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题 第0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选择题
1.历史上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见下表)。
据此可知
A.历史服务于统治者需要B.评价受时代影响不能形成结论
C.认识角度差异影响史论D.历史评价反映了论者的权威性
2.隋文帝统治初期,曾派人巡视河北五十二州,罢免贪官污吏二百余人,裁汰了约十分之三的地方冗员:他制定的隋律,“以轻代重,化死为生”。
这反映出隋初()A.政体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B.科举考试腐败初露
C.社会治理呈良性发展趋势D.吏治法治比较公正
3.如图所示为隋朝大运河与元朝大运河。
大运河的变迁反映了
A.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不断加强B.区域间长途贸易开始出现
C.城市布局和政治中心根本改变D.南北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4.入唐的胡旋舞女身穿窄口裤,脚蹬“小头鞋履”。
于是,“小头鞋履窄衣裳’成为“天宝末年时世妆”,风行一时。
一般贵族与士民都竞相仿效,“好为胡服及胡帽”。
由此可见,唐代()
A.中外文化互动频繁B.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C.社会风气开放包容D.世俗文学异常兴盛
5.马球是集体对抗的项目,传入中原后,唐中宗“好击球,由是风俗相尚”。
唐代许多墓葬中出土骑马击毯佣,连妇女也参与马毯娱乐。
马球项目
A.有利于民族间的民俗交融B.凸显唐好战厚葬的风尚
C.说明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D.推广取决于皇帝的喜好
6.唐代初期,市场上钱帛兼行,既有多种实物货币,又有单位价值较小的铜钱;唐代中后期,市场流通中的铜钱的私铸现象十分严重。
这折射出唐朝中后期()
A.抑商政策松弛B.通货膨胀严重
C.封建剥削加重D.商品经济发展
7.在吐鲁番出土的唐朝墓志中,开元以后的当地墓志开始改变高昌地区传统的书写方式,转而与中原趋同,出现了“大唐启运,泽被西州”等措辞。
据《旧唐书》载,安禄山起兵范阳时,于阗王尉迟胜“自率兵五千赴难(帮助官兵)”。
上述现象表明
A.唐朝政府对外政策的开放和包容
B.西域地区对唐朝的政治认同加强
C.中央政府开始对西域实施政治管理
D.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融合发展
8.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平定东突厥,将其内附部族安置在河东代州(今山西代县)地区。
“内附诸蕃”缴纳赋税可纳银,亦可纳羊,按户等征收的银钱和羊,省称为“羊钱”。
这一政策可以解读为,唐朝时期()
A.赋税征收以资产为标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削弱
C.边疆与内地经济联系加强D.边疆治理重视当地实际
制度。
唐代法律明文严格规定土贡征收数量、种类、时间及运输、库存、支用;唐后期地方官员间馈赠礼物中有许多当地土贡物产,土贡流动距离近至同一州、同一道,远至跨州连郡。
唐后期这一现象
A.主导区域之间经济文化交流B.为地方割据奠定了经济基础
C.表明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D.说明政府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10.唐朝后期的河北幽州,尊安史叛乱的头目安禄山、史思明为“二圣”,并修坟建祠予以祭祀。
后朝廷欲变更其俗,“乃发墓毁棺”,居然激起当地兵变。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失去统治地位B.中央集权面临着危机
C.朝廷缺乏有效的平叛策略D.疆域变化影响专权体制
11.如表是五代时期的政权更替情况。
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A.定都开封成为统治者的共识B.节度使的权力进一步扩大
C.北方民族矛盾日益尖锐D.统治者缺乏稳固政权的有效举措
12.韦尔斯《世界史纲》这样评价大唐帝国:“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对照得那样地鲜明,以致在文明史上立刻引起一些最有意思的问题。
”下列能佐证这一评价的史实是()
A.“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
B.韩愈复兴儒学,使之成为正统思想
C.政府重视中外交流,派法显天竺求经
D.王羲之博采众长,使书法艺术大放光彩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天宝年间,河南、河北的民户占全国总户数的37%。
在全国10道的经济发展中,河南、河北居全国的领先地位,在财政上也居于重要地位。
唐玄宗在诏敕中指出:“大河南北,人户殷繁,衣食之原,租赋尤广。
”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
如荆州(治江陵县)天宝年间有3万多户。
而乾符年间“江陵城下有三十万户”,百年间增长了近10倍!益州,天宝有户59万多,大中年间则“户百万,兵士五万”,也增加了近1倍。
唐前期,河南、河北不仅“桑蚕倍多”,质量也是全国最好的。
当时绢分为8等,而河南道宋、毫两州的绢列第1等。
德宗时顾况指出:“今江南缣帛,胜于樵(即毫州又名樵郡。
)、宋。
”唐后期,在江淮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至德年间李华在《杭州刺史厅壁记》中指出:“杭州骈福二十里,开肆三万室。
”这比唐前期洛阳开肆三千余多了10倍。
白居易指出:“当今国用,多出江南。
”社牧也说:“今天下以江淮为国
命。
”而韩愈则更进一步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
”
——摘编自翁俊雄《唐代区域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区域经济演变的趋势及其原因。
(2)史学界向认为,“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
材料二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
