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大学生社团归属感研究

合集下载

浅析高校学生社团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析高校学生社团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析高校学生社团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平台。

在实际运行中,学生社团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组织管理混乱、活动缺乏吸引力、人员流动大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对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问题分析1.组织管理混乱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通常较为松散,存在着管理混乱的情况。

一些社团缺乏明确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导致决策不够科学、成员责任不明确、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2.活动缺乏吸引力一些学生社团在活动策划和执行方面存在着不足,导致活动缺乏吸引力。

这不仅影响了社团内部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还影响了社团在校园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人员流动大由于高校学生社团成员大多是在校学生,他们的毕业或转学等原因导致的人员流动,成为了学生社团的一大难题。

人员流动大不仅影响了社团的稳定性,还加大了新成员的培养和社团文化传承的难度。

二、解决策略1.建立规范的组织管理制度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化建设,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明确社团成员的权利和责任,加强内部协作和沟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保障社团的健康发展。

2.提升活动策划和执行水平学生社团在活动策划和执行方法方面要更加注重细节和创新,加强活动策划的前期准备工作,提升活动执行的专业水平和吸引力,增加活动的多样性和互动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3.加强社团文化建设学生社团要注重培养成员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社团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社团氛围和内部互助机制,增强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降低人员流动的风险,保障社团的长期稳定发展。

4.加强社团与学校的联系学生社团应加强与学校相关部门和学生会等的联系和合作,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充分利用学校的平台和资源,开展更富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活动,提高社团在校园中的知名度和地位。

5.提高社团成员的综合素质学生社团要通过各类培训和活动,提高社团成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强他们的组织管理和交流表达能力,为社团的稳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高校学生社团问题研究

高校学生社团问题研究

高校学生社团问题研究随着高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生社团不仅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如今高校学生社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组织管理混乱、缺乏创新意识、校园文化氛围薄弱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社团的发展,也制约了学生的个人发展。

因此,本文将从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创新意识以及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首先,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问题是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难题。

很多学生社团缺乏有效的组织架构和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导致社团内部运行混乱。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加强学生社团的组织意识和管理能力培养。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相关培训班、开展组织管理知识讲座等方式,提高学生社团干部的管理水平。

同时,学生社团应该建立健全的组织架构,并制定明确的职责分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以提高社团的运行效率和活动质量。

其次,学生社团缺乏创新意识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许多学生社团重复性的活动使得校园社团活动缺乏新意,难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

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社团需要提高创新意识,并加强对新颖活动的开展。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创新创业类课程、组织学生社团创新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同时,学生社团在活动策划和执行过程中要敢于尝试新颖的创意,如组织专题演讲、举办创客比赛等,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和关注。

只有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并充分发挥校园学生社团的创新潜力,才能为校园创造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氛围。

此外,校园文化氛围薄弱也是困扰高校学生社团的关键问题。

在许多学校中,学生社团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较弱,难以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需要学校和学生社团共同努力。

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场地和经费支持,鼓励学生社团开展有影响力的活动。

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

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

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归属感是指个人对其人格及社会地位的确定性,也就是对自己存在价值和重要性的确认。

归属感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方面,是个体在其本质特性中对自身或他人的归属感,另一方面是指在这个群体中所具有的归属意识。

学生对于学校以及学校内各种事物都有一种归属感,而且这种归属感能够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并激励学生去完善自己的行为。

因此,本课题试图通过探索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来达到提高学生学校归属感,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的目的。

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与学校文化之间在情感上形成一致,并使得学生愿意留在这个环境中继续学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

一、教师对于班级凝聚力的影响研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商业组织日益壮大,各类企业也逐步走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它们不仅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给学校带来了许多挑战。

这些新兴的大型企业、公司会注重于培养自己的员工和员工的归属感。

根据实践证明,许多中小学的管理者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制定适合本校的计划,如广州十三中的“成功教育”,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成功学子;还有清华附中等学校都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学生在社会上做出贡献,提升自身的社会竞争力,扩大社会影响。

另外,许多名校设立了一系列奖项,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将自己的专业学到最优秀。

