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考试总分:100 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30小题,总分60分)
1.(2分)1.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谴责“以百姓为刍狗”为“不仁”,并警告统治者:“民
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这一思想主张可以说明老子
A.希望统治者要顾及民众的力量B.主张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C.努力追求君民平等的理想社会D.是最早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家
2.(2分)2.春秋时期祖先的历史一般只追溯到黄帝和炎帝,这与中原各国多为夏商周后
裔有关,但到战国时期,人们对祖先的追溯已经超越了本族的局限,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等黄帝以前的传说人物出现在战国诸子的著作中。
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统治者开始利用神权强化王权B.已能准确了解远古时期的历史
C.诸子的历史记述没有史实背景D.文化追根和文化认同意识增强
3.(2分)3.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庄子》将孔子描绘成道家的
代言人,《韩非子》将孔子法家化,《孟子》《荀子》则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夸说得愈加伟大,使他由君子变成儒家圣人。
这一现象表明
A.孔子不只是儒家学派创始人B.儒道法三家思想已完全合流
C.墨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相对立D.孔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4.(2分)4.春秋初期齐桓公首开礼贤下士之风,战国时期诸侯招贤已蔚然成风。
《史记·秦
本纪》载,秦孝公元年(前361年)向天下士人广发求贤令,开出了“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的丰厚条件。
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宗法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B.法家思想已取得了独尊地位
C.私学出现动摇了王室的统治基础D.士阶层流动冲击了贵族政治体制
5.(2分)5.董仲舒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思想,构建了国家
与家族之间的纵向顺从关系,同时将忠孝引入政治领域,使君臣关系披上了天地之道的外衣。
材料观点意在说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B.强化了家国同构的封建秩序
C.将儒家学说提升为统治思想D.完善了儒家学说的思想体系
6.(2分)6.董仲舒认为天有独立的意志,它不仅能以“美祥”来为帝王歌功颂德,还能
以“妖带”、“灾害"、“怪异”等来“谴告”“惊惧”人事。
此思想
A.强化了尊卑等级关系B.强调“天”为君主服务
C.有利于遏制君主暴政D.旨在神化封建皇权专制
7.(2分)7.《后汉书·何敞传》记载,东汉章帝时的何敞,“及举冤狱,以《春秋》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
百姓化其恩礼”。
这表明
A.儒学开始成为统治思想B.地方政府治理方法得当
C.基层司法审判较为公正D.儒学具有社会政治效应
8.(2分)8.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崇尚老庄的“玄学”。
当时的思想家们奉儒家的《周
易》、道家的《老子》《庄子》为经典,称之为“三玄”。
玄学的产生反映出,这一时期
A.老庄学说取得主流地位B.儒家经典丧失其影响力
C.思想领域的冲突与融合D.官员选拔标准发生变化
9.(2分)9.唐代中后期,社会上出现一股“异儒思潮”。
一些儒家学者采取空言说经、
以经驳传等的解经方法,致力于阐发经文中的微言大义,甚至对经传的作者也提出怀疑。
这一现象说明
A.儒学饱受佛道思想冲击B.科举制影响到士人观念
C.儒家理论体系亟待重建D.市民阶层构建话语体系
10.(2分)10.宋代的士大夫大都抱有“得君行道”的期待,希望从朝廷发起改革,实现
其政治理想。
明代的士大夫则转向“党民行道”。
如王阳明强调:“须作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政治体制的日益僵化B.市民阶层力量的兴起
C.儒学逐渐走向思辨化D.早期启蒙思想的传播
11.(2分)11.尽管程朱理学在其初始阶段连遭厄运,屡被排斥,但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
变迁,理学的价值愈来愈被封建专制主义者所认识和采纳,逐渐受到尊崇,直至被确立为官方正统哲学。
理学几经坎坷终能实现正统的原因是
A.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B.首倡“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C.“君权神授”思想符合民众需要D.顺应了社会转型对文化的内在需要12.(2分)12.元代郭居敬编著的《二十四孝图》中讲述了一个“卧冰求鲤”的故事:晋
