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数千年的中国思想发展史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从根本上把客观世界当作镜子来反观自己、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的努力,而总是看见把人的内心当作平静的湖水,认为真正的本心是“虚静”“无事”“空”。

中国人更多地用镜子来比喻人心而不是外界对象,镜子的作用不是用来认识自我,而是用来反映世界、“玄览”万物、呈现宇宙本体的,即是说,镜子(人心)本身是看不见的,在镜子里看见的都是外界事物;人们从镜中反映的外界事物得知镜子的存在,但却不能把握那独立于一切外界事物的镜子实体的形象。

进入现代,我们热烈地讨论“自由”“人性”和“独立人格”,但看上去轰轰烈烈的时代思潮如果不涉及“人之镜”的根本颠倒,终将只是过眼烟云。

所谓根本的颠倒是指:不再仅仅把人心看作被动而平静地反映外界的“明镜”,而是要能动地从外部世界中去获得自我的“确证”。

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通过“洞喻”,以理性贯通人性和对象世界,认为人只要运用他的“理性之光”反观自身,对自己的固有本性加以“回忆”(洞中囚徒回转头,发现了真实事物),就能触及并把握客观的世界本体。

从这里产生了西
方哲学源远流长的“反思”学说。

“反思”(reflexion),也就是反映、反射,它与中国古代“吾日三省吾身”的那种反省不同,不是直接检查自己干净的心地上沾染了哪些灰尘,而是从对象上回过头来思索自己的本性。

中国传统的反省是以人的“心性”为出发点的,人心被假定为已知的、人人相同的、平静一色的,但这恰好使人心本身成了视觉上的一个“盲点”。

西方的反思则是从对象出发的,人心被看作有待于认知的,这就使得人不断地从外面转回头,不是为了“返本归原”,而是要对人性、人心做步步深入的探索。

这种从外向内不断深入的过程表明,人先要认识对象,然后才能认识自己,才能对自己的心性有真正的“自我意识”。

这样形成的自我意识,就会不再只是孟子所说的“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而是要从旁边来看看这个“自己”或“我”的真实内涵,从而客观地认识和把握这个“我”的丰富的可能性,这才能使自己的人格立体化。

我们中国人通常认为,自我反省是属于伦理道德和“天地良心”方面的事。

一个人做错了事,我们叫他“好好反省一下”,殊不知,真正的反思正是对自己内心是否本来就“干净”、对社会习俗是否本来就合理的一种怀疑和探求。

一个人,光是强调自己做事的动机是好的,主观道德上是高尚的,或像孟夫子所说的“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哪怕干下了多么残酷的事,也觉得自己“光明磊落”,这种人很难说有什么自我意识。

因为他缺乏一面外部的镜子,一心以为对象就是他心里反映出来的那个样子——只要他心里没有“私心”。

“宇宙即是我心”,这是闭着眼睛就可以断言的梦话。

(摘编自邓晓芒《镜子的故事》,有删改)材料二:
关公的形象显出某种性格上的抽象性,是更适合于概念化、“脸谱化”的。

人们喜爱关公,除了外表上的美和英勇无敌外,更多的是对他所体现的仁义道德的敬重。

至于关公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人们倒是不太关心。

尽管他的思想感情理应是《三国演义》中最复杂、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但在书中却恰好总是以白描手法一笔带过。

相反,阿喀琉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的形象则是重彩浓墨、精雕细刻,诗人荷马对这些细节如此感兴趣,几乎可说是沉溺于其中而津津乐道。

他写竞技赛车,写饮宴,写山羊背和肥嫩的小猪腿的烧烤过程,写营帐里垫席的颜色、衾被的柔软。

光是写阿喀琉斯的盾牌就花了整整一页篇幅;上面描绘着大地、海洋、日月星辰;一座城池在举行婚礼,还有一座城池正在进行攻防战;有和平的田野,耕者与耕牛,起伏的麦浪和葡萄园;有伴着音乐的跳舞者,蜿蜒的河流,以及牧牛和猎狮的场面……而这一切,最终都是为了突现出人物的完整性格,烘托出与性格相适合的强烈气氛。

