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小区化数据库规范-编制说明
国家强制性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1999修订编制说明
国家强制性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1999)修订编制说明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一个量,是地震的基本参数之一。
无论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还是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准确测定出地震的大小都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基础性工作。
一、修订的必要性震级的测定是地震监测工作的基础工作,也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关键技术环节,涉及地震监测、地震预报、地震应急、地震灾害评估、震害防御、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等多个方面。
我国于1999年4月发布了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1999),该标准针对模拟记录的特点,规定了面波震级的测定方法,并将面波震级作为对外发布的震级,该国家标准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地震观测系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999年4月发布了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是根据当时地震台网的实际工作情况,该标准将郭履灿和庞明虎提出的以北京地震台为基准的面波震级作为对外发布的震级,用地震面波两水平向质点运动最大值测定。
面波震级容易测定,适于表示5.0到8.0级地震的大小,对于5.0以下地震会低估地震的大小,而对于8.0级以上地震出现“震级饱和”现象。
为了规范震级测定,1967年在苏黎世召开的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会议上,IASEI向全世界推荐了震级测定公式,国际地震中心(ISC)、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等国际机构和国家都采用了IASPEI推荐的震级公式,使得不同机构测定的震级一致性较好。
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一直都没有采用IASPEI推荐的震级,使我国测定的面波震级与国际上主要地震机构测定的面波震级存在0.2的差别。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地震观测系统实现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历史性突破,到2007年底,我国正式运行的所有地震台站都是数字化的台站,仪器特性、数据传输方式、数据分析处理方式、震级测定的时效性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二)震级测定方法和发布规则有新进展国内外在震级测定方法和发布规则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并逐步得到应用。
汶川地震信息资料库元数据规范解析
汶川地震信息资料库元数据规范解析邵熠星【摘要】@@ 近年来,地震灾害时有发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从全球范围看,近期已有超过10次6级以上强震,海地的7.3级、智利的8.8级等较大地震相继发生.在我国,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与巨大的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强烈.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举全国之力,组织开展了规模空前、卓有成效的抗震救灾斗争,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形成了大量文件材料,是党和政府领导人民抗震救灾的真实记录,是今后工作查考、历史研究、经验借鉴以及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珍贵载体.【期刊名称】《档案与建设》【年(卷),期】2010(000)010【总页数】5页(P22-25,21)【作者】邵熠星【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地震灾害时有发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伤痛。
从全球范围看,近期已有超过10次6级以上强震,海地的7.3级、智利的8.8级等较大地震相继发生。
在我国,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与巨大的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强烈。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举全国之力,组织开展了规模空前、卓有成效的抗震救灾斗争,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形成了大量文件材料,是党和政府领导人民抗震救灾的真实记录,是今后工作查考、历史研究、经验借鉴以及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珍贵载体。
同时,汶川地震是一种重要的地球动力学灾变过程,它发生在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特定阶段,是我国地震灾害学、城市布局设计、防震社会工程等研究的不可多得的地震灾害破坏样本。
从档案学的角度来看,汶川地震相关灾害记录、抗震救灾资料和科学观测数据等都具有不可或缺的档案价值,应当得到妥善的保存和管理,充分发挥其在记录历史、借鉴经验、促进科研、谋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和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国家对汶川地震资料归档工作十分重视。
地震数据元数据编写指南
