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高二后半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考题(辽宁省营口市部分重点高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
《周礼》记载:“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

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

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三之一。

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

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

”由此可见,在分封制下
A. 按血缘关系授予贵族土地
B. 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结合
C. 按不同等级授予贵族土地
D. 按封地全部面积征收租税
【答案】C
【解析】
据题意可知,按照“公侯伯子男”不同的等级身份,贵族获得的封地及征收赋役的比重不同,说明分封制下按照不同的等级授予贵族土地,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等级差别,并非强调血缘关系;B选项错误,分封制下土地国有,诸侯只有使用权;D 选项错误,由题中“其食者半”、“其食者三之一”及“其食者四之一”可知并非按封地全部面积征收租税。

选择题
春秋时代的战争,通常采用车阵战,一经交战,即刻决出胜负。

战国时期,作战军队的数量大为增加,步兵、骑兵为主的野战和包围战逐渐代替车阵战,战争往往旷日持久,残酷性大大加剧。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各诸侯国人口大幅增长
B. 战争目的由争霸到兼并
C. 战争科技出现重大突破
D. 礼乐制度已经受到冲击
【答案】B
【解析】春秋时期的战争仅仅是争霸,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已经是兼并战争,所以战争会更残酷,时间更长,军队数量会更多,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各诸侯国人口大幅增长只是这一变化的次要原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战争科技并未出现重大突破,选项C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礼乐制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选择题
西周时期中国人形成了亲戚观念。

父母,祖父母,叔伯、婶婶,姑姑是血缘关系中最近的亲人;外祖父母,舅舅、舅妈,姨妈是血缘关系
第二重要的亲人。

材料反映
A. 宗法制影响了亲戚观念
B. 西周亲戚体系较为庞大
C. 男尊女卑观念开始形成
D. 宗族凝聚力在逐渐加强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最近的亲人、第二重要的亲人”等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近远疏划分的,也就说明了宗法制、宗法观念影响了亲戚观念,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周亲戚观念的形成而非亲戚体系较为庞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涉及男尊女卑和宗族凝聚力的问题,所以选项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选择题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宗法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记述
出处
“(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


《周礼·春官》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北宋刘恕《通鉴外纪》
“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


南宋朱熹《陈氏家谱旧序》
“谱系之作,所以敦孝弟、重人伦、睦宗族、厚风俗。


清李希莲《重修李氏族谱序》
A. 宗法制被后世完全承袭
B. 编修家谱具有敬宗收族的作用
C. 家训家规渗透理学思想
D. 族谱都能解释姓氏的演变历程
【答案】B
【解析】
宗法制影响后世但是没有被完全继承,故A项错误;表中“奠系世,辨昭穆、祖考、宗可考、重人伦、睦宗族”说明对宗族的作用。

材料体现了修家谱有利于凝聚宗室,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都受到理学影响,故C项错误;D项说法绝对,排除。

选择题
《礼记》曾对商周两族的宗教意识作过比较,“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人尊礼,敬神而远之”。

这反映出
A. 商朝未形成宗法观念
B. 周朝注重礼仪形式
C. 周人否定鬼神的存在
D. 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答案】B
【解析】材料“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说明商朝存在宗法观念,排除A;由“周人尊礼,敬神而远之”,说明周朝注重礼仪形式,故选B;由“敬神”,说明周人并不否定鬼神的存在,排除C;材料没有提到儒家思想,排除D。

选择题
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对于宗庙依然恭敬有加,“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

这说明战国时期
A. 周天子处于天下共主地位
B. 各国君主仍然维护分封制度
C. 传统的宗法影响依然存在
D. 出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势
【答案】C
【解析】根据“对于宗庙依然恭敬有加”,结合所学,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尊祖敬宗,宗庙祖先崇拜的产物,故C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被破坏,B错误;宗庙制度反映的是宗
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

选择题
战国时魏国最早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此后各国相继效仿并不断推陈出新。

由此产生的影响是
A. 贵族竞相追逐利禄
B. 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
C. 官僚政治得以确立
D. 分封制得到进一步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可知,赏赐的标准日益改变血缘因素,而重视功劳,说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B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郡县制的确立标志官僚政治开始确立,C错误;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材料反映赏赐的标准日益改变血缘因素,排除D。

选择题
商鞅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实行“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的治国政策,以取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治国政策。

这表明
A. 集权行政体制建立
B. “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
C.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 商鞅治国立足普通民众利益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法令”至行,即要用法治来取代原来的礼治,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并未涉及集权行政体制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到郡县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商鞅治国并非立足普通民众利益,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选择题
下表为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

