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测试(有答案解析)(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谚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结冰过程需要吸收大量热量
B.“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雪水化成河,粮食千万箩”,雪水化成河是液化现象
2.下列说法正确是()
A.初春的早晨,出现大雾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B.深秋的早晨,地面小草上出现的白霜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C.北方的冬天,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人工降雨经历了升华、凝固和熔化三种物态变化过程
3.疫情期间医护人员佩戴护目镜时往往会形成一层水雾覆盖在护目镜内侧,如图所示,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形成与护目镜上的水雾形成相同的是()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C.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D.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
4.已知碘的熔点是 114℃、沸点是 184.35℃,小丁用电吹风对装有固态碘的试管(如图所示)进行加热,能看到试管出现碘蒸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吹出热风的温度为 100℃,则管中的碘只能是先熔化再汽化B.如果吹出热风的温度为 100℃,则管中的碘只能是升华
C.如果吹出热风的温度为 200℃,则管中的碘只能是先熔化再汽化D.如果吹出热风的温度为 200℃,则管中的碘只能是升华
5.下列各图中,属于晶体液体凝固的图象是()
A.B. C.D.
6.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A.雪山上的雪﹣﹣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B.山间的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树上的露珠﹣﹣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D.草木上的霜﹣﹣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7.如图所示的体温计是我们家庭必备用品,下列关于体温计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体温计不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制成的
B.体温计的分度值为1℃
C.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D.使用前应先在沸水中消毒
8.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2)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4)冬天,室外树上出现的美丽的雾凇
A.(1)(2)B.(2)(4)C.(1)(3)D.(3)(4)
9.以下温度中,最接近45℃的是()
A.澡堂里洗澡水的温度
B.某同学发烧时的体温
C.我县夏季最高的室外温度
D.使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的温度
10.下列说法正确是()
A.初春的早晨,出现大雾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B.秋天的早晨,地面小草上出现的白霜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C.北方的冬天,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寒冷的冬天,人们在外面说话时,嘴里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11.已知1标准大气压下,酒精沸点是78︒C,水沸点是100︒C,煤油沸点是150︒C,如图所示,烧杯和试管内盛有以上某种液体,在1标准大气压下,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内的乙液体沸腾,下列判断中符合题意的是()
A.甲液体为水,乙液体为水
B.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煤油
C.甲液体为酒精,乙液体为水
D.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水
12.小明同学课外通过网络查询有关食盐的知识,在“秒懂百科”中看到下面一段话:食
盐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纯净的氯化钠是无色透明的固体,熔点是801°C,沸点 1442°C,
味咸,易溶于水,氯化钠大量存在于海水和天然盐湖中,可通过蒸煮结晶海水,天然的盐
湖或盐井水来制取氯化钠。

结合以上内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氯化钠溶于水,这是熔化现象
B.氯化钠为晶体
C.利用海水煮盐主要是利用了液化现象
D.温度为100°C,盐为液态
二、填空题
13.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壁结了一层霜,这层霜是由水蒸气
经过______这种物态变化形成的,霜会出现在罐身的______(选填“内侧”或“外
侧”)。

14.如图所示是在探究某种固体的熔化规律时,描绘出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关系图像。

由图可知:该物质熔点是 ___________ ℃,其中BC段表示物质处于 _______ 状态(选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

15.浓度为75%的酒精有较好的消毒杀菌效果,当使用酒精湿巾擦手时,会感到手的皮肤
变凉,是因为酒精在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______。

16.小林和小涵同学在做“探究冰的熔化规律”实验时,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012345678910温度/℃-6-4-2-10000123
______min。

17.放在衣橱中防虫用的樟脑丸,主要成份是一种无色晶体,熔点175°C。

打开衣橱发现
樟脑丸变小,满衣橱都是樟脑丸的气味。

“樟脑丸变小了”,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

A.升华 B.先熔化,再汽化
18.针对运动损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其原理是对准损伤处喷射液态态氯乙烷,
使受伤部位的温度降低,血管收缩以防止淤血,神经传导速度变慢以减缓痛感。

氯乙烷主
要被采用______的方法液化后储存在罐中,喷出后迅速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______(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