地震数据元数据编写指南(初稿)earthquake-related data —guidelines for metadata compilation中国地震局地震数据共享项目标准课题组2003年11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DB/T XXX—200X地震数据元数据编写指南(初稿)earthquake-related data—guidelines for metadata compilation2003年11月8日版200X-XX-XX发布200X-XX-XX实施中国地震局发布KB XXX – 200X目次前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缩略语5 地震数据的元数据字典概述6 地震数据的元数据字典7 元数据编写要求8 元数据录入及使用附录A(规范性附录)地震数据代码表KB XXX – 200X前言本标准由……提出。
本标准由……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信息中心、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地震数据元数据编写指南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地震数据集的元数据内容以及编写元数据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对地震数据集的描述、地震数据集的编目和地震数据共享服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xxxx 地理信息元数据3 术语和定义3.1数据类型 data type对数据值域的说明。
数据类型用诸如整型、实型等术语标识。
3.2数据集 dataset可以识别的数据集合;在本标准中特指数据库集合和数据文件集合。
3.2元数据 metadata关于数据的数据,是用于定义和描述其他数据的数据。
3.4元数据元素 metadata element元数据的基本单元。
地震前兆数据库结构规范
地震前兆数据库结构规范第1部分:固定台站观测Specification for earthquake precursory observation databasePart 1: Station observation二〇〇七年三月八日目次目次 ................................................................... I I 前言 ............................................................... I II 引言 .. (4)1 范围 (5)2 规范性引用文件 (5)3 术语和定义 (5)4 前兆数据库结构设计原则 (6)5 前兆数据库应包含的信息 (6)6 库表命名 (6)7 数据表和日志表 (7)8 数据字典表 (11)9 关系图 (32)10 代码规定 (35)11 应用和扩展规则 (35)12 规范解释和维护 (36)A.1 机构代码表 (37)A.2 采样率代码表 (38)A.3 前兆测项代码表 (39)A.4 表类型标识 (54)A.5 日志类型编码表 (54)A.6 信息类型代码表 (55)A.7 本规范字段类型与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类型对应表 (56)前言《地震前兆数据库结构规范》是一个系列规范,本规范是其第1部分。
本规范是根据我国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地震前兆数据管理及应用的现状及未来发展、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建设和运行、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等多方面需要,在综合分析我国地震前兆数据特点和各方面需求的基础上,参考了适用的地震行业标准和规范以及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技术特性而制定的。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周克昌、蒋春花、杨冬梅、刘春国、杜学彬、孔令昌、陈志遥、王方建、纪寿文、蔡晋安。
引言数据库是数据管理和共享的公共平台。
当前,地震数据共享和“十五”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中软件系统的统一研发和部署都牵涉到数据库结构问题,要求在数据流的各主要节点(台站、区域中心、学科中心和国家中心)上数据库结构统一且相对稳定。
地震数据库系统技术规范.doc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技术标准EDS/T3—2005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库建库指南Guidelines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earthquake-related databases(试用稿)(本稿完成日期:2006年2月20日)200X-XX-XX发布 200X-XX-XX实施中国地震局发布前言本标准是《地震科学数据》系列标准的第三项,该系列标准的结构为:——地震科学数据元数据编写指南;——地震科学数据数据模式编写指南;——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库建库指南;——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元目录;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标准组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代光辉、顾左文、赵仲和、冯义钧、周克昌、黄志斌、吴敏、杨辉、赵宇彤、纪寿文、田丰。
目次引言 (4)1 范围 (5)2 规范性引用文件 (5)3 术语和定义 (5)4 共享地震数据库体系结构 (6)5 共享地震数据库建库原则 (7)6 共享地震数据库管理系统配置 (7)7共享地震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8)8 共享地震数据库数据入库软件开发 (8)9 共享地震数据库质量保证 (8)10 共享地震数据库安全保障 (9)11 共享地震数据库元数据编写 (9)12共享地震数据库数据模式编写 (9)13 共享地震数据库建库文档编写 (9)引言关于建立数据库的一般性要求和方法已在相关规程、规范和IT技术资料中有充分的论述,本标准不涉及建立数据库的一般性问题,只是根据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要求和地震数据的特点,对建立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数据库所涉及的全局性问题做统一的规定,或提出基本要求和原则。
