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山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研究

陈俊安

【摘要】当今世界的国际化、都市文化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带来较大冲击,大城市周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既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又是受影响严重区域和保护的薄

弱环节.针对这一情况,本文以马山县为例,深入探讨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国际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开发、保护途径.

【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32)003

【总页数】4页(P13-16)

【关键词】马山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

【作者】陈俊安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广西崇左532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5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指所有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民族文化综合因素,根据我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包括地方风俗与民间礼仪、民间节庆、民间演艺、民间健身活动与赛事、宗教活动、庙会与民间集会、饮食习俗、特色服饰。目前,民俗文化旅游与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旅游一起构成了颇具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产品”,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开发

中的重点领域之一。

马山县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但有关文献研究表明马山县民俗文化研究不多见,从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角度研究民俗旅游资源利用问题,对马山县的旅游开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对城市化进程中其它地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有一定借鉴作用。

一、马山县的概况

马山县位于广西中部,地处东经107°41'至108°29',北纬23°24'至24°2',位于红水河中段南岸,大明山北麓,属南亚热带季风型气候。东与上林县、忻城县交界,西与大化县、平果县接壤,南与武鸣县相邻,北隔红水河与都安瑶族自治县相望,是南宁市、柳州市、河池市、百色市“四市六县”的结合部。我国西南出海大通道都南高速公路、来宾—马山、马山—大化、马山—平果高速公路、210 国道、马山—上林高等级公路、以及南宁—金城江铁路穿境而过,红水河由南向北流经境

内80 公里,水运可达柳州、梧州等地。马山县城距广西首府和北部湾中心城市—南宁96 公里,成为南宁一小时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总面积2345.33 平

方公里,辖11 个乡镇,其中瑶族乡两个,2011 年末人口54.20 万,聚居有壮、汉、瑶、苗、水、毛南等十多个民族,其中壮族39.4 万、瑶族4.1 万,少数民族

人口约占84.4%,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县。

二、马山县特色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构成

马山以“壮族民俗旅游资源为主体,以汉族、瑶族民俗旅游资源为两翼”形成“三位一体”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1]

(一)“主体”——壮族主要特色民俗旅游资源

1.民间演艺。马山县壮族三声部民歌,源于本县东部地区的古零镇、加方乡、古寨乡一带,群众叫做“欢哈”。其中常唱的有蛮欢、卜列欢、加方欢、结欢等。它的

旋律优美,声部间相互协调,音色柔和,风格统一。

马山活化石的师公戏,这一古老剧形成大约在宋代初期,一直被视为迷信和乡间戏,至今还是传统的表演方式。另外,马山县壮族会鼓历史悠久,据《隆山县志》记载,现在的马山县牛皮鼓由古时铜战鼓演变而成,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根据普查发现壮族的民间舞蹈主要有《扁担舞》、《金鸡舞》,《金鸡舞》至今仍在州圩等地流传。

2.民间健身活动与赛事。打扁担,古称“打舂堂”,打扁担源于“打榔”。唐朝时就盛行,历史悠久。打扁担主要反映壮族人民从种到收的主要劳动过程,舞蹈时配合叫喊“咳咳”呼声,场面紧凑,气氛热烈,观赏性和游客参与性较强。

被外国朋友称为“东方橄榄球”的抢花炮是侗、壮族人们古老的传统体育活动、历史悠久。传说中花炮是一种“神”,谁抢得谁就“添丁发财”,寓意吉祥。是广西最早被列为全国民族运会的比赛项目。

此外,打陀螺也是壮、瑶人民共同喜欢的一种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

3.饮食习俗。在不同的节日中,黄花饭、五色饭、生菜叶包上米饭和菜肴的菜包饭、以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榨酸米粉、凉棕等特色饮食。

4.民间节庆。壮族民间节庆众多,有的是马山壮族有自己独特节日,比如:花朝节,敬牛节、达旺节、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这个节日又叫“鬼节”,是壮家最隆重、最重视的节日之一其盛况仅次于春节。

马山壮族也有与汉族相仿的节日,比如:中秋节、重阳节,壮家的常称为敬老节,

祭扫节,祭扫祖宗坟山,南方的苗族、瑶族都有蒸糯米饭祭祖的习俗。

(二)“两翼”——汉族、瑶族主要特色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1.民族节庆。马山汉族民俗节日及特点:汉族很重视冬至节,汉族常在此节杀猪,

包粽子,做糍粑,探亲访友,有的地方比过春节还要隆重。中秋节:汉族吃月饼赏月,在异族杂居的地方,汉族青年男女多在此日结拜“十兄弟”和“十姐妹”,名

次排法以年庚为序,聚集吃月饼赏月。马山汉族也过元宵节、端午节与汉族区无太大差别。

马山瑶族只有达努节为瑶族自己的节日,“达努”为团聚之意。在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人来齐了,便杀牛庆祝,节日活动达到高潮,常有走亲过寨,互相道贺祝福,其盛况赛过春节。过达努节时,瑶胞以找得竹鼠来祭祖宗为最吉利。

2.民间演艺之民间舞蹈。马山县民间舞蹈,瑶族的有《蚩尤舞》、《长筒舞》、《芦笙舞》、《铜鼓舞》、《猴鼓舞》、《兴郎铁玖舞》,壮、汉族都有的《唱采茶》、《舞龙》、《舞狮》(瑶族也有),壮、汉、瑶三族都有的是《踩花灯》、《踩九地》。

目前流传较广、特色突出的有《蚩尤舞》在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还愿节或其他重要节日期间,瑶族群众跳起这个舞蹈,以欢庆节日,并歌颂与纪念本民族的英雄蚩尤的丰功伟绩,同时也希望上苍被这种模拟的辛勤劳动场面所感动,风调雨顺以获得丰收。

3.饮食习俗。瑶族:瑶族饮食习俗多种多样,制作奇特,别有风味,瑶族喜欢吃羊肉,不吃牛肉,不吃狗肉。吃羊肉有很多趣闻,如吃“血旺”、点“羊酱”,做骨圆,灌肉串,爱喝酒等。汉族:汉族主粮为大米,过年过节,有包粽子,也有做白糍粑、喜食鱼生。

三、马山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特征

(一)等级品位较高,知名度较高

马山县部分民俗资源在南宁市、自治区、国内甚至是国际上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马山县是民歌之乡,马山县壮族三声部民歌多次在国家少数民族歌舞民间演技大展演和南宁国际民歌节开幕式演唱。马山县壮族三声部民歌还多次进京演出,曾到埃及、芬兰、阿曼等十几个国家演唱,受到广大观众欢迎,名闻中外。2004 年5 月自治区文化厅将马山县三声部民歌列为广西民间艺术保护工程第一批试点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