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复习附答案(朱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学复习附答案(朱军)
名词解释:
第⼀章绪论
1.遗传学(genetics):
2.遗传(heredity):
3.变异(variation):是指后代个体发⽣了变化,与其亲代不相同的⽅⾯。
4.表型(phenotype):⽣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所有形态特征、⽣理特征和⾏为特征称为表型。
5.基因型(genotype):个体能够遗传的、决定各种性状发育的所有基因称为基因型。
第⼆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6.⽣殖(reproduction):⽣物繁衍后代的过程。
7.有性⽣殖(sexual reproduction):通过产⽣两性配⼦和两性配⼦的结合⽽产⽣后代的⽣殖⽅式称为有性⽣殖。
8.同源染⾊体(homologous chromosome):⽣物的染⾊体在体细胞内通常是成对存在的,即形态、结构、功能相似的染⾊体都有2条,它们成为同源染⾊体。
9.⾮同源染⾊体(non-homologous chromosome):形态、结构和功能彼此不同的染⾊体互称为⾮同源染⾊体。
10.授粉(pollination):当精细胞形成以后,花粉从花药中释放出来传递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授粉。
11.双受精(double fertilization):被⼦⾷物授粉后,花粉在柱头上萌发,长出花粉管并到达胚囊。
2个精⼦从花粉管中释放出来,其中⼀个与卵细胞结合产⽣合⼦,以后发育为种⼦胚,另⼀个与2个极核结合产⽣胚乳原细胞,以后发育为胚乳,这⼀过程称为双受精。
107. 常染⾊体(autosome):在⼆倍体⽣物的体细胞中,染⾊体是成对存在的,绝⼤部分同源染⾊体的形态结构是同型的,称为常染⾊体。
99. 等位基因(alleies):位于同源染⾊体相等的位置上,决定⼀个单位性状的遗传及其相对差异的⼀对基因。
116. 核型(karyotype):每⼀⽣物的染⾊体数⽬、⼤⼩及其形态特征都是特异的,这种特定的染⾊体组成称为染⾊体组型或核型。
117. 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按照染⾊体的数⽬、⼤⼩和着丝粒位置、臂⽐、次缢痕、随体等形态特征,对⽣物河内的染⾊体进⾏配对、分组、归类、编号和进⾏分析的过程称为染⾊体组型分析或核型分析。
118. 细胞周期(cell cycle):从细胞上⼀次分裂完成到下⼀次分裂结束的⼀段历程称为细胞周期。
第三章孟德尔式遗传
12.性状(character):⽣物所具有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理⽣化特性称为性状。
13.相对性状(relative character);同⼀单位性状在不同的个体上可能表现不同,存在差异,这种单位性状内具有相对差异的性状称为相对性状。
14.显性性状(dominant charater):⼀对相对性状中在F1表现出来的性状称为显性性状。
15.隐性性状(recessive character):⼀对相对性状中在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16.性状分离现象(segregation of character):杂交试验中,杂种F1只表现了显性性状,但在由F1⾃交产⽣的F2群体中则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都重新出现了,这种现象称为性状分离现象。
17.基因型(genotype):是指决定⽣物⽣长发育和遗传的内在遗传组成。
(对于某⼀⽣物体⽽⾔,其基因型是指它从亲本获得的全部基因的综合,但对于某⼀性状来说其基因型就是指决定该性状的基因组合。
18.表(现)型(phenotype):对某⼀⽣物体⽽⾔是指它所具有的全部单位性状的总和,但对某⼀性状来说就是该性状的具体表现。
19.测交法(test cross):⼀般是把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体杂交。
