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学习内容】
教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把握作者观点,领会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重点)
2.借助思维导图,把握文章思路,感知演讲词的条理性。(难点)
3。通过学习本文,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KG的棉花和1KG的铁块,哪个更重?
1KG的铁球和10KG的铁球,从相同的高度同时下落,哪个先落地?
10KG的铅球和10KG的铁球,从相同的高度同时下落,哪个先落地?
冷、热两杯水,同时放进冰箱,哪个先结冰?
男人的牙齿和女人牙齿,谁的更多?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认知这个世界,获得真理?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都明白这一道理,但是生活、学习中却常常违背了这一原则。让我们来看看物理学家丁肇中,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丁肇中介绍:1936年生,祖籍山东,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是一篇演讲。演讲的目的就某个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浏览第1段,作者要针对什么话题发表观点?还交代了哪些信息?
引用课文第1段: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
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写作背景、人生经历、演讲目的
二、把握作者观点
默读课文,说说你的理解和感悟。
1.阅读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勾画出文中最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参考示例:
可以用题目“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也可以用第2段中“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或者第6段中“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2.文中举王阳明的例子,想要证明什么?
参考示例:
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证明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这是由儒家传统的看法决定的,进而印证了作者的观点“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并且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儒家传统的看法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这一例子,从反面论证了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3.在演讲过程中演讲者举自己的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参考示例:
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用自身的例子印证自己的观点,具有极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三、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演讲词的条理性、准确性
1.小组讨论,根据文章的观点设想:如果是你针对这个观点进行写作,会从哪些方面着手?如何安排写作的顺序?
学生预设:
(1)“格物致知”是什么?
(2)为什么应该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
(3)怎样做才能具备这种精神?
2.绘制思维导图,梳理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文章思路,与小组设想进行比照,体会演讲者是如何把观点讲清楚、说明白的。
参考示例: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解释“四书”中“格物”“致知”的含义,与现代学术的基础——实地探查,即实验,是一致的。
但是传统教育的目的并非寻求真知,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于是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作者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说明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这是儒家传统的看法决定的。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作者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重申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探讨就可求到的。
阐述了实验的过程和要求:1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2实验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目标作为探索过程的向导。
作者以探察竹子的性质为例,说明要得到关于竹子的知识,只有靠科学实验,消极观察、袖手旁观是无济于事的.
接着,作者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一是中国学生大都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重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考试的成绩很好,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常不知所措。
二是作者以“个人的经验为证”,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误以为靠埋头读书能应付一切,结果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这就更加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作者先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
一是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
二是应付世界环境也不可缺少.
而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结尾提出了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
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层层推进、思路清晰地阐述观点的,这体现了演讲词的条理性、准确性。
四、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1.作者指出现代科学认为应该怎样实验?
2.关于冷热两杯水到底哪一个先结冰,在学完本文后,有很多同学也以科学实证的精神,做了一次实验,但是大家的结论却不一致。请看两名同学的实验报告:
你觉得为什么会出现截然相反的实验结果?
实验器材:容器的材质,形状,制冷器材的温度,环境。测温仪器的选择与使用,
水的温度:两杯水的温度、体积。
实验的步骤:步骤的先后顺序
其他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细菌,时间,地理位置,季节,水的纯度等
实验的次数:一次实验与多次实验哪一个更接近真相?
居里夫人:8年、近百吨、1/10克镭。
爱迪生:3年时间,50000余次实验,200多本,40000页笔记。
明确:影响实验结论的因素没有排除。
3.应该如何设计实验,排除这些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小组合作,阐述你的设计思路。物理老师,数学老师点评。
4.实验结果如何告知他人?发表论文,目的是让其他科学家按照自己的实验步骤验证可重复性。
【作业设计】今天课后给大家布置一项作业,设计一个实验,测定同等温度条件下,冷水和热水哪个先结冰,写一份实验报告。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提出问题:什么是“格物”和“致知”。
分析问题:儒家传统看法对实验的态度和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