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防火知识讲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防⽕知识讲座
森林防⽕知识讲座
⽣态环境是⼈类赖以⽣存和发展的基础,森林是地球陆地⽣态系统的主体,是国家⽣态安全的重要基础。
当前,全球普遍存在的温室效应、⽔⼟流失、⼟地荒漠化、⽔资源减少、物种消失、洪涝灾害等⽣态环境恶化的严重问题⽆不与森林的锐减密切相关。
地球森林资源锐减的原因,⼀⽅⾯是由于⼈们的过量采伐,另⼀⽅⾯是受各种灾害的危害,⽽在危害森林的诸多灾害中⼜以⽕灾最为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平均每年发⽣森林⽕灾约22万起,过⽕森林⾯积达640多万公顷,约占全球森林总⾯积的1.8?。
进⼊70年代,因全球⽓候变暖等原因,森林⽕灾次数和损失都呈上升趋势。
据有关资料介绍,70年代以来,全球发⽣受害森林⾯积100万公顷以上的特⼤森林⽕灾数⼗起,烧毁森林达数千万公顷。
1997年东南亚森林⼤⽕破坏了450万公顷的森林,其浓烟笼罩苏门答腊岛并殃及邻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使该地区7000万⼈遭受烟尘污染伤害,造成飞机失事、轮船停航。
据专家测算,印尼森林⼤⽕释放的⼆氧化碳数量可能超过西欧所有汽车和电站⼀年排放的⼆氧化碳总和。
我国也是森林⽕灾严重的国家,据统计,建国以来,全国共发⽣森林⽕灾69.4万次,受害森林⾯积3864万公顷,烧死烧伤3.3万⼈,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亿元。
对于1987年我国⼤兴安岭特⼤森林⽕灾,⼤家⼀定还记忆犹新,这场⼤⽕燃烧了27个昼夜,过⽕⾯积133万公顷,烧毁的森林相当于整个海南省的森林⾯积,造成213⼈死亡、226⼈受伤,5.6万多灾民⽆家可归。
1999年⼭西汾阳森林⽕灾⼀次烧死23⼈,惊动了党中央、国务院,牵动了全国亿万⼈民的⼼。
由此可见,⼀旦发⽣森林⼤⽕,不仅⽆情毁灭森林中的各种⽣物,破坏陆地⽣态系统,⽽且其产⽣的巨⼤烟尘将严重污染⼤⽓环境,直接威胁⼈类⽣存条件。
⽽且扑救森林⽕灾需耗费⼤量的⼈⼒、物⼒、财⼒,给国家和⼈民⽣命财产带来巨⼤损失,扰乱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产、⽣活秩序,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在新世纪,随着经济、社会和⽓候条件的变化,今后的森林防⽕形势将更加严峻。
什么是森林防⽕,简单的说,森林防⽕就是指森林、林⽊和林地⽕灾的预防和扑救。
预防森林⽕灾的发⽣,就要了解森林⽕灾发⽣的规律,采取⾏政、法律、经济和⼯程相结合的办法,运⽤科学技术⼿段,最⼤限度地减少⽕灾发⽣次数。
扑救森林⽕灾,就是要了解森林⽕灾燃烧的规律,建⽴严密的指挥系统,组织强有⼒的扑⽕队伍,运⽤有效的、科学的、先进的扑⽕技术、设备和⽅法,最⼤限度地减少⽕灾损失。
森林防⽕是⼀门涉及林学、⽣态、⽓象、物理、化学、机械、航空、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只要⼈们充分认识了森林防⽕的重要性,相信科学,依靠科学,森林⽕灾是可以预防的。
