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知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课微澜

如果从MOOC中抽离系统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考试以及学分认证等评价环节,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MOOC的核心之一是“基于视频,在10~20分钟内完成对某个知识点的教学”,而这一表述恰恰与另一个概念的定义不谋而合,那就是——微课。

“微”是一种态度,世界的改变不是因为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微课或许将成为触动未来教育变革“微”澜的那一颗小石子。

2013年是中国的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as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元年。MOOC热源于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的渗透和冲击。在这个大背景下,人们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从而对传统教育和学习方式进行改变产生了热切需求。同时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逐渐成熟,也为MOOC提供了成长的土壤。

如果从MOOC中抽离系统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考试以及学分认证等评价环节,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MOOC的核心之一是“基于视频,在10-20分钟内完成对某个知识点的教学”,而这一表述恰恰与另一个概念的定义不谋而合,那就是——微课。以“课”的角度审视,MOOC其实是一系列同一课程体系下微课的组合。

微课理念的演变

上世纪90年代,当“Learning Objects”(学习对象)概念传入中国,引起教育技术学者们的关注和积极探索,在此基础上,微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逐渐成为潮流。2011年,广东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铁生, 最早在国外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并且开始组织佛山市最早的微课大赛。在他的坚持和推动下,2012年9月“全国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展演会”召开,在会上他向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力推微课,促成了教育部对开展微课教学的重视。

最初的微课是典型的“草根”,默默无闻在民间生长,并没有产生什么大的影响和声音。但是,微课与全球范围内浩浩荡荡的MOOC大潮相遇,2013年微课市场被激发出了诸多创新与改变。在高等教育领域,多种先进信息化、数字化手段的融入,加之MOOC平台的推动使微课与传统的教育教学迅速而广泛地交汇碰撞。

在几个月的时间里,MOOC在中国不再是“坐而言”而开始“起而行”。同时,MOOC 在高校中的迅速发展,也引发了人们对微课理解和认识的蜕变。

在最初中小学的微课实验中,微课只是一种微视频课件,但在MOOC的影响下,微课的概念开始向主流延伸。微课不再仅止于对单个知识点的讲授,问答、演示、练习、反馈等互动环节的加入,使其覆盖学习的全过程,并且呈现出向MOOC趋同的特征。

陈斌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学最早尝试视频微课教学的老师之一,他是《性与健康》课程的负责人,他介绍说:“由于这门课的内容敏感,在开课之初面临着学生羞于选课,难于发言

和没有女生选课等尴尬局面,”为此陈斌教授尝试通过在线平台实施微课程教育方案,他将课堂讲授、分组讨论、情景模拟与课程网站互动等多种线上、线下教学手段相互结合,教学效果明显好转。在该校2013级本科毕业生调查中,学生们推选的最受欢迎的三门通识课程,该课程排名第一。根据该课程拍摄的微电影《校内-校外》还获得了年度最佳微电影的奖项。

在微课的实践者眼中,高等教育的微课教学可以发挥信息化手段与教育教学相互融合的桥梁作用,可以成为将在线教育与现有课堂教学、科研相互结合,彼此补充的一个切入点。

影响教学管理变革

早在1913年,当时电影刚刚发明不久,发明家爱迪生就预言说,未来学校将废弃书本,而用电影来传授人类知识的每一个分支。100年以后,这个语言正在成为现实。2013年6月20日上午,在远离地面300多千米的天宫一号,三名航天员开启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太空授课”。从卫星传回的高清视频画面上可以看到,航天员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上,通过弹簧的作用测量失重状态下自己的“体重”。航天员王亚平讲解了应用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在失重环境下的质量测量。随后王亚平又将水从水瓶中挤出,水立刻在空中形成一个水球,这是因为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水的表面张力作用所致。这些原理,如果单凭语言文字或者图片表述,非常晦涩,学生很难形成形象化的认知,但通过在太空特殊环境中的演示,不但简单形象,而且非常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从教育技术专业的角度,太空授课是一次多元化教学模式综合应用的成功尝试。借助情境式教学的微课,远程课程讲授和试验演示、视频教学和互动,多种创新的教学模式相互结合。在短短的10-20分钟内,利用特殊的教学环境,将枯燥的物理公式变得看得见摸得着,使浩瀚宇宙,成为了身边的课堂。

