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族族名含义新探

合集下载

古蜀国文明—曾小寒

古蜀国文明—曾小寒
古蜀国文明
—— by 曾小寒 翻硕15级
论文大纲
1. 什么是古蜀国?
2. 古蜀国建立与灭亡 3. 关键人物介绍
4. 三星堆遗址介绍 5. 古蜀文化未解之谜
什么是古蜀国
• 蜀族是先秦时期一个不同于华夏族文化的民族。蜀地文明 自岷江上游冉族和羌族兴起,从原始氏族部落开始,后来 发展起来的土著冉族取代了羌族在蜀地的优势统治,兼并 了数个其他部落。多族经过长期的部族融合,变为蜀族, 并转型成奴隶制国家。 • 蜀国由蜀族人鱼凫氏建立第一个蜀国开始,经历了望帝杜 宇建立的杜宇王朝,到蜀王杜芦(开明氏)瓦解,共十三 位君王在位,存在七百二十九年。后人称作古蜀国。
• 蜀地文明分为几个时期:蜀山氏冉族、蚕丛氏羌族、柏灌 氏羌族、鱼凫氏冉族、开明氏蜀族(蜀族是合化的民族)。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蜀道难》
古蜀国的建立与灭亡
• 元前1045年,周王室册封杜宇为蜀王,准予建都立国,于 是蜀王在今温江区万春镇建鱼凫城成立蜀国。古蜀国由原 始氏族公社制进入奴隶制社会,鱼凫是奴隶制古蜀国的第 一位君王,是为蜀望帝。
三星堆遗址谜团
4.在祭祀坑中发现了一件价值连城的瑰宝———世界最早的 金杖。其权杖之说早已被学术界认同,但所刻的鱼、箭头 等图案却引起了一场风波。一个民族必备的文明要素,三 星堆都已具备,只缺文字。学者们对此的争论已有些历史 ,《蜀王本纪》认为古蜀人“不晓文字,未有礼乐”,《 华阳国志》则说蜀人“多斑彩文章”。至于金杖上的图案 是图是文,仁智各见。有的已在试图破译,另一些专家则 认为刻画的符号基本上单个存在,不能表达语言。不过如 果能解读这些图案,必将极大促进三星堆之谜的破解。三 星堆在文字方面尚存问号,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 前316年10月,秦军灭亡蜀国,贬蜀国为蜀侯国,任命陈 庄出任蜀国相国。后来蜀国号被废除,正式划入秦郡县制 体系。蜀地从此成为秦国的粮仓,石牛道成为了秦军粮道。 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古蜀人的鱼图腾

古蜀人的鱼图腾

神 )。这其实就是 中华先 民的一种 以鱼为图腾 的图腾 神 种 ,逐步拓展 ,终至于开辟了成都平原 ,以至 于建成 国 ( 氏族 公社时期 )。 家。” ( 同上 ) 不用说 ,这支渔人部落先前在茂汶盆地 比较有趣 的是 ,后稷之葬 ,在建木西 ,论者以为即 居住 时 ,大致 也是以打鱼为生 , 并驯养鱼凫 ( 今俗称鱼 成都平原 。 《 山海经 ・ 内西经 》说 : “ 海 后稷之葬 ,山 老鸹 )的 ,而 且很可 能是 以鱼和 凫为 图腾—— 以后又 水环之 ,在 氐国西。”对后 稷葬所 ,郭璞注 云 : “ 广 奉为始祖和神灵。 在 都之野 。” “ 都”,又言 “ 广 都广 ”。 《 华阳国志 ・ 蜀
广都 县 ,郡 ( 指成 都 )西三 十里 ,元 朔二 年
( 公元前17 ) , 2年 置 有盐井渔田之饶 。
而后 稷墓 葬所 毗邻 的 氐人国 ,也 是一个 鱼 人国 。
三星堆金杖 上的四
鱼 图案 ( 线描 )
后来的 “ 后羿 射 日”等神话传说 。而对应在商代 ,时代 其成为三星堆—— “ 天下祭祀 中心”的 中心祭 祀之物 , 晚 了千余 年的鱼 凫 氏蜀国却未 受影 响 。他们铸 造 了这 让有着不同历法信仰的部落或族群在这株青铜树下都 株集 古蜀 天文 历法之 大成 的青铜树 ,将可望 不可 即的 能得 到上 天的启示 和神灵 的眷顾 。其 真可谓 上古历 法 太阳 、月亮 、大火星 以及概念化 的 “ 日历” 、十二月 科学 、祭祀文化和青铜技艺的绝妙结合 。 十 农历 、 “ 火历 ”物化 成人 们瞧得见 、摸得着 的实证 ,让
古 蜀人 的i 目腾 鱼
※子 房
山海 经 ・ 内南经 》说 : “ 海 氐人 国在 建木 西 ,其为 《 华阳国志 ・ 蜀志 》说 ,蜀地在蚕 丛氏以后继之而 《 起 的是 柏 灌 氏 ,然 后为鱼 凫 氏。柏灌 氏事迹 不详 。鱼 人 ,人面而鱼身 ,无足 。” 凫氏 ,不少学者 以为 即 《 山海经 》里的鱼妇氏。 《 山海 经・ 大荒西经 》说 : 有 鱼偏枯 ,名 日鱼妇 …… 风道 北来 ,天乃 大