第⼀章林⽕原理
⼀、森林燃烧
森林中任何可燃物(有机物),在氧化时能放热和发光的化学反应称森林燃烧。
它是⾃然界中燃烧的⼀种现象。
(⼀)森林燃烧的性质
具有两种性质:⼀种是有破坏性的,另⼀种是有益的。
1、森林⽕灾:是指凡是森林起⽕,失去⼈为控制,不断扩展与蔓延,给森林⽣态系统和⼈类带来⼀定损失和危害。
⽕灾⼤⼩的划分,其标准和范围的确定,世界各国都不尽相同。
我国南、北⽅林区,在划分特⼤⽕灾与⼤⽕灾的⾯积上也有区别。
森林过⽕⾯积与成灾⾯积(受害⾯积)是有区别的。
凡是被⽕烧过的树林,不论林⽊是否烧死或受害即称为过⽕⾯积;⽽成灾⾯积(受害⾯积)是在受害的单位⾯积上,成林被烧毁或烧死株数在30%以上,幼林株数在60%以上称之。
2、安全⽤⽕:是指在⼈为的控制下,在⼀定的地点进⾏安全⽤⽕,达到预期的⽬的和效果,对森林⽣态系统和⼈类均有益处。
如炼⼭造林。
(⼆)森林燃烧三要素
燃烧需要可燃物、空⽓(氧⽓)和⼀定的温度,称为燃烧三要素。
森林发⽣燃烧,也必须具备这三个条件。
这三者是连锁在⼀起的,构成了燃烧三⾓,如果破坏了其中任⼀条锁链,这个燃烧三⾓就会破坏,燃烧就不能进⾏。
扑救森林⽕灾时,只有消除其中⼀个要素,森林燃烧就会停⽌。
燃烧需要⼀定的温度,也就是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温度(燃点)时,燃烧才能进⾏。
各种可燃物燃点的差异很⼤。
⼀般⼲枯杂草的燃点为150-
200oC ,⽊材燃点为250-300oC 。
要达到这样⾼的温度必须要有外界的⽕源,⼀旦可燃物达到燃点后,就不需要外界的⽕源,依靠⾃⾝释放的热量就可以继续燃烧。
1.可燃物。
可燃物⼀般为有机物。
森林中所有的有机物质均属于可燃物。
如树叶、枝、⼲、根、枯枝落叶、林下草本植物、苔藓、地⾐、腐殖质和泥炭等均可燃烧。
森林可燃物是森林燃烧的物质基础。
根据可燃物燃烧特点可分为有焰燃烧和⽆焰燃烧:
(1)有焰燃烧,也称明⽕。
即燃烧时能挥发可燃物⽓体产⽣⽕焰。
如杂草、枯枝、落叶、树⼲、枝丫、采伐剩余物,地⾐、苔藓等。
它们占森林可燃物总量的85—90%。
其燃烧特点是:蔓延速度快,燃烧⾯积⼤,消耗⾃⾝的热量少,容易扑打。
其
燃烧属烛⽕型燃烧,要扑灭之,如同对待燃烧蜡烛⼀样,可以采取风吹、扑打的办法,降低可燃物⽓体的含量,使⽕熄灭。
(2)⽆焰燃烧,也称暗⽕。
在燃烧时,不能分解⾜够的可燃性⽓体,也就不能产⽣⽕焰。
如泥炭、腐殖质和腐朽⽊等。
它们占森林可燃物总量的6—10%。
其燃烧的特点是:蔓延速度慢,持续时间长,消耗⾃⾝的热量多,产⽣的热量多占⾃⾝热含量的50%,不易发现和扑救,但易复燃。
所以泥炭在较湿的情况
下,仍然可以继续燃烧。
⽆焰燃烧属于⾹⽕型,主要靠离⼦振动传热。
如果以风⼒扑⽕,只能愈吹愈⼤,只能⽤扑打、沙⼟掩埋、⽔浇灌和将燃烧物扒开等办法,降低氧⽓含量,破坏离⼦振动传热,达到灭⽕⽬的。
2、助燃物(氧⽓)。
氧⽓是助燃剂,氧⽓在⼀定温度下变成活化氧,这种活化氧与可燃物接触很快燃烧,如果⽓压⾼、温度低,空⽓中氧的含量就会增加,有利于燃烧。
如果空⽓中的氧⽓从21%减少到14%—18%时,燃烧就会停⽌。
3、⼀定温度(⽕源)。
温度的作⽤在于促使氧活化,同时可使可燃物热解,挥发可燃性⽓体。