20.完全显性(complete dominance):利⽤相对性状具有差异的⼀对亲本进⾏杂交时,F1只表现了⼀个亲本的性状,⽽另⼀亲本的性状没有的到表现,这种显性表现称为完全显性。
21.不完全显性(imcomplete dominance):单位性状具有差异的两个亲本杂交,F1性状表现为双亲性状的中间类型。
22.共显性(codominance):单位性状具有相对差异的两个亲本杂交,F1同时表现了双亲的性状。
23.镶嵌显性(mosaic dominance):⼀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都分别影响⽣物体的⼀部分,在杂合体中他们所决定的性状同时在⽣物体的不同部位表现的⼀种现象。
24.超显性(overdominance):杂合⼦的性状表现超过显性纯合⼦的⼀种现象。
25.⼀因多效(pleiotropism):⼀个基因影响许多性状的发育。
26.多因⼀效(multigenic effects):许多基因影响同⼀性状的发育。
27.显性上位(epistatic dominance):⼀对显性基因对另⼀对基因具有显性作⽤,使其作⽤不能表现。
28.隐性上位作⽤(epistaic recessiveness):当两对基因互作时,若其中⼀对隐性基因对另⼀对基因具有上位作⽤,这种互作类型称为隐性上位作⽤。
29.外显率(penetrance):在具有特定基因的⼀群个体中,表现该基因所决定性状的个体所占⽐率称为外显率。
30.表现度(expressivity):在具有特定基因⽽⼜表现其所决定性状的个体中,对该性状所显现的程度称为表现度。
108. 基因互作(interaction of gene):⼏对基因相互作⽤决定⼀个单位性状发育的遗传现象,称作基因互作。
109. 测交(test cross):被测验的个体与基因型为隐性纯合的个体进⾏杂交为测交。
110. 增⾊效应(hyperchormic effect):当DNA分⼦从双螺旋结构变为单链状态时,它在260nm处的紫外吸收值增⼤,此现象称为增⾊效应。
111.杂合体(heterozygote):是指基因型中的⼀对等位基因是由⼀个显性基因和⼀个隐性基因结合⽽成的。
112.表型模拟(phenocopying):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表型改变,与某基因引起的表型变化很相似。
第四章连锁遗传规律
31.连锁遗传(linked inheritance):把不同性状常常联系在⼀起向后代传递的现象称为连锁遗传。
32.相引相(coupling phase):不同显性基因或不同隐性基因相互联系在⼀起称为相引相。
33.相斥相(repulsion phase):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联系在⼀起称为相斥相。
34.完全连锁(complete linkage):同⼀染⾊体上⾮等位基因不发⽣分离⽽被⼀起传递到下⼀代的现象称为完全连锁。
35.拟等位基因(pseudoalleles):完全连锁的、控制同⼀性状的⾮等位基因。
36.交换(crossing over):在简述分裂同源染⾊体间相互配对时,配对染⾊体的部分⽚段偶尔会发⽣互换,其过程称为交换。
37.重组(recombination):产⽣新基因组合或染⾊体组合的过程通称为重组。
38.遗传图(genetic map):将基因在染⾊体上的相对位置和距离描绘出来的图称为遗传图。
连锁遗传图(linkage genetic map)
39.连锁群(linkage group):位于同⼀染⾊体的所有基因。
40.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指DNA探针直接与染⾊体或染⾊体上⽚段上对应的同源区段杂交结合,杂交结果直接显⽰出探针序列同源的区域在染⾊体或染⾊体⽚段上所处的位置。
59.性染⾊体(sex-chromosome):在⼆倍体动物以及⼈的体细胞中,都有⼀对与性别决定有明显⽽直接关系的染⾊体称为性染⾊体。
60.性染⾊质(sex chromatin)巴⽒⼩体(Barr body):⼀种细胞核内着⾊较深的称为性染⾊质体的结构。
61.剂量补偿效应(dosage compensation):使具有两份或两份以上的基因量的个体与只有⼀份基因量的个体的基因表现趋于⼀致的遗传效应。