关于古蜀文化

关于古蜀文化

关于古蜀文化的一些看法古蜀文化虽然经过三星堆考古与金沙考古,正式从文字上的历史转变为有实物佐证的历史,但是不解之谜仍然象天上繁星一样多,由于没有能够留下传世的文化,没有正式的文字资料(现在的资料大部分都是从其他民族,其他文化中的记载摘记下来或者是推论,估计,猜测,而古蜀文化中唯一勉强算是文字的巴蜀记号,而且这些记号没人解读,而且也不知道是巴人还是蜀人的文字。

此表下接战国时期的“巴蜀文化”,此处从略。

其年代推断为近年来碳十四测定所证实。

三星堆遗址第一期的年代在距今4 740±115到4 075±100年之间;第二、三期的年代距今约3 935±240到3 165±285年之间;第四期的年代距今2 875±70年。

十二桥遗址早期年代距今约3 680±80年。

总之,相当于中原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周时期。

过去,学者们囿于识见往往不相信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所记:“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

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侄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

”现在有了地下证据,以“两重证据法”可证常璩并非凿空之说,是实在的历史投影。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说:相当于中原夏商周时期,在东亚“两河流域”──长江黄河之间的沃野上,长江上游以四川盆地为中心的华阳之地的“天府之国”──成都平原,孕育出高度发展的古代文明中心,那就是三星堆文化(包括十二桥类型)或称为夏商周时代古蜀文明。

称它为文明中心,因为它是这一大片广袤的西南土地上,众多具备建立国家条件的青铜文化(包括巴文化)中的佼佼者,影响着附近许多发展水平不齐的文化综合体,以古蜀文明为中心形成一个文化区。

我们借用司马迁叙述西南夷的体例,称为:“华阳之地君长以百数,蜀最大,此处有城邑、青铜业、礼仪中心、艺术和文字符号。

”──李绍明林向赵殿增主编《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第1—3页从某些方面来说,古蜀文化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红山文化等都是古老的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且很明显,古蜀人在某些方面来说还处于我们传说中的神话时代,许多东西都处于半信史年代,关于蜀人的来历,历来都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可以完全肯定的说法。

网络整理-蜀国

网络整理-蜀国

蜀古蜀国(约前1613年-前271年)古蜀人是从岷江上游兴起的土著部落。

蜀地文明分为几个时期:蜀山氏、蚕丛氏、柏灌氏、鱼凫氏、开明氏。

蜀部落是先秦时期一个不同于中原文化的部落。

“蜀”字最早发现于商代的甲骨文中,据记载武王伐纣(大约公元前1046年)时蜀人曾经相助。

但关于蜀国的历史在先秦文献中一直没有详细记载,直到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中才记载了关于蜀国的历史和传说。

关于蜀国历史最著名的诗句是李白在《蜀道难》中所写:“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蚕丛氏黄帝娶蜀山氏的女子为妃,生下一男婴。

男婴长大后是“目纵”(即双瞳),居岷山下的石穴里。

他善于养蚕,因“教民蚕桑”有功,而被部人称作“蚕丛”。

后成为蜀地的首领。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载:有蜀侯蚕丛,其纵目。

蚕丛,即蚕丛氏,是蜀人的先王。

公元前1613年,商朝君王祖甲执政后期,蚕丛氏部落不屈服商朝人的控制,领导部族奋起反抗,结果弱不胜强,战死岷山,部人四处逃散,他们的一支,“从茂汶盆地的东面翻过与岷山相连的玉垒山脉进入四川盆地的西北沿”,志在伺机重新抗争。

商王廪辛继位初,羌方在今陕、甘一带重又崛起,屡犯商王朝,常使商戍军遭到很大损失,促使廪辛决定用兵平定西戎。

商王廪辛针对羌方武装力量强悍等特点,战前进行全面的谋划和布置,一面命戍军暂避敌锋,待机而动,一面组织精锐部队适时增援抗击羌方进犯,打散了蚕丛氏部落,蚕丛氏首领被射杀。

柏灌氏由于不堪长期征战,一部分蚕丛氏部人随着一位青年重新进入今四川盆地,以躲避战争。

他们来到一处有河流流经的柏树林(今彭州)落脚,那里有丰富的铜矿和玉石、陶土可供生活需用。

一些人发现林间有白鹤栖息,想着像白鹤那样飞离了战争,于是在青年的倡议下改称部族为“柏灌氏”,那位带领大家安家的青年人被推举为新的部落首领。

领地范围涵盖今彭州、什邡、郫县一带。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浅述巴蜀文化学院:地科院09级师范(4)班学号:222009305210046姓名:宋钊锋摘要:蜀文化源远流长已有5000余年发展历程,在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地地域文化共同构成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

巴蜀大地是中华民族的又一摇篮,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巴蜀文化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特色独具,影响深远的区域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构成中处于重要地位。

关键词:巴蜀文化;特征;影响因素前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化的摇篮,孕育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几个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化类型——黄河流域的邹鲁文化、三晋文化和燕齐文化;长江流域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

其中巴蜀文化在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地地域文化共同构成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

巴蜀大地是中华民族的又一摇篮,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一、巴蜀文化的含义巴蜀文化是指以巴蜀地区为依托,北及天水、汉中区域,南涉滇东、黔西,生存和发展于长江上游流域,具有从古及今的历史延续性和连续表现形式的区域性文化。

早在人类起源时代,就有巫山人和资阳人的先后出现,这是传说的“巴蜀同囿,肇于人皇”的时代,可见其始源就具有悠久性和独特性。

到新石器时代,特别是晚期由文化积累到文明诞生的时代,巴蜀经历了独特的灰陶文化时代,玉器文化时代和青铜文明时代。

距今4500年前成都平原六座古城遗址为代表的宝墩文化,昭示着聚落的集聚终于诞生出初期的城市文明。

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衍变起来的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为代表的殷商西周时期古蜀文化,展示了玉器时代的独放异彩和青铜文明的不同凡响。

