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领会;会意。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二》:“尝有黎州刺史作《千字文》令,带禽鱼鸟兽,乃曰:‘有虞陶唐。’坐客忍 笑不罚。至薛涛,云:‘佐时阿衡。’其人谓语中无鱼鸟,请罚。薛笑曰:‘衡字尚有小鱼子,使君“有虞陶 唐 ”,都无一鱼。’宾客大笑,刺史初不知觉。”《西游记》第九九回:“八戒却也知觉,沙僧尽自分明,白马 也能会意。”
图知觉的相对性—1:形象与背景-图中黑白相对两部分均有可能被视为形象或背景,如将白色部分视为形象, 黑色为背景,该形象可解释为烛台或花瓶;相反,则可解释为两个人脸侧面的投影像。
图知觉的相对性—1
图知觉的相对性—2:知觉对比 -图中A、B两圆半径完全相等,但由于周围环境中其它刺激物的不同,因而 产生对比作用,致使观察者在心理上形成A圆小于B圆的知觉经验。
在感觉资料转化为心理性的知觉经验过程中,显然是要对这些资料经过一番主观的选择处理,这种主观的选 择处理过程是有组织性的、系统的、合于逻辑的,而不是紊乱的。因此,在心理学中,称此种由感觉转化到知觉 的选择处理历程为知觉组织(perceptual organization)。心理学的格式塔理论(Gestalt theory)认为,知觉 组织法则主要有如下四种。
相似法则相似法则:在知觉场地中有多种刺激物同时存在时,各刺激物之间在某方面的特征(如大小、形状、 颜色等)如有相似之处,在知觉上即倾向于将之归属于一类。如右图,在方阵中,圆点与斜叉各自相似,很明显地 被看成是,由斜叉组成的大方阵当中另有一个由圆点组成的方阵。此种按刺激物相似特征组成知觉经验的心理倾 向称为相似法则(law of similarity)。
知觉
心理学名词
01 词语概念
03 基本特征
目录
02 基本含义 04 类别
05 神经生理
07 理论
பைடு நூலகம்
目录
06 研究简史
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换句话说,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 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有这样几个特性: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选择性。
知觉虽然已经达到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比只能认识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更高级了,但知觉来源于感觉,而 且二者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所以感觉和知觉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现实生 活中当人们形成对某一事物的知觉的时候,各种感觉就已经结合到了一起,甚至只要有一种感觉信息出现,都能 引起对物体整体形象反映。例如,看到一个物体的视觉包含了对这一物体的距离、方位,乃至对这一物体其他外 部特征的认识,所以,现实生活中很难有单独存在的感觉,单一或狭隘感觉的研究往往只能产生于实验室中。
在视知觉中,知觉的恒常性表现得非常明显。如从不同距离看同一个人,由于距离的改变,投射到视网膜上 的视像大小有差别,但我们总是认为大小没有改变,仍然依其实际大小来知觉他。又如,一张红纸,一半有阳光 照射,一半没有阳光照射,颜色的明度、饱和度大不相同,但我们仍知觉为一张红纸。正由于知觉具有恒常性, 才使我们能客观地、稳定地认识事物,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
类别
1
空间
2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已不同于感觉。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 的整体;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的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 验,知觉却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类似的,但对它的知觉就会有差别,知识 经验越丰富对物体的知觉越完善,越全面。显微镜下边的血样,只要不是色盲,无论谁看都是红色的;但医生还 能看出里边的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没有医学知识的人就看不出来。
