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翻译之内涵美
文学翻译的标准
文学翻译的标准文学翻译作为一项重要的翻译形式,在跨越语言和文化的同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原则。
文学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著的内容和风格,同时也需要在传达作者思想的同时,为读者呈现出优美的语言和精妙的表达。
下面将从准确性、语言美感和文化传达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学翻译的标准。
首先,文学翻译的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
翻译者需要准确理解原著的内容和意图,将其精准地表达出来。
这不仅包括对文字的逐字逐句的翻译,更需要理解作者的用词、句式和语境,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的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需要保持对原著的尊重和敬畏,力求将原著的精髓和内涵完整地呈现给读者。
其次,语言美感是文学翻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语义的转换,更需要将原著的文学风格和情感表达传达给读者。
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准确性的基础上,注重语言的优美和流畅,尽可能地保留原著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恰当的词语选择和句式调整,使译文在保持忠实原著的前提下,呈现出与目标语言文学传统相契合的美感。
最后,文学翻译需要注重文化的传达。
文学作品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翻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将这些文化元素传达给读者。
这不仅包括对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习语、典故等的恰当处理,更需要对原著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有深入的了解,以便将这些信息准确地传递给目标语言的读者。
总之,文学翻译的标准是多方面的,需要翻译者在保持准确性的前提下,注重语言美感和文化传达。
只有在这三个方面都得到充分考虑和处理的情况下,翻译出的作品才能被认为是优秀的文学翻译。
希望翻译者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为文学翻译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学翻译中的翻译美学理论
对严复 “ 信达雅 ” 美学造诣上 的补充 。可见 中国传统译 论同哲学
与美学 有着 不可分割的关系 ,美学思想成为 翻译研究 中不可或 缺 的一部分 。 文学 翻译 中所蕴含 的美学意义更 是不言而喻 , 翻译 美学视角下 的文学翻译更成为翻译研究中的重要课 题。
一
、
我 国 翻 译 美 学理 论 的发 展
美, 如对偶 、 排 比等 , 比英文更明显突出; 更重要的 , 中国古典 美学 还讲究 中和 、 气韵、 意境 、 美丑、 情志 、 形象 、 形神、 文质、 虚实 、 真 幻、 文气 、 情景 、 动静 、 比兴等强调文字 内在精神 的美 学要素 。而
研究其 对翻译的启示 , 同时 , 以针对性 和相关性 为指引 , 借鉴 和
翻译美学以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译文翻译审美主体读者和译者翻译审美意识系统审美标准及其审美再现手段为研究对象以本位观照外位参照为研究原则立足自己的文化土壤充分挖掘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研究其对翻译的启示同时以针对性和相关性为指引借鉴和吸收西方美学中的有关理论丰富中国翻译美学的理论内涵
语 言 文 化
2 0 1 4年 第 7期
文学翻译 中的翻译美学理论
觏
( 兰州大学外 国语 学院 。甘肃 兰州 7 3 0 0 0 0 ) 【 摘
一
要】 美学与翻译理论研 究有着天然 内在联 系, 二者的结合是翻译研 究的一 个方 向。无论从理论上还是 实践上 , 美学对翻译都有
定借 鉴 意 义 , 尤其是文学翻译。 本 文通 过 我 国翻 译 美 学理 论 的 发 展 以及 翻 译 关 学 与 文 学 翻译 的 关 系 , 探 讨翻 译 美 学研 究对 文 学翻 译
三、 美学 分 析 运 用 到 文 学 翻 译 当 中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的“三美”观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的“三美”观文章系统梳理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翻译思想,诠释“音美”“形美”“意美”的内涵,指出在中国诗歌的英译过程中,为了文化交流与传播,译者应致力于再现源语作品的美学特征,才能达到文化传播及推广的意义。
标签:许渊冲;三美;文化传播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我国著名翻译家。
许渊冲先生生于1921年,幼年开始就接受到中西文学的学习,并且逐渐在诗歌翻译上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为了传播及推广中国文化,他先后将《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翻译为英文、法语。
许渊冲先生的外译作品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文学的传播上,贡献尤为突出。
同时,许渊冲先生还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的发展,尤其是中国诗歌外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诗歌英译的“三美”思想内涵翻译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解释的,相互依存的。
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翻译实践对翻译理论也会产生反拨作用。
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一方面是中国文学的输出,另一方面也是中国文学进入世界文化的必要途径。
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认为:“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
”许先生曾在有关译诗的文章中谈到“三美”之间的关系:“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
〔1〕在三美论提出后,还受到诸多争议。
许先生针对这种情况,作出了进一步的说明:“三美”论,不是孤立地追求“音美”,而是译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其中“音美”“形美”放二、三位,不是过分强调形式。
好的译文,应该是“意美、音美、形美并重”。