19.如图所示,是市场上出售的一种网红食品——分子冰激凌,其制作过程主要是在冰激凌上倒入液态氮,且制成的分子冰激凌周围“烟雾缭绕”。

(1)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的沸点为-196℃。

液氮倒在冰激凌上后会迅速__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同时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冰激凌内的部分水凝固成冰,制成“分子冰激凌”;
(2)分子冰激凌周围烟雾缭绕的“白气”形成原因是________;
(3)装冰激凌的纸盒外侧也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与第(2)中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过程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20.晓雯同学在做“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时,观察到试管内的物质在熔化过程温度保持不变,此时温度指示如图所示,则该物质的熔点是__℃;如果让该物质凝固,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该物质凝固过程的是__。

三、解答题
21.用笔划线把下列现象同该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连起来,并在后面的括号中填写吸热或放热情况.
用久了的灯泡钨丝变细凝华()
装开水杯子冒出的“白气” 升华()
冬天早晨草上有霜液化()
22.炎热的夏天,要将汽水冷却,用质量相等的0℃的水或者0℃的冰,哪种效果更好?为什么?
23.质量相等的冰和水,用来冷却物体,那一种效果好,为什么?___________被100℃的
水蒸气烫伤与100℃的开水烫伤,哪一种情况更严重?为什么?__________
24.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人工降雨的主要过程是:干冰在高空中直接变成气体,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冰晶,冰晶下落时变成雨。

请你分析人工降雨过程中包含的物态变化的过程?
25.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包含着许多物理现象,请解释下列现象:
(1)春暖花开,温度越高,花香越浓.
(2)夏天中午,沙滩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
(3)深秋早晨,枝头挂满白霜.
(4)严寒冬天,冰雪路面上行驶的汽车安装防滑链.
26.炎热的夏天,为什么人站在树荫下比站在遮阳伞下更凉快?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A.结冰是由液态凝固成固态,需要放出大量热量,故A错误;
B.露的形成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
C.霜的形成是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固态,故C正确;
D.雪水化成水是熔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2.C
解析:C
A.初春的早晨,出现大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深秋的早晨,地面小草上出现的白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B错误;
C.北方的冬天,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C正确;
D.人工降雨经历了升华、凝华和熔化三种物态变化过程,故D错误。

故选C。

3.B
解析:B
医护人员护目镜内侧的水雾是液化现象,而霜是凝华现象,露是液化现象,雪是凝华现象,冰是凝固现象,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4.B
解析:B
AB.如果吹出热风的温度为100℃,这个温度低于碘的熔点和沸点,因此碘既不能熔化,也不能沸腾,只会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故A错误,B正确;
CD.如果吹出热风的温度为200℃,超过了碘的熔点和沸点,因此碘经过熔化和沸腾两个阶段,另外仍然存在着升华现象,故CD错误。

故选B。

5.A
解析:A
A.液体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晶体凝固特点,是晶体凝固的图象,符合题意;
B.固体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符合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不符合题意;
C.液体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符合非晶体的凝固特点,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不符合题意;
D.固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一定温度,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特点,这是晶体的熔化图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D
解析:D
A.雪是高空中气态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凝华放热,故A错误;
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液化放热,故B错误;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液化放热,故C错误;
D.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凝华放热,故D正确。

故选D。

7.C
解析:C
【分析】
体温计的毛细玻璃管内的液体是水银,水银具有较好的热胀冷缩的性质;读体温计示数时要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而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非常细的弯曲缩口,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所以仍指示原来的温度示数;水银体温计最高可承受42℃,沸水的温度100℃,会让体温计爆掉。

A.体温计与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温原理相同,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故A错误;
B.由图可知,每大格表示1℃,每小格表示0.1℃,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故B错误;C.体温计上有一个很细的口即缩口,所以它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故C正确;
D.沸水温度100℃远大于体温计可承受的最高温度42℃,会损坏体温计,故D错误。

故选C。

8.C
解析:C
【分析】
(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1)冰雪融化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吸热;
(2)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是空中水蒸气变成液态,是液化现象,放热;
(3)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是液体小液滴汽化成了水蒸气,是汽化现象,吸热;
(4)雾凇的形成是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现象,放热。

