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土入水
作用:补肾,清湿热,润 肠通便。 主治:土盛水枯之丹田 作胀眼睁等症。少腹胀 满,大便干结甚效。
大肠穴
作用:清利肠腑、除湿热、 导积滞。退肝肠之火,调 整大肠作用,温 中肠固 脱、止泻。 主治:赤白痢疾、便秘、 腹泻。
板门
作用: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健脾消食导滞止泻、通调三 焦之气机。 主治: 板门推向横纹止吐, 呕吐、呃逆、厌食,横纹推 向板门止泻,来回推治疗吐 泻并作,气促气吼等气机不 利。
心经穴
作用:清心经:清热泻火、养心安神, 清心火、利小便、镇惊搐。 主治: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 赤涩、目赤、高热神昏、惊搐、直 视、弄舌,警惕不安、气血虚弱、 心血不足、夜啼。(心藏神,神不 安心气妄动,妄动则生火热之象, 气有余便是火)
肺经穴
作用:疏风解表、顺气化痰、 宣肺清热、利咽止咳、补益肺 气。 主治:肺虚肺热、伤风感冒、 咳嗽痰喘、麻疹不透。(肺藏 气)
肾顶
作用:收敛元气、固表止 汗 主治:止汗、盗汗、解颅
总筋穴
作用:清心热、通调周身 气机 主治: 一切惊风、夜啼、 抽搐、口疮、齿龋糜烂等 心经热,虚烦内热、三焦 六腑五心潮热病
手阴阳
作用: 平衡阴阳,调和气 血,消食积,散痰结。 主治:寒热往来、烦热不 安、腹泻、痢疾、腹胀、 痰热喘咳。
二人上马
Leabharlann Baidu
小横纹
作用:退热除烦、止腹 胀痛、喘咳。 多用掐 法和推法。 主治:烦躁、口唇破裂、 口疮,疳积、消化不良 的腹胀,肺热咳嗽。
内劳宫
作用:泻心火,除烦去热。 揉之发汗。 主治:心火亢盛之发热、烦 渴、目疮齿龋糜烂、虚烦内 热等。对心、肾两经虚热最 为适宜。
小天心
作用: 生肾中之水、济心 火利尿安神,清肾水、清 热明目。 主治:烦躁不安、夜啼、 小便赤黄,眼翻上下斜视, 眼球下翻向上捣。眼球左 翻向右捣。眼球右翻向左 捣。
源流(下)
小儿推拿广益—熊应雄,提出了“推拿面部次 第”“手部次第”等操作顺序 《推拿三字经》-徐谦光,提出新的观点:独穴治病、 老幼同治、推拿代药,如补脾经—四君子汤,平肝 经—逍遥散,清补心经-天王补心丹,清肺经-养肺救燥 汤,补肾水—六味丸,泻大肠—承气汤,清小肠---导 赤散,清胃经—定胃汤 《厘正按摩要术》--张振均,具有比较高的参考价值
二扇门
作用:发汗退热 主治:感冒发热无汗
内八卦
作用: 宽胸利隔、理气化痰、 行滞消食,调和五脏,有升清降 浊之功。 主治: 胸隔不利、气闷不舒、 疳积、消化不良、腹痛、腹胀、 腹泻、呕吐、食欲不振、喘咳、 咳嗽痰喘、心烦内热等。多与推 脾肺、揉板门、中脘合用。
掌小横纹
作用:消心肺郁热、宣 肺化痰涎 主治:口舌生疮、流口 水。为一切痰壅喘咳等 症要穴
小儿推拿
葛伟锋 2017-9-14
主要内容
一、概念与源流。 二、儿科基础知识 三、常用穴位 四、儿科常见病的推治
概念
小儿推拿古称小儿按摩,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 各种手法作用于小儿机体,以调整脏腑气血功能,达 到防治疾病为目的的一门学科。
