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深圳市罗湖区布心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深圳市罗湖区布心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行语折射多元文化心态
所谓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地域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语汇。

它以鲜活的形式来表达特殊的含义,丰富了我们的话语空间。

对原生态的生活形式和内容有很强的概括性,又不失幽默、调侃的意味。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多元,传媒的发达,尤其是网络的异军突起,流行语往往在一夜之间传遍社会的各个角落。

流行语无一不是社会现实、社会风尚的某种折射,借助于网络等传媒,犹如插上了翅膀,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

由于这些流行语契合了现代人的某种心理期待,使其产生了共鸣,成为其快速流行的社会心理基础。

其实,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流行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的流行语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现在我们翻看《诗经》,依然能够品味那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

在国外,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每年都有相当规模的流行语调查和发布。

流行语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属于社会热点,有的属于网络语言,有的是商业化助推的结果。

应该说,流行语的流行,是社会文化有活力的表现。

从一个社会来说,历来有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分野,流行语显然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

虽然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经常有所排斥,但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现在的大众文化常常扮演着主体的角色,不少流行语经过沉淀后可以进入主流社会,甚至进入精英文化的范畴。

流行语的盛行,也是文化多元的产物。

在大众传媒时代,尤其是网络时代,流行语的盛行说明话语权的下移扩散越来越明显,它反映社会冷暖,反映时代节奏,尤其是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心态。

当然,部分流行语也呈现出泡沫化、浅表化、庸俗化现象。

因而,我们平时经常可以接触到一些非常粗俗甚至不堪的流行语,消解着一个社会应该具有的主流价值观。

“流行语强迫症”一定程度上也成为社会庸俗化的表征之一,比如说,每年的春晚小品,为了包装和商业化效果,而刻意制造出一定的“流行语”,但这些流行语总体价值不大,甚至成为廉价的时尚点缀品。

流行语是社会和时代的晴雨表,透过流行语,我们可以领略社会和时代某种微妙的文化心理,体味社会和时代的某种深意。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流行语是民间生活的润滑剂,哪儿的民间社会充满活力,哪儿的流行语就大量出现。

什么时候的社会生活越宽松活跃,什么时候的流行语就越发达。

流行语贴切地反
映着时代的变迁。

(摘编自2008年6月1日《新华日报》)
1.下列不属于流行语流行的原因的一项是()
A.在某一时期、地域出现,一夜之间传遍各个角落。

B.形式鲜活、幽默调侃又折射社会现实、社会风尚。

C.文化的多元,传媒的发达,网络的异军突起。

D.契合了现代人的某种心理期待,使其产生了共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先给流行语下定义,然后分析其流行的内在原因外在原因、社会心理基础。

B.文章第二段运用例证法,论证了各个时代不同国家民族都有流行语。

C.文章3—6段,采用正反对比法,论证了流行语的优点和缺点,让读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D.结尾段总结上文,总结并肯定流行语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自已的流行语,流行语经过沉淀后就进入主流社会,甚至进入精英文化的范畴。

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窃窕淑女,君子好逑”是《诗经》反映的那个时代的流行语,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C.当今时代,凭借网络的异军突起等条件,流行语广为盛行,由此带来的话语权的下移扩散趋势越来越明显。

D.流行语属于大众文化范畴,常常被主导文化、精英文化所排斥,又总是扮演着主体的角色,甚至可进入前两者。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

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

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

”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

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

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

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

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

“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

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

”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

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

”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

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

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

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

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

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

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

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

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

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

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

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

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

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

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

有轻微的叩门声。

没错,是叩门声。

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

奇香扑鼻。

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

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

华昌困倦欲睡。

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

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

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

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

”石钵头愕然。

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

”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

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

”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

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

”“哦。

”华昌说,“桌上有。

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

”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

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

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
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

”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

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

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

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

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

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5. 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6. 小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城的守望者——沈从文
在湖南、四川、贵州三省接壤处的湘西境内,有一座小城叫凤凰,四周皆山,草木繁盛,百鸟和鸣,相传是因早年曾有凤凰栖于此而得名。

沈从文就出生于这个偏僻、美丽、民风淳朴的地方。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从小聪明过人,记忆力特强,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

