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京平谷初一(上)期末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北京平谷初一(上)期末
语文
2023.1
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大美平谷”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1.【大美平谷·中国桃乡】下面是一位同学搜集到的材料,阅读这则材料,完成(1)-(3)题。
(共6分)
平谷是中国著名的大桃之乡,大桃栽培历史悠久,早在明清就有皇家贡桃之说;2019年,平谷大桃成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宴会上的特供礼品,“国桃”美誉由此而来。
灼.灼桃花开,徐徐春意浓。
每逢四月中旬前后,粉红色是平谷的主宰,漫山遍野的桃花(mián)延绽放,它们毫不羞怯.地秀着自己媚人的姿态,争奇斗艳,美不胜收。
六月下旬以来,面积22万亩的“世界最大桃园”进入成熟采摘期,白桃、油桃、黄桃、蟠桃四大类,200多个品种的鲜桃,供应首都及全国市场,一直持续到十月底。
翠绿的枝叶间,缀满一颗颗饱满丰硕的大桃,桃香扑鼻而来;摘下来,咬一口,瓤肉莹润,浆液甘甜。
平谷大桃以_________而驰名中外,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1)材料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括号内应填写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灼.(zhuō)羞怯.(què)绵延
B.灼.(zhuó) 羞怯.(qiè) 绵延
C.灼.(zhuō) 羞怯.(qiè) 棉延
D.灼.(zhuō) 羞怯.(qiè) 棉延
(2)结合语境,在材料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个头儿大、上市时间长、甜度高、品种丰富
B.上市时间长、品种丰富、甜度高、个头儿大
C.品种丰富、上市时间长、个头儿大、甜度高
D.甜度高、品种丰富、上市时间长、个头儿大
(3)对上面材料中的词性、语体色彩,判断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国桃’美誉由此而来”中的“国桃”这一名词是对平谷大桃的高度评价。
B.“美不胜收”是褒义词,满含着对桃花盛开景色的赞美之情。
C.“200多个品种的鲜桃”和“咬一口”中都有数量词,但是用法不同。
D.“它们毫不羞怯地秀着自己媚人的姿态”中的“它们”是代词,指代“桃树”。
2.【大美平谷·世界休闲谷】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材料,阅读这则材料,完成(1)-(3)题。
(共6分)
京东门户平谷,是北京市首个国家森林城市,也是全国首批生态环境示范区。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平谷区打造“山水平谷、森林城市、花果田园、人文胜地”的金名片。
这里森林覆盖率为67.3%,城区绿化覆盖率高达52.09%,位居全市首位,达到了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这里三面环山,峰峦叠翠,泃、汝二河映带左右。
这里有碧波红叶金海湖、苍翠深潭大峡谷、群峰秀丽石林峡、近畿(jī)福地丫髻山等13家各具特色的景区。
这里有7000年历史的上宅文化、5000年历史的轩辕文化、3000年历史的青铜文化、2200年历史的建置文化、1000年历史的道教文化和600年历史的长城文化,轩辕台、石长城、冀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等历史文化遗址___①___区内。
每年平谷区都会举办与观光、采摘、体验、竞技等相结合的多项文化旅游活动,让广大游客在乡间体验着“自然生活”的___②___与惬意。
2021年4月15日至21日,平谷区成功举办“2020北京·平谷世界休闲大会”,提升了北京平谷在休闲领域的国际地位。
未来,平谷将会吸引来自海内外的更多关注,成为世界知名休闲胜地。
(1)根据语意,在材料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拼凑②安适
B.①拼凑②安详
C.①散布②安详
D.①散布②安适
(2)同学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查到“映带”的意思是:景物相互衬托。
根据材料内容及词典释义,你认为“映带左右”在这里的意思是。
(2分)
(3)阅读下面表格内容,说一说“2020北京·平谷世界休闲大会”吉祥物的设计理念。
(2分)
答:_________
3.在2022年服贸会上,以“首都桃花源世界休闲谷”为主题的平谷区文旅服务专题展亮相首钢园。
请你结合上面两则材料,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向前来参观的人们介绍平谷。
(60字左右)(3分)答:
4.下列文学常识,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唐代作家:岑参刘禹锡
B.小说集:《世说新语》《朝花夕拾》
C.寓言故事:《皇帝的新装》《杞人忧天》
D.印度作家:泰戈尔海伦·凯勒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一)默写。
(共5分)
5.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
(诸葛亮《诫子书》)(1分)
6. 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二章《为政》)(1分)
7.我寄愁心与明月, ___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分)
8.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展现了昼夜转接、时序交替之际独特的江南景致与蓬勃的自然生机,隐含哲理,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2分)
(二)阅读《观沧海》和《天净沙·秋思》,完成9-10题。
(共5分)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这两首诗都描绘了秋天的典型环境,但它们抒发的情感却截然不同。
《观沧海》中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这正反映了他_____①_____壮志胸怀。
而《天净沙·秋思》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
_____②_____图,抒发了作者_____③_____之情。
(3分)
10.阅读《观沧海》中画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句诗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2分)
答: _____
(三)阅读《狼》,完成11-13题。
(共7分)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甲】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乙】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
A.一狼径.去大相径.庭
B.屠自后断其股.悬梁刺股.