源流(上)
1)、萌芽阶段(秦汉-南北朝)
A、汉代《五十二病方》,“匕周婴儿瘛所”。 B、晋代:葛洪《肘后方》“捏脊”治疗腹痛改善胃肠、 调理脏腑(痛经、月经不调等)腹泻、消化不良
2)、奠基(隋唐-明初)
孙思邈《千金方》小儿夜啼《外台秘要》、《袖珍小 儿方》《补要袖珍小儿方》
3)、形成阶段(明末- 清代)
小儿按摩经-陈氏,记载了小儿推拿的16中手法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密旨全书-龚云林
外八卦
作用:滋阴补肾,顺脾肺气、 利水通淋。 主治:阴虚阳亢、潮热烦躁、 目赤,虚火牙疼等一切虚症 均宜之,咳喘久不愈,胃气 不舒,小便闭塞或不利。
四横纹
作用:行气除胀,调中和 血,退脏腑热 主治: 腹痛、腹胀、消 化不良、疳积、气血不和, 气促胸满、咳嗽痰喘,口 唇破裂
外劳宫
作用:温中去寒,升阳举陷 主治:下寒腹疼,虚寒久泻 不止、往来寒热,感冒风寒、 虚寒咳嗽气喘等一切虚寒性 症均有效。
肾经穴
作用:补肾经:向心性或旋推 之,补肾益脑、益气养神、 温下元、止虚火。清肾经: 离心性推之,清下焦湿热。 主治:先天不足、肾亏骨软、 解颅、久病体虚、遗尿,小 便短赤、尿频、尿闭、盗汗。 (肾藏志)
运水入土
作用:健脾助运,利尿。 主治: 大便干结身弱 肚起青筋等水盛土枯 之症,泻痢,疳积, 消化不良,小便频繁 甚效。
4)、现阶段:《小儿推拿》金义成 、《中国小儿推
拿》张素芳,鲁派、海派、三字经派
儿科基本知识
生理特点:纯阳、稚阴稚阳、阳常有余
儿科望诊
望印堂:红色为心肺有热;色紫为热甚;色青为肝经 风热;黑为风寒人肾;白为肺经有痰;色黄脾胃必伤。 察舌:舌质色淡为血虚,色红为热,深红为热重,色 紫为淤血。苔色白为寒,苔黄为热,苔厚腻为食积或 痰湿,苔花剥如地图状为脾胃阴虚。 察指纹:浮表、沉里、红寒、紫热、淡虚、郁实、青 主惊;风关轻浅、气关邪进、纹现命关病重危。
常用穴位
脾经穴
作用:健脾调中,补血生肌,消食积 化痰涎。 主治:消化不良、积食、脾虚泄泻、疮 积、慢惊风。体质虚弱、食欲不振、 肌肉消瘦、呕吐、腹泻、便秘、痢疾、 黄疽、痰饮、脱肛、便血、及斑、疹、 痞证隐出不透。(大体为脾不藏肉之 证)
肝经穴
作用:清肝经:平肝泻火、熄风 镇静、解热镇惊,解郁除烦, 和气生血。 主治:急慢惊风、烦躁不安、 五心烦热、口苦、咽干、感 冒、头痛、头晕、耳鸣、目 赤、急慢惊风、昏闭、脾虚 泄泻。(都为风症,血行风自 灭,因肝藏血)
五经病的表现
1)肺经病(气不足或有余,因肺藏气):将感冒、鼻塞、流涕、 咳嗽、气喘、痰鸣、发热等归属肺经病。 2)脾经病(形不足或有余,因脾藏肉);挑食、厌食、消化不良、 食谷不化、呕吐、腹胀、腹泻、腹痛、便秘、痴疾、等归 属于脾经病。 3)心经病(神不足或有余,因心藏神):易受惊吓、闹夜不安、 弄舌、高热昏迷、直视等归属也经病。 4)肝经病(血不足或有余,因肝藏血):抽搐、烦躁、气逆、胁 痛、口苦等归属为肝经病。 5)腎经病(志不足或有余,因肾藏志);发育迟缓、下肢萎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