随着工程的实施,本标准的内容会进行修改和扩充,有些内容可以进一步细化,形成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在地震科学数据汇交到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和分中心(或区域节点)后,为了高效、高质量地进行地震科学数据的管理和共享服务,在建立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数据库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站》 编制说明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站》编制说明1. 编制的必要性《国家地震科学技术发展纲要(2007-2020年)》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地震应急响应与处置技术”方面,明确指出发展“地震和地震烈度的速报”、“重要工程设施预警与紧急处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提出“国家支持全国地震烈度速报系统的建设”,“应当通过全国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快速判断致灾程度,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依据”。
《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提出了我国2020年防震减灾总体目标,并明确将“建设地震预警技术系统,为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地震紧急自动处置提供实时地震信息服务”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
201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要“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网,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到2020年,要“建成较为完善的地震预警系统,地震监测能力、速报能力、预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
为实现上述目标,中国地震局在“十五”重点项目建设中已建成了北京(80个台站)、天津(80个台站)、昆明(50个台站)、兰州(50个台站)和新疆(50个台站)共310个台站构成的5个区域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在“十一五”重点项目“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中将建成首都圈地震预警示范系统(104个台站)和兰州地震预警示范系统(80个台站);在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系统的研究与示范应用”支持下,研发了地震预警、烈度速报、地震参数自动速报、大震烈度速报等四大系统,并在福建省和首都圈地区进行了试验示范。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已进入立项评审阶段,可行性研究正在有序推进。
该项目将在4个重点地震预警区内建设基准站1470个,平均间距小于40千米;4个重点地震预警区外建设基准站459个,平均间距小于100千米;在4个重点地震预警区内建设基本站2175个,平均间距约32千米;4个重点地震预警区外建设基本站1641个,平均间距约58千米,烈度速报和预警台站共计5675个,平均间距约37千米。
地震数据格式简介
样点n
样点2
……
1 道
SEG-Y磁盘文件道内结构
文 件 头
C 1 CLIENT lyh1111111 COMPANY CREW NO C 2 LINE AREA MAP ID C 3 REELNO DAY-START OF REEL YEAR OBSERVER C 4 INSTRUMENT: MPG MODEL SERIAL NO C 5 TRACES/RECORD AUXILIARY TRACES/RECORD CDP FOLD C 6 SAMPLE INTERNAL SAMPLES/TRACE BITS/IN BYTES/SAMPLE C 7 RECORDING FORMAT FORMAT THIS REEL MEASUREMENT SYSTEM C 8 SAMPLE CODE: FLOATING PT FIXED PT FIXED PT-GAIN CORRELATED C 9 GAIN TYPE: FIXED BINARY FLOATING POINT OTHER C10 FILTERS: ALIAS HZ NOTCH HZ BAND - HZ SLOPE - DB/OCT C11 SOURCE: TYPE NUMBER/POINT POINT INTERVAL C12 PATTERN: LENGTH WIDTH C13 SWEEP START RZ END HZ LENGTH MS CHANNEL NO TYPE C14 TAPER: START LENGTH MS END LENGTH MS TYPE C15 SPREAD: OFFSET MAX DISTANCE GROUP INTERVAL C16 GEOPHONES: PER GROUP SPACING FREQUENCY MFG MODEL C17 PATTERN: LENGTH WIDTH C18 TRACES SORTED BY: RECORD CDP OTHER C19 AMPLITUDE RECOVERY: NONE SPHERICAL DIV AGC OTHER C20 MPP PROUECTION ZONE ID COORDINATE UNITS C21 FIELD SUM NAVIGATION SYSTEM RECORDING RARTY C22 CABLE TYPE DEPTH SHOOTING DIRECTION C23 ………… C39 C40 END EBCDIC
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发布规范
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发布规范(征求意见稿)目录一、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发布规范二、地震科学数据一级数据发布规范三、地震科学数据二级数据发布规范四、地震科学数据三级数据发布规范五、地震科学数据四级数据发布规范六、地震科学数据用户分级与分类方案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发布规范1 总则适用范围1.1.1为了规范地震科学数据发布活动,更好地提供地震科学数据服务,制定本规范。
1.1.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地震科学数据发布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规范。
发布原则1.2.1有利于地震科学数据使用效益最大有效发挥的原则;1.2.2尊重国际约定,保护国家利益的原则1.2.3促进部门和行业间数据交换和共享的原则地震科学数据生产者、管理者和使用者共同承担为社会共享的责任和义务1.2.4与国家级数据共享发布策略一致的原则各级科学数据共享发布单位必须在数据分级、用户分级的方法上和国家级的共享发布策略基本保持一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或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本规程的条文。
