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学生)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优质课共62张PPT)
临澧一中高一地理新授课件
探究点二 质疑探究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探究材料】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 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后,一场因 国际旅游岛概念而催生的饕餮盛宴,正在引发海南第二 次房地产投资开发热潮,逾百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进驻海 南“跑马圈地”。 2、人类活动也能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因而也属于地质 作用,这种认识正确吗?
(云43贵流)高流水原水的溶化化蚀学作学侵用蚀侵—地蚀—貌喀作—斯—用特崎地岖貌不平的
石柱
石笋
石钟乳
流水化学侵蚀地貌
天坑
2、流水沉积地貌
(1)冲积扇
洪积-冲 积平原
形态:扇状 分布:发育 于山前(山麓)
成因: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携带的砾石泥沙 在出山口堆积形成洪积扇冲积扇,多个连成冲 积平原
右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题。
1、甲处的地形名称是
A.喀斯特溶洞
B.冲积扇
C.新月形沙丘
D.火山锥
(2)河漫滩平原 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洪水期 枯水期
河漫滩
卫片:芜湖地区
河漫滩平原
形态: 分布: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成因: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 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 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宽广的 河漫滩平原
临澧一中高一地理新授课件
【巧学速记】景观示意图记忆常见的侵蚀与 堆积地貌 (1) 常见的侵蚀地貌
临澧一中高一地理新授课件
(3)河流下游冲积平原
(4)河口三角洲
(5)河流的弯流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3、风力的侵蚀作用——风蚀沟谷、
风蚀洼地、戈壁、裸岩荒漠、风蚀雅 丹、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
《地球表面形态》高中地理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教学难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过程及机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自然景观,如山脉、河流、湖泊等,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形态变化。
2.知识讲解讲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如陆地、海洋、山脉、高原、平原等。
分析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风化侵蚀等。
3.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讲解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地壳运动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分析长江流域的河流发育过程,让学生了解河流对地表形态的作用。
4.小组讨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如何合理利用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5.实践活动以家乡为例,让学生调查家乡的地球表面形态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
要求学生绘制家乡地形图,标注主要地形特征。
6.课堂小结强调地球表面形态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7.作业布置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形成原因的理解程度。
2.学生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环节的参与程度。
3.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语言表达、教学方法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对地球表面形态有更深入的认识,提高地理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讲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时,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认为地球表面有哪些主要形态?它们是如何分布的?”然后,展示地球表面的山脉、高原、平原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特征。
“同学们,你们知道喜马拉雅山脉是如何形成的吗?”“是因为板块的碰撞挤压,形成了高大的山脉。
”“很好,那这种地壳运动的力量是如何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的呢?”“地壳运动的力量会使得地表产生皱褶,形成山脉,同时也会造成地震等自然灾害。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省级名师教案】1教学目标1.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说出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2.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从图上识别六大板块及其边界,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主要地貌的形成。
3.说出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举例说明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
2学情分析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而几个层面加以说明。
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
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
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
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形成高山、盆地等大地形),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
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3重点难点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第二章)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节流水地貌一、流水侵蚀地貌1、峡谷地貌:在湿润或半湿润身躯流水下切作用强烈,形成深邃的峡谷(V字形河谷)。
2、河流阶地、河漫滩3、河曲、牛轭湖特别提醒:平直的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左岸堆积,右岸侵蚀;弯曲的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
