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和古诗词诵读知识梳理与巩固练习试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和古诗词诵读
知识梳理与巩固练习试题(附答案)
_______月_______日星期_______ 姓名:_______
【内容梳理】
《短歌行》
一、【文化常识积累】
了解诗人。

魏武帝曹操(155-220),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东汉末年权臣、太尉曹嵩的儿子,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

曹操以汉献帝刘协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中国北方地区,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民,促进中原地区经济生产和社会稳定。

建安十八年(213年),获封魏公,建立魏国,定都邺城。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册封魏王,位在诸王之上。

二、【理解与鉴赏】
1.解释词语。

①对酒当歌:面对着酒与歌,即饮酒听歌。

当,也是“对”的意思。

②几何:多少。

③去日苦多: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了。

这是慨叹人生短暂。

④慨当以慷:即“慷慨”,这里指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

⑤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

这里代指酒。

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

⑦沉吟:沉思吟味,这里指思念和倾慕贤人。

⑧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宴客的诗,这里用来表达招纳贤才的热情。

⑨掇:拾取,摘取。

一说同“辍”,停止。

⑩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

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

⑪枉用相存:屈驾来访。

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

用,以。

存,问候、探望。

⑫契阔谈䜩:久别重逢,欢饮畅谈。

䜩:通“宴”。

⑬三匝:三周。

匝,周、圈。

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⑮周公吐哺: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2.诵读诗歌,划分层次。

明确:
第一层(对酒当歌……唯有杜康):时光易逝,人生苦短。

第二层(青青子衿……鼓瑟吹笙):渴望贤才,礼遇嘉宾。

第三层(明明如月……心念旧恩):渴盼人才,忧思难解。

第四层(月明星稀……天下归心):虚心纳士,竭尽诚心。

3.探讨诗歌的感情发展脉络。

明确:忧——思——迎——盼
(1)第一节表达了什么感情?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忧——人生短暂。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

但联系全诗以及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更能看出他对生命的思考。

(2)第二节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思——求贤若渴。

作者运用起兴、用典的手法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如果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3)第三节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迎——仰慕贤才。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

意即:天下的贤士们呀,我怎样才能得到你们呢?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为己用时的欢快场面。

(4)第四节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盼——天下归心。

以“乌鹊”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

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4.分析用典。

(1)何为用典?有何作用?
<定义>: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类型>:①事典;②言典
<作用>:①品评历史,借古论今;②抒情言志,表明心迹;③引发联想,创新意境;④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2)找到文章中的用典句,并分析其作用。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确:诗人借用《诗经·郑风·子衿》里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原文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里用来抒发自己对贤士的思念之情,提醒人才主动投靠自己。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确:诗人借用《诗经·小雅·鹿鸣》中天子宴请宾客的句子表明自己将人才视若珍宝,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礼贤下士的求贤态度。

③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明确:当时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割据一方的雄主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在想尽办法招揽人才。

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才择主而事”,诗人将贤才比作“乌鹊”,写出他们徘徊犹豫不知投靠谁的心态,抒发了自己担忧人才投靠他人的愁情。

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明确:诗人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句子表明自己就像谦虚的山一样不满足于高,像博大的海一样不满足于深,希望自己拥有的人才越多越好。

⑤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确:曹操借用周公热切殷勤接待贤才的故事表明自己招纳贤才的热忱,充满自信地向人才表明自己是当今明主,表达出立志平定河山的雄心。

(3)有何作用?
明确:用来倾诉自己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自己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留余力的真诚态度。

5.分析比兴手法
(1)何为比兴?
明确:比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地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连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2)找出文章中的比兴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明确:明月喻指贤才并起兴,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明确: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以此起兴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明确: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并以此起兴,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

6.明晰主旨:这是一首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

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

整首诗歌表达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态,以及珍惜时光、建功立业的雄心。

《归园田居(其一)》
一、【文化常识积累】
了解诗人。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

浔阳柴桑人。

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
出仕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典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二、【理解与鉴赏】
1.解释词语。

①适俗:适应世俗。

②韵:气质,情致。

③尘网:指世俗的种种束缚。

④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大约二十五岁离开少时居所,直到五十五岁辞去彭泽令方归,所以说“一去三十年”。