但是有些学校的管理层却仍旧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反而认为这样做的结果会适得其反,抑制学生的天性。

这样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就很难适应现代化的企业的需求,无法将学校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工作当中。

二、教师对于班级凝聚力的影响。

三、教师的作用有时比家长和学生更重要四、尊重教师职业和获得老师尊重,可以减少由于不信任造成的人际摩擦。

五、教师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建立积极的集体氛围。

六、创建班级图书馆,开展读书活动,在班级营造积极向上的气氛。

七、把握度,尊重学生的隐私,做到不歧视。

八、学校组织班级足球联赛,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

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如何看待社团成员归属感

如何看待社团成员归属感

如何看待社团成员归属感赵晓时经管学院红十字社团【关键字】社团文化;成员归属感;矛盾;对策社团文化,是指在大学生社团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大学生社团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也指大学的各种社团组织的建立、校园活动的开展以及社团组织成员的行为形态等。

社团组织涉及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大学生社团组织分为三大类:(1)学术研究组织,如学通社等;(2)娱乐性组织,如相声社等;(3)公益性组织,如红十字会等。

大学社团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各类活动,辩论会、学术讲座、志愿者活动等等。

不仅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有助于培养学生们对社会积极的态度,提升自主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

此外社团活动有别于课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喜好,需求自主选择活动。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社团活动比课堂更具有教育意义。

一.成员归属感的问题大学里的社团往往是学生自己管理的,不像中学里社团管理以教师为主。

这点本质上的不同,让学生在社团里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也可以做许多想做的事情。

有些社团规模大、活动多、影响面广,自身建设完善,发展空间很大。

这些社团往往由社团骨干成员的一腔热情在维持。

而且轻视社团新老成员的衔接和传统的承袭,包括社团资料、活动档案的留存。

很多成员对于社团的活动总抱有一种可参加可不参加的态度。

准确的说这是成员无归属感的表现。

归属感是社团凝聚力的核心。

如果社团人员对社团不信任、欠缺对团队的归属感,他们就不可能会积极参与活动,热情和实力都不会被完全激发,而且会有另一种情况随之产生,那就是社团的流动性会相对增大。

二.成员的管理问题归属感是一个外延广泛、内涵丰富的概念。

从表层而言归属感体现为一种满意度,简单来说就是指一个人对他所行事的态度。

会出现成员无归属感的情况,归根结底还是在新成员与老成员之间没有完全的沟通。

对于人员的管理上有不少的误区及盲点。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概述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日益受到关注。

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在学校中感受到的认同、尊重和接纳的程度,它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校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更是他们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场所。

研究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及其影响因素。

我们将对学校归属感的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其在大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

我们将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个方面,分析影响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增强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同时,我们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

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学校归属感逐渐成为了教育领域和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学校归属感,简而言之,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在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包括对学校文化、教育环境、师生互动等方面的认同和投入。

这种归属感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也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和长远发展。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教育国际化等趋势的加强,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如学业竞争、人际关系、就业压力等。

这些压力往往导致部分学生对学校产生疏离感,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研究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内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学校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校,提高学校归属感,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演变,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成为了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在学校的认同、投入和愿意为学校的发展作出贡献的程度。

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还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和长远发展。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期为提升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对学校归属感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评述,包括归属感的定义、内涵、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等。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

接下来,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对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现状及其特点、影响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因素、学校归属感与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关系等。

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提升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策略和建议。

这些策略和建议旨在帮助学校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学校归属感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本文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结合,全面而深入地探讨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提升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学校归属感作为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概念,近年来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其学校归属感的研究更是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进行文献综述。

在理论研究方面,学校归属感被定义为学生对学校的一种情感联系和认同。

这种联系和认同源于学生对学校的环境、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感知和评价。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校归属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动力、社会适应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一些学者提出了多维度理论模型,认为学校归属感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学生的学校归属感。

高校学生社团问题研究

高校学生社团问题研究

高校学生社团问题研究一、概述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学生社团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锻炼学生领导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社团管理不规范、活动质量参差不齐、资源分配不均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社团的健康发展,也制约了其在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

