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23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笔记资料

初中生物笔记资料

初中生物笔记资料123初中生物笔记目录:七年级上册:P2~4七年级下册:P4~6八年级上册:P6~8八年级下册:P8~10七年级上册致同学们: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认识生物§1.1.1 生物的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除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1.1.2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对调查到的生物,可以用多种归类方法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1.2.1 生物圈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志,生物圈向上可达10千米,向下可深10千米,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a. 大气圈的空气有多种气体组成;b. 水圈包括地球上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c. 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

生物圈微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1.2.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除了光以外,还有温度,水分…当环境中一个或多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1.2.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1.2.4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在一定地域内,生物和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生物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2.5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第二单元生物圈和细胞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2.1.1 练习使用显微镜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象,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耕作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

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3、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5、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6、叶日积: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日数与叶面积的乘积。

7、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8、休闲:是在田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土地利用方式。

9、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0、LER:是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

间作作物自然亩产量/单作产量。

11、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2、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13、冠竞争是指复合群体内的光的竞争称为冠竞争。

15、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16、边际效应是指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

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7、生态适应性是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19、根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水分和养分的竞争。

21、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23、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鲁科版生物六年级上册1.2.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word教案

鲁科版生物六年级上册1.2.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word教案

《环境对生物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2.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1.尝试设计并进行对照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说出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

在实验过程中,做到认真观察,如实记录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教学重点1.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教学方法视听结合法、情境体验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2.学生准备:鼠妇20只、计时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鱼儿离不开水,蚯蚓生活在土壤中,若让他们对调,结果会怎样?(从而引出“环境”的概念。

)学生列举常见生物生活的环境。

指出这些环境是由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决定的。

二、新课学习1.生态因素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可发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1)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二)探究的一般过程(1)教师直接举例,(如人们征服疟疾病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进一步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

12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3.1.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12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3.1.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重点和难点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1.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观察各种绿色植物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并采集一些实物、标本,增加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培养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

2.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方面的资料。

教师:1.CAI课件(部分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一组展示不同类群绿色植物的图片,苔藓植物成片生长的图片;藻类、苔藓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对比图片;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态图;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其他有关资料。

)2.各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投影片、模型(如衣藻模型、有孢子囊的铁线蕨或其他有孢子囊的蕨类植物标本等)、实物投影仪、显微镜。

3.实验材料用具:新鲜的水绵临时装片;新鲜的海带、紫菜(带根状物);盆栽葫芦藓(6~8盆);盆栽铁线蕨(6~8盆)放大镜、培养皿、清水、尺子、小铁铲、水槽。

课时分配 2课时教学过程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藻类植物1.生活环境2.形态特征3.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方案一:观察CAI课件(衣藻、水绵、海带等及其生活环境、藻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等),观察模型、实物,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小组探究、讨论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

新课标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23册教材解读〖《生物与环境》教学建议〗

新课标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23册教材解读〖《生物与环境》教学建议〗

致教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是高中生物学课程的三个选择性必修模块之一。

本模块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环境保护等内容,这些内容是生物学课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理解生命现象及其内在规律必需的知识,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所需的支撑性内容。

学习这些内容可以为学生未来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奠定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观念基础。

因此,本模块内容是其他模块不可替代的,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

一、本模块的育人价值《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21年版2021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在本模块内容要求之前,有一段总括性的话对本模块的教育意义作了阐述: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并为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奠定基础。

课程标准在“学业要求”部分,进一步提示了本模块的教育意义,即完成本模块学习后,学生应该能够:运用数学模型表征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分析和解释影响这一变化规律的因素,并应用于相关实践活动中(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社会责任);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群落的结构、特征及演替规律(生命观念);使用图示等方式表征和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过程和特征,并对相关的生态学实践应用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社会责任);从生态系统具备有限自我调节能力的视角,预测和论证某一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可能引发的多种潜在变化(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分析或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影响及人工生态系统带来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并尝试提出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合理化建议(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在课程标准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阐述中,四大方面都与本模块内容有关,其中与本模块内容具有显著关联的,是社会责任中的“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