当外界对可燃物进⾏加温时开始的温度上升是⼗分缓慢的,⼤量的⽔蒸⽓蒸发,可燃物的可燃性⽓体随着开始挥发⽽冒烟,称为引⽕点。
随后,可燃物升温加快,出现⼤量可燃物⽓体,达到着⽕温度时称为燃点。
以上三要素缺⼀不可,缺⼀⽕灭。
这就是燃烧三⾓,扼要地阐明了燃烧的原理及其应⽤,灭⽕时就根据这个原理进⾏。
(三)燃烧过程
森林燃烧的过程⼀般分为预热、⽓体燃烧和⽯灰岩燃烧三个阶段。
1、预热阶段。
即外界温度未到达燃点时的阶段。
在外界⽕源作⽤下,可燃物温度逐渐上升,⼤量⽔蒸⽓蒸发,伴随产⽣⼤量的烟,有部分可燃性⽓体挥发,还不能燃烧,这时可燃物收缩⽽⼲燥。
如叶⼦卷曲等。
2、⽓体燃烧阶段。
可燃物冒烟后,温度上升很快,继续受热分解,挥发出⼤量的⼀氧化碳、氢⽓和碳氢化合物等可燃性⽓体,与空⽓混和后变成可燃混和⽓体,氧化、放热过程加快、加剧,当达到燃点后,可燃⽓体⽴即被点燃,产⽣很多有毒物质(⼆氧化碳)和⽔蒸⽓,放出⼤量的光和热能。
并使附近的可燃物温度上升,引起燃烧蔓延。
3、⽊炭燃烧阶段。
⽊炭燃烧即固体燃烧,当⽊材完全变为⽊炭后,有⽕焰的燃烧就停⽌,即转⼊⽊炭⽆⽕焰燃烧阶段,看不到⽕焰,只有炭⽕。
⽊炭燃烧属于固体炽热燃烧,因燃烧发⽣在固体表⾯,也就是表⾯炭粒⼦燃烧,故⼜称为表⾯燃烧。
最后产⽣灰分。
如⽊炭燃烧是⼀层层往内燃烧。
它虽然没有⽕焰,但仍能产⽣少量的光和热。
(四)⽕的蔓延
⽕之所以能蔓延,与传播有关。
1、⽕的传播⽅式
(1)热对流。
热空⽓⽐冷空⽓轻,因⽽向上运动,周围冷空⽓补充从⽽形成对流柱,由于热对流,可使地表⽕(平⾯⽕)转变为树冠(⽴体⽕)。
对流柱⾼度取决于风的廓线(风的垂直分布),⼀般对流柱⾼度1000—2000⽶。
⽽1987年⼤兴安岭持⼤森林⽕灾达到了6000⽶⾼。
(2)热幅射。
象电磁波⼀样,幅射热强度是与两个物体之间距离的平⽅成反⽐,因此,燃烧愈快,幅射传热愈强烈。
(3)热传导。
上述两⽅式是可燃物外部传导⽅式,⽽热传导是内部传热⽅式。
传热速度取决于其传导系数的⼤⼩。
系数⼤则传导快。
⽊材是不良导体,传导慢。
风加速了这三种⽅式的传播速度。
2、⽕蔓延速度的测定计算⽅法
(1)线速度。
即从⽕起点到终点距离与时间之⽐,以⽶/秒(分)表⽰。
(2)⾯积速度。
即从⽕场⾯积与时间之⽐,得出单位时间的⾯积,以⽶2秒/(分)或亩/⼩时表⽰。
⼆、林⽕原因
林⽕的发⽣是有⼀定原因和规律的,主要与森林可燃物、⽕源及天⽓条件有关。
其中⽕源是发⽣⽕灾的主导因⼦,⽕源可分为天然⽕源和⼈为⽕源两⼤类。
(⼀)⾃然⽕。
是⼀种难以控制的⾃然现象。
有⽕⼭爆发、陨⽯堕落、泥炭⾃燃,雷击起⽕等。
主要是雷击起⽕,世界上,太平洋附近地区的雷击⽕最多,美国、加拿⼤、前苏联雷击⽕约占⽕源的7—10%。
中国的雷击⽕主要发⽣在⼤兴安岭、内蒙的呼盟、新疆的阿尔泰⼭。
我国的雷击⽕占总⽕源的⽐例虽很⼩,只1%,但⼀旦着⽕往往造成的森林损失是巨⼤的。
要减少雷击⽕的危害,关键是及早发现。
(⼆)⼈为⽕。
是发⽣⽕灾最主要的原因,世界上⼈为⽕⼀般在90%以上,如前苏联93%,美国91.3%,中国99%。
国外主要是疏忽⼤意及旅游事业的发展⽽引起,我国主要是⽣活、⽣产上⽤⽕造成。
另外还有⼀些迷信⽤⽕⽕源,近年来有发展趋势。
三、林⽕种类
对森林⽕灾的燃烧状况进⾏分类,正确估计⽕灾的危害和可能引起的后果,对于正确预防和扑救⽕灾,正确实施扑⽕技术,组织扑⽕⼒量,配备扑⽕⼯具⼗分重要。
