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图两大矛盾新解答

合集下载

李嘉图学派解体的原因

李嘉图学派解体的原因

分析李嘉图体系破产原因李嘉图学派的建立始于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出版,从而以李嘉图为中心集结了一批坚持李嘉图经济学说的人,终于1820年代李嘉图学派和当时其他的经济学派论战失败后。

李嘉图学派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从李嘉图在世时的辉煌到其销声匿迹,只不过短短几十年,如此迅速的败落,除了我们熟知的李嘉图体系本身的矛盾,还有其他的原因吗?一、李嘉图及李嘉图的继承人对于李嘉图体系的矛盾所采取的态度及对策是此体系迅速败落的重要原因。

按照马克思所语,李嘉图的理论有两个缺陷:一是资本与劳动的交换和价值规律的矛盾,二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与劳动价值率的矛盾。

先来看看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与劳动价值论的矛盾。

一方面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另一方面不同资本推动的劳动量不同,按照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劳动数量决定商品价值量,必定推动不同劳动量的等量资本无法获得等量利润,这个无法调和的矛盾对李嘉图的理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李嘉图对自己的劳动价值论做了修正,他承认资本的不同构成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从而把过去的劳动唯一决定商品价值量变为劳动数量是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主要因素,将自己的理论从“绝对真理”变为“近似真理”(熊彼特语)。

如果说这外在矛盾的解决尚可原谅的话,那么关于资本与劳动的交换和价值规律的矛盾对于李嘉图理论则是致命的。

既然李嘉图坚持了劳动价值论,那么就只有工资是合理的收入,做为不提供劳动的资本和土地就不应该获取收入,也就是要承认利润与地租的不合理性。

做为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李嘉图不可能承认利润与地租的不合理性,所以在他的理论中,一边坚持劳动价值论,一方面避而不谈利润和地租的合理性问题,只是谈利润和地租的数量问题和发展趋势问题。

这样的解决办法只是回避了问题,不可能使问题消失,这当然成为论敌攻击他的最主要一点。

通篇《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都充满了这种无奈。

其实这个问题亚当斯密就已经意识到了,所以尽管在《国富论》开始时他坚持了劳动价值理论,但随后斯密又提出了另外的价值理论:支配劳动论与生产成本论,并且逐渐由劳动价值理论过渡到生产成本论,所以实际上虽然先后提出了三种价值论,但仔细分析来看,亚当斯密最后选择了生产成本论,因为生产成本理论可以顺理成章地解释利润与地租的合理性。

外国经济思想史

外国经济思想史

1.简述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和两个发展阶段。

2.简述英国重商主义的发展。

3.为什么说托马斯·孟的书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重商主义”名称最初是由( )A.配第在《赋税论》中提出来的B.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来的C.李嘉图在《赋税原理》中提出来的D.魁奈在《谷物论》中提出来的晚期重商主义主要是在( )A.15世纪B 15_16世纪中叶C.16-17世纪D 16世纪下半叶一17世纪中叶以下属于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是A 财富源于生产领域B 财富是生产出来的物质产品C 对外贸易是增加财富的真正源泉D 国内贸易增加财富柯尔培尔属于( )。

A.法国晚期重商主义者B.英国早期重商主义者C.英国晚期重商主义者D.法国早期重商主义者货币差额论实际上是A早期重商主义B晚期重商主义C英国重商主义D法国重商主义第一次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的是A《关于英国公共福利的谈话》B《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C《论英国和东印度的贸易》D《商业性质概论》1.“古典经济学”术语有哪些不同的界定?2.为什么说配第在近代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3.怎样理解“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4.简述从配第到斯密100年间出现的主要经济学家及其思想。

下列属于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政策主张的是( )A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生活,管理和指导经济B自由竞争、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涉私人的经济活动C国家保护有利于增加金银货币的工商业,促进对外贸易D国家运用货币政策威廉.配第认为,工资和地租是A反比关系B正比关系C没有关系D同向夫系最早提出级差地租概念的是A威廉.配第B布阿吉尔贝尔C亚当.斯密D弗朗斯瓦·魁奈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是A对外贸易是增加财富的唯一源泉B金银多少是国家富强的唯一标准C国家干预经济补充市场调节的不足D由市场自发起调节作用的经济自由主义◆威廉.配第把基本上相当于价值,是市场价格的背后的基础的东西叫做◆A自然价格B政治价格◆C真正的市场价格D供求价格◆马克思认为,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和奠基者是()◆ A.托马斯·曼◆ B.威廉·配第◆ C.亚当·斯密 D.布阿吉尔贝尔◆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一般划分,古典经济学时期是指从18世纪到()A、19世纪初期B、19世纪中期C、19世纪末期D、20世纪初期按照马克思的划分,古典学派产生于( )◆ A.16世纪末期 B.l7世纪中叶◆ C.18世纪初期D.18世纪中叶◆马克思所说的“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是( )◆ A.亚当·斯密 B.威廉·配第◆ C.大卫·李嘉图 D.西斯蒙第◆被马克思称为“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分离出来的最初形式”的著作是配第的()◆A.《货币略论》B.《赋税论》◆C.《献给英明人士》D.《政治算术》◆被称为政治经济学之父、统计学的创始人和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先驱者的学者是()◆ A.威廉·配第 B.屠能◆ C.瓦尔拉斯 D.亚当·斯密双学位4/6,9.28,5班,9.201.如何看待重农学派学说的历史地位及其特点?2.什么是“纯产品”学说?3.评述魁奈的《经济表》。

经济学说史

经济学说史

1、西方最早出现的经济学说产生于古希腊。

2、公元前11到前8世纪,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度向奴隶主所有制时代过渡,史称“荷马时代”。

古代希腊早期的经济思想就见于此时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

3、色诺芬在政治上拥护斯巴达贵族寡头政治,反对雅典民主政治。

4、色诺芬的著作主要有《居鲁士的教育》、《居鲁士远征记》、《经济论》和《雅典的收入》等。

5、古代希腊在经济思想史上的代表人物有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6、《经济论》约写于公元前387—前371年间,是用记录苏格拉底和别人对话的形式写成的。