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

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

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微生物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于这个星球上了,它也将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化而进化,或许它在人类生命消失之后还会存在于这个星球。

从一定程度上说,在地球上,面对微生物,我们人类更像是客人。

而由于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力极强,它不会像动物或者植物那样出现某个种类的灭绝,科学的发展,也只能是尽力控制病毒。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

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

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

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有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

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

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

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

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微生物千姿百态,有些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

当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

微生物非常小,必须通过显微镜放大约1000 倍才能看到。

比如中等大小的细菌,1000个叠加在一起只有句号那么大。

想象一下一滴牛奶,每毫升腐败的牛奶中约有5千万个细菌,或者讲每夸脱牛奶中细菌总数约为50亿。

也就是一滴牛奶中可有含有50 亿个细菌。

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

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

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

生物的适应与生存

生物的适应与生存

生物的适应与生存生物的适应能力是指生物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通过遗传和进化的方式,逐渐形成一系列适应环境的特征和行为。

生物的适应能力与生存息息相关,它决定了生物在面对不同环境条件时能否存活和繁衍后代。

本文将探讨生物的适应与生存的关系。

一、适应的基因变异适应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而进化依赖于基因的变异。

基因的变异能够产生不同的表型,给生物提供了适应环境的可能性。

例如,在寒冷的气候中,某些生物通过基因变异发展出厚厚的毛发,帮助其保持体温。

在干旱的环境中,一些植物通过基因变异形成长长的根系,以便吸收更多的水分。

二、适应的生理机制生物适应环境的生理机制是指生物在遭遇环境压力时,身体会产生一系列变化以应对压力。

这些变化可以是形态结构上的,也可以是功能上的。

例如,某些砂漠动物的身体能够自动调节水分的利用效率,使其能够在水资源稀缺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而一些高山植物具有较大的气孔数量和更加丰富的叶绿素含量,以便在低氧气和较强紫外线的环境中进行光合作用。

三、适应的行为策略除了生理上的适应,生物还会通过行为策略来适应环境。

行为适应是指生物通过改变行为方式来迎合环境条件,提高生存的机会。

例如,候鸟会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长途迁徙,以寻找更为适宜的生存环境。

蚂蚁通过建立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分工合作,提高了整个群体的生存和繁衍能力。

四、适应与生物多样性生物的适应能力与生物多样性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适应能力高的生物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更容易生存下来,并且能够传递更多的适应基因给下一代。

生物的多样性正是由于它们在不同环境下适应能力的差异而来。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平衡和生物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至关重要。

总结起来,生物的适应能力决定着其生存的机会和繁衍后代的能力。

适应能力的形成既依赖于基因的变异,也依赖于生理机制和行为策略的调整。

适应能力提高了生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并且是维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的重要要素。

了解和研究生物的适应与生存对于人类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4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备考试题库下(填空、简答题)

2024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备考试题库下(填空、简答题)

2024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备考试题库-下(填空、简答题:匚总)填空题1 .土壤的监测项目分为常规项目、()和选测项目.答案:特定项目2 .专门用于在线自动监测监控的仪器设备应当符合()要求,使用的标准物质应当是()或具有()的标准物质。

答案:环境保护相关标准I有证标准物质I溯源性3 .《土壤PH值的测定电位法》(HJ962-2018)中规定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允许差值为()个pH单位.答案:0.34 .实睑室使用新标准、新方法实施检测前,应从()、()()等条件具备方面予以睑证或确认,并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答案:仪器设备I环境条件I人员技术5 .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在可见光区使用的光源为()灯,用的棱腕和比色皿的材质可以是();在紫外光区使用的光源为()灯,用的棱镜和比色皿的材质必须是(). 答案:铝I玻璃或石英I氢或气I石英6.ICP-OES法测定时,()法是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校正干扰的数学法,多数ICP光谱仪软件中采用这种方法.15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按照监测标准或技术规范对现场测试或采样的场所环境提出相应的控制要求并记录,包括但不限于()、()、()和环境条件等。