成都商业街战国早期船棺葬和新都马家大墓的发现,证实了古蜀开明王氏的存在不再是子虚乌有。

古蜀国传说五祖从蚕丛、柏灌、鱼凫到杜宇、开明,这些不同时代的蜀族的生息和发展,就植根在考古发现的这一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上。

成都平原是当时长江上游古文明发展的中心,是长江文明的结穴处和生长点,这就是整个先秦时期巴蜀文化的历史定位。

关于古蜀文化

关于古蜀文化

关于古蜀文化的一些看法古蜀文化虽然经过三星堆考古与金沙考古,正式从文字上的历史转变为有实物佐证的历史,但是不解之谜仍然象天上繁星一样多,由于没有能够留下传世的文化,没有正式的文字资料(现在的资料大部分都是从其他民族,其他文化中的记载摘记下来或者是推论,估计,猜测,而古蜀文化中唯一勉强算是文字的巴蜀记号,而且这些记号没人解读,而且也不知道是巴人还是蜀人的文字。

此表下接战国时期的“巴蜀文化”,此处从略。

其年代推断为近年来碳十四测定所证实。

三星堆遗址第一期的年代在距今4 740±115到4 075±100年之间;第二、三期的年代距今约3 935±240到3 165±285年之间;第四期的年代距今2 875±70年。

十二桥遗址早期年代距今约3 680±80年。

总之,相当于中原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周时期。

过去,学者们囿于识见往往不相信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所记:“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

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侄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

”现在有了地下证据,以“两重证据法”可证常璩并非凿空之说,是实在的历史投影。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说:相当于中原夏商周时期,在东亚“两河流域”──长江黄河之间的沃野上,长江上游以四川盆地为中心的华阳之地的“天府之国”──成都平原,孕育出高度发展的古代文明中心,那就是三星堆文化(包括十二桥类型)或称为夏商周时代古蜀文明。

称它为文明中心,因为它是这一大片广袤的西南土地上,众多具备建立国家条件的青铜文化(包括巴文化)中的佼佼者,影响着附近许多发展水平不齐的文化综合体,以古蜀文明为中心形成一个文化区。

我们借用司马迁叙述西南夷的体例,称为:“华阳之地君长以百数,蜀最大,此处有城邑、青铜业、礼仪中心、艺术和文字符号。

”──李绍明林向赵殿增主编《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第1—3页从某些方面来说,古蜀文化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红山文化等都是古老的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且很明显,古蜀人在某些方面来说还处于我们传说中的神话时代,许多东西都处于半信史年代,关于蜀人的来历,历来都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可以完全肯定的说法。

从“蛮”之形义探究“巴”“蜀”名称的含义

从“蛮”之形义探究“巴”“蜀”名称的含义

109教研园地JIAO YAN YUAN DI从“蛮”之形义探究“巴”“蜀”名称的含义姚舟 王玉珏 雷正莲南充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省南充市 637131)摘 要: 古名称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了解“巴”“蜀”名称的由来,对我们理解四川文化意蕴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古字形入手,分析“蛮”“巴”“蜀”造字时的本义,由本义去认识名称的内涵与一致性,探讨“巴”“蜀”字义与“蛮”的联系,从而深入理解“巴”“蜀”名称的含义。

关键词:蛮;巴;蜀;蛇;蔑视性称呼“巴”“蜀”是古代西南两个部族的名称,现为四川省东西部的别称,也是整个四川的简称。

对“巴”“蜀”两字含义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

古名称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了解“巴”“蜀”名称的由来与含义,对我们认识四川、了解四川历史、理解四川文化意蕴有着重要的作用。

1 “蛮”之形义及其它蔑视性称谓《说文解字》释“蛮”:“南蛮,蛇种。

从虫䜌声。

”“虫”,甲骨文字形像蛇形,本读huì,即虺,是一种毒蛇。

“蛮”的本义是南方的一种蛇类。

远古南方沼泽密布,草木丰茂,气候湿润,蛇虫遍野。

因为蛇性凶狠残暴,是草泽中的强者,故有的部族就以蛇作为图腾形象,如福建的“闽族”,就认为自己是蛇的后代,蛇是其祖先。

“蛮”本是南方的蛇种,中原华夏民族就以之称呼南方部族为“蛮”,这种称呼,带有一定的蔑视性,是中原人对周围民族存在歧视心理的体现。

先秦时期,居住在中原的华夏民族文化先进,物产丰盛,农业发达,礼仪完备,较之周围部族文明先进很多,于是就有了一种相对优越自大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也表现在对周围民族的称呼上,他们把与中原地区相比的远方部族称之为“夷”“蛮”“戎”“狄”,其区域划分大致是“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除了前面说的“蛮”字,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几个称谓的形义。

“夷”,《说文解字》释为:“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这是一个会意字,意即背着弓箭以狩猎为生的东方人。

巴族和蜀族是如何构成巴蜀文化的?

巴族和蜀族是如何构成巴蜀文化的?