(⼀)根据森林燃烧的部位,通常分为地表⽕、树冠⽕和地下⽕三种类型。
1、地表⽕(地⾯⽕)
地表⽕是林地表⾯燃烧的⽕,分布最多,最常见。
约占⽕灾的90%以上。
其特点是:⽕沿平地表⾯蔓延,烧掉地被物、危害幼树、灌⽊、下⽊、烧伤⼤树⼲基和露出地⾯的树根,影响树⽊的⽣长,⽽且易引起森林病⾍害的发⽣,有的甚⾄造成⼤⾯积的林⽊枯死和⽔⼟流失,⾯积⼤可改变森林⽣态系统,轻度地表⽕可改善林地卫⽣。
地表⽕的烟为浅灰⾊,温度可达400oC 左右。
在各类⽕灾中,地表⽕发⽣率最⾼。
根据其蔓延速度的快慢,地表⽕⼜可分为两类:
(1)急进地表⽕。
⽕蔓延速度快,通常每⼩时可达⼏百⽶或者1公⾥以上,在地表可跳跃前进,⽕烧不匀,⽕烧迹地为顺风伸展成三⾓形或长椭圆形。
如“8756”⼤⽕是急进地表⽕为主,树冠⽕为辅的特⼤森林⽕灾,速度最快达每⼩时20公⾥,⼀般每⼩时5—6公⾥。
(2)稳进地表⽕。
⽕蔓延速度慢,⼀般每⼩时⼏⼗⽶,燃烧时间长,温度⾼,强度⼤,燃烧彻底,破坏性⼤。
⽕烧迹地为椭圆形。
2、树冠⽕
树冠⽕是指沿树冠蔓延和扩展的⽕。
⼀般由地表⽕上升引起,偶尔有雷击⽕引起。
约占⽕灾4%。
这种⽕多为地表⽕遇到针叶幼树群、枯⽴⽊、低垂树枝和强风影响时发⽣。
树冠⽕经常与地表⽕同时并发,既可烧毁树⽊的枝叶和树⼲,⼜可烧毁地被物、幼树和下⽊。
树冠⽕的烟为暗灰⾊,温度可达到900oC左右,烟雾可⾼达⼏千⽶,破坏性⼤,不易扑救。
在⽕头前,还经常有燃烧的树桠、碎⽊和⽕星,加速⽕的蔓延,更难以控制,易引起新⽕源。
发⽣树冠⽕有其⼀定条件:即⽓候长期⼲旱,可燃物特别⼲燥;地表⽕遇强风;多发⽣在针叶林中;樟树等富含油脂也易发⽣树冠⽕。
按其蔓延情况⼜分两类型:
(1)连续型树冠⽕
①、急进树冠⽕(狂燃⽕)其特点是:⽕焰飘流前进,蔓延速度快,⼀般每⼩时8—20公⾥;上、下形成两股⽕,下⾯的⽕落在后⾯,⼀般中等枝条全烧,⼤枝不烧;迹地呈长椭圆形。
②、稳进树冠⽕(遍燃⽕),是最严重的⽕灾,⽕烧速度慢,顺风每⼩时5—8公⾥。
上、下燃烧彻底,温度⾼,强度⼤,破坏性最⼤。
迹地为椭圆形。
(2)间歇型树冠⽕
⼀般由强烈地表⽕烧⾄树冠,因树冠不连续,⼜下降为地表⽕,遇到树冠再上升树冠⽕,在林中起伏前进。
3、地下⽕
地下⽕是指在林地腐殖质层或泥炭层中燃烧的⽕。
因只有腐殖质层或泥炭层的林区才能发⽣。
故⼜称腐殖⽕或泥炭⽕或越冬⽕(冬季烧⾄翌年春天)。
约占⽕灾1%。
⼀般发⽣在⾼纬度地区,特别是⼲旱的季节和针叶林内,如⼤、⼩兴安岭,南⽅较少。
这种⽕的特点是:⽆⽕焰,只有烟,燃烧时间长,圆形冒烟,可烧⾄岩⽯层、地下⽔层;蔓延缓慢,每⼩时4—5⽶,⼀昼夜可烧⼏⼗⽶;温度⾼,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很难扑救;⽕烧后,根系被烧掉,树⽊枯黄⽽死,强风⼀吹林⽊便倒,从⽽出现林间空地。
迹地为环形。
发⽣地下⽕的原因主要是在林内弄⽕,没有把余⽕熄灭。
三类⽕可以单独发⽣,也可以并发。
三类⽕灾交织在⼀起,互相转变。
所有的森林⽕灾⼀般都是由地表⽕开始,烧⾄树冠的则引起树冠⽕,烧⾄地下的则引起地下⽕。
树冠⽕也能从树冠下降到地⾯形成地表⽕。
地下⽕也能从地表的缝隙中窜出来烧向地表。
通常针叶林易发⽣树冠⽕,阔叶林易发⽣地表⽕。