本规程颁布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DB/T11.1-2006 地震数据分类与代码第1部分:基本类别DB/T11.2-2006 地震数据分类与代码第2部分:观测数据《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管理办法》《地震科技数据分级分类方案》《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规定》《地震科学数据汇交管理规定》《地震科学数据用户分级与分类方案》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网站根据一定的规则,使用HTML等语言制作的用于展示特定內容的相关网页的集合。
元数据metadata关于数据的数据,是用于定义和描述其他数据的数据。
基础数据basic data与地震观测数据获取相关的数据,包括观测环境、观测场地、观测设施、观测仪器、观测网络等方面的数据。
原始数据raw data由观测仪器直接产出的数据。
加工数据processed data对原始数据作必要的转换、规范化处理和质量检查订正后产出的数据。
汶川地震信息资料库元数据规范解析
造 成 了惨 重 的人 员 伤 亡 与 巨 大 的 经 济损 失 ,社 会 影 响 强 烈 。 地 震 发 生 后 , 中央 、 务院举 全 国之力 。 党 国 组 织 开 展 了规 模 空 前 、卓 有 成 效 的 抗 震救灾斗争 , 取得 了阶段性胜利 。 并 在 抗 震 救 灾 工 作 中 ,形 成 了 大量 文 件 材 料 ,是 党 和 政 府 领 导 人 民抗 震 救灾的真实记录 , 今后工作查考 、 是 历 史 研究 、经 验 借 鉴 以及 弘 扬 中华 民族 伟 大 精神 的珍 贵 载体 。同时 , 汶 川 地震 是 一 种 重 要 的 地 球 动 力 学 灾 I
究 提 供 帮助 。
在汶 川地震 信息 资料 库 中 , 需 要 保 存 多 种 类 型 的 文 件 、 料 , 图 资 如 像、 频 、 音 视频 、 刊 文章 、 报 图件 等 等 。
于 是 , 对 不 同类 型文 件 的 特 征 , 针 相
(nomain a d d c me tt r - Ifr t n o u nai r o o-
Re r m a co ds nag em e pr ce s s - nt o s e -- M e ada a o ec ds Pa t t t f r r or r h Prnci i -
中 国地 震 局 开 展 了 汶J1 震 信 息 资 I % 3 料 库 的 建 设 ,希 望 能 够 对 汶川 地 震 震 前 、 中 、 后 产 生 的 文 件 、 料 震 震 材 等 及 时 进 行 收 集 、 理 和 归档 , 存 整 保 在 整 套 元 数 据 规 范 的 编制 过 程 当 中 , 设 计 思 想 主 要 源 自 IO S 201 3 8 —1信 息 与 文 献 一文 件 管 理 过 程 一文 件 元 数 据 第 1部 分 :原 则
“大中城市地震灾害情景构建”基础数据库格式规范
“大中城市地震灾害情景构建”基础数据库格式规范(试行)●更新时间:2016-08-25●1.基础地理图(空间数据库)(数据范围:普适型,全省数据,标明数据年份)表名称:基础地理信息库比例尺:1:5万-1:1万。
主要图层包括:行政区划界限,包括国界、省界、县界、乡界;水系,包括1-5级线状水系和面状水系;等高线,依比例尺不同有不同等高线距;道路,包括铁路、公路、高速公路、小道等;居民地,包括各级居民地的位置;等等。
注:该部分内容完全按照国家基础地理图的数据库规范执行,在国家测绘局和各省测绘局所提供的基础地理数据中,已经实现了该规范,故在此不再专门定义。
(基础地理信息库为一系列的图层,图层名均按国家基础地理图起名)2.行政区划图(空间数据库)(数据范围:普适型,全省数据,标明数据年份)表名称:地市代码库(面属性) city_code注:此表为地理信息数据库中的属性库部分,其中地区为地级市、州、盟,是指该行政区划范围。
空间库为shp 格式,投影方式为经纬度。
空间库与代码库必须一一对应,并完成关联。
ID只用前6位,后8位补0。
表名称:区县代码库(面属性) county_code注:此表为地理信息数据库中的属性库部分,其区县为直辖市所属区、县,是指该行政区划范围。
空间库为shp 格式,投影方式为经纬度。
空间库与代码库必须一一对应,并完成关联。
ID只用前6位,后8位补0。
注:此表为地理信息数据库中的属性库部分,其乡镇为该行政区划范围。
空间库为shp 格式,投影方式为经纬度。
空间库与代码库必须一一对应,并完成关联。
ID只用前9位,后5位补0。
注:此表为地理信息数据库中的属性库部分,其所在地是指其行政机关所在地。
空间库为shp 格式,点状,投影方式为经纬度。
空间库与代码库必须一一对应,并完成关联。
ID只用前12位,后2位补0。
3.地质图(数据范围:普适型,全省数据,标明数据年份)表名称:地层(面属性) stratigraphy此表为地理信息数据库中的属性库部分。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站》 编制说明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站》编制说明1. 编制的必要性《国家地震科学技术发展纲要(2007-2020年)》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地震应急响应与处置技术”方面,明确指出发展“地震和地震烈度的速报”、“重要工程设施预警与紧急处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提出“国家支持全国地震烈度速报系统的建设”,“应当通过全国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快速判断致灾程度,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依据”。
《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提出了我国2020年防震减灾总体目标,并明确将“建设地震预警技术系统,为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地震紧急自动处置提供实时地震信息服务”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
201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要“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网,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到2020年,要“建成较为完善的地震预警系统,地震监测能力、速报能力、预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