62.半合基因(hemizydous gene):XY型性染⾊体中,X染⾊体和Y染⾊体的⾮同源部分基因不能互为等位,两者⽆配对关系,⽆功能上的关系,这些基因称为半合基因。
63.从性遗传(sex-conditioned inheritance):性状是由常染⾊体上的基因⽀配的,由于内分泌等因素的影响,其性状只在⼀种性别中表现,或者在⼀性别为显性,另⼀性别为隐性。
64.限性遗传(sex-limited inheritance):指只在某⼀性别中表现的性状的遗传。
65.性反转(sex reversal):由雌性变成雄性或由雄性变成雌性的现象称为性反转。
100.不完全连锁(incomplete linkage):位于同源染⾊体上的⾮等位基因的杂合体在形成配⼦时除有亲型配⼦外,还有少数的重组型配⼦产⽣的现象。
101. ⼲扰(interference):遗传学上,把观察到的双交换值与理论上期望得到的双交换值不相符的现象。
102. 伴性遗传(性连锁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由于性染⾊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与性别相联系,这种遗传⽅式称为伴性遗传。
115. 性别决定(sex determination):在遗传学上把遗传因素使受精卵向雌性或雄性发育的规定性叫性别决定。
119. 剂量效应(dosage effect):是指同⼀种基因对表型的作⽤随基因数⽬的增多⽽呈⼀定的累加增长。
113. 性别分化(Sexual differentiation):受精卵在性别决定的基础上进⾏雌雄性发育的过程叫性别分化。
第五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分析
41.转化(transformation):细菌细胞从周围介质中吸收介质中来⾃另⼀不同基因型细胞的DNA⽽使它的基因型和表型发⽣变化的现象。
42.转染(transfection):除去蛋⽩质外壳的病毒核酸感染细胞或原⽣质体的过程称为转染。
43.感受态(competence):细菌能够吸收外援DNA时的⽣理状态称为感受态。
44.性导(sexduction):细胞在结合时,由F’因⼦所携带的外源DNA整合到细菌染⾊体上,这⼀过程称为性导。
45.转导(transduction):通过噬菌体作为媒介,把⼀个细菌的基因导⼊另⼀细菌的过程称为转导。
46.“流产转导”(abortive transdution):转导DNA分⼦进⼊受体细胞后,除了发⽣普遍性转导外,转导DNA分⼦也可能既不与受体基因组发⽣交换,⼜不随细胞DNA复制⽽复制,⽽使很稳定的存在于细胞中,形成“流产转导”。
47.局限转导(specialized transduction):λ噬菌体也可以转移细菌基因即以λ噬菌体为媒介的转导,但可被转导的只是λ噬菌体在细菌染⾊体上插⼊位点两侧的基因,也就是说转导仅限于gal和bio区以内的基因,因此成为限制性或局限性转导。
103. 原噬菌体(prophage):某些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其DNA整合到宿主细菌染⾊体中,这种处于整合状态的噬菌体DNA 称为原噬菌体。
第六章遗传物质的改变
48.缺失(deletion或deficiency)是指染⾊体本⾝丢失了⼀段。
49.重复(duplication)是指细胞的染⾊体组中,存在两段或两段以上相同的染⾊体⽚段。
50.倒位(inversion):是指染⾊体发⽣断裂后,某⼀区段发⽣颠倒,⽽后⼜愈合的⼀类染⾊体。
51.易位(translocation):是指⾮同源染⾊体之间发⽣节段转移的现象。
52.染⾊体组(genome):⼆倍体⽣物配⼦中所具有的全部染⾊体。
53.整倍体(euploid):染⾊体数在正常染⾊体数2n的基础上以染⾊体组的染⾊体以基数为单位成倍数性增加或减少,形成的变异个体的染⾊体数⽬是基数的整数倍,称为整倍体。
54. ⾮整倍体(aneuploid):染⾊体数在正常染⾊体数2n的基础上以增加或减少⼀条⾄数条的个体,这样的变异类型称为⾮整倍体。
55.同源多倍体(autoploid):所有染⾊体由同⼀个物种的染⾊体组加倍⽽成的多倍体。
56.异源多倍体(allopolyploid):是指体细胞中的染⾊体组来⾃不同物种。
57.⼀倍体(monoploid):细胞内含⼀个染⾊体组的⽣物体称为⼀倍体。
58.单倍体(haploid):是指具有配⼦染⾊体数⽬的个体。
