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殊像寺解说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台山殊像寺解说词
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们现在来到的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的殊像寺。

殊像寺坐落于台怀镇西南凤林谷口北侧。

传说,这里是文殊的祖庭,又是清初三皇姑福莲出家的地方。

这里有五台山第一高度的文殊塑像和规模宏大的“五百罗汉渡江”悬塑。

因此,凡来游山者,没有不到殊像寺的。

清圣祖康熙皇帝曾这样赞美殊像寺:
“开基台畔,结寺山阿。

谷迩凤林,环千岩之紫翠;堂临鹿苑,俯万壑之烟霞;峰曰梵仙,望层峦于天际;泉称般若,落清涧于云中。


这便是说,坐落于清水河畔、中台延脉之上的殊像寺,右边近倚凤林谷,千岩耸翠,万壑蒸霞;左临般若泉,泉清如练,水雾如云;庙前有养鹿的园林,俯看万壑,常笼于仙蔼祥云之中;面对梵仙山,峰峦高高探入天庭。

这是一座风光如画的梵林禅宇。

(般若泉)
般若泉不在殊像寺管辖之内,但它紧靠殊像寺的木牌楼,去殊像寺的时候总要从它身旁路过。

而这泉又从古迄今特别闻名,而且还与三皇姑有点牵连,所以我们还是先从它谈起吧。

由于受我国北方整体地下水位下降的影响,眼前的般若泉已没有康熙所描述的那么水大,但仍然清澈如练,纤尘不染,不失为从地心喷涌而出的一泓琼浆玉液。

经专家鉴定,般若泉水是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的高级矿泉水。

在过去,五台山历代高僧、活佛所饮之水均从般若泉汲取。

传说康熙皇帝第一次上五台山朝山寻父,干渴难当时,路过这里,引用了般若泉水,一切烦恼顿消,浑身有说不出的舒畅,不由心中大悦,从那时起,他历次朝台,非般若泉水不饮。

之后,乾隆、嘉庆皇帝朝台时,也都是专饮般若泉水。

因此,般若泉遂被称做万岁泉。

传说,唐朝时有个叫慧潜的僧人,每天到这里念诵《金刚经》。

那时侯,附近僧众吃水都要到远处去挑,十分辛苦。

慧潜以其慧眼认定这里可以出泉水,便想以诵经的方式感动佛祖,让这里能从地下涌出一股清泉,以解附近僧众吃水之难。

在他之前,已有两位僧人在这儿念经求水,但都未能成功。

第一位念了9998 天,忽然有两只猛虎呼啸而来,他被吓跑了;
第二位念了9999 天,不期然眼前出现一个手持利剑的凶神,他见那利剑已明晃晃向他刺来,也被吓的落荒而逃。

只有慧潜顶住了猛虎与凶神的威吓,一直念经不止。

最后,有一位老翁告诉他:
“泉水涌出之日,正是你圆寂之时。

你要认真思量啊!”
慧潜依旧不为所动。

到一万天头上,清冽的泉水突然从地心喷出,慧潜高兴地笑了,顷刻间他坐于泉边圆寂了。

因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又被称为聪明文殊、智慧文殊,而在佛教中,般若即智慧意思,所以该泉被叫做般若泉。

泉水清凉甘冽,游人常汲点般若泉水带回家,让家人分享开启智慧的佛地圣水。

从般若泉前行百米许,有一座比例适中,风韵不凡的木牌楼,这便是殊像寺的前哨标志了。

四柱三檐式建筑,面宽14 米,进深8 米,正面上书“殊像寺”三字。

穿过牌楼,千万不要忘了回首看一下上方题写的“瑞相天成”四个字。

当年,这四个字是康熙皇帝御笔,后因原牌楼被毁,如今这座牌楼是近年间新建的,所以这“瑞相天成”四个字也是仿康熙原字而新写的。

虽然不是原物,但“瑞相天成”的题词却是有点来历的。

殊像寺创建于唐朝,元代延祐年间重建,名殊祥寺。

后毁于兵火,明成化二十二至弘治十三年(公元1486 年至1500 年),由殊祥寺住持铁果林禅师重新修建。

康熙年间又进行了修缮。

传说在“大文殊殿”塑像时,文殊菩萨曾在该寺上空显现真容而让人称奇不已。

据记载,明弘治年间所建木牌坊,正面上方写的是“殊祥寺”,而在背面,即目前写有“瑞相天成”之处写的是“真容境”三字。

《清凉山志》作者镇澄法师于明代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 年)四月撰写的《重修殊像寺碑记》中,有这样的句子:
“寺有古殿,供奉文殊大圣真像,故以名殊像。