〔2〕73诗歌英译理论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因为在中国文学史,诗歌的地位举足轻重,中国诗歌的韵律、意象及意境在中国文学及世界文学界如一块瑰宝,引人入胜,流连忘返。
另一方面,早在16世纪,就有英国学者开始翻译中国古诗,向英国读者介绍中国古典诗歌格律。
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
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
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指的是文学翻译中美学要求的翻译技巧、运用及其在实际翻译中的作用。
文学翻译涉及丰富多采的语言文化,
在文化冲击中,文艺翻译者不仅需要考虑语言文化传承,还需要将原
文中的文艺美感传递到译文中。
文艺翻译要求在翻译过程中,要保留
原文中的风格、文体、语调等文艺特征,并将其完整地呈现出来,以
便保持其美学属性。
文学翻译要求使用一定的翻译技巧来把原文的美学特色传达到译
文中。
文学翻译家要根据原文的体制特征,进行策略性的翻译,利用
不同的翻译策略来实现有效的文学翻译,特别是要注意文体、语调、
句式等美学关键点。
在文学翻译中,最核心的任务是翻译精神,超越
语言的藩篱,捕捉原作者艺术形象,尽可能多地用一种语言准确表达
另一种语言,从而达到美学要求。
此外,文学翻译需要考虑文化背景的差异,文学翻译的目的是把
原文文艺特色传达到译文,这要求翻译者必须了解两者语言文化之间
的差异,把握传统文化的特点,运用一定的文化补充方法,结合原文
中的文艺特征,营造美学因素,展示原文的精神内涵,以充分体现文
学翻译的美学价值。
文学翻译离不开对其美学特色的理解和运用,翻译者必须特别关
注原文的美学特征,并有效将其传达到译文中,采取合理的翻译手段,来保证文学翻译的美学地位。
也就是说,文学翻译要求翻译者把握好
文艺特色,采取有效的翻译技巧,正确把握文学翻译的美学方向,并
遵循美学原则,从而使译文出现文艺美感,实现文学翻译的美学价值。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其次,从形美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翻译唐诗时非常注重保留原诗的形式和 结构。例如,在翻译杜甫的《登高》时,他采用了英文中的对仗形式,使得译诗 在视觉上与原诗保持了对等和对称,从而保留了原诗的视觉美感。
最后,从意美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翻译唐诗时非常注重保留原诗的意象和 意境。例如,在翻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他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诗中的意象 和意境,使得译诗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原诗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佳作,被誉为“唐诗之冠冕”。此诗以登 临黄鹤楼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出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在英译本中,许渊冲将这首诗的“意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准确传达了原 诗中的每一个意象,如“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等。在译文中, 我们能够看到许渊冲对原诗的深入理解和对英语表达的精细打磨。他用词精准, 使得英译本在传达原诗意蕴的同时,又具有了英语诗歌的韵味。
以《登鹳雀楼》为例:
原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许渊冲译文:“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seldom see so far as a thousand miles; You must climb upstairs higher and higher.”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 诗译作
01 一、音美
03 三、意美
目录
02 二、形美 04 参考内容
许渊冲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生涯长达六十余年,为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和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翻译理论 “三美论”主张从音美、形美和意美三个方面尽可能传达原诗的魅力。在本次演 示中,我们将从“三美论”的角度探讨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浅议文学翻译美学
浅议文学翻译美学
文学翻译美学是一种研究文学翻译的美学理论,它探讨了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审美性和文化性。
文学翻译美学的核心是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它强调文学翻译的审美性,认为文学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能,而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求准确无误,而且要求翻译者具备艺术审美能力,能够将原文的审美价值转化到译文中,从而使译文具有艺术性和审美性。
文学翻译美学还强调文学翻译的文化性,认为文学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能,而是一种文化技能,它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求准确无误,而且要求翻译者具备文化素养,能够将原文的文化内涵转化到译文中,从而使译文具有文化性。
文学翻译美学是一种研究文学翻译的美学理论,它强调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审美性和文化性,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求准确无误,而且要求翻译者具备艺术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能够将原文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转化到译文中,从而使译文具有艺术性、审美性和文化性。
文学翻译美学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使文学翻译更加贴近原文,更加贴近读者,从而更好地传播文化,拓展文化交流。
文学翻译的美学视角
《教学与管理》2007年10月20日文学翻译是翻译的一大类型,要探讨文学翻译,我们首先不能不提到翻译。
那么什么是翻译?简单地说,翻译就是把文本由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无论于何种角度考虑,译本从无到有,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建立在一定文化和文化修养以及一定科学知识基础之上的,所以翻译就是再创作,翻译本身就是一种美。