高等教育不是单纯的概念学习,它更关注分析、研究等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因此高校微课教学,不会是课堂的延伸,而应该成为教育的智慧化工具。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焦建利认为:高等教育必须强调微课的目的性——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王竹立将微课描述为一种“零存整取式网络教学模式”,以“微课程+微作业+微测验+微学分”为主体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与评价体系,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对学习内容进行“碎片化”改造。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教授黎加厚教授指出,微课所具有的碎片化和草根特征,并不代表可以牺牲学生学习知识过程的完整和系统的组织设计。相反,碎片化恰恰应该是在系统规划课程进度的基础上,使课程的表现形式更加兴趣化、提高学生关注度和降低学习难度的手段。

从管理的角度看,在高校中开展微课教学,受冲击最大的可能还不是老师和学生,而是教务教学的管理部门。因为微课其实并不需要改变老师的教学,但却要求对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进行调整。例如原来45分钟一节课的课程设置,在被分割为10-20分钟为单位的课程后,教务部门需要针对新的课程结构进行探讨,对学校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必要时,还得对学校现有的教学管理系统、排课系统、考试系统重新设计。而翻转课堂的应用,很有可能对高校现有的人事考核系统和教室管理系统造成颠覆式的冲击和改变。

此外,10-20分钟的微课将学校原来的教学节奏成倍提高,老师和学生都必须适应新的教课方式、效率和流程,同时还必须能够将一个知识点前后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这就要求他们在学习上具备知识迁移和逻辑整合的能力。然而,在传统人才培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高校师生,在这些方面的适应能力上存在比较大的欠缺,因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微课还需要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并存,如何鼓励老师们积极投身微课教学尝试又能够很好地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同样是对高校管理者管理能力和管理艺术的考验。

遭遇技术门槛

北大、清华在加入edX后,迅速推出了自己的在线视频开放课程,当媒体对一些“最先吃螃蟹的人”进行采访时,很多尝试了视频课程的老师都说,上视频课比平时的课堂教学难度增加很多。技术是这些老师面对的第一道门槛,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孙茂松针对MOOC教学强调了5个尚待解决的技术门槛,例如交互式的练习反馈系统、作文评价系统等。微课在中小学的应用模式以讲授为主,而在高校中,教师更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培养的主要是学生的研究和运用能力,因此在课程中随时插入相关联系和互动反馈功能,作为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结果的评估非常必要。另外,与中小学不同,大学课程的教学成果主要表现为论文的形式,如何在讲授知识点的同时,构建问题、练习和反馈机制,随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如何在一个完整课程的微课教学结束后,通过机器或者信息技术手段自动地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评价,也都是微课在高等教育中应用能否得到广泛普及的门槛之一。

评价难题集中在学习效果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马秀芳教授为自己教授的专业课程《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设计了一节微课,她将教学重点和难点——“SPSS在教学技术统计中的应用-T检验”做为微课教学核心,采用示范教学和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老师通过视频教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学生自己操作,并探究和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很多学生在学习这门微课后发表评论说,这种“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学习方式不但获得软件知识,更能自主探究学习,灵活、实用,因而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一节好的微课,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最好的评价标准”,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张一春认为,微课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固有模式,因此如何评价微课的教学效果,也是教育管理者和决策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国家开放大学校长杨志坚在谈到国家开放大学正在建设的“5分钟课程”网站时说:“评价继续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即学生通过学习实现自己目标的程度,其核心是基于网络,以现代化的手段聚集、推送,从而使更多学习者共享优质教育资源。5分钟既保护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又兼顾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实际情况,将成为MOOC教学的重要部分。学生完成每一个5分钟课程的学习,将在自己的学分银行中获得0.01学分,从而使学习的效果得到体现。”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胜泉基于学习元理论,提出了自己对微课评价的方法,他将微课的学习划分为学习元学习、引入学习元、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发表评论和资源评分六个模块。用户可以为每个模块规定不同的权重,权重之和为100%。系统针对参加学习的模块为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