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六次月考历史试卷 (精校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
第六次月考历史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 2014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达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男性人口比女性多3376万人。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下列关于这种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表述中最恰当的是
A. 宗法制
B. 科举制
C. 近代新式教育的推广
D. 郡县制
【答案】A
【解析】宗法制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维系等级,确定在家族中的地位,导致中国社会重男轻女观念的盛行,至今仍有影响。故答案为A项。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与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无关,排除B项;近代新式教育应当提倡男女平等,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
2. 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A. 秦汉三公制
B. 隋唐三省六部制
C. 宋代三司使制
D. 元代的中书省制
【答案】B
【解析】秦汉三公制中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者分掌行政、军事、监察,中央政府的运作不是通过协商,而是相互制约,没有“集体领导”的性质。故A项错误。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隋唐的三省制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故B
项正确。宋代沿袭唐代旧制设立了三司(盐铁、户部、度支)使,总管国家财政,分割丞相的财权,没有协商和“集体领导”的性质。故C项错误。元代的中书省强化了相权,后期形成宰相专权,不具备“集体领导”的性质,故D项错误。
3. 17世纪西方人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是
A. 军功爵制
B. 郡县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才学,通过考试获得当官资格。从材料中的“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来看,该制度是科举制。故答案为D项。军功爵制以获得的军功为标准,郡县制不是选官制度,察举制是以孝廉作为标准自下而上进行推荐的选官制度,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C项。
4. 某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考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试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A. 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B. 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C. 使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D. 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项说法错误,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能比较迅速解决全国政务,不是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符合设问。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皇权专制达到了空前的高峰,故ACD都是正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5. 东汉尚书台、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A. 宰相权力不断削弱
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 文臣地位不断提高
D.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答案】D
【解析】东汉形成尚书台是削弱相权的结果;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相权,保证皇权的独尊;明朝内阁制的形成是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皇权的结果;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君主专制加强。因此这些措施从本质上反映了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故答案为D项。A项不是本质问题,排除;削弱相权直至废除宰相制度是为了加强君权,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6.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西方列强获得这一特权是在
A. 鸦片战争后
B. 甲午战争后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D.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是指租界。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规定了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建造房屋以及永久居住的权利,1845年英国根据《上海租界章程规定》取得第一块租界。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C、D项。
7. 《辛亥百年》组歌第一乐章写道:“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A. 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
B.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C. 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D. 实现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辛亥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只是昙花一现,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窃取,中国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排除D项。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其主要功绩就是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揭开了中国走向共和
的历史新篇章,顺应了由专制走向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故A项符合题意。
8. 蒋介石在1937年南京失守后发表告国民书,声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说明
A. 国民党决心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B. 国民党统治中心转向农村
C. 国民党决定开辟敌后战场
D. 国民党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抗日
【答案】D
【解析】本题在于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有效信息的能力。蒋介石在1937年南京失守后发表告国民书,此时中日民族矛盾空前严重,告国民书旨在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抗日。故选D。BC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1937年南京失守时,国共已经合作,A错。
9. 1946年6月,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当时世人议论纷纷。下列评述中,哪一种更接近事实本质
A. 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
B. 楚汉相争,成者为王败者寇
C. 五四以来,社会势力演化之必然
D. 玩偶皮影之戏,列强其后也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本质的理解。五四运动以后,1921年中共成立,中共在二大上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而蒋介石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1946年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故选C。A没有看到解放战争的阶级性,B只是简单的胜败论,D强调外部因素,但不符合历史,故排除。
10. 民主人士张澜在一次发言中讲道:“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它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它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张澜在发言中讲的“它”是指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