色诺芬在这本书中最早使用了“经济”一词,其原意为“家庭管理”。

7、柏拉图在政治上他拥护贵族专政,反对雅典民主制。

8、柏拉图曾创办了“阿卡德弥亚”哲学学园。

9、柏拉图提出“理想国”的设计:“理想国”由三个自由民阶层或等级组成。

最高等级是执政的哲学家,他们能洞察真理,具有美德,富于知识,能够以政治国;第二等级是战士,他们平时训练,学习武术,战时担负保卫国家的责任;最低等级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专门从事经济活动,没有思考和参与政治的能力,只为其他阶级提供生活资料。

奴隶不是公民,处在三个等级之外,他们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10、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死后,他离开雅典到各地游历,公元前343年被聘为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教师,公元前335年返回雅典,创立逍遥学派。

11、亚里士多德在《政治论》中提出了不同于柏拉图理想国的组织,他代表中等奴隶主阶级,希望实行有限的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政体来巩固奴隶制度。

并且把奴隶制下的社会分工当做自然分工,用天生的人的差别(性别、种族、生理等)来论证奴隶制度的合理与自然。

12、亚里士多德的两种生财之道:一种是属于家务管理的一部分,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的追求货币增殖。

前者是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家庭具有的使用价值的财富,取得这些财富是为满足消费,人的消费有一定限度,因而这种财富也是有限的,是合乎自然的,后者的目的是增加货币,因而这种财富是无限的,也是违反自然的。

李嘉图学派的解体

李嘉图学派的解体

36
• 在萨伊的生产理论中
– 生产三要素论为其三位一体的分配公式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 – 同时发生了价值基础的转移:从客观价值向主观 效用价值的转化。在创造使用价值的基础上,各 种要素创造效用可以同创造价值统一起来。
37
2、宣扬经济自由主义的“萨伊定律”
• 针对一些商家把产品销路不畅归结于货币不足和需求 不足、进而要求政府加以保护的言论,萨伊指出问题 不在需求,而在于生产。
13
四、 拥护者的诡辩 1、詹姆斯· 穆勒(1773-1836)的辩护
• 1821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纲 要》,这是第一本经济学教科书, 它完全遵循了李嘉图的思想。 • 该书把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分为生 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部分。
14
基本思想
• 资本是“蓄积的劳动”。
• 商品价值根本上由劳动决定,最终决定于生
• 如果一般利润率规律是现实,那么劳动时间决定价 值的规律还能成立吗? • 如果价值都是劳动创造的,为什么产品价值不全部 归属于工人?即,利润从何而来?这是否是不等价 交换,抑或就是剥削呢?
7
8
新陈葡萄酒价格之争
• 反对派以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开始了对李嘉图劳动 价值论的批判。 • 他们质疑道:英国的上流社会以饮酒藏酒为荣。一 个市场常识是当我们光顾一家红酒店,店家所卖的 陈酿50年的葡萄酒肯定会比新近酿制的贵出许多倍。 那么我们已经故去的尊敬的大卫· 李嘉图先生就很 难再解释一下这个问题了。为什么制作工序相同, 耗费人类劳动相同的两桶红葡萄酒仅仅多存放了若 干年,就可以增值如此之多呢?
• 马克思认为:“萨伊就把亚当·斯密著作中 这里或那里渗透的庸俗观念分离出来,并作 为特殊的结晶和亚当·斯密并存。”
——《马恩全集》第26卷

第八章 李嘉图学派的解体

第八章 李嘉图学派的解体

第八章李嘉图学派的解体李嘉图体系的两大矛盾:一、第一个矛盾:价值规律与劳动和资本交换的矛盾价值规律要求的是交换要等价交换。

在李嘉图那里,劳动决定价值,那么(1)资本是不应该获得利润的。

假如拿一定数量的货币,购买生产一个劳动所需要的全部生活资料,这样就是购买了一个劳动,此劳动给我的报酬是其获得的工资,即这些货币没有增值。

如果拿这些同样数量的货币投入生产,那么它就会获得利润;(2)劳动的所得不及劳动的付出。

劳动之所得为工资,劳动的付出为再生产劳动的生活资料所耗费的劳动(工资)+生产此商品的新的劳动。

后来,马克思明确了劳动与劳动力两个概念,做为劳动力使用价值的劳动在生产过程上创造了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换句话说,新增了原材料的价值,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占有。

这不符合价值规律,为什么呢?马克思认为,资本不是与劳动相交换,而是与劳动力相交换,这满足了价值规律,又提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二、第二个矛盾: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的规律的矛盾这里的价值规律指的是:劳动决定价值。

在等量资本中,因为使用了不同比例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从而其使用的劳动量可能不同。

根据李嘉图的价值论,它们由于使用了不同的劳动,所以其生产的商品之价值是有区别的。

那么,它们的利润率就可能不会相等。

这同竞争条件下,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规律相矛盾。

三、李嘉图的辩护者詹姆斯·穆勒和约翰·雷姆赛·麦克库洛赫的著作是使李嘉图学说庸俗化和李嘉图学派解体的最明显的标志。

1、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1773-1836)Born a son of a cobbler in Montrose(蒙特罗斯), Scotland, JamesMill was destined for greater things. Encouraged by his mother, Millattended to his studies and eventually, in 1790, enrolled at the Universityof Edinburgh(爱丁堡)with the help of a local gentleman, Sir JohnStuart. At Edinburgh, he cam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philosopherDugald Stewart and imbibed the legacy of the Scottish Enlightenment.In 1808, Mill forged long-lasting friendships with two very influential men: David Ricardo and Jeremy Bentham(边沁). Ricardo would provide him his economics; Bentham would guidehis political and social philosophy. Interestingly, the two doctrines seemed to never have met each other in the mind of James Mill. With a few exceptions, it never occurred to him to bring the Benthamite concept of utility into his economics, nor to bring the utilitarian "greatest happiness" principle to bear on the analysis of fiscal policy.詹姆斯·穆勒是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中以系统形式叙述李嘉图学说的第一个人,他的主要经济著作是182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要义》(Elements of Political Economy)。

