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Z20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Z20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

原题重现:

(2023年2月浙江Z20名校联盟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跆(jiá,受阻,结巴),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礼记·中庸》

人生就是无论你怎样计划,不同的时候仍然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或一致,或偏离。因此,顺时而动,没必要事事都预先计划好。——( 日)中村恒子畅销书《人间值得》

对于以上两种观点,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和你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析:

材料一,《中庸》说,“凡事”都要“预”,表述的逻辑是,“预”是事成的充分必要条件。由此可见,本则材料谈论的是“预”的重要性。材料二,《人间值得》的观点是,“没必要事事都预先计划好”,原因是:“无论怎样计划,不同的时候仍然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这说的是人生的“偶然性”,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的“局限性”。人生总有些偶然事件发生,我们不能夸大“计划”的万能作用。

这两则材料单独看,似乎都是正确的,都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有益,

都能起到指导作用。但合在一起,好像又是相悖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应该去绝对化,对这两条道理加以前提、范围、程度上的限制,使之合理化且能相互兼容、并行不悖。让这两条经验,在不同方面、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下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有所助益。这正是这类作文题目(观点相反型材料作文题)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重点。

材料一说“凡事预则立”,这个“事”指什么样的事?“预”又该如何去“预”?古人所说的“事”,是“事业”的意思,指人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而对社会和人生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当你有一个影响深远的目标要去实现,就要事先做好准备和计划,比如要“知己知彼”,盘点自身能量,我自己有哪些优势、劣势,竞争对手的优势、劣势,我需要什么人的帮助,我应该创造什么样的条件,分几步去完成,等等。这是从正面准备。还可以从反面准备,比如我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我应该如何去应对这些困难,等等。还要具备动态的眼光,比如事情不断地发生变化,我们要不断地调整计划。

材料二说“没必要事事都预先计划好”,这个“事”指什么样的事?这个“计划”又是怎样的“计划”?这则材料中的“事”,指人们在生活中的一切活动,从“没必要事事都”中可以体会到。这里的“计划”是被说话者否定的,我们可以将它阐释为机械的计划、不切实际的计划,比如有些人,事无大小轻重都要分个一二三四,一个计划定下了就一定要机械执行,不懂变通。从表面上看,材料二的观点是“没必要事事都做好计划”。但请别忽略了,这其中还藏了一半没说出来的观点,即有些事需要做好计划。也就是说,材料二完整的观点表述应该是:诚然,

计划是有用的,有些事的确需要做好计划,但人生具有偶然性,事情是不断变化的,我们没必要夸大计划的万能作用,更不能机械地、不切实际地去计划。我们也可以发散思维,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材料二,即人生的“偶然性”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假如一切都按部就班,人生就失去了活力。因此,对于一些没有具体目标的事情来说,没必要去做什么详细的、科学的规划,我们只需要放平心态,放松心情,享受其中的精彩。经过这样的阐释,材料一和材料二就不再是相悖的,恰恰相反,材料一是材料二的前提,材料二是对材料一的有效补充。

在理解材料内容、理清材料关系的基础上,去联系生活。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该计划的时候不计划,不该计划的时候乱计划的现象。比如:有些同学定下学习目标后,便只顾埋头学习,不顾抬头看路,不懂得分解目标、盘点自身能量、衡量完成目标的难度,不懂得科学地制定计划。有些同学不敢树立理想,害怕不能实现,但其实如果能做好科学的准备和规划,再高远的理想,也是有可能实现的。有些人出门旅行,一定会在网上搜索资料,做出详细的计划,其结果有两种,一是意外频出,计划无法执行;一是按部就班,旅途索然无味。

作文立意:

①为了实现明确的目标,我们需要预先计划(或预先计划有助于我们实现目标)。

②计划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能把事情成功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计划身上。

③对待生活中一些没有明确目标的事情,没必要计划,可以享受生活的偶然性。

④计划应该是科学的、动态的,不仅要正面计划,还要从反面做好紧急预案;不仅要在弄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计划上,还要根据事情变化不断调整。

⑤计划不能是僵化的、机械的。套用别人的计划是不行的,计划“强迫症”也不行。

从“计划”重要性的角度立意:预先计划对完成目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以材料一观点为前提)。无论是完成一个目标,还是实现一个理想,都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计划,还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计划,甚至为可能发生的偶然事件做好紧急预案(兼顾材料一和材料二观点)。

从“计划”局限性的角度立意:人生充满偶然性,计划并非万能的(以材料二观点为前提)。我们既要认识到计划的重要性,也要摆正心态,从容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意外(兼顾材料一和材料二观点)。

范文:

1.计划为先,应变其后

《礼记》中“凡事预则立”强调事先拟定计划的重要性;而中村恒子却指出“没必要事事都预先计划好”。这两个观点看似对立,实则是相互贯通的一体两面。私以为,以计划为先,应变其后,方为探骊得珠之道。

拟定计划,是充分发挥超前思维做事的必要准备。计划,是于对未知的料想中形成的,不仅是“防患于未然”的意识,更是为事前胸有成竹的底气。冯友兰在编写《中国哲学简史》时严格按照拟定计划,每天

完成定量工作;军人程强每天按照计划训练,实现自我飞跃;中国的建设更是如此: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中国在事先计划好的轨道上越走越远,实现跨越式发展。他们无一不诠释了事先拟定计划的重要性。计划的拟定虽然不能使事态控制在自我料想的范围内,却能在遇事前有从容的定力,由此观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一定道理。

我们应基于计划,而不囿于计划。人常言道:“计划赶不上变化。”诚然,我们很难将事态置于自我控制的范围之内,因此,事先拟定的计划很难成为解决一切事宜的万金油。正如中村恒子所言,“人生就是无论你怎样计划,不同的时候仍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或一致,或偏离。”面对偏离的事态,我们更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巧机随机应变随机应变。毛泽东在指导秋收起义时果断放弃攻打城市的计划转向农村,以致起义胜利;屠呦呦面对青蒿素的科研瓶颈,果断放弃原有计划而转至其它古籍中寻找答案。试想,没有面对不同情形的应变能力,他们又何来的成功呢即及时的应变能力,他们又何来的成功呢即及时的应变能力是为事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唯有以计划为先,在事态发展中对计划再创造,随机应变,才可走向胜利的彼方。而揆诸当下,有人陷于计划的桎梏中,盲目死板行事,而最终难达预期的目标;又有人徒有应变,没有事先拟定的计划,而在关键时刻茫然不知所措。此二类人,机械地将计划与变化割裂开者,这无疑是一种天真。

计划与应变是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时代嬗变,晷刻渐移,愿我等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