答案:电力供应I安全防护设施I场地条件16 .我国《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突发环境事件责任单位在发现突发环境事件后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报告的时限是()h内.答案:117 .标准假彩色合成(如TM4、3、2合成)的卫星影像上大多数植被的颜色是().答案:红色18 .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总体目标是要建立()、()、()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答案:独立I权威I高效19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氨氮时,纳氏试剂是用K1.()和()试剂配制而成,且两者的比例对显色反应的灵敏度影响较大.答案:HgCIZ(或Hg1.2)∣KOH20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HJ63O-2O11)规定,通常监测结果低于方法检出限时,用()表示。

农学类判断题

农学类判断题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单独招生题库农学类判断题(共200道,后附有答案)1、空气热容量很大,水的热容量小。

()答案:(×)2、在抗盐植物中胡杨属于泌盐植物。

()答案:(√)3、在温度年变化中,最低温度1-2月,最高温度7-8月。

()答案:(√)4、德国科学家梅尔提出“气候相似论”,如:中北方平原对应南方阴坡。

()答案:(×)5、温度日较差变化规律:随海拔高度增大而减少。

()答案:(√)6、在干旱缺水时,土壤多施氮肥。

()答案:(×)7、马铃薯的光合作用最适温度20度,呼吸作用在48度达到最大值。

所以说同一植物,由于生理功能不同,其基点温度也不相同。

()答案:(√)8、植物的水分来源主要是叶吸收水分,同时叶蒸腾作用使水分丧失。

()答案:(×)9、土壤有机质主要来自微生物,其次是土壤中的动物与绿色植物。

()答案:(×)10、温度日较差变化规律:随海拔高度增大而减少。

()答案:(√)11、在干旱缺水时,土壤多施氮肥。

()答案:(×)12、空气导热性很大,水的导热性小。

()答案:(×)13、植物对缺水的中期反应是叶面积变小。

()答案:(√)14、土壤的最高温在中午12点。

()答案:(×)15、植物的水分来源主要是叶吸收水分,同时叶蒸腾作用使水分丧失。

()答案:(×)16、砂土类土壤含黏粒和分离较多,宜于农业耕作。

()答案:(×)17、土壤有机质主要来自微生物,其次是土壤中的动物与绿色植物。

()答案:(×)18、在抗盐植物中沙枣属于可以稀释盐分的植物。

()答案:(√)119、城市土壤坚实,限制根系的生长,城市土壤中石灰的含量较高,pH值常高于7。

()答案:(√)20、周皮指一种保护组织。

()答案:(√)21、导管存在于被子植物的木质部中。

()答案:(√)22、裸子植物也开花,形成果实。

初中生物_了解生物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了解生物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了解生物圈》复习课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本单元复习设计采用的是抓主干去枝叶的复习思想。

知识点的确定参考《生物课程标准》和《教师教学用书》对本单元的要求(见附件1、2)。

题目来源于《中考总复习》及历年的初一测试试卷,在题目的选取上以精、简、典型及涵盖主要考点相对多为原则。

复习策略是先构建整个单元的知识框架,然后复习识记各知识点,。

本章有五节课的内容,有两个对照实验。

由于对照实验既是生物学的重点,又是难点,故本人设计了六科学探究实验这一独立项,这样处理,节省了复习时间。

二、本课时的复习知识点:考点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能分析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正确判定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考点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能分析生物对其所生存的环境表现出的各种适应方式,明确生物对环境有一定影响。

考点3、生态系统:能正确判定生态系统及各部分组成。

分析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食物链与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考点4、阐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了解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考点5、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三、重难点重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

难点: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四、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和复习建议(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它的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弱。

4、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

有“地球之肾”之称。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复习题名词解释 1. 2. 3. 4. 5. 6. 7. 8. 9.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等)的自然降水现象。

人为环境: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改造环境。

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环境质量的变化所形成的环境为人为环境。

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的变异特点。

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布差异的规律性变化。

实际出生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出生率称实际出生率。

毒性叠加作用:二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毒性的总和。

环境生态学: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个体都是由于年老而死亡,此时的死亡率为最低死亡率拮抗作用: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10. 种群的性比:即种群的雌雄比例。

