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体会
半夏泻心汤出自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由半夏、黄芩、人参、干姜、黄连、炙甘草、大枣7味药物组成。

为伤寒误下所致脾胃虚弱、寒热错杂、气机不畅的心下痞而设。

是集辛开苦降、寒热补泻于一体的代表方剂,在临床上只要切中病机,均可获效。

标签: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体会
半夏泻心汤为《伤寒论》经方,笔者在2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以此方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满意。

1半夏泻心汤证的渊源
半夏泻心汤源自《伤寒杂病论》,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谓:“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这些条文,明确地提示上呕、中痞、下肠鸣等是半夏泻心汤证的主要特征,干呕或呕吐是胃气上逆;所谓“心下痞”就是胃中痞闷;肠鸣就是肠中漉漉有声;下利即腹泻。

泻心,乃输泻心下气机之意,仲景先师运用本方是治疗柴胡汤证误下,痰气互结,升降失常,心下痞满不疼,呕吐不利等。

其方为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本方以半夏为君,和胃降逆止呕,散结消痞,臣以干姜温中阳而散阴寒;芩、连苦寒降泻,清热和胃;以人参、大枣、甘草为佐,甘温益气,补脾胃助运化以复其升降之职,甘草更有调和诸药之用,兼为使,诸药相合,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补消兼施,和胃消痞。

脾胃同居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运一纳,一升一降,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输布及生化气血功能。

凡肝郁气滞、痰湿阻滞、饮食积滞、湿热壅滞,均可壅阻胃气,影响脾胃升降功能。

升降失司,脾失健运,湿由内生,又进一步阻碍气机,逐渐形成胃痛、痞满之证。

脾胃受损,运化失常,会出现一系列病理现象.脾胃病的基本病因病机在于脾胃虚弱,半夏泻心汤在治疗脾胃病时兼顾了痞塞不通、气机不利、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等方面,辛开苦降,散痞泄热与补虚相结合,本方清上温下,既能顺脾胃气机之升降,又可调脾胃阴阳之虚实,使升降复、清浊分、虚实调,对证用之,無一不效。

2临床运用
2.1调和脾胃,降逆止呕,治呕吐、呃逆等胃气上逆之证常与藿砂平胃散、保和丸等合用,治疗饮食不节而致之干呕或呕吐、呃逆、以及神经性呕吐等,若伴有嗳腐吞酸,食少纳呆,可加焦三仙、竹茹、苏梗、佛手、鸡内金;腹胀肠鸣,大便下泻甚者,可加木香、葛根、薏苡仁、乌梅等理气止痛,除湿降浊药,使之清气得升,浊气得降,呕吐自消。

2.2清热涤痰,开结除痞,治痞症、咳喘、喉痹等常与二陈汤、三子养亲汤、温胆汤等合用。

症见胸脘痞塞,满闷不舒,头目眩晕,胸闷纳少,恶心欲吐,身重倦怠,咳嗽气短,或咳痰不爽,咽喉肿痛,小便黄涩,舌苔黄腻,脉弦数。

可酌加桔梗、前胡、枳壳、芦根、蒲公英、银花、射干、旋覆花、薤白之类,以调气机升降,止咳平喘,清热利咽,化痰降浊。

2.3辛开苦降,升清降浊,治各种腹泻常与左金丸、葛根芩连汤等合用。

症见恶心嗳气,腹胀肠鸣,腹痛泄泻,大便窘迫,伴有黏液,便后痛减,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或弦。

多为寒热互结,气不升降所致。

若腹泻甚者加诃子、乌梅;纳食少者加鸡内金、苍术、白术、佩兰、木香、山药、神曲;大便溏黏者加败酱草、马齿苋;里急后重者加瓜蒌、薤白;腹痛甚者加延胡索、郁金、乌药等调和肝脾。

2.4调畅气机,清热利胆,治各类肝胆疾病常与茵陈蒿汤、枳术丸、左金丸、芍药甘草等合用。

症见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肢体困重,恶心呕吐,右胁疼痛,或胁部不适,头晕失眠,腹胀便溏等。

佐以金钱草、虎杖、板兰根、白花蛇舌草、鸡内金、延胡索、佛手、川楝子、郁金等,清利肝胆,缓急止痛。

2.5健脾和胃,行气止痛治各种胃病常与六君子汤、四逆散、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症见胃脘胀痛或隐痛、腹胀、痞满不舒、恶心欲吐、不思饮食,倦怠乏力,肠鸣、大便稀少或腹泻等。