知觉定势 (perceptual set)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特殊准备状态。具体而言,人们当前的活动常受前面 曾从事过的活动影响,倾向于带有前面活动的特点。当这种影响发生在知觉过程中时,产生的就是知觉定势,它 一般由早先的经验造成。当然,知觉者的需要、情绪、态度和价值观念等,也会产生定势作用。如人的情绪在非 常愉快时,对周围事物也可产生美好知觉的倾向。定势具有双向性,积极作用是使知觉过程变得迅速有效;消极 作用则使定势显得刻板,妨碍知觉或引起知觉误导。
1.知道;觉察。
《后汉书·杜诗传》:“知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唐裴铏《传奇·聂隐娘》:“为我刺其首来,无使知 觉。”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方信乐极悲来,怎知觉、惹场天来大祸。”明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 第七十二回:“老夫但有济人之术,岂有杀人之心哉!此处虽住一年半载,亦无人知觉。但昭关设守甚严,公子 如何可过?必思一万全之策,方可无虞。”陈毅《送旧友南归》诗:“我不出手,敌不知觉;出手一击,风扫叶 落。”
词语概念
基本解释
基本信息
引证解释
词目:知觉 拼音:zhī jué
知觉1. [consciousness]∶感觉 恢复知觉 2. [perception] [心]∶感性认识 知觉异常 3. [know]∶知道;觉察 我不出手,敌不知觉 4. [understand;comprehend]∶领会;会意 初不知觉
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在特定时间内,人只能感受少量或少数刺激,而对其他事物只作模糊的反映。被选 为知觉内容的事物称为对象,其他衬托对象的事物称为背景。某事物一旦被选为知觉对象,就好像立即从背景中 突现出来,被认识得更鲜明、更清晰。一般情况下,面积小的比面积大的、被包围的比包围的、垂直或水平的比 倾斜的、暖色的比冷色的,以及同周围明晰度差别大的东西都较容易被选为知觉对象。即使是对同一知觉刺激, 如观察者采取的角度或选取的焦点不同,亦可产生截然不同的知觉经验。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刺激的变化、 对比、位置、运动、大小程度、强度、反复等,还受经验、情绪、动机、兴趣、需要等主观影响。由知觉选择现 象看,我们可以想像,除了少数具有肯定特征的知觉刺激(如捏在手中的笔)之外,我们几乎不能预测,提供同 样的刺激情境能否得到众人同样的知觉反应。
你都看到那些东西?(5张)知觉的意义性,既理解性。人在感知某一事物时,总是依据既往经验力图解释它 究竟是什么,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人的知觉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知觉的理解性正是这种积极主动的表现。 人们的知识经验不同,需要不同、期望不同,对同一知觉对象的理解也不同。一张检验报告,病人除了知觉一系 列的符号和数字之外,却不知道什么意思;而医生看到它,不仅了解这些符号和数字的意义,而且可以做出准确 的判断。因此,知觉与记忆和经验有深刻的联系。当知觉时,对事物的理解是通过知觉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达到的, 而思维与语言有密切关系,因此语言的指导能使人对知觉对象的理解更迅速、更完整。
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不同明暗度的情境之下,观察某一熟知物体时,虽然该物体的物理特征(大小、 形状、亮度、颜色等)因受环境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我们对物体特征所获得的知觉经验,却倾向于保持其原样不变 的心理作用。像这种外在刺激因环境影响使其特征改变,但在知觉经验上却维持不变的心理倾向,即为知觉恒常性。
基本特征
相对性 选择性
整体性 恒常性
意义性 组织性
定势
知觉是个体以其已有经验为基础,对感觉所获得资料而做出的主观解释,因此,知觉也常称之为知觉经验。 知觉经验是相对的。我们看见一个物体存在,在一般情形下,我们不能以该物体孤立地作为引起知觉的刺激,而 必须同时也看到物体周围所存在的其他刺激。这样,物体周围其他刺激的性质与两者之间的关系,势必影响我们 对该物体所获得的知觉经验。形象与背景是知觉相对性最明显的例子。形象是指视觉所见的具体刺激物,背景是 指与具体刺激物相关连的其他刺激物。在一般情境之下,形象与背景是主副的关系 :形象是主题,背景是衬托。 另一个例子是知觉对比,是指两种具相对性质的刺激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时,由于两者的彼此影响,致使两刺激 所引起的知觉上的差异特别明显的现象。如大胖子和小瘦子两人相伴出现,会使人产生胖者益胖瘦者益瘦的知觉。