11. 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害后来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和愿望。

12. 生命表:反映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关系的表格。

13. 净化作用: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使其符合技术或卫生要求的过程。

14. 耐受性定律: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15. 动态生命表:是根据观察种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16. 内禀增长率:在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潜在的增长能力。

17. 种群的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Z状态及分布格局,有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18. 热污染: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生命需要,使能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热废水,引起环境增温而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效应的现象称为热污染。

史上最全144条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史上最全144条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史上最全144条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进入高中,我们要深入学习生物知识,下面小编整理了144条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列表,下面请跟小编一起来学习下吧!史上最全144条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列表1、生物的基本特性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新陈代谢作用应激性2、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和变异。

3、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和影响环境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中都有蛋白质和核酸。

4、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5、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6、新陈代谢是活细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

7、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8、生物学发展三阶段:描述性生物学、实验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学说》——为研究生物的结构、生理、生殖和发育奠定了基础。

9、《物种起源》——推动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10、孟德尔;DNA双螺旋结构。

11、生物科学发展生物工程、医药、农业、能源开发与环保疫苗制造——核心:基因工程。

12、抗虫棉;石油草;超级菌生命的物质基础。

13、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

14、化学元素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15、分类:大量元素、微量元素。

16、化合物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17、化学元素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18、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

19、化合物水、无机盐、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

20、水——自由水、结合水。

21、无机盐的离子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22、糖类——单糖、二糖、多糖。

23、脂质——脂肪、类脂、固醇。

24、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可以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细胞。

25、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细胞形态、功能。

26、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也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27、脂肪是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减少身体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减少内脏摩擦,缓冲外界压力。

28、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生物与环境的平衡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平衡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平衡关系生物与环境的平衡关系是指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依赖关系,它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生物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取养分和能量,并参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与环境的平衡关系首先表现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上。

不同种类的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适应了不同的生存环境。

例如,极地的企鹅具备特殊的羽毛和脂肪层,能够在严寒的环境中存活。

而沙漠中的仙人掌则通过长出带刺的外皮减少水分蒸发,适应了干燥的条件。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有助于它们在特定环境中获取生存所需的资源。

二、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生物与环境的平衡关系还体现在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上。

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需要依赖环境中的水、土壤、气候等资源来生长和繁衍。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利用阳光能量合成有机物,进而提供给其他生物。

动物则通过食物链或者食物网与环境中的其他生物相互关联,实现资源的转化和利用。

生物对环境资源的有序利用,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三、生物对环境的改变与此同时,生物对环境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改变环境的特性。

生物通过繁殖、寻找食物、改变栖息地等行为,对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产生间接或直接的影响。

例如,大量的植被能够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保水性;昆虫通过传粉行为有助于植物繁衍;而破坏性的入侵物种则容易破坏当地生物多样性。

生物对环境的改变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需要我们关注和管理,以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四、人类对生物与环境的干预人类作为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物,对生物与环境的平衡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人类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发展等活动,导致了大量的资源开采和能源消耗,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废弃物的排放也对环境造成了损害。

同时,人类的活动也改变了生物的生存条件,许多物种因为生境破坏、过度捕捞、气候变化等原因而濒临灭绝。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内容简介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第3版)是我国高校理工科专业广泛采用的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环境科学与工程考研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参考书目为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第3版)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该教材的教学大纲和历年考研真题精心编写了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1.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2.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不同一般意义的传统题库,本题库是详解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教材的配套题库,主要包括以下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考研真题及详解。

本部分从名校历年考研真题中挑选最具代表性的部分试题,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所选考研真题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对一些重难点部分(包括教材中未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详细阐释,以使学员不遗漏任何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第二部分为课后习题及详解。

本部分对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第3版)教材每一章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扩展。

课后习题答案经过多次修改,质量上乘,非常标准,特别适合应试作答和临考冲刺。

第三部分为章节题库及详解。

本部分严格按照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第3版)教材内容进行编写。

每一章都精心挑选经典常见考题,并予以详细解答。

熟练掌握本书考题的解答,有助于学员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原理,并提高解题能力。