为实现上述目标,中国地震局在“十五”重点项目建设中已建成了北京(80个台站)、天津(80个台站)、昆明(50个台站)、兰州(50个台站)和新疆(50个台站)共310个台站构成的5个区域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在“十一五”重点项目“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中将建成首都圈地震预警示范系统(104个台站)和兰州地震预警示范系统(80个台站);在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系统的研究与示范应用”支持下,研发了地震预警、烈度速报、地震参数自动速报、大震烈度速报等四大系统,并在福建省和首都圈地区进行了试验示范。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已进入立项评审阶段,可行性研究正在有序推进。
该项目将在4个重点地震预警区内建设基准站1470个,平均间距小于40千米;4个重点地震预警区外建设基准站459个,平均间距小于100千米;在4个重点地震预警区内建设基本站2175个,平均间距约32千米;4个重点地震预警区外建设基本站1641个,平均间距约58千米,烈度速报和预警台站共计5675个,平均间距约37千米。
抗震规范
1 总则1.0.1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建筑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制定本规范。
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1.0.2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1.0.3 本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和9度地区一般的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及隔震、消能减震设计。
抗震设防烈度大于9度地区的建筑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其抗震设计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
注:本规范一般略去“抗震设防烈度”字样,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8度、9度”,简称为“6度、7度、8度、9度”。
1.0.4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1.0.5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或与本规范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
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
1.0.6建筑的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抗震设防烈度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2.1.2抗震设防标准seismic fortification criterion衡量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使用动能的重要性确定。
2.1.3地震作用earthquake action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
专题资料4:地震原始及成果数据规范要求
专题资料4:地震原始及成果数据规范要求附件4一、地震原始数据规范要求1、所有入库原始地震数据都以SEGY格式为标准,必须具有EBCDIC带头、BINARY卷头、TARCE道头。
2、在道头9-12字节上的文件号(炮号)必须与班报保持一致,在道头的17-20 字节上记录文件序列号。
3、在道头13-16字节上的道号必须与班报保持一致,在道头的21-24字节上记录道序列号。
4、SEGD格式转换为SEGY格式,文件号和道号的处理按照第(2)条和第(3)条处理。
5、文件名称的命名:工区名_年度_线束号_起始炮号_终止炮号.segy 。
6、每束线整理完成后生成一个list文件,并命名为xxx.lis.new。
此list文件的基本格式包含的基本内容为:文件号9-12、道号13-16、道数、文件序号17-20、道序号21-24、道数、采样间隔、记录长度二、地震成果数据规范要求1 地震成果数据体地震数据体包括:纯波叠加、纯波偏移、叠加(加滤波和增益)成果、偏移(加滤波和增益)成果、叠前时间/深度偏移(纯波、成果)、AVO、亮点、三瞬、波阻抗等,要求处理单位同时提交相应数据体的磁盘文件(用活动硬盘提交数据文件)。
具体要求包括:(1)数据体格式为标准SEGY格式。
(2)记录精度为IBM32位浮点。
(3)卷头标识和道头填写信息必须完整。
每道道头必须包含纵线号、CDP号、X坐标、Y坐标、覆盖次数、道识别码、采样率、道加权因子等信息,其记录位置分别为线号在9-12、CDP号在21-24、Y 坐标在81-84、X坐标在85-88、覆盖次数在33-34、道识别码在29-30必须置为1、样点数在115-116(必须与带头中样点数一致)、采样率在117-118(必须与带头中采样率一致)、道加权因子在169-170必须置为0。
(4)数据体内的线号和CDP号必须符合新建立的**坳陷统一测网系统,并与测线位置网格图一致。
(5)数据体文件命名规则:。
震灾防御基础数据库建设技术指南
震灾防御基础数据库建设技术指南示例文章篇一:哎呀呀,震灾防御基础数据库建设技术指南?这可真是个厉害又重要的东西呢!你想啊,地震这玩意儿,多吓人啊!要是突然来了,那可不得了。
所以呢,有个震灾防御基础数据库就特别重要啦!就像我们建房子一样,得先有个牢固的地基。
这个数据库就是我们防御地震的“地基”。
它里面装着好多好多重要的信息,比如哪里容易发生地震呀,地震来了可能会有多大的威力呀,还有以前地震的时候都发生了啥。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在一起讨论地震。
我说:“要是能提前知道地震啥时候来,那该多好啊!”小伙伴小明就接话说:“对呀,要是有个像魔法盒子一样的东西,能告诉我们这些,那不就不怕了嘛!”后来我才知道,这个震灾防御基础数据库,就有点像那个魔法盒子呢!比如说,要是有个地方经常发生小小的震动,那这个数据库就能把这些记录下来。
然后科学家叔叔阿姨们就能通过这些记录,来研究这个地方是不是以后会有大的地震。
这难道不神奇吗?还有哦,这个数据库能告诉我们,要是地震真的来了,我们该往哪里跑才安全。
这就好比在森林里迷路了,有个指南针能给我们指出方向一样。
我问过爸爸:“这个数据库是咋建起来的呀?”爸爸说:“这可不容易,要好多好多专业的人一起努力,收集数据,分析数据。
”老师也给我们讲过,建这个数据库就像是搭积木,一块一块地往上加,最后才能搭成一个牢固又漂亮的城堡。
我们可不能小看这个数据库哦!它能保护我们,让我们在地震面前不那么害怕。
我觉得呀,这个震灾防御基础数据库建设技术指南,就是给我们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的重要法宝!我们一定要重视它,让它越来越厉害,保护更多的人!示例文章篇二:《震灾防御基础数据库建设技术指南》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咱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地震就像一个可怕的“大怪兽”,时不时会出来捣乱,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伤害。
