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赏析(1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赏析(15篇)
《水调歌头》赏析1
编修公易镇武昌,安阳岳浦作歌头一片,奉祖行色。

甫再拜。

鲁口天下壮,襟楚带三吴。

山川表里营垒。

屯列拱神都。

鹦鹉洲前处士,黄鹤楼中仙客,拍手试招呼。

莫诵昔人句,不食武昌鱼。

望樊冈,过赤壁,想雄图。

寂寥霸气,应笑当日阿瞒疏。

收拾周黄策略,成就孙刘基业,未信赏音无。

我醉君起舞,明日隔江湖。

此词作者为岳飞之孙岳甫。

据《全宋词》其名下简介推知,岳甫主要活动在孝宗、光宗年间,南宋覆亡前宋金对峙之际。

胡尘未已,烽烟时烈。

送人移镇武昌,从国难时艰的大局需要着眼,语多劝勉和激励,弹拨的是那个时代的爱国主调。

词中所谓“神都”,即京都临安。

封建官员向来看重在京城供职,接近权力中心,享受优渥;而不愿外放,尤其视任所偏远者为畏途。

行者身份是编修,参与国史实录的编纂者,也可能在国防机关枢密院掌文字,均清要之职,而武昌则西距杭城千里。

现在编修楼某要易地任职,驻镇武昌了,看来他显出了一些不痛快。

词上片歇拍处说得颇明白──“莫诵昔人句:不食武昌鱼”,“莫诵”是清楚的劝止、勉慰。

三国时吴统治者孙皓一度从建业迁都武昌,上层人士反对迁都,造作歌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现在词人对行人说,不要讲“不食武昌鱼”,而是应该到武昌去。

劝止之语放在上片结末处,很有份量,因为前面七句分两层,说的是武昌形势重要、武昌人物美好。

这两点说得很充分,出一“莫诵”便自然而有力。

“鲁口天下壮”,发语雄断,振领全篇。

第二句直接点“壮”之原因,第四句“拱”字,又对“壮”字作了作用上的补充,四句神完气足,笔势浑成。

鲁口当即指武昌一带。

武昌形势险要,雄踞京华上游,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金元侵略者南犯,或由下游取扬州、润州,或由武昌犯潭州再西上东下,均证明了武昌居战略之要冲。

