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三省质检作文“有益与无益”导写(共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届高三省质检作文“有益与无益”导写(共5篇)
第一篇:2011届高三省质检作文“有益与无益”导写
2011届高三省质检作文“有益与无益”导写
【作文题目】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古人有云:“不为无益之事。
”当人们在工具上刻下第一道花纹时,无实际作用的花纹恰恰是文明的象征;非专业棋手下棋,不是为了生计,而是表明生活有闲暇,这种闲暇不也正是“无益”? 请以“有益与无益”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
(2)立意自定。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题意解读】该作文题为AB关系型作文题,材料中已经蕴含某种信息在里面。
“古人有云:‘不为无益之事’”是普遍规律;但“无实际作用”的人类活动有时(注意不是全部)可以成为“文明的象征”,“非专业棋手下棋,不是为了生计,而是表明生活有闲暇。
”“闲暇”看似无益的活动,但有时也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所以,有时“无益”的活动,却可以出现有益的结果;刻意追求,有时可能变成无益或无聊的的结果。
有益无益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立意角度】
1、“有益”与“无益”可以互相转化:如:小孩玩游戏,大人看来无益,但孩子从中得到愉悦,从中学会探索自然、锻炼了动手动脑的能力;读些与自己职业无关的的书籍,可以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面,懂得做人的道理、开阔了视野。
……
2、不要刻意追求所谓“有益”,过多探求“有益”的东西,可能会适得其反;要掌握好“度”;贪多求全,往往会不堪重负,甚至适得其反。
如沉湎游戏中,会玩物丧志。
体育锻炼可以强健身体,但超过人体极限,可能会损伤身体。
小孩上兴趣班……
3、不带功利色彩的人类活动(无益),可能会孕育出人类文明(有益),鼓励人们勇于探索未知的的领域。
4、无益向有益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和环境,呼吁不要扼杀孩子
探索未知领域的的欲望,可以谈环境的重要性。
5、有益也会演化无益,如“开卷未必有益”,可以谈正确引导的重要性。
6、有些事有时有益,有时无益;有时此时有益、彼时无益。
如只看眼前利益,可能伤害长久的利益。
7、人应当多做有益之事,不做无益之事;
8、自认为做的是有益之事,但在实践与效果的检验中,却往往成了无益之事;
9、人有时难免会做一些无益之事,只要善于总结无益之事的反面经验,引以为鉴,也可以变无益为有益;
10、有益与无益是相对的,必须客观看待。
眼前看起来是无益之事,将来或成了有益之事。
可能出现其它立意,能自圆其说的,视为符合题意。
说明:凡是能谈到“有益与无益”的辩证关系的属于符合题意。
只谈其中一个方面属于偏题。
【文体选择】本道题目适宜写成议论文、随笔、杂感或记叙文。
应注意是否能够扣紧“有益与无益”展开。
记叙类文章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亮点要予以特别关注:
有相当精巧的构思;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有真实感人的生活故事;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有深远的意境;有相当的语言表达智慧。
议论类文章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亮点要予以特别关注:
有较高的立意;能选取比较新颖、生动、有个性的材料作为事实论据;论证有层次感、立体感;议论语言有逻辑性和文化底蕴。
有益与无益
“有益”与“无益”只是相对而言,并非绝对。
比如传统中药砒霜,对正常人无益甚至有害;但对白血病人却有益。
“冬吃萝卜夏吃姜”,同样的萝卜同样的姜,不同季节,对人体就存在“有益”与“无益”的区别。
中药的配伍,以及药引,把“有益”“无益”之妙体现得幽深无比。
既然“有益”与“无益”有这样的奥妙,那么切不可轻易断言什
么是“有益”什么是“无益”。
有些父母不让孩子看闲书,说这“无益”。
真的吗?我记得,鲁迅先生是提倡青年人读闲书的,也就是那些“随便翻翻”的书,它可以帮助我们“广收博采”。
想必这是鲁迅先生自己的读书体会,可见读所谓“无益”闲书,也是可以读出文豪的。
有些父母不让孩子打电子游戏,说这“无益”。
真的吗?风靡全国的“三国杀”桌游的开发者就是从玩电子游戏入道的,而后从“玩家”精深到“行家”,这“80后”的小子资产已达上千万了。
想当初,要他真被“无益”唬住了,还有今天的创业成功吗?