试析古典经济学两大难题的破解及其启示

试析古典经济学两大难题的破解及其启示

试析古典经济学两大难题的破解及其启示古典经济学的最杰出代表大卫·李嘉图及其拥护者始终没有能够解决面临的以下两大难题:第一,雇佣劳动与资本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资本家不可能获得剩余价值;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这种交换的结果,资本家获得了剩余价值。

第二,在不同生产部门中投人等量资本,使用不等量活劳动,生产不相等的剩余价值,从而分别获得不相等的利润;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不同部门的等量投资,不论使用多少活劳动,总会在相同的时间内获取大体相等的利润。

这两种极其荒谬的结论,根源于把工人向资本家出售的商品归结为劳动。

恩格斯指出:“不管我们怎样挣扎,要我们还是讲劳动的买卖和劳动的价值,我们就不能够摆脱这种矛盾。

经济学家的情况就是这样。

古典经济学的最后一个分支—李嘉图学派,多半是由于不能解决这个矛盾而遭到了破产。

”实际上,资本家所购买的并不是6小时的劳动力使用权,而是一个工作日即12小时的劳动力使用权,劳动力的日价值只费半个工作日,而劳动力却根据劳资双方达成的协议为资本家支配一整天(12小时),即增值了6小时价值。

可见,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正是看中了这个价值差额。

这个价值差额即剩余价值,便是资本家希望劳动提供独特服务的产物。

劳动力其所以能提供这种独特服务,正是因为劳动力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马克思独创性地提出了劳动力商品理论,一方面论证了雇佣劳动与资本之间是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的,同时又阐明了劳动力商品特殊的使用价值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使资本家获得了剩余价值或利润,从而使导致古典经济学破产的第一个难题,即资本与劳动交换和利润的产生难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李嘉图上述的价值,其实是生产价格。

这是因为,其中不仅包括工资预付及其平均利润,也包括固定资本投资及其平均利润。

李嘉图不能区分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把二者相混淆,这就决定了他不懂得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自然不了解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区别,不理解价值因何和为何转化为生产价格,这就决定了他始终坚持的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不能自圆其说。

论大卫·李嘉图的价值理论

论大卫·李嘉图的价值理论

论大卫·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学号:3132011006姓名:袁玉强专业:卫生经济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2)正文: (2)一、李嘉图对斯密价值理论的批评: (2)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2)三、李嘉图价值理论的缺陷与矛盾 (3)四、李嘉图价值理论的贡献 (3)结论 (3)参考文献 (4)摘要:大卫·李嘉图的价值理论是在继承和发展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上建立起来的。

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是从评论斯密的价值理论开始的。

李嘉图继承了斯密关于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同时也指出了斯密价值理论中的混乱和错误。

本文将会对李嘉图对斯密价值理论的批评,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以及李嘉图李嘉图价值理论的缺陷与矛盾进行阐述,并作进一步的分析。

在此基础上,总结李嘉图价值理论的贡献。

关键词:价值劳动商品引言:斯密和李嘉图著作的出版时间相隔41年,在这一时期英国的工业革命已基本完成,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在《谷物法》上突出表现出来,李嘉图被看作这一时期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李嘉图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李嘉图那里达到顶峰。

因此,想要深入了解经济学说史,就必须要了解李嘉图的理论,而劳动价值理论是李嘉图全部经济学说的基础和出发点。

所以,了解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对我们学习经济学说史是非常重要的。

正文:一、李嘉图对斯密价值理论的批评: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是从批评斯密的价值理论开始的。

李嘉图继承了斯密关于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同时也指出了私密价值理论中的混乱和错误。

1、斯密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看到了二者的区别,但没有看到二者的联系。

李嘉图纠正了斯密的这个不足。

李嘉图认为,有些使用价值的很大的东西,如空气、水等,可以没有交换价值。

在这里,李嘉图已经认识到交换价值必须以使用价值为前提条件,实际上指出了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资承担者。

2、李嘉图批评斯密同时用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两种规定说明价值的决定。

西方经济思想史期末简答题

西方经济思想史期末简答题

1.试述萨伊的价值论、分配论和销售论(1)萨伊把生产归结为创造效用,又把效用归结为提供服务,就把价值归结为效用。

(2)从生产三要素(土地、劳动、资本)论出发,萨伊认为是三要素共同创造了价值,三要素都是价值的来源。

(3)关于价值的尺度和度量,萨伊提出价值量由效用量决定,即效用论;又提出价值由三要素共同生产,三要素的收入(工资、利润和地租)决定价值量,即生产费用论;又提出价值量由市场供求决定,即供求价格论。

(4)在分配论上,萨伊提出三位一体公式: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

工资是劳动所生产的那部分价值,地租是土地生产性服务的产物,利息是使用资本所付的租金,至于利润可分为业主收入和利息,业主收入是业主事业心、才干和风险的报酬。

(5)销售论的核心是萨伊定律,即供给自动创造需求。

其要点有三个:(1)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将自动调节,使商品供求平衡;(2)利率调节储蓄和投资,使两者均衡;(3)商品最终总是以商品来购买的。

2.(试述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1)克拉克提出的分配所依据的一般经济规律:①边际效用递减规律,②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递减规律。

(2)劳动生产力递减规律:资本数量一定时,每单位连续增加的劳动提供的产品会越来越少。

(3)资本生产力递减规律:劳动数量一定时,每单位连续增加的资本提供的产品越来越少。

(4)工资由劳动边际生产力决定,利息由资本边际生产力决定。

(5)边际生产力决定工资和利息的图示:D代表最后一单元生产要素,C、D为它的边际生产力,它决定生产要素的价格。

(6)克拉克边际生产力论的结论:①劳动和资本共同创造财富,双方利益一致。

②劳资双方按边际生产力取得的报酬不存在剥削。

(7)平均利润是企业家的管理工资,超额利润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是动态范畴,是过渡状态。