巴族和蜀族是如何构成巴蜀文化的?要了解巴蜀文化,首先需知道这个词的来源。

蜀与巴其实是两个古老民族的名称,蜀人最早活动在岷江上游地区,据古代文献带有传说色彩的记载,蜀人最早的王名叫蚕丛,居住在岷江上游的石头房子内,后来蜀人逐渐迁徙到成都平原,建立了古蜀国,经历了柏灌、鱼凫、杜宇、开明几代王,在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西部建立了古蜀国,蜀人曾参加过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

巴人最早活动在汉水流域,也曾参加过周武王伐纣的战争。

春秋时期巴人主要活动在江汉平原,与楚国打过多次仗,到了战国时期,巴人受楚人压迫,迁徙到重庆地区,形成了巴蜀两大古国在四川盆地内一西一东的分布格局,而且巴蜀两族的文化很快就合流了,形成考古学的「巴蜀文化」。

巴蜀图语公元前316年,巴和蜀都被秦所灭,秦在古蜀国地区设蜀郡,在古巴国地区设巴郡,从此巴与蜀成为了地域概念,紧接秦的汉王继续设置了蜀郡和巴郡,巴与蜀作为地名就更加固定下来。

经历了历代的建制沿革,元代在巴蜀地区设立了四川行省,四川省的行政建制一直被延续到1997年设立重庆直辖市,巴蜀地区成为了四川和重庆两个省级行政区划。

因为历史的原因,四川和重庆被称为巴蜀地区。

对于中原而言,巴蜀属于西南僻远之地,这是中原中心论造成的误读。

若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巴蜀大地并不亚于中国任何文明起源地区,是中国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严格地说,所谓巴蜀文化其实包括了两个概念:一个是商周至战国时期古蜀人和古巴人的文化,这个文化历经了一千多年;另一个则是以地域名称为特点的巴蜀文化,从汉代一直延续到今天,已经延续了二千多年。

前者巴蜀文化主要表现为考古学文化,如三星堆文化、涪陵小田溪墓葬等,虽然这个巴蜀文化在秦灭巴蜀后消亡,但它奠定了后来的巴蜀文化的基础是无可置疑的。

后者巴蜀文化则是中国多种文化的融合体,由于巴蜀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之中,四面群山环绕,相对封闭,自然条件又十分优越,历史上多次成为一些民族的避难之所和政治集团的盘踞之地,多种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流、融合,形成了现在的巴蜀文化。

中华文明三大源头之|古蜀文明

中华文明三大源头之|古蜀文明

中华文明三大源头之|古蜀文明古蜀文明,是指从远古时期到春秋时期早期,产生于我国今四川地区(包括四川省和重庆市等地)不同于中原文明却又与中原文明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古文明。

目前留存的遗址主要有成都金沙遗址、广汉三星堆遗址等。

与华夏文明、良渚文明并称中国上古三大文明。

宝墩文化遗址古蜀人和古蜀文明,一直是考古学家们试图破解的千古谜团。

距今5000年~3000年前的古代四川人来自哪些种群?他们的种族结构、人种构成究竟怎样?古蜀国人类生活复原图古蜀,也被称为古蜀国或蜀国,字面意思是葵蚕国,是在四川盆地长期存在的古国,曾有多个朝代,不同时期发展出的文化包括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十二桥文化,后于前316年被秦国所灭,根据越南史书记载,其王子后于古代岭南地区创立瓯雒国,但最终被南越国灭亡。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古蜀是先秦时期一个不同于中原夏商文化的古国。

尽管有巴蜀图语这样的疑似文字,但是基本没有破译。

“蜀”字最早发现于商代的甲骨文中,据记载周武王伐商纣的牧野之战时,蜀人曾经相助。

关于蜀国的历史在先秦文献中一直没有详细记载,较早见于蜀汉时期扬雄的《蜀王本纪》,直到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中才较详细记载了关于蜀国的历史和传说。

营盘山遗址岷江上游(距今4500年前)郫县古城古代蜀人先祖为蜀山氏,有观点认为:蜀山氏与蚕丛氏是从岷江上游兴起的,是古代羌人(语言学上属於藏缅语族)的一个分支。

四川西北部茂县的营盘山遗址年代约在前3500年到前3000年。

出现了大型的中心聚落,密集的房屋基址及多座人祭坑。

宝墩文化(距今约4500—3700年)约在公元前2500年至前1700年的宝墩文化是成都平原最早的考古学文化遗存。

是古蜀文明的古城古国时期,也是古蜀文明的起源时期。

继1995年宝墩古城发现以来,几座新石器时代的古城陆续在成都平原被发现:郫县古城、都江堰芒城、温江鱼凫城、崇州紫竹古城、双河古城等8座史前古城,其中又以宝墩古城面积最大、最为典型,由此命名为“宝墩文化”。

历史上神秘消失的古国——古蜀国

历史上神秘消失的古国——古蜀国

历史上神秘消失的古国——古蜀国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存在过许多国家,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繁华昌盛的国家被历史的风沙湮没,其中包括楼兰古国、乌孙国、龟兹国……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历史上神秘消失的古国——古蜀国。

古蜀人先祖为冉族和羌族合化的蜀族,冉族是从岷江上游兴起的土著民族,羌族是从西北迁徙过来的民族。

后人将这些居住在岷山河谷的人称为蜀山氏。

而古蜀国的建立可追溯到上古三皇五帝时期,与黄帝有着密切的关系。

传说黄帝的妻子嫘(léi)祖,是一位出身于“西陵氏”的女子。

所谓“西陵氏”,“西”指方位,“陵”指山陵,“西陵”便是西方的山陵。

根据考证,西陵极有可能就是蜀山。

蜀山氏的女子嫁给黄帝,生下儿子蚕丛,蚕丛在四川平原建立了古蜀国,代代相传,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朝代。

直到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等伐蜀。

古蜀国存在七百二十九年,约公元前1045到前316年。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李白《蜀道难》中这段话就道出了古蜀国的起源。