“襟楚带三吴”,襟、带均名词作意动用:以楚地为襟,以三吴为带。

意为,
譬如人的衣着,楚地是武昌的襟领,三吴(宋时约指常州、苏州、湖州一带)则是它长长的飘带;它昂首荆楚,顾视湖杭,举措拂拭间,牵动全身。

自从王勃用“襟三江而带五湖”形容南昌地势后,人们看重了这个“襟”字“带”字的形象比拟作用,一用它,既使接受者生出很多联想,而且飘逸了文势。

“山川表里营垒”,武昌一带既有历史上争战时遗下的旧垒,又有当时设防的军营,这些营垒外凭长江,内倚山峦,得造化之独钟。

“屯列拱神都”,承“营垒”而来,是说无数的营垒屯列在武昌上游,它便象铜墙铁障拱卫着下游的京城临安。

四句极写楼公移镇所在,形胜险壮,扼据冲要。

“鹦鹉洲前”三句,则是说武昌一带隐士高人众多,人才云集。

比如有乘鹤云游的子安那样的仙人,还有洲渚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逸者。

楼公如今去为军政长官,只要拍一拍手,就能招呼到很多旷世名流。

有人把“拍手试招呼”释成武昌人在招呼楼公,上下文意不顺。

词前小序谓“奉祖行色”,奉,敬语;祖,祖送,送行;行色,行者的风采气度、神色气概。

即作此歌头,意在敬献小词,聊为送别,为行者增添些豪壮风采。

如前说,上片的作用,正是解除行者登程前掩饰不住的些许不快。

下片则更用历史人物之业绩来激壮行人,引发其俊杰之思、豪雄之举。

换头处三短语,是为行者设想之辞:当你西行渐远,望鄂城樊口一带峰峦,经赤壁一带峭壁,一定缅怀三国时群雄争战的雄图大略吧。

“寂寥”以下四句,词人从两方面,对行者的未来提出了告诫和期望。

当年霸气有寂寥的、让人嗟叹的一面,因为曹操一时疏忽,中了周黄之计,大败亏输。

“应笑”是提醒,是箴试,要后来者勿蹈曹操旧辙。

这是从反面说。

另一面,孙刘集团则汇聚众人谋略,成就了大业。

“收拾周黄策略”,“收拾”,继承,集中。

这是从正面说,只要善于谋事,善于汲取前人有益经验,就能成就孙刘那样的大业。

与武昌相关的典实,最引人的,无疑就是这公元208年的赤壁鏖兵了。

尽管词人送楼公之时,国势、时局与汉末迥殊,然而用智用勇破灭一时强敌,此精神则古今相通。

故词人说,“未信赏音无”,即我不相信今人已不欣赏那转弱为强的赤壁之战中孙刘胜举!“未信”,用语含蓄,
与上片“莫诵”之直言不同,用墨一变。

“收拾”三句,从内在精神里,遥应发端一个“壮”字,是“奉祖行色”,以增壮慨的最高音。

结笔二句,在场面和拟想性描述中悠然打住,令人神远。

“我醉君起舞”,君我对举,醉醒不同,情绪与神姿俱出。

为着送别,为着吐露肺腑,我已沉醉如斯,用你重任在身,豪兴方酣,阶前起舞,发扬蹈厉,正显得壮气如虹。

“明日隔江湖”,孤帆远影,春树暮云,一笔悬拟,情韵悠悠。

《水调歌头》赏析2
原文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

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

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远。

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发,漏声残。

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

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

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

翻译/译文
在离朝廷很远的地方戍守边疆,骑马立于剑门关上。

在群山中尽目远眺看不到边,正北的方向是长安城。

百年来,生灵涂炭,百姓受苦,边境的战事依旧严峻,无数军民在战火中罹难,金人统治时间长了,干的坏事多了必定会遭到上天的惩罚。

我亲手写好要求常驻此地的奏表,一寸丹心,精光炯炯。

面对着昏黄的青灯,双手挠着苍老的白发,夜晚的沙漏即将流尽,英雄年迈却功业未成,不妨归隐山林。

蒲涧的景色优美,白云山间,泉清水甜,梅岭青梅阴阴,都怪我负却旧约。

但在烽烟尚存,逆胡未平的时刻,我的梦魂难以回到家园。

注释
①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双调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韵、下片十句四平韵。

[2]
②长安:代指北宋都城汴京。

③镝(dí):箭头,亦指箭。

④天道:古代哲学术语。

原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其中含有封建迷信成份。

这句是说,形势早应发生变化,敌人必将衰败,
宋朝定会振兴。

⑤梅岭:即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

因岭上多梅,故称。

作者为广州人,故云。

⑥蒲涧:在广州白云山上,涧中生有九节菖蒲,其水清甜。

作者曾隐居于此。

赏析/鉴赏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

”起句居高临下,气势恢宠,形成全词的豪迈基调。

剑门关为川陕间重要关隘,是兵家必争之地。

词人于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地立马,极目骋怀,自多感慨。

以下笔锋一转,由豪迈转为苍凉。

“乱山”二句,写长安在剑阁北面,亦早入金手,故“直北是长安”句,既是实指,又是借指,一语双关。

句中虽无“愁看”二字,而愁绪自在其中。

乱山无际,故都不知在何处。

“直北”五字,似是淡淡道来,实则包含着无穷的悲愤,无穷的血泪。

接下去,词人便承此发挥,描写金兵入犯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

“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二句概括了宋朝自南渡以来中原人民的悲惨遭遇。

中原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边境地方更因战乱频繁,死者不计其数。

“鬼哭”句,正是写边境一带“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的悲惨情况。

这两句把战乱之苦描写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感同身爱,激起对敌人的义愤。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明确表示:天道好还,否极泰来,胡人的气运是不会长久的,苦难的日子应该到尽头了!“天道久应还”五字铿锵有力,稳操胜券,流露出作者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与陆游“逆虏运尽行当平”,“如见万里烟尘清”,怀有同样迫切的期望。

紧接着,作者由对北方人民的思念和关注,进而联想到自己的职责,表示要亲写奏章,留在四川屯守御金,使他管辖下的一方百姓,不受金人的侵害。

“手写”二句豪气干云,壮怀激烈,字字作金石声,具见作者忧国忧民的一片赤诚。

下片以“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三个短句作过片,写出作者赋词时的环境气氛:青灯荧荧,夜漏将尽。