第四部分为模拟试题及详解。

参照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第3版)教材,根据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及热门考点精心编写了两套考前模拟试题,并提供详尽、标准解答。

通过模拟试题的练习,学员既可以用来检测学习该考试科目的效果,又可以用来评估对自己的应试能力。

圣才学习网│理工类()提供全国各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考研考博辅导班【一对一辅导(面授/网授)、网授精讲班等】、3D电子书、3D题库(免费下载,免费升级)、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

生物第二章 第一节了解生物圈

生物第二章 第一节了解生物圈

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与其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和的因素叫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包括:(1)非生物因素:①内容:光、、水等。

②对生物的影响: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2)生物因素:①影响某一生物生活的其他,包括同种生物和不同种生物。

②对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影响关系往往表现为_关系、关系、关系、关系等。

二、探究实验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 --------制订计划一实施计划一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的实验。

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两个环境除光照情况以外,土壤的潮湿程度、温度等因素都要保证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必须环境才能生存下去。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着环境,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造就了生物圈。

1环境中的生态因素1.生物圈是指( )A.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的环境B.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总和C.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D.地球上的天空、海洋与陆地2.(2016,遂宁)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到处都是不毛之地,而云南的西双版纳却植物繁茂,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B.空气C.温度D.水分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你认为影响山上桃花迟开的因素是什么( )A.光B.温度C.水分D.土壤4.(2016·淄博)我们当地种植的新疆哈密瓜与原产地哈密瓜口感差异较大。

这种现象说明( )A.环境影响生物B.生物适应环境上相的耗C.生物影响环境D.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5.“草盛豆苗稀”体现的草与豆苗之间的关系是( )A.合作B.竞争C.捕食D.共生知识点2探究实验6.在进行实验研究时,为了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一般还应同时设计( )A.分组实验B.重复实验C.独立实验D.对照实验7.小明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几只鼠妇。

生物的适应性:环境变化与生物进化

生物的适应性:环境变化与生物进化

生物的适应性:环境变化与生物进化
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确保生存和繁殖的成功。

生物通过遗传和进化来适应环境变化。

环境变化可以包括生物栖息地的气候、温度、湿度、食物资源、竞争者数量等方面的改变。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必须能够适应新的条件以继续生存下去。

进化是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主要机制之一。

进化是指种群在连续的时间内遗传性状的改变。

进化通过自然选择、突变、基因流等因素驱动,使得种群中适应环境的基因频率增加,从而导致适应性特征的出现和增强。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种群中具有有利特征的个体更有可能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

这些有利特征可以通过遗传方式传递给后代,逐渐增加在种群中的频率,从而使种群适应新的环境。

例如,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毛发稀疏的动物可能更有利于散热,因此更容易存活和繁殖。

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较少毛发的个体更有可能繁殖后代,逐渐使种群整体上具有较少毛发的特征,适应新的热环境。

总而言之,生物的适应性是通过遗传和进化来实现的,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会通过适应新的条件来确保生存和繁殖的成功。

松科123玉米品种简介

松科123玉米品种简介

松科123玉米品种简介玉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具有丰富的营养,对人类健康有重要的作用。

松科123玉米,是一种特殊的玉米,它的种类产量较高,这种玉米的质量也很好,营养也十分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所以被广泛应用于粮食消费及国家有机素饲料的生产中。

一、松科123玉米的特色1、强健的身体结构松科123玉米植株身体结构强健,抗病性强,适应性强,对环境变化能力也很强。

植株身高80-90厘米,株型比较直立,植根强壮,叶片茸毛柔软,叶轴和叶脉较宽,适应力强。

2、高产力松科123玉米的产量很高,穗粒多,单株籽粒多,每百粒毛重较重。

在正常环境条件下,每亩可以获得400-500千克的收获,丰收率可以达到85%-90%。

3、良好的品质松科123玉米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其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蛋白质、维生素A、B、C及钙、铁、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这些元素都是人类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