吸收热量的是(1)(3),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A
解析:A
【分析】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温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认识,选出符合实际的选项。

A.人的正常体温在36-37℃之间,洗澡水的温度比体温高一些,约为45℃符合实际,故A 符合题意;
B.人的正常体温在36-37℃之间,发烧时一般也不超过40℃,故B不符合题意;
C.睢宁县夏季最高的室外温度一般不超过40℃,故C不符合题意;
D.使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的温度约为26℃,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C
解析:C
【分析】
汽化:液态到气态,液化:气态到液态,熔化:固态到液态,凝固:液态到固态,升华:固态到气态,凝华:气态到固态。

A.初春的早晨,出现大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秋天的早晨,地面小草上出现的白霜是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即凝华形成的,故B错误;
C.北方的冬天,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即凝华形成的,故C 正确;
D.寒冷的冬天,人们在外面说话时,嘴里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11.D
解析:D
液体沸腾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由图及题意可知,甲中液体的沸点如果低于乙中液体的沸点,乙中液体不能达到沸点,也不能继续吸热,则乙中液体不能沸腾;甲中液体如果与乙中液体种类相同,乙中液体只能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乙中液体也不能沸腾;所以只有甲中液体的沸点高于乙中液体的沸点,乙中液体才能达到沸点,并能继续吸热,乙中液体才能沸腾。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2.B
解析:B
A.氯化钠溶于水,形成溶液,这是化学中的溶化现象,故A错误;
B.由题可知,氯化钠有固定的溶化温度,即熔点,属于晶体,故B正确;
C.利用海水煮盐主要是利用了蒸发结晶现象,故C错误;
D.食盐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其熔点是801°C,所以温度为100°C时,盐为固态,故D 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13.凝华外侧
解析:凝华外侧
[1][2]放有干冰的铝罐的罐壁所结的霜是由于干冰在升华时吸热令铝罐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罐壁凝华成固态附在罐身的外侧形成的。

14.固液共存
解析:固液共存
[1]由图可知,该物质在BC段,继续吸热,温度保持80℃不变,所以该物质的熔点是80℃。

[2]由图可知,BC段为物质熔化过程,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15.汽化吸热
解析:汽化吸热
[1][2]当使用酒精湿巾擦手时,会感到手的皮肤变凉,是因为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即发生汽化现象,此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16.保持不变4
解析:保持不变4
[1]由表中数据分析知,冰从第4分钟开始到第7分钟结束,温度始终为0℃,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

[2]冰在熔化时温度不变,熔化时间从第4分钟开始到第7分钟结束,共4分钟。

17.A室温低于樟脑丸熔点未能熔化樟脑丸变小是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
解析:A室温低于樟脑丸熔点,未能熔化,樟脑丸变小是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
[1]“樟脑丸变小了”是因为樟脑丸发生升华,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所以满衣橱都是樟脑丸的气味,故应该选A。

[2]题中已经告知樟脑丸,主要成份是一种无色晶体,熔点175°C,所以室温下樟脑丸不可能发生熔化,根据题中现象判断其发生升华。

18.压缩体积汽化吸收
解析:压缩体积汽化吸收
[1]气态的氯乙烷是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之液化后储存在罐中的。

[2][3]当喷出的液态氯乙烷遇到温度较高的皮肤时,会迅速汽化为气体,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受伤部位的温度降低,血管收缩以防止淤血,神经传导速度变慢以减缓痛感。

19.汽化吸收液氮吸热汽化可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相同
解析:汽化吸收液氮吸热汽化,可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相同
(1)[1][2]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氮的沸点为−196℃,在常温下达到沸点,液氮会沸腾,沸腾过程中液氮迅速变为气体,吸收热量,使冰激凌中的水凝固成冰,制成“分子冰激凌”;
(2)[3]液氮吸热汽化,使周围空气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液态小水滴,所以会出现“烟雾缭绕”的现象;
(3)[4]装冰激凌的纸盒外侧也出现许多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纸盒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附着在纸盒外侧,与(2)中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过程相同。

20.C
解析:C
[1]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温度计每一个大格代表10℃,每一个小格代表1℃,示数是48℃,即该物质的熔点是48。