关公和阿喀琉斯的形象之所以会有这样明显的区别,正说明中国人和古代希腊人对于“人”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作家把人心看作客观世界的镜子,那么他在描绘一个人物形象时,必然会把这个人的内心世界看作不动、不变或“以不变应万变”的,也必然对各种细节尽量加以简化、抽象化、白描化,以免模糊了镜子本身的单纯明彻;反
之,如果外部世界是人心的镜子
..........,那就可以放手对各种各样色彩丰富的外部细节加以有声有色、细致入微的描写,并坚信这些描绘最终都是对人心的描绘,且只有尽可能生动而毫不遗漏地表现出这些细节,人心才会完整地呈现出其多方面、多层次的立体形象。

这就是为什么关公的形象可以用“忠、义、仁、勇”几个抽象的道德概念概括无余,他的童年、他的教育、他的内心世界,都是你不熟悉而且也不必知道的;阿喀琉斯的形象却是一言难尽,尽管他一半是“神的儿子”,又是王子,他却比曾经“逃难江湖”的关云长更接近凡人、更真实、更具有鲜明的“性格”。

(摘编自邓晓芒《品格与性格:关云长与阿喀琉斯的比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哲学中的“反思”学说,源于柏拉图著名“洞喻”理论中对理性之光的阐释,认为人应通过客观对象审视本心。

B.在作者看来,“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与“吾日三省吾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反思,不能真正地认识自我本性。

C.《三国演义》没有描绘关公的内心世界,而是极力地表现其忠义仁勇等传统道德,关公的形象被概念化、“脸谱化”。

D.关公和阿喀琉斯,都是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受人喜爱的英雄形象,前者像道德楷模,后者则更像现实生活中的平凡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强调“人之镜”的根本颠倒,并不是否定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认知思维,而是启示人们在更深层面增强自我认识。

B.探究外界对象需要具有主动性,但中国人常把人心当作镜子,抹杀了认识自我的能动性,所以中国人往往迷失自我。

C.不反省自己内心是否本来干净,却单纯认为外部世界是自己反映出来的样子,就有可能做了错事反而认为是高尚的。

D.诗人荷马通过对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进行精雕细琢、浓墨重彩地描绘,多方面多层次地烘托了阿喀琉斯的英雄形象。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外部世界是人心的镜子”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马克思认为,人到世间来没有携带镜子,人通过劳动生产才能在他的产品上体现他的真正本质。

B.《百合花》中的小战士不是“高大全”形象,而是在典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有性格弱点的人物。

C.《祝福》中祥林嫂惨死在祝福声中,作者通过复杂的社会关系暴露人性弱点,揭示悲剧性根源。

D.《复活》通过描写聂赫留朵夫解救玛丝洛娃时内心的痛苦挣扎,呈现其从忏悔走向复活的心路。

4.两则材料均出自当代哲学家邓晓芒的著作《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请简要说明这两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5.李斯作《谏逐客书》,针对秦王驱逐客卿的政令发表意见,意在劝说君王收回成命。

文章暗合了材料的观点,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鞍子
王族
(1)白哈巴村的巴车是个有意思的人,去哈巴河县城做衣服。

裁缝把衣服做好后,他将上衣穿上,用力甩甩胳膊,扩扩胸说,不紧,好!
(2)裁缝又递给他裤子,他穿上后,快速蹲下,又快速站起,用手一摸屁股说,没开档,好!
(3)我刚走进巴车的院子时,就看见他手提一副马鞍子,向拴在屋子旁的那匹马走去。