由于它们所释放的能量和强度⼤⼩不同,扑救的对策也不相同。
⼀般来说,地表⽕易扑救,⽽树冠⽕、地下⽕不易扑救,主要采取隔离法。
(⼆)根据⽕焰的⾼度划分为低、中、⾼强度⽕灾三种类型。
所有的森林⽕灾⼀般开始都是低强度⽕,⽽后,⽕的强度随着燃烧时间的增加,因可燃物的种类、⾼度和载量,⽴地条件、天⽓条件等⽕环境的变化⽽变化。
⼀般地表⽕属于低强度的⽕,树冠⽕属于中、⾼强度的⽕。
1、⾼强度⽕,⽕焰⾼度超过3⽶,⽕强度在4000千⽡/⽶以上,表⼟最⾼温度为510oC以上,⼟层0.76厘⽶深处为399oC,枯枝完全烧成⽩灰状,灌⽊的树冠全部被烧毁,树的⼤枝叉也被烧毁,只残留直径在1.3厘⽶以上的树⼲,⼟层的颜⾊、结构都发
⽣了变化,林内所有⽣物烧死,扑⾼强度⽕⼗分危险。
当树冠⽕⽕焰⾼度达到16⽶以上时,就会出现跳跃式的⽕焰,⽕焰前锋像巨浪翻滚似的向前发展,发出噼噼啪啪的巨响,还会出现暴发⽕、飞⽕、⽕暴、⽕旋风和对流柱。
①暴发⽕就是在⽕场上,⽕场⽴即由平⾯转为⽴体发展,伴有⼤量的⽕星,像阵⾬⼀样落在⽕场的前⽅,扩⼤⽕场,灭⽕⼈员难以靠近。
②飞⽕就是在⽕场上,⽕由⼀个⼭头跃到另⼀个⼭头,扑⽕⼈员⼗分危险。
③⽕暴就是在⽕头前⽅出现许多飞⽕,产⽣爆炸式的、快速的联合燃烧,⼤⽕头前⽅形成⼀⽚⽕海,扩⼤⽕场⾯积。
④⽕旋风就是⽕燃烧重型可燃物或两个⽕头相遇时,发⽣⼤⼩不⼀样的⽕旋风,⼩的直径只有50厘⽶,⼤的到100⽶以上,对扑⽕⼈员威胁极⼤。
⼀般风速达到6-13.7⽶/秒,都能产⽣⽕旋风。
⑤对流柱就是⽕场强⼤的热流、⽔蒸⽓,带着燃烧物上升时形成的塔状柱,在⾼空层风速⼤时,对流柱破裂,失去向上的飘散⼒,趋向⽔平飘移,使飞⽕传播到很远的地⽅
2、中强度⽕,⽕焰⾼度在1.5-3.0⽶,⽕的强度为750-3500千⽡/⽶,表⼟最⾼温度为399oC,⼟层0.76厘⽶深处为280oC,⼟壤上层可燃物完全燃烧,使⼟壤裸露,枯枝落叶层烧成⿊状,有40%-80%的灌⽊树冠被烧毁,残留的树⼲直径为0.6-1.3厘⽶,⼟层的颜⾊、结构也⽆明显的变化。
扑⽕⼈员直接扑⽕危险,必须采⽤开防⽕线等间接扑⽕⽅法,或待⽕势减弱后再扑打。
3、低强度⽕,⽕焰⾼度在1.5⽶以下,⽕强度⼩于700千⽡/⽶以下,⼟壤表⾯的温度为177oC,⼟层0.76厘⽶深处温度为121oC,枯枝落叶层被烧焦,燃烧时产⽣⿊灰,⼟壤剖⾯⽆变化,扑⽕⼈员可以采⽤机具直接扑打。
(三)根据蔓延⽅向,森林⽕灾的燃烧还分为上⼭⽕、下⼭⽕⼆种。
1、上⼭⽕⼜叫冲⽕,是指由⼭下向⼭上蔓延的⽕,正如俗话所说的,⽕往⾼处⾛,⽔往低处流。
由于⾕风的作⽤,⽩天的上⼭⽕是顺风⽕,蔓延速度快,⽕势猛烈,难以扑救。
上⼭⽕的速度与坡度成正⽐关系,坡度愈⼤,⽕的速度愈快,⼤约每增加20oC速度增加⼀倍。
在夜间的上⼭⽕则受⼭风所抑制,是逆风⽕。
其蔓延速度远远低于⽩天,夜间的上⼭⽕不容易蔓延到⼭顶,这也是夜间⼭⽕容易扑灭的原因之⼀。
2、下⼭⽕⼜叫坐⽕,是指从⼭上往⼭脚蔓延的⽕。
由于受⼭风的影响,夜间的下⼭⽕是顺风⽕。
虽然夜间的下⼭⽕⽐⽩天的要快,但速度远不如⽩天的上⼭⽕,蔓延速度缓慢,容易扑救。
⽩天的下⼭⽕受⾕风的抑制,是逆风⽕,蔓延速度低于上⼭⽕,这也是⽩天下⼭⽕容易扑灭的原因之⼀。
所有的森林⽕灾都是这两种⽕灾的循环过程。
⼀般风⼒⼩于三级,⽕从⼭脚开始,向⼭上蔓延,再越过⼭脊转向⼭下⽅向蔓延,风⼒达到四级以上,乱流⽕较多,⽕的蔓延⽅向和程序变化⽆常。