深入研究高校学生社团问题,探讨其成因和解决方案,对于促进社团健康发展、提升育人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阐述高校学生社团的定义和分类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由在校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志向或目标,自发组织并经过学校批准成立的团体。

这些社团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升个人技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拓宽人际交往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学术科技型社团:这类社团以学术研究、科技创新为主要活动内容,如数学建模、物理竞赛、化学实验室等。

它们旨在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文化艺术型社团:包括书法、绘画、摄影、舞蹈、音乐、话剧等艺术类的社团。

这些社团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作能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3)体育健身型社团:如篮球、足球、羽毛球、瑜伽、跑步等体育类社团。

它们以体育锻炼为主要目的,旨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4)社会实践型社团:如志愿者协会、创业协会、职业规划协会等。

这些社团注重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5)其他特色型社团:如动漫社、COSPLAY社、电子竞技社等,这些社团以特色活动为主要内容,旨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高校学生社团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它们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社团调研报告

高校社团调研报告

高校社团调研报告
《高校社团调研报告》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高校社团在学生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深入了解高校社团的发展状况和学生对社团的需求,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高校社团的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高校社团的数量和种类丰富多样,涵盖了学术、文化、体育、公益等各个领域。

其中,学术类社团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参与,学生们在其中得到了丰富的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

文化类社团也备受青睐,学生们通过参与这些社团,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增强了文化自信。

此外,体育类社团和公益类社团也受到了不少学生的喜爱,在其中他们得到了锻炼身体和服务社会的机会。

不过,调研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一些社团缺乏规范管理,组织不够严密,导致活动效果不佳,吸引力不足;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对社团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表现为社团种类单一,缺乏新颖性和吸引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是高校应该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和指导,建立健全的社团组织架构和活动规划。

二是鼓励学生多参与社团活动,提高对社团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三是鼓励创新,支持学生发起新颖有吸引力的社团活动。

总的来说,高校社团在学生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高校社
团的发展状况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希望能够促进高校社团的健康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如何增强大学生社团的归属感

如何增强大学生社团的归属感
第三个层次
个体对团队领导者的思维方式和团队的核心价值观产生了深 层次的认同感,并逐步提高个体的安全感、公平感和价值 感,强烈的工作使命感和成就感使得个体对团队的满意感不 断增
加,最终形第成二个体个对层团队次的归属感。
个体开始了一个对团队全面认知、熟悉的过程。团队通过对 员工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使员工逐渐感受、感知、熟悉、 适应团队的各个方面,个体将对团队的经营理念、经营决策 、团队精神和行为规范产生基本的认同感。
一个企业或组织的传承与传播,最让人感动或记忆深刻的三件事:
企业大事记、企业的各种故事、企业传承或承载的正能 量。
(马云 阿里巴巴)
思考: 他们为何能让人印象深 刻?
创业社团文化建设
三板斧
做仪式
仪式的核心是信任、荣誉和尊重。仪式是文化的终极。 九大商业仪式:创始仪式、入职仪式、转正仪式、授奖仪式、 合作仪式、开工仪式、完工仪式、纪念仪式、告别仪式。
社团归属感
就社团归属感而言,其表现社团成员能够了解社团的性质与规范, 明确自己的位置,并能自觉履行它的各种制度、规范,积极参加 社团的各种活动,热爱这个集体,与社员相处和睦,个人目标附属 于社团目标或与社团目标一致。
03 大学生社团归属感 现状如何?
某高校问卷调查数据显示
100.00%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缺乏必要的沟通
由于社团组织成员分工不同,工作人员分散, 彼此了解甚少,沟通的机会也有限,缺少必要 的沟通,团队的人际关系不太融洽。
缺乏社团文化熏陶
如果社团成员没有真正领会本社团的文化精神 ,仅仅通过短暂的培训不足以领会社团文化的 精神,导致其对社团缺乏起码的认知。