他的马鞍子很古老,上面有铜饰花纹,皮子已油黑发亮,就连骑槽也已变得很黑。

他走到马跟前抚摸着它的背说,休息好了吗?接着把鞍子往马背上一放,又说,穿上衣服;接着又系鞍子上的绳子,嘴里仍不闲着,系上腰带;最后,他在马脖子上挂一根红布条。

我知道马挂红布条是为吉祥,但他却说,打上领带。

做完这些,他把马牵出门,翻身上马,很快就出了村子。

(4)巴车的马鞍子已经传了五代人,至少有十一匹马用过,走过的路比草原还长。

今天,他要骑着马去草场。

草场就在村子旁边,将白哈巴村映衬得如同绿绸布上的一块青玉。

(5)村里人都知道巴车家有一副好马鞍子,巴车因而在村子里的地位很高。

人们常说,好马配好鞍。

有了好鞍子却不一定有好马,巴车现在正为此苦恼。

他父亲曾骑过一匹好马,配的就是这个鞍子。

巴车曾在十八岁那年骑过那匹马,迅疾如风,骑在上面顿感身轻如燕。

可惜那匹马死在了他父亲前面,否则,就会传给他。

这么多年了,他一直在寻找好马,但始终未能如愿,现在他骑的这匹马不能令人满意。

我想找巴车聊聊马鞍子的事,但他骑马走了,我只好在村子里乱转。

走到一户人家的门口,我看见一副被闲置的马鞍子,因为被闲置得太久,上面落满灰尘。

有一根野草从马鞍子夹缝中钻出,开出一朵小花。

这家人对马鞍子早已彻底遗忘,便懒得把长进它夹缝的野草拔去。

马鞍子被彻底遗忘,却在另一种时间里存在,那朵小花就是证词。

(6)太阳慢慢升高,被照亮的马鞍子仍显得硬朗,隐隐透出它昔日的稳健和坚实。

正这么想着,一只蜜蜂落在马鞍子上,转瞬像隐身似的不见了。

仔细一看,才发现马鞍子上有几个小孔。

我正在惊讶,又有几只蜜蜂从小孔中钻了进去。

在什么时候,是风、虫子还是雨珠把马鞍子弄出了小洞?后来让蜜蜂们发现了,便在里面筑了巢。

小时候经常跟叔叔养蜜蜂,我知道只要一个地方有几只飞动的蜜蜂,里面肯定有一个巢……我觉得这个马鞍子真是有意思,被主人用旧了,随手扔在这里,却有一朵小花为它而开,有一群蜜蜂在里面筑巢。

这虽是不会引人注目的事情,但却是生命,是一种更为平静和持久的存在。

(7)主人从牧场回来了,在栅栏外卸下马鞍子,将马拴在屋旁。

他的马鞍子虽然时间已经不短,却显得粗糙和简陋。

主人对马鞍子格外珍惜,小心翼翼地卸下拎进屋去。

村里人都很珍爱马鞍子,把一匹一匹的马骑老后,马鞍子却还很新,很难像巴车的马鞍子那样引人注目。

据村里的老人说,马鞍子其实是被一匹又一匹马磨合出来的,一般情况下,三匹马可磨合出一个好马鞍子。

有些马鞍子因为磨合不成,只好被遗弃,但被遗弃的马鞍子往往又有了新的存在方式,譬如一朵花和一群蜜蜂对它的依赖。

正这样想着,一只蜜蜂从小孔中爬出,绕马鞍子飞一圈后又落下,很快,便爬出很多只蜜蜂,嗡嗡地向远处飞去。

刚才爬出的第一只蜜蜂像是哨兵或值班员,先是出来打探动静,然后向里面发出信号,于是大部队才出动了。

它们飞过栅栏,向草场飞去,草场中的野草正在开花,正是它们采蜜的好对象。

它们是一匹匹马,身上有非常好的鞍子,它们的梦想就骑在上面,指引着它们。

(8)下午,一群放牧者归来。

走到村后的山坡上,他们突然纵马狂奔,马蹄声响成一片,像群鼓敲出的音乐。

每匹马身上的鞍子都很显眼,在夕阳中反射出金黄的光芒。

马蹄之音一浪高过一浪,闪着光的马鞍子被托起,又落下,让人觉得仿佛就是跳动的音符。

过了一会儿,人们稳住马缓缓下坡,各自走回家去。

他们都稳坐在马鞍上,身上落满金黄的夕阳。

(9)几天后,传来消息说巴车的马鞍子碎了。

当时,他骑着马正在山里疾驰,马突然浑身一抖停住,马鞍子哗啦一声碎落在地上。

他下了马,眼泪就下来了,好好的一个马鞍子,怎么说碎就碎了呢?那是几代人传下来的老鞍子,是他家的荣耀,一下子什么都没有了。

(10)村里人说,再快的马也有跑不动的时候,再好的马鞍子也有用坏的时候。

人们都觉得巴车太年轻,虽然祖上传下来的马鞍子是宝贝,但用到一定的时候就应该收起来。

再好的东西也有好的尽头,人不注意,它的好就会变短,就会被提前用完。

(选自《山西文学》2018年第10期)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车在试衣服时一系列具有个性化的言行,符合其作为草原骑手的身份,体现了他对骑马的热衷。