玉米籽容积大,淀粉含量高,口感香浓醇香,质地柔软,无异味。

二、松科123玉米的施肥管理松科123玉米的施肥管理是其高产的重要保证。

需要注意的是,松科123玉米喜高氮肥,其对氮的需求量也较高。

在种植前应给出全肥,即在土壤中添加氮、磷、钾肥料,同时严格调节施肥量,避免浪费或过量施肥,还要注意在每次施肥时,要合理安排施肥时间,以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

此外,种子播种时也需要注意,松科123玉米喜硬壤地,而且种子播种要多深,每米要埋4-5厘米深度,以便种子可以获得充足的光照,水分和温度。

三、松科123玉米的病虫害防治由于环境的变化,病虫害已经成为玉米种植的一大威胁,因此,对松科123玉米的病虫害防治也非常重要。

首先,要积极开展防治病虫害,采取有效的手段,如检疫防治、晚稻病害仿效和农药防治等措施,以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

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农业环境,积极开展生物防治措施,如,采用合理的作物种植结构,引入害虫控制有益生物或其他方法控制虫害;采用农膜技术和通气技术等,可以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减少虫害的发生。

草履虫实验 (2)

草履虫实验 (2)

草履虫实验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模式生物之一,属于原生动物门草履虫纲。

草履虫形态小巧可爱,具有透明的细胞壁和纤瘦的鞭毛,在显微镜下观察十分清晰。

草履虫广泛存在于淡水环境中,并且生命周期短暂,繁殖迅速,非常适合科学实验研究。

本文将介绍草履虫实验的目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并探讨实验结果对生物学研究的意义。

实验目的本次草履虫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草履虫对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的反应,探讨温度和光照对草履虫活动的影响。

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准备草履虫培养液和培养皿;–使用显微镜检查草履虫样本,确保其活力良好;–准备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下的实验组和对照组。

2.实验设定:–将草履虫均匀分配到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下的培养皿中;–设置对照组,在恒定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进行观察。

3.实验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下草履虫的活动状况;–记录草履虫在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下的数量、移动速度等观察结果;–对比不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观察结果。

4.数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实验组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制作图表展示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下草履虫的数量和活动情况。

实验结果根据我们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1.温度对草履虫活动有显著影响:–在低温条件下,草履虫活动变缓慢,数量减少;–在高温条件下,草履虫活动速度增加,数量有所增加。

2.光照对草履虫活动也具有一定影响:–光照不足时,草履虫活动减少,数量下降;光照过强时,草履虫活动增加,数量有所增加。

与讨论通过草履虫实验,我们得出了温度和光照对草履虫活动的影响这些对于研究生物学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行为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草履虫作为一种常用的模式生物,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的实验研究,如毒性试验、遗传变异研究等。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验结果仅针对草履虫的反应情况,并不能直接推广到其他生物。

在日后更深入的研究中,还需要探索更多因素对草履虫及其他生物的影响,并通过更多复杂的实验设计来揭示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汇总(人教版)1、科学探究一般包括的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表达沟通2、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养分:植物自养;动物异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向上、下各约十千米。

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4、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供应的基本条件:养分物质、阳光、空气和水、相宜的温度和肯定的生存空间。

5、影响生物的生存的环境因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分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捕食关系。

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属竞争关系。

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荒漠中的骆驼,尿液特别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许多;寒冷海疆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厚;旗形树等。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肥力;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7、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概念:在肯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空气、温度等8、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链彼此交叉连接,就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淌的,有毒物质也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写食物链时留意:只能以生产者开头,以最高层消费者结束。

9、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0、利用显微镜观看装片① 目镜看到的是倒像。

例: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一个“d”,那么在透亮纸上写的是“p”。

f0123自然科学基金方向

f0123自然科学基金方向

f0123自然科学基金方向科学基金方向f0123是指自然科学基金面向生物学、医学、化学、地球科学和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项目。

本文将从人类视角出发,以生物学为主线,介绍一项基于f0123方向的研究项目。

标题:探索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第一段:引言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的丰富程度,它体现了不同物种的多样性和共存。

然而,随着全球环境变化的加剧,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理解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项目旨在探索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第二段:研究目标本研究项目将重点关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采集和分析大量的生物样本和环境数据,我们将研究不同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和分布格局,并探索这些变化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段:研究方法为了实现研究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