新建高校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现状及对策

新建高校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现状及对策

新建高校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现状及对策【摘要】新建高校在迅速发展的学生的校园归属感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通过对新建高校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学校文化氛围不浓厚、校园环境欠缺特色等。

在影响因素方面,学校管理、教学质量和校园活动等因素都对学生校园归属感产生重要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环境、加强导师制度建设等对策建议,并对实施路径进行了探讨。

通过总结归纳分析,展望未来新建高校学生校园归属感的提升,指出研究的价值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促进学校整体发展。

【关键词】新建高校、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对策建议、实施路径、总结、展望未来、研究价值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新建高校的增多,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大。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新建高校大学生的校园归属感并不尽如人意。

校园归属感是指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和归属感,包括对学校环境、师生关系、学习氛围等方面的认同和熟悉程度。

一个良好的校园归属感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在新建高校中,学生们常常面临着校园归属感不强的问题。

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导致学生的辍学和逃课现象。

对于新建高校大学生的校园归属感问题,亟需深入研究和有效对策。

本文将就新建高校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探讨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提升新建高校大学生的校园归属感提供参考和帮助。

1.2 问题意义大学生校园归属感问题的意义在于,校园归属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业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

校园归属感的缺失会导致学生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其学习和生活质量。

校园归属感也会影响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参与度,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口碑。

研究新建高校大学生校园归属感问题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优化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高校学生社团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高校学生社团状况的调查与分析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提供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平台。

本文通过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旨在了解其现状和影响,并探讨社团发展的改进和优化。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调查1. 社团种类:高校学生社团涵盖了各个领域和兴趣,包括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运动、公益慈善等。

这些社团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满足他们不同的兴趣和需求。

2. 社团参与度:大部分高校学生表示曾经参加过学生社团,但参与度有所不同。

一些社团因为其独特的吸引力,拥有较高的参与度;而一些社团则面临参与度较低的问题。

3. 社团活动:高校学生社团定期举办各种活动,包括社团内部活动、校际交流、社会实践活动等。

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提供了学生锻炼自我、提升能力的机会。

二、高校学生社团的影响1. 兴趣爱好的培养:高校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的平台。

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课余生活。

2. 能力素质的提升: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自我、提升能力的机会。

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3. 人际关系的建立:高校学生社团也是学生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场所。

在社团活动中,学生能够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高校学生社团的改进与优化1. 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学校应该为社团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包括资金、场地、设备等。

这样可以帮助社团更好地开展活动,满足学生的需求。

2. 加强社团指导:学校应该加强对社团的指导,提供专业的指导教师,帮助社团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提升社团活动的质量。

3. 建立评价机制:学校可以建立社团评价机制,定期对社团的活动进行评价,给予优秀的社团表彰和奖励。

这样可以激励社团更好地开展活动,提升社团的整体水平。

四、结论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提供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平台。

培养大学生的积极认同感与归属感

培养大学生的积极认同感与归属感

培养大学生的积极认同感与归属感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他们的大学生活中,积极认同感与归属感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如何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积极认同感和归属感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本文将从个人与社群认同、参与感和支持体系三个方面讨论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积极认同感与归属感。

一、个人与社群认同个人与社群认同是培养大学生积极认同感与归属感的第一步。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从家庭到校园的转变,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建立积极的个人认同感和对社群的认同感非常重要。

首先,学校应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价值观和兴趣爱好,从而形成积极的个人认同感。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反思,在思想上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其次,加强社群认同感的建设也是非常必要的。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社团活动、学生社区和志愿者服务等,帮助大学生找到归属感。

通过参与不同的社群,大学生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彼此间的经验和情感,从而增强对社群的认同感。

二、参与感参与感是培养大学生积极认同感与归属感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作为学校的一份子,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类活动和生活,可以增加他们对大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首先,学校应该开设多样化的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其中。

例如,举办学术讲座、文化节、运动会等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大学生有机会参与其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大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在学校中的价值和存在感。

其次,学校应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者工作。

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社会的各种问题和挑战,通过为他人奉献和帮助他人,进一步增强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支持体系良好的支持体系是培养大学生积极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基础。

