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
一、农业区位选择
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产活动。

重要的知识点有农业生产的特点、分类、区位和地
域类型。

在教材更加突出人地关系主线的形势下,今后的考题会对农业区位的选择有更加深刻的反
映。

在复习时注重以家乡或中国的农业区位选择实例论证基本原理,理解农业区位选择与地理环境
的相互关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际问题的分析。

对四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要识记
并能对其典型代表区进行区位分析。

对亚洲的水稻种植业和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要注重分析生产特
点的成因;对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要注重分析区位因素,对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要注重分析发展
的措施。

注重四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类比,及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近几年本单元的热点内容
主要有:
1.农业区位因素。

对一个农业区域的区位因素进行评价,要用综合思维方式进行。

(1)任何一个地域的
农业生产都要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对农业区位的
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该地域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2)从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出发,根据因地
制宜的原则,分析其一地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确定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及农业发展的类型,我
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时期,科技因素和市场因素已成为我国农业区位具有重
要影响力的因素。

这将可能成为今后几年高考命题的方向。

2.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在影响农业生产的所有区位因素中,不同地域、不同生产力的发展阶段,
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不同,特别是社会经济因素,其发展变化性最大,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也较大,
因此,要用发展的、动态的观点,看待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要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合理
安排,并根据其发展变化的规律,预测农业生产的发展,及时做出相关的调整。

我国已加入WTO,
来自身的压力和国外农业的挑战已摆在了我国农业发展的面前。

又如我国目前进行的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十五”规划有关我国农业发展的方针、措施以及各地农业发展的地理事实。

将成为今后高
考命题的重点。

3.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
业、混合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等。

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地域差异较大,如何
因时因地制宜的发展既适合农业现代化要求、又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区域因素的农业地域类型是摆
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都具
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将可能成为今后高考命题的立意所在。

4.粮食问题。

粮食问题是世界性问题,如何解决贫困地区的粮食紧缺问题是当今问题的迫切问题之一。

联系实际分析粮食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将成为今后高考命题的重点。

(一)、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光照、热量、水分)——决定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产量;
地形(类型、海拔、坡向)——影响作物种类分布、规模化生产;
土壤(肥力、盐碱性)——影响作物的产量、宜种作物;
水源(灌溉条件)——是半干旱、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

1. 大范围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
1. 季节性→因时制宜——不违农时
2. 地域性→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1)水热配合好的平原、三角洲地区——种植业→充分利用水热资源
多数山区——发展林业→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半干旱、半湿润草原地区——发展牧业→垦荒种田会引起土地荒漠化
降水丰富、河湖较多的地区——不能围湖造田→阻塞水道,洪水泛滥
(2)三大粮食作物的地域性分布
(四)、世界的农业生产
二、工业区位选择
任何工业生产,总要落实到一定的地区和地点,并在这个范围内同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其它生产部门发生
联系,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工业区和经济区。

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社会经济条件、开
发历史和科技水平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工业区。

从全球范围来看,形成于18世纪中叶的英国中南部工业区(包括伯明翰、曼彻斯特、设菲尔德)、德国
的鲁尔区是典型的以煤铁资源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代表的“煤铁复合体”型工业区。

此种类型还
包括美国五大湖南部(芝加哥、匹次堡、底特律等)、俄罗斯的乌拉尔工业区、我国的鞍山等。


二种类型是以日本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临海型工业区,它兴起于20世纪中叶,依靠发达
的海运进口铁矿、煤矿、石油等,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的“临海型”重工业区。


三种类型是以油田的开发为标志,形成了中东波斯湾,美国的休斯敦、英国的阿伯丁,中国的大庆
等新兴石油工业中心。

第四种类型是以电子工业为标志,形成了诸如旧金山硅谷、日本九洲硅岛等
“临空型”的高科技工业区。

电子工业的兴起改变了过去工业发展严重依靠原料、能源的态势。


而依靠高科技人才和高速交通,形成了耗能少、产品体积与质量小、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

第五
种类型是以韩国、泰国、菲律宾、我国台湾等为代表的“出口加工区”。

依靠本国廉价劳力和地租、
潜在的消费市场发展起来的“出口加工业”。

当然,这种“劳力型”企业从发达国家迁往发展中国
家时,也往往伴随了一些“耗能、污染型”的企业。

我国地域辽阔,工业生产的地域差异与特征也十分明显。

譬如东北重工业发达,珠江三角洲出口加工业
的比重特别高。

长江中上游水电和有色金属冶炼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等。

应该讲,每种工业地域类型
特征的形成基础是自然条件和资源基础,但交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政策的倾斜等都有助于强化
某项特征的形成。