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引不起他半点儿兴趣,他常常逃学,去看染坊师傅踩着碾石,把布匹压得平整如镜;看豆腐作坊里衣着艳丽的苗族妇人一面用铜勺舀豆浆,一面轻轻地唱着歌引逗背包里的孩子;看面馆里头包青帕的大师傅骑在一条木杠上压面皮,再用又大又宽的刀子飞快地切剥……
幼时的沈从文不愿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然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
中对社会、人生、世界的认识,所以他在自传里说他读着私塾里小书的同时读着一本大书。

1917年,沈从文15岁,刚刚小学毕业,被送到当地预备兵技术班,离开家乡,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

在这常人难以设想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中国一小角的人事与风土民情,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丰富的生活基础。

1922年,五四运动余波未息,他受到报刊的影响,毅然放下枪,离开湘西,只身来到陌生的北京。

在北京,他想进大学读书。

到北大,接待人说他是“小学文化”,连报名费也退了回来。

报考燕京大学,又被认为学历太浅,不够资格。

最后,他决心用手中的一支笔打出自己的天下,从而开始了艰苦的创作历程。

后来,他得到郁达夫、徐志摩的支持和鼓励,到北大图书馆当馆员,拼命读书,拼命写作。

他的作品最早载于1922年的北京《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

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生活,后来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

1934年,他发表了著名的中篇小说《边城》和散文《湘行散记》,并先后编辑北平和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

抗战爆发后,他离开北京逃难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作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

漂泊的生活,坎坷的经历,执着的追求,深刻的思想,边城的风情,使沈从文与他的创作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也成了边城的守望者的研究热点。

人们嗟叹他的命运,推崇他的人格,研究他的作品,借他的精神荡涤自己的灵魂,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重塑民族文化人格。

他最著名的小说《边城》,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沈从文细细致致地过滤生活,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给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保存一份永久的希望。

1988年,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凤凰。

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做了他的墓碑。

让我们记住碑上的话吧: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他的塑像坐落山巅,多像一幅简洁的画啊,他静静地站着,刻满沧桑的额下,一双明澈的眼睛始终望着远方——那是人类的远景,嘴角一抹恬淡的微笑提醒着你:会好的,一定会好起来的。

他就这样守望着,守望着边城,守望着人类的未来……
(摘编自阿湄《边城的守望者》)相关链接:
①谁又能想得到,这个只读过小学、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乡下人,后来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深厚的学问,被他曾经想进去读书而不得的北京大学聘为教授,这真堪称中国20世纪文化史的一个奇迹!(常青《读阿湄〈边城的守望者〉》)
②1949年后他离开文坛,进入古代文物研究领域,中国文学史的编纂者也曾把他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他在世界上所享有的盛誉却经久不衰。

(刘敏《阿湄〈边城的守望者〉之思考》)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从文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但常常逃学,因为他厌倦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被当地的染坊、豆腐作坊、面馆吸引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B.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神奇的湘西养育了一代大师沈从文,他的创作也包蕴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征,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

C. 沈从文“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表明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应该回避社会矛盾,目的在于把希望留在人间。

D. 沈从文是一个“奇迹”,一是因为他只上过小学,竟成为大作家、大学教授;二是因为他离开文坛后且被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沈从文幼时从不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己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的认知,所以他读书的同时还读着自然生活以外本人生活的大书。

B. 沈从文年轻时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在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湘西的人事与民风,为自己的创作打下了生活基础,储备了写作素材。

C. 沈从文最早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作品,接着又有作品见报,这些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军旅生涯,结集为《湘行散记》,使他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

D.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告诉人们,哪怕一个人的学历不高,但只要他执着追求理想,永不言弃,就一定能让自己的人生开出绚烂之花。

9. 作者认为沈从文是“边城的守望者”,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详细回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

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

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其主犹以为少。

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

”主人许之。

因为执勤,不懈朝夕。

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

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

同县孟氏有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

”鸿闻而聘之。

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

及嫁,始以装饰入门。

七日而鸿不答。

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

今而见择,敢不请罪。

”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

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

妾自有隐居之服。

”乃更为椎髻布衣,操作而
前。

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

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

”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因东出关,与妻子居齐鲁之间。

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

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以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