104. 假显性现象(pseudodominance):⼀条染⾊体缺失后,另⼀条同源染⾊体上的隐性基因便会表现出来。
105. 罗伯逊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指两个近端着丝粒染⾊体在着丝处或其附近断裂后合成为⼀个染⾊体。
第七章基因突变
76.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基因内部分⼦结构发⽣改变称为基因突变。
也称点突变(point mutation)。
77.正突变(forward mutation):由原来的野⽣型基因突变为突变型基因,称为正突变。
78.反突变(reverse mutation):突变型基因也可以通过突变成为野⽣型基因,这称为反突变。
79.突变体(mutant):携带突变基因的细胞或⽣物体称为突变体。
80.错义突变(missebse mutation):DNA分⼦中碱基改变后引起密码⼦变化,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发⽣替代,从⽽影响蛋⽩质功能,以⾄影响到突变体的表型。
81.⽆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由于DNA的碱基改变导致编码氨基酸的密码⼦突变成终⽌密码⼦。
82.沉默突变(silent mutation):DNA分⼦中的碱基改变后,突变的密码⼦仍然编码原来的氨基酸,并没有引起多肽链中氨基酸的变化。
83.⾃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ion):是指在⾃然状态下未经诱变剂处理⼆出现的突变。
84.光修复(light repair),光复活(phototeactivation):针对紫外线引起的DNA损伤⽽形成的嘧啶⼆聚体在损伤部位进⾏专⼀性修复的⼀种⽅式。
85.暗修复(dark repair):由紫外线诱发的嘧啶⼆聚体有时在不依赖光存在的情况下也能被修复,这种修复称暗修复。
86.重组修复(recombination repair):当双螺旋齐头断裂,且双链⽚段完全丢失时,这种双螺旋就不能直接进⾏修复,只能从另⼀条具有相同序列的DNA分⼦上获得相应的DNA⽚段,这种修复机制称为重组修复。
第⼋章数量性状遗传
70.质量性状(qualitative trait):个体间能明确分组且可定性描述的性状。
71.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trait):个体间的表现呈连续变异、很难明确分组。
需要⽤度量等⽅式来描述的性状。
72.遗传率(⼒)(heritability):表⽰遗传因素与环境效应相对重要性的⼀个基本指标。
73.⼴义遗传率(broad sense heritability):某⼀性状的遗传⽅差占表型⽅差的⽐例。
74.狭义遗传率(narrow sense heritability):加性⽅差占表型⽅差的⽐例。
75.遗传标记(genetic markers):是指可以稳定遗传的、易于识别的特殊的遗传多态性形式。
第九章细胞质遗传
66.染⾊体外遗传(extrachromosomal inheritance),核外遗传(extranuclear inheritance):核内染⾊体和相当于核内染
⾊体的细菌染⾊体所携带的基因包涵了细胞的主要遗传信息,遗传学上把初次之外的其他基因的遗传称为染⾊体外遗传或核外遗传。
67.母性影响(maternal influence),母性效应(maternal effect):⼦代某⼀性状的表型由母体的核基因型决定,⽽不受
本⾝基因型的⽀配,从⽽导致⼦代的表型和母本相同的现象。
68.质粒(plasmid):存在于细胞中能独⽴进⾏⾃主复制的染⾊体外遗传因⼦。
69.附加体(episome):有些质粒能够整合到染⾊体上,随寄主染⾊体的复制⽽复制,这种质粒称为附加体。
87.近亲繁殖(close breeding),近亲交配(consanguineous mating):⾎统或亲缘关系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
88.近交系数(coefficient of inbreeding):某⼀个体(⼆倍体⽣物)任何基因座上两个等位基因来⾃⽗母共同祖先的同⼀
基因的概率,也就是该个体是由近交造成的纯合⼦(同源纯合⼦)的概率。