人王祥由后娘朱氏抚育成人。
虽然朱氏待王祥刻薄,但在她染重病卧床后,王祥仍然在数九寒天,光着膀子卧在冰面之上,融化冰面,求得鲤鱼为后娘治病。
这一故事的广泛流传表明
A.封建王朝倡导“致良知”B.民众深受儒学道德观念影响
C.统治阶级重视文化修养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风俗改良
13.(2分)13.考据学在清代发展成一门专门的学问,其主要内容是从文字音韵、名物训
诂、校勘辑佚等方面入手,从事经书古义的考证。
考据学以其求实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对中国古典文献的整理作出了较大贡献。
考据学的兴起体现了
A.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的反思B.对孔孟儒学的否定
C.市民工商阶层的经济诉求D.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14.(2分)14.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
代。
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
孕育。
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这主要说明当时
A.李贽思想引起保守势力不满B.李贽挑战正统威胁专制统治
C.缺乏推动社会转型的政治环境D.缺乏推动社会转型的社会环境
15.(2分)15.民国初年革命党人易白沙在其所著《帝王春秋》中提到,早年因读梨洲、
船山、亭林遗书,于是有革命之志。
下列属于梨洲先生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有力思想武器的是
A.循天下之公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6.(2分)16.“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
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
”如果要详细了解这些言论,应当查阅
A.《焚书》B.《明夷待访录》C.《船山遗书》D.《日知录》17.(2分)17.针对明末法治的乱象,黄宗羲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王夫之则认为
“民气之不可使不静,非法而无以静之……法者非必治治者其人也”。
据材料可知A.黄宗羲重视治法忽视治吏B.王夫之忽视治法重视治吏
C.黄宗羲主张先治吏后治法D.王夫之重治法也重视治吏
18.(2分)18.在古希腊传统文化中,凡人是与众神同宗同源的,人与神的生活一直被相
提并论。
自荷马之后,希腊人把凡人的生活作为众神生活的参照,众神甚至被想象成是“具有凡人萌芽形式的生命”。
这种观念
A.促成了近代人文主义在希腊诞生B.弘扬了神与人之间的平等精神
C.反映出古希腊自然哲学的进步性D.推动了人文精神在西方的觉醒
19.(2分)19.据记载,伯里克利时代的普罗泰戈拉已怀疑神“存在还是不存在”,普罗
狄科更认为不是神创造人,而是人按照发明种植、住房和各种技艺的实用需要创造了
诸神的观念。
这
A.带有绝对化的发展倾向B.有利于人文精神的滥觞
C.肯定了人人平等的理念D.旨在论证“认识你自己”
20.(2分)20.柏拉图认为,很多戏剧为了迎合观众的趣味,把人性中的无理性部分当作
重点的模仿对象,这些作品亵渎神灵、丑化英雄,同时摧残理性、滋养情欲。
他意在强调
A.人文精神易造成思想混乱B.戏剧应该取消以净化社会
C.文艺衰微是由于民主泛滥D.文学艺术必须要富涵美德
21.(2分)2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近代法国
哲学家勒内·简卡尔的名言是“绝不承认任何事物为真,对于我完全不怀疑的事物才视为真理”。
二者反映的相同理念是
A.反对宗教愚味B.提倡理性至上C.弘扬民主法治D.主张思想自由22.(2分)22.有观点认为,文艺复兴的辉煌成就是由于14世纪末奥斯曼帝国的入侵,
东罗马的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的产物。
19世纪中叶以后,有更多的历史学家则倾向于文艺复兴的辉煌成就是意大利人天才创造的产物。
以上关于文艺复兴运动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正确解读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C.后期学者研究比前期观点可信D.都没有揭示文艺复兴运动的根源
23.(2分)23.薄伽丘的小说《十日谈》曾因描写了众多的情欲故事,一度遭到天主教会
和西欧部分国家的查禁,但这却并不能改变该书在当时西欧社会风靡一时的状况。
这说明
A.禁欲观念是各国的共识B.宗教观念影响世俗价值
C.西欧天主教会完全衰败D.人文主义顺应时代潮流
24.(2分)24.在中世纪,理想的人应该是自卑、消极、无所作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义
不足称道;文艺复兴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提出人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自由。
这种变化实际上是提倡
A.极端的个人主义B.以人为中心的理念
C.主权在民的思想D.反对专制王权和神权
25.(2分)25.有学者认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
而是开始于德国的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