概述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上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3)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封建盛世的认识。
参考答案:
1.C 由材料可知,刘昫和苏轼对唐太宗的评价是正面肯定的,他们分别从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和“不嗜杀人”的角度称赞唐太宗,但王夫之却从太宗以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的角度,对他作出了批判性结论,所以认识视角的差异会影响历史结论,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的意志对历史的影响,排除A项;历史评价会受时代变化的影响,但也能形成相应的结论,排除B项;刘昫和苏轼对唐太宗的评价反映了他的权威性,但王夫之却对唐太宗的权威性表示了质疑,排除D项。
故选C项。
2.C 从隋文帝统治初期在吏治、法制方面的具体做法可以看出,隋文帝在社会治理上取得了一些成效,吏治趋向清明,《隋律》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这是隋朝初期社会治理朝着良性方向发展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中所反映的信息,并不是政体改革的具体做法,也没有改革成效的集中表现,排除A项;隋炀帝时期,正式创立了科举制度,排除B 项;材料反映了隋文帝时期的法制建设成就,只是删繁就简,减轻刑罚,但不能体现出“比较公正”,排除D项。
故选C项。
3.D 大运河从曲线变成了直接沟通南北的直线,更有利于南北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D 项正确;运河的变化不能反映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项;开始错误,排除B项;C项太绝对,排除C项。
故选D项。
4.C 本题考查唐代社会生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伴随着胡舞的传人,胡服也在唐朝社会流行开来,贵族和一般士民可以追逐同样的外来“时尚”,这体现了社会风气的开放与包容,C项正确;题干只体现了胡人文化向唐朝传播,无法体现“互动”,另外胡人也包括北方的少数民族,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一般贵族和士民对外来“时尚”的追逐,并非市民阶层的生活,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世俗文学,排除D项。
故选C项。
5.C 由材料“马毯是集体对抗的项目”“传入中原后,唐中宗‘好击毯,由是风俗相
尚’”“唐代许多墓葬中出土骑马击毯佣,连妇女也参与马毯娱乐”,可知马毯项目在唐代颇受欢迎,这体现了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马毯促进民族间的民俗交融,排除A项。
由材料不能体现唐代好战厚葬的风尚,排除B项。
D属于绝对化的说法,排除D项。
故选C项。
6.D 本题考查唐朝商品经济。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中后期,市场流通中的铜钱私铸现象严重,这说明当时铜钱价值较高,受到追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 项正确;商品经济发展不意味着抑商政策松弛,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商品价格的涨跌情况,“通货膨胀严重”的依据不足,排除B项;铜钱私铸与封建剥削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
故选D项。
7.B 依据所学,西域地区一直是少数民族聚集地,中央政府管辖松散。
依据材料,唐玄宗以后,西域政权的文书中使用唐朝措辞,于阗国王帮助唐朝政府镇压叛乱,体现出对中原政权的归向和趋同,这是一种政治认同的表现,B项正确;同西域的关系不属于对外关系,排除A项;中央政府对西域实施政治管理始于西汉,排除C项;D项的叙述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项。
8.D 依据材料“唐朝平定东突厥,将其内附部族安置在河东代州(今山西代县)地区”、“缴纳赋税可纳银,亦可纳羊,按户等征收的银钱和羊”,唐朝平定东突厥后,对当地赋税征收做了特殊的规定,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D项正确;以资产为标准,是唐中期两税法,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制削弱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边疆民族的管理,排除C项。
故选D项。
9.C 由材料“唐代法律明文严格规定土贡征收数量、种类、时间及运输、库存、支用;唐后期地方官员间馈赠礼物中有许多当地土贡物产,土贡流动距离近至同一州、同一道,远至跨州连郡”可知,唐代后期土贡发生了变化,土贡原本是贡给中央的,因唐安史之乱,地方藩镇割据,地方官员馈赠中也有土贡物产,表明中央权力受到削弱,C项正确;“主导”表述不正确,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变化,并不能为其奠定基础,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财政状况,排除D项。
故选C项。
10.B 唐朝后期,北方地区推崇发动安史之乱的头目安禄山、史思明,为其修坟建祠,甚至不惜和朝廷对抗等,反映出当时中央集权面临着危机,B项正确;儒家思想在唐朝并未失去统治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并非朝廷缺乏有效的平叛策略,排除C项;疆域变化影响专权体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B项。
11.D 由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五代的开国君主原来的身份基本都是地方节度使,由此可以说明五代时期的政权实际都是藩镇割据的延续,缺乏稳固政权的有效措施,D项正确;结合材料后唐都城在洛阳,定都开封成为统治者的共识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节度使权力扩大,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民族矛盾,排除C项。