89.回交(bank cross):后代与某⼀亲本进⾏交配。
90.杂种优势(heterosis):(⼴义)杂交产⽣的后代在抗逆性、繁殖⼒、⽣长势等⽅⾯优于纯种亲本的现象。
(同时也是指近交系间杂交时,因近交导致的适合度和⽣活⼒的丧失可因杂交⽽得到恢复的现象。
95.近交衰退(inbreeding depression):通过同⼀群体中不同个体⾃交或兄妹交,使原来处于杂合状态下的隐性等位基因得以纯合。
如果阴性纯合的等位基因是有害的,个体的⽣活⼒就会下降,这种现象称为近交衰退。
第⼗章群体的遗传平衡
106.遗传平衡定律(Hardy-weinberg rule):在⼀个充分⼤的群体中,其个体间进⾏随机交配,同时,选择、突变、迁移和基因漂变的作⽤可以忽略不计时,群体中各种基因型的⽐例逐代保持不变。
当然,基因的频率也逐渐保持不变。
91.基因型频率(genotype frequency):特定基因型占群体内全部基因型的⽐率。
92.基因频率(gene frequency):特定基因座位上某个等位基因占该座位全部等位基因总数的⽐率。
92.迁移(migration):群体间的个体移动或基因流动称为迁移。
93.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在⼀个⼩群体中,由于随机抽样⽽引起的基因的随机波动称为遗传漂变。
94.孟德尔群体(Mendel population):由能够彼此交配的许多个体繁育⽽成的群体。
96.物种形成(speciation);是指⼀个原来在遗传上时纯合的群体经过遗传分化,最后产⽣两个后两个以上发⽣⽣殖隔离的群体的过程。
97.遗传趋异(genetic divergence):⼀个群体的遗传组成朝多样化发展的过程称为遗传趋异。
98.⽣殖隔离机制(reproductive isolating mechanism):各种⽣物的阻⽌或降低杂种繁殖的⽣物学特性或⾏为特征。
114. 随机交配(random mating):在⼀个有性繁殖的⽣物群体中,任何⼀个雌性或雄性的个体与任何⼀个相反性别的个体交配的概率都相同。
问答题:
绪论)
遗传学的建⽴和发展始于哪⼀年,是如何建⽴的?
答:孟德尔在前⼈植物杂交试验的基础上,于1856-1864年从事豌⾖杂交实验,通过细致的后代记载和统计分析,在1866年发表
了《植物杂交试验》论⽂。
⽂中⾸次提到分离和独⽴分配两个遗传基本规律,认为性状传递是受细胞⾥的遗传因⼦控制的,这
⼀重要理论直到1900年狄·弗⾥斯、柴马克、柯伦斯三⼈同时发现后才受到重视。
因此,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
被公认为是遗传学建⽴和开始发展的⼀年。
写出下列科学家在遗传学上的主要贡献。
1)Mendel 2)Morgan 3)Muller 4)Beadle和Tatum 5)Avery 6)Watson和Crick 7)Chargaff 8)Crick 9)Monod和Jacob
答: Mendel:提出分离和⾃由组合规律
Morgan:提出连锁互换及伴性遗传规律
Muller:⽤射线诱发果蝇突变成功
Beadle和Tatum:提出“⼀个基因⼀种酶”的学说
Avery:提出DNA是遗传物质的学说
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Chargaff:提出碱基配对法则
Crick:提出中⼼法则
Monod和Jacob:提出“操纵⼦学说”
3. 你怎样理解遗传、发育、进化在基因⽔平上的统⼀?
答:基因是遗传、发育、进化的共同基础。
个体发育的过程是细胞内的基因按照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程序精确表达的过程。
个体的发育时细胞分裂、分化的结果。
细胞分化、组织、器官的形成是基因组中各个基因在时间和空间上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遗传的实质是基因从亲代传递到后代,并在后代中表达。
性状的发育由基因控制,遗传传递的为基因信息流。
进化是对基因突变的定向选择。
遗传稳定进化,变异导致进化,⼆者统⼀于基因。
进化论、细胞学说和基因论分别从群体、细胞核分⼦⽔平上阐明⽣命现象。
普通遗传学是三者的纽带。
遗传学的细胞学基础)
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在哪⾥?