遂将“殊祥寺”更名为“殊像寺”。

另外,镇澄法师在《殊像寺碑记》中还写有这样文字:
“台山名刹凡十二区,而藏佛真容者,唯殊像寺焉。


这不仅是文殊在此显露真像的问题,而实际上在说:殊像寺是文殊的祖庭,文殊菩萨就住在这里。

康熙皇帝根据镇澄所说,方在这木牌楼上题写了“瑞相天成”四个字,意思是说:文殊菩萨天生的模样,就如同殊像寺所塑的文殊像一般。

(天王殿)
过木牌楼西行数十米,向右一拐,沿着宽阔的坡路上行20 余米,有一小亭俏然于平台之上。

殊像寺坐北向南,依山傍水,果然如康熙所言,确是座风景幽雅的古寺。

山门外有石狮一对,卧姿潇洒,气势威猛。

山门与天王殿合而为一,殿的中央迎门坐着大肚子弥勒佛,他笑容满面地看着我们,笑得自然而真诚。

弥勒,古印度南天竺人,家势显赫的贵族成员,因信奉佛教,遂拜释迦牟尼为师。

他先于释迦牟尼离开人世。

由于他对佛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他圆寂后上升到了兜率天的内院。

此时,他还是一位菩萨。

佛教中说,他将于56 亿7 千万年之后,下生到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以接释迦牟尼的班,所以在“竖三世佛”中,他是未来佛。

因此,因此现在称他弥勒菩萨更为合适。

因他笑口常开,模样喜人,人见人爱,所以人们便常将他叫做弥勒佛。

中国的弥勒塑像据说是按五代时期浙江岳林寺的契此和尚的形象而塑的。

契此化缘时常带着一个口袋,因能准确的为人预测凶吉,在当时很有名气。

他圆寂时,端坐于一块盘石上,留下了四句偈语:
“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

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一时间,此偈语轰动了佛教界,认为他就是弥勒的化身。

之后,便以他生前的模样塑成了袒胸凸肚、笑容可掬、手掐念珠、箕踞而坐、身旁放一空布袋的大肚弥勒像。

由于他尊容可爱,具有中国式浓厚的人情味,所以便将其安置在寺庙最前端的天王殿内,为的是让来往香客一进寺庙,就有一种欢喜吉祥的好感觉、好心情。

你看他无忧无虑,笑得多么开心。

可谓: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天王殿两侧是四大天王,也称四大金刚。

他们分别为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南方增长天王。

四大天王脚下踩着八种鬼怪,即:乾闼婆、毗舍遮、鸠槃萘、饿鬼、诸龙、富单那、夜叉、罗刹。

传说他们是四大天王所降伏的八种鬼怪,后辅佐四大天王守护十方。

在弥勒佛身后的隔板背面,是韦驮护法天神。

传说,释迦牟尼圆寂后,有个“捷疾鬼”乘乱于火化现场偷走了佛的两颗牙齿。

韦驮发现后,以惊人的速度将其擒获,夺回了佛牙,立了大功。

于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迦叶便让韦驮担当起了保护释迦牟尼坟墓的任务。

佛教传如中国后,他成了“天王殿”中护法神,又负起了保护寺庙的重任。

(文殊殿)
与天王殿串联于寺院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大殿,是殊像寺主殿——文殊殿。

殿前古木参天、石碑如林,酿造成庄严肃穆的氛围。

月台上下,有明弘治、万历年间所立石碑五通,上面刻有重修该寺的碑记。

另有康熙、乾隆年间的御制石碑二通。

文殊殿坐于距地1 米高的石砌台基上。

殿面宽五间,为26.4 米;进深三间,为19.63 米。

殿前月台长21 米,宽9.8 米。

殿为重檐九脊歇山顶,八架椽。

正脊中间安设一葫芦宝顶,两端置鸱吻。

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置有吻、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斗牛、行什等飞禽走兽。