据此可知唐代
类别
士族
小姓
人数总计人数
百分比人数
百分比人数
百分比进士589 71.0
109 13.1
132 15.9
830
明经
81
63.3
18
14.0
29
128
制科
88
65.7
10
7.4
36
26.9
134
A. 进士科的录取比例最高
B. 门第仍是录取的依据
C. 士族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D. 士族进一步垄断仕途
【答案】C
【解析】
从表格数据看,士族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的人数占较大比重,说明士族改变了依靠门第出身为官的旧观念,也能通过读书和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即士族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故答案为C。

进士科的录取比例最高不能反映实质问题,A错误。

科举考试根据成绩确定结果,
材料不能反映门第仍是录取的依据,B错误。

士族进一步垄断仕途说法绝对,D错误。

选择题
唐代中后期,枢密院是宦官掌握的内廷机枢。

五代时,枢密院变为武夫掌控的、文臣俯首的权力机构。

到宋代,枢密院的正副职则多由文臣担任,文官参预典掌枢密。

这一变化有助于
A. 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
B. 消除将权对君权的潜在威胁
C. 增强军队的有效指挥与实际作战能力
D.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答案】B
【解析】
材料“枢密院的正副职则多由文臣担任,文官参预典掌枢密”与宋代重文轻武的政治特点密切相关,文官掌管枢密院,可以防止武将专权,威胁皇权,故B项正确;宋代官僚机构膨胀,出现一职多官现象,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A项错误;文官掌管枢密院显然不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升,故C项错误;材料中主要军事权力的分配,不是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的问题,故D项错误。

选择题
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

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A.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B. 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C. 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D. 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答案】C
【解析】王安石变法将户部、盐铁和度支三司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是为了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相对于原来三个机构之间的分工制衡,一个机构处理事务更为高效。

故答案为C项。

这一措施不是针对地方采取,不能反映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这一措施本身与财政收入的增减没有关系,排除B项;D项不是这一措施的用意,王安石变法没有加强或削弱皇权的目的,排除。

选择题
据《李藩传》记载:“……王锷用钱数千万路遗权幸,求兼宰相相。

……
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报来。

’(李)藩遂以笔涂“兼相”字,却奏上云:‘不可’……”材料中敢于驳正皇帝密旨的李藩应该任职于
A. 唐朝的三省
B. 宋朝的枢密院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A
【解析】中书省替皇上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敢于驳正皇帝密旨,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所以敢于驳正皇帝密旨的李藩应该任职于唐朝的三省而非宋朝的枢密院、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等选项,所以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选择题
钱穆先生在评论汉代的士人政府时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的新局面。

该局面
A. 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B. 实现了社会公平公正
C. 促进了儒学地位的提高
D. 开启官僚政治体制先河
【答案】C
材料中的转变是由于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重用儒生,从而使得儒学取得“独尊”的地位,故这种局面促进了儒学地位的提高。

C项正确;贵族政治仍旧存在,“彻底结束”的表述有误,排除A项;当时不可能“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排除B项;秦始皇时期中央与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已经开启建立官僚政治体制之先河,D项错误。

选择题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下列对宋朝“二府三司”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 “二府三司”指的是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

B. “二府三司”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有效手段,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出现。

C. “二府三司”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 “二府三司”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创造,有效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解析】由材料可知“史实”指历史事实,史论就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史识是分析史实得出科学结论。

A项表述了二府三司制的历史事实,因此该项不是“史识”。

故A项错误。

B项属于二府三司制的评价,是“史论”。

故B项错误。

根据所学可知,宋朝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使行政、军事和财政无法协调,政出多门,以致行政效率偏低。

故C项错误。

D项是综合整个中国古代史分析,得出二府三司制对中国古代政治以及中国历史的影响,属于“史识”。

故D项正确。

选择题
对内阁的认识,明代人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另一种观点认为“虽无相名,实有相职”。

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阁臣拥有“批红”权力
B. 阁臣职权因时因人而变
C. 明太祖以内阁取代宰相
D. 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代不同时期内阁权力不同,说明明代阁臣职权因时因
人而变,故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据相关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内阁掌握“票拟权”,皇帝及司礼监掌握“批红权”;C选项错误,内阁出现是在明成祖时期;D选项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制的建立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

选择题
有明一代,有“公侯驸马途遇内官反回避之,且称以翁父,至大臣则并头叩拜矣”的记载。

这反映了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内官权力失控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内官”指的是宦官太监。