答:有丝分裂是指染⾊体复制⼀次,细胞分裂⼀次,其结果形成两个与亲代细胞染⾊体数⽬⼀样的⼦细胞;减数分裂是染⾊体复制⼀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形成四个⼦细胞,每个⼦细胞中染⾊体的数⽬减半,并且在减数分裂中有同源染⾊体之间的交换,这样就为遗传性状的重新组合提供了物质基础。
2.从遗传学⾓度说明这有丝分裂的意义?
答: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由于间期染⾊体准确复制,在分裂期两条⼦染⾊体分开,分别分配到⼦细胞中去,使得⼦细胞具有与母细胞在数量与质量上完全相同的染⾊体,保证了细胞在遗传上同母细胞完全⼀致,也保证了个体的正常发育,以及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且在进⾏⽆性繁殖的⽣物中保证了性状表现的稳定性。
3. 从遗传学⾓度说明减数分裂的遗传意义。
答:1)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中的染⾊体数⽬交替,保证了物种世代间染⾊体数⽬的稳定性,同时也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同⼦细胞或配⼦中染⾊体组合⽅式是多样的,使配⼦受精后的⼦代群体产⽣遗传多样性的变异。
3)减数分裂中的交换进⼀步增加了配⼦中遗传差异的多样性,结果会使⽣物后代出现更加丰富的变异类型。
(第三章孟德尔式遗传)
1. 简述孟德尔第⼀定律。
在⼀对相对性状的杂交中,杂种⼀代在形成配⼦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开,分别到不同的配⼦中去,形成数⽬相等的两种配⼦,配⼦随机结合产⽣的F2代基因型⽐为1:2:1,表型⽐为3:1。
2.何谓上位?它与显性有何区别?举例说明上位的机制。
答:所谓上位是指某对等位jiy7的表现受到另⼀对等位基因的影响,随着后者的不同⽽不同,这种现象叫做上位效应。
上位可分为显性上位和隐性上位。
⽽显性是指⼀对等位基因中,当其处于杂合状态时,只表现⼀个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该基因为显性基因,这种显性叫做显性。
所以上位是指不同等位基因间的作⽤,⽽显性是指⼀对等位基因内的作⽤⽅式。
例如家兔⽑⾊的遗传是⼀种隐性上位的表现形式,灰兔与⽩兔杂交,⼦⼀代为灰⾊,⼦⼆代出现9灰兔:3⿊兔:4⽩兔的⽐例。
这是由于基因G 和g分别为灰⾊与⿊⾊的表现,但此时必须有基因C的存在,当基因型cc时,兔⽑⾊⽩化,所以为隐性上位。
P 灰⾊× ⽩⾊
CCGG ↓ ccgg
F1 灰⾊
CcGg
↓
F2 灰⾊⿊⾊⽩⾊⽩⾊
9C G 3C gg 3ccG 1ccgg
3.何谓基因的多效性?试举例说明。
答:所谓基因的多效性是指⼀个基因可以控制和影响⽣物体多个性状的表达。
例如:翻⽑鸡的翻⽑基因F,具F基因的个体,从外型上看,⼩鸡在没有长出蝇⽻之前,就可以看到⽻⽑外翻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表型,如:体温⽐正常⼩鸡的体温低,还具
有⼼跳快、⼼脏变型、脾脏增⼤的变化,同时导致增殖率降低等。
4.怎样通过杂交(你需要提供两种杂交⽅法)验证所观察到的遗传现象是否符合分离定律和⾃由组合定律?
答:(1)分离定律:F1代⾃交,F2代表型⽐3:1.F1代与隐性纯合⼦测交,配⼦⽐例为1:1
(2)⾃由组合定律:F1代⾃交,全部F2代组合分3类——①两对基因纯合类,⾃交后不再分离,此部分占1/4,其中有4种表型,4种基因型,各1/16;②⼀对等位基因纯合(不分离)⽽另⼀对杂合(3:1)分离,此部分占1/2,其中有4种基因型,各1/8,共3种表型;③两对基因杂合类,此部分占1/4,只有⼀种表型和基因型,按9:3:3:1分离。
F1代与隐性纯合⼦测交,配⼦⽐例1:1:1:1.