(四)根据燃烧的速度,还将森林⽕灾的燃烧还划分为快速、中速、慢速三种。
慢速⽕的⽕头前景速度⼩于2⽶/分钟,中速⽕的⽕头前景速度在2.1-20⽶/分钟,快速⽕的⽕头前进速度⼤于20⽶/分钟。
森林燃烧的速度主要取决于风⼒、可燃物类型和地型条件。
四、林⽕特点
(⼀)三种⽕灾(地表⽕、树冠⽕和地下⽕)的发展具有综合性。
通常针叶林易发⽣树冠⽕,阔叶林易发⽣地表⽕。
单纯性的森林⽕灾较少。
如果草本层⼲燥,密集连续,地表⽕发展就极为迅速,尤其是采伐迹地,⽕势更强。
由草本层燃烧的简单地表⽕⽕墙较窄,宽度通常5-8⽶。
由草本和下层⽊共同燃烧的地表⽕较为猛烈,⽕墙宽度可在15⽶以上,扑救困难,造成⼤范围的过⽕⾯积。
针叶林的枝叶富有油脂,⾃然整枝不良,下枝离地⾯近,在地表⽕的烘烤下,极
易引起树冠⽕,通常在地表⽕过后15-30分钟内发⽣,其推进速度虽然较慢,但⽕势猛烈,使周围空⽓形成热浪,难以接近。
(⼆)森林⽕灾蔓延主要受⼭⾕风所控制,具有间歇性。
⾼⼭峡⾕地带的风⼒作⽤主要来⾃于⼭风和⾕风,⾕风能加速⽕向上蔓延。
在晴朗的天⽓,⼀般都有⼭⾕风这种现象。
⾕风发⽣在上午10左右,逐渐增强,到下午3时以后最⼤。
⼭⾕风有阵风性质,受其控制,⼭⽕在⼀天中也有盛期、中期、衰期。
⼀般衰期主要在早上4时-10时之间,地表⽕停⽌发展,树冠⽕变冲冠⽕,有些冲冠⽕在烧掉枝叶后,⽕焰⾃动熄灭,⽕场内多数地段基本上是属于⽆焰燃烧状态,是扑⽕的最好时机。
俗话说,⼭⽕不过夜,如果头天的⽕到次⽇上午10时以前没有扑灭,就要做好打恶仗的准备。
盛期出现两次,午后15-17时和晚上20-22时之间。
地表⽕和树冠⽕发展迅速,⽕灾温度⾼,风向多变,⼈员已经疲劳,指挥难度较⼤。
另外,主沟的⼭⾕风能够控制⽀沟的⼭⾕风。
因此,主沟发⽣的⼭⽕易向⽀沟⽅向发展,⽽⽀沟发⽣的⼭⽕不易向主沟⽅向发展。
此外,⼭⾕风还受⼤⽓候的影响,对⼭⽕的作⽤具有⽇际变化特点。
⽕灾蔓延发展的⽔平⽅向也受⼭⾕风的影响。
当⾕风猛烈时,⽕灾常在⽕场的上游⼀带扩展,当⼭风猛烈时,⽕势常在⽕场的下游⼀带扩展。
(三)⽕势蔓延受地形因素影响,具有复杂性。
地形变化在很⼤程度上制约着⽕势的蔓延。
在⼭势⼤转折(主要是坡向⼤转折)、窄⾕和⼭脊上,多会出现⾃然终⽌燃烧的现象。
⼤的⼭势转折处,由于反⼭⽓流的作⽤,上⼭⽕到⼭顶时,⽕势常常衰
落,会停⽌发展。
窄⾕地段的风速加快,在“峡⾕效应”的作⽤下分流之处,⽕势⾄此通常暂时中⽌。
其次,在⼭区由⼭脚向⼭顶蔓延的⽕要受⼀些缓坡、⼩平地、陡坡和峭壁的⼩地形影响。
因为⾕风经过各种⼩地形时会形成很⼩的涡流旋,对⽕蔓延能起阻碍作⽤。
缓坡和陡坡上的⽕蔓延快,不易扑救,⽽⼭坳、⼩平地上的蔓延速度减缓,是⾼⼭地带扑⽕的好时机。
(四)⼭地森林⽕灾常呈跳跃式发展,具有⽴体性。
由于⼭体⾼拔,沟⾕狭窄,林⽕占有较⼤的垂直空间。
除了⽔平推移外,还有跳跃式发展的特点,通常跳跃的距离多在500⽶以内。
跳跃式燃烧的原因是球果或⼩枝燃烧后,随风吹⾄⾼空向远处落下后引起的,此时,⽕场周围在热浪的作⽤下,空⽓和林地进⼀步⼲燥,温度升⾼,⼀有⽕种,⽴即起⽕。
(五)具有反复性。
林⽕虽有⼀般的蔓延规律,但常有反复,在⼭地林区表现更为突出。
主要是余⽕相对隐蔽,地⾯⽆⽕⽆烟,使⼈难以警觉,到突然起⽕时,尽管有⼈在现场监护防守,也已措⼿不及,特别是在⽕场的边沿更为严重。
