式,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对资源的依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这需要在经济政策、技术创新和社会转型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2.社会公平与包容:中国现代化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与包容。
未来研究可以探讨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会制度,消除贫困和不平等现象,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并实现公平机会和权力分配。
3.人力资源与人才培养:现代化离不开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未来研究可以聚焦于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提高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4.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是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未来研究可以关注于如何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支持,建立创新的产业生态系统,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转型。
5.社会治理与政府能力建设:现代化需要建立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和行政管理能力。
未来研究可以研究政府治理的新模式和机制,完善法治建设,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推动社会参与和公众参与的程度,以及建立透明、负责任和开放的政府。
6.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与国际接轨和融合。
未来研究可以关注于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在经济、环境、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互利共赢。
此外,也可以研究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机制的角色,促进全球治理的改革与创新。
总之,中国现代化之路需要的研究是多方面、全面的,需要从经济、社会、环境、教育、科技、政治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考文章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考文章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1.发展模式的转型2.科技创新的驱动3.绿色发展的追求4.人民至上的立场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与成果1.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与实践2.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发展阶段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1.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2.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3.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内生动力五、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与路径1.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2.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3.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4.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六、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关键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使命。
本文将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发展历程与成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以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与路径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1.发展模式的转型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在发展中保持中国特色,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
发展模式转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之一,旨在实现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科技创新的驱动科技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实现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
3.绿色发展的追求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4.人民至上的立场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立场。
充分发挥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与成果1.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与实践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导向下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演进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导向下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演进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重要领域。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数字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中国需要在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上进行深入研究,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数字经济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导向下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演进,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本研究将从政策、技术、产业、人才等多个层面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进行深入剖析,为我国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提升我国在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的地位。
数字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导向下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演进,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的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国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做法,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导向下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演进,有助于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
1.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数字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2018年达到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提供有益参考。
从产业结构来看,中国数字经济已经形成了以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人工智能等为主导的多元化产业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强发展协调 性,努力实现 经济又好又快 发展。
扩大社会主 义民主,更 好保障人民 权益和社会 公平正义。
政治
经济
社会
加快发展社会 事业,全面改 善人民生活。 建设生态文明,基 本形成节约能源资 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的产业结构、增长 方式、消费模式。
生态
加强文化建 设,明显提 高全民族文 明素质。
文化
教育和科学
(四)战略方针
• 我国“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具鲜 明的特点:
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
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的统一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20世纪末,我国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 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党的十六大深刻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新 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大体用20年时间, 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 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 所谓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对较长时期内 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全局性的谋划。 • 它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长 远性和根本性的特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包括战略目标的确定、战略步骤的设计、 战略重点的安排和战略方针的选择。战略 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核心和关键。
()2000年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1、表现:
1)人均GNP和GDP超过了800美元
2)恩格尔系数:01年城镇为37.9%,农村为 47.7%。 人民生活消费以农产品为主转向以工业品和服 务为主 3)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基本社会保险、企业和个人的商业保险等
• 2、现在的小康是初步的小康 • 特点:低水平,不全面、不均衡 • 只是总体上达到小康
(二)战略步骤——三步走 基本实现代化
1、“三步走”的提出 2、“三步走”战略步骤的内容