4、河谷的发育过程5、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二、流水沉积地貌三、滑坡和泥石流项目滑坡泥石流图示形成条件①地质地形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区②地表植被条件:植被覆盖较差③气候条件:降水较丰富,降水变率较大的湿润、半湿润地区①地势陡峻②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③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不同发生部位山地斜坡上山区沟谷中是否有水的参与可以无水必须有水危害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等带来很大危害类型示意图分布地貌特点山前冲积扇出山口以谷口为顶点形成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河口三角洲河口近似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分布②③①④第二节风成地貌一.风蚀地貌①风蚀蘑菇②风蚀柱③风蚀壁龛(kan)④风蚀残丘⑤风蚀沟槽⑥雅丹地貌二、风积地貌常见的风积地貌——沙丘、沙垄、黄土堆积沙丘风蚀蘑菇特别提醒: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夹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风蚀土丘迎风坡陡,背风坡较缓)沙丘剖面图沙丘示意图沙丘等高线图四、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1.风沙的危害(1)沙埋: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
(2)风蚀:土壤肥力下降;大风袭击(毁坏房屋、刮翻火车、摧毁电杆、造成人、畜伤亡)。
(3)污染大气: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浑浊,危害人体健康。
(4)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
2.防沙措施(1)工程措施:①阻沙:设置沙障阻挡风沙②固沙:设置草石方格固定沙面。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说课
意 图:引导学生通过做题,自主发现问题、揭示规律、 准确把握抽象原理,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
IF语句的应用
IF语句的应用
教学过程——突破重难点
褶皱成因 褶皱类型 地貌名称 褶皱形态
背斜 向斜 背斜 向斜
山岭
山谷
山岭
山谷
IF语句的应用
教学过程——突破重难点
知识点②:背斜谷、向斜山的成因
设计:教师置疑—— 在学生总结出,一般情况下,背
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地形倒置的图片。
教师提供竹片——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利用竹片演示, 总结向斜槽部和背斜顶部的受力情况。 意图:通过质疑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产生求知欲望, 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深入探究,使原先 肤浅的认知得以完善,是抽象的问题直观化。
IF语句的应用
教学过程——突破重难点
知识点①:褶皱的成因、基本形态及其分别会形成的地貌。
设计:教师自制教具展示—— 将几本比较厚的书摞在
一起,将每本朝着学生那面的书边上,用不同的粉笔涂 上颜色,代表不同的岩层,教师在两边用力挤压,学生 观察总结。
意图:高一学生对地形只有初步的了解,仅从感性上认
识到地形在变化,缺乏有关地壳变化原因、运动的形式 及结果等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将抽象的理论知识 简单化。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_____。在野外考察中. 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____,是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 法是_______________。③处的地形属_____山地。 (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3)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双选) A.渭河谷地 B.长江三峡 C.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D. 汾河谷地 (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____处(填数码)打 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是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知识要点二 地球表面形态
知识要点二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节流水地貌新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一、流水侵蚀地貌1.峡谷(1)分布地区:湿润或半湿润山区。
(2)形成:流水侵蚀切割地面形成。
(3)形态特点:横断面大多呈V字形。
2.河漫滩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
3.河流阶地(1)概念:在河谷两侧常分布有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
(2)特点:河流阶地地形平坦,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质较为肥沃。
二、流水堆积地貌1.冲积扇(1)位置: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
(2)成因:①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剧减。
②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而成的扇状堆积体。
2.洪积扇(1)位置:暂时性河流在山谷出口处。
(2)成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状堆积体。
(3)分布: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3.冲积平原在河流的中下游,或河流流经盆地时,常形成沙洲和地形平坦的冲积平原。
4.三角洲(1)位置和成因:河流挟带较多的泥沙入海时,泥沙在河口大量沉积,常形成三角洲。
(2)典例:黄河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等。
三、滑坡和泥石流1.发生条件(1)地区:流水侵蚀强烈的山区,尤其是峡谷地区。
(2)条件:山高谷深、坡陡流急;遭遇暴雨。
2.滑坡(1)概念: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
(2)危害:掩埋农田和村庄、阻断道路、淤塞河道,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泥石流(1)概念: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质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
(2)危害: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等带来很大危害。
难点突破1.河流不同侵蚀类型及其影响河流的侵蚀类型包括: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三种类型,它们对河流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河流的堆积地貌包括两种常见的类型:洪积—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
其形成机制和地貌示意图难点突破3.流水作用的差异(1)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如图中A;河流中游,以流水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B;河流下游,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C。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2.2《地球表面形态》知识总结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高中地理
三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侵
流水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 溶洞、石林、峰林等 喀斯特地貌,一般地 表崎岖,地表水易渗 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 分布地区(例:桂林山 水、路南石林、瑶琳 仙境)
