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董事和董事会结构_股权结构研究_以浙江省上市公司为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 键 词 独立董事 公司治理 董事会结构 股权结构
一 引言
目前, 中国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不完善, 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上市公司在大股东 和管理层的操纵下屡屡出现财务欺诈现象及违规 关联交易现象, 侵害了投资者利益, 在一定程度上 引发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任危机, 也导致中 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丧失了效率。中国上市 公司治理的不规范和不完善, 已引起各界的高度 关注和反思。为此, 2001 年 8 月, 中国证券监管委 员会正式颁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 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 要求境内的 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 试图改善中国上市 公司的治理结构, 保护投资者利益。
三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是基于以下两个问题展开的。自 2001 年中国证券监管委员会发布《指导意见》要 求上市公司增设独立董事制度以来, 中国上市公 司的董事会结构是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推行独 立董事制度受到董事会结构和股权结构中的哪些 因素的影响, 独立董事是否能改善内部人控制问 题从而保护投资者利益?
对模型1ols结果的残差进行white检验表明存在异方差现象同时为了尽可能的保证参数估计的一致性排除其他未知形式的异方差的影响故我们采用的是wls法结合异方差一致协方差white估计black的倒数对模型12模型ols结果的残差进行white检验表明不存在明显的异方差现象但为了尽可能的保证参数估计的一致性并排除其他未知形式的异方差的影响故我们采用的是异方差一致协方差white估计white1980世界经济独立董事和董事会结构股权结构研究
* 邵少敏: 浙江大学经济学 院 金信证券公司; 吴沧澜: 浙江 大学管理 学院 浙江杭 州浙大路 38 号 浙 江大学玉 泉校 31 区 1135 舍 310027, 电 子信箱: w ucanglan @ vip. sina. com ; 林伟: 浙 江大学经济学院。
感谢浙江省上市公司协会对 本研究的大力支持, 没有该机构 的协助, 我 们将无力完成 对浙江省上市公 司独立董事的 调查, 也 无法完成本文。当然, 本文一切可 能的疏漏和失误由本文作者负 责。
关于股权结构、监督、独立董事之间关系的研 究至少 可以追 溯到 Jenson 和 M eckling ( 1976) 、 Fam a 和 Jenson ( 1983 ) 的 研 究¹ 。 Jensen 和 M eckl ing 指出当企业的股权日益分散的时候, 经 营者必然谋求职务消费以使自己的福利最大化。 Fam a( 1980) 进而指出由于投资者在证券上的分 散投资, 证券所有者对亲自监督任何一个企业的 活动细节没有任何特殊的兴趣, 所以风险承受的 有效配置意味着证券所有权与企业控制权的大幅 度分离。在这种情况下, 公司的管理者( 代理人) 取 得了对资产管理和使用的权利, 拥有了对资产的 剩余控制权, 通过这种剩余控制权, 管理者可以侵 蚀所有者的剩余索取权。L a P ort a 等( 2000) 更进 一步指出, 内部人对投资者利益的剥夺是多方面 的, 可以是窃取利润, 以低于市场价格将产品、资 产或者公司的增发证券出售给他们控制或者拥有 的另一个公司, 也可以是转移公司的合作机会、安
但是, Jensen( 1993) 的研究认为, 在很多情况 下, 公司的独立董事都没有很好地维护股东的权 益。在独立董事和管理层( CEO) 就公司的决策发 生冲突的时候, 独立董事往往不是采取公开的反 对 态 度( Hermalin and Weisbach, 2001; William and Br ow n, 1996) 。Jensen 同时也表明, 如果一个 董事会中的独立董事比例占优, 那么这个董事会 就能更好地掌握决策的控制权, 也能够更有力地 对抗 CEO 的决策。
Art hur ( 2001 ) 的 研 究 表 明 Herm alin 和 Weisbach 的博弈模型是成立的。Art hur 发现随 着管理者拥有股权份额的增加, 独立董事在董事 会中的比例是下降的, 这个结果和代理理论相一
¹ 关于独 立董事问题 的研究必 然涉及到 对所有权 和控制 权分离问题的讨论, 而关于所有权 和控制权问题的研究甚至可以 追溯到 Smit h ( 1776) 、Berle 和 M ean s( 1932) 绝大部分研究还是 停留在定性研究上, 目前只有少数几位学者做出 了定量研究。胡勤勤和沈艺峰( 2002) 、高明华和马 守莉( 2002) 对独立董事的经验研究表明独立董事 制度并不能有效提高股东的权益。李善民、陈正道 ( 2002) 表明投资者对独立董事发挥监督作用、保 障股东权益是认同的, 独立董事增加了投资者的 财富。但是, 胡勤勤和沈艺峰、高明华和马守莉的 研究没有考虑独立董事和董事会结构以及和管理 层之间的关系, 没有考虑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 构, 一定程度上使得他们对经验研究结论的解释 是不完全的。经验研究的缺乏和相互之间的不一 致, 使得理论界的分歧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这 也使得中国的管理层对如何贯彻独立董事制度的 态度不够坚决, 对如何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缺乏必 要的措施。