“有益”与“无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闪耀着哲学的光芒。
庄子对此有精到的感悟,他以“无用之用”来洞察人世的微妙。
庄子寓言有这么一则,说一棵长在路边的树,枝干弯弯曲曲,木匠连看都不看,因为“无用”;然而这棵树逍遥自在,免遭斧斤,保全了自己。
这就是“无用之用“,与“无益之益”亦是相关联的。
庄子之说乃刺俗世的实用主义,即只看到眼前之“用”而不顾长远之“用”。
今人之“有益”“无益”的价值判断,急功近利不可忽视。
精神的缺失已成社会之病、社会之痛。
那天读到德国诗人歌德在乡下的小木屋里给朋友写信,他写到“……我不接待采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我默然无语,只是感动于歌德对自然的热爱。
今天我更进一步认识到,“看日出”是一种精神的超越,超越功利心,很多看似“无益”的事物都有“看日出”的意义。
(737字)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时,不曾想过有益或无益,但就他那一份悠然已不知羡煞了晋朝以来多少文人。
王维“林深人不知,弹琴(原文下面写成“令”)复长啸”,又能够得到多少实质性的东西,但只他在如此幽深的环境依然旷达的心境即令我折服。
那些把酒临风,推窗邀明月并不是因为有多大的好处令人羡慕,而是那一份豪迈和沉醉那么令人陶醉。
如果,我们执着于有益,抛弃一切看似无益的东西,那么我们怎么能发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原来共长天一色,怎么能够注意“青海长云暗雪山”的壮美,“作别西天的云彩”的惆怅,怎么有时间体
会“白云苍狗多翻覆,沧海桑田几变更”的感叹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炮火稍停的站场(战)上,一个士兵疲惫地将视线移向天空,看到一朵白云在空中漂浮,这个士兵被这朵白云吸引了,他陷入了一个充满遐想的世界,他放松了所以(所有)战斗的戒备,松懈在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
突然,一阵炮声传来,那士兵倒下了,他死在自己的遐想中。
也许会有人认为这真的是一个无益的举动,甚至是愚蠢的(举动)。
但是我从不曾这么认为。
就因为这一个看似无益的举动,他死得并不像战士,却像一个诗人;他死得并不悲壮,却很美丽。
我们都会在生活的道路中前进,必然会经历左手夹着家庭,右手夹着事业,头上还压着厚厚的梦想,我们是如此匆忙,如此疲惫,不得不一次次遮住心的嘴巴,于是,我们学会以有益或者无益来划分事物,然后继续投入认定的宿命。
我们变得卑微,卑微到不感(敢)拥有“多余”的兴趣,卑微到忘记梦想曾经是如此闪亮。
有益成为生活的主宰,自己心甘情愿地臣服于他(它)。
把兴趣、梦想等已(原句不清,照录)在无益的范围,把他们深藏在童年的古井(“”)里。
只有在偶然回想起时才在我们的古井(“”)荡起一圈圈涟漪,荡得我们痛彻心扉。
压抑的生活很累。
唯一的解脱是将有益与无益的缰绳解下,让心能够自由地寻找方向,纵然牵绊仍会萦绕左右,但心若有了追求,一切都将会有另一番美丽的风景,灵魂才能够独唱,演绎生命的美丽与芬芳。
有益与无益不应当成为我们生活的标尺,有益不应主宰生命的方向,无益决不能成为放弃兴趣与梦想的理由。
让自己的心追寻生命的方向。
即使生命不能够绚目(炫目、绚丽)辉煌,但也应当使生命拥有自己独特的芬芳,拥有属于自己的感动。
放下“有益与无益”的标准吧,就因为那看似无益的行为----观看苹果坠地,才有那革命性的理论出现(。
)不是吗?(960字) 【简评】本文写的有一定的文采,恰当运用古诗文名句,为文章增色不少。
那战士的例子很凄美,能形象说明诗意的生活、心灵的自
由无羁绊才能“使生命拥有自己独特的芬芳,拥有属于自己的感动”的道理,现实生活利来利往,是该让浮躁的心静下来。
开头结尾互为呼应,结尾干脆有力也为本文增色不少。
本文字迹清楚,但改动痕迹比较明显,标点符号位置不规范。
这些非智力因素的东西,会影响老师的评分,以后作文时应特别注意。
最后三段有重复之嫌。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人生在世,人的一切活动最终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普天下之人,熙熙攘攘,利来利往,追名逐利,无有倦怠。
为了活着并活得的更好,就得向自然和社会索取,怎样索取才是有效的?人们总喜欢用“有益”和“无益”来作标准,古人有云:“不为无益之事。
”这话不无道理,可是有几个人知道,什么样的事,才是无益之事,什么样的事,才是有益之事呢?