蚕丛,又称蚕丛氏,他是历史纪录中西周时期蜀国首位称王的人,不过其事迹史书上少有记载。

其后第二代称为柏灌氏,又作柏濩或伯雍,据说温江区寿安镇长青村有一座方圆4亩、高3米的圆形土丘,有记载当地传说那是柏灌之墓。

记载中古蜀国的第三代就是李白在《蜀道难》中提到的鱼凫氏。

鱼凫氏统治时期对应于三星堆文化时期。

在三星堆文化时期古蜀国出现灭国之祸,据分析其灭国时代大约在商末周初。

其灭国原因与当时的气候环境有极大的关联。

当时气候处于全球性突变时期,以突发性洪水为主要特征。

成都平原古城群处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两大地貌单元接合部,多条河流出山生成冲积扇平原,平原上的河流具有易徙的天然性质。

由于气候变化,洪水爆发冲破古城,而古人无力恢复旧河道,无法重建古城,就不得不另筑新城。

之后重新建立古蜀国的统治者名为杜宇,号为望帝,传说中他在死后化为杜鹃鸟。

古代许多诗词中都有用到望帝啼鹃的典故。

成都历史文化与传说中的蜀国历史

成都历史文化与传说中的蜀国历史

(三)蚕虫时代
(1)蜀国世系(就《蜀志》所载列表如下): 蚕丛——柏灌——鱼凫--杜宇(曰杜主、曰望帝、
曰薄卑)——开明氏。
开明氏世系: 开明氏龞灵(一曰丛帝)——卢帝——保子帝—— 四世——五世——六世——七世——八世——九 世——十世——十一世——十二世开明帝尚(蜀亡)

(2)史书记载
(二)“蜀”字义解释


(1)《尔雅》:“蜀”者,“獨”也,言不与他
(2)蜀字起源于商代甲骨文,字形象一条虫。 (3)《尔雅· 释畜》 (4 (5)蜀是一种蚕虫,养蚕部落。 商代统治者用毒虫称呼蜀人,以示蔑视和侮辱。 《韩非子· 说林上》曰:“鳝似蛇,蚕似蜀,人见蛇 则惊骇,人见虫则毛起。”
蜀地文献记载始于汉、晋,并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主要以《史記》卷一《五帝本紀》、扬雄《蜀王本 纪》、晋常璩《华阳国志》为主。 《華陽國志》卷三《蜀志》:蜀之為國,肇於人皇, 與巴同囿。至黄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按蜀 山氏女乃在今茂州),生子髙陽,是為帝嚳。封其支庶於 蜀,世為侯伯。歴夏、商、周。武王伐紂,蜀與焉。 其地東接於巴,南接於越,北與秦分,西奄峨嶓, 地稱天府,原曰華陽,故其精靈則井絡垂耀,江漢 遵流。 《華陽國志》卷一《巴志》:“武王既克殷,以其 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 故吴、楚及巴皆曰子。”
(6)桀伐岷山
《太平御览》卷八O五引《竹书纪年》:
“桀伐岷山,王女于桀二女,曰琬,曰琰。 爱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 琬,华是琰。”
(四)柏灌时代
(1)史书记载 柏灌是蜀国早期三代王中的第二代。 《蜀志》记载:“次曰柏灌。” 《太平御览》卷八八八:“此三代各数百岁, 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

蜀州—搜狗百科

蜀州—搜狗百科

蜀州—搜狗百科基本内容川:以川称呼古益州地区是始于唐朝,三国时还没有这个说法,罗贯中是明人,三国演义借用了后世的叫法。

三国志里只有巴,蜀,益州的称法。

蜀:中国西南古代民族。

大致是从商代到战国后期,主要活动在四川盆地的西部。

古蜀人先祖为蜀山氏,是先秦时期一个不同于华夏族群的古老民族。

“蜀”字最早发现于商代的甲骨文中,据记载武王伐纣时蜀人曾经相助。

蚕丛建立蜀国,称蜀王。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秦灭蜀,置蜀郡,蜀人很快被中原民族同化。

后世以族名称呼其所活动的地区。

蜀州(洲)中华思想发扬地老子思想创立发扬地。

崇州市历史悠久,古称蜀洲,其建制历史长达4300年,公元316年设立县制,1994年撤县设市。

崇州自古为繁荣富庶之地,有“蜀中之蜀”、“蜀门重镇”之称。

崇州市政府所在地崇阳镇为中国文化历史名城。

古蜀紫竹古城遗址紫竹古城遗址位于崇州市西南13公里的燎原乡紫竹村,是距今4300年左右成都平原的早期城址之一,与三星堆文化的前身同属于成都宝墩文化,且比三星堆遗址的产生年代要早一千多年。

该城址面积约25万平方,平面形状为长方形,城墙分内外两圈,呈“回”字形。

发掘出的陶器、石器、骨制品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紫竹古城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并且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比较高的阶段。

紫竹古城与成都平原其他早期城址共同构成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

唐唐属剑南道,治所晋原县(今大邑县)道教文化发源地。

盛唐至五代公元686年(武则天垂拱二年),纪念道祖修建老子殿。

盛唐至五代公元686年(武则天垂拱二年),析益州地置蜀州,蜀州辖晋原、唐隆、清城、新津4县。

五代时期(907-965年),四川地方行政区划率循旧制。

953年(后蜀广政十六年),蜀州始加领永康县,但永康乃割郭信八乡置,境域无有增加。

故盛唐和五代,蜀州境域除今崇庆境域外,尚北辖青城,南辖新津。

宋、元、明北宋宋、元、明北宋继称蜀州,下辖晋原、江源、永康、新津4县,统领青城仅有短暂的三段时期。

古蜀冉族的变迁和消失之迷

古蜀冉族的变迁和消失之迷

古蜀冉族的变迁和消失之迷夷人二字为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统称,冉族之名最早出现在汉代。