究, 理论界对独立董事制度是否适用于中国企业 还存在分歧。一些学者积极支持目前中国推行的 独立董事制度, 一些学者对此持谨慎的支持态度 ( 鲁桐, 2002; 高晋康、汤火箭、穆良平, 2002) , 一些 学者的研究不支持独立董事能够改善公司治理效 果的观点( 高旭军, 2003) , 还有学者不支持目前推 行独立董事的改革路径( 蒋大兴, 2003a、2003b; 彭 真明、江华, 2003) 。本文关于独立董事和董事会结 构、股权结构的研究, 有助于揭示中国推行独立董 事制度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有助于揭示独立
但是, 正如 Mark 和 Li 指出的, 公 司治理结 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不同的 文化背景等外部环境下, 公司治理结构和效果都 是有差异的。从国内的研究来看, 尽管许多学者积 极支持中国上市公司推行独立董事的制度变革, 一些学者还是就中国推行独立董事制度可能的效 果提出了质疑。高旭军( 2003) 认为推行独立董事 制度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目前推行的独立董事制 度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公司监督机制的失衡, 也 并不能从根本上保护投资者利益。蒋大兴( 2003a、 2003b) 、彭真明和江华( 2003) 认为独立董事制度 并不能达到监管部门的良好初衷, 而且认为将独 立董事置于董事会结构框架下的现行改革路径将 导致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功能的冲突, 认为即使要 推行独立董事制度, 也要把独立董事设置于传统 的监事会框架下, 而不是一味地照搬英美国家的 独立董事制度。
二 文献回顾
独立董事是指排除内部董事、关联董事、灰色 董事后的董事会成员( Mark and L i, 2001) , 也就 是独立于公司的管理层、不存在与公司有任何可 能严重影响其做出独立判断的交易和关系的非全 日制工作的董事。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是英美国家 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 设立独 立董事制度也是全球公司治理结构收敛趋势下各 国公司治理结构变革的一个趋势( 郑长德, 2002) 。 独立董事制度通过借助于对董事会的内部机构适 当的外部化, 形成对内部人的外部监督制约力量, 独立董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比较公正和客观地发 表意见, 有助于保证董事会运作的公正性和透明 性,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和保障股东的权益 ( Fama and Jensen, 1983; Hermalin and Weisbach , 1988; Ro senst ein and Wy at t , 1990) 。
世界经济* 2004年第2期 ·67·
独立董事和董事会结构、股权结构研究: 以浙江省上市公司为例
致。但是 Authur 的研究显示当管理者的股份比 例突破临界点 20% 后, 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 例出现显著的下降。他认为管理层所拥有的股份 比例超过一个临界点后, 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 比例明显下降, 是管理层( 大股东) 在很大程度上 控制了投票权的结果。监督的严重不足将导致很 严重的管理者( 大股东) 控制问题, 也即管理者( 大 股 东) 严 重侵 害 股 东权 益 的 问题。Mark 和 Li ( 2001) 的研究发现: ( 1) 管理层拥有较多股份的公 司, 倾向于一个由较少的独立董事组成的董事会; ( 2) 拥有一个较小的董事会的公司, 倾向于一个由 较多独立董事组成的董事会; ( 3) 政府控股的企业 倾向于聘用较少的独立董事; ( 4) 公司在拥有大股 东的情况下, 采用 CEO 和董事会主席由同一个人 担 任 的 领 导 结 构 的 可 能 性 较 大。Shivsasani ( 1993) 认为在公司中如果拥有大股东, 有利于公 司的接管, 也有利于公司解决监督问题和代理问 题¹ 。但 M ark 和 L i 提出, 大股东在公司中占有的 股权比例如果太高, 反而会导致监督的减少º, 不 利于代理问题的解决。Mark 和 L i 特别提出国有 控股的企业, 由于控股股东对利润最大化目标的 偏离, 缺乏足够的动力解决公司中存在的代理问 题» 。
但是, 在企业的股权结构方面, 中国与西方国 家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制度环境和文化背景也 和英美国家有很大的差异¹ , 对于中国来说, 独立 董事制度是一项完全陌生的制度, 引入独立董事 制度意味着重构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由于 目前还少有关于中国推行独立董事制度的分析研