从历年高考地理试题来看,常见的考查方式有:
1.提供某区域的轮廓图,要求填写相应的城市及主导工业类型,分析归纳其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发
展方向。

2.从宏观角度要求说出某种工业布局,如临海型的全球分布的具体地区及分布规律,归纳其形成的条
件。

3.从历史的角度和空间的角度,分析某国(如英国)不同时期的工业地域类型的演变情况与空间格局。

4.从空间的角度、分析归纳某种工业地域类型的迁移情况。

如电子组装业从日、美向东南亚的迁移走
向及原因。

(一)、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鞍钢区位特点:近煤铁产地→接近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
宝钢区位特点:海陆交通便利,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巴西进口;煤来自安徽淮南、山西等地。

→接近消费市场
(1)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主要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工业部门
类属名称
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代表部门
原料指向型工业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
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动(易变
质等)
甜菜、甘蔗制糖等
水果、水产品加工
市场指向型工业运输产品成本较高(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
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
破碎等)
家具、印刷、啤酒
部分食品
动力指向型工业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
廉价劳动力指向
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
劳动力的地区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
包带、制鞋等
技术指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
地区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
精密仪表
(2
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如宝钢
交通运输仍对工业布局很大吸引力,但在发达国家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已不再成为主要因素,如日本沿海,我国沿江沿海。

信息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突出
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加
2.社会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举例
国防需要50年代我国的“三线”工程
改革开放政策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解决就业将工厂设在不盈利区
个人偏好华侨对家乡的投资
工业惯性保留区位不合理的工业
3.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工业部门污染类型区位选择
水泥厂、酿造厂空气污染将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
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印染厂、造纸厂、
电镀厂、皮
革厂
水源污染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化工厂、炼油厂既污染大气又污染水源综合以上两条
发电厂、钢铁厂空气污染、固体废气物污染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与常年
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远离居民区和
农田
发达国家集中→分散,发展中国家以集中为主;从经济角度而言,需要集中,从生态环境而言,需要分散。

(二)、世界工业区主要类型
(一)、传统工业区
1.鲁尔区的区位特点:
(1)丰富的煤炭资源。

鲁尔煤田储量大,开采条件好。

鲁尔河附近多为露天煤田,可自南(鲁尔河附近)向北(利珀河附近)逐渐开采。

(2)离铁矿区较近。

本区铁矿资源贫乏,但离法国东北著名的落林洛林铁矿区近。

(鲁尔区的铁矿最初来自法国,后来则来自瑞典等国。

主要经荷兰鹿特丹港通过内河运入。

(3)充沛的水源。

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利珀河等
(4)便捷的水陆交通。

水运方面: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利珀河等天然河流和四条人工运河,连成一体,而且都可通航,并能直通海洋。

(请同学分析原因,教师总结与地形、海洋性气候的关系)
陆上交通:鲁尔区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

(德国邻国多,连接欧洲东西部和南北部的铁路都经过这里)
(5)广阔的市场。

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提供广阔的市场。

2.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
(1)生产结构单一。

鲁尔区的工业生产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学五大传统工业部门。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世界能源的消费构成中,石油和天然气的比重上升,而煤炭的比重逐渐下
降。

另一方面,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下降。

(3)世界性钢铁过剩。

①20世纪50年代以后,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越来越多,世界性的钢铁市场竞
争激烈。

②70年代经济危机,以及钢产品的替代产品的广泛应用,使世界钢材消耗量急剧减少。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①鲁尔区工业企业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新技术革命
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也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

②鲁尔区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
原因,新兴企业不愿到这里落户。

3. 鲁尔区的综合整治
(1)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由原采矿区,到现采矿区,再到规划中的采矿区面积减少。

1956年后停用的矿井多,而使用中的矿井
和规划中的矿井少。

煤炭、钢铁工业厂矿企业数量减少,每个厂矿的生产规模大幅度提高。

新建或迁入企业:技术精良的中小型为主,电子、汽车、石油化工等多个部门。

(2)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均衡发展。

例如:钢铁工业日益集中到西部;有些钢铁公司以联营的方式把炼铁厂建到荷兰海边,再把生铁运到鲁
尔炼钢、轧钢。

原因是就近通过鹿特丹港进口铁矿石,降低运费。

(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问题:德国有发达的陆上(铁路、公路)交通网,为什么铁矿石还是靠水运?
(4)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高等院校几十所(鲁尔大学、多特蒙德大学等);中等技术学校;大批科研机构。

(5)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控制回收处理绿化)
严格控制废气、废水等的排放;建立并完善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系统;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区内人
均绿地面积超过130平方米。