外力 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 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 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 普遍(例:花岗岩的 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 球状风化) 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三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高中地理
颗粒小、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 比重小的 (例:塔克拉玛干沙漠 后沉积 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 (具有明显 土)
海浪 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的分选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滨海地带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侵
风力 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 成戈壁、风蚀洼地、 风蚀柱、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 区(例:雅丹地 貌)
蚀 作 用
流水 侵蚀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 宽,形成“V”型谷, 使坡面破碎,形成沟 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红色沙漠”、“石 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 区(例:长江三 峡、黄土高原地 表的千沟万壑、 瀑布)
高中地理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 裂分割成六大板块;
高中地理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版必修1
(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设计思想】从2009年秋季开始,我省将全面推行试用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面对即将到来的课程改革,我们需要探索和实践。
尤其面临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基点。
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被看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的标志和核心任务。
本课设计以探究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
【学情分析】1.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对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较困难。
2.高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本课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并配以丰富的色彩,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3.本课的知识网络复杂、容量大,教学设计贴近教材,并有一定的拓展和扩充,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分析】地表形态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它同本章其它各节内容密切相关,是学习地貌、地形的基础,也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之一。
本节内容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
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释。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节内容杂、知识多、容量大、基础性强,历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与实践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了解构造地貌。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含答案)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
2.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震等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地球重力能等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 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板块边界类型:图中M为消亡边界,N为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①图中a是两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图中b、c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山脉或岛弧。
③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①从地质构造上看,A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B为向斜,岩层向下凹陷。
②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A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B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③从地形上看,A常形成山地,B常形成谷地;但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A会被侵蚀成谷地,B则成为山岭。
(地形倒置)(2)断层: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
其中,A部分叫地垒,常发育成山峰;B部分叫地堑,常形成盆地或谷地。
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1)岩浆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其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
(2)大地由于构造运动而快速震动称为地震,其结果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温馨提示]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中地理《第二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湘教版必修1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1] 分析地表形态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 识记六大板块的名称及相对位置,学会分析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说出地质构造的类型,并可以正确判读背斜和向斜,地垒和地堑。
情景创设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很多千姿百态的地形,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美丽三峡、云南路南石林、泰山观日出、华山奇峰、庐山雾松……,这些大自然的神奇,是怎么形成的呢?学习任务[1] 请说出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主要力量是什么?并说出他们的表现有哪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什么?[2] 查阅相关资料,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及其提出者。