21.〔.简述配第对劳动价值论的贡献概括〕配第关于价值问题的论述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最初基础。

〔进一步说明〕(1)配第通过划分“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指出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量(或“自然价格”),并把劳动时间的耗费作为商品价格比较的基础。

浅谈李嘉图学派的解体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浅谈李嘉图学派的解体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浅谈李嘉图学派的解体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论文关键词〕李嘉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论文摘要]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是指原始实物交换条件下的交换比例的决定法则,它必然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商品价格决定和变动相抵触.斯密歌锐地觉察到了这个矛盾,但没有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李嘉图同样没有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但却坚持劳动价值论的普通适用性,结果留下了被论敌攻击的口实.马克思解决了李嘉图学派的矛盾. 1李嘉图劳动价值论中的两个矛盾 1.1劳动价值论同等t资本获取等t利润之间,的矛盾李嘉图在《原理》一书《论价值》章的第4,5两节中举了个例子.假定资本家A投资了5000镑,全部作为支付工资的“流动资本”.现雇佣10。

个工人生产谷物,假定利润率为1000,则年终谷物的相对价值为5500镑,即工资5000镑,利润500镑.另假定资本家B同样投资5000镑,作为支付工资的“流动资本”雇佣100个工人制造机器.年终机器的相对价值和谷物一样,都是5500镑. 第二年,A把谷物卖掉后继续投资5000镑,雇佣100个工人,生产出来的谷物价值和上年度一样,仍为5500镑.假定B在第二年利用第一年生产出来的机器,即投入固定资本为5500镑的机器,然后再投资5000镑雇佣100个工人生产布匹.假定机器不磨损,即没有旧价值的转移,则布匹的相对价值为6050镑,其中5500磅是100个工人的工资5000镑加上这笔资本的利润500镑之和,这和谷物的情况一样.除此之外,还有550镑则是5500镑固定资本(机器)按10%的利润率计算所应得的利润. 在这里李嘉图写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们每年在商品生产上所使用的劳动量虽然恰好相等,但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却会由于各人使用的固定资本或积累劳动量不等而会不相等.”这个论断显然和他所坚持的活劳动创造价值,劳动量决定价值量的基本理论相矛盾.但是李嘉图却仅仅把它看作是价值决定的一种例外. 由这个矛盾引起的一个争论是“耗费等量劳动生产的葡萄酒,为什么窖藏时间长的陈葡萄酒会比没有窖藏的新葡萄酒有更大的价值"? 1.2劳动价值论与劳动和资本相交换之间的矛盾商品的价值由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构成.其中V+M是工人新创造的价值,工人所得工资为V.按照等价交换原则,新创造的价值应与工人所得(工资)相等,V+M=反倒成为了法则”.马尔萨斯还指出:“李嘉图的理论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只有在不使用资本从而不存在资本利润的‘文明’以前的社会中,才是适用的”. 詹姆斯·穆勒和麦克库洛赫都是李嘉图的忠实门徒和李嘉图学说的坚定信仰者和继承者,他们把李嘉图学说看成是一个完善的体系,力图通过解释和 2.3马克思: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1885年,恩格斯在《资本论》第2卷《序言》中,要求那些污蔑马克思“副窃”的“经济学家们”证明:“相等的平均利润率怎样能够并且必须不仅不违反价值规律,而且反而以价值规律为基础来形成.”对这个问题,在以后的10年间,不少资产阶级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解释,但没有一个正确答案.直到1894年《资本论》第3卷问世,才以生产价格理论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其实,在《资本论》第1卷定稿前,马克思就已经最终完成了生产价格理论.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每一个商品的价值构成包括三个部分,即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和剩余价值(M).用公式来表示,就是:.其中C+V是资本家的生产费用,也叫做成本价格(用K来表示).于是,原来的公式,现在可以表示为.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中,既有部门内部的竞争,又有各部门之间的竞争,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和部门利润率.在此基础上,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必然引起资本在部门之间的竞争,结果使各部门不同的利润率转化成全社会一般的利润率,即平均利润率.按照平均利润率归资本家占有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就是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之和.李嘉图的例子清楚的证明了价值(C+V-+M)转化为生产价格(C+V+P).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商品市场价格就不再是以商品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当然,这并不是说价值规律不起作用了,只是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生产价格的形成依然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生产价格的变化最终取决于价值的变化和部门之间的竞争状况.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和发达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商品按照他们的价值或接近于他们的价值进行交换,比那种按照他们的生产价格进行交换,所要求的发展阶段要低得多,而按照他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则需要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在简单的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商品只能按价值进行交换;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商品也只是在较大范围内按社会价值进行交换;只有到机器大工业阶段,资本主义关系取得统治地位以后,形成了自由竞争的环境,资本和劳动力可以在各部门之间自由转移,在这种条件下,利润才能转化为平均利润,从而价值才能转化为生产价格. 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科学的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和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之间的矛盾,证明了生产价格规律只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具体形式,两者并不存在实质上的矛盾. 新、陈葡萄酒由于窖藏时期不同,即资本周转时期不同而具有不等的利润,在资本流动较慢的情况下,由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因而陈葡萄酒的生产价格会超过其自身的价值,会超过新葡萄酒的生产价格.马克思的理论从实质上解决了这个难题. 3马克思:劳动和劳动力不同李嘉图体系的支持者混淆了劳动和劳动力,因此不能解决等价交换与资本和劳动相交换的矛盾.实际上,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而劳动力本身也不是一种普通商品,而是一种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特殊商品,资本家把一定数额的货币转化为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而工人则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取得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特殊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由于劳动力的生产就是维持人体生存的生活过程,因而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可化为生产劳动者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工人把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劳动,让渡给资本家,资本家就占有了劳动.而用来交换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本身只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别人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为劳动者除了生产出自身的价值外,还创造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是物化的剩余劳动.剩余劳动的表现是剩余产品,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1.简述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他对该理论作出了怎

