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上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孔子要我们“近取譬”,就是近取自己作比方, 也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仁之方”就是实 践仁的方法。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含义,体会两者之间的差别。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 不想做的,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是, 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 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这两句话都是要 表达“多考虑别人感受,多站在别人的立场 来考虑问题”的意思,但是,我不想要的也 不强加于你相对容易做到,把我想要的先给 你,却是难了许多。所以,“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相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更难做到。
所以,我们中国人总是习惯于从一个人对其家人的态度来
推断他对别人的态度,要是他对自己的家人都不好,我们就不相 信他这个人会对别人好,更不可能相信他会有好的个人品质。
所以爱人首先得爱自己,爱家人, 当然,孔子所说的爱人,
此处的人指的是所有的人,只有从“亲亲”扩大至“爱人”方才 完成了对于“仁”的建构,比如帝王实行仁政,就是爱惜百姓, 君子行事求仁,就是要懂得珍惜和爱护身边的人。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句话的主语是谁。曾子明确说是士人,那么士人具 体指什么样的人呢?在这里,曾子所言的“士”应当是儒家之士,也就是我 们现在所理解的知识分子。春秋战国时期,士人还只是一个群体,到了后来, 士人发展成一个社会阶层。我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一向有“士农工商”四 民之说。作为一个人数可观的阶层,士人不治(经营)产业。他们以学习儒 家理论为工作,以治理国家为己任,进则担任各级官吏,以实现社会大同为 终极目标;退则以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化百姓,影响社会。这个使命何等伟大, 这个任务何等艰巨。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杰出的才能,根本担负不起或不 配承担这样的重大使命。所以,曾子才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 因为肩上的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所以必须要有远大的抱负、坚韧的品质, 才能担负起这样艰巨而伟大的使命。
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说“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 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 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推己及人,这个人的 爱心基本上就形成了。反过来,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兄弟 都不爱,我想他也不会去爱别人。
7、【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因为他担当的东西重,而且道路遥远。把在天下实现仁 作为自己必须担当的责任,不是很沉重吗?到死才停止, 不是很遥远吗?”
本章中曾子所言,是在我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名言。后世无数的仁人 君子,无不以此言激励自己,投身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追求中。要想准确理 解这段名言的深刻含义,必须对其中的关键语句进行解读。
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具体条目/详情。”孔 子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 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
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名作动,从 事/实践这句话。
颜渊即颜回,以德行见称。勤奋好学,笃信孔子学 说,并“闻一知十”,领会深刻。为人平易谦逊,沉默 寡言,才智较少外露,在行动上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 是孔子心目中最理想、最得意的学生,在孔门诸弟子中, 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 人”相许。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 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人。
阅读1、2、3、4语段后,请同学们从自处和
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
• 从自处的角度来看,孔子所说的"仁" 就是克服一己私,而遵循礼的规定。具体 地来谈,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从处世的角度来看," 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地 体贴他人。在孔子的语录里,"仁"的基本 含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 表述为"恕"。
4、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 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终身去实 践它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字吧?自 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身上。”
“其”是大概、也许的意思。在孔子看来,“恕” 这个字可以拿终生去实践,而恕就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它在根本点上是跟仁相同的。
仲弓说:“我冉庸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这个「见大宾」和「承大祭」,都是表示很庄重这种场合。出门的时候要跟 人见面,就好像见贵宾一样。不管对方是不是真的是贵宾,但是我们这个恭 敬的心是一样,接见贵宾和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求谨慎恭敬、严肃庄重。 与人交往,我们提倡发自内心尊敬别人;管理和领导百姓,我们更提倡爱护 和尊重百姓,真诚地为人民服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直解:凡是自己不愿意或不想要的,推己及人,就一定不要施加给别人!做 人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学会换位思考,所谓“将心比心",这也是一个人 做人的基本原则! 比如:你不希望别人当众指责你,那么你也不要当众指责别人; 你不希望别人言而无信,那么你就要做到言而有信; 虽然这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感觉做到也不难,但如果所有的人真的都做到 了,那么我们的社会同原来就完全不一样了!那社会会变成什么样了呢? 从此人们永远告别了地沟油,告别了抹了激素毒药的水果蔬菜,告别了转基 因的粮食!告别了假牛奶,假果汁,告别了含有过量添加剂的食品,告别了假 酒,假药,假疫苗和徒有虚名的保健品! 人们远离了各种诈骗阴谋,骚扰电 话! 我们的小孩子出门,再也不必担心被偷被拐,再也没有了撕心裂肺终身 寻找孩子的伤心父母! 我们的老人出门不小心跌倒,再也不必担心没有人扶! 等等等等
• 子贡自己对于仁的理解在孔子看来要求太高。在 孔子看来,这已然到了圣人的境界。于是孔老师 用了另两句来解释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仁就这么简单: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别 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在孔子 那个时代,这一原则意味着:自己对儿子有所期 望,就按照这期望来服事父亲;自己对臣下有所 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服事君上;自己对弟弟有 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服事兄长;自己对朋友 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对待朋友。
6、【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 想达到仁的境界,仁的境界就到了!”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 矣!”要做到仁并不难,关键看你 是不是有这种追求。这意味着,对 每一个人来说,可怕的不是他不具 备仁德,而是他丧失了追求仁德的 愿望。正如在本文第一则颜渊问仁 时孔子所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决定权在自己手里。
第 二 课 时
5、 【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 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 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说:“假如有一个人能够广泛地施惠于 民众,并给有需要的民众以帮助,怎么样? 可以说是仁了吧?”