三句中,重点放在“搔白首”三字上;由此而引出“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的慨叹。

由于“老来勋业未就”,因此作者原来打算功成身退,归老林泉的愿望
便落空了。

北宋名臣范仲淹戍边时,曾有感于自己未能像后汉的窦宪一样,北逐匈奴,登燕然山,勒石记功而还,而慨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崔与之亦有此感慨。

虽然他对家乡十分思念,但抗金守土的责任感,又使他不得不继续留在异乡。

他感到有负故乡的山水,仿佛广州白云山上蒲涧的流泉,粤北梅岭上青青的梅子,都在责备他忘了归隐田园的旧约了。

“怪我旧盟寒”五字,是对“妨却一身闲”句的照应。

“怪”、“妨”二字,能把作者“老来勋业未就”,思家而不得归的矛盾复杂心境,委婉地表达出来。

这两句貌似闲适,内里却是跳动着作者的报国丹心。

末二句“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对上述意思再加深一层,意思是说:请不要责备我负约吧,在“逆胡未灭”、烽烟未息之时,我又能归去?其实我无时无刻都在想念故乡,每当战事暂宁的“烽火平安夜”,我的梦魂就回到故乡去了!这两句思家情深,报国意切,十字融为一体。

以此收束全词,使人回味无穷。

《水调歌头》赏析3
水调歌头
辛弃疾
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约。

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

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

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

酌酒援北斗,我亦蝨其间。

少歌曰:“神甚放,形则眠。

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

“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
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

辛弃疾词作鉴赏
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辛弃疾从福州知府兼福建安抚使任
上被弹劾免官,回到江西铅山他的瓢泉新居,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再度闲居生活。

这首词就作于闲居瓢泉期间。

由词前小序可知,他写这首词是为了答谢赵昌父(蕃)并兼寄吴子似(绍古)的。

吴子似在此期间曾任铅山县尉。

闲居乡野的辛弃疾,虽然因遭朝中奸臣排挤,报国无门,鸿图难展,心中怨愤,时常寄情山水,托兴诗酒,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积极用世的思想仍占主导地位。

他身处江湖之远,仍不忘忧国忧民,希望能重新得到重用,得以施展自己的才智,实现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理想。

从他的这首《水调歌头》词,我们便可以看出他的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处境。

此词上片以描述梦境为主。

起句“我志在寥阔”,开门见山,直抒胸怀,表现了词人高远的志向和宽宏的气度,概括全词要旨。

为有寥阔之志,自然有“梦登天”之举。

“畴昔梦登天”句,借用了屈原《九章·惜诵》中“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航”之意。

他感到现实中难以施展他的才干,他要到广漠宇宙去寻找他的理想境界。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两句,乃是全词思想的主干。

“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

词人在梦幻中飞上青天,首先来到月宫,尽情地赏玩明月。

他在这里抚摸着洁白的月亮,陶醉在神奇迷离的幻境之中,不知不觉人间已过了千年之久。

接着“有客骖鸾并凤,云遇春山赤壁,相约上高寒。

”数句,描写的是作者与高贤们同上天宫的梦境。

“有客”指作者的好友赵昌父。

由词序可知,赵昌父曾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韵作词“叙太白、东坡事”寄作者,并在词中对作者大加赞美。

这首词是为答谢赵昌父而作,自然应有回敬之词。

赵昌父是江西玉山人,距铅山不远,是词人闲居瓢泉时的好友。

他奉祠家居,不求仕进,饮酒作诗,气度不凡,世人以为有陶靖节之风。

这里作者以“骖鸾并凤”来赞美他,意思是他德高道深,理应羽化登仙。

这里的青山、赤壁系指李白、苏轼,因为李白墓在当涂之青山西北,苏轼曾游赤壁,写过《赤壁赋》。

赵昌父驾着鸾凤霞举飞升,在彩云间与先贤李太白、苏东坡相遇,于是他们同作者共约到天宫去遨游。

作者在这里把赵昌父、李白、苏轼誉为“三贤”。

作者这样写,也有自谦
的意思,下一句“我亦蝨其间”就是把这层意思直接表达了出来,意思是:在您和先贤们高会的时候,我不过是滥竽充数地置身其间罢了。

在现实生活中,词人感到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又不愿与那些投降派的官僚同流合污,所以只好到梦境中去会见他理想中的人物。