那要怎么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个“大怪兽”呢?这就得靠震灾防御基础数据库啦!什么是震灾防御基础数据库呢?简单来说,它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知识宝库,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和地震有关的重要信息。
建筑物地震监测系统的规范要求与震动数据处理
建筑物地震监测系统的规范要求与震动数据处理建筑物地震监测系统的规范要求是确保建筑物在发生地震时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和评估。
这些规范要求确保监测设备的正确安装和配置,并提供准确可靠的震动数据,以便进行建筑结构的评估和加固设计。
同时,对于收集到的地震数据,正确的处理和分析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建筑物地震监测系统的规范要求1. 监测设备的安装与配置建筑物地震监测系统应根据设计要求,以及地震活跃性和建筑物结构的特点,合理配置地震监测设备。
常见的地震监测设备包括加速度计、位移计、应变计等。
这些设备应安装在结构敏感部位,以获取准确的地震数据。
2. 设备的校准与维护地震监测设备在使用前应进行校准和测试,以确保其准确度和可靠性。
定期的维护和保养也是必要的,以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同时,应定期更换设备的传感器和电池等易损件,以保持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行。
3. 数据采集和传输地震监测系统应有稳定的数据采集和传输功能。
数据采集应按照一定时间间隔进行,以获取全面的地震震动数据。
数据传输方式可以选择有线或无线方式,确保数据及时传输到后台分析系统。
4. 系统的互联互通建筑物地震监测系统应能够与其他安全监测系统实现互联互通。
比如与火灾报警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等进行联动,以便在发生地震事件时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震动数据处理1. 数据采集与处理地震监测系统会不断采集到建筑物所受到的震动数据。
这些数据需要进行有效的处理。
首先,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滤波和去噪处理,以去除不必要的干扰信号。
然后,根据需要进行数据插值和填补,以获得完整准确的震动数据。
2. 数据分析与评估处理后的震动数据可以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了解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影响程度。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时程分析、频谱分析等。
通过对震动数据的分析,可以评估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加固设计。
3. 数据展示与报告处理后的地震数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展示和输出。
常见的形式包括曲线图、频谱图等。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说明书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说明书1 简介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CGHIS),是为“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专项项目开发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主要用于地质灾害信息录入和信息查询。
本系统是在国土资源部环境司的支持下,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牵头组织开发完成的。
本次推出的系统分两个版本:专业版(professional)和标准版(standard),分别面向地质灾害调查单位和地方行政部门。
本系统是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结合新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发而成,系统目标是开发一套支持全国地质灾害调查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录入系统和基层浏览平台软件工具系统,做到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一体化,操作简便、快捷、易用、可扩展。
本软件专业版是为地质灾害调查的信息化数据处理提供数据录入和浏览查询的专用工具平台。
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强大的图形处理和数据的处理功能。
借助于它的图形处理和数据的处理功能,将地质灾害的空间信息管理起来,有效的管理地质灾害的属性信息,提高图数互查和浏览的效率。
本软件标准版是为地质灾害调查的信息化提供专用的浏览工具平台,基于丰富的图形浏览和数据查询功能。
作为整个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一部分,本软件主要是侧重专业数据录入和地方行政管理。
主要考虑了录入人员和行政用户的需求。
设计的相关子系统有:客户浏览系统、图形系统、数据库录入系统和信息交换系统几大部分功能。
整个数据库由属性数据库和图形数据库组成,数据库框图如下图。
2 系统定义本章分3个部分介绍系统中用到的一些概念和定义2.1 核心系统浏览系统:浏览系统是基于图形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之上的客户系统。
用户可以浏览系统的各类信息,包括图形和文字等。
图形系统:用于图形显示和一般性图形显示控制等。
数据库录入系统:是录入系统所需的地质灾害信息的工具系统。
信息交换系统:用于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数据汇交。
是各个独立子系统之间的数据通道。
2.2 软件版本标准版:该版本以浏览系统、图形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为核心,是面向普通用户的地质灾害信息浏览和查询的基础版本,具有本地基础信息录入功能。
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设计及实现
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设计及实现2019-03-11摘要:地震应急数据库建设是地震应急⼯作的核⼼环节和主要⼯作内容,现对陕西省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的设计原则、数据的整理及⼊库、数据库的实现、数据库建设的关键技术等进⾏了论述。