大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需要得到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首先,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学生服务机构和辅导机制。

学生在学业、心理和生活上遇到问题时,可以得到及时的援助和指导。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本文概述《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是一篇深入探讨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学术研究文章。

文章首先界定了学校归属感的概念,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因素。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文章深入剖析了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学习环境、人际关系、个人因素以及学校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在联系。

本文的研究旨在提高大学生学校归属感,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通过揭示影响学校归属感的因素,文章为高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以改善和提升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

文章结构清晰,分为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和结论等部分。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明确了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文献综述部分对国内外关于学校归属感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价,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研究方法部分详细阐述了研究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等。

研究结果部分通过表格和图表等形式直观地展示了实证研究的结果。

讨论部分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揭示了各因素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影响机制和路径。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贡献,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是一篇系统、深入的学术研究文章,对于提高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理论框架在深入研究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影响因素之前,建立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至关重要。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主要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社会认同理论以及环境心理学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个体在满足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后,会追求归属和爱的需求。

大学生作为处于成长关键期的青年群体,他们对归属感的渴望尤为强烈。

学校作为他们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如果能够满足他们的归属需求,将极大地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将自己归类于某一社会群体,并对该群体产生认同,从而获得归属感和自我定义。

当代高校学生民族归属感研究——以川渝地区各高校为例

当代高校学生民族归属感研究——以川渝地区各高校为例

○教学经纬当代高校学生民族归属感研究——以川渝地区各高校为例□王乐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南充637000摘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

因此在当今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大学生民族归属感对我国民族教育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本文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通过思政课、历史教育以及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来提高民族归属感。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归属感;文化自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

因此在当今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大学生民族归属感对我国民族教育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对中华民族的和谐与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

以西华师范大学学生为重点,在川渝地区部分高校通过发放问卷、走访谈话的方式,对当代大学生民族归属感进行了研究。

一、民族归属感概念分析民族作为一个群体,民族归属感指的是源于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的认可和接受,而产生的对国家的归属认知和感情依附。

民族的归属感是建立在对国家的自豪感之上,自豪感是归属感的基础。

国家是一种法律上的政治共同体,认同是一个来自心理学上的词汇,表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国家认同实质上是一个民族确认自己的国族身份,将自己的民族自觉归属于国家,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

在国际社会中,一个国家只有得到本国各民族的认同才能得以存在。

在民族与国家认同之间,起纽带作用的就是民族认同感。

二、新时代大学生民族认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新问题、新情况、新机遇层出不穷的同时,也给民族认同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

在这种潮流之下对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负面现象也影响到了大学生的精神领域。

首先是社会价值观的错位,其价值观由集体本位向个体本位转化,价值趋向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价值判断由标准理想主义向功利化和实用化转变。

论省属高校大学生社团现状调查与对策

论省属高校大学生社团现状调查与对策

论省属高校大学生社团现状调查与对策概要:通过对学校社团调查分析可知,各高校社团目前存在的问题不是哪个单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应采取多元化的措施解决。

社团文化的建设主体是学生,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社团干事与各协会会长共同管理,而学校和下设的各管理部门也是社团管理者中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扶持,切实扭转大学生社团活动质量低的局面。

只有多方共同努力,优化社团组织结构,转变社团活动方式,拓展社团活动范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高校社团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使社团文化百家齐鸣。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积极参与和团活动,通过活动多尝试多挖掘,发现自己的潜力。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社团作为一个媒介帮助大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经验,完善知识结构,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和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做前期铺垫,以自己良好的素质与能力服务社会。

湖北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社团组织众多,有88.33%的学生加入了1~3个社团,4.67%的学生加入4~5个社团。

在所有社团中,艺术类社团最受欢迎,其次是实践创业类和体育竞技类,见表1。

根据调查结果,学生加入社团的目的多种多样。

大多数学生加入社团是想展示自我才华,提高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部分同学是以娱乐、丰富大学生活为目的。