世界经济* 2004年第2期 ·66·
独立董事和董事会结构、股权结构研究:
以浙江省上市公司为例
邵少敏 吴沧澜 林 伟*
内容提要 本文以浙江省的上市公司为例, 就独立董事和董事会结构、股权结构之间的关系进 行了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督正逐步加强, 在董事会结构调整的博弈过程中, 内部人没有占 优。独立董事有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 但是控股股东持有过高的股权比例是制约独立董事发挥 作用的重要因素。我们支持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 但是同时应该对上市公司进行股 权改革。研究表明, 在中国二元体系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将导致两个监督机制的冲 突, 完全照搬英美国家的独立董事制度可能并不是中国二元体系下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最佳途径。
置不合格的家族成员或者给高层管理人员支付过 高的薪酬等等。投资者为了减少内部人的这种行 为, 引入监督是必要的, 它能够减少企业价值的下 降, 即 增 加 股 东 的权 益 ( Jensen and M eckling , 1976) 。F am a( 1983) 指出独立董事的介入会降低 公司管理层和董事合谋的可能性。
¹ 学者们 一般认为中国的 公司治理结构 和日德模式 更为接 近。在目前全球公司治理结构收 敛的趋势下, 日本也积极地推行 独立董事 制度, 但是德国 对独立董事制度 的兴趣不大, 而 是一直 致力于在原有的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下的改良。
邵少敏 吴沧澜 林 伟
董事能否有效地保护投资者利益, 也有助于澄清 理论界的争论。同时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揭示哪 些因素影响独立董事制度的推行和完善, 试图为 中国改善独立董事制度和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提 供必要的依据。
就独立董事和董事会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 Hermalin 和 Weisbach ( 1988) 的 研究表 明, 在 公 司业绩下滑的时候 , 独立董事更有可能通过董事 会程序罢免 CEO, 原来的内部董事更有可能被赶 出董事会, 而独立董事在董事会的比例将增加。被 罢免的 CEO 和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正相关 ( Borokhovich, et al. , 1996) , 但是这个正相关关 系只有独立董事在董事会结构中占优的情况下才 成立( Renneboog , 2000) 。Yermack( 1996) 的研究 表明董事会的大小对 CEO 的任免也有影响, 小的 董事会更倾向罢免 CEO。Yermack 的 研究还表 明, CEO 有可能介入独立董事的提名过程, 这将 导致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数量的减少。Herm alin 和 Weisbach ( 1998) 对上述问题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他们用数学模型阐述了董事会结构形成过程是一 个内部博弈过程, 在这个博弈过程中参与人的讨 价还价的结果最终决定了董事会的组成结构。
一 引言
目前, 中国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不完善, 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上市公司在大股东 和管理层的操纵下屡屡出现财务欺诈现象及违规 关联交易现象, 侵害了投资者利益, 在一定程度上 引发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任危机, 也导致中 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丧失了效率。中国上市 公司治理的不规范和不完善, 已引起各界的高度 关注和反思。为此, 2001 年 8 月, 中国证券监管委 员会正式颁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 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 要求境内的 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 试图改善中国上市 公司的治理结构, 保护投资者利益。
三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是基于以下两个问题展开的。自 2001 年中国证券监管委员会发布《指导意见》要 求上市公司增设独立董事制度以来, 中国上市公 司的董事会结构是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推行独 立董事制度受到董事会结构和股权结构中的哪些 因素的影响, 独立董事是否能改善内部人控制问 题从而保护投资者利益?