关键词:地震应急;数据库设计及实现1引⾔我国是地震灾害⾼发的国家,陕西位于汾渭地震带,历史上曾发⽣过8.0级以上⼤地震,造成了严重的⼈员伤亡。
为了在地震灾害发⽣时,科学决策,提⾼抢险救灾的效率和⽔平,最⼤程度地减少损失,受陕西省地震局委托,陕西省基础地理信息中⼼承担了陕西省地震应急数据库建设。
2数据库的设计原则数据库采⽤国家统⼀的标准和规范,须保证各类数据的数学基础⼀致。
数据库中不同⽐例尺、不同类型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栅格数据、地震专题⽮量数据、地震专题属性数据在逻辑上进⾏统⼀处理,既要能够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体化管理,⼜要保证数据间快速、准确调⽤。
数据库由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组成。
空间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信息⽮量数据、栅格数据及地震专题⽮量数据。
属性数据库包括与地震应急有关物资储备、消防⼒量、救援⼒量、⼈⼝、房屋等各类数据。
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分别管理,通过编码可实现地震专题⽮量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关联及联动调⽤,数据库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
3数据处理数据是数据库建设的基础,数据处理的质量直接会影响到数据库的建库质量。
数据⼊库前,需对数据须按技术设计分别进⾏处理。
3.1空间数据处理3.1.1基础地理信息⽮量数据处理对1∶5万、1∶1万等⽮量数据进⾏编辑、接边、坐标转换等处理。
3.1.2栅格数据处理对DOM、DEM数据进⾏格式转换等处理。
3.1.3地震专题⽮量数据处理地震专题⽮量数据的来源是陕西省地震局历年保存的输⽔、油⽓、电信等管线图以及市内桥梁、重要⽬标、疏散场地在内的点位图等,这些图件的内容、坐标系统、时间各异,需对照现有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多种参考资料源按技术要求进⾏采集,形成与基础地理信息⽮量数据数学基础⼀致的地震专题⽮量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小区划数据库标准》地方标准编制说明陕西省地震局二。
二一年八月《地震小区划数据库标准》地方标准编制说明1、工作概况1.1制定背景地震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突发性强,破坏性大。
陕西省位于我国华北地震带,第四纪以来地震活动频繁且强烈,表现出强烈的沉陷运动,发生了1556年华县8%级地震、1501年朝邑7 级地震等,全省10个地级市均发生过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全省社会开展和经济建设面临潜在地震灾害风险。
城市地震小区划是防震减灾风险预测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主要包括地震动小区划和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
是通过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勘测、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场地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等多个方面的工作,对某一特定区域范围内地震平安环境进行划分、预测这一范围内可能遭遇到的地震影响的分布。
其目的是为城镇、厂矿企业、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提供基础资料,为城市和工程震害的预测和预防、救灾措施的制定提供根底资料。
地震小区划在提升地区抗震设防能力和防震减灾的决策效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对政府还是公众在城市开展规划、土地利用、工程建筑选址以及防震减灾工作方面具有重要社会效劳意义。
自2008年至今陕西省共完成了包括西安市、咸阳市、宝鸡市、渭南市、杨凌区、汉中市、商洛市、铜川市、安康市等在内的11个市县的地震小区划工作,产出的成果除了图件和报告文档外还包含钻探、地脉动、浅层地震线。
2019年依托陕西省地震局十三五工程“震害防御工程”,构建陕西省地震公共效劳平台,对历史小区划数据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并开展小区划信息化和公共效劳相关研究。
在工程完成过程中发现这些历史小区划数据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使得不同城市的地震小区划数据样式和格式都不尽相同,无法统一存储、管理和建立综合的展示平台,这就给地震小区划的信息化展示和对外效劳与共享造成了限制。
因此通过对地震小区划数据进行梳理,本次拟编制《地震小区划数据库标准》,实现数据的标准化和统一化管理,为开展地震小区划数据产出、信息共享效劳提供根底,提高我省防震减灾事业的信息化水平和公共效劳水平。
本标准主要参考了以下两个标准:《工程场地地震平安性评价》(GB17741-2005),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5年发布。
主要规定了地震小区划的工作内容、成果图件编制方法等,但没有涉及地震小区划数据库建设、数据格式、数据库结构等方面内容。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15年发布,主要是规定了全国尺度的1:400万地震动区划图技术要素、根本规定和参数确定方法和成果(包括两个图件和两个表格)。
而地震小区划针对1:1万1:5 万、特定范围的详细地震区划,主要包括地震动区划和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两个局部,给出了不同场地类别的地震动参数,极大的细化了全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所以,两者在详细程度、空间尺度、数据内容、工作方法、服务范围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不同。
1.2任务来源在前期工作实践和应用研究的根底上,为了进一步标准我省地震小区划相关工作,实现全省范围内地震小区划工作的科学性和标准性,按照陕西省市场监管局关于地方标准立项的通知要求,陕西省地震局联合陕西省标准化研究院,共同编制完成了《地震小区划数据库标准》的地方标准工程申报书,并向省市场监管局提出立项申请。
通过初选、辩论、评审和公示等环节,该工程于2020年6月22日成功立项,工程编号SDBXM 172-2020,工程研究周期2年。