C.缀行甚.远不求甚.解
D.一狼得.骨止各得.其所
1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翻译: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理解:骨头投尽了,也没能满足饿狼,这充分暴露了狼的贪婪凶狠本性;“并驱如故”照应前文“缀行甚远”,说明了屠户妥协退让策略的失败。
【乙】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翻译:屠户暴躁地跳起来,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理解:借助一系列动词,描写屠户猝不及防斩杀恶狼的过程,表现了他的无奈反抗。
13.阅读《狼》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3分)【链接材料】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
歘①一狼来,瞰②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
屠惧,示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
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
狼乃止。
屠归。
昧爽③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
大骇。
逡巡④近视,则死狼也。
仰首细审,见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⑤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⑥之,是可笑也。
(选自《聊斋志异·狼》)注:①[歘(xū)]忽然。
②[瞰]窥视。
③[昧爽]拂晓,黎明。
④[逡(qūn)巡]因有所顾虑而徘徊或退却。
⑤[直]通“值”,价值。
⑥[罹(lí)]遭遇(祸患)。
短文和【连接材料】故事的结局都是人战胜了狼,但狼的死亡原因不同,短文中的狼被屠户杀死,【连接材料】中的狼_____①_____。
两则故事中的狼都有_____②_____的特点,作者对狼都表现出了轻视嘲讽的态度,由两则故事中_____③_____(原文)的议论可以看出来。
三、名著阅读(5分)
14.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多种阅读方法,朗读、默读、快速阅读、圈点勾画、精读、跳读……请你结合一部名著,具体说一说在阅读整本书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读书方法,又有怎样的收获。
(100字左右)
答: _____
四、现代文阅读(共19分)
(一)阅读《秋天的怀念》,完成15-17题。
(共9分)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甲】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乙】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丙】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
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丁】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5.“看花”是文章的叙述主线。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表格。
(4分)
.