B.“已经传了五代人,至少有十一匹马用过”说明马鞍子使用时间久长,暗示其最终破碎的合理性。

C.家传的马鞍子之于巴车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既是他的精神寄托,又是他的社会地位的体现。

D.“我”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从废弃的马鞍子身上认识到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无用
之用才是大用。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环境描写虽寥寥数笔,却显示了草原的典型特点,与人物活动相得益彰,营造了和谐自然的氛围。

B.文中借助马鞍子,将眼前的一只只蜜蜂与想象之中的一匹匹奔马自然连结,形象地展现了草原人的梦想。

C.第(8)段通过金色的马鞍子对一群牧民放牧归来的场面进行描绘,丰富了人物群像,用以揭示本文的主题。

D.本文在简单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情节的同时,更关注情景描绘和情理抒写,兼具小说与散文的双重特点。

8.文中的马鞍子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人生启示?
9.有论者认为:“非虚构”写作,既具“介入”“在场”的真实性,又有文学的审美性。

请简析本文是如何体现“非虚构”特征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

”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在少欲知足,为立涯限尔。

先祖靖侯戒子侄曰:“汝家书生门户,世无富贵;自今仕宦不可过二千石,婚姻勿贪势家。

”吾终身服膺,以为名言也。

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

谦虚冲损,可以免害。

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饥乏耳。

形骸之内,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穷骄泰邪?秦始皇、汉武帝,富有四海,贵为天子,不知纪极,犹自败累,况士庶乎?常以二十口家,奴婢盛多,不可出二十人。

良田十顷,堂室才蔽风雨,车马仅代杖策。

蓄财数万,以拟吉凶急速,不啻此者,以义散之。

不至此者,勿非道求之。

仕宦称泰,不过处在中品,前望五十人,后顾五十人,
足以免耻辱,无倾危也。

高此者,便当罢谢,偃仰
..私庭。

(选自《颜氏家训》)材料二:
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

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

凡国之强,必须多得贤臣工;家之强,必须多出贤子弟。

至一身之强,则不外乎北宫黝、孟施舍、曾子三种,孟子之集义而慊,即曾子之自反而缩也①。

惟曾、孟与孔子告仲由之强,略为可久可常。

此外斗智斗力之强,则有因强而大兴,亦有因强而大败。

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其智力
..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迥异寻常。

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福益外家若专在胜人处求强其能强到底与否尚未可知。

即使终身强横安稳,亦君子所不屑道也。

(选自《曾国藩家书》)【注】①《孟子·公孙丑上》载,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缩(理直),虽千万人,吾往矣。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福益外A家B若专C在胜人处D求强E其能强F到底G与否H尚I未可知。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恶,厌恶,与“力恶其不出于身也”(《礼运·大道之行也》)中的“恶”意思相同。

B.趣,意旨、目的,与“园日涉以成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趣”意思不同。

C.偃仰,安居、休息,与“偃仰啸歌,冥然兀坐”(《项脊轩志》)中“偃仰”意思不同。

D.智力,智慧和力量,与“可谓智力孤危”(苏洵《六国论》)中的“智力”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做官、积财都要有限度,官位太高、财富太多容易招致祸患,少欲勿贪方可安身立命、保全门户。

B.材料二以天地之道切入,阐释做人应刚柔并济的道理,指明成事关键在于适时做到强矫与谦退,富有思辨性。

C.材料二认为人生应当自强不息,赞成在开创家业、自修处求强,而对成功后一味寻求安稳的行为则表示不屑。

D.两则材料都引入古代典型事例、通过对比来加强说理,劝导家人当修养心性,观点中肯有力,堪称家训宝典。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形骸之内,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穷骄泰邪?
(2)蓄财数万,以拟吉凶急速,不啻此者,以义散之。

14.曾国藩认为怎样才能实现“一身之强”?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澧州觐省①
杜甫
佳士欣相识,慈颜②望远游。

甘从投辖饮③,肯作置书邮④。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湖南冬不雪,吾病得淹留。

【注】①觐省:指探望双亲。

②慈颜:指父母的容颜。

③投辖饮:《汉书·陈遵传》记载,“遵嗜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

④置书邮:传递信件、文书的驿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次句从父母的期望着笔,表现了殷六志在四方、理想高远的人生追求。