1.3目的意义《地震小区划数据库标准》是在整理陕西省已完成11个市县的地震小区划成果数据的根底上,参考了《GB 17741—2005工程场地地震平安性评价》、《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DB/T 65—2016 1:50000活动断层填图数据库标准》等相关国家或者行业标准编制而成。
《地震小区划数据库标准》规定了地震小区划数据结构、字段名称、阈值范围、数据分类,要素编码等内容。
《地震小区划数据库标准》的制定和公布,使得地震小区划工作在数据存储、成果构建等方面,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保障了地震小区划工作的数据质量;实现地震小区划数据的统一存储和管理,为地震小区划数据的信息化共享提供了数据根底,提高我省防震减灾事业的信息化水平和公共效劳水平。
1.4承当单位本标准由陕西省地震局提出,陕西省地震局信息中心、陕西省地震局震害防治中心、陕西省标准化研究院等部门共同起草。
省地震局统一协调,各单位选派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工作组,省地震局组织信息中心、防治中心负责技术层面,陕西省标准化研究院组织标准化、信息化相关人员负责标准化工作方法层面,工作组建立定期沟通交流机制,共同推进标准的研制与应用。
1.5主要工作过程:2019年初,依托陕西省地震局十三五重点工程《震防防御系统建设》,陕西省地震信息中心收集整理研究了陕西省内目前已完成的11个城市的地震小区划数据和相关报告、图件等产品,通过对数据进行梳理,初步构建了地震小区划数据库。
2019年底,组织陕西省地震局相关专家对收集的小区划数据和构建的地震小区划数据库进行了初次意见征询,并根据修改意见确定编写标准的可行性。
在前期论证的根底上,完成了标准的初步思路和框架搭建。
2020年初联合陕西省标准化研究院组成课题研制工作组,开始标准的申报工作,初步编制了标准草案,参考与城市小区划相关的《工程场地地震平安性评价》(GB17741-2005)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两个标准,对草稿进行修正,尽可能使标准本身具备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在标准初稿的根底上,根据陕西省市场监管局地方标准申报的相关要求,形成工程申报书,通过申请、初审、辩论和公示环节,《地震小区划数据库标准》成功立项2020年陕西省地方标准,工程编号SDBXM 172-2020o工程立项后,工作组根据工程整体要求,制定了工作方案,并严格按照工程进度推动标准的研制工作。
工程在研究过程中,参考国家标准、地震行业标准、测绘行业标准、局部省市地方标准的具体要求。
力求保证本标准与相关标准的协调一致。
在为期6个月的研究过程中,屡次召开研讨会,对框架,内容,表述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于2021年初形成初稿。
随后组织了专家论证会,邀请中国地震局、陕西省地震信息中心、陕西省标准化研究院的专家进行工程征求意见,征求来7个单位,13位专家共60条意见,并根据专家意见,对标准进行了相应修订,于2021年8月形成正式征求意见稿上报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重要时间节点如下:2021年2月,标准起草工作组召开第一次标准草案修订会议, 对地震、数据库等相关方面的定义及表述进行修订。
2021年3月,标准起草工作组召开第二次标准草案修订会议, 完善标准内容,标准标准格式,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2021年3月30日,标准起草工作组召开《地震小区划数据库建 设标准》专家意见征求会,会议邀请了系统内外3名专家,听取了 《地震小区划数据库建设标准》工作情况介绍。
并对《地震小区划数 据库建设标准》文本内容从完整性、专业性、合理性等方面进行讨论 并提出修改意见。
陕尚省地震局关F “井陕西省地方标准 <地震小区划 数据J4:建设标准》。
家意UL 征求会议的函 中国地宸尚地质耕究所.中特院地歧特学环境¥霓所.中国地K 局第二监洲中心:为败种椎速陕,省地方标准《地震奈区划数裾库建设规苑》工程代实旌.陕西同机于3月押日召开《地震小区划&裾障建设标准》专家意见征求会•针对《地震小区划裁部犀建设标准》的文本内容速行讨论并收集专家意见.宽持有美■宜遗M 如下:会议内容1.《地震小区划设标准》工作情况介垣.2 .专家对《地震小区划鼓部窿地设规茏》文本内春从完整性,专业性,台璋竹等方面途行讨论并提舶修改意见.二.•会人员待是专家:中国址震岛址质研究所 于责华 中特肮地球料学环境般究所李新周 中国地震同弟二监胡中心 周 W参会人员:《她震小区划敕裾阵崖设标准。
工程组成员2021年4月,对《地震小区划数据库建设标准》专家意见征求会形成的专家修改意见修改文件,并按照专家的建议对标准名称进行三.时间地点时间:2021年3月30日(星用)上午9: 30均点:本次会议系眠现场和税瓶相处合的方式.现场 人艮虫陕/咨她震局9楼信息中心金议穿卷金.省外专家 受、腭讯•领企次套由,会议号为:212 924 061暇系人:会4 )5029999620(陕西省建案用俏息中心)陕西节抢震局震害防奸处 2021年3月15日了修改。
2021年5月,对《地震小区划数据库标准》征求意见稿在局内征求各个专家意见,并根据意见修改稿件。
2021年7月,与地理信息、数据库等方面的4家公司合作,对《地震小区划数据库标准意见稿》从数据库和信息化方面征求意见。
2021年8月,完成《地震小区划数据库标准意见稿》和报送材料的最终整理。
1.6起草组成员本标准归口单位:陕西省地震局本文件起草单位:陕西省地震局、陕西省标准化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宇翔、孙哲、范渤田、赵曦、李瑞华、段蕊、马冀、田勤虎、贾宁、徐仙鹏、程燕、窦静、郭建兴、胥鑫、吕强、陈丽红、苗杰。
2、标准编制的原那么和标准主要内容2.1标准编制的主要原那么本标准主要依据GB/T 1.1、GB/T 1.2、DB 61/T 1214的有关规定进行编写。
在编写过程中还坚持以下原那么:1.统一性统一性是对标准编写及表达方式的最根本的要求。
统一性强调的是标准内部(即标准的每个局部、每项标准或系列标准内)的统一,包括:标准结构的统一,即标准的章、条、段、表、图和附录的排列顺序的一致;文体的统一,即类似的条款应由类似的措辞来表达,相同的条款应由相同的措辞来表达;术语的统一,即同一个概念应使用同一个术语;形式的统一,即标准的表述形式,诸如标准中条标题、图表标题的有无应是统一的。
2.协调性协调性是针对标准之间的,它的目的是“为了到达所有标准的整体协调"。
为了到达标准系统整体协调的目的,在制定标准时应注意和已经发布的标准进行协调。
遵守根底标准和采取引用的方法是保证标准协调的有效途径。
3.适用性适用性指所制定的标准便于使用的特性,主要针对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适于直接使用。
第二,便于被其他文件引用,GB/T 1. 1 对于层次设置、编号等的规定都是出于便于引用的考虑。
4.一致性一致性指起草的标准应以对应的国际文件(如有)为根底并尽可能与国际文件保持一致。
起草标准时如有对应的国际文件,首先应考虑以这些国际文件为根底制定我国标准,在此根底上还应尽可能保持与国际文件的一致性,按照GB/T 20000. 2确定一致性程度,即等同、修改或非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