在这里,作者把自己与朋友,古代圣贤置身于高寒广漠的天宇,用北斗当酒杯痛饮着天上的美酒,充分表达了其豪放的一面。

词的下片继续描写梦境。

词人在梦幻中无忧无虑地畅游太空,内心充满激情,不禁小声歌唱起来。

“神甚放,形则眠”一句,从字面意思看,是说身体虽然清静无为,好象在睡眠,但精神还是奔放旷达的。

这是作者在闲居生活中积极用世的自白。

他被迫再次闲居后,表面看来安静闲适,但他心中时刻不忘报国之志。

“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化用贾谊《惜誓》中“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

把自己比作搏击长空、一再高举的鸿鹄,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接着,词人从梦境中回到现实。

词人在梦境里可以纵横驰骋,可是一旦梦觉,回到现实生活中,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怅惘,并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世间不能尽如人意的事情会有那么多呢?这里的“亏全”是以月亮的圆缺比喻人间的悲欢离合,主要说的是“亏”的方面。

词人在这里以梦境与“梦觉”相对照,揭示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同社会现实的矛盾。

在这发问中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抒发人事难全的感慨,这发问也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满腹经纶的老将对于怀才不遇、报国无路提出的强烈抗议。

词的结语“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觉得来得有些突然。

前面说的全是梦境以及梦觉后的惆怅,可是结语却一语宕开,表现出“美人娟娟隔秋水”(杜甫《寄韩谏议》)的惋惜之情。

但是如果稍加思索,读者也不难明白,这是在前面几层意思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感想。

这里的“美人”指他的好友吴子似。

这一句表面看来只是对吴子似的思念,实际上主要还是抒发“谁识稼轩心事”(《水龙吟。

再题瓢泉》)的苦闷心情。

这首词在艺术特征上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特色。

理想主义是浪漫主义在思想内容上的重要特征,而以梦幻的形式表现其理想则是浪漫
主义传统的创作方法。

辛弃疾成功地运用这一传统手法,使其崇高理想在这首词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它跌宕起伏,忽而天上,忽而人世,驰骋奔逸,狂放不羁,洋溢着豪迈的激情。

它充满瑰丽丰富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摩挲素月”、“骖鸾并凤”、“酌酒援北斗”、“天地睹方圆”等名句,都放射出五光十色的美丽光辉,显现出光彩夺目的浪漫主义色彩。

《水调歌头》赏析4
水调歌头·定王台
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

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

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

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

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

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

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释
①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

②楚望:唐宋时按各地的位置规模、发展状况,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等级。

楚望就是指湘州为楚地的望郡。

赏析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之作。

上片以“雄跨”两字领起,展示了定王台所处的位置和广阔的背景:洞庭野和古湘州。

纵览时空,气势不凡。

在这样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下,巍然高耸台基百尺的定王台使人自然联想到定王当日的威仪,旌旗如云,华盖千乘,丝竹歌吹,响遏行云。

千年之后,音犹在耳,但那时的繁华早已云消雾散。

斗转星移,历史几经变迁,多少朝代兴废更迭,哪里还有昔日的踪迹呢,使人不禁慨叹兴废的匆匆。

换头转入伤今。

“登临处”三句,写登临之意。

眼前看到的是万古不变的乔木落叶和大江奔流,使人在哀叹历史的情绪上又生岁月如流生命短暂之叹。

“书生报国无地”五句,抒写自己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的悲愤。

作者心怀报国之心,但朝廷昏聩、腐败无能,使大好河
山一夜之间惨遭沦丧,连象征朝廷命脉的袒陵也被敌人的铁骑所践踏。

词人满腔的愤恨,难以遏止。

这恨有山河破碎之恨,也有服国无门之恨,最后两句以景结情,萧瑟的秋风和昏暗的落日,更增添了词人的无限忧愁。

《水调歌头·定王台》将登临凭吊而激起的忧国之思、怀古之意升华为强烈的民族感情。

结构严密,寄慨深沉,苍凉雄阔,慷慨悲壮,有辛(弃疾)派词人之风。

遥想当时定王登临,何等威仪:旌旗蔽空,如虹霓飞展,车盖千乘,呼拥前后,一路丝竹管弦,响遏行云。

岁月如流,兴废悠悠,但词人的不胜今昔之感并没有落入一般咏怀古迹的窠臼,而是升华为感伤时事爱国之情,先抒自己请缨无路、徙然自首的悲心理,后叙山河沦落、故土失陷的惨痛局面。