1.简述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他对该理论作出了怎

1.简述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他对该理论作出了怎样的“修正”?原因何在?答题思路:李嘉图的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是:(1)对价值的概念作了更深入的分析。

他说如果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就不具有交换价值。

这认识到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他提出,价值和财富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价值不取决于数量的多寡,而取决于生产财富的困难和便利。

李嘉图实际上区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概念。

他把生产商品说耗费的劳动称作绝对价值,把一商品所具有的能够换取另一商品一定数量的能力称作交换价值。

(2)坚持价值取决于生产所必需的劳动量的原理。

李嘉图认为,一种商品生产出来以后,它的价值可以在不同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但不管价值怎样分割都不会影响商品价值量。

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这一原理不会因资本与雇佣劳动者的交换而失效。

(3)对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的性质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见解。

首先,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

但他所说的必要劳动,是指在最不利的条件下进行生产的人所必须投入的较大量劳动。

其次,考虑了不同质的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如何决定价值的问题。

最后,他区别了价值生产的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阐明了商品的价值包括工人直接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和由间接劳动所体现的旧价值的观点。

答题思路:理解和概括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两个矛盾:(1)价值规律与劳动和资本的交换规律之间的矛盾;(2)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的规律的矛盾。

李嘉图简单地、直接地把价值同生产价格等同起来。

这样,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困境,因为等量劳动生产等量价值与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是矛盾的,商品的价值与其生产价格在量上是不一致的。

只有出现下列情况,商品的价值量与其生产价格才会完全一致,即各企业都把全部资本花费在雇用工人上,或它们所采用的机器及固定资本耐久程度相等,以及它们的资本周转速度相同,这当然是非常严格的限制条件,它与资本主义现实情况不符。

李嘉图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发现了这两个矛盾,并着手加以解决。

李嘉图的自相矛盾

李嘉图的自相矛盾

李嘉图的自相矛盾2010-07-10 04:32:00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马克思《资本论》的一个重要理论假设是劳动价值论,即只有抽象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

其实劳动价值观的观点始于李嘉图,其在《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中早已论及。

要知道,李嘉图在经济学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大人物,因此,非常有趣的是,支持马克思的人常常把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搬出来,以论证马克思理论的正确性与权威性。

当然,劳动价值论早已被当今学术界所孤立,想必价值转型问题再也无法吸引学术界的兴趣了的。

根据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解释,不仅劳动可以创造价值,土地、资本与企业家才能也同样可以创造价值。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往往不亚于劳动的生产率。

此道理很浅,我国实行了这么多年的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要素为辅的分配制度,因此看看近30年来的经济发展速度可知,偏执地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只能是对经济增长的禁锢。

扯远了,今天所要阐述的观点不在于价值论的现代观点。

其实,马克思理论支持者殊不知的是,李嘉图在《赋税原理》中论及劳动价值论时就已经自相矛盾了。

说到这里,你猜得出是什么矛盾吗?根据经济史学者的归纳,李嘉图经济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即为劳动价值论,其二便是比较优势理论,后者虽在著作中以较短的篇幅论述,但却奠定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理论基础。

那么,李嘉图到底自相矛盾在何处呢?其实,正是其两大学术理论贡献出现了致命的矛盾。

劳动价值论所讲究的是等价交换,即双方交换的前提是对应产品的劳动价值论相等。

这是一种物质守恒的等量思想,即你给我一单位劳动价值的鼠标,我给你一单位劳动价值的键盘,谁也不吃亏,对吧?可是,比较优势理论呢?比较优势理论是相对与经济学之父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而言的,李嘉图说,就算一国在两种产品上都占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还是存在贸易的基础的,而双方贸易的分工结构则是由双方的比较优势来确定的,此道理不难,在此无须赘述。

试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破解李嘉图难题及其意义[专题]

试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破解李嘉图难题及其意义[专题]

试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破解李嘉图难题及其意义摘要:本文针对李嘉图学派的两大难题: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等量资本提供等量利润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通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分别对其进行解答,以及发现难题破解的意义。

全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李嘉图两大难题进行阐述;接着通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工资的本质、阐释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来解答两大难题;最后揭示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破解李嘉图难题对政治经济学发展以及对指导无产阶级斗争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李嘉图难题工资平均利润生产价格19世纪初,古典经济学的最杰出代表大卫·李嘉图为劳动价值论作了最为透彻的表述和发挥。

他认为:“效用对于交换价值来说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却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论出发点:商品的交换价值由劳动量来决定,而劳动量又由劳动时间来决定;只有直接劳动才创造新价值,而间接劳动只是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决定商品价值的是必要劳动,是指最劣等条件下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

这一的学说进而形成了李嘉图学派。

然而,这个盛极一时的学派最终却走向了破产。

其原因就是李嘉图及其拥护者无法合理的解释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两大难题: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等量资本提供等量利润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

而李嘉图的追随者的诡辩更是直接导致了李嘉图学派的解体。

这使得古典政治经济学陷入了绝境。

卡尔·马克思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科学地、完满地解决了这两个难题。

这不仅使得政治经济学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得到新生与发展,还更进一步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为全世界无产主义者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思想。

1.李嘉图的两大难题1.1资本和劳动的交换与价值规律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商品间将进行等价交换。

则雇佣劳动与资本将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

在资本家雇佣工人的过程中,双方各自持有对方想要的东西,都是用等价物去换取等价物,自由地进行交易,这一过程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李嘉图学派的解体