孔子说:“这何止是仁呢,必定是圣了! 尧、舜大概还担忧达不到这种境界呢!所谓 仁,就是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别人站得住, 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能够就近拿自 己打比方(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 就是实践仁的方法了啊。”
儒家理想人格的核心“ ”
1、文章中有几个人向孔子请教有关 仁的问题?
有四个弟子向孔子问‘仁’,他们 分别是颜渊、仲弓、樊迟、子贡;
2、孔子对四个弟子是怎么回答的? 答案分别在课文的1、2、3、4则。
探讨:关于什么是“仁”。孔子对颜渊、
子贡、樊迟、仲弓等人的回答各有侧重、各不相 同。试作具体分析,品评一下孔子所说的“仁” 到底体现了儒家哪些人格思想?
颜回担心自己领悟不透呀,于是愿闻其 详。老师一组排比很有气势: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说话一向简洁,此处却连用非礼,其实 是强调了一个礼字,违背礼的一切的一 切统统地摒弃,将非礼者驱离身边,驱 离自己的家自己的邦国驱离地球一直驱 至冥王星上去。完全与非礼绝缘,这才 是最难最难的呀,对颜回真正是高标准 严要求。
所以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可以了。比如为我们
宿舍的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的宿管老师,如为我们学校的安全筑 起第一道防线的门卫老师……当你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 请给他们一个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仁”者了。
除了仁,樊迟还问孔子什么是智,孔子的回答也非常的简单, 知人,看樊迟没有听明白,补充了一句“举直错诸枉,能使枉 者直。”樊迟还是没有听明白,但没有再问下去,而是去找孔 门高第子夏请教。看看樊迟,虽然勤学好问,但老师的讲解没 有弄清楚,而是转问他人,固然可能怕麻烦老师,可是也缺少 一点刨根问底精神,子夏再厉害,能比得过孔子吗,真替他惋 惜,现实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人呢?
这里孔老师答案的关键词叫克己复礼。礼是什么?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为什么要 用一个复字呢?因为到了孔子时代,礼乐崩塌社会失范, 孔子对这位大弟子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自己的志向, 振兴这个社会的礼乐制度。孔老师说:能克制内心欲念, 以礼作为行为的准则,那么就是仁,克己复礼后会怎样? 天下归仁,普天下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向你学习。能不 能做到就看你自己,看你有没有向仁之心。
远矣。'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对人慈爱。”
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别人。”
樊迟没有明白/理解。孔子说:“提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 之上,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 人。”
樊迟退出来,去见子夏,说:“先前我拜见老师,问他什么是 智,老师说:‘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 人变为正直的人’,这是什么意思呢?”子夏说:“这句话的含义 多么深广啊!舜做了天子,从群众中选拔人才,任用了皋陶,不讲 仁德的人就疏远了。汤做了天子,从群众中选拔人才,任用了伊尹, 不讲仁德的人就疏远了。”
1、【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 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 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矣。'
【译文】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 私欲)回复到礼,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 普天下的人都会称许/赞许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 自己,难道靠别人吗?”
底下又说,『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这是讲到行仁的效果。无论是在家,还 是在外面、在邦国,做什么事都不会使 人抱怨
这一段是孔子对仲弓说“仁” 孔子谈到了“仁”的两个 内容 (1)要他的学生无论与人 交往还是使民都要严肃认真 (2)要推己及人,设身处 地替别人着想,学会换位思考, 将心比心
3、【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形作名,正直公正的)措(通“措”安排、 安置)诸(之于)枉(邪恶,此指邪恶的人),能使枉者直。’樊迟退, 见子夏曰:‘乡(通“向”先前)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 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பைடு நூலகம்'富哉言乎(“言乎富哉 的倒装,此话的含义多么深广)!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 仁者远(形作动,远离)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
2、【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 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译文】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如同 接见贵宾一样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 祭祀一样严肃庄重。自己不愿承受的,不要加到 别人身上。在诸侯国做官,为(古时诸侯的封邑 )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古代大夫的家族 )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子夏举了历史上的两个例子,虞舜时的皋陶和商汤时的伊尹, 当时的国君将这样的人选拔出来,则“不仁者远矣”,以此解 释“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的道理。 因为国君如果都能“举直”,选拔任用正直的人,就会形成一 种国家用人的氛围——直者当道,则枉者要么自直,要么只能 自去。在这里孔子其实是提出从政者要亲贤远佞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