或疑当作“十三年”。

自开始做官至辞去彭泽令,前后为十三年。

⑤羁鸟:被关在笼中的鸟。

⑥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⑦野:一作“亩”。

际:间。

⑧守拙: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⑨方宅:宅子四周。

⑩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

⑪依依:隐约的样子。

一说“轻柔的样子”。

⑫户庭:门户庭院。

⑬虚室:静室。

⑭樊笼:关鸟兽的笼子。

这里指束缚本性的俗世。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明确:归。

3.诗中的“尘网”“樊笼”指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在这里“尘网”“樊笼”指代的是官场生活,并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了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4.“羁鸟”“池鱼”指的是什么?
明确:在这里,诗人用“羁鸟”和“池鱼”自喻,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

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另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5.概括诗人形象。

明确:
(1)诗人爱自然山川的天性。

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不慕名利、宁静淡泊。

如“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3)清高自律,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他用本性的洁白对抗一切黑暗,用自我的纯洁拒绝所有污浊,用生存的贫寒鉴证高度的不可或缺。

(4)追求自由。

(5)守拙抱朴,返璞归真,大智若愚。

如“守拙归园田”。

(6)安贫乐道。

安贫乐道的本质是坚守清贫,精神不为身体的欲望而牵绊、劳累,实现精神世界的极大自由。

6.分析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明确:
①比喻手法。

如:用樊笼里的一只鸟自喻,用“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的庸俗,用“故渊”“旧林”比喻乡土。

②对比手法。

如:诗人归隐的田园和官场构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返归田园的喜悦,写人时把“适俗”与“守拙”对比,写鸟时将飞翔与囚于“樊笼”对比,把回归自然、厌恶官场的心情表达得生动又自然。

③白描手法。

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④情景交融。

如:“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

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的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7.明晰主旨: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文化常识积累】
了解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是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二、【理解与鉴赏】
1.解释词语。

①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②信:确实,实在。

③明灭:忽明忽暗。

指天姥山在云彩中时隐时现。

④向天横:遮住天空。

横,遮蔽。

⑤因:依据。

⑥谢公: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385-433)。

谢灵运喜欢游山访胜。

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⑦渌:清澈。

⑧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⑨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⑩暝:昏暗。

⑪殷:震动。

⑫栗、惊:使动用法。

⑬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⑭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⑮青冥:天空。

⑯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⑰金银台:金银筑成的楼台,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2.概括思路。

明确:以梦为线索,按照梦前—梦中—梦后的顺序行文。

第一节:梦游之由(起)。

第二节:梦游之境(观)。

第三节:梦游之吟(叹)。

3.概述诗人以梦传情的思路。

明确:作者以梦境的飘浮虚幻揭示现实社会、人生的虚幻,就连人世间认为最美好的神仙境界都尚且破灭了,现实,人生还有什么不破灭的!以此看破现实,看破人生——“古来万事东流水”,既然如此,何不“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追求自由洒脱的人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诗题称“留别”,“别”什么!很显然,诗人是在借向朋友的“留别”,表明自己对现实的诀别,要追求归向自然,放情山水的自由洒脱的生活;借“留别”表明自己与统治者的决裂。

概括起来说就是:否定现实,追求自由,不事权贵。

4.概括“艺术美”。

明确:
①构思奇特。

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②想象丰富。

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③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通俗平易,兼用长短句,打破了“七言”的束缚。

5.明晰主旨:通过描写梦境,反映了作者政治上不得意,表达了诗人憎恨现实,追求自由,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志向。

《登高》
一、【文化常识积累】
了解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二、【理解与鉴赏】
1.解释词语:
①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②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③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④落木:落叶。

⑤萧萧:草木摇落的声音。

⑥万里:指远离故乡。

⑦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⑧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⑨艰难:指自己生活多艰,又指国家多难。

⑩苦恨:极恨。

苦,极。

⑪繁霜鬓:像浓霜一样的鬓发。

⑫潦倒:衰颓,失意。

⑬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2.阅读诗歌的前两联,找出诗中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表现出杜甫诗歌语言的什么特点?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语言特点:凝练准确,精于炼字。

意境:描摹出了一幅秋风萧萧,万木凋零,江水滔滔,落叶飘飘,鸟鸣猿哀的秋景图,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3.有这么一种说法,说颈联十四个字写出了八重悲,你如何解读?
明确:
①“万里”:诗人远离家乡,与亲人音讯隔绝。

②“悲秋”:秋季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给人一种凄凉之感。

③“作客”:客居他乡。

④“常”:客居他乡时间之久,悲上加悲。

⑤“百年”:一辈子,晚年。

⑥“多病”:百病缠身,病痛对身体的折磨。

⑦“登台”:九月九的习俗。

⑧“独”:孤单一人。

4.试概括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明确:①孤独之感②思乡之情③壮志未酬④悲秋之情⑤老病之哀⑥家国之忧
5.分析概括艺术手法。

