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检测卷】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卷1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接触.(chù)儒.家(yú)探察袖手旁观
B.关键.(jiàn)埋没.(mò)栽种不知所错
C.测量.(liáng)恐.慌(kǒng)尊照一帆风顺
D.彷.徨(páng)途径.(jìng)激变格物致知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追求格物致知
....,探索“物”在各种平衡下的潜力,驱使设计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
B.漫长的人生路上,谁也不会一帆风顺
....地到达理想的彼岸,总会有坎坷,总会有惊涛骇浪。
C.每当我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每当我迷茫不知所措
....时,都会想去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
D.元旦晚会气氛热烈,我们袖手旁观
....着一个个精彩的节目。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尽管他们怎么造谣、诽谤,铁的事实是改变不了的。
B.我虽然下决心学好数学,老师也总是给我个别辅导,成绩总是上不去。
C.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D.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看待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B.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C.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D.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
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5.下列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王阳明的观点符合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B.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所以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C.由于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意动手,所以他们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不知所措。
D.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是对事物的客观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想象力、有计划的。
二.语言运用(共2小题)
6.请分析下列句子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2)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3)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7.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1)①这位先生明明是把外界误认为自己。
/②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
/③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过程的向导。
(探讨/探察/探索/探测)
(2)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淡就可的。
(求得/得到/学到)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8.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儿童研究专家舒华教授公布:很多孩子的学习问题是由阅读问题引起的,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严重的已经发展成阅读障碍,阅读困难不仅会使孩子的语文学习产生困难,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材料二:随着音像制品的迅速普及,“读图”已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重要形式。
有关媒体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来代替名著。
不少孩子对图象产生依赖心理,逐渐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
对图象的过量摄入,导致了语
言表达能力的大幅下降。
不少青少年反映说:“很多时候,心里明明知道怎么说,但就是说不出来。
”
(1)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
(2)简要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9.议论文阅读
最美的姿态
张鸣
①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
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
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
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
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
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
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
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
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
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
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
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
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
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
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
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
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选文有删改)(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①﹣③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文章④⑤段论证了读书的好处,请你再为“读书有益”补充一个道理论据。
(4)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
(5)联系你的阅读经历,谈谈读书给你带来的好处。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卷1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接触.(chù)儒.家(yú)探察袖手旁观
B.关键.(jiàn)埋没.(mò)栽种不知所错
C.测量.(liáng)恐.慌(kǒng)尊照一帆风顺
D.彷.徨(páng)途径.(jìng)激变格物致知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和字音。
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解答】A.有误,“儒家”的“儒”应读作“rú”。
B.有误,“不知所错”的“错”应为“措”。
C.有误,“尊照”的“尊”应为“遵”。
D.正确。
故选:D。
【点评】字形和字音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追求格物致知
....,探索“物”在各种平衡下的潜力,驱使设计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
B.漫长的人生路上,谁也不会一帆风顺
....地到达理想的彼岸,总会有坎坷,总会有惊涛骇浪。
C.每当我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每当我迷茫不知所措
....时,都会想去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
D.元旦晚会气氛热烈,我们袖手旁观
....着一个个精彩的节目。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解答此题,我们平时要积累大量的成语,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
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BC.正确。
D.有误,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
助别人。
望文生义。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尽管他们怎么造谣、诽谤,铁的事实是改变不了的。
B.我虽然下决心学好数学,老师也总是给我个别辅导,成绩总是上不去。
C.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D.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看待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
解答此题,要掌握常见的病句类型并通读所有句子,在此基础上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提取句子主干,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有误,关联词误用,将“尽管”改为“不管”;
B.有误,关联词位置不当,将“虽然”放到“我”前面;关联词不全,在“成绩”前面
加“但是”;
C.正确;
D.有误,搭配不当,将“看待”改为“应付”。
故选:C。
【点评】病句辨析类答题技巧:①看主干,缩句。
看句子主干有无问题,主谓宾是否都有,是否搭配不当。
②看语序,尤其是形容词的顺序问题。
③看搭配,比如说可以“提高能力”,却不能“养成能力”;可以“提高水平”,却不能“培养水平”。
④有关联词的复句,主语相同,关联词置于主语后;主语不同的句子,关联词置于主语前。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B.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C.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D.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分析】此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
解答此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
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解答】A.有误,“大学”应用书名号。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注意熟记顿号、冒号、引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引号和书名号的综合应用。
还要根据语句关系判断标点运用是否正确。
5.下列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王阳明的观点符合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B.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所以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C.由于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意动手,所以他们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不知所措。