(二)、新工业区
1. 意大利新工业区
(1)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条件
①大批廉价的劳动力;②原料和能源的涨价;③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④经济的高度开放;⑤政府的大
力支持;⑥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⑦交通运输方便。

(2)对我们国家温州商业的借鉴意义
ⅰ:比较温州乡镇企业与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发展的异同
同:主要条件相似:①大批廉价劳动力;②经济高度开放;③资本集中程度低
生产特点相似:①企业规模小;②以轻工业为主;③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④工业多分散在城镇
不同: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意大利工业小区不同企业密切联系、协作,共同形成巨型企业集团;而温州虽
是生产同种产品,但联系、协作不如意,形成多家企业竞争的局面,规模效应大减。

意大利新工业区:银行信贷体系发达、社会服务机构完善;用水用地方便;交通运输便利;政府的大力
支持等。

温州乡镇企业:商品手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海运条件便利;山区为主,平原少,人多地少,用地紧张等。

ⅱ:温州乡镇企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同一个专业商品产销基地中,多家企业同时生产一种面向时常的
最终产品,企业间互不联系。

解决问题的措施:①加强技术投入;②企业之间联系和协作③杜绝恶性竞争;④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⑤提高生产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⑥加强与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合作
(3)新工业区与传统工业区的差异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传统工业区
生产规模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以大型企业为主
主要工业部门轻工业重工业
生产过程分散集中
资金集中程度低高
工业分布分散集中
高技术工业传统工业
科技人员比例高低
生产增长速度快慢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长
投入中的研究开发费用多少
对比项目美国“硅谷”意大利新工业区
生产结构高技术产品轻工业产品为主
生产特点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期短;研究开发费
用高
生产过程分散或家庭承包
分布特点高等院校周围、环境优美分散在小城镇甚至农村
劳动力技术条件从业人员具有同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廉价的劳动力
政府因素军事定货政府的大力支持
(3)对我们国家中关村的借鉴意义
①与美国硅谷相比,中关村的发展的相同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形成也紧邻高校和科研院所,获得政府
的大力支持,交通便利。

不同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研发费用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不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尚未形
成发达的专业化分工配套体系,市场化制度和法规不够完善和健全。

②中关村的优势是: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发展拥有雄厚的科技力量。

存在哪些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离市区近,环境质量较差,交通拥挤,用地紧张、地价高;研发费
用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不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等。

[要点热点探究]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与我国重要农业区的比较、分析与借鉴
1. 亚洲的水稻种植业与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的区位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1)突出两大优势:一是优越的气候条件,即季风气候区的雨热同期;二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2)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农产品的商品率低,农业结构单一;二是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
是科技水平低。

(3)对策:一是调整农业生产方式与结构,实施联产承包和多种经营,农林牧渔副业综合发展;二是发
展农产品系列加工,把农业生产从自给经济转向商品农业经济;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向优质、高产、
高效方向发展。

2. 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与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比较与借鉴。

(1)了解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与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共同之处: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
件相似。

(2)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的特殊区位条件分析:高度发达的工业基础、先进的农业科技、农工商一体
化(即经营专业化)等。

(3)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区位优势分析:大面积垦荒地、肥沃的黑土等。

(4)借鉴之处:大规模经营在国际市场中有竞争力;先进的科技和一流的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一体化经
营,延长生产链,提高综合效益。

3. 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与我国牧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内蒙古牧区与潘帕斯草原相似的自然条件分析。

(2)阿根廷在发展牧牛业领域所做的工作对我国的启示。

(3)我国牧区存在的问题:“靠天养畜”、生态破坏、载畜率低、效益低等。

(4)借鉴:人工草场建设;放牧方式;牧区交通条件与加工体系的发展。

4. 混合农业与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的农业多样化发展。

(1)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分析。

(2)我国南方地区农业资源的多样化以及生产结构的单一性
(3)借鉴:生态农业体系,南方丘陵山区应建设良好的林地—农田生态系统防止水土流失;多样化经济,
南方丘陵山区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发展林草田塘等多种经济;市场灵活性,根据国内市场和
国际市场的变化,有侧重地发展山区特色农业。

有关工业方面的问题:
⑴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原因:
①本土资源匮乏,工业原料需大量进口;
②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要大量出口;
③沿海为平原,利于建厂;
④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利于原料与产品的进出口。

⑵埃及的经济支柱:石油、运河、侨汇、旅游.
新加坡的经济支柱:炼油、造船、电子电器、海上钻井平台制造.
⑶工业集聚:
①传统工业区:
集聚原因:由于现代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竞争
性很强,工业集中布置可产生集聚效应。