《后汉书•冉駹夷传》记载:“冉駹夷者,武帝所开。

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

至地节三年,夷人以立郡赋重,宣帝乃省并蜀郡,为北部都尉。

”冉、駹的中心位置,在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一带。

通常,我们的史书都习惯性地将冉、駹二字合并使用,导致后人误以为是一个民族。

人们大体上不太懂古人用字的方法,因次这种误读在今天的社会造成了无数的疑问。

其实,这些疑问本不存在,全因后人不认真读史。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因朝冉从駹,定筰存邛”,《史记•大宛列传》:“乃令张骞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出駹,出冉,出徙,出邛、僰”,均分而言之。

冉、駹得名,与冉山和駹水有关。

冉得名于冉山,唐于茂州都督府下设有冉州冉山县,可知冉山在茂。

駹得名于駹水,《续汉书•郡国志》“蜀郡汶江道”刘昭注引《华阳国志》说:“濊水,駹水出焉,多冰寒,盛夏凝冻不释,孝安延光三年复立之以为郡。

”汉汶江道在今四川茂县治北,可知駹水亦在茂。

《华阳国志》又于绵篪道说:“有玉垒山,出璧玉,湔水所出。

”这样看来,湔水是当地的主流,即今岷江上游,駹水则是湔水的支流,可能就是杂谷脑河。

由此亦可看出,冉、駹是两个并存的部落,所以才被史籍予以并称。

以此得出冉、駹是两个不同的民族。

现今,还有相当的一批非史学人士,完全不顾史实依据,将冉族划入羌族范围,导入冉駹羌国之名,这实在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注:《后汉书西羌传》所说:“赐支者,《禹贡》所谓析支者也,南接蜀汉徼外蛮夷……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

由此可见,羌族是一个独立的族类,在商代前后100年的相关史实均有独立记载。

上面提到“六夷、七羌、九氐”,却没有提到冉和駹,那么,这两个民族是不是就不存在呢?那也不是。

《后汉书冉夷传》记载:“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数十丈,为邛笼。

”邛笼即《先蜀记》所载蚕丛氏所居的石室。

冉駹二字,古音与蚕丛相近,为同音异写。

古蜀国彝人部落

古蜀国彝人部落

古蜀国彝人部落2008-5-28古蜀国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蜀族在现今四川建立的国家。

古蜀人先祖为蜀山氏,有观点认为:蜀山氏与蚕丛氏是从岷江上游兴起的,是古夷人(有说古羌人)的一个分支。

蜀国不只拥有单独一个王朝,在秦灭蜀之前,蜀分别由蚕丛氏、柏灌氏、鱼凫氏、杜宇氏、开明氏诸族统领。

开明五世之前,蜀国的都城建于广都樊乡(即今天的双流县)。

到了开明九世建都于成都。

开明十二世时“五丁力士”开辟了石牛道,打通了从蜀至秦的通道。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在位时秦国灭掉了蜀国,蜀地从此成为秦国的粮仓,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秦灭蜀后,蜀人残部一支在王子安阳王带领下辗转南迁,最后到达交趾,在现今越南北部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并持续了一百多年。

传说中古蜀国的君主。

又称望帝、杜主君。

传说他自天而下降落到朱提山,其妻名利,出于江源之井中。

他自立为蜀王,为民治水,教民务农,后退隐西山,禅位约其相开明,欲复位而不得,死后化为子规鸟,蜀人思之,因称此鸟杜鹃,亦称杜宇。

后世往往以望帝、杜宇为哀悼故君之典。

《文选左<思蜀都赋>》:“碧出苌弘之血,鸟生杜宇之魄。

”刘逵注引《蜀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

宇死,俗说云宇化为子规。

子规,鸟名也。

蜀人闻子规鸟鸣皆曰望帝也。

”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曰杜主,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患,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受之义,遂禅于开明。

帝升西山隐焉。

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

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

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

”唐杜甫《杜鹃行》:“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鹃似老乌。

”唐李商隐《锦瑟》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清康有为《戊戌八朋国变记事》诗:“小臣东海泪,望帝杜鹃红。

”在今天的成都平原西北部,古时居住着蜀、羌、仿、微等民族。

这些民族,以捕渔和打猎为生,过着游牧的部落生活。

古蜀人族屬源流考論

古蜀人族屬源流考論

古蜀人族屬源流考論李釗;施維樹【期刊名称】《蜀学》【年(卷),期】2017(000)002【摘要】引言自20世紀40年代初期巴蜀文化作爲一個科學命題得以確立以來,創立古蜀國的蜀人族屬問題一直就是學術界討論的熱點。

其中,對其源流的討論,基本存在''''蜀地本土説''''和''''外來遷入説''''兩種觀點。

前者以徐中舒、童恩正等諸位先賢爲代表。

1960年徐中舒先生在《巴蜀文化續論》一文中指出,古蜀國蜀族屬於《史記》《漢書》所稱的''''西南夷''''範疇~②;童恩正先生認爲,古蜀國蜀族源自生活在岷江上游山谷''''依山居止,累石爲室''''的氐族~③。