[2] A.该物质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一定温度,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特点,这是晶体的熔化图象,故A不符合题意;
B.该物质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升高,符合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故B不符合题意;
C.该物质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晶体凝固特点,是晶体凝固的图象,故C符合题意;
D.该物质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符合非晶体的凝固特点,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三、解答题
21.
【解析】
试题分析: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要吸热;
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物体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要吸热;
物体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要放热.
解:用久的灯泡灯丝变细了,是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升华要吸热;
装开水的杯子冒出的“白气”是由水中产生的大量水蒸气上升到空气中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要放热;
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凝华要放热;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判断,和吸放热情况的判断.是一道基础题.22.用0℃的冰效果好.因为0℃的冰熔化为0℃的水时要吸收大量的热,而温度保持0℃不变,当冰全部熔化后,再吸热,水才能升温;而0℃的水吸热后直接升温,故相同质量的0℃的冰冷却汽水时,比0℃的水冷却汽水时吸的热多,汽水的温度相应地降低得也多,故用0℃的冰效果好.
【解析】
汽水要冷却,应向外放出热量,放出的热量多,汽水温度降低得就快.用0 ℃的水冷却汽水,0℃的水吸热水温慢慢升高;用0 ℃的冰冷却汽水时,由于冰是晶体,吸收了汽水放出的热量后先熔化为0℃的水,当全部的冰都熔化为0℃的水后,再吸热,0℃的水温度开始升高.比较可知:用质量相同的0℃的水和0℃的冰来冷却汽水,0℃的冰比0℃的水多了一个熔化吸热的过程,故0℃的冰冷却效果好.
23.用冰冷却效果好,冰在熔化成水的过程中会吸收热量,比水多一个吸热过程;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更严重,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比水多一个放热的过程.【解析】
试题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2)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气体的液化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解:
(1)用冰冷却物体,冰吸收热量首先熔化成O℃的水,比用O℃的水直接冷却物体多了一个冰熔化吸热的过程,所以冰的冷却效果会好些;
(2)100℃的水蒸气遇到比它温度低的人手会放出热量液化成100℃的水,人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100℃的开水烫伤多了水蒸气液化放热这个过程,所以,100℃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开水烫伤更严重.
答:
用冰冷却效果好,冰在熔化成水的过程中会吸收热量,比水多一个吸热过程;
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更严重,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比水多一个放热的过程.【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熔化吸热和液化放热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一道热学基础题.
24.干冰在高空中直接变成气体为升华现象;高空中的水蒸遇冷直接变成冰晶为凝华现象,遇冷变成小水珠为液化现象;冰晶下落时变成雨为熔化现象。

【分析】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人工降雨的原理是:干冰被投射入高空中,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迅速降低,高空中的水蒸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或液化为小水珠,小冰晶在下降过程中遇到暖空气熔化为小水珠,最后小水珠聚集变大落到地面上形成雨。

25.(1)温度越高,扩散越快;(2)水的比热容比沙子大;(3)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小冰晶形成霜;(4)利用增加接触面积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
【分析】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水的比热容大,在吸收和放出相同热量时,温度变化小;
(3)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凝华放热;
(4)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
(1)花香类物质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通过扩散分布到周围的空气中,所以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花的香味;天气温度越高花香越浓,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夏天中午,沙滩很热,而海水却比较凉,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水的温度变化比沙子小.因此,我们会感到海水的温度比沙滩的温度低;
(3)霜是固态,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形成的;
(4)给车轮安装防滑链,可以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汽车车轮和冰路面的摩擦力,防止打滑.
故答案为(1)温度越高,扩散越快;(2)水的比热容比沙子大;(3)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小冰晶形成霜;(4)利用增加接触面积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
【点睛】
本题考查知识点较多,体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要在平时学习中多观察,多思考.
26.详见解析
【分析】
蒸发吸热,大树里面有水分,水分蒸发的时候,吸收周围空气的热量,所以大树下凉爽。

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水由液态到气态要吸收热量,因此在此过程中能带走植物体内的热量,降低植物体的温度,继而降低环境的温度,因此在炎热的夏季,树荫下比遮阳伞下更凉快。

【点睛】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植物蒸腾作用的了解,把握住蒸腾作用的本质是蒸发吸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