人均GNP翻两番 人均800——1000美元 人均GNP500美元
比较富裕
人均GNP4000$
小康
温饱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50年
新部署:新三步 走,实现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
2010年翻 一番 人均GNP翻两番 人均800——1000¥
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方面,国家统计局日前指出, 考虑农民收入中的实物部分以及城市居民收入中的隐性 部分,则城乡收入差距不是3∶1,而是5∶1乃至6∶1。 以地区差距为例,2001年排名第一的广东省的经 济总量超过1万亿元,而排名最后一位的地区只有139亿 元。
• 我国20世纪末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 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是将目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 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 的、内容比较全面丰富、发展较为均衡 的小康社会。
(三)总体小康走向全面小康
总体小康
低水平
不全面 不平衡
全面小康
全面小 康目标
更高水平
更全面
发展较为均衡
• 1、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经济目 标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政治目 标
文化目 标
生态目 标
• (1)经济目标: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民生 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 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 系。
更全面: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
整个社会走上生产、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 发展道路。
发展比较均衡: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
逐步扭转,城镇人口超过50%(2000年为36%),社 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 上富足的生活。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既体现了对邓小 平小康思想的继承,又体现了时代特征。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 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
2、全面小康的特点: 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 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更高水平:GDP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
元,基本实现工业化,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 活力、更开放的经济体制。
• 总之,目前达到的小康偏重于物质消费、 生存性消费,但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特别 是发展性消费还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到 2000年,16项指标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人 均蛋白质摄入量、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 合格县三项指标未达标。
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工农之间 和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和 生活水平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在人民物质生活 和精神生活的诸多方面,以及小康社会建设的各 个领域,进展状况也是不平衡的。
城镇人口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 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 转。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 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 的生活。
• (2)政治目标: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 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 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 人民安居乐业。
• 3、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 21世纪的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 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 遇期。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发 展的机遇不是很多的。
• 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和切实利用好这个重要 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实现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为中华 民族的伟大振兴,为世界的和谐发展作出我 们更大的贡献。
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
• • • • • •
一、现代化的概念和内涵 (一)概念 (二)内涵 二、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现代化的概念和内涵
• (一)概念: 世界范围内的,以工业化为发端的,以一 个个民族实体为载体的,在近现代科技革 命推动下,人类社会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全 面社会变革过程。
• (3)文化目标: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 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 教育,消除文盲。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
• (4)生态目标: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 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 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 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 • • • •
4.世俗化 (1)现实性 (2)理性化 (3)民众化 (4)普遍受益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5.占据突出地位的现代知识 • (1)现代知识的急剧更新与传播 • (2)现代知识对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 对于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 对于社会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对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 (3)现代知识突出了教育的地位
界第134名。
所谓不全面:是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 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阶段,以教育、 体育、文化、卫生为核心的发展性消费还 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 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比如:中国城乡居民总的消费支出中用于吃 喝的比重仍然偏高(据统计,2001年我国城镇居 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7.9%,刚刚越过小康标准的 底线向富裕型迈进;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 47.7%,基本上属于刚刚“入围”小康标准), 而用于发展消费乃至享受消费的比重仍然偏低。
所谓低水平: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刚刚
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也就是说刚刚“达标”。
2000年人均GDP$800,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0
%、50%;虽然截至2001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已超过11590亿美元,但人均GDP只有912美
元,尚不足1000美元;而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更低,
仅为436美元。 2003年人均GDP超过¥1000,世
(一) 战略目标
指经济现代化,建设高度 的物质文明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目标: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
指政治现代化,建立一个人 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 指文化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 道德素质和科技教育文化水平
• 后在十七大上又增添“和谐”这一社会发 展目标。
比较富裕
人均
全面小康
2020年翻 两番
GNP4000$
小康
温饱
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三步走”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2050年
农业
(三)战略重点
农业:国民经济的基础。 能源和交通: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粮食。 交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
能源和交通
教育和科学: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
• 2.高度的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 • (1) 社会机体中的差异成分日益增多, 社会机体的内部结构趋于复杂化 • (2) 分化后的各种子单元的相对自主性 逐渐形成 • (3) 社会机体的整合性大为提高
• 3.城市化 • (1)城市化功能 • 城市化促进了社会生活方式的更新、促进 了社会组织体系的创新、促进了社会组织 体系的创新 • (2)中国城市化状况 • 水平低;滞后于工业化及经济发展;城市 质量不尽人意;人口城市化、农村工业化 和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不统一
一、现代化的概念和内涵
• (二)内涵 • 发达的经济、高度的社会分化和社会整合、 城市化、世俗化、占据突出地位的现代知 识
• 1.发达的经济 • (1) 机器以及其他先进生产工具(如计 算机)的操作代替了人工劳动 • (2) 社会化的大生产 • (3) 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动 • (4) 市场经济体制 • (5) 经济的增长具有一种不可遏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