[3] 读图2-10“六大板块示意分布”,找出并背会六大板块的名称。
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度、巴西、南非以上国家分别位于哪个板块上?位于赤道上的有几个板块,分别是什么?位于南回归线上的有几个板块,分别是什么?位于北回归线上的有几个板块,分别是什么?[4] 在图2-10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板块是在运动中的,板块之间有哪两种作用,会形成哪些地表形态?板块边缘活动比较剧烈,板块内部活动也如此剧烈还是相对稳定呢?[5] 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向什么方向移动?[6] 阅读38页第一段话,进行自我总结,并对举例进行记忆。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举例 形成边界的类型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 生长边界 板块相撞(相向移动)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巨大的山脉 阿尔皮斯山、喜马拉雅山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 海沟、山脉和岛弧 太平洋西部的岛弧、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等消亡边界 [7] 看图2-13“东非裂谷带示意”并结合图2-10。
说出红海位于哪个板块还是位于板块的边界处?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还是消亡边界?红海将会扩大还是缩小?说出原因。
[8]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哪些?总结列出其关系并举例。
地质构造 [9] 褶皱是如何形成的?一般而言,褶皱存在于哪种岩石中?基本形态有哪些?并画出简单形态,归纳区分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梳理
地貌类型侵蚀地貌名称峡谷阶地河流弯曲牛轭湖流水地貌分布地区河流上游河流中上游河流中下游地区形成过程落差大,水流急,下切作用为主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地壳稳定时期,河流侧蚀。
河流一开始流动,便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偏转的河流便会冲蚀河岸,使之慢慢凹进去,变为凹岸。
同时在另一岸河水流速较慢,发生沉积,变为凸岸。
应用:凹岸流速快,侵蚀作用,河岸陡,适合港口建设;凸岸流速慢,堆积作用,河岸缓,适合聚落建设。
平原地区蜿蜒曲折的河流,受到河岸的限制较少,可以侧向自由发展。
当河床弯曲愈来愈大时,河流的上下河段愈来愈接近,曲流呈“Ω”形,出现狭窄的曲流颈。
洪水期,曲流颈可能被冲开,河流不经过曲流而直接进入下一河段,这种现象称为裁弯取直。
裁弯取直后,弯曲河道被废弃,形如牛轭,称为牛轭湖。
特点V形河谷,两壁陡峭,谷底狭窄阶梯状地形;地面平坦,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质较为肥沃;地势越高,阶地越老。
图示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地貌类型沉积地貌名称冲积扇(洪积扇)冲积平原沙洲(江心洲)三角洲流水地貌分布地区河流出山口处河流中下游河流中下游河流入海口形成过程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剧减,所携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而形成的扇子状堆积体。
河流流经地势平坦的地区常形成曲流,尤以中下游地区常见。
河流在凸岸堆积,枯水季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河流改道或下切侵蚀,河漫滩废弃。
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接起来,形成河漫滩平原(冲积平原)。
泥沙淤积河流中上游泥沙来源丰富;河流入海(湖)口处地形坡度变缓,加上海(湖)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特点外形似张开的折扇,自扇顶至扇缘,地面逐渐降低,堆积物由粗到细(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流水具有较好的分选性地形平坦四面环水,长条形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
沉积物颗粒由河口向海变细。
公开课教案-《地球表面形态》
公开课教案-《地球表面形态》临城中学李丽【课题】地球表面形状(《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课标解读】“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状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从课标要求来看,教学活动的重心是地表形状的变化的缘故分析,并能让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状。
一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状,即地表形状一直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二是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状,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状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状骨架进行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状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学习目标】⑴了解地表形状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⑵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明白得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势的关系。
⑶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状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①用板块构造理论说明宏观地势的形成;②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状。
【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为“内力作用与地表形状”,是湘教版必修Ⅰ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状”中的第1课时的内容。
关于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从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势、地质构造与地表形状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于板块构造学说,学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因此教科书对这一内容作了扼要的介绍,教学的重点安排在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势形成的阻碍上,并列举了一些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状也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之一,教科书介绍了两种差不多的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并着重说明了两种构造所形成的地表形状和地貌特点。
关于教学难点“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教科书用“活动”的形式来安排,旨在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图片材料的分析判定来达到教学目标。
但只通过观看图片远远不够,故需教师的点拨来突破难点。