作为翻译的一个分支,文学翻译也有其美学内涵。
中国现代文学家茅盾同志说:“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翻译同美学有着颇深的渊源。
在西方,早在公元前,西赛罗(Cicero)就提出了翻译须工于辞章之美的要求。
20世纪法国译论家瓦勒利(PaulValery)指出,翻译的技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文学作品“真值”的审美感知。
从严格意义上讲,西方古典翻译理论就是古典文艺美学的一部分。
而我国翻译史上的译论,大抵是对译文的美学探索或评论。
在古代佛经翻译中,就有人提出过“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哲学———美学命题。
近代和现代的文艺理论界也一直存在着对形式美、内容美、意境、传神等美学范畴的讨论。
古代学者就提出过不少影响后世的美学观点。
孔子有“尽善尽美”之教诲。
孟子曰:充实之谓美。
荀子坚信:不全不瘁之不足以为美。
而古代希腊毕达哥拉斯的美学观则是美是和谐与比例,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则另辟蹊径,以“理念”为其基础,而亚利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则以“模仿说”为核心。
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包含审美客体(原文1译文)和审美主体(译者1读者),就像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一样,其审美客体是通过审美主体而起作用的。
翻译美学的研究,即运用美学和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和探讨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了解翻译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提高对原文和译文的审美鉴别力。
审美的目标终端是美感。
美感,这种由客观对象,如自然、艺术品和其他人类产品所引起的愉快的心理体验的产生,是以人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作为基础的,同时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也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的。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引言:文学翻译作为跨越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翻译并非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项需要艺术修养和美学追求的艰巨工作。
本文将以美学视角切入,以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为例,探讨其对文学翻译艺术的贡献和影响。
一、文学翻译艺术的美学追求文学翻译的目标不仅仅是准确传达原作的意义,更是以美感为核心,追求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沉浸感和审美体验。
美学追求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不仅要考虑语义转换,还要注重文学意境的再现,保持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其次,美学追求要求翻译师能够对原作进行深入的文学解读与理解。
只有准确理解原作所表达的文学思想、情感和艺术形式,翻译师才能找到与原作相对应的翻译策略,准确传达原著作者的意图。
最后,美学追求还要求翻译师具备艺术创造力。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师不仅要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涵,还需要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和手法,使译文在自身的语言文化背景中得以展现出原作的艺术魅力。
二、许渊冲的翻译理论许渊冲,中国著名翻译家,他对翻译艺术的美学追求提出了许多独到的理论观点。
首先,许渊冲倡导“阅读性翻译”理念。
他认为,译者应该以读者的阅读体验为中心,力求使译文在读者中产生与原作相似的感受。
通过对原作的深入解读和理解,翻译师可以根据不同语言文化的表达方式,选择合适的译语和翻译策略,从而达到让读者产生沉浸感的效果。
其次,许渊冲强调“形势翻译”的重要性。
他认为,翻译并非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要将原作的独特风格、语言特征以及艺术形式等转化到目标语言中。
通过灵活运用翻译技法,比如借助典故、变换语序等手法,翻译师可以更好地再现原作的艺术魅力,使译文具有独立而鲜活的语言美感。
最后,许渊冲关注译文的审美效果。
他认为,翻译师应该注重译文的语音美和韵律美,通过调整句子的音节和节奏,使译文在语言的层面上也具备艺术审美的效果。
散文翻译中的美学视角:以《荷塘月色》英译为例
散文翻译中的美学视角:以《荷塘月色》英译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散文翻译中的美学视角,并以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的英译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散文,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分支,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审美价值在翻译过程中往往面临诸多挑战。
如何在保持原文美学特色的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成为散文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荷塘月色》以其细腻入微的笔触和独特的审美视角,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文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
在英译过程中,如何将这些美学元素准确传达给英语读者,既考验译者的语言能力,也考验其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本文将从美学视角出发,分析《荷塘月色》英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意象再现以及审美价值的传达等问题。
通过具体案例的剖析,探讨如何在保持原文美学特色的基础上,实现散文翻译的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散文翻译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散文翻译的美学视角在散文翻译中,美学视角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理论框架。
它要求我们不仅关注语言的转换,更要捕捉到原文中的审美意蕴和艺术风格。