对模型1ols结果的残差进行white检验表明存在异方差现象同时为了尽可能的保证参数估计的一致性排除其他未知形式的异方差的影响故我们采用的是wls法结合异方差一致协方差white估计black的倒数对模型12模型ols结果的残差进行white检验表明不存在明显的异方差现象但为了尽可能的保证参数估计的一致性并排除其他未知形式的异方差的影响故我们采用的是异方差一致协方差white估计white1980世界经济独立董事和董事会结构股权结构研究
* 邵少敏: 浙江大学经济学 院 金信证券公司; 吴沧澜: 浙江 大学管理 学院 浙江杭 州浙大路 38 号 浙 江大学玉 泉校 31 区 1135 舍 310027, 电 子信箱: w ucanglan @ vip. sina. com ; 林伟: 浙 江大学经济学院。
感谢浙江省上市公司协会对 本研究的大力支持, 没有该机构 的协助, 我 们将无力完成 对浙江省上市公 司独立董事的 调查, 也 无法完成本文。当然, 本文一切可 能的疏漏和失误由本文作者负 责。
关于股权结构、监督、独立董事之间关系的研 究至少 可以追 溯到 Jenson 和 M eckling ( 1976) 、 Fam a 和 Jenson ( 1983 ) 的 研 究¹ 。 Jensen 和 M eckl ing 指出当企业的股权日益分散的时候, 经 营者必然谋求职务消费以使自己的福利最大化。 Fam a( 1980) 进而指出由于投资者在证券上的分 散投资, 证券所有者对亲自监督任何一个企业的 活动细节没有任何特殊的兴趣, 所以风险承受的 有效配置意味着证券所有权与企业控制权的大幅 度分离。在这种情况下, 公司的管理者( 代理人) 取 得了对资产管理和使用的权利, 拥有了对资产的 剩余控制权, 通过这种剩余控制权, 管理者可以侵 蚀所有者的剩余索取权。L a P ort a 等( 2000) 更进 一步指出, 内部人对投资者利益的剥夺是多方面 的, 可以是窃取利润, 以低于市场价格将产品、资 产或者公司的增发证券出售给他们控制或者拥有 的另一个公司, 也可以是转移公司的合作机会、安
但是, Jensen( 1993) 的研究认为, 在很多情况 下, 公司的独立董事都没有很好地维护股东的权 益。在独立董事和管理层( CEO) 就公司的决策发 生冲突的时候, 独立董事往往不是采取公开的反 对 态 度( Hermalin and Weisbach, 2001; William and Br ow n, 1996) 。Jensen 同时也表明, 如果一个 董事会中的独立董事比例占优, 那么这个董事会 就能更好地掌握决策的控制权, 也能够更有力地 对抗 CEO 的决策。
Art hur ( 2001 ) 的 研 究 表 明 Herm alin 和 Weisbach 的博弈模型是成立的。Art hur 发现随 着管理者拥有股权份额的增加, 独立董事在董事 会中的比例是下降的, 这个结果和代理理论相一
¹ 关于独 立董事问题 的研究必 然涉及到 对所有权 和控制 权分离问题的讨论, 而关于所有权 和控制权问题的研究甚至可以 追溯到 Smit h ( 1776) 、Berle 和 M ean s( 1932) 绝大部分研究还是 停留在定性研究上, 目前只有少数几位学者做出 了定量研究。胡勤勤和沈艺峰( 2002) 、高明华和马 守莉( 2002) 对独立董事的经验研究表明独立董事 制度并不能有效提高股东的权益。李善民、陈正道 ( 2002) 表明投资者对独立董事发挥监督作用、保 障股东权益是认同的, 独立董事增加了投资者的 财富。但是, 胡勤勤和沈艺峰、高明华和马守莉的 研究没有考虑独立董事和董事会结构以及和管理 层之间的关系, 没有考虑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 构, 一定程度上使得他们对经验研究结论的解释 是不完全的。经验研究的缺乏和相互之间的不一 致, 使得理论界的分歧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这 也使得中国的管理层对如何贯彻独立董事制度的 态度不够坚决, 对如何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缺乏必 要的措施。