明确:①对仗工稳,音调铿锵;②锤词炼字、精练传神;③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④写景方法灵活多样,如动静结合、对比、移步换景等。

⑤语言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6.明晰主旨:全诗抒发了诗人飘荡无依,老病孤愁的复杂而深沉的感情。

全诗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之情。

《琵琶行并序》
一、【文化常识积累】
1.了解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了解文体——歌行体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主要特点有:①篇幅可短可长。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

②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

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③声律、韵脚比较自由。

平仄不拘,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

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④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

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二、【理解与鉴赏】
1.从第二段找出诗中描写音乐的诗句,并概括其描写的音乐的特点。

2.试分析“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的作用?
明确:①突出了音乐效果。

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

在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是画龙点睛之笔。

②深化诗歌的意境。

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

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能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

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3.鉴赏文中出现的景物描写。

明确:①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边送客时的环境。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

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③“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

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

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④“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⑤“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4.诗中描写了几次琵琶女的演奏?请简要说明每一次描写的特点。

明确:一共描写了三次。

第一次是暗写,只写诗人江边送客听到琵琶声,没有进行具体描写,但从“主人忘归客不发”可以看出音乐之高妙。

第二次是明写,琵琶女出场并演奏,这是诗的主体部分。

诗人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她演奏的内容、演奏的技艺,并由此转入琵琶女自叙身世,不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
造,而且引出了诗人自己的“沦落”,将自己“辞帝京”“谪居卧病”之事带出。

第三次是明暗结合,写得简略。

先说调子悲凄,又从侧面写听众“掩泣”,更以“江州司马青衫湿”作结,补足了“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的内涵,鲜明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5.分析琵琶女和诗人的形象特征。

明确:
琵琶女:才艺超凡,地位卑贱,年老色衰,孤苦无依;
诗人:被贬九江,孤独寂寞,感慨伤怀,失意悲凉。

6.明晰主旨: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文化常识积累】
了解诗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佛家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

因“乌台诗案”(1080年)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

成就:“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

【理解与鉴赏】
1.解释词语。

①大江:指长江。

②故垒:旧时军队营垒的痕迹。

③英发:英气勃发。

④羽扇纶巾:(手持)羽扇,(头戴)纶巾。

这是儒者的装束,形容周瑜有儒将风度。

⑤樯橹:代指曹操的战船。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⑥故国:指赤壁古战场。

⑦华发:花白的头发。

⑧尊:同“樽”,一种盛酒器。

这里指酒杯。

⑨酹:将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

2.本词多处运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赏析。

明确:
上阕:①为了引出赤壁古战场,先从眼前的长江着眼,用长江作赤壁的陪衬。

长江之水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也见证了英雄豪杰的辉煌业绩。

②不仅用大江的磅礴气势来为心中的周郎赤壁壮威,还以千古的英雄豪杰作陪衬。

一时多少豪杰,大都被无情的历史长河荡涤干净了,只有青春年少、英姿勃发、干练儒雅的周郎立于作者心中。

下阕:①用美人衬托英雄,英姿勃发的风流俊才周郎,刚刚迎娶了国色天香的美女小乔,更见出周郎的丰姿潇洒、年轻有为,令人羡慕。

②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的仪态装束衬托出周郎大战时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形象。

③曹军灰飞烟灭,衬托了周郎用兵如神、战功卓著的形象。

④用周瑜的风流倜傥、事业有为,反衬了自己的年过半百、事业无成。

3.下片塑造了周瑜怎样的形象?
4.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独怀念周瑜?
5.明晰主旨:通过对赤壁的雄奇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三国的周瑜谈笑破敌的英雄业绩的向往,抒发了诗人凭吊古迹而引起的自己功业无成而白发已生的感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文化常识积累】
了解诗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绍兴三十一年(1161)曾随耿京在山东起兵抗金,后在南宋先后任建康通判,江南、湖南、湖北安抚使等职,有政声。

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最终忧愤而死。

辛弃疾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只能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

著有《稼轩长短句》,奏疏《美芹十论》《九议》等。

二、【理解与鉴赏】
1.解释词语。

①草草:轻率。

②北顾:败逃中回头北望。

③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④社鼓: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2.梳理典故,明确作用。

明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