美学视角下的散文翻译,旨在通过语言的再创造,传递出原作的美学价值,使读者在译文中同样能感受到原作的美。
以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为例,其独特的写景抒情手法和深邃的美学意境,给译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并捕捉到原文中的美学元素,如月色的朦胧美、荷塘的静谧美、蛙鸣的生动美等,并通过恰当的译文语言将这些美学元素传达给读者。
美学视角也强调译文的审美再创造。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直接翻译往往难以完全传达原文的美学意境。
译者需要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审美习惯。
这种审美再创造不仅体现在词汇的选择上,还体现在句式的构建、修辞的运用等多个方面。
美学视角为散文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框架。
它不仅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要具备敏锐的审美感知和创新能力。
解读诗歌翻译的_意美_音美和形美_许渊冲英译唐诗_枫桥夜泊_赏析
第23卷第5期∃∃∃∃∃∃∃∃∃∃∃∃∃∃∃∃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年10月V ol.23.No.5∃∃∃∃∃∃∃∃∃∃∃∃∃∃∃Journal o f Panzhihua U niver sity∃∃∃∃∃∃∃∃∃∃∃∃∃∃Oct.2006 文学艺术评论解读诗歌翻译的 意美、音美和形美!!!许渊冲英译唐诗∀枫桥夜泊#赏析廖∃红(攀枝花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攀枝花∃617000)摘∃要∃ 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
本文旨在以其英译唐诗 枫桥夜泊为对象,分析研究其诗歌翻译中 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表现,为译者从事翻译实践和读者欣赏翻译作品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从美学的角度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
关键词∃意美;音美;形美;原诗;译诗作者简介∃廖红(1973!!!),女,四川乐山人,攀枝花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
在中外翻译史上,翻译标准可谓是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翻译家们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提出了各自的翻译标准,如中国古代道安的 直译、鸠摩罗什的 意译、玄奘的 既须求真、又须喻俗,近现代严复的 信、达、雅、鲁迅的 宁信而不顺、钱钟书的 化境、茅盾的 重神似而不重形似、林语堂的 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西方古罗马西塞罗的 %'演说员式&和%解说员式&翻译、英国泰特勒的 翻译三原则、德国马丁 路德的 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法国雅克 阿米欧的 试与原作比美、美国尤今 A 奈达的 动态对等等。
归纳起来,这些翻译标准从两个方面探讨了原文和译本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译本应该在语言层面上忠实于原文,再现原文的内容和意思;另一方面,译本应该在风格上忠实于原文,再现原文的风格。
然而,由于诗歌独特的美学特征!!!整齐的形式、规则的韵律、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以上提到的 在内容和风格上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标准却无法涵盖诗歌翻译,尤其不能涵盖承载了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汉语古诗的翻译。
从翻译中发现美——浅谈许渊冲教授古诗英译“三美”论
(中国不朽诗三百首》 《 ) 被英国最负盛 名的出版机构公司收入“ 企鹅
丛 书” 出版。这是中国人 翻译 的中国文 学作品首次被收入西方的经
21许教授从丰富的翻译实践证明, . 在翻译中忠实于原文的同时也
尽可 能保高天滚滚寒流急 , 大地微微暖气吹。
I h te k odwae r wfl wepn y ntes ps yc l e v s es i ys e igb ; a t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 危加海内兮归故乡 , 安得猛士兮受 四方 ! 许译 :
S ONG 0FTHE BI W I G ND A gwi drs s do I ed i e wa . bi n ie 。 I r n a y ]  ̄ v Ho /nI o h ew r s n e w i n wt / o l d rmy s a . di u w y W h r t eb a eme u r ef u o t r d y e e/' t r v n t g a d t o r l n i st a ! lh e o h t e o X. C. 9 8 Y. 1 9
安徽 ・ 庆 安
263 ) 4 13
文章编 号:6 2 7 9 ( 0 9 2 — 5 - 2 1 7 — 8 4 2 0 )9 2 2- 0
摘
要
许渊冲教授是著名的诗歌翻译家和理论家, 他提 出了
1 8 ;文学翻译 : k3 , 9 ) 97 《 1 + 》1 0 。 9 “ 三美 ” 论提出后 , 受到译界好评 , 许多人将它作为衡 量诗歌 翻 译 的标准。还有人将“ 三美” 原则应用于旅游 山水景点诗的英译中, 认为用这样的标准译 出来 的山水诗既无损原意 , 又讲究格律 , 以 可 使读者感受到原作 之美。“ 三美” 论甚至被 用于诗歌 以外 的翻译领
探究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征论文
探究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征论文英语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它既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又具有自身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征。
本文将探讨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征,并着重分析其中的三个方面:对源文学作品的忠诚度、再创作与创新、以及语言的美与韵律。
首先,对源文学作品的忠诚度是英语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美学价值与艺术特征。
忠诚度意味着翻译者应该尽可能保持原作的风格、语调和意境,尽力传达原作的情感与思想。
然而,在追求忠诚度的过程中,翻译者也需要面对许多挑战,例如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语言的不足以及不可直接翻译的文化内涵等。