首先,我们将在不同地理区域设置样点,采集土壤、水体和空气中的生物样本,并记录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等。

然后,我们将运用生物学分类学、分子生物学和统计学等手段,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物种鉴定、基因分析和数据统计,以揭示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联规律。

第四段:预期结果我们预计本研究项目将有助于揭示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变化之间的复杂关系。

我们希望通过对生物样本和环境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和响应模式。

同时,我们也期待可以提供一些科学依据和建议,以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减缓环境变化的影响。

结尾段:总结与展望通过本研究项目的开展,我们将对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我们的努力可以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繁荣的生态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生物都能适应环境 D生物因素和非生物 因素密不可分
练习
1.下列不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D
A炎热缺水荒漠中生活的骆驼的尿液非常少
B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
C鲫鱼必须生活在淡水中 D蚯蚓疏松土壤
2. 下列事例中,主要属于适应温度因素变化 的是: C A仙人掌的叶变为叶刺 B蛾类的昼伏夜出
C候鸟的迁徙
D公鸡报晓
3.“大树底下好乘凉”,这说明: C
A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 C生物能影响环境
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 肪的厚度可以达到60毫米
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
讨论:上述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与其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特点 尿液少、出汗少 驼峰、嗅觉灵敏 根特别长 适应
生活环境 干旱缺水
适应
干旱缺水
皮下脂肪厚 树冠像一面旗帜
适应 适应
寒冷海域 风
结论
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是与 它们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
蚯蚓疏松土壤
植物防风固沙
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 以使土壤疏松,蚯蚓的 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 力。
在沙地上栽种植 物,能够防风固 沙。
土地沙化
沙尘暴
森林砍伐
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是任何其他动 物都不能比的。
过度放牧
防风的白杨树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 会影响环境
§3
想一想
叶变成刺状,减少蒸腾,肉质 茎贮存水分,适于干旱环境
体形:流线型 体表:光滑 身体结构:有适宜水中生活的呼吸、 觅食、运动等器官
保护色
体色与环境色彩一致 便于隐藏捕食
拟态
枯叶蝶
看,它的形状与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 非生物多么一致呀!
拟态
警戒色
毒箭蛙
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 都有着一定的耐受范围。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习目标:
1、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
的适应和影响。
2、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
适应的观点。
3、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说明
问题的能力。
4、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
1、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 些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 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2、环境中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可 以分为哪两大类?
观察分析: 野鸭的蹼、猫头鹰和啄木鸟的爪,分别适应什么 样的生活环境?
上图: 北极狐 生活于寒带地区 下图:大耳狐 生活于非洲炎热地区
思考题: 仔细观察它们的耳朵有 什么不同? 这与他们生活的环境有 什么关系?
通过以上图片的分析,你能得出 什么结论?
生物必须 适应 环境
夏天的雷鸟
冬天的雷鸟
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思考
在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环境会影响
生物.改变环境中的一些因素,会影响到 生物的生活,那么,当环境改变了,生物 是如何来面对的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生物会去适应环境,在适应环境的过程
中,生物会不会影响环境?
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生活的骆驼, 尿液非常少,当体温升高到46度时 才会出汗 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 地上部分长很多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保护色 警戒色 拟态
一、适应的普遍性:
1、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2、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3、生物外形适应特征举例
二、适应的相对性:
适应 不适应
三、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生物对无机环境的影响 2、生物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3、人类活动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小结:生物既能适应一定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它们的各自都生活 在什么环境下?把它们 的栖息地互换可以吗? 为什么?
通过资料分析得出的 结论是:
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 有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 结构和生活方式;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水葫芦是我国几十年前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植物, 曾一度用它来净化污水,但引入我国云南省昆明的 滇池后,由于水质污染导致水葫芦疯长,几乎遮盖 了整个滇池,使得水中的其他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 用,而水中的动物没有得到充分的空气与食物,使 很多水生生物几乎绝迹,不在能维持水中的生态平 衡,甚至有时会堵塞水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