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微电影毕业论文(参考阅读10篇)范文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微电影毕业论文(参考阅读10篇)
范文
微电影即是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是能够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传播30-60分钟之内的影片,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探讨微电影毕业论文,供给大家赏析探讨。
微电影毕业论文参考阅读10篇之第一篇:微电影产生与发展的动力学分析
摘要:以手机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原有以大众传媒为主体的传播格局,人人可以成为媒介信息的制作者、传播者。
以视频为主要传播内容的"微电影"应运而生,并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爆发性的增长。
微电影能够在自媒体时代爆发性增长的原因有哪些?本文试图从传播环境动力、心理学动力、设备与技术动力三方面对该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微电影;新媒体;动力学;
一、引言
以手机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原有以大众传媒为主体的传播格局,"去中心化"和"碎片化"是这一传播环境的主要特征。
"去中心化"是传统媒体对话语权的掌控逐渐丧失,人人可以成为媒介信息的制作者、传播者。
"碎片化"的触媒方式催生以"微小"为主要特征的媒介信息形式,"微博""微信"成为自媒体时代主流的媒介和交流工具。
手机使传播的媒介真正实现了随身移动,移动网络是媒介随时在线,每个人都有可能信息传播主体。
在这一系列动因下,以视频为主要传播内容的"微电影"应运而生,并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爆发性的增长。
由于微电影作为网络原生发展的迅速性和草根性的特征致使学界对于其概念的研究相对滞后,也存在诸多的争议。
在对微电影研究的"众声喧哗"中,为微电影定名是微电影创作和研究中首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在研究之初有明确的界定,这样才有利于研究的开展和产业的发展。
有人根据早期微电影与广告宣传的密切关系把它定义为加长版的广告片,尤其是诸如"绿箭"口香糖之类的微电影广告,制作公司会剪辑较短的广告片投放版本和较为完整的微电影版本更加固化了这一认知。
这一观点有失偏颇,虽然微电影在起步阶段确实与广告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早期凯迪拉克的《一触即发》和佳能的《LeaveMe》,但是随着微电影制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投资主体的日渐多元化,微电影的诸如宣传题材类、故事情节类、科学普及类等不断出现,广告已不再是微电影的唯一宿主。
有人认为,微电影无论从技术条件和专业标准上都无法与电影相提并论,微电影只能算作是一般的短视频,没有办法归为电影的行列。
我们认为不能以制作水准来衡量是否成为电影的标准,应该以作品是否具备电影作品的一般要素为标准。
二、新媒体的发展为微电影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传播环境动力
新媒体的互动性的特征加强了信息传播的传播效果,在新媒体技术营造的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空间中,信息传播的双方的沟通实现了地位的转化,信息的传播和接受双方的位置不再固定,信息是在传播和反馈的过程中产生。
微电影在视频网站或者个人空间的上传只是作品创作完成的初步阶段,受众通过"弹幕"、评论等方式对电影的质量和作者形成反馈,这种反馈具有即时性特征,尤其是"弹幕"的出现,使原有的单纯对作品或者作者形成的反馈变成了受众之间的社交空间,受众之间除了交流对作品的
感受之外,加入了大量的个人化的情绪和言语表达,双向的反馈机制变成了多向的反馈机制。
新媒体传播的即时性特征极大地缩短了信息传播的周期,信息传播者可以和受众之间产生即时的传播和反馈。
信息一经上传,互联网的终端可以迅速获得,尤其对于微电影类的视频信息,省去了主管部门的剧本备案和样片的审核环节,可以更加便捷的实现传播,更快的速度到达受众。
即时性是新媒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微电影得以迅速传播的媒介基础。
个性化也是新媒体的重要特征,这导致大众传播的经典理论的失效。
各种社交媒体、微博、短视频网站的风起云涌,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格局。
以某种原因形成的群体化的受众的特征越发明显,受众群在互联网上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集合,而是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尤其是以字节跳动为代表推出的诸如"今日头条"等手机终端,基于受众个性化的需求应用推荐引擎技术,根据受众的兴趣、区域等多个维度进行个性化的信息编辑和推送,推送的内容不仅包括狭义上的新闻,还包括了视频、音乐、购物、游戏等在网络自媒体环境下蓬勃发展的应用型资讯。
通过对用户的个性化分析,收集受众的网络社交行为、网上阅读习惯、手机终端所在的地理位置、受众的职业和年龄等必要条件,挖掘出受众个性化兴趣。
通过社交行为分析,5秒钟计算出用户兴趣;通过用户行为分析,用户每次动作后,10秒内更新用户模型。
个性化的传播环境呼唤个性化的艺术作品,微电影凭借其制作门槛低、成本小、制作周期短的特点,及时完成创作并在自媒体空间发布,满足不同受众个性化的需求,使手机互联网的受众对这种新兴的业态情有独钟。
三、微电影产生与发展的心理学动力
在经典的大众传播学的研究视野下,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起着绝对的支配作用。
它们是大众传播的信息源头和传播通道,它们的"绝对中心"的地位决定作为受众的普通消费者只有无条件、单向度的接受媒介信息,虽然可以通过热线电话、读者来信等途径进行有限的反馈,但是这种反馈在绝对权威和强大的媒体面前显得极其羸弱。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传播生态的格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尤其是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使每个受众的发言权回归到自己的手中,在众声喧哗中拥有了自己发声的通道。