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使得英语文学翻译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是翻译者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和专业能力的机会。
第二,再创作与创新是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征。
翻译并不只是简单地将源文学作品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而是在原作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与创新。
翻译者可以通过对文本的重组、扩展或缩减,以及改变语言的运用和结构等方式,增添或强调原作中的一些特征。
通过这种再创作和创新,英语文学翻译可以使作品更加适应目标读者的背景和文化,并且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语言的美与韵律也是英语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美学价值与艺术特征。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灵魂,而翻译则是将这种灵魂传递给其他文化和语言的一种方式。
在翻译中,翻译者需要借助自己的敏感度和判断力,选择合适的词汇、句式和结构,以保持源文学作品的美感和韵律。
同时,英语文学翻译也会受到目标语言的特点和文化的影响,因此翻译者还需要进行权衡和调整,以使译文在目标语言中具备独特的美感和韵律。
综上所述,英语文学翻译具有许多美学价值与艺术特征。
在实践中,翻译者需要在保持源文学作品忠诚度的同时,进行再创作和创新,并通过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语言结构,使译文具备美感和韵律。
通过这些努力,英语文学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成为了一门具有独特艺术价值和创造力的艺术。
外语文学翻译如何实现文化内涵的深度呈现
外语文学翻译如何实现文化内涵的深度呈现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外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愈发重要。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内涵的传递与交流。
然而,要实现外语文学翻译中文化内涵的深度呈现并非易事,这需要译者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丰富的文化知识以及敏锐的跨文化意识。
首先,深入了解源语文化是实现文化内涵深度呈现的基础。
每一部外语文学作品都深深植根于其所属的文化土壤之中。
译者若对源语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就难以准确把握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元素。
例如,在一些西方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与宗教相关的典故和意象,如果译者不了解基督教的教义和相关故事,就可能会在翻译中出现误解或遗漏。
同样,对于某些反映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的作品,如果译者对那段历史和社会状况一无所知,也无法将其中的文化内涵完整地传达给读者。
为了深入了解源语文化,译者需要广泛阅读源语国家的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等方面的书籍,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甚至亲自到源语国家去体验生活。
通过这些方式,译者能够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从而在翻译时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作品中的文化细节,并以恰当的方式在译文中呈现出来。
其次,精准把握语言的文化负载词是关键。
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们在一种语言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和联想,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词汇。
例如,中国的“功夫”“风水”“太极”等词汇,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
同样,英语中的“romance”“knight”“chivalry”等词汇,在汉语中也没有直接对应的词。
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不能简单地进行直译或音译,而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有时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其文化内涵解释清楚;有时则需要采用加注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文化背景信息。
比如,将“功夫”译为“kung fu”的同时,可以在注释中解释其含义和特点。
通过这样的处理,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词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再者,译者要注重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
外语文学翻译如何实现思想内涵的深度传达
外语文学翻译如何实现思想内涵的深度传达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外语文学作品的翻译变得愈发重要。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思想内涵的传递与交流。
然而,要实现外语文学翻译中思想内涵的深度传达并非易事,这需要译者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同时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理解原文是实现深度传达的基础。
译者需要深入研究原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环境和个人经历。
例如,在翻译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时,译者必须了解 19 世纪英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婚姻观念以及当时的风俗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作品中人物的言行和思想,从而准确地传达其内涵。
语言能力是译者的基本功。
不仅要精通外语和母语,还要熟悉两种语言的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的差异。
对于一些复杂的句式和生僻的词汇,译者要能够准确理解其含义,并在译文中找到最贴切的表达。
比如,英语中的一些隐喻、双关语等修辞手法,在翻译成中文时需要巧妙处理,以保持原文的韵味和思想的连贯性。
