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中册默写定稿(教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中册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屈原列传》理解性默写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4.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5.《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6.《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蝉蜕作比,赞美屈原洁身自好的高洁品质“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7.《屈原列传》中“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两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离骚》在阐明道理与治理国家方面的独到之处。
《过秦论》理解性默写
1.《过秦论》中,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靠武力征服天下的两句是: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于宇内。
2.《过秦论》中,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的一句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最能表现秦始皇对待北方少数民族的一句则是: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3.《过秦论》中,蒙恬驻守边防、击退匈奴后的结果是: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4.贾谊《过秦论》通篇采用对比论证,在对陈涉和九国的对比中,体现二者军力差距的语句是“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5.《过秦论》中,秦国控制天下之后以华山、黄河为天然屏障的句子是: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6.《过秦论》中,总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时秦国强大盛况的句子是: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7.《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地势的两句是: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8.文中“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9.《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所使用的武器与秦国相比的句子是: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10.贾谊在《过秦论》中,用云、回声和影子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示出陈涉起义的巨大号召力的句子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1.《过秦论》中,描写六国盟约失败,争着贿赂秦国的句子是: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12.《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两句形象地描述了秦国没有任何消耗就把九国军队陷入困境之中。
13.《过秦论》中,秦国利用诸侯国的弱点,乘胜追击,把诸侯打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14.《过秦论》中,描写诸侯国联合起来,互相配合,成为一体的句子是: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5.贾谊在《过秦论》中“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写秦焚书坑儒以愚民。
16.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并且“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此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17.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极其简陋的两句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18.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队伍数量少、不堪一击的两句是:“率疲敝之卒,将数百之众”。
《五代史伶官传序》理解性默写
1.《伶官传序》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强调使人国
破家亡的不仅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
2.《过秦论》中,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写反抗暴秦之势;《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写晋因伶人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之态。
3.欧阳修在史论《伶官传序》中,提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
见解,意在为当时的统治者敲响警钟,今天读来,依然在警示我们要树立忧患意识,力戒骄奢。
4.《伶官传序》中,“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两句写出了当李存勖强盛的
时候,天下无人能抗衡的气势。
5.《伶官传序》中,作者引《尚书》之语与史实相对照的句子是:满招损,谦
得益。
《燕歌行》理解性默写
1.《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写战士拼死作战,
流血牺牲,而将帅却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贪图享乐。
2.《燕歌行》中,“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两句突出征夫思妇双
方的痛苦,先夫后妇。
3.《燕歌行》中,“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两句突出征夫思妇双
方的痛苦,先妇后夫。
4.《燕歌行》中,“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两句写士卒与敌人短
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5.《燕歌行》中,“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二句,有力地渲染了塞
外古战场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爱国战士殊死奋战的悲凉气氛。
6.《燕歌行》中,“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
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
7.《燕歌行》中,“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句古今对比,李
广勇猛善战,作风朴实,能善待部将,与士卒同甘共苦。
而唐将只知寻欢作
乐,不思报效国家。
8.《燕歌行》中,“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二句,概括了边庭战士
白天努力拼杀,夜间时刻警惕的紧张战斗生活。
9.《燕歌行》中,“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两句写军用紧急文书
到处飞传,外敌进犯,局势紧急,战火蔓延。
10.《燕歌行》中,“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这两句写出边地自然
环境艰苦,敌军进攻猛烈,官兵处境的险恶。
11.《燕歌行》中,“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两句写将领受朝廷厚
遇,肆无忌惮,轻举妄动,进功求赏,导致战争连连失利,士卒力已耗尽,未能解围。
12.《燕歌行》中,“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两句写边城遥远,难
可度越,苍茫广漠,一无所有,从空间上写出士兵飘零孤独之苦。
13.《燕歌行》中,表现军队出师时盛大气势,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的诗句
是: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李凭箜篌引》理解性默写
1.《李凭箜篌引》一诗中,用“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两句写物写人,想象空旷山野上的浮云凝神驻足、忘记流动,仿佛在俯首谛听来衬托箜篌演奏的美妙乐音。
2.《李凭箜篌引》一诗中,用昆山山崩地裂和凤凰孤独哀鸣来“以声类声”描摹乐音清脆激越空灵哀婉,并用露滴残荷的凄凉和兰花盛放如笑靥的欢愉来“以形类声”描摹乐音悲戚转为欢快的一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3.《李凭箜篌引》中“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音响效果。
长安城门前的冷气寒光,皇城仙府,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4.《李凭箜篌引》中“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两句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
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5.《李凭箜篌引》一诗中,诗人在“梦幻”中展开了一片神奇的天地,“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两句写出好似李凭不是在人间演奏,而是在神山上
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
6.《李凭箜篌引》一诗中,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的美妙,与《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形同之妙的诗句是“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锦瑟》理解性默写
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2.“梦境虚渺,理想难托”,李商隐在《锦瑟》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
心托杜鹃”两句中用凄迷哀婉的笔触委婉地写出了人生的理想与幻灭、相聚与分离的悲戚难言之情。
3.《锦瑟》一诗中“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两句运用鲛人泪珠和
良玉生烟的典故,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却又无法实现的悲哀。
4.李商隐《锦瑟》中,诗人从“追梦”中醒来,知道那梦己经远去,并且当时
就不太分明,流露出无可奈何情怀的名句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书愤》理解性默写
1.《书愤》中的“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两句,是理想与现实作
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自己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愿望无法实现。
2.陆游在《书愤》中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观场面的诗句
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写岁月不居,壮岁
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
4.《书愤》中,陆游把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
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
排挤打击的悲愤。
5.《书愤》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
老臣心”注重他的丰功伟绩;陆游《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注重他的精神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