完全出于兴趣爱好的占了35%,以学习知识技能,拓宽知识面为目的同学占了18.33%。

大学生通过社团是否达到了他们最初的目的?收获有多大?调查发现,15%的学生认为达到了参加社团的目的,收获很多,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75%的同学认为基本达到最初目的,有10%的同学认为没有太多的收获,与最初的预想有很大的偏差不愿参加活动,有的甚至退出社团。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见表3)。

社团活动次数少形式单一,导致有46.67%的学生不愿意参加社团活动。

如何改变现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是社团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大二大三时期,课程比较多课业忙没有时间参加活动的学生占38.33%,社团活动与课业学习的冲突是普遍存在的,如何实现课业学习与社团活动的双丰收是今后高校社团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社团发展的瓶颈。

提高社团人的归属感之我见

提高社团人的归属感之我见

提高社团人的归属感之我见如今,“归属感”一词很流行,一时间各种“归属感”渐渐显现。

我认为所谓归属感就是个人对一个集体认可与热爱。

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社团人的归属感很淡。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就几个关键的影响因素来阐述如何提高社团人的归属感。

首先,在社团招新时就要注重对社团的介绍和对委员的选拔。

一方面,要充分展示出社团的特色,真实而具有吸引力。

另一方面,要选择性的招新。

所录会员一定是认可并热爱社团的。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每年招新时,有很多的新生并不是因为真正喜欢社团而参加的,往往有其他的原因。

如果在一开始社团成员就没有基本的归属感,未来何谈提高?所以招人是关键。

其次,社团的领导团队要做到如当初招新所说。

而且,要把自己的社团当作一个大家庭来看待,努力营造出温馨团结的氛围,使社团成员感到温暖和愉快。

这种归属感是最稳固的。

现在的许多社团中,委员仅仅在招新时见过社长一面,之后就再也“无缘相见”了。

没有交流,怎能有感情,没有感情,何谈归属感。

所以要多和社团成员们交流,举办一些活动,创造促进感情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委员们感受到一种集体的温暖,才愿意在这里待下去。

再次,不同规模的社团要用不同的方式。

对于人员较少的社团来说,只要加强交流,利用这个平台实现自己的期望,归属感自然越来越强。

而对于人员较多的社团,像有的大社团有几百号人,要大家一起交流不太现实。

对此,一方面可以划整分零,每一部分要有经常地沟通交流。

另一方面,不断提升社团影响力,使作为社团的成员拥有自豪感,这种自豪感一定程度上提升归属感。

提升社团人的归属感需要社团中每个成员的努力。

大家因为相同的志趣走到一起,一起分享兴趣爱好带来的快乐,一起为了这个集体的利益而努力,一起同心协力为了社团更好的发展。

这种共同的追求才是提高社团人归属感最重要的因素。

高校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研究综述

高校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研究综述
比较和综 合 上 述 关 于 '学 校 归 属 感 '的 内 涵 界 定#笔者认为学校 归 属 感 是 指 学 生 在 成 为 学 校 成 员 并承担学校的责任 和 义 务 时 所 表 达 出 来 的 情 感#具 体表现在与学校或 者 班 级 的 良 好 互 动#以 及 与 教 师 和同学的和睦关系中& "! 高 校 大 学 生 学 校 归 属 感 的 具 体 表 现
"#"! 年 !" 月 第"1期 总第,)-期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5==8<>?=@?ABC'9B8=98D89E=?A?@F G 39?=?:F
7898:;8<"#"! H?I"1D?JCAH?I,)-源自高校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研究综述
任!晔郭晨璐
"内蒙古大学 创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归属感是学生所拥 有 的 一 种 积 极 感 受#其 具 体 体 现 在/与学校有着良 好 互 动 并 融 入 其 中#被 教 师%同 学 所接受并保持着良 好 的 关 系#在 努 力 学 习 的 过 程 中 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对 学 校 的 活 动 密 切 关 注 并 积 极 参加2%3& 陈红%李 运 端 ""#!-$认 为 学 校 归 属 感 是 学 生在学校环境中逐 渐 形 成 的#其 包 括 学 生 在 心 理 和 情感方面对于学校 的 认 同 感#在 学 校 生 活 中 可 以 得 到 教 师 和 同 学 关 心 和 帮 助 的 获 得 感 #以 及 与 教 师 %同 学相处过程 中 的 融 洽 感2+3& 通 过 以 上 学 者 的 论 述# 可 以 认 为 学 校 归 属 感 具 体 表 现 在 学 生 的 学 习 %生 活 % 人 际 交 往 %社 会 体 验 等 方 面 &