据材料可知
A.文艺复兴的范围在阿尔卑斯山以南B.宗教改革的范围在北欧世界
C.文艺复兴对欧洲现代化毫无作用D.宗教改革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
26.(2分)26.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最终消除了对王权的制约,还消除了人们对跨国的
天主教会的忠诚。
它使各个国家都陷入内战和动乱,从而迫使世俗政府来维持秩序和决定信仰的条件。
据此推知,宗教改革
A.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基本原则B.实现了西欧世俗王权的至高无上C.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D.削弱了欧洲民众对基督教的信仰
27.(2分)27.彼得·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中说:“莫扎特(1756—1791)的乐曲听众往
往只是挤一个客厅,而贝多芬的交响乐则是为音乐厅的上千听众而创作的。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A.共和制度的确立B.封建等级观念被削弱
C.普通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D.民主平等思想开始传播
28.(2分)28.14世纪的人文主义原本具有反对神学的倾向。
17世纪后期,英国的洛克
将人文主义发展为强调天赋人权、自然权利、经济自由,把重点放在了研究人的权利上,从而形成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在英国的兴起反映了,英国
A.天主教势力的衰落B.成为世界殖民霸主C.极力抢夺世界市场D.资产阶级革命
兴起
29.(2分)29.卢梭指出“我们遵守着国家的法律,并用这些准则制约着自己和他人”;
康德认为“幸福与道德的区别是道徳存在的基本前提,因为前者是他律的,而后者则要求自律”。
上述材料表明两者
A.主张用法治手段维护统治B.认为理性是可以被相互转让的
C.崇尚符合理性的社会生活D.强调自由是一个人应有的权利
30.(2分)30.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和法国皇帝路易十六
(1774—1792年在位)在公开演讲常引用“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应当平等”“君主应当为其人民服务”等口号,统治者此举意在
A.倡议建立“理性王国”B.缓和矛盾维护统治
C.宣传自由平等思想D.反对天主教会权威
二、材料题(本题共计3小题,总分40分)
31.(12分)3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政治形势,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这些人才大多数都来自于士阶层。
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出入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人才。
士人求仕最常用的办法是游说自荐。
一个普通士人若通过游说国君,即可骤列高位,拔居要津。
如商鞅初入秦就是通过游说得到秦孝公重用。
公孙衍、张仪也通过过人的辩术纵横捭阖于各国之间,成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风云人物。
随着聚徒讲学风气的盛行,收有门徒的士人往往被尊为“夫子”,其“率徒讲学,辩其谈说”,声势比一般士人更盛。
各国养士之风盛行,最著者如齐国的稷下学宫,名流荟萃。
其他如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中(申)君,食客都达3000人以上。
战国士人有着较强的自尊自主意识,号称“从道不从君”,在后世大一统专制王朝的统治中,这种意识仍然长期存在。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每次公民大会开始后,传令官会向全体与会者发问:谁要发言?任何人都可以应声而起。
柏拉图指出:当公民大会对有关城邦管理的事务进行审议时,站起来发言的可能是
工匠、铁匠、鞋匠、商人、店主、富人、穷人,贵族或者普通人,没有人对这些人提出反对,即使他们没有这方面的专长和经验,他们也试图提出建议。
在阿里斯托芬的喜剧《阿卡奈人》中,穿着破烂衣服、被称为叫花子的狄开俄波利斯也走上讲坛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除了少数走上讲坛的人,台下的数千名听众也可以自由行使他们的发言权,可以通过叫嚷、欢呼表示赞同,也可以通过起哄,嘲笑表示不满,甚至把演说者直接赶下台。
——摘编自崔丽娜《演说自由与雅典民主政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公民演说与战国士人游说的差异。
(6分) 32.(14分)32.(14分) 世界各国文化大多不乏人文精神,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得到进一
步彰显。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关注人的生命和尊严,强调社会中个人道德自律。
对政权的迎合也表现出强烈的实践性。
同时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去追求和谐社会的建立。