李嘉图学派的解体

25
• 自1830年以后,古典经济学家已不再争论劳 动价值论问题了。剩下的问题是资本主义是 否是阶级利益一致的社会。根据这个问题, 主流的古典经济学沿着萨伊和李嘉图开辟的 两个方向发展:
– 一派宣扬资本主义社会是最和谐的社会组织,各 阶级利益一致。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巴师夏和英国 的西尼尔。 – 另一派承认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无产阶级和资产 阶级之间的矛盾,主张采取折衷主义手法来加以 调和。其代表人物为约翰· 穆勒。
• 如果一般利润率规律是现实,那么劳动时间决定价 值的规律还能成立吗? • 如果价值都是劳动创造的,为什么产品价值不全部 归属于工人?即,利润从何而来?这是否是不等价 交换,抑或就是剥削呢?
7
8
新陈葡萄酒价格之争
• 反对派以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开始了对李嘉图劳动 价值论的批判。 • 他们质疑道:英国的上流社会以饮酒藏酒为荣。一 个市场常识是当我们光顾一家红酒店,店家所卖的 陈酿50年的葡萄酒肯定会比新近酿制的贵出许多倍。 那么我们已经故去的尊敬的大卫· 李嘉图先生就很 难再解释一下这个问题了。为什么制作工序相同, 耗费人类劳动相同的两桶红葡萄酒仅仅多存放了若 干年,就可以增值如此之多呢?
• 三个原理:
• 第一,产品是以产品来购买的,货币只不 过是交换 的媒介。 • 第二,“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著名的萨伊定理 • 第三,只要对生产不加干涉,就不会发生普遍生产 过剩。
38
萨伊定律的争论
• 支持者:斯密、詹姆斯· 穆勒 • 反对者:马尔萨斯、马克思、凯 恩斯 • 关键:需求(要素收入)和供给 (产品)在总量和结构上是否能 实现平衡。 • 一般认为,在短期,这个平衡很 难实现,因此萨伊定律只是一个 理论上的完美状态。
产费用。 • 生产费用是劳动和资本的结合。

李嘉图学派的解体及其后主流经济学

李嘉图学派的解体及其后主流经济学

2,李嘉图学生对老师观点的解释导 致体系破产
●詹姆斯.穆勒的解释 第一,劳动并非特指活劳动,不论直接劳动和蓄 积劳动都创造价值,资本也是一种“劳动”, 也创造价值; 评论:他认为直接劳动和蓄积劳动决定商品的总 价值,并未超出劳动价值论的范畴-把资本也归 入劳动范畴,这对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解释很 庸俗
第二,自然力也创造价值(对陈酒和新酒 价格不一致的解释)陈酒之所以比新酒 贵,是由于陈酒放在酒窖里的时间比新 酒长,在此期间,自然力仍在起作用。 评论:他想用歪曲劳动含义的方法解决李 嘉图理论中的矛盾,结果比詹姆斯.穆勒 还不如,彻底背离了劳动价值论。
二、主流 主流经济学的动向 主流
1,西尼尔的思想 ●“纯粹经济学”(把经济学等同于技术 科学-4个基本命题) ●“节欲论”-资本是牺牲眼前享受 ●“最后一小时论”-纯利润由最后1小时 生产出来 ●节欲论同最后1小时论的关系
二、主流经济学的动向
2,巴斯夏的经济学说 ●经济自由主义(代表资产阶级内部大资产阶级利益反对法国当时 大量存在的中小企业;从2方面考察社会:生产者的总和和消费 者的总和,前者不和谐而后者和谐;结论:考虑生产者利益,就 是考虑反社会利益,考虑消费者利益,就是考虑全社会利益。保 护主义从生产者愿望出发,自由主义从消费者利益出发。两相比 较,自由主义当然优于保护主义) ●经济和谐论(论证资本主义是一个利益协调的社会,对资本家和 工人都有利;方法论上与古典学派不同的是:否认资本主义社会 中的阶级对立与阶级冲突,和谐指的是每个人的利益与别人利益 相适应而不冲突;交换论是经济和谐论的出发点-交换是互利等价 的,因此是公平的;充当经济和谐论的价值论-价值只是一种交换 “服务”的比例关系,其中不包含物质或效用要素;利润、利息、 工资和地租都是提供服务应得到的报酬)

浅析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浅析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浅析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劳动决定价值,是威廉·配第最初提出的,亚当·斯密是第一个提出较为系统的劳动价值论的人,并使他的全部经济学说和他的劳动价值论有了联系。

李嘉图批判地继承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坚持了正确的一面,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也克服了他的错误,时古典经济学达到了比较科学的程度。

学习西方经济学史,准确把握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很有必要的。

一、李嘉图劳动价值论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一)劳动价值论产生的条件劳动价值论是说明商品价值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价值量是怎么决定的理论,它的产生需要必要的社会经济条件,也就是说,它不是在任何的条件下都能产生的。

资本主义最开始会死出现在流通领域的,然而,它的生产方式的出现,是由于资本主义在生产领域中成立,由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是由商人和小生产者变成产业资本家来实现的。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总的生产过程就包括了流通,所以,人们的视野就从流通领域转向阿勒生产领域。

产业资本家需要购买工人的劳动进行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劳动的耗费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因此,根据一般情况来说,产业资本家离开劳动谈论价格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劳动力商品化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劳动力买卖中,人们已经接受了劳动的平等性,于是,人们从生产与劳动的耗费中寻求价格形成的基础有了可能性。

(二)李嘉图生活的时代在李嘉图生活年代的英国,虽然资产阶级的力量仍在壮大,资本主义经济仍在发展,然而,封建地主阶级在议会中以及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仍占优势。

地主阶级依靠其政治力量,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特别表现为对谷物法的修订。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急切需要消除封建地主的影响,废除谷物法。

所以在那时的英国,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矛盾越来越大,一种理论武器对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地主阶级是很有必要的,劳动价值理论就是最锋利的理论武器。

经济学说史课后题(姚开建第二版)

经济学说史课后题(姚开建第二版)

经济学说史课后题(姚开建第二版)古典政治经济学(也称古典经济学)这一术语是由马克思最早提出来的,并被后来的经济学家所沿用。

经济学家们对古典经济学这一术语含义以及其所包含的范围有不同的认识。

概括来说对“古典经济学”包含的范围的不同界定有以下四种:第一种界定:根据马克思的规定,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从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也即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20年代。