配以砂仁、苍术、扁豆、木香、苏梗、薏苡仁等理气健脾,化湿醒脾之药,使之土中泻木,和脾络而止胃痛。

隗继武[1]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病位虽在胃,但其病机与肝脾的关系甚为密切,其病机多为寒热互结,虚实错杂,升降失常,上下不能交泰。

在治疗中,不可忽视肝脾功能的调整。

谨守病机,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症状,巧妙化裁,效如浮鼓。

临床如见胃脘灼痛、痞满不舒、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一般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之。

2.6寒温并用,平调阴阳治胸痹、眩晕、不寐常与柴胡龙骨牡蛎汤、温胆汤、四逆散等合用。

症见彻夜不眠,伴有脘腹痞闷不适,口苦咽干,时有嗳气,烦躁不安、头晕目眩、心悸健忘、体倦乏力,大便溏或不成形,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等。

惊悸失眠加生龙骨、生牡蛎、五味子;胸痛甚加延胡索、五灵脂、川楝子;脘腹胀满、气滞明显者加枳壳、厚朴、炒三仙;兼有痰热者加陈皮、竹茹、胆南星;气虚重用党参、黄芪;阴虚加生地黄、麦冬;心阳虚加制附子、桂枝;早博者加常山、苦参。

高才达[2]老师擅长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内科杂病,除脾胃疾病外,对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失眠亦有独到的建树,认为此方具有调和阴阳,泻实补虚,使阴阳平和,阳能入阴,失眠自愈。

并配以夏枯草、龙骨、牡蛎、夜交藤等,使胃气和则卧能安。

2.7补脾益肾,清热化湿治肾衰、消渴常与二妙散、五苓散、五味消毒饮等合用。

症见全身水肿,脘腹痞满,恶心,呕吐,口臭,小便短少或难以排出,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弦细或弱。

配以车前子、萆解,石菖蒲、杜仲、桑寄生、
淫羊藿等,调理气机,升清降浊,扶正祛邪。

肖相如[3]教授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本质是气化功能减退,治疗应以恢复人体的气化功能为目的.患者多有水湿停留,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血肌酐上升、尿素氮上升者,不论患者有无脾虚的证候,都应在补肾的基础上积极健脾,尤其是在尚无脾虚表现时及时健脾,对保护肾功能具有积极的意义.此时可考虑加用半夏泻心汤等加减治疗。

3验案举隅
3.1病案1刘某,男,45岁,于2009年5月25日初诊,右胁下疼痛3年余,疼痛剧烈时,牵及右肩部,常有脘腹胀满,好食油腻之品,但食后疼痛加剧、嗳气、反酸、恶心。

2年前曾做B超诊断为胆囊炎。

症状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偏胖,全身无力,莫非氏征阳性。

舌红,苔白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胁痛,辨证:寒热互结,湿热郁滞,升降失调。

治则:辛开苦降,清热利湿。

处方:半夏15 g,干姜6 g,黄连5 g,黄芩10 g,党参15 g,枳實10 g,金钱草30 g,海金沙12 g,鸡内金15 g,郁金9 g,甘草5 g,大枣3枚,水煎服,1日1剂,服3剂后,诸症明显减轻,续服10剂后,,诸症悉除。

3.2病案2张某,女,50岁。

于2012年7月5日初诊,症见头昏目眩,重如裹蒙,胸闷气短,胃中饱满、不思饮食,呃逆,口干口苦,舌淡暗、苔白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眩晕,证属寒热错杂、气机不畅,方以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15 g,干姜6 g,黄连5 g,黄芩10 g,党参15 g,佩兰12 g,炒苡仁12 g,焦三仙各15 g,炙甘草9 g,大枣5枚,水煎服,1日1剂,服7剂后,头晕减轻,余症亦减,继服15剂后,诸症均消,病告痊愈。

4体会
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治疗脾胃病的经典方,本方攻补兼施,升降并用,具有辛开、苦降、甘补的组方配伍特点,后世对其发展及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近年来,实验证明,半夏泻心汤对胃肠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能促进局部生长表达,促进相关激素、蛋白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力[4]。

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中气虚弱,寒热错杂,故为痞证,這是半夏泻心汤的精髓,以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调和脾胃,枢转脾胃气机,分清上下清浊。

笔者以“异病同治”思想为指导,治疗寒热结于中焦痞塞及一切内科杂症,只要切中病机,均能收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程志鹏.名老中医隗继武辨治慢性胃炎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14,(4):20.
[2]赵宾彦.高才达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第二届燕京医学中西医结合论坛:2013:10.
[3]高黎,肖相如.肖相如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J].河南中医,2015,35(3):501-502.
[4]朱翠菱,石桥,周丽娟,等.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2):347-3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