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时间的脚印》精选课件1(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 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 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排比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三个句子构成排 比,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 势。“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冰河”的动感 和目的性,表现了它势不可当的威力。
整体感知
• 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22) 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启下,解读下
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 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24)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27) 承上文,化石的作用;启下文,说明化石是怎样帮我们认
石炭纪 第四纪
气候温暖潮湿 气候寒冷
4.读第三部分(30—31)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读懂“时间的脚印”有什么重大意义? 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宝藏”。
1.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句 子并分析其作用。 (1)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 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 一些石头。
疑难探究
1.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题?为 什么?
示例一:没有偏离。从写作思路看,由前面写岩石能记录时间, 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之后再从比较的角度,说明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所以没有偏离主题。
示例二:偏离了主题。上文介绍人们已经想到许多办法记录时间, 发明了钟表、日历等,那么,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应该放在上文, 不必插在“岩石能记录时间”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之间,删 除这个内容后,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
打比方
把冰河的移动比作铁扫帚扫过地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冰 河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之大。
(2)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 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 要快多了。
举例子 举修兰新铁路的例子,具体说明人类对岩石的巨大破坏作用。
(3)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 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 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 泥沙沉淀下来的结果。
风雨
(4)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帷幕( ) 钟鼎文( )
他主要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空气和水中的酸类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 “躺”字以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程。
疑难探究
2.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 时间的脚印”的?请结
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宝藏”。
合课文回答。 文章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来说明“时间的脚印”?
总结全文,表明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启下,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岩石是由湖海中沉积的泥沙不断积累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 (2)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
者。
2.读第一部分(1—4)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钟表和日历。 (2)中国古代用什么来记录时间?
铜壶滴漏。 (3)本文中提到的岩石有什么作用?
大自然可以用岩石来记录时间。
铜壶滴漏
3.读第二部分(5—2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
了什么内容? 第1部分(1—4)
首先提出“时间”的话题,由生活时间到地 质时间,引出本文的话题——岩石是大自然
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
第2部分(5—29) 文章主体,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3部分(30—31) 总结全文,表明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整体感知
快速通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但起着承 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并作简要分析。
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引用高士其的诗?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
①引用诗句作题记,把时间拟人化, 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下文,引出说 明对象。 ②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 都会留下踪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③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能够吸引读
举例子
举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的例子,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 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2.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请同学们找出这些 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 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比喻
将“刮风沙”比作“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形象生动地说 明了风沙对岩石的磨损。
(3)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 的地方。
拟人
笨重的石块“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以拟人化 的手法,生动有趣地写出了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
(4)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 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比喻 拟人
“像书页一样”,把岩石最初生成的状态比作书页,生动形 象地说明了岩石形成之初的状态。“躺”字以拟人化的手法说明 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 程。
8* 时间的脚印
1.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 2.你是通过什么来掌握时间的? 3.除了钟表、日历……之外,你还从哪里看到过时间的流逝?
…… 时间除了把它的脚印留在大家刚才所说过的那些地方之外,还把 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 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 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走近作者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 县。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他主 要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陆续发 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被中 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 家。著有《变幻多彩的地球》《打开地下 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等。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略有改 动。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它所记 叙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变化和生成,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留下了时间 的印记。
记录时间 的工具
新课导入
还有什么可以记录时间的更替?
新课导入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三个句子构成排比,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 从写作思路看,由前面写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之后再从比较的角度,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所以没有偏离主题。 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大自然可以用岩石来记录时间。 岩石是由湖海中沉积的泥沙不断积累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 先由岩石的成因写起,接着阐述岩石记录了自然界丰富的变化,最后说明岩石上的记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逻辑性很强。 将“刮风沙”比作“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风沙对岩石的磨损。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三个句子构成排比,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 承上启下,由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方式的探寻。 文章主体,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躺”字以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程。 笨重的石块“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以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有趣地写出了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 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引用高士其的诗?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三个句子构成排比,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 海枯石烂:海水干枯,石头粉粹,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5、7、18、22、24、27
• 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呢?(5) 承上启下,由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
方式的探寻。 •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7)
引出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 •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18)
总括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过程。
举例子
举黄河水变浑浊、洞庭湖面积逐渐缩小的例子,具体说明 水在岩石移动中的作用。
(4)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 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
举例子
通过举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等例子,说 明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被保存下来,有着丰富的记录。
(5)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 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 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
字词梳理
踪迹( zōnɡ) 低洼( wā ) 崩落( bēnɡ) 裂缝(fènɡ) 烘烤(hōnɡ) 腐蚀(fǔ shí) 孔隙( xì ) 渗入( shèn) 刨刮( bào ) 沙砾( lì ) 楔形( xiē ) 掸去( dǎn ) 浑浊(zhuó) 山麓( lù ) 沟壑( hè ) 沉淀(diàn) 覆盖( fù ) 遗体( yí ) 琥珀( hǔ pò ) 犀牛( xī ) 龟裂( jūn ) 帷幕( wéi ) 钟鼎文(dǐn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字词梳理
词语解释
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山麓:山脚。 沉淀:从溶液中析出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海枯石烂:海水干枯,石头粉粹,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 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整体感知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
著有《变幻多彩的地球》《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等。
大自然可以用岩石来记录时间。
启下文,说明化石是怎样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4)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三个句子构成排比,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
大自然可以用岩石来记录时间。 (4)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举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的例子,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重压,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三个句子构成排比,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
岩石结构
石头颜色
生物化石
人为因素
(5)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说明了地球的变化 记录了古代生物的状况 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6)人类是怎样根据化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三叶虫化石
寒武纪
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 长毛兽化石
被搬运、堆积
重新生成岩石
(2)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岩石
破碎
分裂
小石子
沙砾、泥土
沉淀、重 压、胶结
新岩石
(3)文章讲岩石的破坏,提出了哪些因素?
读懂“时间的脚印”有什么重大意义?
炎热的阳光 (2)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严寒的霜雪
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3)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这样,通过启承的关键句,理清主体部分看似庞杂的内容,理解也就容易了。
又如本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时间”“阳光”“沙砾”等赋予人的特征,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读懂“时间的脚印”有什么重大意义?
(1)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4)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读第一部分(1—4)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