第二种意见是丹尼斯.奥布莱恩(DenO'Bren)认为是从斯密到约翰.穆勒。

第三种意见是罗伯特.伊格利(RobertEagly)认为是从18世纪50年代的重农学派到边际革命。

第四种意见是凯恩斯认为应该从李嘉图的前辈到20世纪30年代。

(关于古典经济学的范围见《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译本第一卷第474-475页,教材中有这四种意见。

)2、为什么说配第在近代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价值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配第在政治经济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历史功绩在于,在近代,他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第一,他提出了“自然价值”“自然价格”、“政治价格”“实际市场价格”这四个术语,他区分了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

第二,他用具体论证来阐述劳动价值论。

他说:“假如一个人能在生产一蒲式耳谷物的时间内,将一盎斯从秘鲁银矿中采出来的白银并运到伦敦来,那么,后者便是前者的自然价格。

”第三,指出商品的价值量同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事实。

第四,他提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认为劳动和土地共同创造价值。

3、怎样理解“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配第在探讨商品价值时,从使用价值角度考察财富,认识到作为物质的财富,不仅需要人类劳动,还要依靠自然界及其自然力,或者说还要依靠土地。

因此,配第说:“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载]李嘉图学说两大矛盾新解作者 : 王亮[转载]李嘉图学说两大矛盾的新解原文地址:李嘉图学说两大矛盾的新解作者:sante701702我们知道,作为古典经济学完成者的李嘉图的学说中存在着两大矛盾,即等价交换与利润的矛盾,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

因为按照前者,既然是等价交换,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就该是工人创造的全部价值,则资本家就无法获得利润。

但事实是资本家又的确获得了利润,但这又似乎与等价交换规律相矛盾;而按照后者,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各资本家以同量的资本所能获得的利润就不同,但是各资本家又必须实现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这就与价值规律相矛盾。

对于这两大矛盾,李嘉图及其拥护者始终没有能够解决,从而古典经济学陷入了绝境。

而“从这种绝境中找到出路的那个人就是卡尔.马克思。

”[1] 一、马克思对两大矛盾的解答对于雇佣劳动与资本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交换,资本家不可能获得剩余价值,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这种交换的结果,使资本家获得了剩余价值,即利润,马克思是通过将劳动力与劳动进行区分,认为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商品而不是劳动者商品来进行解答的。

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劳动即劳动力的使用不是商品,不能出售。

在工人与资本家成交之前,劳动并不存在,因而无法将劳动当作商品出售;在工人的劳动开始以后,劳动就不再属于工人了,因而也不能被工人再当作商品出卖给资本家。

因此,工人出卖的就不是劳动,而是为了获得一定的报酬让资本家在一定的时间内支配的属于自己的劳动力。

而劳动力的价值,按照马克思的思想,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因而资本家为获得劳动力的使用权而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者本身为资本家创造了多少价值没有关系。

因而,人们之所以会认为资本家获得利润与等价交换原则相矛盾是由于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的价值相混淆了,这样由于劳动者在资本家那里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远大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从而误以为是与等价交换原则相矛盾了。

而事实上,劳动本身没有价值,劳动者本人也无法成为商品加以出卖,因而劳动者出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力商品,资本家付给劳动者的工资正好是等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的,因而这种交换是一种等价交换。

对于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中投入等量资本,使用不等量的活劳动,生产不相等的剩余价值,从而应该获得不相等的利润,而实际情况却是,不同部门的等量投资,不论资本的有机构成如何不同,使用的活劳动量上有何差异,等量资本在相等的时间内总能获得大致相同的利润,马克思是通过引进生产价格理论来解答的。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部门间资本有机构成不同或周转速度不同,个别利润率存在差异,这样在竞争的作用下,使得部门间利润率趋同、形成平均利润率,进而生产价格规律取代价值规律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经济规律。

另外,为了对付庸俗经济学家对马克思劳动价值价值理论的攻击,恩格斯在编辑《资本论》第三卷时,还运用大量的经济史料,详细论证了价值的产生和发展直至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历史过程,论证了价值规律转化为生产价格规律的历史过程。

恩格斯指出,在初期的简单商品交换中,价格是以价值为中心,并且是围绕价值来变动的,特别是简单商品生产越充分,则较长期内的平均价格越是与价值一致;伴随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一切落后的生产方式最终被资本征服了,工业取得了应有的支配地位,清除了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转移的障碍,使工业利润和商业利润平均化为一般利润率,这样对整个交换来说,就完成了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移,这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

生产价格规律恰恰是价值规律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转化形式,尽管现象会偏离本质,但终究替代不了本质。

马克思本人明确地指出了,当“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劳动决定的价值就会转化为生产价格,这种生产价格“是一个中心,日常的市场价格就是围绕着这个中心来变动,并且在一定时期内围绕这个中心来拉平的”。

[2]二、我们对第一个矛盾的新解答对于等价交换与利润之间的矛盾,马克思尽管给我们做出了表率,但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的同时并不意味着马克思穷尽了真理,是唯一的真理。

我们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应该是思想的指导,学习的榜样,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3]因而我们也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的方法对某一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

而在李嘉图的学说中存在的这两大矛盾的这个问题上,更是有必要也有可能做出新的解答。

就拿等价交换与利润之间的矛盾来说,马克思虽然已经科学地进行了解答,但是其解答对于一些爱钻牛角尖尤其是对那些对马克思怀有敌意的西方经济学家来说,还是很容易被他们反击。

因为对于等价交换与利润之间的矛盾,马克思的解答集中体现在资本家与工人之间交换的商品到底是劳动力商品还是劳动商品上,而无论是劳动力商品还是劳动商品,它们本身不过是一个名字而已,并不会改变资本家支付给工人工资而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这一事实。