”乃方舍之于家。

鸿潜闭著书十余篇。

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

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

”葬毕,妻子归扶风。

(选自《后汉书·梁鸿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B.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C.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D.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校尉是中国古代高级军官,校指军事编制单位,尉即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

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其校长为祭酒,教师称博士,学生叫太学生。

C.床起源于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床”字,在汉代使用范围更广,卧具、坐具都可称床。

D.《诗》《书》指《诗经》和《尚书》,与《礼》《易》《春秋》并为儒家“五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鸿年幼丧父,且又遭逢乱世。

他是扶风平陵人,父亲曾担任城门校尉,寓居在北方并死在那里,年幼他用席子把父亲卷着埋葬了,后到太学就读。

B.梁鸿拒绝势家,礼聘孟氏之女。

他拒绝娶有势力的人家的女儿,听说同县孟家的女儿钦慕自己,就向孟家下礼聘娶了孟氏。

C.梁鸿志在隐居,婚后不久实现。

他虽早有隐居之志,但也曾想谋个一官半职,在妻子对他隐居之志有所质疑后携妻一起进入霸陵山中,耕田纺织,读书弹琴。

D.梁鸿气节高尚,备受妻子敬重。

孟光为他准备吃的,不敢抬头正视他,而把盛食物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而伯通这才感觉到他不是一般的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2)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悼亡诗(选二首)
薄少君①
(一)
海内风流一瞬倾,彼苍难问古今争。

哭君莫作秋闺怨,薤露②须歌铁板声!
(二)
北邙③幽恨结寒云,千载同悲岂独君?
焉得长江俱化酒,将来浇尽古今坟!
[注]①薄少君,字西真,明代秀才沈承之妻。

沈承早逝,她作诗百首哭之。

②薤露:汉挽歌名,言人命如薤(一种草本植物)上之露水,容易干灭。

③北邙;北邙山为古代王侯公卿之葬地,本诗中泛指墓地。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内”一句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丈夫才气出众却猝然离世的痛惜之情。

B.“彼苍”用了“彼苍者天,歼我良人”的典故,表达对命运不公的不满。

C.“北邙”一句想象墓地上空的寒云乃由幽恨所结,表现了悲痛之浓重。

D.作者设想将整条长江化为酒来祭奠丈夫的亡灵,凸显了深深的哀悼之情。

15.“哭君莫作秋闺怨,薤露须歌铁板声”二句有什么含意?古人评价此中有“奇情奇气”,请结合此二句简要分析“奇”在何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皆饱学之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石潭记》中写小石潭水声悦耳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以比兴手法引出主人公自从出嫁之后,多年劳苦的不幸遭遇。

(4)李煜的《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作者在春风又到、明月朗照之时,却不忍回望旧日江山。

(5)《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以踮起脚跟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来比喻借助学习提升自己的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母校百年校庆之际,张教授的拙作《互联网时代的共享文化》在国际上获大奖,可喜可贺。

B. 你是这个行业的方家,以后我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希望你能不吝赐教,我定会感激不尽。

C. 刘老师快要退休了,却仍在培养学生而略尽绵薄,其高尚师德让人敬仰。

D. 这是父亲毕业时送给我的钢笔,我已珍藏多年,每当看到它,都会回忆起令父。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你认《家》中哪个人物性格最复杂,请简述理由。

要求:体现“复杂”特点:语言表达连贯、得体;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理由充分,100字左右。

四、写作(60分)
19.请以“我想和你聊聊”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的能力。

A项,“在某一时期、地域出现,一夜之间传遍各个角落”错误,是流行语的传播情况,不是流行的原因。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能力。

C项,“采用正反对比法,论证了流行语的优点和缺点”错误,没有正反对比,也不是优点缺点,只是指出流行语在文化内涵方面的积极意义,以及流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项,“流行语经过沉淀后就进入主流社会”错误,以偏概全,原文是“不少流行语经过沉淀后可以进入主流社会”。

选项漏了“不少”,将原文的“可以进入”表述为“就进入”。

C项,“由此带来”错误,强加因果,两者之间不构成因果关系,原文说“流行语的盛行说明话语权的下移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