5.显性有哪⼏种主要的形式,并做简要解释。
答:(1)完全显性 F1代所表现的性状与显性性状的亲本完全相同,若与该亲本种在⼀起,根据该性状⽆法将亲本与F1代区分开来。
(2)不完全显性 F1代的性状趋于某⼀亲本,但并不等同于该亲本的性状的现象
(3)共显性 F1代表现为两个亲本的中间类型,双亲的性状融合为⼀体,对后代的影响相同。
(4)镶嵌显性两个亲本的性状同时在F1代个体上表现的现象。
它与共显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两个亲本的性状不发⽣融合,⽽是同时在不同部位表现。
(5)超显性 F1代的表现超过亲本的现象。
6.基因型和表现型有何关系?举例说明?
答:基因型在环境条件的作⽤下,可出现各种表现型,即基因型这种内因在环境条件作为外因的影响下cai8出现结果,因⽽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表现在:
①相同的基因型可有相同的表现型,如基因型YY的豌⾖全为黄⼦叶,yy全为绿⼦叶.
②相同的基因型可有不同的表现型,如⼈的⼀卵双⽣⼦,基因型相同,他们经过多次有丝分裂形成成体,但表现型总有相对差异,这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环境条件的影响。
③不同的基因型可有相同的表现型。
如在⼈的眼⾊遗传中,基因型BB和Bb都是褐眼,这表现完全显性。
④不同的基因型可有不同的表现型。
如⼈的肤⾊,黄种⼈和⿊种⼈的基因型是不同的。
7.简述基因型、环境和表型的关系。
答题要点:
表现型+环境=表型,也就是说,明确了某种基因型,只能说这个个体具备了表现该表型的可能性,还要通过环境表现,⽽且在⼀定条件下相互转变。
8.试述独⽴遗传的表现特征即细胞学基础。
答:表现特征:
独⽴遗传:如两对相对性状表现独⽴遗传且⽆互作,那么将两对具有相对性状差异的纯合亲本进⾏杂交,其F1表现其亲本的显性性状,F1⾃交F2产⽣四种类型:亲本型:重组型:重组型:亲本型=9:3:3:1.如将F1与双隐性亲本测交,其测交后代的四种类型⽐例应为1:1:1:1.如为n对独⽴基因,则F2表现型⽐例为(3:1)n的展开。
细胞学基础:
独⽴遗传:控制两对或n对性状的两对或n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体上,在减数分裂形成配⼦时,每对同源染⾊体上的每⼀对等位基因发⽣分离,⽽位于⾮同源染⾊体上的基因之间可以⾃由组合。
9.简述分离规律的实现条件。
1)⼦⼀代形成的配⼦数⽬要相等,⽣活⼒(受精能⼒)要⼀样。
2)配⼦的结合是随机的。
3)F2代中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活⼒要相同,⾄少要存活到观察统计之后。
4)显性完全。
5)基因型在理论上所决定的表型和实际表现出来的表型要⼀致(基因型和表型要⼀致)。
10.简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践意义。
答题要点:
1)区别真伪杂种2)鉴定基因是否纯合3)有⽬的地组合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4)预测杂交后代中理想个体出现⽐例。
11、简述孟德尔第⼆定律。
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其F1个体在形成配⼦时,等位基因之间彼此分开,⾮等位基因之间彼此独⽴地在配⼦中组合,形成
数量相等的四种配⼦,雌雄配⼦⾃由组合,显性完全时,F2代的表型⽐为9:3:3:1。
12.⽤什么⽅法可以鉴定⼀群体是纯种还是杂种?
答:可⽤⾃交或测交的⽅法进⾏鉴定:
⾃交法:将此群体的种⼦播种或近亲繁殖(动物的姊妹交)。
植物经套袋⾃交,后代的种⼦(动物的后代)若全部表现⼀致,没有分离,则表明是纯种。
若有性状分离,则表明为杂种。
测交法:植物选带有隐性性状的亲本(动物亦然)与被测亲本进⾏交配,收获并观察原亲本(带显性性状)的特征。
若偶分离,则表明被测亲本的类型,则表明北侧亲本纯合,课留下作品种或⽤于配种。
13.有⼀个⼩麦品种能抗倒伏(D),但容易感染锈病(T)。
另⼀⼩麦品种不能抗倒伏(d)但能抗锈病(t)。
怎样才能培育出既抗锈病⼜抗锈病的新品种?