【甲】处“眼边红红的”说明母亲已经哭过,可是却不见眼泪、不闻哭声。
母亲不想让儿子看到,也不想让儿子听到。
母亲“隐藏”自己的哭泣,是觉得在儿子面前流泪是很难为情的。
【乙】处“整宿整宿”这一叠词,说明不是“一宿”,而是“一宿接着一宿”,突出母亲被病魔折磨的时间之长久;“翻来覆去”说明母亲被病痛折磨得一刻都不得安宁。
【丙】处“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是对母亲得知“我”同意去看花后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我”走出家门这一决定的欣喜。
【丁】处“没想到”写出“我”不知道母亲有病,更不知道母亲病痛的程度,从这个句子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深深的自责、愧疚与痛苦。
17.作者在⑦段为什么细致描写秋风中开得烂漫的各色菊花?(3分)
答:__________
(二)阅读《榆林如花隔云端》,完成18-20题。
(共10分)
榆林如花隔云端
刘成章
①一千三百多年前,诗人李白曾经慨叹“天长路远魂飞苦”“美人如花隔云端”。
②五十多年前,我对榆林的感受也是如此。
榆林是个塞上古城。
它古典、精致,具有独特风采,却又难以接近。
因为它不是敞露在那里,而是被严严实实地包裹着,一层风、一层沙地包裹在那里。
要去一回榆林,着实不容易。
③我第一次去的时候,从延安坐车出发,一半路程还没走完,老黄风就迎面袭来,能见度极低,汽车只能勉强蠕动。
直到月亮升起之时,才到了榆林城郊,风也才小了一些,而这城郊又是一片沙漠,一眼望去,沙梁连着沙梁。
【甲】
④最近,我以老迈之躯又一次去了榆林。
虽然我腿脚不灵了,但时代却显得风华正茂,而榆林完全脱下了它的层层包裹,喜盈盈地、大方得体地站在那里,迎接我的到来。
走出列车车厢,温暖的阳光像透明的温泉水从天穹缓缓的流泻下来,洒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只觉得浑身暖洋洋的,冬天的寒气瞬间收敛了不少。
我曾常去的老城,那老城里的四合院,四合院之间的窄窄巷子,都好似“人面不知何处去”,正在做着修缮保护。
人们基本都已住进了周围新建的楼房。
楼房之间,街道宽阔,常常有三车道或四车道,一派现代化景象。
【乙】现在的榆林,治理了风沙,开发了煤和天然气等资源,成了全省响当当的“富豪”。
人们的腰杆都挺起来了,好似都成了小说《白鹿原》中被黑娃看不惯的白嘉轩。
⑤这一次,榆林的小吃,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价格实惠、味道醉人、花样繁复,什么炸豆奶、划菜、刀刀碗公式、羊肉丁丁饭、沙盖拌疙瘩,简直是风情万种。
不是我夸张,没有一种不好吃。
其中有一种“霍了饭”,原料是沙漠中野生的沙米和风干的羊肉,加调料,在文火中慢煮三四个小时,其味道真是妙不可言。
而那饭的名字,更增添了一层妙意。
“霍”者,鸟儿在雨中飞翔之声也;“了”字的意思似乎不必琢磨了,仅那发音,就足够撩人的了。
榆林的这些奇葩小吃,都让我的味蕾乐不思蜀。
我的同事也是赞美连连,说是会终生难忘。
⑥除此之外,榆林的陕北民歌博物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榆林独有的一种博物馆。
馆里的藏品已经相当丰富,刨出了黄土深埋着的千年文化老根。
风姿绰约的讲解员姑娘,都有一副好嗓子,随口就可以唱一曲。
这些年人们都会从荧屏上看到,陕北民歌手层出不穷,新作就像过江之鲫,在此,我们可以窥见其深层原因了。
⑦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榆林居然真的没有了沙漠。
在榆林住的几天,我天天注意观察;在我回程去机场时,我一路都瞪大着眼睛,那确实是真真切切的,连一平方的沙漠都看不见了。
老黄风也终于被绿树大多消化了。
⑧我回到北京之后,在网上查了一下,我发现榆林又重新被包裹住了,那是一层一层
的青山绿水、一层一层的陕北民歌,包裹着它。
这好像意在表明,越是美好的事物,比如美人,越应该有些遮挡,犹抱琵琶半遮面。
于是我想:在这些日子,我读的是一首朦胧好诗,榆林如花隔云端。
(文章有删改) 18.下面这段文字是作者有一年来榆林时的看到的情景,你认为放入文中【甲】【乙】两处,哪一处更恰当?请简要说明理由。
(3分)
记得有一年我来时,好多单位都穷得发不出工资,买不起办公用品,有人上班之后拿上水笔,去到富一些的单位,求人家给他“施舍”点儿墨水,好回来办公。
那时,榆林真是穷极了。
答:____________
19.品味文中画线语句,体会句中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3分)答:
20.文章改写李白的诗句“美人如花隔云端”为“榆林如花隔云端”做标题,请你谈谈对这一题目的理解。
(4分)答: ____________
五、写作(40+2分)
21.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不知不觉,初中生活已经过去了一个学期,回想这段时间,你有没有值得分享的事情?请你把它记录下来。
将“那件事真____________”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题目二:请以“一本图画书的故事”为题目,以“我是一本图画书,从图书馆走出来……”为开头,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
要求:
(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3)字数在5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