知觉的对象都是由不同属性的许多部分组成的,人们在知觉它时却能依据以往经验组成一个整体。知觉的这 一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或完整性)。例如,一株绿树上开有红花,绿叶是一部分刺激,红花也是一部分刺激, 我们将红花绿叶合起来,在心理上所得的美感知觉,超过了红与绿两种物理属性之和。
知觉并非感觉信息的机械相加,而是源于感觉又高于感觉的一种认识活动。当人感知一个熟悉的对象时,只 要感觉了它的个别属性或主要特征,就可以根据经验而知道它的其他属性或特征,从而整个地知觉它。如果感觉 的对象是不熟悉的,知觉会更多地依赖于感觉,并以感知对象的特点为转移,而把它知觉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
图知觉的选择性—1:图形为一立方体,但如你仔细注意时,就会发现,这个立方体与你最接近的一面随时都 在改变。此种可以引起截然不同知觉经验的图形,称为可逆图形。事实上,图形本身并末改变,只是由于观察者 着眼点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知觉经验。
图知觉的选择性—1图知觉的选择性—2:《黎明与黄昏》 -木雕艺术家艾契尔(r)在1938年的一幅著名木 刻画。假如读者先从图面的左侧看起,你会觉得那是一群黑鸟离巢的黎明景象;假如先从图面的右侧看起,就会 觉得那是一群白鸟归林的黄昏;假如从图面中间看起,你就会获得既是黑鸟又是白鸟、也可能获得忽而黑鸟忽而 白鸟的知觉经验。
3.感觉。
宋朱熹《<中庸章句>序》:“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如均一‘心’字, 有以虚灵知觉而言者,‘心之官则思’之类是也。”张天翼《最后列车》:“风刮得脸子疼:不知道是因为沙子 打着疼,还是因为冷。手没了知觉。
基本含义
知觉与感觉
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 觉,对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整体的认识,也就是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知觉 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接近法则接近法则:有时候,知觉场地中刺激物的特征并不十分清楚,甚至在各刺激物之间也找不出足以辨 别的特征。在此种情境之下,我们常根据以往经验,主观地寻找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藉以增加其特征,从而获得 有意义的或合于逻辑的知觉经验。如右图,A图与B图同样是由20个圆点组成的方阵,如单就各个圆点去看,它们 之间不容易找出可供分类组织的特征。但如仔细观察,两图中点与点之间的间隔距离不尽相等;A图中两点之间的 上下距离较其左右间隔为接近,故而看起来,20个点自动组成四个纵列。B图中两点之间的左右间隔较其上下距 离为接近,故而看起来是20个点自动组成四行。此种按刺激物间距离关系而组成知觉经验的心理倾向称为接近法 则(1aw of proximity)。
另外,我们都有经验,雷声或火车的鸣笛声,如只按生理的听觉资料判断,远处的雷声或火车笛声,其音强 未必高于近处的敲门声。可我们总觉得雷声或火车笛声较大。这就是声音的恒常性。又如身体的部位随时改变, 有时将头倾斜,有时弯腰,有时伏卧,甚至有时倒立。身体部位改变时,与身体部位相对的外在环境中上下左右 的关系也随时改变,但我们都有经验,身体部位的改变一般不会影响我们对方位的判断。此种现象就称为方向恒 常性,这与内耳中的前庭与半规管的功能有关。
知觉的整体性纯粹是一种心理现象。有时即使引起知觉的刺激是零散的,但所得的知觉经验仍然是整体的。 右图中的图形,就可用来作为此种心理现象的说明。从客观的物理现象看,这个图形不是完整的,是由一些不规 则的线和面所堆积而成的。可是,谁都会看出,图形能明确显示其整体意义:是由两个三角形重叠,而后又覆盖 在三个黑色方块上所形成。我们会发现,居于图中间第一层的三角形虽然在实际上都没有边缘,没有轮廓,可是, 在知觉经验上却都是边缘最清楚、轮廓最明确的图形。像此种刺激本身无轮廓,而在知觉经验上却显示“无中生 有”的轮廓,称为主观轮廓(subjective contour)。由主观轮廓的心理现象看,人类的知觉是极为奇妙的。这 种现象早为艺术家应用在绘画与美工设计上,使不完整的知觉刺激形成完整的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