其次可能是余⽕⾃然问题。
腐殖质在⾼温的作⽤下,出现可燃⽓体,⼀旦与外部空⽓中的氧⽓结合,即发⽣⾃燃。
因此,我们对隐蔽的余⽕要⾼度重视,不仅要从烟、温度⽅⾯去进⾏判断,还要反复翻挖,可⽤⽔浇灌的⽅法,使其不能反复出现。
五、森林特性与⽕灾的关系
林⽕的发⽣发展不仅决定于可燃物,⽽且与森林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森林组成
组成不⼀样,燃烧性不⼀样,其性质、⼤⼩、分布格局也不⼀样。
⼀般情况下,针叶林较阔叶林易燃,落叶阔叶林较常绿阔叶林易燃。
(⼆)郁闭度
郁闭度的⼤⼩直接影响林下可燃物的数量和含⽔率。
⼀般来说,郁闭度⼤,枯枝落叶多,反之则少。
另外,郁闭度⼤,林内温度低,蒸发⼩,湿度⼤,不易燃。
郁闭度愈⼩,发⽣⽕灾的可能性愈⼤,增加林分密度可提⾼林分抗⽕性。
(三)林⽊年龄
林⽊年龄增⼤,抗⽕性增强,但年龄过⼤,则林地光照强,阳性杂草丛⽣,易发⽣地表⽕。
年龄⼩,易使地表⽕转为树冠⽕。
(四)林⽊层次
单层林易发地表⽕(平⾯⽕或⼆维⽕),复层林易发树冠⽕(⽴体⽕或三维⽕)。
六、地形对林⽕的影响
地形不同,影响森林植物的分布,构成不同的⼩⽓候。
不仅影响林⽕的发⽣发展,⽽且影响林⽕蔓延与强度。
因此,⼭区防⽕灭⽕,地形是重要因素。
(⼀)坡向
阳坡⽇照⾼,温度⾼,可燃物易⼲燥,易燃,⽕蔓延快。
阴坡反之。
(⼆)坡度
坡度⼤⼩直接影响可燃物湿度的变化。
坡度⼤,⽔分停留时间短,可燃物易⼲燥。
不同的坡度发⽣⽕灾对林⽊危害不同。
⼀般情况下,坡度愈⼤,⽕蔓延快,但⽕停留时间短,对林⽊危害较轻。
(三)坡位
⼭脊、陡坡林地⼲燥,易燃,⽕蔓延快;⼭⾕低洼地多⽔湿,易扑救;空旷⼭凹地多为草甸⼦,⽕猛烈。
(四)海拔⾼度
海拔愈⾼,温度愈低,地被物含⽔率愈⼤,不易燃烧。
但海拔⾼,风速⼤时,有利于⽕的蔓延。
(五)⼩地形
可引起局部植物组成和微域⽓候发⽣变化。
如遇⼩⾼地,则⽕蔓延快;局部平缓地蔓延慢,低洼地不易燃;迎海⾯⼭坡,降⽔多,湿度⼤,可燃物含⽔率⾼,不易燃;背风⾯空⽓⼲燥,形成⾼温少湿的热风即焚风,地被物⼲燥,易燃;地形起伏变化,影响林⽊受害部位,⼀般被⽕烧的部位,均在朝⼭坡的那⼀⾯,⽇本⼈称为⽚⾯燃烧。
七、森林⽕险天⽓
⽕险天⽓就是有利于发⽣森林⽕灾的⽓候条件,在森林可燃物和⽕源具备的情况下,森林能否着⽕,着⽕后能否成灾,主要取决于⽕险天⽓。
它是发⽣⽕灾的必要条件,可燃物是物质基础,⽕源是主导因素。
所谓防⽕季节就是具备了发⽣⽕灾的⽕险天⽓。
不具备⽕险天⽓的时期就不是防⽕期。
⽕险天⽓由各地的⽔热条件决定,故各地的⽕灾季节是不⼀样的。
以秦岭为界,南⽅⽕灾季节为冬、春季,北⽅为春、秋季。
(⼀)对林⽕发⽣明显影响的⽓象要素,⼤致有如下⼏种:
1、降⽔量
降⽔的变化能直接影响可燃物、⼟壤的含⽔量。
降⽔量⼤,降⽔均匀,⽕灾就少,反之,⽕灾就多。
通常年降⽔量在1500毫⽶以上,并且分别均匀,⽕灾发⽣较少。
如果年降⽔量在1500毫⽶以上,有明显的旱季和⾬季之分,往往旱季就会发⽣⽕灾;通常,⽉降⽔量在300毫⽶以上,并且分别均匀,⽕灾发⽣较少。
如果⽉降⽔量在125毫⽶以下,森林⽕灾急剧上升;通常,⽇降⽔1毫⽶对可燃物⼏乎没有影响,⼤于5毫⽶的降⽔量能使可燃物的吸⽔达到饱和状态,⼀般很少发⽣⽕灾。
在降⽔量相同的形式下,⽑⽑状降⽔对可燃物湿度的影响最低。
