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及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及前景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世界市场的整合,使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的依赖性不断加深,世界各国及其企业进入市场的机会大大增多。
为了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和市场利益,组织或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或地区的必然选择。
2001年11月,中国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2002年11月正式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其进程正式启动,它的建立对亚洲乃至世界的经济格局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分析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特殊性
区域贸易集团化为区域内国家带来的积极效应是其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中国与东盟就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达成共识,这是东亚经济合作化的历史性突破。
预计2010年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覆盖约17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达2万亿美元。
以1.2万亿美元的贸易总量计算,它将成为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市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既具有一般自由贸易区的特点:削减关税、非关税壁垒以及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又与以往南南合作型的区域一体化形式具有不同的特征。
第一,复杂性和多样性。
它是一个国家和区域经济组织的结合。
中国和东盟10国虽然都为发展中国家,但成员国发展差距巨大,社会制度迥异,民族心理复杂。
第二,阶梯性。
中国与东盟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合作是在中国与东盟组织和中国与东盟各国两个层面展开的,并最终走向中国与东盟的双边合作。
中国与东盟间的传统经济关系以中国与东盟成员国的双边关系为主,东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积极程度不一。
因此,双边贸易合作的进展会呈现阶梯性。
如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长期和中国保持着密切的双边贸易合作,它们希望率先与中国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
第三,广泛性。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除了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便利化等作为主要内容之外,还涵盖内容更为广泛的经济合作,甚至包括经济领域以外的合作,如禁毒、反恐等非传统领域。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一体化的明显整合效应。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静态经济效应分析
经济学家雅各布.瓦伊纳(Jacob Viner,1950)最早指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给
予成员国与非成员不同的待遇,可能会导致贸易方式在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发生转移(但对其参与国的净影响不定)。
虽然各成员国将最终走向自由贸易,但部分贸易活动从成本较低的非成员国到成员国的转移将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即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
(1)贸易创造效应。
区域贸易集团化后,区域内成本高的产品会被其他成员国的低成本同类产品所替代,创造出过去所不可能发生的贸易。
贸易创造效应有正负之分,其正效应表现为节约了本国的生产资源,对伙伴国扩大了出口市场,其结果之一产生了规模经济效应;其负效应表现为为本国企业增加了竞争对手,挤占了部分市场,对本国企业发展不利。
但从长远看并非坏事,如衡量美洲自由贸易区给拉美国家产生的利益,实现贸易创造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贸易商品结构体现了水平分工特征,为保护国内市场,相关产业内贸易设置了较高壁垒。
因此,一旦贸易区内取消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将会带来相当大的贸易扩张。
根据产品细分,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机电产品、农产品、自然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可以充分利用区内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竞争产品分工体系,在既有一定竞争力而又存在一定差异性的产品上进行开发。
如东盟可将重点放在电子元件类产品上,中国则致力于通用机械电器的生产等,从而促进相互的市场需求。
(2)贸易转移效应。
区域贸易集团建立后,内部贸易更加自由,对外贸易得以加强,本来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就会转移成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形成贸易转移效应。
贸易转移效应也有正负之分,其正效应主要表现为成员国扩大出口市场和规模收益作用;其负效应表现为生产成本上升,导致资源浪费。
中国、东盟各国都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工业,扩大出口,而贸易恰好使成员国将进口国由外部世界转移到成员国之间。
这一点对急需发展新兴工业的国家无疑是雪中送炭。
但是,其贸易转移效应不会太大。
中国和东盟各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其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建立自由贸易区后仍然会保持对发达国家产品的进出口的刚性,其相互贸易很难替代各自与区外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往来。
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动态经济效应分析
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可以产生静态效应,而且还会产生动态效应。
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双方的经济结构与经济运行状况很可能按完全不同的轨道发展。
(1)贸易进一步扩大。
一方面,取消关税壁垒会带来一个更具有竞争的经营环境,有可能削弱自由贸易之前存在的垄断实力,加大市场化运作的力度,从而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获准进入更大的同盟市场,使经济可能在特定的出口品上实现规模经济。
中国和东盟可在原有水平分工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或协议性分工进行产业内专业分工,扩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出口实力,扩大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出口。
(2)投资不断增加。
一方面,自由贸易区可能刺激内部和外部的投资者增加对成员国的投资,如20世纪的欧共体一度存在巨额的美国投资;另一方面,结构调整、内部和外部经济性以及收入和需求的预期增长都会导致投资行为;再一方面,生产者面临经济基础上和地理上更为庞大的市场,自由贸易区可通过降低风险和不确定性而刺激投资。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会吸引更多的投资,使东亚经济更加具有活力。
(3)要素流动性增强。
自由贸易区要素流动的增强将带来动态利益,生产要素(除自然要素以外)在国际间的流动会对各国的贸易模式和贸易量产生影响。
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不仅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存在互补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因此,当资本和劳动力自由地从富余的地区流入稀缺的地区,区域内会有更高的经济效率,从而相应增加要素收入,提高区域内的整体福利水平。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景展望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初步成效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十国签订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3年7月1日该协议正式生效。
2004年9月4日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就自由贸易区中最重要的内容——货物贸易达成原则协议,10月20日在北京就货物贸易协议达成一致,并就争端解决机制协议达成共识,11月“10+1”领导人会议签署上述协议。
为了使自由贸易区的政治和外交保障措施得以加强,中国还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东盟领导人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领导人联合宣言》。
2005年,中国——东盟自由式贸易区将如期全面启动,大部分关税将于2010年降为零。
事实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好处已提前开始“兑现”。
2004年农产品关税开始下调,到2006年600项农产品的关税将降为零。
2003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额达到7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8%。
2004年1——10月,双边贸易额达84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5.2%[1]。
就发展趋势看,有望提前实现双方领导人提出的到2005年突破1000亿美元的目标。
同时,中国与东盟近年在投资方面也有较快的发展。
至2004年6月底,东盟国家来华投资累计达340亿美元,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4%。
中国企业在东盟10国投资中协议投资额近10亿美元,涉及建筑、饭店、电子、矿业和运输等广泛领域。
最近,中国还积极参与湄公河流域经济开发,促进早日贯通昆明至曼谷公路,支持并参与泛亚铁路计划,资助东盟各国的人力资源开发,加强各国农业合作。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迎来贸易和投资的黄金时期
目前,东盟是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是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
对于中国与东盟贸易合作的前景,东盟副秘书长马苏尔说,东盟对中国的出口、投资都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48%,使东盟的GDP增加0.2%,而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将增加55%,使中国的GDP增加2%。
诚然,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其巨大收益的凸现可能需要一个过程。
但工程已经启动,它所带来的机遇是巨大的,自由贸易区的优势作用将会逐渐显露,预计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及投资将在二至三年内出现大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