古代有位国君,派人去买千里马,买马的人竟用千金买回了一具千里马的骨头,国君勃然大怒。
一堆枯骨哪值千金,死马骨头又有何“益”,这岂不是胡闹。
可他哪里知道,千里马凤毛麟角,买马人此举才显示了他非买不可的诚意,果然不到一年就有几匹千里马送上门来了。
细细品味这故事,我们不得不佩服买马人的远见,同时慨叹该国君的短视。
可现实生活中,大家盯的全是眼前的利益,直接的利益,认为只有它们才是有益之事。
“一叶遮目,不见泰山”,他们只知道“漂亮的脸蛋长不出大米”,却不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甚至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不择手段,干出损人害己的事情。
这世上有远见的人没几个,短视的人则比比皆是。
就拿邻国来说吧,日本“3.11”大地震并引发海啸,日本东电公司因担心海水冷却可能会使核反应堆永久停运,从而对公司的长期投资造成损害,直到13日,才开始用海水冷却反应堆,因而错失抢修良机酿成严重的核污染事故。
东电就像是在努力捡一个10日元的硬币,却丢了一个100日元硬币。
《华尔街日报》指称此次核泄漏事件是“人祸大于天灾”不无道理。
再如三聚氰胺事件中的三鹿集团,瘦肉精事件中的双汇集团,不也是双眼只盯着眼前的利益,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吗?
结果是惨痛的,教训是深刻的。
不过,更令人可气的则是那些明
知是毒药,为了眼前利益却硬要饮鸩解渴的人。
战国六雄割地求和日趋于亡,他们的领导者并非不明白“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的道理,但为了短暂的和平,却不断地用贿赂来讨好秦国,虽说是“为秦积威所劫”,却不能不说是在饮鸩解渴。
君不见当前有很多社会问题已成了痼疾。
诸如塑料制品给人带来的便利的同时造成的白色污染;高房价把人三代的血都吸干了,就是调不下来;大兴土木建造的形象工程劳民伤财却毫无益处……但他们给某些人带来利益,他们是GDP,他们是政绩,他们是……
当被某些利益劫持时,也就可能分不清什么“有益”,什么“无益”了,是到了该猛醒的时候了!“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但愿我们不要给我们的后代子孙留下笑柄,更不要只留个他们一个无法修补百孔千疮的地球!(1030字)
第二篇:高三省质检作文优秀
高三省质检作文优秀范文
平平淡淡才是真
安度日日夜夜不过反反复复又何妨?历经年年岁岁方知平平淡淡才是真。
——题记
即将毕业的我对于一些有关大学的新闻最近是敏感得非常了。
所以当一名著名大学的研究生选择了跳楼轻生,这则新闻被曝光后我着实地被震惊了一下。
原因虽尚未确定,但有其同学推测可能是因为无法忍受过于单调机械且压抑的研究生生活便选择了放弃生命。
不禁想起了与这研究生有些“殊途同归”的曾经的“富士康十余连跳”的民工们。
似乎“生活机械呆板”在如今已成了不可被逾越的困难了。
但我认为,“重复”的“单调”,也许反而应该是生活的,本来滋味。
重复的单调生活,给你以沉淀的时空。
当代的著名女学者、作家刘瑜曾说过,“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军队。
”这是她在回忆自己早期留学生涯时的感慨——当时的她,生活也是枯燥无趣的“三点一线”,日复一日。
但她认为正是那段“远离了一切有趣的事物”的日
子,让她有能力获得与自己对话,从自己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里寻觅个人意义的机会。
村上春树也曾套用过一句“每把剃须刀都有它的哲学(茨威格语)”来阐释“不论多么平凡的事物,在它的重复之中自能表现出自身的智慧”。
这样的人生之道,我想只有愿意品味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的人,能够体味了吧。
繁复多彩的生活看似是炫目夺人,多滋多味的,但实际上它却会使你劳神累形,难以平静。
总能听到当下许多年轻人们一边抱怨着“活着太累!”一边又孜孜不倦地追赶着他们所谓的“潮流”,每月一换发型,随季节更换“风格”。
他们仿佛不知疲倦地追逐着四时不同的热点并以此为乐。
借用一句王尔德的嘲讽便是:“潮流大概是最愚蠢的东西了,否则为什么它们总活不过三个月呢?”而这种“与时俱进”不仅让人们心神交瘁,也使得囊中荷包为了这一个“新”字,空空荡荡。
重复单调的“日复一日”,仿佛总给人一种“蹉跎岁月”的错觉,殊不知这“将一日重复至一生”的生活态度,绝不是那“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的得过且过。
曾有一个理论是这样的:任何一件事,重复三万小时,都能使人成功。
这里努力勤奋固不可少,更重要的却是那安于“机械”的反复的态度。
回头看那个可惜的生命,如果他能选择坚守机械平淡的生活,发生这种悲剧的可能是否会少一些?他成材的可能是否会多一些?