佛经上将这些禽兽视为雨神,能吞火,故装饰在木构建筑上,以期能起到保护寺院免遭火灾的作用。

该大殿重建于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 年)。

乾隆年间有过一般性维修。

1983 年,落架大修。

重修后的大殿保持了明代建筑的风格。

殿内文殊像与大型悬塑只经过一些补塑,基本保持了原貌。

殿内正中是文明中外的文殊骑狻猊塑像。

其高9.87 米,是五台山文殊塑像的第一高度。

不仅高度占优,就从雕塑工艺上讲,也堪称是精美杰作。

那类似狮子的狻猊绿毛红缨,气态不凡:
双目圆睁,像在听候一声指令;四肢蹬直,似有瞬间起步奔跑之状。

文殊坐于狻猊背上,面容饱满,皮肤细腻,鼻梁拱直,双耳垂肩,身披袈裟,坐姿端正,坐像线条清晰,分明衣内有佛身;
目光炯炯,显然神韵在流动。

怨不得康熙称其为“瑞相天成”,乾隆赞其为“大圆境智”。

就连《清凉山志》也称其为“神人所造,见者肃然,生难有想。


传说,在塑此像时,狻猊与文殊的身子均塑好了,而惟文殊头像怎么也塑不成,不是大,就是小,再不然就是五官不端正,闹的塑匠束手无策,没了办法。

有一天塑匠正在揉荞面做饭,猛然看见天空出现一朵彩云,文殊真容闪现其中。

塑匠赶忙用手中的荞面把文殊的头像塑了下来,拿去与塑好的佛身一比,大小、神韵十分相合。

塑匠便用泥来仿塑,却不知怎么仿塑了多少次也总不如荞面的理想,后来干脆就将这荞面佛头安了上去。

从此,五台山上就有了荞面头菩萨的传说。

在文殊骑狻猊像的右前侧是善财童子,左前侧为于阗王。

右后侧与左后侧分别是佛陀波利与圣老人,他们俩正在交谈。

在于阗王和圣老人中间还有一位修罗多,他接过于阗王拉着的缰绳,表示该由他来接班了。

在群像前两侧,左为护法韦驮,右为密迹金刚。

文殊塑像背面是渡海观音菩萨群塑。

中央为观音菩萨,脚踩鳌鱼,手执净瓶。

两旁是善财童子、龙女、达摩祖师、惠能、龙王等。

上面还塑着观音菩萨救八难的实景。

善财童子既是文殊的右胁侍,又是观音的左胁侍,这是怎么回事?
《华严经·入法界品》记载,古印度福城有位长者,生有500 个儿子,善财是其中最小的一个儿子。

因其出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出,起名善财。

善财年幼学佛,受到文殊菩萨的教化,先后参拜了53 位名师,最后遇到了普贤菩萨,才实现了学佛的愿望,成了善财菩萨。

善财充当观音的胁侍,取材于善财历访53 位名师的过程中,拜谒观音受教化的故事。

观音为试善财是否有诚意,便化身船夫,起大风浪,然后对船上的善财说:
“你快回吧,再往前行,十分危险。

”但善财决心渡海,毫不动摇,最后终于参拜了观音。

在胁侍观音的过程中,他现童子身,所以后来塑像时,多将其塑为善财童子。

因他首先是得到了文殊菩萨的教化,所以有时也被塑为文殊的右胁侍。

东西次间,分别供有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

大殿东西山墙和后墙上有一组五百罗汉渡江悬塑,总长48 米,高6.8 米,规模宏大,包罗万象,素有五台山“悬塑一绝”之称。

五百罗汉为什么要渡江?有两中说法:
一说是要过江去听龙树菩萨讲经;
二说是去文殊故乡朝拜文殊,并聆听文殊菩萨讲解大乘宗义的故事。

综观悬塑构图,上部为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层次交错,景观复杂。

在山涧、石洞、棚舍、殿堂等处,安排了各种罗汉的造型,他们或降龙伏虎,或撼山探海,或诵经念佛,或教化众生。

像一部章回体文学巨著,既有总体的故事结构,又可独立成章——分说一个离奇曲折的传奇故事。

悬塑下部为五百罗汉在波谲云诡的江面上各显神通的渡江图景,展现的是罗汉的本领,宣扬的是佛法的魅力。

博大处,有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之感;
细微处,毫发毕现,呼之欲出,令人叹为观止。

这样一部悬塑佳品究竟出自何人之手?
东山墙东南方中部,塑有一小通泥碑,上书“弘治九年岁次五台山殊像寺修造文殊一会五百罗汉。

塑匠保定府祈州白罗村把总王章、乃弟王义......”下面还有十多个名字。

这真是些了不起的工匠。

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这通小泥碑告诉我们,五百罗汉渡江是为了去会见文殊菩萨。

悬塑西南方向塑有铁果林禅师像,他是河北省安平县人,当时为该寺的住持。

殊像寺,当然也包括这座大殿,大殿内的塑像,还有这悬塑都是在他手上建造的。

除了渡江的五百罗汉外,这殿里还有一个罗汉,他没有去渡江,而是攀坐于殿内柱子上。

他不是印度人,是出生于我国的济公和尚。

据说,他已经修成了罗汉果,可当罗汉们在罗汉堂排座次的时候,他却因忙于普渡众生,晚到了一步,结果座位全被排满了,他被暂时挡于堂外,一挡便是几千年。

人们都为他感到惋惜。

这不,他虽然没有被列为那五百罗汉之列,可这大殿里还是给他留了个位置。

诙谐、幽默、天性爱动的济公和尚不愿意老那么坐着,就攀到了这根柱子上。

(藏经阁)
藏经阁是殊像寺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大殿,殿内供释迦牟尼佛,在佛的两侧分别供着他的两位高徒,迦叶和阿难。

在他们面前,还供着一尊造型特异的“沐浴文殊”。

这是文殊在山中修行多年得道成菩萨之后,从山中走出来斋戒沐浴的情景。

他光头秃顶,眉毛黝黑,胡须细密,趺坐于浴盆中正在洗澡。

细观其表情,既有超凡脱俗、进入深妙境界的喜悦感,又有尝遍千辛万苦之后的一种疲劳感。

透过逼真的外形,让人似乎能窥见其复杂高远的内心世界。

这尊呈男性的沐浴文殊像真可谓塑活了。

“沐浴文殊”,也叫“出山文殊”。

两次间内供的是五方文殊,分别为:中台孺童文殊,北台无垢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东台聪明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

凡朝五台山者,既不能亲登五座台顶,又不能爬黛螺顶的,到殊像寺朝拜五方文殊,也能满足朝台的心愿。

好!殊像寺我们就参观到这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