故选D项。
12.A 根据“在唐初诸帝时代”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文化的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唐
朝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盛世局面,A项正确;儒家思想自汉武帝以来一直都是正统思想,排除B项;法显是东晋高僧,排除C项;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排除D项。
故选A项。
13.(1)趋势: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或经济重心南移趋势)。
原因:安史之乱与北方藩镇割据的局势阻碍北方经济发展;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要素;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中央政府倚重南方财政,弱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答出2点即可)
(2)政治角度:这一观点是合理的。
地方的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导致政治腐败;安史之乱使唐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严重削弱。
(答出两点即可)
经济角度:这一观点有失偏颇。
安史之乱后,江南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长足发展,成为全国的财政和经济的中心;唐后期的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超过了唐前期。
(答出2点即可)解析:(1)趋势:根据材料“天宝年间,河南、河北的民户占全国总户数的37%。
在全国10道的经济发展中,河南、河北居全国的领先地位,在财政上也居于重要地位”“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可知,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或经济重心南移趋势)。
原因:根据材料“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与北方藩镇割据的局势阻碍北方经济发展、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要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根据材料“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可知,中央政府倚重南方财政,弱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2)政治角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观点是合理的。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方的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导致政治腐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使唐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严重削弱。
经济角度:根据所学知识,如果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安史之乱后,唐代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这一观点有失偏颇。
安史之乱后,江南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长足发展,成为全国的财政和经济的中心;唐后期的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超过了唐前期。
14.(1)魏隋朝。
特征:政治上: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
经济上:南方经济得到发展,赶上北方。
民族关系上:民族交融出现高潮。
(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3)言之有理即可。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政权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不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刘备和孙权也相继称帝分别建立汉和吴政权,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朝,是为隋文帝。
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故①处应填魏,②处应填隋。
主要特征:这一时期政治上表现为国家分裂,战争频繁,社会动荡,民族政权并立;经济上表现为北方经济遭到破坏,江南经济得到开发;民族关系上表现为出现民族政权并立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现象。
(2)盛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局面。
(3)认识:可联系盛世出现的原因及评价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如:盛世的创造者是劳动人民,但统治者也参与了创造,有时候还起到关键作用;盛世的本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对协调;封建盛世由于封建经济和政治的内在矛盾,注定难以持久;要形成盛世,要注意协调各方面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