文化的转换是外语文学翻译中的关键环节。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一部外语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如宗教信仰、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
译者要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将这些文化元素进行适当的转化,使目标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以《百年孤独》为例,其中涉及到拉丁美洲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化,译者需要在翻译中为读者解释一些特殊的文化现象,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独特魅力。
此外,译者还需要具备敏锐的文学感知力。
能够体会到原文的文学风格、情感基调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比如,托尔斯泰的作品通常具有深沉的人道主义关怀和宏大的叙事风格,译者在翻译时要努力保持这种风格,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著的魅力。
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直译和意译的灵活运用至关重要。
直译能够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和文化特色,但有时可能会导致译文生硬难懂;意译则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思,但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失原文的形式美。
因此,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和选择。
外语文学翻译如何实现文化内涵的深度传达
外语文学翻译如何实现文化内涵的深度传达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外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日益重要。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内涵的传递。
然而,要实现外语文学翻译中文化内涵的深度传达并非易事,这需要译者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和能力,以及对两种文化的深入理解。
首先,译者要对源语和目标语所代表的文化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其所属文化的独特价值观、信仰、习俗和社会规范。
例如,英语中的“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与汉语中的“个人主义”在内涵上存在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主、独立和自我实现;而在汉语语境中,“个人主义”往往带有一定的贬义,暗示自私自利。
如果译者不了解这种文化差异,就可能在翻译中造成误解。
因此,译者需要广泛阅读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著作,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深入了解两种文化的特点和精髓。
其次,注重词汇的文化内涵传递至关重要。
许多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联想意义和情感色彩。
比如,“龙”在汉语文化中象征着吉祥、权威和力量,是一种神圣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往往被视为邪恶和恐怖的象征。
在翻译时,如果简单地将“龙”直译为“dragon”,就会导致文化内涵的扭曲。
译者可以采用加注、意译等方法,如将“龙”译为“Chinese dragon”并加以解释,以确保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其在源语文化中的真正含义。
再者,语境对于文化内涵的传达起着关键作用。
同一个词或短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译者需要充分考虑文本的上下文、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意图,以及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等因素。
比如,在一部描写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生活的小说中,对于一些特定的礼仪、服饰和社交规范的描述,译者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翻译,以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氛围。
此外,灵活运用翻译策略也是实现文化内涵深度传达的重要手段。
直译、意译、音译、加注等方法各有其适用场景。
外语文学翻译如何实现思想内涵的全面传达
外语文学翻译如何实现思想内涵的全面传达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外语文学作品的翻译变得日益重要。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思想内涵的传递。
然而,要实现外语文学翻译中思想内涵的全面传达并非易事,这需要译者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首先,译者对原语和译入语的精通是基础。
这意味着译者不仅要熟练掌握两种语言的语法、词汇,更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
例如,英语中的“a piece of cake”直译为“一块蛋糕”,但其真正含义是“小菜一碟,轻而易举的事情”。
如果译者不了解这种语言习惯和文化内涵,就可能造成翻译的偏差,无法准确传达原文的思想。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语言往往具有丰富的意象和隐喻。
译者需要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并在译文中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
比如,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复杂的比喻和象征,如果译者不能理解其深层含义,就很难将作品的精髓展现给读者。
再者,译者要对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风格有深刻的理解。
每一位作者都有其独特的写作风格,有的简洁明了,有的华丽繁复。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尽量保留这种风格,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者的个性。