如果就因为利润与等价交换矛盾了就将这一事实称为劳动力商品的交换而非劳动商品的交换,好比当我们看到市场上鸡蛋的价格小于鸡蛋的价值时,就说此时鸡蛋的所有者出售的不是鸡蛋,而仅是蛋黄一样,并非所有人都会信服。

因为不管你说此时交换的商品是鸡蛋商品还是蛋黄商品,事实都是通过这个价格鸡蛋的所有者把整个鸡蛋都让渡给了对方。

所以此时,将交换的商品是定义为鸡蛋还是定义为蛋黄都没有什么分别,也没多少意义。

要使这种区分有意义,只能是让各自对应不同的事实,比如将那些只让渡蛋黄而不同时让渡蛋白和蛋壳的交易对象定义为是蛋黄商品,而将那些整个鸡蛋都让渡的交易对象定名为鸡蛋商品,此时区分交易的商品到底是蛋黄商品还是鸡蛋商品就是有意义的。

而在资本家与工人的交换中,事实只有一个,因而,无论将交易对象定义为劳动力商品还是劳动商品都是可以的,因为这二者在名称上的差别并不会产生实际的差别。

所以,以交换的商品到底是劳动力商品还是劳动商品或者是劳动者商品来解答等价交换与利润之间的矛盾,难免会让一部分人难以信服。

因此,我们有必要用一个更有说服力的理由来进行解答。

事实上,我们认为,等价交换与利润之间的矛盾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因为等价交换指的是商品交换过程,而利润指的生产出的产品的价格总和与总成本之差。

所以前者只涉及到交换过程,而后者即涉及到交换过程更涉及到生产过程。

而交换过程不是劳动过程因而不创造价值,但生产过程涉及到劳动过程因而肯定是创造(新)价值的。

仅就这一点看,利润的产生也是很可以理解的。

即很明显,利润可以也必然是产生于生产过程,这样,交换过程的等价交换并不会妨害利润的产生。

相反,如果谁想只是通过交换过程而产生利润,而交换无论进行多少次,因为都不是劳动过程从而不会创造价值,因而这种企图肯定不会成功。

要成功只能是通过高卖低买,因而看起来会与等价交换原则相矛盾。

但我们这里涉及的除了交换过程还有生产过程这一创造(新)价值的环节,因而即使从表面来看也不会有任何矛盾。

但李嘉图却认为是矛盾的,这是他自身的理论认识存在误区而产生的“幻觉”。

这个“幻觉”来自于他把商品的价值与商品所能创造的价值这二者混淆了。

当然了,一般商品,比如自行车、苹果,它们有价值,因为在它们身上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但它们本身不是人,不会劳动,因而不可能创造价值。

因此,对于,一般商品,无论它们自身的价值有多高,它们所能创造的价值永远为零。

而劳动者不一样,不管工人在与资本家交换时是交换的劳动力商品还是劳动商品,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只是而且必定是该商品的价值,至于这个商品能创造多少价值,那是与商品本身的价值不同的问题,因而是可以不必考虑的。

如果非要将等价交换与商品所能创造的价值联系起来,那就等于说其它一切商品的价值都应该是等于零才能说是等价交换了。

但对于一般商品,李嘉图等人并没有将商品的价值与商品所能创造的价值等同,并与等价交换联系起来,从而认为商品交换中存在着与等价交换相矛盾的现象。

而一当面对的商品是劳动力商品这一特殊商品时,李嘉图等人就鬼使神差地将商品的价值与商品所能存在的价值混淆了,从而认为如果是等价交换,那么劳动者劳动创造的价值(即劳动力商品所能创造的价值)就应该等于劳动者的工资(即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如此一来,劳动者创造的全部价值都归劳动者自己所有了,那么资本家的利润自然也无从产生。

所以,利润就与等价交换相矛盾了。

因此,只要我们将商品的价值与商品所能创造的价值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明确地区分开来,所谓利润与等价交换之间的矛盾就显然是无稽之谈。

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并没有如李嘉图那样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是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而且应该说他的解答也是完全合理的,只是在说服力上不如我们这里的解答。

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强调出出现这一矛盾的关键,即他通过论证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交换过程中交换的并不是劳动本身而只是劳动力,因而工资只需要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相等就是等价交换,而利润完全可以通过劳动者运用劳动力创造出新价值而获得。

因而,马克思已接近认识到了商品的价值与商品所能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区别。

只不过,他是通过将劳动力商品与劳动商品之间的区别来达到实际应该解决的商品的价值与商品所能创造的价值区别。

而为此,他就必须解释为何工人出售给资本家的是劳动力商品而不是劳动商品。

而他对于劳动为何不能成为商品的解释即使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至少说服力不强,尤其是放在我们现在的时代来看,更是如此。

比如,就拿他说的劳动要成为商品,必须在交换时就已存在,这一点,现在已很多商品就不是如此。

而且对于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马克思认为其特殊性就特殊在劳动力商品是一种能创造大于自身价值的商品。

这话本也没有错,但它容易给某些学者钻空子,似乎其它商品也能创造价值,而劳动力商品与它们的区别只是劳动力商品能创造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而其它商品只能创造等于自身价值的价值,这就让知识价值论者、科技价值论者钻了空子,说什么在现代社会,知识、科技这些商品也能创造价值。

如果马克思在此明确地指出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种能创造价值的商品,那么,这自然意味着其他商品都不会创造价值,因而知识价值论、科技价值论也就不会有市场了。

而且,按照马克思的定义,似乎只要是劳动力商品,无论它是积极工作还是消极怠工,它所能创造的价值就只会大于而不会小于或等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因为实际情况是,资本家总存在着因为劳动力不满资本家的残酷剥削而消极怠工甚至罢工因而使资本家面临亏本的威胁。

只不过,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可以通过拒绝支付工人原定的工资或随意降低工资来减轻自己的损失。

但不管怎么样,工人为维持自身及家人生活而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与工人在实际工作中创造的价值毕竟是两回事,后者大于、等于或小于前者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