连续性降⽔⽐阵性降⽔影响⼤。
降雪对可燃物湿度的影响⽐降⾬⼤。
霜、露、雾因降⽔量太少,对可燃物湿度的影响不⼤。
降⽔间隔时间(即连续⼲旱时间)逾长,林下地被物就愈⼲燥。
容易发⽣⽕灾。
根据有关资料,连续⼲旱时间超过10天,⽕灾就频繁发⽣。
如果超过20天,就可能发⽣⼤的⽕灾。
2、相对湿度
指空⽓中⽔分含量的问题。
相对湿度的变化能直接影响可燃物的含⽔量。
相对湿度⼤,可燃物含⽔率就会随之增⼤。
相对湿度⼩,可燃物含⽔率就会随之减少。
所以,很早以前就有⼈⽤相对湿度这⼀⽓象指标来预报森林⽕灾的发⽣。
在⼀般情况下,相对湿度在75%-55%时,⽕灾可能发⽣。
当相对湿度在55%以下时,⽕灾频繁发⽣。
当相对湿度⼩于30%时,就有发⽣⼤⽕的可能。
如果长期⼲旱,当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灾也有发⽣的可能。
另外,当⽓温(低于零度)和相对湿度都很低时,⽕灾难以发⽣。
相对湿度与温度都很低时,也不易发⽣特⼤⽕灾,故应考虑综合⽓象因⼦的作⽤。
3、温度
温度直接影响相对湿度的变化,在森林防⽕重点期内,或者在长期⼲旱条件下,森林⽕灾随着⽓温的升⾼⽽增多。
根据有关资料显⽰:当⽓温在0oC以下,⽕灾很少发⽣,即使着⽕,蔓延速度较慢;当⽓温在5oC以上时,⽕灾常有发⽣;当⽓温⾼于15oC时,⽕灾⼤量发⽣;当⽓温⽇较差(即⽇最⾼⽓温与最低⽓温之差)在7-20oC时,⽕灾严重发⽣。
4、风
风的作⽤可加速可燃物⽔分蒸发,补充新鲜氧⽓。
故风是森林⽕灾中最重要的因⼦。
风的⼤⼩与⽕灾⼤⼩有关系。
⽕场上的风⼀般要增加3—4级,即所谓“⽕借风势,风助⽕威”。
风速愈⼤,⽕灾次数愈增多,⽕烧⾯积也愈⼤。
所以有⼈在作⽕险天⽓预报时,主要根据风速⼤⼩来预报⽕险等级。
5、连旱
⼀般来说,连旱时间愈长,⽓温愈⾼,相对湿度愈⼩,可燃物含⽔率愈⼩,易发⽣⽕灾。
东北地区降⽔⼩于5毫⽶的⽇数或雪融开始为连旱,连旱超过10天易发⽣⽕灾,超过30天易发⽣特⼤⽕灾。
连旱时间与⽕烧⾯积呈直线的函数关系。
(⼆)森林⽕灾发⽣时常见的天⽓条件。
1、万⾥晴空,能见度愈⾼,⽕灾危险性愈⼤,⽕灾发⽣较多。
反之,天⽓雾蒙蒙的,⽕灾发⽣较少。
2、风向不稳定,⽕灾发⽣较多。
3、出现乱流,如在野外或墙⾓落出现有纸⽚、尘⼟的旋风,⽕灾危险性⼤。
4、冷⽓团南下,下⾬前⼏天反常,出现⾼温天⽓,⽕灾发⽣较多;⾬后⼏天,天⽓很好,温度较⾼,⽕灾也发⽣较多。
5、太阳⿊⼦活动低⾕时期,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年份,⽕灾发⽣严重。
第⼆章林⽕预防
我国森林防⽕的⽅针是“预防为主,积极消灭”。
预防是森林防⽕的前提和关键,消灭是被动⼿段,挽救措施。
只有把预防⼯作搞好了,才有可能不发⽣⽕
灾或少发⽣⽕灾。
⼀旦发⽣⽕灾,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将其消灭。
因此,森林防⽕的预防和抓扑救,必须做到两⼿同时抓,两⼿都要硬。
森林⽕灾归属于⼈为灾害。
地球上的森林远在三亿五千万年前就出现了,⽽⼈类的起源时间距今只有三百万年。
也就是说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