定王台,在今湖南省长沙市东,相传为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望其母唐姬墓而建,故名。

袁去华这首怀古词大约作于他任善化(县治在今长沙市内)县令期间。

深秋时节,他登台览胜,怃然生感,作出了这首雄铄古今的爱国主义词章。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

”楚望:唐宋时按形势、人口及级济状况,将州郡、县划分人若干等级,有畿、赤、望、紧、上、中、下等名目。

“楚望”就是指湘州(东晋永嘉初置,唐初改潭州,这里指长沙)为楚地的望郡。

“楚望”与“古湘州”是同位语。

词起笔写定王台所处地理形势,说它雄踞于洞庭湖之滨,古湘州地界,得江山之助,阅千载岁月,声势自是不凡。

一开头便时空纵览,大气包容,为下面写定王王台昔日繁华预伏了辽阔的背景,也给全词布下了苍莽的氛围。

“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

”词继以问答作势,点豁题意,唤起对古台旧事的追忆。

定王台湮废已久,但那残存的台基,犹自嵯峨百尺。

巍然耸立,当年台上雕梁画栋、彩壁飞檐,更不待言。

词人进而推想到台的主人“西刘”——西汉时刘发坐镇一方的赫赫雄风。

“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

”定王到此游玩,旌旗招展如虹霓当空,千乘万骑前呼后拥,浩浩荡荡;那响遏行云的
急管高歌,依稀仍在耳边回响。

然而,繁华消歇,已几度春秋,“屈指”一句,将当年盛会一笔化为过眼云烟,转折陡峭而有力。

词思至此,为一顿挫,于是翻出无穷的感慨:“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兴废”二字,结上启下,意蓄双层。

其一,指出从来繁华难久,盛衰无常,定王台的变迁就是历史的见证,收束了上片的怀古。

再者,人世沧桑的轮回更替,触发了反观现实的深沉思绪,从而引出下片的伤今。

而这,正是作者缅怀历史的真实命意之所在。

下片换头仍就定王台落笔,但思路却从“衰”处生发。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

”登台望远,但见老树枯枝在秋风中瑟缩,浩浩大江默默向东流淌。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写景之中透出悲凉之意。

这三句借苍凉冷落的深秋景色,从侧面渲染出定王台的残破衰败,暗引南宋王朝满目疮痍、国势日颓的江山残破。

其间年华水逝的咏叹,自然引出对自身遭际的感喟。

“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

”后句化用陈与义《巴丘书事》“腐儒空白九分头”的诗句。

这两句直抒胸臆,乃全词总旨所在。

袁去华早年即志在恢复北宋江山,“记当年,携长剑,觅封侯。

”(《水调歌头》)但由于南宋朝廷苟安东南,权奸当道,使他有心报国,无路请缨,以致老大无成,徒然白首。

这是他个人的不幸,更是时代的悲剧。

“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阕,耿耿恨难休。

”这几句,象征性地勾画出金瓯破碎的悲惨画面:金兵猝然南下,破关绝塞,有如一夜北风生寒,以致使万里美好河山残破不堪,人民群众流离失所,更别说什么皇家陵阙黯然无光了。

古人以帝王陵寝作为国家命脉所在,北宋君王陵墓均在北方,如今悉沦敌手,意味着国家的败亡。

对此作者耿耿于怀,悲愤难休。

“徒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山河残破,请缨无路,他徘徊在萧瑟秋风里,暮霭斜晖,一片惨淡,不禁倍添哀愁。

词结尾仍收回到定王台上,结构十分紧凑,并以景寓情,饶有余韵。

最后点出一个“愁”字,并不表示消沉、绝望,而是英雄洒泪,慷慨生哀,与全词悲壮的格调是完全统一的。

《水调歌头》赏析5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

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苏轼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

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

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苏轼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苏轼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苏轼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苏轼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