究, 理论界对独立董事制度是否适用于中国企业 还存在分歧。一些学者积极支持目前中国推行的 独立董事制度, 一些学者对此持谨慎的支持态度 ( 鲁桐, 2002; 高晋康、汤火箭、穆良平, 2002) , 一些 学者的研究不支持独立董事能够改善公司治理效 果的观点( 高旭军, 2003) , 还有学者不支持目前推 行独立董事的改革路径( 蒋大兴, 2003a、2003b; 彭 真明、江华, 2003) 。本文关于独立董事和董事会结 构、股权结构的研究, 有助于揭示中国推行独立董 事制度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有助于揭示独立
但是, 正如 Mark 和 Li 指出的, 公 司治理结 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不同的 文化背景等外部环境下, 公司治理结构和效果都 是有差异的。从国内的研究来看, 尽管许多学者积 极支持中国上市公司推行独立董事的制度变革, 一些学者还是就中国推行独立董事制度可能的效 果提出了质疑。高旭军( 2003) 认为推行独立董事 制度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目前推行的独立董事制 度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公司监督机制的失衡, 也 并不能从根本上保护投资者利益。蒋大兴( 2003a、 2003b) 、彭真明和江华( 2003) 认为独立董事制度 并不能达到监管部门的良好初衷, 而且认为将独 立董事置于董事会结构框架下的现行改革路径将 导致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功能的冲突, 认为即使要 推行独立董事制度, 也要把独立董事设置于传统 的监事会框架下, 而不是一味地照搬英美国家的 独立董事制度。
二 文献回顾
独立董事是指排除内部董事、关联董事、灰色 董事后的董事会成员( Mark and L i, 2001) , 也就 是独立于公司的管理层、不存在与公司有任何可 能严重影响其做出独立判断的交易和关系的非全 日制工作的董事。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是英美国家 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 设立独 立董事制度也是全球公司治理结构收敛趋势下各 国公司治理结构变革的一个趋势( 郑长德, 2002) 。 独立董事制度通过借助于对董事会的内部机构适 当的外部化, 形成对内部人的外部监督制约力量, 独立董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比较公正和客观地发 表意见, 有助于保证董事会运作的公正性和透明 性,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和保障股东的权益 ( Fama and Jensen, 1983; Hermalin and Weisbach , 1988; Ro senst ein and Wy at t , 1990) 。
世界经济* 2004年第2期 ·67·
独立董事和董事会结构、股权结构研究: 以浙江省上市公司为例
致。但是 Authur 的研究显示当管理者的股份比 例突破临界点 20% 后, 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 例出现显著的下降。他认为管理层所拥有的股份 比例超过一个临界点后, 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 比例明显下降, 是管理层( 大股东) 在很大程度上 控制了投票权的结果。监督的严重不足将导致很 严重的管理者( 大股东) 控制问题, 也即管理者( 大 股 东) 严 重侵 害 股 东权 益 的 问题。Mark 和 Li ( 2001) 的研究发现: ( 1) 管理层拥有较多股份的公 司, 倾向于一个由较少的独立董事组成的董事会; ( 2) 拥有一个较小的董事会的公司, 倾向于一个由 较多独立董事组成的董事会; ( 3) 政府控股的企业 倾向于聘用较少的独立董事; ( 4) 公司在拥有大股 东的情况下, 采用 CEO 和董事会主席由同一个人 担 任 的 领 导 结 构 的 可 能 性 较 大。Shivsasani ( 1993) 认为在公司中如果拥有大股东, 有利于公 司的接管, 也有利于公司解决监督问题和代理问 题¹ 。但 M ark 和 L i 提出, 大股东在公司中占有的 股权比例如果太高, 反而会导致监督的减少º, 不 利于代理问题的解决。Mark 和 L i 特别提出国有 控股的企业, 由于控股股东对利润最大化目标的 偏离, 缺乏足够的动力解决公司中存在的代理问 题» 。