关于断层,教科书在简单介绍其成因后,展现了示意图和景观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得出断层对地貌的阻碍及断层带的地貌表现,然后再介绍两条断层之间的运动组合——地垒和地堑。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时期差不多接触过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但只是大致了,有一定的基础,但缺乏对知识系统的把握。
高中地理 必修一 2.2 地球表面形态 地貌
搬走地表沙尘, 风沙堆积形成 碎屑,形成戈壁, 沙丘,沙垄; 沙漠外缘形成 裸岩荒漠 黄土堆积,如 黄土高原
制作人:渠林芳
第二节 地球表面的形态——地貌一 、地表形态的变化 Nhomakorabea地质作用
分类 内 力 作 用 外 力 作 用 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 部,主要是 地球内部的 热能 来自地球外 部,主要是 太阳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震 对地表的 影响 形成高山 或低地, 使地表高 低不平 相互关系
同时进行, 朝相反方 向改变地 表,以内 力作用为 风化,侵蚀, 削高填低, 主 搬运,堆积, 使地表趋于 固结成岩 平坦
二、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作用
流 水 作 用 风 力 作 用 冲刷坡面例如黄土 高原千沟万壑的地 貌;青藏高原“水 拍云崖”的景观; 使沟谷加宽加深, 例如峡谷,瀑布; 风蚀沟谷 ,风蚀 洼地 风蚀蘑菇,风蚀 城堡
搬运作用
搬运侵蚀后的 泥沙;流速降 低,泥沙逐渐 沉积
堆积作用
山前形成冲击 扇,河流中下 游形成冲积平 原和河口三角 洲
概念: 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的变形和变位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正 地形成山,逆地形成谷
褶皱 2、地质构造 与地貌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正 地形成谷,逆地形成山
分类
断层
上升岩块: 形成块状山 地或高地 华山,庐山, 泰山-----------地垒 下沉岩块:形成谷地或盆 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吐鲁番盆地----------地堑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裂谷或 海洋 地壳运动 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 陆变迁
1 、地壳运动 和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 学说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如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二节(课时1) 地球表面形态(学生)
编制:陈宁尧审核:班级:姓名:
『课标』明确课程目标实现有的放矢
1、能够举例说明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并分别举例阐述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3、能够说出地质构造的类型、成因,并举例说明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导读』自主学习教材独立思考问题(课前)
模块提示自主阅读教材,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并适当圈点勾划要点和疑点: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
请阅读
要素类型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
内外力作用
的互相关系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2、读教材图2-10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找到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的位置,查看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对运动方向情况。
3、板块的相对运动形成了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即板块与板块之间,或者相邻的板块。
想一想,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有哪些相对运动组合方式,并与同学交换看法。
4、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倾斜、弯曲或断裂的“痕迹”叫地质构造。
它分为和
两种类型。
前者是由于形成的;它的两种基本形态分别是:和。
后者是由于形成的;它的两种基本形态分别是:和。
『导练』学会举一反三初步运用知识(8′)
模块提示尝试不翻看课本,独立回答下列问题,并对无法完成的部分做好记号。
1、读下图“地质结构剖面图”,完成以下问题。
(1)图中的A、B、C、D四处属于属于向斜的是,属于背斜的是,属于地垒的是,属于地堑的是。
(2)图中所示的褶皱和断层主要是由于地壳的运动造成的。
(3)C处成为山岭的原因是。
(4)D处成为谷地的原因是。
(5)山东泰山的成因与图中的处一致,渭河谷地的形成与一致。
『导议』合作探究重点互动撞击思维(20′)
模块提示试着跟小组成员讨论以下议题,并推荐一名代表阐述小组的共识
【探究模块一】
1、根据老师介绍的“板块构造学说”,读教材【活动·思考】图2-11,结合图2-1 0
想一想,并与同学讨论交换看法:
(1)印度洋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亚欧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
(2)上述两个板块的运动造成了什么结果?
(3)上述运动使地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读教材图【活动·思考】图2-10、2-12和2-13,想一想:(1)阿拉伯半岛属于什么板块?
(2)与阿拉伯半岛相邻的非洲板块朝什么方向运动?
(3)红海是怎样形成的?
(4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一想地中海在地质运动中的命运,并与同学交换看法。
3、根据以上讨论内容并结合教材,总结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形成的一般规律,完成下表,并与同学互相交换看法。
板块运动边界
类型宏观地形
板块运动
简明图示实例
挤压碰撞大陆板块间挤压碰撞形成:
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形成:
彼此分离大陆板块内部张裂往往形成:
【探究模块二】
4、下面是关于“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的研究性学习过程。
请观察老师的模拟演示实验,讨论下列问题,并与同学交换看法。
(1)研究方法:模拟实验法。
(2)研究目的:把大尺度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在几分钟内完成,通过模拟实验感悟
地质变化过程。
(3)实验材料:4cm×30cm的“竹片”(或者是___________ )。
(4)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内力作用过程,是一个受力变形的过程;竹片与岩石都具有“刚性”和“塑性”,竹片的受力形变过程与岩石的受力形变过程比较接近。
(5)实验过程和现象(在方框内画上相对应的示意图)。
(6)研究结论
①褶皱、断层和火山(地震)的形成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地球上最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进一步阅读教材和回顾以上演示实验,试比较褶皱和断层,想一想它们各自产生的原因、结构特征和构造地貌,完成下表。
地质构造产生原因结构特征构造地貌
褶皱背斜向斜
断层地垒地堑
『导疑』激疑深析难点精讲突破瓶颈(6′)
模块提示在老师的进一步提问中,思考疑难点,深入理解教材
1、“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2、如何判断向斜和背斜?
3、观察教材图2-18、2-19,思考火山喷发和地震对地形各有什么影响。
『评价』点拨启迪智慧归纳提升课堂(6′)
模块提示梳理知识,归纳、总结、提升本堂课学习内容,或独立完成评价练习,注意知识、
方法、规律的总结
1、请同学们互相交换学案,并就其学案所记内容或者自己的想法向对方提一个问题,联系所学内容讨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