''''外來遷入説''''以鄧少琴、孫【总页数】10页(P1-10)【作者】李釗;施維樹【作者单位】西華大學人文學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銀杏酒店管理學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8【相关文献】1.伯邑考故事源流略考——兼論中國早期歷史叙事的生成 [J], 劉子立2.周原甲骨“二王”同獵與“文王囚羑里”——兼論周原卜辭族屬 [J], 曹定雲;3.杜集宋本編次源流考論——兼論《草堂先生杜工部詩集》成書淵源及意義 [J],曾祥波4.关于维吾尔族汉译名称问题——对苏北海先生《维吾尔族汉译名称源流考》一文几点补充 [J], 何耿光5.“文盲論”源流考 [J], 斯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蜀族、雒城、郫都——古蜀史前的中原文明

蜀族、雒城、郫都——古蜀史前的中原文明

蜀族、雒城、郫都——古蜀史前的中原文明
白剑
【期刊名称】《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9(26)4
【摘要】四川古代有深刻而成系统的中原文化.尤其是蜀族名号、三星堆雒城及郫都名号均与中原夏王朝的同类文化惊人一致,蜀地学者过去不曾注意到.这里将其介绍出来,供诸家更深入研究蜀史.
【总页数】4页(P57-60)
【作者】白剑
【作者单位】广元市文化局,四川,广元,6280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7
【相关文献】
1.三件古蜀族文物铭文考释——兼论古蜀族与彝族的语言文字及族源的亲缘关系[J], 钱玉趾
2.探寻岷江上游的圣都雒城 [J], 白剑
3.科技加码数字郫都打造“川味”产业城 [J], 潘兴扬
4.爱上川菜·寻味郫都第四届世界川菜大会、2021成都国际美食节第九届郫县豆瓣博览会在四川郫都隆重开幕 [J],
5.探索发展新需求新路径共谋发展新愿景新方位 2021全球川菜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城市机会清单发布在鹃城郫都举行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蜀”象野蚕之形或象毒虫之形的传统看法缺少有力证据。

古代文献以及战国竹简可以证明:“蜀”通独(繁体“??”),是独的假借字;蜀族的蜀的本义是独立的意思,蜀族是独立于中原文化圈之外的部族。

关键词:蜀即独;蜀族即独族;蜀族族名
对古蜀族“蜀”字的释义,比较普遍的是将其释为蚕。

《说文?虫部》释“蜀”:“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

”段玉裁注:“葵,《尔雅》释文引作桑。

《诗》曰:??者蜀,蒸在桑野,似作桑为长。

《毛传》曰:??,?貌,桑虫也。

《传》言虫,许言蚕者,蜀似蚕也。

”《广韵》引此文作蜀,蜀正字,?俗字。

娟娟,系蠕动曲屈之态。

?,是蛾蝶类幼虫的统称,这里特指桑中之虫,从而可以得出蜀是桑林中生活的蚕,即蜀蚕相通的结论。

由于上述文献的影响,孙冶让的《契文举例》,商承祚的《殷墟对字类编》,叶玉森的《殷契勾沉》以及李孝定的《甲骨文字集解》等都将“蜀”解释为蚕。

一些学者认为“蜀族”是古代从事蚕桑的民族,这种解释似乎不能全然令人信服。

[1]
其实,蜀、蚕,是有区别的。

《韩非子?说林下》:“?@似蛇,蚕似?,人见蛇则惊骇,见?,则毛起。

渔者持?@,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

”《淮南子?说林训》:“今?@之与蛇,蚕之与?。

状相类而爱憎异。

”高诱注:“人爱?@与蚕,畏蛇与?。

”它们皆认为蜀、蚕非一,而蜀(?)是一种毒虫。

《说文?虫部》释“?”:“?,?o也,从虫,?o声。

”段玉裁注:“小虫也,《毛传》曰:??,?貌,桑虫也。

其引申之义也,今水缸中多此物,俗谓之水蛆,其变为虫。

”在殷墟甲骨文中,“蜀”与“蚕”在字形上的区别也很明显,不可混同。

有学者认为,蜀以虫为偏旁,这是商代的统治者对蜀人的一种贱称,说这与历代王朝在少数民族的族称用字都加偏旁“犭”或“虫”,是一致的。

[2]细究起来,这种说法也似难成立。

从甲骨文看,商代用作方国名和地名者,无一贱称之例。

“蜀”在西周曾被视为“四极”之一,《班簋》载:“乍(作)四方亟(极),秉?u(繁)蜀巢。

”其中的三极即秉?u巢和蜀一样,并未加“虫”加“犭”,不应视作贱称。

周代的中央王权得到极大加强,远非殷商王朝与众方国之间的松散的联盟关系可比,于是华夏自我中心主义思想相应地膨胀起来,“严夷夏之防”,以贱名称呼四夷少数民族的现象开始出现。

“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且字不从虫,从虫之蜀始见于西周时期的周原甲文,所以,“蜀”起初并非贱称,到了周代以后才是。

[3] 还有一种可能是“蜀”通独(繁体“??”),是独的假借字。

1993年,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被发掘,出土竹简804枚,约有13000字,其时代为战国晚期,公元前300年左右。

郭店楚简中的《性自命出》篇第7号简有:“蜀行,猷口之不可蜀言也。

”第54号简有:“蜀?h 而乐。

”第60号简有:“毋蜀言,蜀?h则习父兄之所乐。

”其中的“蜀”,帛本、今本作“??”。

郭店简《老子》甲第21号简:“蜀立不亥。

”其中的“蜀”,帛本甲、乙,王本作“??”。

《五行》第16号简:“君子慎其蜀也。

”蜀,帛本《五行》第223号简作“??”。

[4] 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购得一批战国时期楚国竹简,2001年出版了《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2002年出版了《上海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