集聚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
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工业集聚导致企业间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环境污染。

②新兴工业区:
高新技术产业在地区分布上常具有较为显著的地区集群特点的好处是:
共用基础设施;加强信息联系和协作。

⑷德国鲁尔区
A. 区位优势:
①煤炭资源丰富;
②离铁矿区(法国东北)较近;
③降水丰富,河网密布,水源充沛;
④河海联运,水运发达且为欧洲中部陆上交通十字路口,水陆交通便捷;
⑤德国和西欧工业发达,市场广阔。

B. 衰落原因: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①生产结构单一;
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C. 整治措施: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
②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
③拓展交通,发展科技;
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⑸“硅谷”: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日本九州岛、英国苏格兰地区、印度班加罗尔。

A.区位分析:自然因素: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环境优美;
B.社会经济因素:①高等院校云集,技术力量雄厚;
②靠近航空港,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捷;
③军事定货(美国硅谷)。

B. 特点: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
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C. 发展变化原因:
D. 存在的问题:①用地紧张,地价上涨;
②交通拥挤,环境压力增大。

E. 解决的措施:①调整产业布局;
(将新工厂转移到内地的德克萨斯州以及东南亚、墨西哥等地,
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便宜的优势条件。


②完善基础设施,美化环境
⑹我国四个工业基地的主要区位劣势:
①辽中南重工业基地:能源、水源不足。

②京津唐工业基地:水源不足;污染严重。

③沪宁杭工业基地:能源、资源缺乏;土地紧张;污染严重。

④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能源、资源不足。

⑺工业区位分析:
A.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
①地理位置:濒临渤海、黄海;靠近俄罗斯、朝鲜、韩国;地理位置优越。

②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辽河为水源。

③社会经济因素: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农业资源支持;
国家政策支持;国防安全,土地租金不高等。

不足:①许多矿产资源濒临枯竭,资源相对不足;
②水资源不足;
③科技发展水平不高;
④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⑤区内环境污染大。

调整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②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③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④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
⑤治理环境污染。

B. 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
①地理位置:位于温带季风区,濒临渤海,区内有全国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经济
中心,地理位置重要。

②自然因素:温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地形平坦。

③社会经济因素:
资源丰富(华北油田、开滦煤田、长芦盐场、棉花等);交通便利(海运、铁路、
高速公路、航空、管道类型齐全);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能源充
足(靠近山西能源基地)。

不足:水源、能源不足;污染严重
发展方向:资源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C. 沪宁杭工业基地
(我国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
①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长江、东海,地理位置优越。

②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③社会经济因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
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
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等。

不足:能源、资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紧张;污染严重。

发展:高、精、尖方向发展;结构轻型化。

D. 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轻工业为主)
区位分析:
①地理位置: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南海,靠近港澳地区。

②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③社会经济因素:海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靠近港澳地区便于引进外资和技术
管理;地处侨乡,借助华侨和华人引进外资和技术;市场经济发达。

不足:能源、资源不足
类比:简述海南岛的区位优势:
①位于陆地国土与海洋国土的结合部;
②近傍香港与澳门,遥望台湾,内靠珠三角,外邻东南亚;
③处在日本到新加坡的中段,靠近国际深水航道;
④连接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

⑻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A. 生态工业园区概念:
指的是有助于达到物质与能量利用最大化,以及废弃物排放最小化的目的,是最具有环保意义的
工业园区。

20世纪90年代在欧美发达国家开始规划实施。

B. 生态工业园区与传统工业园区的区别:
生态工业园区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扶持等手段,提高各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形成了产业之间的
共生关系。

其追求的目标是从原料、中间产物、废弃物到产品的物质循环,达到资源、能
量、投资的最佳利用以及园区总体发展的集合效益。

C. 典型代表:
丹麦的卡伦堡和广西的贵港。

【高考题回顾】
(2008年山东卷)⒈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该地区某种农产品的主要产区,该农产品为
A.茶叶
B.玉米
C.稻米
D.天然橡胶
2.下列产业部门中,目前最适宜由中国向图中甲国转移的是
A.汽车制造
B.精钢锻造
C.软件开发
D.家具制造
解析:第1题:图示区域是东南亚,阴影区域主要是沿海和河流
河谷地区,东南亚地区是世界重要的稻米产区。

第2题:东南亚是世界上重要的优质木材产区。

答案:1C 2D
下图为“五种类型产业区位选择模式示意图”。

读图,回答1~2
题。

1.食品工业、软件产业、服装加工业与图中所示类型相符的依
次是A
A.④②③B.④⑤②C.③②①D.①③⑤
2.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最容易实现跨国界转移的类型是C
A.①③B.①②C.②③D.④⑤
【解析】从图中可知,①原料比重最大,属原料指向型;②技术比重最大,属技术指向型:③劳动力比重最
大,属劳动力指向型;④市场比重最大,属市场指向型:⑤动力比重最大,属动力指向型。