D.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是对事物的客观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想象力、有计划的。
【分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主旨的把握。
解答此题,必须熟悉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主旨,然后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作答。
【解答】A.有误,原文是“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必须掌握课上老师讲授的知识要点,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情感,注意复习和归纳。
二.语言运用(共2小题)
6.请分析下列句子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就
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2)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3)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分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作答时,需根据不同论证方法的形式特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表达作答。
【解答】(1)引用《大学》中的句子,这是引用论证,结合引句内容和上下文可知,这处引用解释了什么是格物,什么是致知,同时引出下文的论述。
(2)作者列举了探究竹子的例子,这是举例论证。
结合语境可在,这处举例具体有力的证明了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究。
(3)作者从传统的中国教育使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两者形成了对比,这是对比论证,突出的证明了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答案:
(1)引用论证。
作者引用《大学》中的句子,解释了“格物”“致知”的意思,也引出了下文论述。
(2)举例论证。
作者以探察竹子的性质为例,说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3)对比论证。
作者从传统的中国教育使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这方面论证了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点评】常用论证方法及作用:
1、举例论证:,举……(概括事例:人物+事件)证明了…(如有分论点,写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让人信服。
2、道理论证: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增强文章说服力。
3、引用论证:如果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答题格式: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4、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5、比喻论证: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更加
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7.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1)①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②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③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探讨/探察/探索/探测)
(2)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淡就可求到的。
(求得/得到/学到)
【分析】本题考查词意辨析以及正确运用,可根据语境,据形推义,因汉字多为形声字,形旁有表义的功能,所以可将所推得之义(或作引申)代入词语之中,看是否解释得通。
【解答】(1)探讨:有探索、研讨、探索讲求和探幽寻胜的意思;探察:有寻求察访、探询并察看、察看和探查之意;探索:指研究未知事物的精神,或指对事物进行搜查的行为,或指多方寻求答案的过程;探测:对于不能直接观察的事物或现象用仪器进行考察和测量;
结合词义和语境判断依次填空为:探察、探讨、探测、探索。
(2)求得:是指经过辛苦努力而得到;得到:获得的意思;学到:学习得到的意思;
结合词义和语境判断依次填空为:得到;求到。
答案:
(1)探察;探讨;探测;探索;
(2)得到;求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词义的能力。
要做到正确运用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
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8.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儿童研究专家舒华教授公布:很多孩子的学习问题是由阅读问题引起的,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严重的已经发展成阅读障碍,阅读困难不仅会使孩子的语文学习产生困难,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材料二:随着音像制品的迅速普及,“读图”已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重要形式。
有关媒体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来代替名著。
不少孩子对图象产生依赖心理,逐渐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
对图象的过量摄入,导致了语
言表达能力的大幅下降。
不少青少年反映说:“很多时候,心里明明知道怎么说,但就是说不出来。
”
(1)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
(2)简要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分析】这是两组材料,材料的中心话题是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下降。
【解答】(1)此题考查了材料的概括。
该题要求在阅读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能将主要信息提取出来进行概括表达。
答案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下降。
(2)此题考查了建议的撰写。
回答此题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联系现实生活,和生活息息相关;
2、建议具有可操作性;
3、围绕主题来写;
4、联系生活实际写出几种。
答案示例:学校加强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引导学生更多地阅读文字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答案:
(1)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下降。
(2)建议:学校加强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引导学生更多地阅读文字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点评】此题考查了材料的概括、建议的撰写。
难度不大。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9.议论文阅读
最美的姿态
张鸣
①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
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
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
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
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
人应
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
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
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
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
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
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
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
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
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选文有删改)(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①﹣③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文章④⑤段论证了读书的好处,请你再为“读书有益”补充一个道理论据。
(4)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
(5)联系你的阅读经历,谈谈读书给你带来的好处。
【分析】这篇文章首先阐述了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并作了具体分析,接着阐述了读书可以充实人的心灵,然后阐述了读书可以培养人的气质,最后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本文题目是“最美的姿态”,所以论点必然与此相关,然后结合首尾段和文章内容可以判断,结尾处总结出中心论点“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
因为没有具体语句,所以可以根据自己对论证方法的熟练程度,选择能顺利分析的段落进行解答
(3)本题考查补充道理论据。
所写道理论据契合“读书有益”,注意典型,有说服力。
(4)本题考查论证过程。
答题思路是:首先…,然后…,最后…,结合论证方法和作用回答。
(5)本题是对文本的延伸性阅读。
要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好处。
答案:
(1)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2)对比论证(或正反对比论证),通过对比,论证了阅读与不阅读,会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
(3)
示例一:腹有诗书气自华。
示例二: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4)示例:文章首先运用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分析了读书的好处;最后得出了“人类最美的姿态是读书”这一结论。
(5)示例:增长了知识,丰富了精神世界、开阔了眼界等。
【点评】解答论证方法的作用的题目,需要熟练掌握每一种论证方法的具体作用和答题模式。
举例论证: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道理论证:引用了…的名言、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具有权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比喻论证: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加深刻,观点更加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