但是, 在企业的股权结构方面, 中国与西方国 家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制度环境和文化背景也 和英美国家有很大的差异¹ , 对于中国来说, 独立 董事制度是一项完全陌生的制度, 引入独立董事 制度意味着重构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由于 目前还少有关于中国推行独立董事制度的分析研
世界经济* 2004年第2期 ·66·
独立董事和董事会结构、股权结构研究:
以浙江省上市公司为例
邵少敏 吴沧澜 林 伟*
内容提要 本文以浙江省的上市公司为例, 就独立董事和董事会结构、股权结构之间的关系进 行了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督正逐步加强, 在董事会结构调整的博弈过程中, 内部人没有占 优。独立董事有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 但是控股股东持有过高的股权比例是制约独立董事发挥 作用的重要因素。我们支持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 但是同时应该对上市公司进行股 权改革。研究表明, 在中国二元体系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将导致两个监督机制的冲 突, 完全照搬英美国家的独立董事制度可能并不是中国二元体系下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最佳途径。
置不合格的家族成员或者给高层管理人员支付过 高的薪酬等等。投资者为了减少内部人的这种行 为, 引入监督是必要的, 它能够减少企业价值的下 降, 即 增 加 股 东 的权 益 ( Jensen and M eckling , 1976) 。F am a( 1983) 指出独立董事的介入会降低 公司管理层和董事合谋的可能性。
¹ 学者们 一般认为中国的 公司治理结构 和日德模式 更为接 近。在目前全球公司治理结构收 敛的趋势下, 日本也积极地推行 独立董事 制度, 但是德国 对独立董事制度 的兴趣不大, 而 是一直 致力于在原有的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下的改良。
邵少敏 吴沧澜 林 伟
董事能否有效地保护投资者利益, 也有助于澄清 理论界的争论。同时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揭示哪 些因素影响独立董事制度的推行和完善, 试图为 中国改善独立董事制度和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提 供必要的依据。
就独立董事和董事会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 Hermalin 和 Weisbach ( 1988) 的 研究表 明, 在 公 司业绩下滑的时候 , 独立董事更有可能通过董事 会程序罢免 CEO, 原来的内部董事更有可能被赶 出董事会, 而独立董事在董事会的比例将增加。被 罢免的 CEO 和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正相关 ( Borokhovich, et al. , 1996) , 但是这个正相关关 系只有独立董事在董事会结构中占优的情况下才 成立( Renneboog , 2000) 。Yermack( 1996) 的研究 表明董事会的大小对 CEO 的任免也有影响, 小的 董事会更倾向罢免 CEO。Yermack 的 研究还表 明, CEO 有可能介入独立董事的提名过程, 这将 导致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数量的减少。Herm alin 和 Weisbach ( 1998) 对上述问题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他们用数学模型阐述了董事会结构形成过程是一 个内部博弈过程, 在这个博弈过程中参与人的讨 价还价的结果最终决定了董事会的组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