第19题答案
A符合题意。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技术指向型和劳动力指向型容易实现跨国界转移,故第20题选C。

【答案】1.A 2.C
(2008年山东卷)表1是中美两国的两个苹果产区与北半球苹果生长最适宜区的气候条件和生产成本
的相关资料。

据表回答3—4题。

年平均气温
(℃)
年降水量
(mm

1月平均气温
(℃)
夏季平均气温
(℃)
生产成本(元
/千克)
中国某产区8~12 490~660 ―1~―8 19~23 0.64
美国某产区15~17 470~520 6~8 18~21 2.05
北半球最适宜区8~12 560~750 >―14 19~23 1.20
3.表中的美国产区最可能位于
A.300N—400N西海岸
B.300N—400N东海岸
C.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D.五大湖区
4.表中的中国产区与美国产区相比,具有的优势是
①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条件更适宜
②气温年较差大,有利于苹果糖分的积累
③夏季光照条件较好
④劳动力成本较低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第3题:苹果生长的重要条件是主要分布于暖温带,热量条件好,光照强,对比美国某产区的表
格资料和苹果生长条件,不难做出结论。

第4题:苹果生长于暖温带,冬季温度低于0℃,有利于杀菌和来年的生长。

答案:3 A 4 C
(2008年全国文综)张某承包了O.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图1。

当地1月平均气温3℃。

完成5~6
题。

5.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 B.太湖平原
C.华北平原 D.松嫩平原
6.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需求 B.生产经验
C.自然条件 D.国家政策
解析:第3题:题目中有一条件“当地1月平均气温3℃”→南方地区,图中农作物有油菜,油菜在我
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因此该地为长江下游平原→太湖平原。

第4题:该地种植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水稻种植面积下降,蔬菜、花卉等种植面积上升较快,具有城郊农
业特色,其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应该是市场需求量的变化。

答案:5.B 6.A
(2008年重庆卷)图5是2004-2006年世界各种谷物的产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7-8题。

7.各种谷物产量变化表明世界
A.谷物总产量下降
B.农业劳动力减少
C.谷物需求量减少
D.谷物单产下降
8.埃及是世界十大粮食进口国之一,保证该国粮食供需平衡的最佳措施是
A.提高粮食单产,加强国际合作
B.扩大耕地面积,提高人口素质
C.鼓励劳务输出,减少粮食消费
D.控制人口增长,调整饮食结构
解析:第7题:通过读图在2004-2006年三年中除了稻谷有所增加外,其余粮食产量都在减少,而其
他选项也都于粮食产量减少没有关系。

第8题:埃及的农业主要分布在尼罗河河谷地带,国土内绝大部分是热带沙漠气候,扩大耕地面积几
乎不可能,而调整饮食结构或鼓励劳务输出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答案:7.A 8.A
(2008年北京卷)读图3,回答9-10题。

9.该作物
A.种植期的早晚取决于气候条件
B.灌浆期的早晚取决于成土母质
C.收割期的早晚取决于农业政策
D.一个生产周期至少为8个月
10.该作物处于开花期时,正值
A.赤道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B.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C.中国东北平原昼长夜短
D.潘帕斯草原草木茂盛
解析:第9题:农作物的种植期、灌浆期、收割期的早晚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

第10题:从图中看出该农作物的开花期在2月份,此时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角正逐步变大,而地中海沿
岸温和多雨,中国东北地区昼短夜长。

答案:9.A 10.D
(2006广东地理卷)根据所给资料,回答问题。

(共 19 分)
资料 1:见图 11
资料 2:图 12 表示了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

资料 3:表 2 是图 11 中 A—B 线上某乡的有关资料。

(1)根据资料 1,从 B 至 A反映出和地域分异规律,穿过的经济地带包
括。

(2)根据资料2,当年降水量小于 300mm时,森林的覆盖率较低,降水的侵蚀力。

当年降水量在 mm之间,降雨侵蚀力急剧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
较小。

当年降水量超过 450mm之后,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明显。

(3)根据资料 3,从干湿区上划分,该乡属于区,耕作制度是。

(4)根据上述资料,目前该乡的人地关系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协调?
答案:(1)纬(经)向和经(纬)向,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每空1分,共3分)
(2)较低(或弱,或不强)(2分),300至450(2分),增强(2分)
(3)半干旱,一年一熟。

(每空1分,共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