怎样让大学生社团会员有良好的归属感

怎样让大学生社团会员有良好的归属感

怎样让大学生社团会员有良好的归属感
首先,社团自身要保持社团的单纯性。

谨记社团是由一群兴趣爱好相同的人组成的,不是任何个人施展抱负,展示野心的地方,更不能因外界的干扰或阻挠而改变社团初衷,使社团沦为权利组织。

这样,会员才能感受到社团组织的可贵而感到社团的温暖;
其次,加强社团内部的沟通交流,营造“家”的氛围。

只有沟通与交流才能让互相更加了解,当我们拥有共同话题的时候,是不缺少语言的,只是碍于某些客观因素使得交流进行的并不顺畅。

而社团正是一个提供给会员们交流的地方,社团负责人则需要在提供了这么一个良好的交流场所后,精心的维护这么一个“家”一样的地方,让沟通交流更加的方便与舒适。

就如我们自己社团一直强调的“家”文化一样,“家”是每个人最牵挂的地方,我们社团的每个人都是这个家中的一份子,我们的理事会在工作中、学习中、生活中等各方面来关心我们的干事和会员。

当会员感受到这个社团就如自己在学校的家一样,有自己喜欢的哥哥姐姐,还有惹人疼爱的弟弟妹妹们,那么会员是不会舍得割舍掉这么一个“家”的,这时候就自然形成了会员强烈的归属感;
最后,让会员参与到社团的活动中来。

参加社团就必然会有社团活动,但是必须注意的就是质和量的问题,活动过多会让会员有负担从而产生厌倦心理,过少则会让会员忽视了社团的存在。

当然活动质量也得保证,十场无质量的社团活动还不如一场精致的社团活动!当社团活动的质和量得到保证后,会员们才能积极的参与活动中来,也才会在参与筹备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于社团的作用,真心的喜欢上社团活动并为之努力,从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 指个人 自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 受; 是佛洛姆(E . F r o m m) 氏理论中的术语, 意指心理上的
安全感与落实感。在心理学上, 归属感( f e e l i n g o f b e l o n g —
2 当前高校大学 生社 团归属感 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社团归属感的现状 , 我们
关建议 , 以促进 大学生社 团归属感的养成 。
【 关

词】 大学生社 团; 归属感 ; 对策
【 中图分类号】 D 6 3 8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9 3 5 2 ( 2 0 1 3 ) O 6 —0 o 4 8 —0 3
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 自 愿组成, 按 重要心理需要, 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 , 人们才有可能“ 自 我 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随着高校学生社团的 不断发展壮大, 其管理与运作机制也在不断规范化。社团 实现” 。 除此之外, 有人认为, 归属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
文通过大学生社团归属感的研究, 以增强大学生社团的凝 聚力 , 进而推动学生社团的良好健康发展。
中所产生的积极情感 、 心理倾向和常弓 f 发为友好、 向往、 依
从的高层次精神现象。近年来 , 心理学家对归属感问题
进行了大量研究, 现在认为, 缺乏归属感的人会对 自己从
1 归属 感及社 团归属感 的相关定 义
出牺牲” ?经整理调查数据, 如下表所示: 你是否同意 你了解你所 如果可以 重 你是否同意