传统媒体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发言权受到了来自自媒体领域空前的挑战。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是信息的制作和传播的成本降至极低,只要自媒体的内容过硬,可以实现轻松的传播受到接受者的追捧,自媒体时代给了每个人"五分钟"的表现机会。
新媒体时代传播的"去中心化"现象凸显,传统媒介环境下的大众媒体绝对话语权受到了来自新媒体的挑战,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的中心话语体系崩溃,主流的话语权丧失,话语权回到了受众的手中。
在新的传播结构中,信息制作与发布的话语权不再只是掌握在少数的大众媒介手里,大众媒介的"话语中心地位"被极大地削弱,传播者的固有身份被几何级倍增的自媒体的发布者所取代,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身份不再固定,独立的自然人可以瞬间实现信息发布者和信息接收者的身份转化,"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在发布信息的同时接受信息,并迅速实现反馈,尤其是"弹幕"等反馈机制的出现,更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闭环的形成,传播、接受和反馈可以同时进行。
新媒体的这种互动机制给了受众极大的自由度,他们可以对海量的信息展开检索,自由接受兴趣点相关的信息,信息的接受由原来的"被动挨打"变成了"主动出击",实现接受信息的自由,极大地增进了主动掌握信息及信息来源控制的自主性。
自媒体语境下的传播"去中心化"致使诸如电视、报纸、广播的衰落,也使传统的门户网站开始改变,不再是固守经典传播学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开始向"
私人订制"的方向转变。
媒介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真正实现了多样化,受众的手机界面不再是"千机一面",谁都有机会在手机的虚拟世界中充分表达自己的爱好,张扬自己的个性,并得到媒体的及时反馈。
用户成为自媒体时代的"王者".微电影就是在这样受众寻找网络空间中的自我的过程中发展起来,他们舍弃影院电影的宏大主题,把镜头下移,对准"小人物"、"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写身边事,拍身边人,以小人物命运的起承转合,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也应和了新媒体时代传播权威失效,"去中心化"的大趋势,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也都有可能成为微电影的导演,微电影成为表达和表述的工具。
移动网络带宽的扩容使受众对于新媒体终端的媒介接触变得空前的便捷,受众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即时获取信息,碎片化的触媒时间导致了碎片化的接受习惯,通过自媒体终端获取信息变得不再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碎片化的接受心理催生了微时代的来临,微博、微信、微电影都是为了适应日益变快的生活节奏和碎片化的接受心态。
媒体的内容和传播方式随受众的接受心理做出调整。
当媒体发现受众没有更多的时间接受长度较大的视频就主动做出改变,用更短的时间、更集中的主题、更精彩的叙事探索微电影存在的可能。
使受众在新媒体环境下养成的新的接受心理得到最大形式的满足,流量经济学的引导,流量对于商业价值的转换,成为各大网媒和制作机构追捧微电影制作的强大的驱动力。
四、新媒体设备为微电影产生与发展提供的技术动力
数字影视的拍摄设备、后期制作设备及视频的传播技术的跨越为微电影的制作和传播提供了直接的内驱力。
数码摄影摄像设备的价格逐渐走低,成像质量稳步提升,使原来只有专业人士才有机会接触的影视前期拍摄设备的门槛逐渐降低。
数码相机的视频拍摄质量可以比拟专业的影视制作设备,而购置成本却有着天壤之别,这为微电影在草根影视爱好者中的流行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随着专业级镜头在手机上的嫁接和依靠优秀的算法实现完美的成像水平,手机也成为拍摄微电影的利器,甚至有些专业导演也青睐于手机微电影的制作。
手机的价格低廉、携带方便、成像日趋完美,成为广大业余影视爱好者拍摄微电影的设备。
目前,具有视频采集、转化、剪辑功能的软件层出不穷,影视后期制作的技术已经走下神坛,一些入门级的视频制作软件以其易操作、剪辑特效良好的特性在广大视频制作爱好者中广为传播。
爱拍、瞄影工厂、拍大师、闪电音频,蜜蜂剪辑作为入门级视频制作软件以其功能强大、操作简便、功能良好受到较大的欢迎。
以"风靡全球的视频剪辑神器"为宣传口号的瞄影工厂对入门级的视频制作者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为满足手机终端的剪辑要求,同时发行PC版本和App版本,具有"千万特效,无限创意"的功能,其多种预设的特效可以实现一键操作,且效果出众。
利用丰富的滤镜和蒙版效果,让视频脱胎换骨,即使没有视频制作的基础和经验,也能实现众多的特殊视频效果。
拥有海量片头、标题、字幕和片尾特效,可以实现专业级的标题制作和字幕特效。
预设有上百种转场效果,可以实现无缝衔接多个视频和图片素材,还具有慢放、倒放、移轴、绿幕抠图等特殊效果。
这些功能基本可以实现操作的一键实现,可以满足视频业余制作者的基本要求。
对于视频制作有着较高要求的人还可以提供高阶视频剪辑功能使制作的视频更加专业。
作为专业视频制作软件类Premiere级别的软件在微电影制作公司还是主流。
这些梯队化的软件生态结构为不同层次的微电影的制作提供技术支持,降低了电影制作的门槛,推动微电影产业的爆发。
五、结语
微电影产业作为在自媒体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业态能够迅速发展,得益于传播环境动力、心理学动力、设备与技术动力的共同作用。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为微
电影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传播环境的外在动力。
新媒体的互动性的特征加强了信息传播的传播效果,新媒体传播的即时性特征极大地缩短了信息传播的周期,新媒体的个性化等都为微电影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外在的传播动力。
新媒体时代传播的"去中心化"现象凸显,受众开始拥有了话语权,微电影成为自媒体发声的一种形式。
微电影用更短的时间、更集中的主题、更精彩的叙事完成创作。
使受众在新媒体环境下养成的碎片化接受心理得到最大形式的满足。
数字影视的拍摄设备、后期制作设备及视频的传播技术的跨越为微电影的制作和传播提供了直接的内驱力。
在这三股动力的共同驱动下,微电影产业得以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