答:让抗倒伏、易感锈病的⼩麦品种与不抗倒伏、抗锈病的⼩麦品种杂交,得到F1。
让F1⾃交得F2。
在F2中就有抗倒伏、抗锈病的品种。
但其中2/3的基因型为Ddtt,1/3的基因型为DDtt。
让这些抗倒伏、抗锈病的品种再⾃交⼀代,获得的种⼦单株收获,按⼩区终⽌,看F3植株是否出现分离。
如不出现性状分离的即为所需要的抗倒伏、抗锈病的纯合⼩麦品种。
14.列举常见的基因互作类型和其对应的F2表型分离⽐例。
答题要点:1)互补作⽤,9:7;2)积加作⽤(累加作⽤),9:6:1;3)重叠作⽤,15;1;4)显性上位作⽤,12:3:1;5)隐性上位作⽤,9:3:4;6)抑制作⽤,13:3。
15.蕃茄的红果对黄果为显性,分别选⽤红果和黄果作亲本进⾏杂交,后代出现了不同⽐例的表现型,请注明下列杂交组合亲代和⼦代的基因型:(1)红果×红果→3红果:1黄果 (2)红果×黄果→1红果 (3)红果×黄果→1红果:1黄果
答:(1) Rr×Rr→1RR(红):2Rr(红):1rr(黄) (2) RR×rr→Rr(红果) (3) Rr×rr→1Rr(红果):1rr(黄果)
16.⾦鱼草中红花宽叶×⽩花窄叶,得到10株红花宽叶,20株红花中等叶,10株红花窄叶,20株粉红宽叶,40株粉红中等叶,20株粉红窄叶,10株⽩花宽叶,20株⽩花中等叶以及10株⽩花窄叶。
问: (1)两株性状由⼏对基因控制,属何种显性类别? (2)所列表现型中哪⼏种是纯合的?
答:(1)两对基因,都为不完全显性; (2)红花宽叶、红花窄叶、⽩花宽叶、⽩花窄叶。
17.⼀只⽩⾊豚⿏和⼀只黄⾊豚⿏交配,所有后代都是奶油⾊。
F1相互交配,F2出现32只⽩⾊,66只奶油⾊,30只黄⾊,豚⿏肤⾊是怎样传递的?写出亲本、F1 和F2的基因型。
答:F2表现型⽐例为⽩:奶:油⾊:黄=32:60:30≈1:2:1,⽽且和亲本相同的⽩⾊和黄⾊各占1/4,可知肤⾊是由⼀对基因控制,属于不完全显性,杂合⼦是奶油⾊。
18.以⽑腿雄鸡和光腿雌鸡交配,其F1有⽑腿和光腿两种,这两种鸡各⾃雌雄交配,其结果是光腿的后代全是光腿,⽑腿的45只后代中有34只为⽑腿,余为光腿,问:(1)⽑腿和光腿哪个是显性性状?(2)设显、隐性基因分别为F和f,则双亲的基因各是什么?其F1的基因型各是什么?
答:(1) ⽑腿为显性性状,光腿为隐性。
(2) 两亲基因型:⽑腿雄鸡为Ff,光腿雌鸡为ff。
F1中⽑腿鸡的基因型为Ff,光腿鸡的基因型为ff。
19.⾦鱼草和虞美⼈的红花(R)对⽩花(r)为不完全显性。
基因R和r互相作⽤产⽣粉红⾊花。
指⽰下列杂交后代的花⾊。
(1)
Rr×Rr;(2) RR×Rr;(3) rr×RR;(4) Rr×rr。
答:(1) Rr×Rr→1RR(红):2Rr(粉红):1rr(⽩);(2) RR×Rr→1RR(红):1Rr(粉红);(3) rr×RR→Rr全部粉红; (4)
Rr×rr→1Rr(粉红):1rr(⽩)。