比如,简·奥斯汀的作品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幽默的语言风格著称,译者在翻译时就要努力重现这种风格,使读者能够领略到其作品的魅力。
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外语文学翻译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和习俗。
比如,在中国,红色通常代表喜庆和吉祥;而在西方,红色有时会与危险和警示相关联。
在翻译涉及到文化元素的内容时,译者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解释,以避免读者的误解。
此外,译者还需要在忠实原文和照顾读者接受能力之间找到平衡。
过于追求忠实原文,可能会导致译文晦涩难懂;而过度迎合读者,则可能会失去原文的韵味。
例如,一些古英语的用法在现代英语中已经很少见,如果直接翻译过来,可能会让读者感到困惑。
这时,译者可以在注释中进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
为了实现思想内涵的全面传达,译者还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
浅谈翻译中的意美、音美、形美
作者: 姜海清
出版物刊名: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96-100页
主题词: 意美 音美 谈翻译 翻译工作者 中国文化 傅雷 文学翻译家 中国艺术家 原文内容 外国文化
摘要: 我国文学翻译家傅雷在谈到“中国艺术家对世界文化应尽的责任”时曾经说:“唯有不同种族的艺术家,在不损害一种特殊艺术的完整性的条件下,能灌输一部分新的血液进去,世界文化才能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完满,愈来愈光辉灿烂。
”我想,中国文学翻译工作者对世界文化应尽的责任就是把一部分外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中国文化中来,同时把一部分中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外国文化中去,世界文化方能变得越发丰富多彩,更加璀璨夺目。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种相互之间的“灌输”呢?很显然,必须靠翻译,并且应当是非常完美的翻译,而要达到“完美”的境界,我们就必须懂得一点翻译的艺术。
笔者以为,翻译的艺术就是要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学翻译之内涵美作者:王璧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8期摘要:文学翻译是一门美感艺术,不仅体现在语言表达的感官享受,更传达在字里行间的意寓内涵。
本文从文学翻译中体现的内涵美来解析文学翻译别于非文学翻译的艺术美感,其中在内涵美感中就意境构图美,情感表达美和文化蕴含美三方面进行详细的解析和叙述,从而加深对文学翻译更深更好的理解。
关键词:文学翻译;内涵美;意境构图美;情感表达美;文化蕴含美作者简介:王璧,西南大学翻译硕士,现贵州医科大学任教。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21.前言文学翻译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理论描述最为贴切,其区别于非文学翻译的地方就在“雅”字上。
我国翻译界对文学翻译的界定,在于传达原文的艺术美感。
这种艺术美感也即是用“雅”的方式表达出来,不仅是语言动人之“雅”,更是传神传情之“雅”。
钱钟书先生曾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这种“化”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追求,而且还是内涵体验的表现。
这也就分清了文学翻译别于非文学翻译的本质区别。
文学翻译中,在语言达到基本的“信”“达”上,还要体现出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更要将读者带入到语言内涵的艺术意境里去。
所以,译者不能束缚于语言上的形式美感中,而是力求创造性地表达出内涵意义;而其内涵美感的传达也并非天马行空、自作主张的创造,而是受原文语言的制约。
所述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现将从意境构图美,情感表达美和文化蕴含美具体阐述文学翻译体现的内涵美。
2.内涵美2.1意境构图美意境如同中国水墨画一般,将写实的画面渲染上情感的表达,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场景,为读者构画艺术场面,勾勒意境画面。
意境的美感是文学翻译中,读者对艺术作品美感的心理效应。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深浅而已。
”文学翻译亦是如此,“意境美”是文学翻译的重要属性之一,其重点在于读者在译者所构建的环境中,能够体验到其美感。
唯有如此,才能体验意境美。
所以,译者考虑的不仅仅是表层的文字一一对译,而有责任去构建一个环境,使读者有心领神会的体验,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因此可见,文学翻译中意境美的创造构建是译者和读者共同创建出来的,要求译者在构建情景交融的场景,读者能从译者的意图出发感知这一场景的艺术美感,译者和读者的感触互为联系,相辅相成,也就是说译者努力建立的译文环境,读者能得出自身的体验。
文学翻译中,译者和读者一起,试图共同站在原文作者所处位置,置身其中,有如身临其境,亲历其事,亲睹其人,亲听其言,对于所构建的意境,与原文作者有一种心灵的共鸣。
这也正是文学翻译中意境美之所在:入人、入景又入情的感受,这才是意境美的高峰。
比如唐诗《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为例。
翻译时,如果只用纯粹解释的话进行翻译,如“山光明净,鸟儿歌唱,深潭倒影,心境空灵”。
这样基本意思解释性的传达给读者的意境全无。
原文诗句意图构建营造幽深静寂的意境,在这样的情境下,诗人心境平和安稳,进而内心得以净化。
而译文却丧失了部分原文中试图构建的美好画面意境,只求基本的意思达到信息的传达,美感受损。
这就失去了文学翻译真正的价值。
2.2情感表达美常说文学作品来源艺术,却又高于艺术。
文学作品的作家往往通过对社会生活和人生体验的感悟而创作出引发共鸣的著作,其中蕴含了多种复杂的审美心理活动和精神产物。
正是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触动了作家的心灵,触发了微妙思绪,从而以文字的表述方式传达真挚的情感。
情感是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源动力,写物抒情,寄情于景的文学创作方式都是有感而发。
在文学翻译中,重在传情。
因此,翻译文本会加入译者情感。
译者首先通过阅读原文,融入其中,感其所感,进入角色。
在理解原文时,译者首先自拟为原文作者,仔细感悟其思想意图,然后把自己融入作品,体验作品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心理历程。
归根结底,与原文作者产生共鸣。
同时,译者还要把握掌控自己的情感情绪,以客观谨慎的态度来审视原文,再现原文真实情感。
总之,做到既能品读原文意图,又能感受作者情感。
只有对原文的情感做到不增不减,才能使原文的情感在译文中不会失真,才能使读者阅读译文时的情感感受和原文作者试图表达的大致相似。
