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艺术手法解题举隅——以衬托手法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写训练
D
U X I E X U N L I A N
古诗词鉴赏历来是考生的“拦路虎”,原因固然有很多,但考生混淆诗词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手法)是一关键问题。

一、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艺术手法的区分。

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形式。

就诗词的表达方式而言,主要是描写与抒情,少数句子具有议论性质。

修辞手法则包括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双关等。

艺术手法,也叫表现手法,侧重于诗词的章法和技巧,主要有直抒胸臆、衬托、象征、借景抒情、虚实相生、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

值得注意的是艺术手法与修辞手法是有交叉的,两者的界限不是绝对的。

比如,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它如果间隔使用,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也可视为表现手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二、衬托手法的具体运用。

衬托,原为绘画技法,借用到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技法,则指对所要描写的人或事物做侧面的渲染和衬托,使其更加鲜明。

衬托可分为两大类:正衬和反衬。

所谓正衬,又叫陪衬,它是同类事物或相似事物的并举映衬,诸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以哀衬哀、以乐衬乐等,作者往往选取特定的景物传情达意,以情驭景,使情景交融起来。

例1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这首送
别诗写到“水”,有什么寓意?请简要说明。

丹阳送韦参军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

作者送别友人时是什
么样的心情呢?诗歌又是如何来表现这种心情的?这就需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在诗歌的一、二句中,特别要注意送别的季节——秋天。

“秋”本来就是一个萧索、寂寥的季节,特殊的季节营造特殊的心情——“愁”;“寒鸦”就是对这一季节和心情的渲染,而“水悠悠”则又是诗人心情自然真实的流露。

据此,我们可以判断作者采用了以“愁景”衬托“愁情”即正面衬托的手法。

答案
用“愁景”衬托“愁情”,借“水悠悠”来衬托
自己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

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请概括
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
诗词艺术手法解题举隅
——以衬托手法为例
⊙英山一中


读写训练D U X I E X U N L I A N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解析诗歌没有直接写邹明府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在答题时就要抓住能够衬托邹明府为官为人的细节进行分析,从而概括出人物形象。

为官多年、做过一县主职的邹明府离任时是什么情景呢?“马不肥”“透卧衣”衬托为官的清廉;“载书归”衬托其保持读书人的本色。

这些细节正面衬托、显示了邹明府形象的高大。

答案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抵不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所谓反衬,就是运用矛盾的一个方面去映衬另一方面,如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苦衬乐、以乐衬苦、以声衬寂、以寂衬声、以丑衬美、以美衬丑等,作者常常“反其道而行之”,选取与所写内容相对的事物,相反相成,达到突出主旨的艺术效果。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解析题目直接指出词中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我们可以根据提示在词中寻找相关依据。

“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如何来表现牛郎织女的爱情?词人就用反衬的方式来凸显。

相会之日,相逢之时,众仙表现的是“妒”:“月姊”嫦娥皱眉,“风姨(风神)”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形成对比反衬。

下片中旧愁未销,反载新恨离去,更凸显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

答案用月姊满眉颦、风姨吹雨来衬托双星相逢,新欢与旧愁的比较更增悲情。

小结解答类题,首先要判断诗词运用的是修辞手法还是艺术手法,确定是艺术手法后再指出运用什么技巧;然后举出诗中句子具体分析;最后点明在表达思想感情、结构安排或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1.诗人真的认为自己才疏学浅吗?请结合颔联试作分析。

夜飞鹊
周邦彦
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斜月远堕余辉。

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

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

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迢递路迴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

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兔葵燕麦,向斜阳、影与人齐。

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

2.“斜月远堕余辉。

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尽显惜别情,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一下该句的妙处。

1.“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一语双关。

“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

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

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是带有埋怨意味的。

(从颔联的内容看,“不才”一词中既含有谦虚之意,也含有才不被人识的感慨,据此可以判断,该句使用了双关、反语的修辞手法)
2.词人问“夜何其”,希望这个临别温存的夜晚再延续下去。

可是这时候,室内铜盘上已是蜡尽烛残,室外斜月余光已渐收坠,霏霏的凉露浓到沾上人衣,居然是“夜向晨”了,即是良夜苦短、天将向晓的时候。

这三句以写景回答上文所问,又从景物描写上衬托临别时人心的凄恻和留恋。

(由“烛泪流尽”“凉露沾衣”两个意象可见两人一直在厮守,彻夜无眠。

特别是结合上片“良夜何其?”一句,我们可以知道,词人是在怨恨夜短、时间流逝快,
反衬词人内心的不舍)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魏子安《花月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