一年有365日,我不求这365日是不同的日子,只希望我能在这365次重复的一日中,发现生活,最为平淡而真实的滋味。
参预”生命
晋朝高人庾浩和当朝丞相挑灯论玄理,座下两学者并丞相随员,皆无从“参预”。
终了,一学者说他虽不能言,却颇有所得;顾见随员,“似母狗馨”,早已蔫在那里。
这便是过日子和过光阴的区别。
身在心不在,再有趣的事情,也只供消磨;身驰而神往,才能体味生命的况味。
因此有人“只过一天,重复三百多次”;他没有“参预”,何以感受每天不同之趣?古语“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细细想来,每日都如长夜,岂不似
“母狗”日复一日晒太阳一般索然无味?要每天活得各自精彩,非全心“参预”不可。
康德在自己的小镇中度过一生,每天出入作息,从无更变;外人看他,就像一台旧钟那样乏味刻板;可他那等身的大作中,没有一页的老调重弹,只有像人类思想边缘的“一往参诣”;那些合理却超乎想象的道德论述,瞬间使人相信——他每天的生活是不一样的,生活的姿色决不在形,在其内里,在不断的“参预”和前行。
当陈景润结束了小屋枯燥的演算生活时,徐迟说满屋满街的稿纸就像雪山顶上飘下的雪片一样。
相信相比刚握起笔的陈景润,这时的他一定尝过了从山脚攀山峰巅的滋味,一定也看着不同的“风景”,过着不同色彩的日子。
所以单调的外形里可能是缤纷的岁月,而貌似光鲜的日子未必“表里如一”。
以前一位大师和支道林争“理”,支道林名声太响,大师便交待弟子找到支公,“如此如此”与之辩驳。
弟子诣支公,遂将老师言辞,尽悉背诵以辩,支公怒道:“汝何故受寄于人!”这位弟子看似口若悬河,实则做了别人的传声筒;我们不也曾做着“复制成功”的大梦,看似活得日日迥异,实而只是日日模仿?乔布斯每天的对镜自问,问的就是“我还愿不愿做即将去做的事”;对于他,每天“过别人的生活”,必将湮没“自己的声音”;灵魂一旦失声,活得不同便是妄想。
因而他宁愿天天对镜自照,就像柏拉图天天甩手臂,每一次,都是全新的灵魂荡涤。
这样的生命,还“似母狗馨”吗?
可是就曾有个以写诗为生命添彩的工人,从富士康工厂跳下;当他落地时,“半个地球就是龙华镇”。
他曾想摆脱作为“机械手”的日子,但走不脱“龙华镇”,于是选择了悲壮。
鲁迅曾“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如果摆脱不了“冷气”,就只好再摆入自我束缚的陷阱,若不做“自暴自弃者流”,便免不了与命定之规限冲撞,成为舍命之狂徒。
唯一的解法只有“向上走”。
抱怨自己太老、无法四处旅游的贝多芬,便用对曲式和内涵的再度突破,辟人声交响之鸿蒙,使老诗歌震颤癫狂,让世人
又领略了一把百变乐圣的动人魅力。
为了让自己不停滞在“一个日子”里,就得确认自己一直向前走。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天又生我们,长夜才复旦。
”挣出停滞单调的牢笼,必当自强不息;追求心神之蜕变,生命才能破茧成蝶。
想每天活得不同的人,就要走离“冷气”,抖擞精神“一往参诣”;“母狗馨”无以复旦,为生命着色只能靠自己。
第三篇:2018年福建省高三质检作文导写及优秀作文选评1 2018年福建省高三质检作文导写及优秀作文选评1
018年福建省高三质检作文题目
春节期间,几个回到乡村的青年在闲聊。
这些话语引人关注:
1、我喜欢上海,它有大都市气息。
2、我想把一家人接到城里生活,可老人家不愿意离开老家。
3、老家很漂亮,我想回来创业,还能陪家人。
4、大城市压力大,节奏快,我不想去。
5、哥哥在国外,过年都没回来,父母一直念叨。
新时代发展快,作为“00后”,听到这些话材料,有什么感触?请根据其中两三条话,写一篇文章,表达人生愿景。
不少于800字。
作文总评:作文题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作文材料体现了新时代青年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青年认为上海是国际大都市,有发展前景,同学说家乡政策好,想回来投资。
这两位青年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就业价值取向。
青年说爹妈很想念在国外的哥哥,青年说想把父母接到城市居往,这两位青年展现的家庭的亲情,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所以,如此切合新时代青年的思想的材料,考生容易产生写作共呜,容易激发写作欲望,只要认真阅读材料,并加以分析整合是不容易偏题或离题的。
二是,写作过程必须阑述理由。
比如,新时代的青年为什么希望在新时代的大上海发展,因为大上海在新时代具有在经济,文化,科技等绪方面的活力,是改革开放的窗口,是创新变改的样板,青年人置身在新时代的大上海或北京,广州,深圳更能体现自身的价值。
同样,选择写第三位青年的想法,也必须讲清新时代的农村的新政策给
青年提供广阔的天地的诸多道理。
至于选写家庭亲情的考生可以集中笔墨写中国传统美德体现在家庭关係,孝道的作用与意义。
