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适合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情境,必然是具有宽松、民主的学习背景和情感氛围,必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必然能激活学生体验与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新情感.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必须依据教学内容而选择适当的情境素材,情境应明确地指向具体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情境必须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情境中蕴含的知识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成长背景,都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和判断是非的能力,都有着自己的问题和困惑,因此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结合当地条件和学生实际而进行.
一、依据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物理学源于生活,学习物理要注意观察体验生活. 教师将书本与学生生活两相融通创设的教学情境,如生活中一些熟悉的场景、自然现象、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等,都可以让学生体验物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到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秘密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讲牛顿第三定律时,笔者先让学生鼓掌. 热烈的掌声后设问:“鼓掌时左右两手有何感觉?”有意识地让同学们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感受,此时同学们情绪再次活跃起来,有同学说感觉到左右两手有点痛. 教师适时地再进一步追问:左右两手有点痛意味着什么?同学们纷纷发言后,由一位同学作出总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对乙有作用力,同时乙对甲也一定有作用力. 又追问既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哪为何某同学被打,还要还手呢?因为身体不同部位承受力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让同学们在过程中获取经验,学到知识,并进行文明行为教育.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物理学习要学生自己去体味,而不能由教师代劳.
二、依托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习者产生探究的动机,并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 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很多,如生活中与所学的知识有关的趣事、有趣的物理实验、生动的物理史料等,都能吸引学生自觉融入学习活动中. 多媒体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一个好的多媒体动画画面,就是一幅好的物理情境,可以生动地表现出相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 其鲜明生动、直观的现象和意想不到的结果,往往能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教学情境之中,并能使学生保持已有的学习兴趣.
在讨论分析卫星运行量(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和频率)随高度而变化的规律时,播放远近不同的人造卫星绕地球旋转快慢的动画画面,同学们从画面中发现:离地球越远的卫星其线速度、角速度、频率越小,而周期越大. 卫星绕地球的运动为什么是这样的?学生好奇心特别强,于是,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研究活动自然地就开始了.
三、基础于各种物理实验之中
在情境教学设计中,利用恰当的实验设计情境,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动手实验,以及带有一定研究目的的设计性实验,有利于将物理过程直观化、可信化;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设计、实验步骤的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参与到物理现象探究的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精神及科学态度.
例如,在验证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特性时,由于通常这种振动并不明显,甚至看不到,学生感知不够,针对于此,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情境:在收音机露出的纸篷上放一些碎纸屑,通过投影,学生很容易看到纸屑在发声的纸篷上剧烈地振动,从而将这种微小的振动放大. 另外用泡沫小球或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很容易观察到小球的振动. 进而可以让学生体验喉咙发声时的振动,再一次通过亲身体验感悟这种现象,最终从实验情境中得到结论、规律,有很强的说服力.
又如,在分析静摩擦力阻碍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时,由于这种趋势无法看出,学生很难感知,难以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对此,笔者设计这样的实验情境:在物体上面放一个硬毛刷,给毛刷一个较小的拉力时,毛刷没有运动,但从硬毛的形变就很容易看出物体的运动趋势,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到静摩擦力阻碍物体相对运动趋势这个特点. 既可将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视觉感知、亲身体验,这种虽然每天在身边发生却从未注意过的现象,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欲望并从实验中探究;同时模型本身又在学生大脑中留下简单生动的印象,一举两得.
四、创设于学生认知冲突之间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呈现给学生的材料、现象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就会打破学生原有知识体系和智能体系的平衡,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进行积极的思维、深刻地探究和积极地讨论,促使学生达到新的认知水平,使他们在情感、行为等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
例如,在“力的分解”一节教学中,笔者曾创设如下情境:在桌面上放一个大砝码,要求用细线将它提起,问学生:用一根线提易断还是用两根同样的线易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一根线易断,这时教师用一根线稳稳地提起砝码,而用两根相同的细线(有意识地使两线夹角大些)提起砝码时,线却一下子断了. 实验结果大大出乎学生意料,学生自然会问:为什么呢?这一悬念的产生激发学生去探寻其中的“真谛”,以迫切的心情进入学习新知识的境界.
又如,在讲述楞次定律的推广含义(阻碍相对运动)时也曾创设如下情境:首先演示小磁铁与木板、铝板间是没有磁力作用的. 然后在倾斜的木板和铝板上分别固定一张白纸,使其动摩擦系数相同,然后让小磁铁分别从两板顶端自由下滑,学生意外地发现铝板上的那块小磁铁竟然是缓缓地下滑,速度明显慢于木板上的小磁铁. 实验结果有悖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使学生处于惊奇、困惑的情绪之中,产生了积极的探究欲望.
五、创设于学生情感升华之上
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通过实验、模型、图表、文字材料、课堂讨论及利用多媒体等途径将那些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用途的迁移性强的知识点及在知识发现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学习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等静态的资源,创设成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情感的培养具有较高价值的动态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形成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情感和氛围,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需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从而激活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才智,引发学生探求问题的欲望和行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讲“共振”时,笔者曾给学生讲了这样一则故事: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豪情万丈地宣称: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而现代美国发明家特士拉更“牛”,他说:用一件共振器,我就能把地球一裂为二!有一天,特士拉来到华尔街,爬到一座尚未竣工的钢结构楼房上,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件小物品,把它夹在其中一根钢梁上,然后按动上面的一个小按钮. 数分钟后,感觉到这根钢梁在颤抖. 慢
慢地,颤抖的强度增加,并蔓延到整个钢结构. 最后,整座楼房开始吱嘎作响,并且摇晃起来. 工人以为建筑出了问题,甚至是闹地震,纷纷慌忙地从高架上逃到地面. 眼见事情越闹越大,他觉得这个恶作剧该收场了,于是,收起那件小物品,然后从一个地下通道悄悄地溜走了,留下工地上那些惊魂不定、莫名其妙的工人. 上面所说的“小物品”便是美国著名发明家特士拉发明的共振器. 可以预见,若是他把这个小物品再开上十多分钟,这座建筑物准会轰然倒塌. 用同样的这个小物品,在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内,也能把布鲁克林大桥(连接纽约曼哈顿岛和长岛的大桥)摧毁,使之坠入幽深黑暗的海底.
这该是科幻故事或者荒诞小说吧?否则,一件大不过拳头、重不过几斤的小东西,竟能把一座巍然耸立的大楼甚至是一座大桥震垮?它是一件什么样的物品呢?原来,它是一件共振器,它的威力主要在于能发出各种频率的波,这些不同频率的波作用于不同的物体,就能够相应地产生出一种共振波,当这种共振波达到一定程度时,就能将物体摧毁. 如果你对共振的威力还有怀疑,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共振现象. 同学们被这一故事深深吸引着,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全面分析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所蕴涵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的基础上,精心创设物理情境,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而且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