依据材料可知,公侯驸马这些官僚贵族遇其都要“回避,且称以翁父”,大臣们都要“并头叩拜”,这表面上反映了宦官地位的提高,而宦官权势来源于皇帝,往往依附于皇权而存在,所以这实质上体现了皇权的加强,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不是皇权的衰落,该表述与史实不符;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内阁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可
知,内阁并未取代六部;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内官权势较大,但并非失控,结合所学可知,内官权力来源于皇帝,受到皇帝控制。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选择题
雍正帝时,军机处虽因军务而设,但其职掌并不限于此,“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由此推知,军机处
A. 推动皇权空前强化
B. 掌握军国大事的决策权
C. 职权范围不断扩大
D. 成为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答案】A
【解析】
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虽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但归根结底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是封建皇权的统治工具,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再由材料“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可知军机处推动皇权空前强化。

故A项正确;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排除B项;CD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CD两项。

选择题
梭伦改革颁布的《解负令》规定,废除雅典公民以人身作抵押的一切债务,禁止再以人身作抵押借债,在公民中取消债务奴隶制,由国家出钱把因无力还债而被卖到异邦为奴的人赎回。

《解负令》的颁布A. 巩固了雅典的城邦体制B. 冲击了奴隶制经济发展
C. 推进奴隶制度走向瓦解
D. 解放了雅典的奴隶群体
【答案】A
【解析】《解负令》的颁布使原来的债务奴隶、平民、贵族都成为享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利的雅典公民,扩大了公民的基础,也就巩固了雅典的城邦体制,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解负令》是促进了奴隶制经济发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解负令》推进奴隶制度走向强盛而非瓦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解负令》并未解放雅典的奴隶群体,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选择题
古希腊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曾说道:“看过《七将攻忒拜》的人,个个都想当兵打仗。

”“为国牺牲公民的子女被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
人会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年前得到城邦抚恤金,然后这些遗孤又被请到剧场里的荣誉坐席。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 政府发挥戏剧的教化作用
B. 戏剧源于民主政治的需要
C. 文学作品鼓励希腊公民踊跃参军
D. 公民通过观剧参与城邦政治生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希腊通过戏剧作品,或在观剧过程中对为国牺牲的公民子女的表彰等,达到激励城邦公民积极参军参战维护城邦利益,体现了政府发挥戏剧的教化作用,A项正确。

材料反映戏剧为雅典民主政治起到教化作用,而不是戏剧源于民主政治的需要,B 项错误。

C项是对材料现象的反映,与材料的本质“政府发挥戏剧的教化作用”不符,故错误。

材料强调的本质是政府发挥戏剧的教化作用,而不是单纯反映公民通过观剧参与城邦政治生活,D项错误。

选择题
克里斯提尼改革被认为是雅典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场民主化改革,使雅典的民主制度最终确立。

下列措施属于克里斯提尼政革的是
A. 成立四百人会议
B. 设立陪审法庭
C. 废除债务奴隶制
D. 重划行政选区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ABC属于梭伦改革的内容,排除;D是克里斯提尼政革的内容,故选D。

选择题
有学者指出:对平等与民主之间的微妙关系,雅典式民主未能处理好,以致平等超出应有的界限冲击到民主制本身。

这反映了
A. 奴隶主专制的本质
B. 公民参与意识的淡薄
C. 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D. 权力制约机制的缺失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对平等与民主之间的微妙关系,雅典式民主未能处理好,以致平等超出应有的界限冲击到民主制本身”可知材料的主旨是直接民主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雅典民主制的本质是奴隶主专制,但材料中没有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公民参与意识的淡薄不合题意,故B 项错误;权力制约机制的缺失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选择题
公元前5世纪中期,执政官、平民与贵族代表组成的家最高立法权成“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确定了“人民的福利必定是最高的”。

可见罗马法律的制定
A. 推动共和政体的确立
B. 本质上维护平民的利益
C. 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D. 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原则
【答案】C
【解析】由材料“执政官、平民与贵族代表组成的家最高立法权成‘十人委员会’”可以得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有各阶层代表参与,有一定的民主性,C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的产生是在罗马共和政体确立之后,A不正确;罗马法本质上维护的是贵族的利益,B不正确;D与材料无关。

选择题
《十二铜表法》规定:让自己的牲畜在他人田中吃食,应负赔偿责任;
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处以25阿斯的罚金。

这表明早期的罗马法
A. 源自于传统习惯法
B. 具有个案经验式特点
C. 法律条文细密完备
D. 力图维护平民的利益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让自己的牲畜在他人田中吃食,应负赔偿责任”“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处以25阿斯的罚金”等信息可知,早期罗马法对保护私有财产方面不同的案件有不同的规定,体现了个案经验式特点,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早期罗马法对保护私有财产方面的具体规定,不能体现源自传统习惯法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早期罗马法对保护私有财产方面不同的案件有不同的规定,无法体现其条文的细密完备,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罗马法对保护私有财产方面的规定,没有强调力图维护平民利益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选择题
据《学说汇纂》记载,两辆满载货物的骡车一前一后在爬坡,为减轻
骡子负担,两名车夫在第一辆车后推车。