B.颔联下句借一“肯”字,形象刻画出诗人意欲托人传递书信时的微妙心理。

C.颈联由高鸟暮云、寒蝉碧树构成的晚秋之景,渲染出一种浓重的送别氛围。

D.尾联交代了诗人因病淹留长沙而不得归乡的情状,与上文的请托形成呼应。

16.本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写文章善于绘声,《石钟山记》中“”一句描写轰鸣不止的声音,足以令船夫惊恐;《赤壁赋》中所描写的幽咽不绝的洞箫声,既能“”,亦能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而落泪。

(2)小明在写作以保家卫国为主题的征文时,引用陆游《书愤》中
“,”两句,描绘壮怀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发克敌制胜的豪迈之情。

(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两句,写词人于萧条与冷落中,仍泛舟于浩渺的洞庭之上,心神不动,气魄不减。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听到电话铃声,你会紧张吗?
根据一项七千多人参与的投票结果显示,85.7%的人会从突如其来的电话铃声产生紧张,铃声一响便会开始不自觉各种脑补。

“电话恐惧症”引起广泛共鸣。

“电话恐惧症”,恐的是什么?有人嫌电话耽误时间,有人怕尴尬、怕沉默,有人
怕加班、怕出事,还有人怕诈骗骚扰……实质上,电话恐惧症,恐的不是铃声,而是
..来电背后的人和事所带来的压力。

铃声一响,电话里的内容,是完全未知的,是不可掌控的。

正是“电话盲盒”的不可预测性,令人(①)。

这种社交症候更多聚集在年轻群体中,而那些“玩不转”社交软件的老年人,拨响老友的号码,接通后听一句“最近还好吗”,还是会被温暖到。

作为社会性动物,大部分人喜欢并习惯于游走在各种社交场合,在不同的交际场景
中,任何状态的出现都是(②)的。

因此
..,关于电话恐惧症的探讨,不必赋予其过多的价值评判。

我们剖析这一现象,去了解当代人的社交心理,也是对社交中的自我进行内寻。

从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算起,穿梭于电波之中的信息(③),堪称海量。

今天,
沟通的途径足够多元,有太多方式去和一个人建立连接。

无论
..媒介如何更新,声音构筑的对话桥梁依然坚韧。

人们在一些时刻仍需要电话,需要通话时那一对一的专注沟通,需要那不经修饰、直截了当的情感抵达,更.需要某个听到会瞬间心安的声音。

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关联词的使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是”与“不是”相呼应,在前文否定的基础上肯定来电背后压力的实质。

B.“因此”承上表明“电话恐惧症”是社交正常反应,不必进行过多价值评判。

C.“无论”指任何条件下的结果都不会改变,强调媒介更新背景下要多元交流。

D.“更”表示前后句子之间的层进关系,突出电话沟通时心与心交流的重要性。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四处表述不当,请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称,美奉行对华接触政策,希望中方对外开放市场,但中方不断提升国家主导作用,推动军民经济和技术融合;美不寻求对华“脱钩”,但将加强出口管控,提升供应链韧性,以应对中国的“经济胁迫”。

对此,我外交部发言人作出如下回答: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前不久,中方就扩大外资流入、稳定外商投资规模提出15条政策措施,并发布2022年版《鼓励
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这些都充分展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

与中国相对比,美国为了维护霸权私利,将对华贸易投资和科技问题政治化、武器化、意识形态化,蓄意抹黑中国军民融合战略,滥用出口管制,胁迫盟友组建各种排华产业链、供应链。

美国为了一己私利不顾黑白大放厥词使中国利益受到损害的做法不利于世界经济复苏。

我们敦促美方端正对华认知,将拜登总统无意寻求同中国“脱钩”、无意阻挠中国经济发展、无意围堵中国的承诺落到实处,停止滥用国家力量无理打压中国企业,停止人为“筑墙设垒”、强推“脱钩断链”,停止为了一已之私利裹挟世界经济,不要一条道走到黑。

21.请将文中画横线部分改成四个连贯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请简要分析我外交部发言人是如何驳斥美方所谓的中国“经济胁迫”的。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常年居住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老太太,对来自上海的青年说:“上海好是好啊,就是太偏僻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