其中上博简《诗论》第16号简:“《燕燕》之情,以其蜀也。

”上博简《中弓》第12号简:“蜀言厌人,难为从正。

”蜀言,读为“??言”。

上博简《周易???》第38号简:“九晶(三):君子????,蜀行遇雨。

”蜀,帛本、今本作“??”。

上博简《君子为礼》第9号简:“蜀智,人所恶也。

蜀贵,人所恶也。

蜀富,人所恶也。

”蜀,读为“??”。

[5]从对以上楚国的竹简的释读中可以得出,“蜀”是独(繁体“??”)的假借字,“蜀”有独的意思。

除此之外,《尔雅注疏》卷七释“独”:独者,蜀(蜀亦孤独)。

[疏]“独者,蜀”。

注“蜀亦孤独”。

释曰:“言山之孤独者名蜀。

”《方言》卷十二:“一,蜀也,南楚?^之??。

”《山海经》云:“??山,多金玉美石。

”对《管子?形势》篇“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一句,历来解释可谓众说纷纭。

其实“抱蜀”就是“抱??”的意思,而“??”就是“一”,“一”就是“道”。

“抱
蜀”就是守住“道”;守住了“道”,便可无为而治,庙堂社稷之政务自然也就会巩固,一切所作所为就会功成名就。

[6]
对于中原以炎黄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来说,古蜀国地处偏僻的西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与华夏族截然不同。

《文选》左思《蜀都赋》刘渊林注引扬雄《蜀王本纪》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柏?c、鱼凫、蒲泽、开明。

是时人萌椎髻,左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

”《太平御览》卷一百六十六引扬雄《蜀王本纪》记载:“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折权、鱼易、俾明。

其时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

”与中原相比,“左言”为语言之异,而“左衽”则为服饰之异。

[7]
先秦时期中原王朝往往以右为尊,而一些周边少数民族则以左为尊。

《文选?六臣注》载唐吕向曰:“侮食、左言,蛮夷国也。

”此为释“左言”之最古者。

[7]《礼记?王制》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注:“右学,大学也,在西郊;左学,小学也,在国中王宫之东。

”《礼记?曲礼上》:“献粟者执右契。

”郑注:“契,券要也。

右为尊。

”《礼记?檀弓上》:“孔子与门人立,拱而尚右。

”注:“丧尚右,右,阴也。

”《正义》:“此即凶事尚右。

”《老子》三十一章:“凶事尚右。

”“用兵则贵右”注:“贵右者,以丧礼处之也。

”《礼记?少仪》:“卒尚右”注:“右阴主杀,卒之行伍以右为上,示有死志。

”正义:“卒尚右者,言士卒行伍贵尚于右,右为阴,示其有必死之心。

”行伍,排列的行列。

现行伍的“向右看齐”,仍应为士卒行伍尚右的残留。

[8]
上述“左言”为秦灭蜀前蜀人之言,《汉书?地理志》言:“巴、蜀、广汉本南夷”,是为实录。

《蜀王本纪》以及相关典籍,还有《辞源》等的记载都是从中原王朝的角度出发的,所说的“时人萌椎?(当为“髻”之讹),左言,不晓文字”是中原华夏族对蜀人的看法。

20世纪30年代的考古发掘,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发掘与考古以及对巴蜀历史文化的进一步探究,使许多巴蜀文物重见天日并且得到阐释。

有些文物上有巴蜀文字或符号,例如四川新都、郫县张家碾、峨眉符溪出土的铭文戈以及收集的三角形铭文戈等铜戈都系战国时器物,其上铭文成行成句,可以认定为蜀族文字。

[9]这些古蜀人的兵器常饰以虎纹,以援脊作为吐出的虎舌……蜀国的兵器演变自有脉络,与中原有别。

[10]蜀戈上的铭文无论从文字形体、还是书写方式都与中原的甲骨文不相同,可以看出古蜀人的文字是中原华夏族甲骨文体系之外的一
“蜀”应该是中原华夏族对蜀的称谓,种独立的文字,古蜀族是独立于中原文化圈之外的民族。

不是蜀族人的自称。

对古蜀国的文化发展,顾颉刚《古代巴蜀与中原的关系说及其批判》说:“古蜀国的文化究竟是独立发展的,它的融合中原文化是战国以来的事。

”[11] 《战国策?秦策一》有:“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伦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李白《蜀道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这亦可证明古蜀族是独立于中原华夏族之外十分独特的西僻之国,戎狄之长。

对于华夏族而言,这个民族是个独立的、独特的部族。

古蜀人崇拜虎,从出土的几件蜀戈来看,其上有虎纹。

四川峨眉符溪出土的蜀族虎纹双髻跪人铜戈,虎身和虎尾在胡部,虎头在援末部,大大张开的虎口朝向援锋,紧挨虎口,屈跪着双手双脚被缚的双髻巴人。

这个图像表达的可能是蜀虎吞食巴人,以巴人祭虎的图像,象征蜀人战胜巴人的内容。

[12]孙华先生说:“巴蜀符号大部分都有虎、羊、心等图形……蜀地也有崇虎的部落。

”[13]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金虎和青铜虎,造型生动,说明了古蜀人有崇虎的习俗。

这与中原对龙的崇拜截然不同,也说明古蜀国的文化是独立发展的,是一种独特的文化。

先秦时代,中原王朝判别其他周边国家是否为少数民族的标准,不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主要以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为依据。

周边国家的风俗、语言、饮食等与中原王朝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国家就会被中原王朝认为是不同于中原文化的异族国家。

蜀国的左言、左衽等与中原王朝的右衽、右言以及甲骨文为主的文化内涵截然不同。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蜀”与
“??”通假,蜀族族名的含义是??族,是独立于中原文化圈之外的独特的民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