总之,结合材料,谈感想体会,把道理讲透是关键。
以理服人,写出真请实感的文章才能算是好文章。
三是,写作过程必须注重关联性。
阐述农村政策好,可让青年大有作为的考生,一定要用点笔墨去阐明留恋大城市的弊端,写在大城市或农村或国外做出贡献和成绩的青年人必须饮水思源,不忘亲情,孝敬父母,才能成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
总之,抓住论述的重点,并自然地联系到其他几位青年的想法,才是与原材料的最佳契合。
四是,集中笔墨写好家庭亲情和新时代价值取向的关系,是这次写作最理性的判断,也是拿高分的最佳思路。
不管你去哪个地方(城市或农村)发展创业,不管你是成功或暂时的失败,你都需要记住生你养你的家乡,父母。
这是新时代新青年的本色和正能量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福建师大附中高级教师薛章辉点评:明确收信人,旗帜鲜明地表达观点
从作文试题后的“完成写作任务”这一要求看,这道作文题就是“任务驱动型”作文。
考生在写作时必须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必须明确收信人。
收信人可以是校长,也可以是知名作家,也可以是赞成“保留”
者,或赞成“拆除”的人。
二是适当对以上几种人的观点作对比分析。
比如“保留”者想留住历史遗迹,其用心可以理解,但不符合社全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权衡之后亮出观点:历史与传统属于过去,为了将来,为了发展必须“拆除”,这也是顺应历史的需要。
三是必须集中笔墨写好“为什么”。
赞成也好,反对也好,必须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地阐明问题。
赞成“拆除”,可以从以下几点作分析:
1、发展是硬道理,创新是时代的需要,“不破不立”,一味抱着历史旧帐,是形而上学的表现(这方面应着重阐述,事例也多)。
2、“拆”与“留”并不矛盾。
“新”与“旧”,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现在的“新”将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会变“旧”,必须割爰。
必须辨证看问题。
它既是矛盾又是统一的。
3、“新“和“旧”完全可以处理好,那如何处理“新”和“旧”的关系呢?可将对历史作出贡献的旧楼进行摄影,录像,制作模型等遗产留给后人。
总之,赞成或反对都必须将理由讲透。
此外,写作时还应当注重书信行款格式,写信人应按作文题要求署名,不可透露个人信息。
囿于篇幅反对拆除的理由,恕不赘述。
【王清铭的题意分析】
2018年福建省质检卷作文采用材料作文题型。
命题对材料进行了精心的编写,以便学生的思考更集中、更深入。
材料内容真实具体,反映了鲜活的时代生活,情境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点。
命题立意高远,体现了素养考查与教育价值的高度统一。
试题的素材、内容、情境和任务要求,反映了新时代大发展的风貌,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念。
本题以春节期间回到乡村的青年的真实感受为基础,设计贴近生活,贴近时代。
在作文要求中,“以其中两三条话语为基础”“表达你的人生愿景”是本题命题的核心,前者体现了限制性,后者体现了开放性,两者既是明确的指令,也是思考的旨归。
试题鼓励且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发现并勇敢面对有价值的、真实的人生问题,思考、规划自己的人生,表达自己的人生愿景。
材料中给出了五条话语,牵涉的面较宽,反映的问题较为复杂。
既有明确的关涉城市与农村、国内与国外的意涵,也有尚待发现和确定的关涉政策与创业、机遇与挑战、亲情与事业、城乡教育、生活习惯、环境融入等诸多问题,它们的内部之间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
“以其中两三条话语为基础确定立意”的任务型要求,容易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欲望,也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对学生而言,“选择两三条话语”相对容易,这保证了“人人有话可说”,而关联这两三条话语并就自己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展开思考、形成立意,则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体现了“有一定的区分度”测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