个整体大致的了解 , 当团队的薪酬 、 福利等物质利益和 团队的各种文化、 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基本符合个体的价值
“ 我 非常 喜 欢 参 加社团的 新选择, 你 “ 时间冲突 我所参加的 规章及管理 还 会选择现 时我愿意为
社团” 制度吗 在的 社团吗 自己的社团 作出牺 牲”
标准时 , 个体将义无反顾地加入到团队当中。第二层次是 个体开始了一个对团队全面认知、 熟悉的过程。团队通过 对员工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 使员工逐渐感受、 感知、 熟 悉、 适应团队的各个方面, 个体将对团队的经营理念、 经营
有代表性的问 题进 行了 探究 1 ) 你了解所参加社团的性质 学家赫兹伯格的“ 双因素理论”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等 及管理制度吗?2 ) 你是否同意“ 我非常喜欢我所参加的 等, 普遍认为人的归属需要具有多向度和多层次性, 归属
社团” 。3 )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 你还会选择现在的社 团 感的形成是一个由浅人深、 渐进互动 的过程, 它可以分为 吗?4 ) 你是否同意“ 时间冲突时我愿意为 自己的社团作 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个体通过各种信息途径对团队有
释。狭义为某一个体对某一整体产生高度的信任和深深
从而使该个体在潜意识里将 自己融入到整体 中 教育与服务功能日 益突出, 在促进和谐校园 建设中的 作用 的眷恋, 日 益明显。然而以往学者多关注于社团的建设、 管理、 功 去, 将该整体利益作为 自己行事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广义 能等方面的研究 , 对社团成员的心理研究成果匮乏, 故本 归属感则通常把归属感引申为个体对人或事物接触过程

事的 工作缺乏激情, 责任感不强; 社交圈子狭窄, 朋友不
多; 业余生活单调 , 缺乏兴趣爱好。就社团归属感而言, 其
明确 自己的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般来说, 归属感属文化心理的概念。它是指一个个 表现社团成员能够了解社团的性质与规范,
并能自觉履行它的各种制度、 规范, 积极参加社团的各 体或集体对一件事物或现象的认同程度, 并对这件事物或 置, 热爱这个集体, 与社员相处和睦, 个人 目标附属于 现象发生关联的密切程度。对于不同的对象, 归属感的维 种活动, 标或与社团目 标一致。 度往往是不同的。归属感或称隶属感, 主要有以下几种含 社团目
【 收稿 日期 】 2 o 1 3—1 0— 0 9 【 作者简介 】张付安 ( 1 9 8 7一) , 男, 河南商丘人 , 浙江农 林大学助教 。 【 基金项 目】本 文 系浙江农林 大学天 目学院工商管理省级 重点建设专业 , 浙江农 林大学天 目学院大学生科技 创新活 动计划项 目( T MK C 1 3 3 3 ) 阶段性成果。
张 付 安
( 浙江农林 大 学 ,浙江 诸暨 3 1 1 8 0 0 )
【 摘
要】 在 以人为本 的社会理念 下, 对" 3 - 代 大学生的人 文关怀 , 不仅体 现在对 大学生个体的 关注上 , 还应 关注
大学生社 团组织的发展 。文章在 实证研 究的基础上 , 分析大 学生社 团归属感 的现状 、 原 因, 并提 出对社 团建设的一 些相
第2 9卷 第 6期
2 0 1 3年 l 2月






v o 1 . 2 9. N0. 6 De c . 2 O1 3
J o u r n a l o f Ya nb i a n P a r t y S c h o o l
当前 高校 大 学 生 社 团 归属 感 研 究

48 ・
问卷总数为2 0 0 份, 有 效问 卷1 8 0 份, 有效率为9 0 %, 符合 问卷调查的有 效率 要求。
关于大学生的社团归属感这一现状的研究, 受篇幅限
3 建立大学生社 团归属感的相关对策
在2 0世纪 9 0年代 , 欧美国家的许多心理学家、 管理
制, 未能将问卷问题一一列 出, 问卷重点从以下四个 比较 者就开始研究组织归属感, 提出不同的理论 , 如美国心理
i n g n e s s ) 是指个体将 自己归属于某一团体, 并对其产生亲
切、 自豪的情绪体验。美 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 1 9 4 3 进行了实证研究, 制定了调查问卷, 其调查对象主要是浙 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 , 他认为, “ 归属和爱的需要” 是人的 江农林大学各年级段的在校大学生。此次问卷调查, 发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