请看张若谷所译《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一例:例:The stage of mental comfort to which they had arrived at this hour was one wherein their souls expanded beyond their skins, and spread their personalities warmly through the room.译:他们那时所达到的欢畅阶段是:神游身外,脱缺形骸,满眼生花,满室生春。
译文把握住原文的情感,让讀者能体会到他们欢畅的程度。
译者连用了四个四字短语,较符合汉语的传统用法。
让译文读者能读之朗朗上口,也能体会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在步步升级,层层酝酿,从而再现了原文所表达的那种细腻情感,丝丝入扣,浓淡得宜。
2.3文化蕴含美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化,更是一种文化沟通和交际的方式。
对译者来说了解文化背景和内涵意义往往和掌握语言本身同等重要。
文化差异往往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要障碍。
比如,一些文化现象和内涵意义有时是不言而喻,而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却没有相应的语言来表述代替。
尤其在文学翻译中,其翻译之所以不那么容易,这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到文化的制约。
译者在掌握双语的语言表述能力的同时,还要了解其蕴含的文化背景和意义。
所以,文化蕴含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文化差异和翻译概述,可得知文化间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要了解一种语言,就要考虑其文化内涵。
好的译者不仅要发现文化差异,而且要想方设法来减少翻译中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理解困难。
一般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方法就是归化和异化。
归化让译文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的意图,一般符合译文读者的传统阅读习惯,但也丧失了原文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
而异化初步看上去有点晦涩难懂,但是也是外来文化融入进来的阶段,译文读者可感受到除了本国文化外,还有其他文化的存在,这也是视野开阔和文化融入的一种方式。
在文学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两种往往互相结合,互为补充。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就要对比两种文化的异同,平衡两者方式,使译文既能表达其中意义的同时也能传达其文化内涵。
比如,在《简爱》(Jane Eyre)中的两个版本的译文。
例:The birds were singing their last straits:“The air was mild,the dew was balm.”祝庆英译:鸟儿在唱着它们最后的几节歌:“空气温和,露水甘芳。
”李霁野译:鸟雀在唱着它们最后的歌调:“空气是温和的,甘水是止痛膏。
”其中,可看出祝译的版本较为简化,失去了神秘的陌生感,行文更符合译文读者,可读性更强,更符合语法规范,更连贯;而李译的相较下来较为复杂,译文保留了其中的文学形象。
两个版本各有特色,关键是看原文文化在译文读者中的地位,如译文读者需要接受一种异域文化,就会尝试接受异化译法的译文,让其能够接触不一样的文化风格。
但如果译文读者的文化占有强势的地位,就会排斥原文文化的语言方式,甚至有时莫名地抹杀了原文独有的文体特征,更甚者同化了原文的语言特征和文化内涵。
所以,读者要读出文学翻译的文学底蕴美,就要看站在哪个角度来欣赏译文。
而译者在翻译时考虑原文和原文作者的思想意图时,往往也设想自己是读者,不断询问自己作为读者的阅读需求,译出佳作。
3.结语综上所述,对于文学翻译更多美学欣赏,要从内涵美的角度出发,赏析其意境构图美,体会其情感表达,品味其文化蕴含。
在文学翻译中,先对语言进行推敲和锤炼,让译文的语言文字等同原文一样,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之后,追求其隐含在语言中的内涵意蕴,享受其艺术美感,这也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
所以,在继承中外传统翻译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美学的艺术价值出发,考虑语言内涵的意义,从而欣赏和翻译出意味深长的文学佳作。
参考文献:[1]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Oxford and New York: Pergamon., 1981.[2]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New York and London: Prentice Hall, 1988.[3]Newmark, P.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3.[4]Nida, E. A. Contexts in Translating.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2.[5]Nida, E. A. and C.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Leiden: E. J. Brill,1969.[6]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6.[7]马祖毅. 中国翻译简史[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8]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M]. 北京:商務印书馆, 1991.[9]罗新璋. 翻译论集[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10]杨自俭. 翻译新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11]刘宓庆. 翻译美学导论[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12]毛荣贵. 翻译美学[ 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13]钱冠连. 美学语言学[ M]. 深圳:海天出版社, 1993.[14]奚永吉. 文学翻译比较美学[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15]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16]朱光潜. 朱光潜美学文集[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17]王国维. 人间词话[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