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到高手必经的3次认知升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人到高手必经的3次认知升级
展开全文
大家好,我是爱问少年。
前不久看到一条消息——郭宇从字节跳动(今日头条、抖音的公司)退休,28岁财务自由隐居日本。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内心毫无波动,我猜看到这里的朋友应该跟我差不多,这人有什么关系,需要我去关注他?
但是,在我了解事情来龙去脉之后,我酸了。非常酸。
我换一个表达你大概就明白了:一个28岁的年轻人,在工作6年之后,成功拿到公司给的股票期权(据称价值少则千万,高则过亿),提前退休,在日本经营温泉旅行,兼任职业作家,做自己喜欢的事。
这不是绝大部分人的梦想吗?实现财富自由,摆脱社畜命运,没有金钱压力去做喜欢的工作。
只是大多数人的梦想,还存在于梦中,而这位老哥在28岁的时候,把别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现在的我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把郭宇的脑袋搬过来,安装在我头上,这样我也很快能实现财务自由。只是可惜,现在技术暂时不支持换脑,所以,我只能退而求其次,更换“思维认知”。
经过我多年研究发现,成功的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差距在思维认知上,这也是我想换脑袋的初衷。
你会发现,同一件事,不同人做出来的效果截然相反。
所以今天这一篇,我想告诉你,普通人到高手的三个认知层级,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01认知第一层:环境导向
我想你或多或少见过一种人,朝九晚六,一天只在公司里待8小时,从不加班,给多少钱干多少活,下班之后吃喝玩乐,从来不学习。
这种类型的人,处于认知的第一层,也就是环境导向型。
为什么说是第一层呢?
有一个很经典的理论叫——NLP思维逻辑层次,最初由格雷戈里·贝特森发展出来,后由罗伯特·迪尔茨(Robert Dilts)整理,在1991年推出。
这个思维模型里,处于最底层的是“环境导向型”。
拥有这个思维方式的人,是根据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的。比如给3000的工资就干3000的活,8小时工作制则只做8小时,多一分都不可。
这种做法,其实没有很大问题,因为一个人的工资,其实就是公司对其劳动力的定价,也就是说,公司认为他只值3000块钱,所以只会给这个程度的工资,而这个人拿多少工资干多少活,这是合理的。
如果公司涨了工资,给他涨到5000,那他也会做5000的工作。
但这种思维方式有一点不好,抗风险能力太差。
我在知乎上看过一个故事,一个女生,家境不错,大学毕业后找了一份轻松的工作,因为家里有钱,她不愁吃穿,赚的钱全当零花。没想到,她的爸爸炒股,瞒着家里把房子拿去抵押贷款,结果股市大跌,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遭遇这么大的变故,女生完全懵了,她不知如何反应。她大学只是勉强混了一个文凭,毕业之后的工作也是体验生活,现在的工资,无法满足整个家庭的生活需要。
以前她不觉得工资很低,但现在她才惊觉钱不够用。
这就是“环境导向型”思维的弊端,因为行为是依赖于环境的,所以当环境发生巨大改变的时候,行为就会来不及应对。
但这还不是这种思维最大的弊端,最可怕的是,“温水煮青蛙”。
前一段时间,我听到一个新闻,有部分国企鼓励45岁以上员工,“停薪留职”,出去创业。
一直以来,国企几乎相当于“铁饭碗”,没想到这时候,铁饭碗不铁了。让我觉得可怕的是,这些国企鼓励的不是年轻人,而是45岁以上的中年人。这批中年人,大多在国企待了十几二十年,每日过着安逸的生活,这时候让他们出去创业,相当于“自寻死路”。
这就是“温水煮青蛙”,也是“环境导向”思维的最大弊端。
因为已经习惯了在安逸的环境下,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风险,只能任由风险摆布,没有一个企业有义务养他们一辈子。
如果一开始的时候,青蛙掉进热水里,那它可能会拼命挣扎,也
许还有一条活路,但如果一开始青蛙进入的是冷水,水温慢慢上升的时候,青蛙完全感知不到,等到水已经很热了,它就跳不出去了。
02认知第二层:目标导向
现在,绝大部分公司都会给员工设置KPI绩效考核,可以简单理解为,这就是目标导向。
在NLP思维逻辑层次里,目标导向是“行为”和“能力”的集合。
“目标导向”跟“环境导向”有一个很大的区别,“目标导向”负责输出结果,而“环境导向”只是纯粹地完成任务。
什么意思呢?
我们举个例子,假如今年公司的目标是500万营收,领导布置一项任务——完成网站的设计图。
“环境导向”思维的人,会按照安排给领导交一张图,后续结果交给领导负责;而“目标导向”的人,则会跟进这张图的数据以及销售额的转化进行调整,不断地修改,提高设计图的转化率。
你会发现,你身边的很多人以为自己是“目标导向”型,但其实不是,大多数人是“环境导向”型。
前不久,一位朋友跟我吐槽,他让一位下属做一个活动策划方案,不到2天,下属就把活动策划交上来了。他有点惊讶于下属的效率,
本想夸一夸下属,可是他打开活动方案之后,彻底放弃了这个想法。
那份活动方案,并没有很大问题,但是,没有丝毫的创意。
方案里完全没有考虑到,活动能给品牌带来多大的影响,需要怎么宣传,用什么样的办法保证活动效果,如果遇到风险该如何调整,也没有数据跟进页面。
不出意外,这个活动上线激不起一点水花,做了等同于没做,几乎没有对品牌产生影响。
你会发现,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思维逻辑,似乎只要完成了这件事,就是在自己的履历上增加一笔,他们也以为,这就是“目标导向”。
可实际恰好相反,这才是“环境导向”,“目标导向”,是需要跟进和反馈结果的,实现目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件事,需要有前期准备,中间落地执行,后续反馈复盘。
最终,你需要交付的“数据”,是“效果”“结果”,而不是事件本身。
HR在看简历的时候,不仅关注你做过什么,还关注你做这件事的成果,一个人工作3年以后,如果没有成果输出,那很难找到更好的工作。
这种感觉就像,我们工作是为了赚钱,年入百万,而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如果你做的工作无法让你接近“年薪百万”的梦想,那这份工作就不是“目标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