此时,前面的车开始滑退,在两车之间的车夫从中间跳出之后,后车被前车撞上并碾过一个奴隶。

根据法律规定,对骡子的主人可以不发生诉讼,而对车夫则可依法起诉。

这反映罗马法
A. 注重程序合法
B. 保护私有财产
C. 主张过失担责
D. 强调法律公平
【答案】C
【解析】“根据法律规定,对骡子的主人可以不发生诉讼,而对车夫则可依法起诉。

”的意思法律方面是过失担保,C正确;A、B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

选择题
有学者认为:“罗马法中体现和包含了可以适用于全部人类社会的、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人文思想、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这就是罗马法能够长久不衰的生命活力之所在。

”这段话评论罗马法的视角是
A.文明传承
B.阶级分析
C.道德标准
D.政治体制
【答案】A
【解析】
材料“罗马法中体现和包含了可以适用于全部人类社会的、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人文思想、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这就是罗马法能够长久不衰的生命活力之所在”反映了该学者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评价罗马法的积极之处,属于文明史观的角度。

A正确;阶级分析是指用社会学的阶层理论、观点,观察和分析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材料不能体现,B错误;道德标准指的是判断和评价人们行为是非、善恶、荣辱的尺度,材料不能体现,C错误;政治体制指的是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材料未体现,D错误。

故选A。

选择题
近代史上,英、法、美、德都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其主要的共同点是
A.议会都拥有立法权
B.内阁成员都由选举产生
C.国家元首都拥有行政实权
D.政府首脑都对议会负责
【答案】A
【解析】
试题结合所学,C国家元首都拥有行政实权,英国不符;B.内阁成员都由选举产生,美国不符;C.议会都拥有立法权,四国都符合;D.政府首脑都对议会负责,美国不符;故此题应选A项。

选择题
1763年,议员威尔克斯发表文章对国王乔治三世在议会的演说进行批评,并申明他批评的是政府而不是国王,但国王仍以诽谤罪下令逮捕他,还操作议会剥夺了他的议员身份。

1768年,威尔克斯连续两次当选议员,国王又设法让议会连续两次剥夺其议员身份。

威尔克斯事件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 国王和议会权限尚未明确
B. 议会完全被国王控制
C. 君主专制统治在逐渐加强
D. 内阁制已经遭到破坏
【答案】A
【解析】
光荣革命后,虽然颁布了《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但国王仍然有一定的行政权,材料中“国王操纵议会剥夺威尔克斯的议员身份,并指示政府下达逮捕令”这表明君主立宪制的不完善性,故选A;君主不是控制议会,排除B;君主权力在《权利法案》颁布后逐渐减弱,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内阁制遭到破坏的信息,排除D。

选择题
英国海外贸易经营权历来是国王颁发特许状授予各大公司,但1690年得到“议会特许状”的哈德逊湾公司宣布:“不管以前无执照商人如何看待我公司的特权,现在这些特权已成为我们国家的法律了。

”这说明英国
A. 大力提倡自由贸易
B. 法律体系逐渐完善
C. 国王已经统而不治
D. 权力结构发生变动
【答案】D
【解析】
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议会获得立法权,从而“议会特许状”“成为我们国家的法律”,因此材料信息反映的是英国权力结构发生变动。

故答案为D项。

特许经营不属于自由贸易,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法律体系的变化,排除B项;1690年的英国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尚未发展到“统而不治”,排除C项。

选择题
1841年,保守党第一任领袖罗伯特·皮尔率领保守党获得大选胜利,迫使维多利亚女王使其组阁,这被后世学者认为是责任内阁制确立的
标志。

材料说明,当时英国
A. 君主立宪政体确立
B. 代议制不断完善
C. 政党政治开始形成
D. 王权已完全丧失
【答案】B
【解析】根据“保守党第一任领袖罗伯特·皮尔率领保守党获得大选胜利,迫使维多利亚女王使其组阁”可知,英国国会选举多数党领袖经国王任命为首相,首相组阁并掌握行政权,国王逐渐统而不治,代议制不断完善,B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君主立宪政体确立,排除A;C项中“开始形成”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选择题
对1688年的英国光荣革命存在不同的评价。

有人认为它根本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制度,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也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微不足道的宫廷政变,只是更换了一个国王;有人认为它是荷兰执政者威廉为篡夺英国王位而策划的一次政治阴谋。

这说明
A. 历史事实的多元化影响评价
B. 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客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