不过也有学者指出,“儒学的人文精神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主义烙印,大大损害了儒学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中西方法治进程中人文基础的差异》材料二当民主制度在希腊各邦相继建立后,古希腊公民的个人作用和价值得到完美体现,使人性得到高度尊重,自由成为了古希腊人的追求,这也导致人文主义在古希腊文明中有了生长的土壤。
古希腊人可以自由地进行思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由地进行创作。
于是,“世界上第一次有了思想自由”。
——摘编自《由古代希腊文化探其人文精神》材料三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
”在政治方面,
卢梭在其主要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1762年)一书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希腊“人文精神”的成因。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新主张。
(6分)
33.(14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世界)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雅思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材料二古代中国不重神权的思辨哲学及对伦理道德的强调,与追求理性主义的启蒙运动相符,因此,一些启蒙思想家对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著名思想家伏尔泰在其著作《风俗论》中提到,如果说某些历史共有确实可靠性,那就是中国人的历史。
伏尔泰还对中国古代政治、法律制度和道德加以称颂。
孟德斯鸿认为,中国的统治者因为严格遵守礼教而取得成功。
除了实现精神文化方面的推崇外,中国的园林建筑、服饰、风俗等也被当时的欧洲人所仿效。
——周晓非《启象运动时期的“中国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格拉底和孔子所塑造的文化传统的政治影响。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推崇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
(6分)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东西方文明的认识。
(4分)
答案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30小题,总分60分)
1.(2分)【答案】A
2.(2分)【答案】C
3.(2分)【答案】D
4.(2分)【答案】D
5.(2分)【答案】B
6.(2分)【答案】C
7.(2分)【答案】D
8.(2分)【答案】C
9.(2分)【答案】C
10.(2分)【答案】A
11.(2分)【答案】A
12.(2分)【答案】B
13.(2分)【答案】A
14.(2分)【答案】D
15.(2分)【答案】C
16.(2分)【答案】D
17.(2分)【答案】D
18.(2分)【答案】D
19.(2分)【答案】B
20.(2分)【答案】D
21.(2分)【答案】B
22.(2分)【答案】D
23.(2分)【答案】D
24.(2分)【答案】B
25.(2分)【答案】D
26.(2分)【答案】C
27.(2分)【答案】B
28.(2分)【答案】D
29.(2分)【答案】C
30.(2分)【答案】B
二、材料题(本题共计3小题,总分40分)
31.(12分)【答案】31.(1)原因:礼崩乐坏,传统社会秩序变动;各国变法,重视人才;
私学教育发展,学术下移。
(6分)
(2)差异:士人参政主要是游说君主;反映了专制集权的发展倾向。
公民演说主要在公民大会等场合;反映了民主政治的时代风貌。
(6分)
32.(14分)【答案】32.(1)特点:注重人的价值和自我修养;政治实践性强;追求和谐;具有封建主义烙印。
(4分,任意两点)
(2)成因:奴隶制工商业发展推动;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促进;公民个人价值重要性的凸现。
(4分,任意两点)
(3)新主张:经济领域主张自由放任;宗教方面主张信仰自由;政治方面主张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
(6分,每一方面2分)
33.(14分)【答案】33.(1)政治影响: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苏格拉底的思想彰显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
(4分)
(2)历史背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权和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中国儒家思想适合于他们作为批判封建制度的武器。
(6分)
(3)认识:文明没有优劣之分,东西方文明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有利于世界文明的发展;文明发展应该体现出继承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等。
(4分,任意两点,其它表述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